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薦)《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薦)《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7W 次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薦)《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

在這個假期裏,我有幸拜讀了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 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導教育理論和實踐的書籍。全書皆爲經驗之談,涉及教師經常遇到的棘手問題,讀來令人備感親切、深受啓發。閱讀完《給教師的建議》之後,對於如何在教師崗位上能夠將工作做好,如何能讓自己在這份事業上有所發展,我從中總結出幾個我首先必須要努力的方向:

第一、教師要愛自己所選的職業

在給《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作者提到了一個女教師工作幾十年卻不熱愛教育事業的故事。思考一下這個悲傷的故事:健康、情緒、充實的精神生活、創造性勞動的樂趣、從心愛的事業中得到滿足,都是緊密聯繫、互相制約的。如果對教育事業沒有無限度熱愛而強迫自己去做這份工作,不僅教育不好孩子,還會給自己帶來身心的損害;如果在教育工作中找不到半點的樂趣,那麼這份工作簡直就是一份煎熬,一份折磨。與此相反,如果是一位熱愛教育事業的教師,在工作中找到了無窮的樂趣,並且發現了自己的價值,那麼這種人生絕不會像那位女教師一樣悲哀。這讓我想起了曾經聽過的一句歌詞:因爲愛,所以愛。所以說,作爲一名教師,首先要確定的是愛自己所選的職業,並願意爲它奉獻出自己的一生。 第二、教師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面對不同個性的孩子,我們的教育經常處於變化的局面中,有時令人十分激動,有時情緒抑制。因此,善於掌握自己,剋制自己,是一種最必要的能力。

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給了我們一個消除激動和氣憤的方法——幽默。他這樣說到:如果你具有幽默感,那麼,最緊張的,有時能引起很長時間氣憤的局面就可以得到緩和。學生們之所以熱愛和尊重快樂、不泄氣、不悲觀失望的教師,是因爲他們自己是快樂的、具有幽默感的人。他們會從每一舉動中、每一生活現象中看出很小一點可笑的事。善於無惡意地、懷着好心地嘲笑反面的東西,用笑話支持和鼓勵正面的東西,是一個好教師和好的學生集體的重要特徵。教師只有在關懷學生人格尊嚴時,教導才能成爲教育。

第三、教師要學會賞識教育

賞識教育,這個思想貫穿於蘇霍姆林斯基的整個成功教育思想之中,他時刻提醒着我讓賞識常駐心田。

在平時的教學中,特別在做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時,作爲教師應該摒棄冷眼和偏見,用真情去澆灌,用愛心去培育。教師要及時發現,準確把握每個學困生的優點,使他的優點得以昇華、特長得到發展,使他感到“我也有比別人強的地方”,“我也有自己的優勢”,從而正確地認識自己。如書中所告誡教師們的那樣:“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當學生遇到困難時,當學生遭到失敗時,當學生不敢嘗試新事物,缺乏信心時,當學生在做一件似乎不可能做好的事時,教師要給予鼓勵。給學生一個微笑,告訴他:“你能做好,老師相信你”

第四、教師要養成寫教育日記的習慣

從事教學多半年來,我一直滿足於做好教師的基本工作,對於學校要求的寫教學總結,總是處於一種應付、畏難的狀況。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中關於《寫教師日記的建議》和《我怎樣寫教育日記》的兩條建議,對我觸動很大。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我建議每一個教師都要寫教育日記。教育日記並不是什麼對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獻,而是一種個人的隨筆記錄,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記。這些記錄是思考和創造的源泉。”現在看完這兩條建議後再想想:其實我們身邊並不缺乏可寫的東西。有時候同學間的一次爭吵、

一句話語和家長的一次交流,都可以點燃我們靈感的火花,只是我沒有及時記錄下來,等到再想寫時已不留痕跡了。再有我覺得善於觀察也是很重要的,有時候,同事們在一起互相討論的問題:哪些課堂效果如何,哪個學生喜歡插嘴,哪個學生能回答比較有創意的問題。我時常看了別人寫了以後才發覺,我也有這樣的事呀,爲什麼自己就不知道寫下來呢?原來自己太粗心,不善於觀察,教育隨筆就無從寫起,所以我們要寫好教育隨筆必須做個有心人,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在自己的眼睛裏留下痕跡,隨時隨地記錄下來,這樣就會擁有很多的'寶貴的財富。

第五、教師要學會擠出時間讀書

當校長要求我們讀好某書並且還要寫讀後感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抱怨:教師哪有那麼多的精力?時間從哪裏來?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就佔用了我們絕大多數的時間:備課、上課、處理學生之間的種種問題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讀書,我真是不知道該怎樣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

就像書中那位成功的歷史教師說的:“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讀到這裏,我突然之間明白了,爲什麼有的特級教師能在課堂上得心應手、左右逢源、遊刃有餘,讓人覺得聽課是一種享受,而自己上課時儘管精心準備,教學環節的設計可謂精心,但在課堂上卻往往顯得捉襟見肘,感到語言貧乏,缺乏感染力。 大師讓我知道了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要知道作爲教師,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若我們沒有“源頭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學生來?

讀書,能使你的知識變得更豐富,若干年以後,“教科書在你眼裏看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了”。

讀了這本書後,我不但對蘇霍姆林斯基書中講述的教育理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對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人格也充滿了深深的敬意。以上是我的一些心得,這本書我會反覆學習,希望能從這位偉大的前輩身上學到更多的東西。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2

在這個學期中,我認真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這本著作。讀完以後覺得這真是一本值得我們每一位教師要用心去品讀的好書。書中的建議和勸告看似淺顯,實際上是蘇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 ,涉及教師經常遇到的棘手問題。書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體會,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明白,讀後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啓發。而書中的每一條建議都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爲一面如何做人的鏡子,給人以啓迪,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品味、反思。

在這本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關於如何轉化“後進生”問題的深入剖析。衆所周知,“後進生”,一般是指那些學習差、紀律差、行爲習慣差的學生。所以在教學中,對後進生的教學工作無非是教學中最難又最重要的一塊,就好比蘇霍姆林斯基所描述的“最難啃的硬骨頭”。這部分學生理解和記住教材所花的時間,比大多數的普通學生多2、3倍;頭一天學過的東西,第二天就忘但,而且這樣的孩子識字量幾乎爲零,根本不能正常閱讀,因此學習上就會越落越遠。

說起後進生,我真的是深有感觸。今年我接任了新一年級的班主任,班級中就有四、五名同學像書中所寫的這樣,不但所學的知識不能掌握,就連最常用的漢字都不認識幾個。而且這幾個孩子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不愛與同學交流,比較自閉,性格十分內向。在與家長溝通後,發現他們從小就是在老人身邊長大,由於老人沒有什麼文化,又不經常接觸外人,孩子們每天就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久而久之,養成了內向的性格。於是我開始耐心地去引導他們,想與他們多多溝通,可是每次交流都是我一個人在唱雙簧,這幾個孩子根本不會與人正常交流。後來我又想辦法,讓班級裏優秀的同學利用課下時間來輔導他們,幫助他們多讀,多記,但到最後,還是一點用沒有。前一節課教他們識的幾個字,轉眼間下節課就又不認識了,所以就更不用提正確地書寫這些字了。所以在學習上,真是十分吃力,甚至有時自己都認爲,在他們的身上是不會見到光明瞭,爲此我真是十分苦惱,究竟如何才能充分調動這部分孩子學習的興趣,使他們能愉快地進行學習,正常地與人交流呢?

帶着疑問,我又繼續品讀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中所有關於改變後進生的部分,讀着讀着,自己便被這本書深深地吸引了。書中的每一條建議彷彿都是爲自己量身定做的一般,讓我如飢似渴,深受啓發。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他用畢生的精力在研究學生,研究教育教學工作。在他的眼裏,這世界上沒有永遠的後進生,每位學生都有他獨特的地方,都有他可塑造的一面。所以他對後進生從來不放棄,而是竭盡全力、想方設法地研究學生特點,進而尋找到幫助學生的方法,最終讓他們“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讀到這裏,我突然想到班裏的一個孩子,在語文課上,所有要學習的知識他幾乎是聽不懂的,但是在一次數學課上,他出奇地回答上了一道計算題,當時我心裏也爲之一震,這個孩子雖然在語文學習上比較吃力,但在數學方面還是有一定發展的,於是便大大地表揚了他,自那以後,每節數學課上總少不了他高舉的小手,當然也會聽到他準確的回答。現在回想起來,就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要想方設法尋找到孩子們獨特的地方,因爲每個孩子都有可塑造的一面。我們的驚奇、讚歎可以治療大腦兩半球神經細胞的萎縮、惰性和虛弱,正像用體育鍛煉可以治療肌肉的萎縮一樣。小學生伴隨的智力、個性、思維、認知、知識結構、價值觀等表現出幼稚、多變的特點。當他們面前出現某種使他驚奇和讚歎的東西時,他們的頭腦裏好像有某種強有力的刺激在發生作用,喚醒着大腦,迫使它加強工作。所以我們就要從他們的心裏觸發到他們真正的靈魂。

在如今的應試教育下,我們許多老師失去了等待後進生轉變的耐心,再加上平時忽視了閱讀的重要性,教育理論和教育方法掌握的寥寥無幾,研究學生更無從談起。這樣又怎能幫助後進生提高呢?作爲一名教師要用愛心去開啓學生心靈的窗戶,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爲他們的良師益友的重要性。 其實後進生同優秀生一樣他們都是祖國的希望。對於那些尚未開放的.花朵,我們就應該傾注更多的耐心,傾注更多的溫暖,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他們,百花齊放才能迎來滿園的春色!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猶如黑暗裏的光明,給我們指明瞭方向:如何切實提高我們的教育教學質量,如何讓每位孩子聰明健康的成長。更開闊了我們的眼界,我們將爲提高自己的水平、轉變自己的態度而努力!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遠的,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要把這些理論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克服自己以前思想上的不合理觀念,堅持在上課時積極運用這些知識,充實和豐富自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工作,呵護與珍愛孩子幸福的童年。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3

“提到教學中的“後進生”,每一位教師都會有大段大段的言語要表達,而且大多是抱怨。在我們的創造性的教育工作中,我們把‘後進生’的轉化看作是“最難啃的硬骨頭”。那蘇霍姆林斯基對此是如何闡述的呢?

他認爲30多年的教育工作使他深信,對於這類兒童,最有效的手段是擴大他們的閱讀範圍,這是對他們進行智育的十分重要的條件。而且在他們所讀的書籍和所遇到的事物就當經常讓他們發現是使他們感到驚奇的讚歎的東西。因爲用驚奇、讚歎可以治療大腦兩半球神經細胞的萎縮、惰性和虛弱。並且作者還舉了一個他教過的讓他遠難忘的學生,這名學生叫費佳,這個孩子遇到的最大障礙是算術應用題和乘法表。

作者於是編了一本特別的習題集,這本習題集約有200道應用題,主要是從民間收集來的,解答這些習題首先要求動腦筋思考。費佳在經過一段時間後明白:這些故事就是習題,並且他慢慢認爲解題原來是這麼普通的事。再後來,費佳漸漸地成績趕了上來……蘇霍姆林斯基強調他從來沒有一次給學生補過課,他只教學生閱讀和思考。

在我們的實際教學工作中,一般遇到這種情況的做法與他是相差甚遠的,我們通常是認爲這些後進生,只能以本爲本來要求,所以在輔導時,我們總是默寫詞語,背誦課文,做與課本配套的練習……可結果仍不是我們所期望的`,收效甚微!看了蘇霍姆林斯基介紹的方法後,我恍然大悟,我所做的,只是表面工作而非像他那樣從根本解決所謂的“後進生”的學習困難的根本。他說:請記住: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閱讀!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4

“我認爲真正的影響就是在偶然的不經意間的閱讀過程中自動產生的,尤其是我們當教師的在聽慣了各種各樣講臺上、主席臺上滔滔不絕的說教之後,在難得的清閒之中,對不經意間的一點心靈的萌動,會覺得是那麼珍貴。”也許正是這段話打動了我,讓我迫切地想見識一下這位“另類校長”的新銳而獨特的真誠建議。

讀着這些看似平淡無奇卻意蘊深遠的文字,一種強烈的共鳴感染着我,一口氣就讀完了全書,這才發現我真正地被這位“另類校長”的“另類”思想深深地“影響”了。可以說,這本書爲我打開了一扇心門,彷彿一位素未謀面的好友與自己促膝談心,沒有板着面孔的故作高深的說教,有的只是時而會心的一笑,掩卷沉思,滿口餘香,受益匪淺,尤其是以下兩條建議讓我感觸頗深:

教師要有靜氣

教師要的是靜氣。就是要靜下心來備每一堂課,靜下心來批每一本作業,靜下心來與每個孩子對話,靜下心來研究學問,靜下心來讀幾本書,靜下心來總結規律,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靜下心來細細的品位與學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嚐其中的樂趣,品味其中的'意義。

我想鄭傑所說的這種靜氣就是在拒絕了匠氣、俗氣和躁氣之後能靜下心來感悟生活,潛心工作。

我們往往有這樣的體驗:只在孤獨的時候纔會想通一些東西,只有沉靜下來,才能清晰的思考,才能沉澱自己的感情與思緒。而一切與教育相關的事情如果沒有一個沉靜的心態,沒有一種平穩的心緒,是無法有較縝密而全面的思考的,當然也就不可能把教育工作做好,做精。教育是長期投資的事業,教師的工作需要紮紮實實的態度,任何熱鬧的包裝、宣傳、炒作,都不能代替實實在在的一天天的薰陶,一本本的作業,一句句的話語。

記得在我剛工作幾年內,因爲長期不充電,確實懶得捧起書本,習慣了每天浮躁的生活狀態,也就麻木地混着日子。後來看着別的同事都忙着學習進修,自己也才幡然醒悟,然後強迫自己靜下心來,重新一頭鑽進書本,才體會到原來徜徉在書本中也別是一番滋味。現在我一直保持着這樣的學習習慣,無論面對怎樣的學習進修都不覺得可怕,而且能夠把學到的理論努力貫徹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不能不說是靜氣帶給我的收穫。

靜氣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會是另外一種景緻,工作也會是另外一種景緻。

靜下心來,受益的是學生,受益的是你身邊的每一個人,而最終受益的是你自己。

不培養乖孩子

不培養乖孩子,並不是說我們都要把孩子培養成“壞孩子”、“搗蛋鬼”、“破壞狂”。“乖孩子”這三個字是中國長輩對兒童的“最高獎賞”,用於讚美孩子的服從和滿足成人心意的行爲。如果我們讚美兒童“乖”,一般都因爲他(她)聽話,我們一次次讚美,培養了孩子們的乖,他們開始學會放棄,學會依賴。

“乖”是一種文化,滲透在每個中國人的血脈之中,成爲我們的行爲方式和思維方式,影響到我們孩子言行和品格的價值判斷,這不啻是父母們的專利,同時也是做老師的“武器”,只要“靜思”一下我們自己的喜怒哀樂,就知道,聽話的孩子是如何增添了我們的“職業歡樂”,而痛楚則來自於他們的“叛逆”和“搗蛋”。我們從來不會欣賞他們的“不聽話”,你只要回想一下我們心目中的好孩子,想想他們的名字,再想想他們的行爲和品質,原來他們大多是“聽話”“乖巧”“懂事”的,再想想我們評出的“三好生”等,有幾個男生,有幾個“特立獨行”?原來教育中有那麼大的偏見,原來我們理應公正的教育其實並不公正。

而如果,我們做老師的自己都在傾一生之力學着做“乖老師”,我們就只有將一個個乖孩子樹爲學生學習的楷模。而必然的報應就是,我們發現這個多元化、個性化的時代中,調皮搗蛋的孩子越來越多,而那些當初的乖孩子,將來他們也許就是“弱勢羣體”,匯入茫茫的失業大軍中。

這絕非危言聳聽。君不見,多少高分低能的孩子在社會的競爭中被無情淘汰。君不聞,現代職場上,很多曾經的“乖孩子”不會交往同事,不善融入團隊,最後在職如坐鍼氈!難道十幾年寒窗的苦讀就學到這種程度?難道天之驕子竟如此之“驕”?太多的例子提醒我們,我們作爲教育工作者難道不應該深思嗎?

其實很多教師閒談的時候都有這樣的感慨:某某品學兼優的“乖孩子”雖然考上了某某重點高校,但是最終卻沒能真正在事業上出人頭地,結果只是“泯然衆人矣”;而某某調皮的不是很循規蹈矩的卻很有個性的孩子,雖沒能考上讓老師驕傲的學校,但是在工作後的短短几年時間內卻脫穎而出,事業有成。這不能不讓我們想想我們的教育究竟該培養什麼樣的孩子這個問題。

全書值得深思的地方當然遠遠不止於這兩點,透過這兩個方面我們已經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這些“另類”的觀點確實豐富了“另類校長”的“另類形象”,讓我們彷彿觸摸到了鄭傑那顆真誠的“赤子之心”。鄭傑說:本書無害,不妨一讀。而我要鄭重地告訴你:此書不僅是一本無害的書,而且一定是一本對每個教育工作者都大有裨益的書。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5

本學期初,校領導贈與每位新教師人手一冊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推薦》,並把這本書做爲今年新教師培訓的主要資料之一。拿到這本書後,我經常認真閱讀,透過閱讀以及和同事之間的相互探討,對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有了必須的認識和感悟,藉此機會將我的心得體會和各位進行交流。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推薦》一書是“20世紀蘇聯教育經典譯叢”之一,是一本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認真拜讀的教育名著。蘇霍姆林斯基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有很多鮮明的教育觀點,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和諧發展,這種和諧發展的前提是對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尊重”,“一個人不可能對任何事物都不感興趣”等。

書中共有100條,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蘇霍姆林斯基從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出發,針對教師在工作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和不解,把教育好孩子的推薦向我們娓娓道來。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書籍,對我們工作在教育崗位第一線的老師來說,受益匪淺。儘管這天的教育形勢與過去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教育思想、精練的語言,對這天的教師而言,絲毫不顯過時。看過之後,帶給我的是極大的啓發和深深的感觸,爲我指點迷津。我從中吸取了很多經驗,也將許多方法和經驗用來指導自我的教育教學工作。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22條推薦,下方,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談對這一條的感受。

書中第22條講到“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纔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潛力、志向才能自願地建立起來。作爲老師,最期望的就是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只有這樣,學生纔有興趣學,纔可能學好!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每個教師都在儘量喚起學生對自我所教學科的興趣,使他們入迷地酷愛這門學科”。但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這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僅僅要求教師要具備高尚的人格去感化學生,用用心的智慧去啓發學生,而且還要有高超的教育藝術吸引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人不可能對任何事物都不感興趣”,在那裏,他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推薦。他說:“我期望你去爭取自我學生的思想和心靈”。我們常常期望學生有高昂的學習熱情和端正的學習態度,常常把課堂效果不好的原因歸結到學生身上。讀了這本書後,我真正意識到,其實解決問題的根源應在教師自身,蘇霍姆林斯基就說:“如果學校裏沒有一種各科教師都來爭取學生的思想和心靈的氣氛,那麼學許多學生的興趣就永遠得不到開發”

在教學實踐中,總能看到這樣的情景,上課前或下課後,學生快樂的圍繞着老師身邊,和老師交談着自我的所見所聞或討論着有關課堂上的問題。這些學生都是對這門學科感興趣的學生,他們可能因爲喜愛這門學科而會把這門學科當成自我將來從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學生可能對什麼都不感興趣。那麼,如何才能點燃起這些學生“興趣”的火花、“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呢?我認爲,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第一:充分備課。

充分備課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是我們務必要做好的一件事。我們要認真鑽研教材和大綱,認真領悟新課改的精神,廣泛查閱各種資料,精心備好每一堂課。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有經驗的`教師都在努力做到這樣一點:在他的學生熱愛的那門學科方面,教師制度的東西要比教學大綱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透過充分、精心的備課,才能在課堂上旁徵博引,妙語連珠,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備課不僅僅是備教材,更重要的是備學生,要思考的學生的實際狀況,讓課堂上每一個學生都有事可做,讓每一個學生的思維都活動起來,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這樣的課堂是令人嚮往的,師生互動的,氣氛熱烈的,和諧用心的課堂,這樣的課堂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會有一種愉悅的情緒。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效率,使課堂成爲學生學習知識的樂園,從而調動學生對這門課的興趣。

第二:精心設計課堂語言。

蘇霍姆林斯基個性指出了教師的語言素養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他說:“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談話的藝術。”教師的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語言表達潛力,這就給教師的語言修養提出很高的要求。如果教師的語言素養好,那麼他上起課來會十分簡單,學生聽的也十分明白,課堂效率怎能不高呢?相反,語言潛力差,不僅僅會影響課堂效率,而且也會讓學生不喜歡這個老師和這門學科。所以,我們要精心設計課堂語言,爭取用準確、簡單、易懂、風趣的語言吸引學生。

第三:把學生當成朋友。

如何才能讓學生喜歡你的這門學科?我認爲,做一名合格的教師就要愛學生,用真誠平等的態度,贏得所有學生的愛戴,也就自然而然地走進了學生的心靈世界。愛學生,就務必把自我當作學生的朋友,走進學生的內情緒感世界,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蘇霍姆林斯基說:“您若變成小孩子,便有驚人的奇蹟出現:師生立刻成爲朋友,學校立刻成爲樂園;您立刻覺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兒大,一塊兒玩,一處兒做工,誰也不覺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我經常在課後和學生一齊相互交流,和學生交朋友,去傾聽他們的心聲,和學生一齊打籃球,慢慢拉近了和學生之間的距離,透過我的真誠,讓學生喜歡我,進而喜歡我的課。

第四:用賞識的眼光看待學生。

每個班級都會有學習不用功、成績比較落後的差生,如何對付這些學生?往往是很多老師頭疼的難題。我們就應嘗試着用賞識的眼光來看待學生,慢慢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讓所謂的“差生”也能體會到成功的快樂。我試着從課堂的點滴中努力去發現學生點滴的進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優點,我都會去讚揚、鼓勵他,試着讓他能看到自我的進步。結果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一些一開始上課不認真聽課的學生此刻慢慢也能堅持認真聽課,甚至還記起了筆記,當天的作業沒能及時完成。第二天會把做好的作業親自送到辦公室向我道歉,這時,我會毫不吝嗇我讚揚的語言。因爲我記住了蘇霍姆林斯基所告誡我們的話:“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能夠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給我們帶給了百條“推薦”,我不能一一列舉,這些推薦都是我們在平時所接觸的一個個話題。這些推薦的背後所展示的或是一個個鮮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這些推薦也是我們教師在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需要進一步去實踐和思考的。透過閱讀這本書,我體會和領悟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教育思想,從中得到許多啓迪和教育,透過指導自我的教學實踐,使自我的教學得以有效地提升。

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本《給教師的推薦》猶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又彷彿一面鏡子,時刻映照着自我;又象慈祥師長,不斷地給我們以指引。站得越高,才能看得更遠。在以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會繼續學習這100條推薦,用它來指導自我的工作。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6

我最近閱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推薦》的一部分,書中每一條推薦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閱讀”二字。在他的這麼多的推薦裏,不止一次提到閱讀,他將閱讀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上。蘇霍姆林斯基說“閱讀應當成爲吸引學生學好的重要發源地。”“無論哪一種愛好,如果它不能觸動學生的思想和打動他的心,那就不會帶來益處。”“學生的第一件愛好就應當是喜愛讀書。這種愛好應當終生持續下去。”從他的這些話語,足以看出他對學生閱讀的重視。

其實,學生要閱讀,我們教師同樣需要閱讀。人們常言: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已要備一桶水,而教師的這桶水務必是不斷更新的水。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閱讀,不斷地更新的知識。可我們都在說着“教師的時間哪裏來?教師和所有人一樣,要做家務,要教育自我的孩子。”有的即使讀書也是疲於應付,以至自我在教學中筋疲力盡,工作自然也就成了一種負擔。蘇氏在書中就給我們指明瞭方向: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

回顧踏入教師行列十幾年的我,感到很慚愧。那些教育大師都是如何鑄就的?是靠他們平時不斷的積累,不是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扣教科書,而是不間斷的讀學術著作。讀書與我們教師的專業成長是分不開的,我想我要把讀書當成習慣——熱愛讀書,持久行動。讀書的時間是擠出來的。每一天只要拿出十幾分鐘的時間用於讀書,這還是能夠做到的,中午吃完飯、晚上睡覺前,關鍵還在於自我是否熱愛讀書吧。我要把讀書逐漸變成自我的習慣,每一天去閱讀有益的書籍。努力使自我成爲一個有文化底蘊深厚的教師。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有一天,你連閱讀的時間也沒有了,那麼,離你無東西教給學生的時間也就不遠了。這將是多麼恐怖的一件事情呀!

堅持讀書吧,在書海遨遊中追求伴隨終身的專業化成長;讀書既是托起“明天太陽”的需要,更是解放我們自我的必由之路。從此刻起選取不間斷的讀書。愛讀書就是善待自我,堅持到底就是勝利!

學校推薦教師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推薦》,我仔細閱讀了《給教師的推薦》後,覺得這本書是一本十分好的教育名著,資料對我們教師很有借鑑作用。書中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文字深入淺出,通順流暢,極便閱讀,其中對《教師的時間從哪裏》,《興趣的祕密何在》,《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印象最爲深刻,下方就簡單地談談自我的一些膚淺的體會:

蘇霍姆林斯基推薦我們要讀書,每一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而我們明白的東西又太少了。“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有人說,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應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盡的時候。蘇霍姆林斯基深知這一道理,所以在他的書中一向在要求教育同行們學習,學習,學習。他要求我們讀書,每一天不間斷的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他鼓勵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在熱烈而緊張的勞動中抽出時間來逐漸地,一步步的積累精神財富,智力財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要學習其他教育同行們的優秀經驗,取得他們的優秀信念,深入思考優秀教師的經驗,將有助於我們看到:在自我的實際工作中,要取得某種結果,都取決於哪些因素。讀到這些推薦,突然很懊惱自我這兩年的消極,一向抱怨工作太忙,時間太少,而忽略了學習,忽略了讀書,忽略了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這一簡單的道理。以前雄心壯志的想過,要完善自我,成爲名師,但是現實的工作卻成了我頹廢最好的理由。爲什麼不能在閒暇之餘讀讀手邊的

書,爲什麼不能在沒有課的時候多去聽聽同行們的經驗,爲什麼不能在晚上清閒的時候寫寫一天的教學日記,想想時間如流水一樣被我荒廢了,而我依然一無所獲。蘇霍姆林斯基的諄諄教誨讓我茅塞頓開,他書中那個用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我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我的教育技巧的歷史老師也讓我領悟到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妙,我最後明白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持續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我們首先就應安排好自我的時間,不斷的提高自我的教育技巧,不讓每時每刻浪費。

“興趣的祕密何在”是談興趣的,關於興趣,我們當老師的,有太多的話要說,誰都明白,興趣是成就一切事業的基礎,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動力。而看看我們此刻實際的教學生活,恐怕抱怨最多的就是,學生對學習失去了興趣,自我教課也提不起興趣。那麼如何解決這個現實的根本問題。在那裏,蘇霍姆林斯基主要從上課的角度向我們提出了幾點推薦,首先我們要將課上得搞笑,何爲搞笑?就是:學生帶着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我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爲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傲。這種對課的描述很令人嚮往,說實話,要想使每一節課上得讓學生感興趣,也是不可能的.。那麼,這樣說有什麼好處呢,我覺得蘇霍姆林斯基在那裏還提出了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對知識的興趣的第一個源泉、第一顆火星,就在於教師對上課時要講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實所抱的態度。學生沒有興趣,我想作爲老師我們首先要自問一下,你自我對所講的知識有興趣嗎,你有沒有想辦法去創設情景去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那裏面我引用一句我們耳熟能詳的話: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期望感到自我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那裏,我想到這一條推薦更多地是促使我們思考,教師如何持續對知識的興趣,並且有強烈的職責感,只有我們首先做到了,纔會去激發學生的興趣,纔會不去做傷害學生心靈的事,纔不會對任何事情漠不關心。“如果學生沒有學習的用心要求,教師越是把注意力侷限在知識上,學生對自我學習上的成績就越冷淡,學習願望就越低落。”“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我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當一個人不僅僅在認識世界,而且在認識自我的時候,就能構成興趣。沒有這種自我肯定的體驗,就不可能有對知識的真正的興趣。”“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教師。”“只有在受教育者尊重自我的條件下,纔可能有自我教育。學生對自我越是尊重,他對你在道德上的教誨與關於就應如何進行自我教育的指導,就越聽得進去,理解得快。如果學生缺乏自我尊重,他對你的教育和規勸就會充耳不聞。”按照“各盡所能”的原則而進行教學和教育工作,能爲提高學生羣衆的智力水平創造有利的條件。由於實施這一原則,能夠使“差生”不失去自信心,使他們逐步

地發展起一些智力技巧,而到了必須的階段上,他們就能在哪怕一門學科上取得好成績。”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7

最近我看了《給老師的建議》這本書,作者是蘇聯當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翻譯得很好,文字深入淺出、通順流暢、極便閱讀。我們不得不佩服大師的偉大,他怎有如此多的思想,他怎有如此妙的建議,他怎有如此深的見地?這本書給了我很多啓示和感想。

首先,我覺得我們的思想好落後,蘇聯在一九四幾年就有那麼好的教育理念,對學生權利的尊重。我記得自己上學時,對老師必恭必敬,對老師說的話也是惟命是從,不敢有半點不敬和懷疑。可現在的學生卻不同,他們和老師有說有笑,有時,老師不對的地方他們敢當面挑刺,和老師說話也總以一種同輩人的語氣,似乎老師在他們眼裏算不了什麼。一開始有點接受不了學生的這種態度,但讀了此書,受到啓發:雖然學生是未成年人,認識問題有不可克服的侷限,但發揚民主卻是對學生權利的尊重。凡事多與學生商量,多與學生溝通,在商量中體現對學生主體的尊重,在商量中實現學生的主體價值。需要特別注意對話的平等,民主作爲現代社會的基本共識和基本追求。

再次,從此書中我發現自己作爲班主任對“學習困難”的學生教育轉化的一些錯誤態度和做法。學習困難的學生指的是:前一樣東西還沒弄懂,後一樣東西就該要學了;剛學完這一樣,另一樣又忘記了。我認爲要減輕這些孩子的學習負擔,只要把教材上的基本內容掌握好就可以了,不要讀其他的什麼東西,以免分心。但當我讀完了《給教師的建議》後,就深深感到這種意見是錯誤的,這種對學習有困難的孩子,學習越感到困難,他的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就越多,他就越需要閱讀。要靠閱讀,閱讀,再閱讀---,正是這一點在“學習困難的學生”腦力勞動中起着決定性的作用。讀中提出問題,讀中感悟。學習的問題不僅在閱讀中能挽救某些學生免於考試不及格,而且在與藉助了閱讀發展了孩子的智力。這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讀書越多,他的思維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就越活躍。這也是教師對後進生個別因材施教的重要實踐工作。

蘇霍姆林斯基明確告訴我們: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說,“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同時,我深深體會到:在知識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不讀書很難跟上時代的步伐,只有多讀書、勤思考,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裏吸取營養,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的尷尬境地,才能充實我們的.大腦,提高我們的素養。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那就是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

總之,在讀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之後,我不但對蘇霍姆林斯基書中講述的教育理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而且也對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人格充滿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誠的心?火熱的血?堅強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們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教育豐碑。他讓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時時不忘己任,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給學生髮展的空間,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學習熱情。老師們,讓我們一起努力把!相信在我們的努力下,每個學生都能成爲善於思考的人,成爲對國家有用的人。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8

教師的使命是光榮的,也是艱鉅的。教師是“教育戰線前沿的主力軍”,年輕教師決定了未來教育事業的成敗,使我倍感壓力,同時也認識到自己的責任重大。

年輕人最大的財富是年輕,因此容易讓人產生一種錯覺,總覺得“來日方長”,不必忙於學習、提高專業技能,弄得自己太辛苦。自以爲目前的工作就是勝利的果實,到了收穫的季節,是享受人生的時刻。其實,這種想法是大錯特錯的。面對緊張的工作時,我們首先要規劃人生,既要有長期目標,又要有短期安排;其次,要活在當下,今天的事情絕不拖到明天去做。要善於過好每一天,要學會抓緊每一分鐘。新教師剛剛踏入工作崗位需要面對的工作與挑戰很多,例如:各種培訓、公開課、備課、聽課、評課等。有的事情可能重疊擠壓在一個時間段,這就對我們教師提出了小小的挑戰。如何把事情順利的做完和做好纔是關鍵。因此,我們面對不同工作時,一定要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既要把工作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而且還要保質保量。說到這裏又不得不說:順利完成每件事,不是自己有能力就行的,還要每一位同事的信任和配合。所以,要樂於助人、不求回報,因爲團隊的力量是強大的。另外還要服從領導的決策及安排,少抱怨、多做事。總之,踏踏實實做好事情纔是硬道理。做完每件事情要及時總結,對有瑕疵的地方進行改正,爭取下次做的更好。還要及時的反思,只有及時的總結和反思才能提高我們的辦事效率。

作爲年輕教師,我們不能把自己在大學裏取得的成績帶到新的工作崗位上。踏入工作崗位,要及時的“歸零”。我們的身份由學生變成教師,剛剛轉變,只有對工作更有責任心,對學生充滿愛心,才能做一個好老師,另外,我還要加強自己的基本功訓練,認真備、聽課,課後及時的總結、反思。爭取把同樣的課,上出不同的風采。

回顧過去,我發現我在教學中還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我很慶幸,我身邊有很多優秀的教師,給我許多指導,使我在遇到挫折時有明確的風向標。我會繼續努力,爲教育爭光添彩。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9

通過深入閱讀這本書,我真的感受到了張老師在開會時說的:“每一條都會很有感觸”。在讀到第一條“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時,觸動了我內心深處,和作者產生了共鳴。

17年我剛做班主任,當時我也是有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接了一個成績倒數的班級,班級接手後才發現班裏盡是些“人才”,課上睡覺的,談戀愛的,打過架的……我是真的很頭疼,但是到18年他們畢業時,這個班考上一中的學生很多。回憶那一年我感覺最成功的地方是自己在管理他們的過程中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並且化弊爲利。他們中有的學生很有管理能力,但是一開始他們並不爲我所用,我多次採取談話的方式,拉近我們之間的距離,給他們灌輸班級榮譽感,終於用了一學期的.時間我培養出了一套敢管敢幹的班幹部,到第二學期時,班級事務基本上不用費心了。

到了初三下學期,班級內不學習、影響教學秩序的問題愈加明顯。我和那些愛上課說話的同學談話中發現,他們已經對較難的課程聽不明白了,很多作業也不可能完成,但是每科老師對他們的要求都很嚴格,課下作業他們基本上都是抄完的。面對這種現實,我和各科老師都進行了交流,建議每科老師能夠區別對待這樣的同學,在佈置作業時按照成績進行分層,成績在前30名的同學保質保量完成正常的作業量,成績在30名之後的同學只做簡單題和一部分稍有難度的題。由於採取了分層,這些學生的課堂狀況和作業情況明顯的改善,班級的學習氛圍都變得更好了。比較遺憾的是我接這個班級的時間太晚了,如果能在初二就接手,估計這種分層的方法能轉化更多的後進生。因爲他們這些所謂的差生能夠感受到學習的一絲樂趣,覺得學習並不是那麼那麼難,慢慢的他們的信心會越來越強,就敢於去學習稍微有些難度的知識。

我認爲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中產生歸屬感,是每個老師努力的方向和成功的鑰匙。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0

第一次聽到蘇霍姆林斯基這個名字,是因爲他的一個故事——蘇霍姆林斯基和兩朵玫瑰花。有一天早晨,蘇霍姆林斯基正在花園裏散步,看到一個小朋友跑過來把玫瑰花摘下來拿在手裏,蘇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這個小女孩爲什麼摘那朵玫瑰花,就彎下腰,親切地問:“小朋友,你爲什麼要摘那朵玫瑰花呢?”小女孩很認真地回答:“我奶奶病了,病得很重,我告訴她學校裏開了這麼大的玫瑰花,她不相信,我摘下來拿回去讓她看看,看完就送回來。”聽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蘇霍姆林斯基的心震憾了,他牽着小女孩到花房裏又摘了兩朵大玫瑰花,對小女孩說:“這兩朵玫瑰花一朵是獎勵你的,因爲你是一個有愛心的孩子,另一朵是送給你奶奶的,她養育了一個你這樣好的孩子。”

當我們看到有孩子摘花時,我們又會怎樣做呢?不聞不問、又或者是批評教育。在這個故事中,我看到了一個溫暖,能讓孩子感受到真、善、美的蘇霍姆林斯基。

當讀完這本書以後,我更是被蘇霍姆林斯基深深的感動了。他是真的愛教育、愛孩子;愛思考,愛研究;愛閱讀,愛自然;是一個智者,也是一個有着無窮想象力的孩子。

讀這本書的過程,其實也是在不斷反思,在我大一,剛剛接觸關於教育的課程時,我很相信,只要夠耐心,每一個孩子都有花開的時刻,可是我自己以及身邊同學做兼職的經歷,我發現我們似乎自然地就會對那些聰明認真的孩子有一種偏愛,而那些現在看來學習有困難,態度也不好的學生,我們好像很難走進他們心裏,我越來越認同邊界問題,有的孩子的問題以老師的專業確實沒辦法,可是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給了我新的認識,不是沒有辦法,而是要去研究、去嘗試。

我們應該問問自己,有沒有去和家長溝通,瞭解孩子的家庭;有沒有用錯方法,孩子不應該只埋頭在練習題、教科書中,這樣只會讓他們越來越厭惡學習,要走進自然去觀察、感悟,走進有趣的書籍去拓寬視野;有沒有總是代替孩子思考,本來需要他自己去獨立思考克服困難,卻讓他重複自己的步驟,並對他說不懂就把它記下來,我小時候老師就經常這麼說,可能我永遠也不懂,也可能在某一天我突然理解了,但我不會喜歡這門課,因爲我想像一個大俠一樣,衝破難關,孩子們也喜歡在自己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收穫的喜悅與自信,教師可以適當地點撥,也可以根據學生的水平設置問題的難度,最重要的是教會兒童如何思考、如何學習。

我喜歡蘇霍姆林斯基爲孩子們精心創設的校園,每個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心愛的角落,在勞動中創作,這解放了孩子們的雙手,也解放了孩子們的思維,同時也需要教師也有着一顆童心,願意去想象、去嘗試。

這是一本值得放在手邊,不斷回味的經典。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1

這本《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話都寫出了作爲教育工作者對教育事業的感悟和自我警醒,其中有一些話讓我印象深刻。

“教師實在是一個很好的職業,因爲你面對的孩子就是最美好的事物,他們有純真的心靈、誠實的態度、自然的感情、善良的願望,如果不能捕捉到那些美,那你就辜負了造化的賜予。”教師不僅應對美好的事物保持敏銳,更要學會在教學中追求美,創造美的環境。

要追求美的語言。由於教師職業的關係,在公衆的場合教師的語言總是表現得很溫雅,而且自覺的剋制自己語言的粗俗。教師的語言美,可以影響身邊的學生羣體。比如,在和學生談心時,總會使用普通話,並且講究語言的藝術,心與心地交流、溝通,這樣,不僅能在學生面前樹立好的形象和榜樣,而且也讓學生在不知不絕中會說普通話,會用普通話。假如,你要贏得學生的尊重,教師就必須修飾好自己的語言,讓美的語言在校園中傳遞。

要追求美的人情,那就是要有寬容精神。鄭校長說:“寬容不僅是一種方法和手段,更是一種精神。”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不可避免地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作爲班主任一定要善待學生的失誤、要善待犯錯誤的學生,給他們改正的機會,因爲我們是教師,而不是警察,要力爭站在學生的心裏,站在其真善美那部分思想的角度提出:我們需要怎樣,我們怎樣做才能更好。這樣,學生會感到你不是在訓斥他,而是在幫助他。”

在教育中,寬容比懲罰更具有力量。學生是最需要被寬容的,無論他們有多麼優秀,他們身上都免不了有這樣那樣的缺點或不足,他們需要教師的寬容。而那些學習上有困難,沒有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的學生更需要我們老師的寬容,需要我們老師耐心細緻的工作。比如,一些學生學習品質差,甚至有一些不良的行爲習慣,那種對學生的缺點不依此不饒,動輒譏笑、諷刺、挖苦,或多或少會使學生產生一種失意心理,自尊心受挫,有些學生還會出現否定自己,學習信心下降,自信不足,出現自卑,充滿敵意等行爲。“開心的工作,快樂的生活,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寬容。”面對可塑性還很強的孩子,我們爲什麼不能多一份寬容呢?

要追求美的課堂。作爲教師職業的需要,課堂教學是不可忽視的。我知道,沒有美麗的課堂等於給自己的事業生涯判了死刑。美麗不是作秀,而是踏踏實實的教風,得到同行的認可。爲此,應該經常閱讀有關教育教學的雜誌,大量拜讀有關教育專家的經驗介紹和理論著作,吸取教育教學的精華,用以指導和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並虛心地向同行請教,通過多種渠道的學習,使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斷創新和完善,並不斷地在教學中探究,使自己的教學水平不斷得到提升,並逐漸形成自己“生動活潑、紮實創新、聲情並茂”的教學風格。我想,這樣的課堂是美麗的。有了美麗的課堂,也就活出教師的瀟灑,點燃了美麗的人生。

要追求美的育人藝術。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說過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我注重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育人的藝術,去教會學生做一個“真人”。我時常以此來提醒自己,以身作則地教會學生怎樣做人。我帶頭爲成績不理想的學生鼓掌,讓同學們懂得應該學會去肯定別人;我從不貪圖方便而踩踏草坪,讓同學們學會保護環境;我給同學們講述感動中國人物洪戰輝的故事,讓他們學會關注社會,做一個自立自強的人;我還教同學們做一個正直的人,做一個謙虛而上進的人,做一個有愛心的人……我相信,這種美的育人藝術會隨着我潛心的追求而更加動人!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2

一、怎樣學習別的教師的經驗

學習優秀經驗,這並不是把個別的方法和方式機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優秀的教師學習,應當取得某種信念。

在教育工作中,沒有一種結果是單靠某一項措施就能取得的——只要如此這般去做,就一定會得到這樣或那樣的結果。每一種結果的取得,往往都是由於上十種、上百種乍看起來跟所研究、觀察、探索的對象相距很遠的,沒有直接聯繫的因素決定的。

你對年長的.同事們的經驗研究和觀察得越多,你就越加需要進行自我觀察、自我分析、自我進修和自我教育。在自我觀察、自我分析的基礎上,你就會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書中說“沒有個人的思考,沒有對自己的勞動尋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麼任何提高教學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議的”。因此要提高教學法的工作的前提條件是要有個人的思考和尋根究底的研究精神。聯繫到我們的教學工作,我們在學習別的教師經驗的時候,看到一個好的教學方法,在學習過程中要有一份思考和探究的精神。在學習別的教師經驗時也不能盲從,要有目標,學習前應充分思考好從哪裏入手,不要忽視細節。

二、關於寫教師日記的建議

我建議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教育日記並不是什麼對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獻,而是一種個人的隨筆記錄,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記。

這些記錄是思考和創造的源泉。那種連續記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師日記,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師,都有他自己的體系、自己的教育學修養。在日記裏,關於後進兒童的記載佔有重要的地位。記日記有助於集中思想,對某一個問題進行深入思考。

三、要思考,不要死記

對於沒有充分思考過的規則進行死背,只能獲得表面的知識,而表面的知識是很難在記憶中保持的。

學生應當識記和在記憶中保持的抽象真理越難,越是需要像使用鑰匙一樣用它來解釋各種事實和現象,這條真理概括的事實的範圍越廣,那麼,要識記和在記憶中保持這條真理,就在更大的程度上取決於學生究竟獨立地分析和思考過多少事實對一些規則,先理解,再運用,運用多次以後,這條規則對學生來說就像一把學着使用的鑰匙,一把鑰匙如果你學會了用它開門,你就不會輕易把它忘了的。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3

《給教師的101條建議》一書,對於一個年輕教師來說,多方面的吸取別人的經驗是有必要的,而多讀書,讀好書便是其中的一條途徑。

一、學會思考。

任何智慧的產物都是思考得結晶。記得在走出大學校門之前,導師反覆給我們強調:不要只滿足於做一個教書匠,不要只停留於每月能拿到薪水餬口!確實,離開了大學校門,沒有了導師的扶持,沒有了同伴的相互的激勵,靠的就是自己跌跌撞撞的去摸索了,迷惘、恐懼、無奈各種情緒都蜂擁而至,很容易就會被捲進盲從的大流之中,從而迷失了自己!

這是每個新教師的必經階段,因此,對自己的教學理念、目標、原則、內容、結構、手段、方法、模式、對象、效果等等,每天都做一番去粗取精、去僞存真的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纔能有所長進!另外,在新課標的大浪潮中,對老師的素質要求是越來越高了,做複合型的教師,就是要求教師具備對各種知識、方法、課程資源整合的能力,而思考便可以使它們融會貫通了。

二、學會學習。

要求學生學會學習,教師首先要懂得學習策略和認知策略。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不斷地發現自己的無知,從而激發自己進一步學習的熱忱。向書本學習,向名家學習,向同行學習,向學生學習,向生活學習,處處留心皆學問。只有不斷地學習、充電、豐富自己,才能爲自己的教育教學引來時代的源頭活水,才能做到常教常新。

三、學會教學。

這是一個很大的學問。我想即便是教了幾十年書的教師,也未必就完全弄的很清楚,對於我們年輕老師來說,就更是一個需要摸索的過程了。記得大學裏一位教授曾說過:“教書不一定非得智商很高,最重要的是要講天分,還有後天的教法”,這個說法我是同意的,因爲就在大學裏的就有些教授知識很淵博,但上課時課堂上是趴下一大片的。

曾看過這樣一本書,說是新教師第一年的教學方法通常都是模仿型的,還不能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方法,到了第二年教學方法變成了“四不像”(在別人的經驗基礎上,逐步融合了自己的教學特點),最後才能使自己的教學方法逐步穩定下來,而這個過程靠的還是思考與學習!

四、學會創新

教學說透了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創新式教育的靈魂,是教育的.源泉,也是教育的生命。所謂“教無定法”,教學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正如課堂上也沒有“幾大步驟”,說到這裏,我特別佩服的一個人是魏書生。

首先,他不是正統師範院校,不受那些條條框框的限制和約束,把生活中最本質、最原汁原味的東西帶進了課堂,他的課堂上猶如一股活水,不斷涌現出新的智慧。有老師曾抱怨,魏書生的課很難模仿,而我覺得魏書生的課正是因爲沒有了那種條條框框的教學模式,完全是隨課堂的真實情況而隨機迸發的教學智慧,才使得他的課那麼有魅力!智者的智慧,不是旁人可以輕易學來的,只有自己去挖掘自身的智慧之泉,勇於走創新之路,纔是教學成功的出路!在這一點上,我可以自豪地說,我已經在勇於嘗試了。

這本書帶給我的思考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這不是一個終結點,而是爲我打開了一扇門,從而使我對教學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4

緊張的教學工作已經進入到最後一個月的倒計時,在心情上難免有一些疲憊和急躁。

再一次翻開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其精練的語言、閃光的思想,就像一場及時雨,撫平心中的浮躁。

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學校裏的學習不是毫無表情的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裏裝進另一個頭腦,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地進行心靈的接觸。”這席話讓我讀懂了老師和學生之間重要的是情感交流,每一次心靈的碰撞都有利於建立和諧、輕鬆、愉快的師生關係。

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能全部奧祕就在於熱愛每個學生。”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情感在學習過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信念的催化劑,我國教育家曾說過:“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就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爲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因此,熱愛學生,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嚴格要求學生是政治教師道德威信形成的根本保證,職業學校教師只有以良好的感情,崇高的道德去關愛學生,纔會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力量,受到學生的尊敬與愛戴。如果教學中忽略了這種情感的關愛,就等於抽掉了教學的靈魂。教師在授課中的情感以及伴隨而發的語言,不僅能激活學生聽課的情緒,而且能增強說理性,可以收到感人至深的效果。只有用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感去打動學生,感染學生。學生纔會在情感上與教師產生共鳴,纔會“親其師,信其道”

微笑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熱忱、關心和愛護,是“愛”的一種表現。實踐也證明,教師的.微笑,能取得多方面的教育效應,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說,凡是教師寄予希望的學生,感愛到教師的關心,愛護和鼓勵,他們就常常以積極的態度對待老師,對待學習和對待自己,但如果被教師冷淡或厭惡的學生,則勢必走向反面。

俗話說:情通才能理達,情不通則理不達。如果教師不講情,就會把課講得乾乾巴巴,枯燥無味,影響教學效果。一位心理學家說,青少年的心靈像一架多絃琴,其中有一根弦是和音,只要找到它彈一下,就會使其它弦一起振動,發生共鳴,協奏起來產生美妙的音樂。如果教師能用真情撥動這根弦,使它在學生心中產生共鳴,教學就會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教師在教育學生時要講實話、真話、要理論聯繫實際,這樣學生就會感到親切,不知不覺地在思想感情上產生共鳴,從而受到生動深刻的思想教育。

一切爲了學生,我認爲要做好學生的服務,主要是幫助學生能夠有效地進行個別化自主學習,必須轉變學習觀念,採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實轉變觀念,牢固樹立“一切爲了學生”開放教育以學生個別化自主學習爲主,採用現代信息技術和教育手段爲學生提供多種媒體教學資源和多種形式的教學組織活動,以學生爲中心提供多種學習支持服務。只有圍繞“以學爲中心”,纔會千方百計尋找資源,一心一意提供服務,把搞好對學生服務變爲我們的自覺行動,並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的所求所需都能得到較好的滿足。對學生的支持服務不只是針對某一個人、某一門課程、某一個時期,而是全方位、多層次、多功能的縱橫交錯的支持服務體系。

所以,無論工作有多麼繁忙,都應該有一顆耐心,一顆愛心去對待學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5

“教育在歷史上第一次在爲不可知的未來服務,教師和學生間的代溝從來沒有像今天那麼大,教師第一次不得不拋去因經驗豐富而擺出的架子,虛心向孩子學。這是我們怕見到而不得不見到的一幅圖景。教師此時有‘一桶水’也是不夠用的`。”

在教育新形勢下,做一個與時俱進的教者,學習是唯一的途徑:學習,學習,再學習;以平常的心態對待學習,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氣躁;從錯誤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在探究中學習。

學習是人深層的精神需要,是“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精神漫遊。學習是辛苦的,但更是快樂的,是一種用努力釀造的快樂。

學習是一種交流,是一種滋潤,也是內省與自察。伴隨着感悟和體會,淡淡的喜悅在心頭升起,浮蕩的靈魂也漸漸歸於平靜,讓自己始終保持着一份純淨而又向上的心態,不失信心地契入現實,介入生活,創造生活。

學習能夠拯救我們自己。我們通過學習,讓知識活化成了諸多良好的品質:個性、修養、風度、氣質、幽默感,對人尊重的態度,以及對真理的追求與敬畏。這就是教者的魅力所在。最終,因爲學習,我們勝任着我們的工作,我們將學習與工作合爲一體,我們實現了我們美好的生活。

這是本人在讀了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等專著之後的所思、所悟、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