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精選13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精選1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6W 次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精選1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精選13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

今天,我們四年級組一起閱讀並討論了第30條“談談直觀性問題”。通過閱讀,我們知道培養注意力的唯一手段就是施加作用於思維,而直觀性只有根據它刺激思維過程的程度,起着促進注意力的發展和深入的作用。使用直觀手段,對教師有很高的要求,既要懂得兒童心理學,又要懂得掌握知識的過程。

烏申斯基曾寫道,兒童是“用形式、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所以直觀性是兒童的腦力勞動的一條普遍原則。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直觀地展現景象、現象、人物、歷史並不罕見,並通過這些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感悟,從而提高了課堂效益。

在文中,有一句話讓我們年級組老師陷入思考,繼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這句話是這樣說的“在運用直觀性時,必須考慮到怎樣由具體過度到抽象,直觀手段在課的哪一階段上將不再是需要的,那時學生已經不應當把注意力放在直觀手段上。”這句話強調了直觀性也是要有選擇地使用的,講究一個時機,它只是在促進思維積極化的一定階段上纔是需要的。

我們的語文姓“語”,學習的對象是語言,這是區別於其他學科的本質特點。我們該考慮直觀性什麼時候介入,怎樣介入對語言的發展是有促進作用的。就拿多媒體輔助手段來說,這確實對增大課堂容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如果我們把多媒體這個配角當成了主角,把直觀展示代替了語言探究,這就是我們教師發生了認識上的偏差,用直觀性剝奪了學生語言探究、語言實踐的機會。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如一位教師在教學《我應該自豪纔對》時,製作了精美的電子白板課件,播放了沙漠中狂風捲來,黃沙漫天飛舞的錄像,場景令人震撼;清晰地展現了駱駝的腳掌、睫毛、駝峯,花了大量的時間探討了三者在沙漠中的作用,課堂氣氛非常熱烈。但一節課下來,學生的生物知識得到了拓展,而語文能力未見有明顯發展。筆者不禁疑惑,這究竟是一節科學課、生物課,還是一節語文課?

我們對上述案例討論後找到了對策,那就是我們還是要立足文本,在直觀展示的時候更注意課件的內在美。課前,教師要在深入解讀文本,設計有利於學生語言發展的教學流程上花大工夫,明確課件的使用是爲了使已有設計更有利於學生學習而採用,而不是爲了追求轟動效應才加進去。在製作課件時,要注意排除對學生學習的干擾,不追求華麗的外表,把是否能促進學生的語言發展放在第一位,真正爲課堂教學服務。在多媒體展示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加強與學生的互動與情感交流,讓課文中的文字描述與眼前的景象疊加,然後轉變爲更爲個性化的語言從學生的嘴裏流淌出來,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最後,讓我們用蘇老的一句話作爲自勉“運用直觀性原則是需要很高的技巧,需要了解學生的思維和心情的。”只要我們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斷總結,我想,一定能恰如其分地選對方法,用好方法。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2

作爲一名教師,同時作爲一名父親,這個問題一直是我研究的對象。書中提到誘使兒童自覺地、刻苦地從事惱力勞動的一種最強有力的刺激物,就是賦予他的腦力勞動以人情味兒,使他感到願意給自己的親人帶來喜悅是一種高尚的情操。要讓兒童看見和體驗到他在學習上的成就。不要讓兒童由於功課落後而感到一種沒有出路的憂傷,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

雖然我們接觸的不是兒童,是青少年了,但道理是一樣的。一個心地善良、關心別人的孩子,他能夠在那種初看起來並沒有什麼惡劣行爲的地方感覺出不好的事來。他們的樂觀精神、對自己力量的信心,這是一條把學校和家庭聯繫起來的牢固的繩索,是一塊吸引父母親心向學校的磁石。爲了保持這種樂觀主義的火花,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使母親和父親也能參與對孩子的教學,跟他一起爲他的進步而高興,關心他的成功和憂愁。對學業成績的評定,並不反映對兒童道德面貌的評定。

我們在面對個別總是學不好的學生,只要他們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就要對他們的付出給予肯定,即使他們的成績爲C(及格)或者是D,我們仍然要看到他們的付出,肯定他們的努力。我們不應該用同一個標準一量到底,處處總是拿他們和那些學習成績優秀的孩子相比。對於有些孩子來說,得個A並不很難,學習並沒有想象中那麼艱難,甚至是一種樂趣。然而對於某些後進生來說,不要說B,就是C,都讓他們可望而不可及,儘管他們內心也十分希望自己也能考出優異的成績。而且也有學生爲此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結果總是事與願違。

但如果我們能在他們學習的過程中,能多加鼓勵,用簡單的習題培養他們的成就感,不斷增強他們學習的自信,通過不同的評價標準來評定學生的成績,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這些學生,相信他們也會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而不僅僅只是試卷上的不及格。對於這些孩子我們需要耐心,更需要細心,能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中尋找到他們的閃光點,及時發現他們的進步,能從衆多的錯題中看出漂亮的書寫,從值日時看出對勞動的熱愛,從體育比賽中看到他們獨有的長處,從自己的內心多一份對他們欣賞。

我們要努力做到讓他們始終對自己充滿自信,經常體驗到努力學習給自己帶來的快樂,用成就感激勵他們不斷進步,強化良好的學習習慣,避免他們產生低落情緒,喪失信心。並且善於從他們的優點入手,激發起主動學習的動力,引導他們正確看待自己的不足,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超過自己的前一名,堅持每天進步一點點,讓自己學有所獲。一旦他們真正從內心產生了學習的渴望,一切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3

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感受頗深。不可否認,這些建議使作爲教師的我們有了更明確的方向,給了我們極大的幫助,它就象一盞指路明燈一樣。

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着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爲一名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老師來說,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忙於批改作業,週記、作文、家庭作業、默寫還有一些補充的習題之類,有時候批到晚上一兩點還是批不完。由於時間的絕大部分都用在了批改作業上,於是備課就不是太充分,乾燥、枯燥的課堂自己都有點不耐煩,何況是學生呢?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沒有時間。殊不知,有時我們的時間分工也不太合理,甚至出現本末倒置的現象。比如我們總抱怨總有批改不完的作業,試想,假如我們把課堂效率提上來,書本知識的絕大部分能在課堂上消化,那麼,我們還需要佈置那麼多作業嗎?苦了學生又累了自己,何苦?

現在想來,自己的讀書量真的很有限。有時爲了一節課,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網上和雜誌上搜索着相關的圖片和知識;有時爲了寫一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想起來真是可悲!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後果。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爲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俗話說:“活到了,學到老。”作爲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爲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蘇霍姆林斯基也說:“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捫心自問:我又看了多少書呢?

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許多偉大的真理,雖然他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說,絲毫不顯過時。我想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爲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4

《教師的101條建議》還是不錯的,特別是對我們年輕老師來說,很多的建議還是非常有用的,比如說教學的規劃、職業精神、優秀教師的態度和行爲等方面。我們很多年輕教師在教學的規劃方面做得不夠好,所以會導致備課不到位、上課效果不好。另外,剛剛工作的我們對於教師的職業精神也沒有特別好的理解,所以會出現自己情緒控制不好、與家長溝通不好、不能夠很好地隨機應變等情況。通過這本書,我們可以在很多案例的分析上獲得相應的知識和經驗,讓我們在遇到與之類似的情況時,能夠以很好的方法去處理解決。

下面我就談一點自己的看法,書上說如果你不做計劃,那你就是在計劃失敗,這點我是非常認同的。就初三的體育教學來說,在初三體育教學的壓力是非常大的,首先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差距很大,其次,學生準備考試的積極性不高。

所以每堂課之前我都是要精心設計,精心準備,既能夠讓成績好的同學積極參與,又能夠讓成績較差的同學得到較好的提高。以跳遠爲例,有部分同學能夠輕鬆的跳過2米3滿分線,所以他們在進行立定跳遠練習的時候就會積極性很差,不願意參與到練習中,如果放任他們的話,就會讓那些成績較差的同學心裏有干擾,不能夠很好的參與到練習當中。出現這樣的問題之後,我思考了很多,也看了很多相關的書籍和材料,不斷的摸索,在課上我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方法,最後找到一個效果很好的練習方法:我讓同學們玩包剪錘的遊戲,贏一次的同學向前立定跳遠一次,然後再進行第二次包剪錘,贏的同學再跳一次,這樣看誰先到終點,先到爲贏,輸的同學蛙跳到終點之後,再把贏的同學揹回起點,這樣的遊戲,讓同學們的積極性很高,很多同學在玩了一次之後還要再玩第二次,有的不僅上課玩,下課了他們也會自己玩玩這樣的小遊戲。在這樣的練習之後,再把成績較差的同學留下來單獨進行輔導。而前面的遊戲效果就是我們平時備課需要的,通過一兩個有趣的遊戲或者實驗,讓學生能夠積極的參與到其中。

對於部分積極性不是很高的同學,我通過摸底考試逐個進行談心,必要的時候通過和家長的溝通,讓家長也參與到教育當中來,逐步的讓他們的積極性能夠提高起來,特別是到了第二學期,離考試的時間越來越近了,我們整個初三的體育備課組,給成績有待提高的同學家長都發了通知書,然後每個周的五天給他們選擇哪一天來進行補課,我們四位體育老師輪流值班,進行單獨的輔導。通過我們不懈的努力,最終在中考當中考出了很理想的成績,學生口碑也很好。

在看了這本書之後,我的收穫很多,在備課、上課、課後輔導和家長溝通等方面都有了很多的收穫,在今後的教學當中,我會更好的運用理論知識和實際方法來解決問題。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5

在新課改的今天,我們銳意進取,不斷地推陳出新:新理念、新手段、新概念、新評價標準層出不窮。爲了成功,我們不停歇地向前奔走,不敢停下,不願轉身,生怕被打上“老舊”的印痕。重讀了《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卻發現成功之路就在身邊,就在這本經典中。我有了“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感悟。儘管現在的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但蘇霍姆林斯基那閃光的教育思想,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

一、迷茫煩躁時指引方向

書中集中了教育家的智慧,把教育科學的研究結果細細梳理,涵蓋了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它像指路的明燈,在迷茫時爲我指點迷津,煩躁時讓我豁然開朗,需要幫助時給我勇氣和力量。

讀了此書,眼前經常浮現出一幅讓人感動的場景:對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蘇霍姆林斯基走到他們跟前,看看他們有什麼困難,提出專門爲他們準備的習題,促使他們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中哪怕獲得一點點進步。書中沒有寫他的聲音和神態,而我分明看到了這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智者,他是那樣的令人仰慕。當我抱怨“某些學生太笨,上課不專心聽講”時,他告訴我:“在學習中,無論就腦力勞動的內容,還是就所需的時間來說,都應當採取個別對待的態度。”通過與大師的對話,我明白了,個別學生學習有困難,他們感知、理解和識記所學教材總是比別人慢,一樣東西還沒懂,另一樣東西就要學了,這邊剛學會,那邊又忘了。作爲教師,要理解他們,不要“一刀切”。瞭解了這一點,再不會心生厭煩,多了一份寬容。要對這些學生進行細緻的瞭解,包括性格、家庭情況、學習基礎、思維方式等,關注他們的每一次微小的成功,從而在課堂上使他們的力量發揮出來,享受到腦力勞動的樂趣。當我爲學習困難的學生筋疲力盡地補課,卻發現收效甚微時,這位智者說:“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大師的話讓我豁然開朗,我知道了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閱讀,閱讀,再閱讀,正是這一點在“學習困難”學生的腦力勞動中起着決定性的作用。明白了前進的方向,我不再做無用功,而是爲成績差的孩子挑選合適的讀物,培養他們閱讀的興趣。有時我抱怨沒有時間反思備課,沒有時間寫教學論文,讀了《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我明確了教育技巧的奧祕:不要抱怨,教師要終生爲自己的教學做準備,如果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就要不斷地補充知識的大海。

這是一本讓人百讀不厭的書,每每讀來,總有收穫。無論形勢發生多大的變化,蘇霍姆林斯基的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思想都閃耀着永恆的光芒。

二、閱讀促進師生的成長

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目中透徹地說明了閱讀的重要性。他指出,作爲教師要“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就像音樂家不隨時拿起自己心愛的樂器就不能生活一樣,一個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覆閱讀自己心愛的書就無法生活”。以前也知道讀書重要,但覺得學生才需要每天讀課外書。我每天上課、批作業、處理班級事務,忙得不亦樂乎,沒有時間讀書,或者想讀的時候說,今天真累呀,明天再讀吧!在內心深處,覺得讀書是閒暇時才幹的事。讀了《給教師的建議》,我感觸很深。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就要讀書,讀書,再讀書,這是教師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的需要。現在我已經和書籍做了好朋友。不是爲了檢查,用不着誰逼迫,讀書變成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只要擠,總還是有的。博覽羣書,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這是現在和今後每天都要做的事。閱讀促進了我專業的發展,也讓我的心靈成長着。

一邊閱讀,一邊實踐。我欣然承擔了省級“閱讀中外經典享受讀書樂趣”課題實驗,與孩子們一起閱讀,一起發展。因爲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所有的小學教師:“學生到了中年級和高年級能不能順利地學習,首先就取決於他會不會有理解地閱讀:在閱讀的同時能夠思考,在思考的同時能夠閱讀。因此,小學教師應當仔細地研究,每一個學生的這條能力是怎樣發展的。……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於良好的閱讀能力。”家長會上,我拿出大段的時間講讀好書的重要性,引經據典,娓娓道來,使家長們認同我的理念,與我一起關注孩子讀書。每天早晨孩子們在學校誦讀美文和詩歌,讓美麗的語言喚醒每一個黎明。中午開放班級圖書角,推薦孩子們讀一百多本好書。指導孩子們學會瀏覽、細讀、通讀,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閱讀。每週寫一次週記,及時宣讀範文。開展誦讀比賽,評出小明星,鼓勵孩子們寫生活作文。以讀促寫,讀寫結合。通過閱讀,我培養了孩子們的閱讀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改變了班級的面貌。心靈在閱讀中交匯、溝通,我收穫了孩子們的愛。

三、探究精神永放光芒

我們驚歎於大師精妙的教育智慧,其實細細想來,蘇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成爲一位大教育家,就是因爲他對學生和各種教育問題的探索研究。每一條建議都能看出他長期思索和研究的痕跡。他說:“創造性研究還能從根本上改變教師對自己工作的看法。”是的,如果我們能做一個有心人,對於自己工作中出現的問題能悉心研究、思考,我們就不會再覺得自己的工作枯燥乏味,就會熱情蓬勃地投入到工作中。在新課改的今天,這一點顯得尤爲重要。社會在變,學生在變,如何用心地做我們的教育,讓和諧高效真正落到實處,這是每一位教師應該思索的問題。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和諧發展。和諧的教育,就是發現每個人深藏在內心的財富。”讓我們用心靈發現每個孩子深藏在內心的財富,在探究之路上堅定而行,不做消極應付的教書匠,而做一個專家型的優秀教師。

對照大師的建議,反思自己的工作,我感慨很多,這些觸動靈魂的感悟,將伴隨我的工作,越來越成熟,越來越豐富。《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教育的經典,與我而言,將散發着永恆的魅力。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6

我覺得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就是這樣的一本好書。它猶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彷彿是我的一面鏡子,時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師長,不斷地給初入教師崗位的處於茫然中的我以指引。

美國心理學家威譜·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的加以賞識”。詹姆斯還發現:一個沒有激勵的人僅能發揮其能力的20%-30%,而當他受過激勵後,其能力是激勵前的3至4倍,因而在學習過程中,激勵的存在,至關重要,任何學生都需要不斷的賞識。被賞識就是被信任、被希望,就會產生一種被鼓舞、被期待的積極心理效應,就會更加向善向美。可見,賞識教育在學生的學習中是至關重要的。

如今,我也試着用賞識的眼光來看待我的學生,不用分數的高低來作爲衡量一個學生的唯一的標準。我試着從課堂的點滴中來發現學生點滴的進步,併爲他的進步欣喜。當然,我會將我的欣喜化爲語言、化爲動作來讓他知道,使他明白:“別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試着讓我的學生始終能看到自己的進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學生花費了力氣而看不到成果”。我要讓每一位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並讓快樂能夠延續。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告誡教師們的那樣:“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不過,我們在賞識教育過程中不應該忽視孩子的缺點和退步,該指出的問題應當及時指出,該批評的問題應當及時批評,該制止的問題應當及時制止,這是不能含糊的。否則,會導致孩子在自我意識的建立過程中產生偏差;稍遇不順就可能一蹶不振;同時,也會導致他們過於自私、驕橫,在集體中很難與別人相處,進而產生一系列問題,這會違揹我們“賞識教育”的初衷。

“知識就是力量”,確實,讀《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教育好學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會讓我的學生們從知識的海洋中獲得力量,幫助他們揚起未來理想風帆。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7

一本好書能啓迪人的智慧,滌盪人的靈魂。我覺得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就是這樣的一本好書。它猶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彷彿是我的一面鏡子,時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師長,不斷地給初入教師崗位的處於茫然中的我以指引。大師的形象雖然模糊,但大師的指引卻是那麼具體。如何在教師崗位上能夠將工作做好,如何能讓自己在這份事業上有所發展,我從中總結出幾個我首先必須要努力的方向。

一、讀書,讀好書

有句話我一直非常喜歡:“要想給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這在我們教育事業中尤爲重要。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必須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教師應該要不斷培養自己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靜下心來,善於對書本中的內容深入地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的儲備能量,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讓自己的“一桶水”永遠取之不不盡、用之不竭。

二、關心學生

其一要關心學生的思想,建立師生友誼。蘇霍姆林斯基寫道:“建立師生之間的友誼,是要付出巨大的勞動,花費很多精力的。有些人認爲,要建立師生之間的友誼,只要帶領兒童去參觀旅行,跟他們一起座在篝火旁烤土豆吃,跟他們一起分享歡樂就行了,這些看法都是錯誤的。建立跟學生的友誼,必須具有巨大的豐富的精神財富。缺乏這種精神豐富性,友誼就會變成一種庸俗的親暱關係,而這對教育是一種危險的現象。教師要利用課餘時間與學生進行交流、談心,瞭解學生在學習、生活等方面的情況,從中知道學生在想什麼,需要什麼。

其二要關心學生的學習。當學生學習上遇到困難,要及時、耐心、細緻地輔導,努力讓每一位學生都得到發展。相信我們付出的努力總會有回報,灑下的甘霖總會澆灌出燦爛的花朵。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8

好書猶如一泓清泉,不僅清澈明淨,可當鏡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使人終身受益的蘇霍姆林斯基的學術着作《給教師的建議》就是一本這樣的指導教育理論和實踐的書籍。他的的每一個教育觀念都深入我們教師的心靈,引領我們前進。

第一點,允許孩子之間有差距,做一位有寬容心的老師。

作者認爲,在學校裏,教師不應該一視同仁,尤其是在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要個別對待。記得這個形象的比喻嗎?讓所有剛剛入學的孩子都完成同一種體力勞動。例如去提水,一個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個孩子卻能提來20桶。如果你強迫一個身體虛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夠20桶,那麼這就會損害他的力氣,甚至自信心。兒童從事腦力勞動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這樣各不相同的。讀到這我不禁感慨,我們所有教師都知道個體是有差異的,不同的學生他的特質是不一樣的,所有的學生不可能做到同樣好,但往往我們還是用同樣的標準去衡量所有的學生,不容許有學生離開這個標準太遠。現在我知道,我們應該容許孩子之間有差距,但這不意味着我們要放棄那些學生,相反我們要盡所能縮短這種差距。首先,我要告訴這些孩子:你們行。要爲他們找回自信;其次,我要給他們更多的關愛。讓他們快樂的學習,健康地成長;最後,我要時刻提醒自己做一位因材施教的老師。

第二點,允許孩子有缺點,做一位有耐心的老師。

平時的教學中,難免會遇到一些成績差、紀律差的同學。我們一定要告訴自己:信賴能創造美好的境界。要爲後進生創設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舞臺和空間,要讓孩子對學習充滿好奇與熱情。正如蘇霍姆林斯基告誡教師們的那樣: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第三點,學會站在孩子後面,做一位有愛心的老師。

當學生遇到困難時,當學生遭到失敗時,當學生不敢嘗試新事物,缺乏信心時,當學生在做一件似乎不可能做好的事時,教師要給予鼓勵。學生會感到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在支撐着他,從而對自己充滿信心。而當學生產生什麼事都來做的想法時,當學生學會認識簡譜時;當學生作業得優時,哪怕是很小的成功,做老師的不要吝惜表揚,應該由衷地肯定學生的行爲。發自內心地告訴他:你做得很好,我爲你的行爲感到驕傲。

第四點,與時間賽跑,做一位有恆心的老師。

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每天都要備課、課前準備、上課、批改作業、課後輔導,很少有時間看書,更別說提升理論水平了。很多時候想寫有理論支撐的反思,交友心得等,卻無從下手,總是覺得看的書太少,每月規定自己必讀的書也都因爲沒有時間等藉口而錯過。每次提到的都是空感嘆。書中提到了這樣一個例子: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了一節公開課,課上得非常出色,聽課的老師們和視導員本來打算在課堂進行中間寫點記錄,以便課後提些意見,可是他們聽得入了迷,竟連做記錄也忘記了。他們坐在那裏,屏息靜氣地聽,完全被講課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變成了學生一樣。課後,鄰校的一位教師對這位歷史教師說: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傾注給自己的學生了。您的每一句話都具有極大的感染力。不過,我想請教您,您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那位歷史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

看完這個例子,我被震撼了,用一輩子去準備每一節課。年輕的我應該以此爲榜樣,留意身邊的一切,花大量的時間去備課,把教育事業當作一種永恆。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我要爲自己汲取讀書進步的時間。唯有讀書,才能充實自己,才能提高教育技巧,教學纔會得心應手,才能享受教育的樂趣,我們的學生才能崇拜你,纔會激發熱情,纔會樂於學習。

讀書,讀書,再讀書,唯有讀書,我們知識的小溪纔會生生不息,潺潺不斷,我們的教育技巧纔會不斷提高,我們的教學纔會得心應手,我們纔會享受教育的樂趣,我們的孩子纔會樂於學習!

除了上述所感,書中還有很多值得我深思與學習的觀點。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秉承教育方法,教育原則,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給教師的建議》真的是一本好書,一遍遍的閱讀,一次次的感受,感受蘇霍姆林斯基的智慧,感受教育的真諦,感受方法的重要!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9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建議》中談到“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這個問題。注意是伴隨各個心理活動而產生和發展的不可缺少的心理狀態,沒有注意的參加,不可能有比較穩定的心理反映,也就難以完成認知過程。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注意是學習的門戶”。因此,注意力的培養,顯得尤爲重要。在人人注重教育的今天,要想全面開發學生的智力,就必須培養學生的注意力。

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它本身不是一種獨立的認知過程,而是伴隨感知、記憶、思維等認知過程的一種屬性。它分爲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及有意後注意。其次我認爲還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第一、對孩子講話不要老是重複。有些教師對同一件事情或某一點要求總要反覆交待好幾遍。這樣的孩子入學以後常常忽視教師所講的話。因爲他已經習慣於一件事反覆地聽好多遍,當教師只講一遍時,他便當作耳旁風,以爲老師也會像父母一樣重複幾遍。漫不經心地聽課使得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學內容,無法遵守老師的要求,自然也談不上理想的學習效果。因此,對孩子談事情只說一遍,是培養孩子注意力的一種好方法。

第二、訓練孩子善於“聽”的能力。“聽”是人們獲得信息豐富知識的重要來源,對於學生來說,誰要是上課善於聽,能理解並記住聽過的東西,誰就佔優勢。因爲學校里老師是以講課的形式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教師要以通過聽的途徑來訓練孩子的注意力,多聽,只有不斷的輸入,纔能有適當的輸出。

第三、注意對作業的檢查。“檢查練習本吞沒了我所有的空閒時間。”經常聽到教師們反映。教師辛辛苦苦批改,學生看上一眼無動於衷。好多小時的勞動付之東流,豈不令人心寒。蘇霍姆林斯基提出的解決方法首先學校裏應當有一種高度的言語素養,有一種對詞的高度敏感的氣氛;一個說錯或者寫錯的詞,不僅教師,而且學生聽起來都會感到它的不協調,就好象一個具有高度音樂聽覺的人,聽到一個多物的音符時感到那麼不入耳一樣。

當然,人自有惰性,學生的作業不是放任自流。有經驗的教師往往是定期抽查,不僅可以督促學生,也可發現問題及時補漏。

只有佈置創造性的作業,用多種靈活的手段從改作業的海洋中擺脫出來,纔可以使教師、學生更輕鬆,使教學更精彩且更有實效。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0

讀了《給教師的建議》第35條,如何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記憶力,家長、老師、學校都十分的關注。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記憶力超出一般,我們也希望自己的學生記憶良好。但是,良好的記憶力除了遺傳基因之外,就是後天培養。建議中說:依靠自身的努力和頑強的意志而獲取的知識越多,邏輯的認識對學生的情緒領域觸動得越深,那麼記憶就越牢固,新的知識在意識中的安置就越有秩序和嚴整。這一點爲我們提出了,在我們記憶的時候需要靠自身的努力和意志去掌握知識,獲取知識。在掌握和獲取的過程中思維的過程就是一個很好的記憶過程。

學前期和小學學習期,是爲牢固的記憶力打下基礎的最佳時期。這也足以說明,我們小學教師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尤其注意記憶力的培養。應當注意的是,那些關於周圍世界的現象和規律性的重要原理,不要讓兒童通過專門的背誦和識記去掌握,而應當讓他們在直接觀察的過程中去掌握。這一點說明在學生記憶的時候,我們要培養學生在認真觀察、認真思索的過程中發想規律和方法。就目前來說,大多數老師要求學生理解的去背誦課文或概念。但很少讓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實踐。因爲很多學校沒有時間,或者根本就沒有學生觀察或操作的材料或場地。

在小學裏,大多數學生都是瞬時記憶,因爲這個發展階段形象思維非常活躍。爲了給學生打下良好的基礎,從小應引導學生去觀察、探索,使學生真正的體驗過程,獲取新知。

隨着年齡的不斷增長,有意識記將被不隨意識記所取代。建議中指出:死記硬背一貫是有害的,而在少年期和青年期則尤其不可容忍。在這些年齡期,死記硬背會造成一種幼稚病——它會使成年人停留在幼稚階段,使他們智力遲鈍,阻礙才能和愛好的形成。爲了促使孩子記憶力的不斷髮展,要建立不隨意識記和隨意識記之間的合理比例,這件事首先取決於教師。老師在平時佈置任務的時候就應該加以引導、分析、觀察使學生的有意識記逐步過渡到無意識記,這一過程需要學生在平時進行大量的閱讀,只有增長了自己的知識,才能使學生更好的去理解問題、去分析問題,記憶知識。才能使學生的記憶力得到合理的發展。

在我國古代就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我想此觀點與建議並不相違背,從側面也鼓勵我們去讀書,正所謂‘書讀百遍,其意自現’。正是通過‘熟讀’才真正的去體會古詩的真正含義;正是通過‘熟讀’纔在頭腦中留下一種深刻的印象。這種印象就是建議中所說的不隨意記憶。正是這種不隨意記憶與熟讀的融合才真正的發展了學生思維,增強了學生的記憶力。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1

近日,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我覺得這是一本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書,書中談論的每一個問題,蘇霍姆林斯基都會結合具體的教學實例和精闢的教育理論來加以分析。而這些問題恰恰是教師在工作過程中常會遇到的困惑,作爲一名新教師,面對着純淨如白紙般的孩子們,如何幫助他們成就自己,書寫輝煌的人生,我時常感到迷茫。於是,我就趁着週末空閒,翻開來細細品讀,不由得沉浸在書中的一個個故事裏,一次次爲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情懷所折服。

書中談到“有許多力量參與人的教育過程,第一是家庭,第二是教師。”由此可見家校配合是如此的重要。這不禁讓我想起開學初的第一節課,教室第一排座位坐着個又黑又瘦又小的'男生,他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一見我進來,他那一雙黑溜溜的眼睛直瞪着我,看着這麼瘦小的孩子我還以爲是走錯班級了呢,一問之下才知道他就是本班的小杰。看着他那麼瘦小的個頭,我心裏莫名地對他升起了一股憐愛之心。可是一節課過後,這股憐愛之情就蕩然無存了。課上,小杰就安安靜靜地坐在座位上,但他不是在認真聽課,而是微微仰着頭,直愣愣地盯着前面看。從他那迷茫的神情我就知道課堂上講的內容他是完全沒聽進去的,要我多次提醒,他才稍微回神那麼一兩秒,之後又恢復到原來走神的狀態。課後,我把他叫過來辦公室,一開始就用訓斥的語氣批評了他一番,不知是被我嚇壞了還是他根本就不說話,接下來我問他問題他都不回答,我跟他說話他也不理會我,甚至幾次作業中,他都不能按時完成。這下可真把我急壞了,我連忙跟他媽媽聯繫,最後才得知原來他是離異家庭的孩子。長時間以來,讓小杰一直極度地缺乏安全感,也因爲沒能得到家人關愛和陪伴,變得內向不願意與人交流,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是呀!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陪伴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一個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就缺少了與世界交流的窗口,慢慢地便會變得內向孤僻,就想自己躲在黑黢黢的房子裏,感受不到世界的溫暖與美好。這次與小杰媽媽交流過後,他媽媽也表示要多關愛孩子,有事多跟老師溝通。

“別人遇到困難或是出現過錯的時候,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人們出自內心真誠的幫助而不是教訓。”從那以後,我對他的行爲也就更加包容了,課堂上一旦發現他有不好的舉動,我就會走到他跟前摸摸他的頭,課後也會立即請他到辦公室交談。午讀時他會靜靜看書做摘抄,我就會立即表揚他,並將摘抄貼於“學海拾貝”欄,那天我發現到小杰眼角偷偷地瞟了我一眼,嘴角邊露出絲絲微笑,我心裏特別高興,因爲我知道我的愛奏效了。接下來的幾天,小杰雖然還是偶爾會發呆,但是更多時候狀態還是不錯的,課後幫他輔導作業,他也能配合。“家校合一,創造奇蹟”孩子正慢慢地變了……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所言:“如果這些起教育作用的雕塑家,始終行動得像一個組織得很好的交響樂隊一樣,那麼,教育的利劍和長矛往往爲之交鋒和折斷的許多問題,就會非常容易地得到解決。”是啊,在日常教學中,由於每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有,參差不齊,教師的教學方法受到很大制約,“一刀切”地施教肯定不行。所以,教師必須深入到學生當中,做一個有心人,全面地觀察瞭解他們。既要了解他們的性格特徵,又要了解他們的家庭環境,除此之外,還需要尊重學生差異,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這就需要老師用一雙慧眼去關注學生,用滿懷愛意的目光去看待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還提到“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看到這段話的時候,我深有感觸。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想必班級裏調皮搗蛋的孩子是最令老師頭疼的。作爲教師,總是習慣以一把相同標準的尺子來衡量班級裏的每一位學生,要求孩子都是優秀的。可是,我們忘了,學生是發展中的人,在孩子發展過程中難免會犯錯誤,作爲一名老師,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他們。

班上小濤同學開學初動不動就擺出一張臭臉要跟同學打架,同桌是一個換了一個,課間同學對他的告狀也是一波又一波,課上卻是無精打采地趴在桌面上,真所謂“課上一條蟲,課後一條龍”呀。第一次當班主任的我,新手上路就遇到這麼棘手的孩子,還真心力交瘁,我發現每次的批評教育都無濟於事,我就想,我是不是該換種方式去對待孩子。於是,我決定去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在一次大掃除中,小濤積極主動承擔起擦玻璃的責任,他那忙前忙後積極幹活的樣子,我不禁對他豎起大拇指,過後當着全班孩子的面毫不吝嗇地表揚了他一番,一下子那副悶悶不樂的表情不見了,燦爛的笑容立即出現在眼前。我藉機找了他談話,發現到這個孩子其實不是真心想搗亂,而只想引起老師關注,我問他:“如果老師給你一個機會最想幹什麼?”他毫不猶豫地回答:“我要當值日班長。”噢,天助我也,正有此意呀,我總算心裏有底了。於是我就讓他當週三值日班長,帶領同學們早讀。從那以後一到週三早上,總能見到他早早來到班級帶領同學們早讀,還把班級桌椅排列得整整齊齊。每每這一天我都會大力表揚他,不過我也偶爾會發現到他欺負同學,畢竟改掉一個壞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他和其他學生的矛盾依然不斷,我也就隨時準備着說服教育。因爲我堅信,我的付出定會見證一個孩子的成長!當太多的責怪、冷落過後依然得不到我們想要的結果時,我們是否可以換一個角度,真正地把學生看成一個孩子,一個正在成長中的孩子,成長中難免會犯錯誤,我們要允許孩子犯錯,並且用成長的眼光去看待他們和解決事件,可能我們會收穫到意想不到的東西。只是很多時候可能需要更漫長的過程,更揪心的等待。好的教育,既要讓已經很好的孩子有更好的發展,也要讓暫時不好的孩子,找到好的方向,找到變好的信心。

“一個春天有千萬朵玫瑰,可是,對一朵玫瑰而言,卻只有一個春天。”每一朵花都有開放的理由,每一朵花都想要開放,只要我們能多一些積極、美好的期待,多一些堅信,或許真的就“一切皆有可能”。

擁愛滿懷,靜待花開。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2

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寫的學術著作《給教師的建議》,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導教育理論和實踐的書籍。書中作者以“建議”的新穎形式,共談了一百條建議,每條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懇切地與讀者談心,使人聽來毫無刻板、說教之感。全書皆爲經驗之談,涉及教師經常遇到的棘手問題,讀來令人備感親切、深受啓發。讀着此書,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閱讀完《給教師的建議》之後,我感觸頗深,對我的日常教學也啓發匪淺。

一、教學要有立意

作爲一名初中歷史教師,在以往的教學中,一直認爲初中生對歷史的學習僅限於對教材知識的掌握就足夠了,但是在拜讀了《給教師的建議》之後,才發現事實上是一個錯誤的認識。書中提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身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表,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應當在你所教的那門科學領域裏,使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對你來說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你的科學知識的大海里,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也就是說我們在歷史教學過程中除了建立學生的歷史知識架構,更重要的是通過某一歷史事件來建立學生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也就是我們歷史教學中所提及的教學立意。

在給《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作者提到:“在五年級的歷史課上學習希臘——波斯戰爭。在這種情況下,具體事實的知識對於形成觀念和信念起着很大作用。但學生的進一步智力發展、道德發展和道德面貌,並不取決於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細節記憶和背誦的多麼牢固。在這裏,知識的運用是間接的:所運用的並不是每一個別的具體事實的知識,而是對歷史事件的思想的、道德的評價,這種評價表現在學生對周圍世界的主觀態度上,表現在他們的積極活動的性質中。”這些都取決於教師在教學設計中的教學立意,並且力求做到使學生產生共鳴,永遠保留在他們的意識裏。

二、教學要讓學生掌握學習的工具

教學有了立意,關鍵還要看學生如何去掌握。是教師滿堂灌呢,還是學生自己去探索呢?這是一個很中要的問題。知識這個概念是很廣泛的,價值觀這個概念更是仁者見仁。蘇霍姆林斯基就在書中提到:“如果仔細地研究一下學生在小學裏做什麼,那麼就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小學的主要任務就是教會兒童使用工具,一個人在他的一生中就是藉助這個工具去掌握知識的。”所以,我們教學的任務,就是教會學生學習。

古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在課堂教學中應該特別設置適當的教學環節激疑,使學生產生解疑的期望和需要,引導學生在樂學的基礎上探索,體驗探索的樂趣,並最終以獲取知識滿足於期望與需要,從而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在我們的歷史教學中,經常會有一些結論性的語言出現在教材上,例如某個事件的意義或影響,學生在學習時,這往往是一個比較抽象並生硬的語言,爲了讓學生能真正理解並掌握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就需要多處設疑,例舉出一些史料出來,讓學生分析、討論、表達出自己對這一事件的理解,從而,真正掌握所學知識的內涵。

學生把讀、寫、觀察、表達等技能合起來以後,就構成了一個總的技能,即會不會學習。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教會學生學會知識,更要教會學生從教學過程中掌握“會學”的本領。爲其今後的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教學要面向每一個學生

如蘇霍姆林斯基就在書中提到的一樣,我也有同樣的疑問:究竟那些在發展上落後於正常情況的學生是怎麼一回事?究竟這種不幸在多大程度上是由於遺傳決定的,而又在多大程度上是由於學生在最幼小的時候所處的環境決定的?看完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只後,纔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事實上,能力差的學生,並不單純就是記憶力低的學生。這些學生的思維處於一種受抑制的、靜止不動的、“僵化的”狀態之中。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在面對每一個學生時不能一刀切,理所應當地認爲每一個學生的認知能力是相同的。

首先,我們要更新教育觀念,尊重每一個學生的人格,面向全體學生。這就意味着教師應關注每一位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認知水平,創設能引導每一個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使他們通過學習,都能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獲得發展。

以上就是我閱讀了《給教師的建議》所獲得的一些粗淺的體會,當然還遠遠不能透視這部著作的全部內容和精髓,還需要多次的精讀、品嚐,在實踐中運用和感悟。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遠的,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要把這些理論的知識運用到教學實踐當中,轉變一些傳統的思想,讓教學更豐富,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3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一直如雷貫耳,書中給教師提出了一百條建議,每一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教育教學中的實例。認真拜讀之後,我感觸頗深,受益匪淺。

首先來談談關於教師的閱讀。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就要讀學術著作。應當在自己所教的那門科學領域裏,使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對你來說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知識的大海。時間每過去一年,學校教科書這一滴水,在教師的知識海洋裏就變得越來越小。這裏的問題還不僅在於教師的理論知識在數量上的增長,數量可以轉化爲質量。

再來聊聊關於教師的學習。學習別人的教學經驗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是一種創造。作爲教育舞臺上的一名新手,幾乎能夠向每一位教師學到東西,哪怕他只比你早工作幾年。如果你一個接一個去聽所有教師的課,那是很難得到教育技巧的要領的。學習優秀經驗,並不是把個別方法和方式機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優秀的教師學習,應當取得某種信念。深入思考優秀教師的經驗,將有助於你看到:在自己的實際工作中,要取得某種結果,都取決於哪些因素。沒有個人的思考,沒有對自己勞動尋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麼任何提高教學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議的。

學習優秀教師的經驗可以從聽課開始,但不僅僅是聽,要有自己的思考:“假如是我,我怎麼處理這個問題?他這樣處理目的是什麼?這樣的處理學生反饋如何?”勤于思考,纔有助於反思自己。還可以學習優秀教師的管理經驗,面對班裏日常事務,怎樣安排;面對家校溝通,怎麼交流;面對學生情緒,怎麼處理等。但同時更要明白:學生不同,借鑑可以,全部照搬是要失敗的。自己與優秀教師的各方面能力不一樣,用適合自己的風格去做,比“變成他”去做更容易。

關於家校合作這個問題,也值得我們深思。教育的效果取決於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那麼學校的教育和教育過程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我們專門講到家庭和學校在教育影響上保持的一致性的問題。這種教育影響的方向就是培養關心人、體貼人、待人誠懇、對一切有生命的東西抱以善良的態度這些品質。如果兒童不在家庭從事實際活動來加深和發展這些道德品質,我們學校是很難取得什麼顯著成效的。家庭對學生的影響是一生的。在寄宿制學校中,學生在學校與老師待的時間很長,從而對於學生的變化成長看在眼裏。那麼,與家長及時溝通學生的變化就尤爲重要,這樣可以協助家長更全面瞭解自己的孩子,家長會、家訪、父母講堂、家長開放日等都是十分有效果的溝通方式。在學校我們教學生如何與父母相處,那麼同樣父母也應該學會如何與成長中的孩子相處,與父母介紹專家育兒專題講座也是可行的。

除此之外,本書中關於學生智力的發展、知識的鞏固、學習的興趣、教師的成長等方面還有很多建議,當在工作中有所困惑,一定要捧起這本書再來讀一讀,從中汲取力量,促進自己的教學。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那就是喜歡讀書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