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精選22篇)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精選2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1W 次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自由在高處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精選22篇)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 篇1

最近讀了熊培雲《自由在高處》一書。讀罷此書,深深感受到熊培雲把寫作當成了推動時代進步的使命,並一點點地努力着。“以獨立之志,做合羣之事,以思想與良心去擔當”,希冀讓我們所處的時代成爲更好的時代。

熊培雲的文章,既有理性,又有心靈,讓我們感受到他文字的安寧豁朗、樂觀寬容與爛漫純樸。他依靠自己的經驗和理性發言,做着思維的訓練,思想的加法。

最重要的是,這本書向我們傳達了一種樂觀向上、頑強生活的態度。他特別注重生活,他認爲生活可以讓一個人獲得自由。“沒有比生活更古老的過去,也沒有比生活更高遠的未來。”“改變不了大環境,就改變小環境。小環境改變了,大環境也會隨之改變。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決定太陽幾點升起,但能決定自己幾點起牀。”大環境可以決定一個人的自由度,但是個體的內心也有一個小環境,它有你對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權。對生命的體悟,對世界的理解,都可以讓你獲得足夠的獨立和自由,以推動社會的發展。

他的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寬容之精神、樂觀之態度、人文之關懷,正是這個熱言時代有稀缺的,也是我們所需要汲取的時代養分和生活營養。

《自由在高處》如同陽光從高處照下,讓我想起了海子的詩,“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願我們都有一個燦爛的前程,願我們都在塵世獲得幸福,願我們都有一所得以自由的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 篇2

這是個匆忙的世界,我們總是在爲心中的那些目標,爲了前程而奔忙,封鎖了心中的溫情。生命如一列不回頭的火車,我坐在窗邊,窗外風呼嘯而過,是否,下一站,就能看見久違的溫情。

最近閒來讀了熊培雲的《自由在高處》,充滿理性的思想有種穿透天空的力量,直抵我內心。印象最深的是那篇《爲情侶求饒》。作者對大學校園裏束縛學生表達人性美好情感的自由而感到不滿,從而他呼籲社會、學校給年輕人更多的自由和空間。當我讀到最後一句時,我的內心莫名升起一種異樣的感覺——要多看看人性溫情的一面。是啊,好像真的已經很久都沒有回味人間溫情了,日日匆忙的腳步已經堵住了溫情最後一道入口。或許,是時候讓心柔軟一些了吧,讓它相信這個世界仍有溫情之所在。

那是剛來到德國旅遊不久的一天,我站在火車站裏顧自吃着蛋糕歇息。像是過了很久,兩個高大的女子推着一輛輪椅出現在我的視線。他們也許是剛下了火車,緩緩地走向出口,一人推開出口的門,身子附在門上,竭力讓另一人推着輪椅先通過,準備登上連接外面世界的一段臺階。這時,恰有一個男子迎面從臺階上下來,經過他們身邊時,停下了腳步,用英語詢問他們是否需要幫助。那兩名女子拒絕片刻,最終接受了男子的好意。接着,他們三人先小心翼翼地將輪椅上的人攙扶着讓她站起來。那是一位年老的婦女,臉上深深淺淺佈滿了歲月的溝壑。然後那男子二話不說,將公文包向背後大幅度一甩,雙手迅速擡起輪椅,大步流星地將它擡上臺階,放穩後,又蹭蹭蹭下了臺階,在確定不再需要幫助後與他們揮手示意再見,便又繼續匆匆前行進入車站,轉眼消失在疾速流動的人羣中。

那一刻,我放下了手中的蛋糕,只是目不轉睛地看着這一幕。那一刻,我的嘴巴,或許正張着,爲了這異國他鄉里目睹到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溫情。那個男子,讓我相信,無論生活的腳步有多匆忙,世界有多高速的旋轉,我們仍可以做一個美好的使者,讓身邊的人看到人性溫情的一面。他讓我感受到了,來自一個國度,給予其中的國民表達內心溫情的自由。

當越來越多的人都在爲如今社會上的“扶不扶”爭論時,我卻在另一片土地上找回了表達內心溫情的勇氣,即使那個人未曾謀面,也無法阻擋溫情的腳步。這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自由,而我們,都遺忘並渴望這自由,太久太久了。

我所搭乘的火車,不知將又要駛向何處,但是我堅信,下一站,將是一個洋溢美好與自由的國度,下一站,即是溫情。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 篇3

因爲有書可讀,所以人類還不那麼寂寞。不斷地找書看,所以每隔一段時間總能遇上令自己怦然心動的好書,《自由在高處》就是暑假裏的怦然心動。

《自由在高處》作者熊培雲,新聞工作者。他的文字清醒、寬容、理性、有一種溫和向上的力量,他用他的文字構建一個有情懷的、自由的、人本的理想世界。人本生而自由,卻在社會生活中失去自由,我們並非毫無選擇,需要獲得自由,必須站在高處,這裏的"高處",是精神的"高處"。書不僅在教我們如何看待自由,也告訴我們如果獲取、追求自由,即自救。

天賦人權,實際就是強調個體自由,有了個體自由,通過自由實現更多的權利從而走向平等,先有個體的自由,再創造集體的自由。而我們已經失去太多的自由,書中就列舉了諸多的社會怪現象,比如許多人的成功是"豪車、名宅",被物慾綁架,於是我們看到人們的恐懼,爲他人的富有自悲自嘆,生活只是生存,看似一生追求佔有物品,全然不知是物品佔有我們,我們忘記了最真實的生活應該是"坐在時間的溪水裏垂釣天上的星星,不必終日奔波於風塵。看大地寒來暑往,四季消長分明;看種子播撒信念,古樹支起蒼穹。"

這也讓我想起早起隨媽媽買菜時看到城管與攤販的爭執。在菜市場前面的小路上,天剛亮就有農家人帶着自己的種的菜在那售賣,多是老人,自己種,當天摘當天賣,不會打什麼化學劑,只是依靠勞動賺點生活來源,菜市場的攤位對他們而言成本太高。每天去買菜我偏愛去此,一是新鮮,二因不是大棚菜,原生態,多買點還很便宜,一天的生活就在這樣的買賣中拉開序幕,這本是一件生活極平常卻也美好的事情,多麼生活的畫面。然而城管卻會因爲城市管理等理由驅趕他們,到底是這買賣的平常生活場景有違城市形象,還是這些野蠻地驅趕破壞這一生活場景?菜市場裏靠着監管仍有各種不安全食品,這些攤販買賣緊靠着人與人之間簡單的信任一樣吃得健康,被賦予權利的執法者爲何要以維護的理由綁架被維護者的選擇呢?

再比如一到情人節、聖誕節,看大街上節日氣氛濃厚,有些人卻對這保持劍拔弩張的姿態,曾有十位博士聯署抵制聖誕節。這不過又是衛道者們借傳統的名義給人們選擇生活的自由加手銬腳鐐,文明是公共精神產品,不該有東西方之分,文明的交流應該是疊加而不是消減,至少選擇過什麼節,是我自己的自由。

書中還有談到被過度的信息包圍。環顧身邊所有人,無一不是活在各種信息裏,家裏、路上、車上,都是低頭族,大家都沉浸在手機信息中,走在路上,沒有問候的笑容,更難聽到一句簡單的問候。記得周國平在《妞妞》中說到自己在國外的生活,他住在學校附近,早上傍晚總會帶孩子散步,那時的妞妞特別愛笑,因爲他們在路上總是會有很多停下來看看這個可愛的中國女孩,跟她打招呼,贈以笑臉。我們應該找到自己的不知情權,追求不被信息包圍的自由。"你即你自由",許多的不自由是自己施加的,我們可以做自己生活的主宰,選擇自己世界的自由。當我們心中沒有那麼多被監視,努力按自己的意願行事,我們會比想象中自由,衝破看得見的枷鎖,自救,個體自救纔會讓集體被救。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 篇4

熊培雲新書《自由在高處》的封面人物是一尊雕塑的素描,這尊雕塑的名字叫“自我塑造者”,人如其名,他是一個右手執錘,左手執鑿,正在把自己從石頭裏雕刻成人形的人。用一句話去概括這本書的內容:自由在高處,欲得需自塑。通過閱讀這本書,可以瞭解這本書所做的其實就是三件事:

一、幫你意識到枷鎖所在;

二、幫你掙脫枷鎖,或者如果暫時不可能,至少讓你學會帶着枷鎖舞蹈;

三、帶你尋求自由思想的愉悅。

當然,自由任何時候都不是唾手可得,帕得裏克說“不自由,毋寧死”,熊培雲則說“不自由,仍可活”。在生活中,也許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束縛你的那些枷鎖,但你仍然有思想的自由,更多時候,只要你想到自己在枷鎖下仍然能做的那些事,就會感到它的分量已經輕了一半;只要你超越逆境,盤活自由,拓展生存,積極生活,你已經給了自己心靈的自由。這就是“不自由,仍可活”的意義,正如我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面對的環境可能不盡人意,也可能存在這樣和那樣的問題。

但是能夠立足現實,積極工作的人往往就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績,郭娜陸地航空班就印證了這一點,她們在平凡的崗位從細節小處下功夫,不斷創新服務,改進和提高工作方法和服務水平。以熱忱的態度、真誠的付出對待來往的乘客,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了不平凡的事蹟,獲得了社會的讚譽和承認。而在我們的工作中就應該保持這種積極向上的工作態度,具備她們這種急司乘人員所急,想司乘人員所想的服務理念,熱情爲過往司乘服務,確保青銀高速的路暢人和。

我們應該多讀熊培雲的文字。他的文字,讓我們體會到生活之必要、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寬容之精神、樂觀之態度、人文之關懷。讓我們看到自由就在高處等着我們去摘取。他的樂觀並非盲目的,通過他的文字我們看到他在理性分析之下的積極與樂觀。我們同時也應該學着熊培雲的姿態,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自己人生的領導者,正如“你不能決定太陽幾點升起,但能決定自己幾點起牀”所言。雖然我們改變不了大環境,但是我們可以改變環境。在我們的工作中以甜美的微笑、真誠的態度待人,創造和諧的工作氛圍,通過小環境的改變來影響大環境。努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讓自己的人生更加燦爛美好。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 篇5

自由是古往今來無數仁人志士所追求的。隨着科技的發展,人類可以藉助工具穿梭於地球任何地方,甚至探索到了太空,但人類更追求的是思想的自由。因自由而任意馳騁、跳出時代桎梏的超前思想。

“我始終堅持一個看法,如果這個環境已經在給你做減法,你首先應該想到的是給自己做加法,要相信時代每一天都在朝着好的方向走,相信我們的國家要比我們想象的自由。大環境可以決定你的自由度,但你內心還有一個小環境,那裏有你對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權。而這個完全在於你的覺悟,在於你對生命、對世界的理解。只要你足夠獨立和自由,你可以DIY一個屬於你的美好世界。”作者的這番話可給在現實中困惑的青年人一點啓示。不要爲不可改變的外部環境苦惱,讓自己去適應、去提高。或者給自己的人生其它選擇,跳出功利,跳出比較,自由的選擇生活,選擇讓內心安寧、幸福的道路。

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讓越來越多的人擁有經濟上的自由,但人們要想要更多的自由。他們要表達自己對大環境的意見,希望推動民主社會的建立。這或許是博客和微博在中國能這麼火的原因吧。人民渴望言論自由,渴望讓世界聽見自己的聲音,讓自己的聲音改變世界,而網絡讓這個夢想不那麼遙遠。當一件大的公共事件時發生時,每個人都是一個微媒體,發表自己的看法,表達自己的情感。民衆如撼樹的蚍蜉,因網絡的自由而變得強大,這是科技時代賦予我們的禮物。

自由就在高處,等着你我去摘取,咱們這輩不行,就讓下一輩繼續攀登。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 篇6

在不自由的環境裏給自由——讀《自由在高處》。

許多人都知道帕特里克,那句將好轉高的名言:“不自由,毋寧死”生活在今天的中國,這樣一個“自由”變成“目曲”的地方,我們是不是就可以放縱沉淪,苟且悲觀度日了呢?《自由在高處》告訴我們在枷鎖之中,我們仍可做自己生活的主宰。“不自由,任可活”。

曾經有人做過一個跳蚤實驗,它們在正常情況下可以跳三米高、接下來,在一米高的地方放置一塊透明的玻璃板組個它們於兩米以上的地方,於是跳蚤再怎麼努力,也只能跳在一米的地方了。鍋一段時間,實驗者把玻璃拿掉,跳蚤卻不知道它又可以隨心所欲地彈跳了。它永遠就又能夠跳一米了。

類似結果的實驗有很多。它們說明這人是如何變得不自由的。人是社會人,與外界的接觸所得的對於世界的感官,往往決定了一個人的觀念,行爲,人生。於是,誰不希望臉上永遠是一副沒有受過欺負的表情呢?可是長久以來,我生長的國度時時刻刻都在爲我培養一種緊張感。勝過經驗中的患難與挫折也教會人們學乘,撞了南牆要及時回頭。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又怎麼可能每天都自信滿滿的,沒有被欺負過的表情呢?於是,人們學會了縮手縮腳,畏首畏尾。大膽的念頭先被自己掐死了,與衆不同的行爲先被自己扼殺了。自己爲自己裝上鍊栲枷鎖,人就變成了那隻只能跳一米高的跳蚤。

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裏寫道:“人類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傑作!多麼高貴的理性,多麼偉大的力量,多麼優美的儀表,多麼文雅的舉止,在行動上多麼像一個天使,在指揮上多麼想一個天禪!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我想,人最偉大的地方或許在於能夠抽象的思考。比如,在這樣不太自由的環境裏,如何自己解脫出去。這大概也就是熊培雲寫這本書的目的。

作者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可以概括了打破思維定勢,換個角度看問題。比如,聖誕節不過是世界文化的一個小樣本,不是所謂的“西方文化侵入”;比如,認知不一定會對綁架恨之入骨,有的時候是有可能愛上綁匪的;比如,獎勵可能異化爲一種可怕的心理控制;比如,你只代表你自己,不需要強迫自己代表整個名族;比如,人人喜愛的順境其實也是一種逆境······很多事情,並不是你所想的那樣。國家質檢確實有利益的競爭,但是不是誰都用心機搞垮你。不安大多數人的既定模式走,人生也不一定會完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纔是最正確的。人生的道路不需要和別人一樣,你完全可以有自己的活法,只要你覺得幸福快樂。

當然,實際情況是,及時告訴自己高塔裏沒有監護者,鼓起勇氣按自己的醫院去做事,有時你驚喜地發現你的確是自由的,而有時候,拿看得見的枷鎖仍然在綁縛着我們。在這時候,就需要進行自救了,自救是對枷鎖的反叛,不管是正面還是側面,不管是直接還是間接,不管是直接衝擊還是曲徑保全。自救是自我救贖,如同書中提到的易卜生的話:“有的時候我真覺得全世界像海上撞沉了的船,最要緊的還是就出自己。”而且我還相信,每個人所做的點點滴滴,最終會凝成巨流,奔出山口,走向開闊的茫茫平原。

你即你自由。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 篇7

從“堪笑榮華枕中客,對蓮餘做世外仙。”到“心之所向,素履以往。”人類從未停止過對自由的嚮往。然而,站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所理解的自由卻是不盡相同的:小時候,自由好像就是,想玩就玩,想吃就吃;上學後,發現逃離學校和家長的管制纔是自由;步入工作以來,又覺得擁有了足夠的金錢就等於自由。但是《自由在高處》一書的作者——熊培雲,想要爲讀者呈現的是:如何超拔於一望無際的物慾與喧囂之上,得物慾與成功之外的自由。

你即你自由

翻看歷史的長卷,人類爲了解放肉體而寧死不屈,爲了解放思想而奮勇向前,爲獲取“自由”不斷經歷着“攻擊”和“反抗”。爲什麼“自由”是人類追求的永恆話題,甚至爲了它不惜以血爲代價?作者引用了盧梭的話: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人類,作爲自然界中最具靈性的生物,在創造之初,就被賦予了高級的思維與精神,然而這種自由精神往往被禁錮在有形有體的物質世界之中不得釋放。

人可以自主地生活,我們所能感覺到的不自由,很多是自我施加。既是這樣,作者提出“你即你自由”的觀點,你的世界在於你如何選擇。無論環境多麼惡劣,你總還可以做最好的自己,改變不了大環境,就改變小環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決定太陽幾點升起,但可以決定自己幾點起牀。

不久前我認識了一位律師,他人到中年,在律師這個行業已小有聲望,但他卻跟朋友分享說,當面對世界的時候,他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是,什麼都改變不了。細想,人有時候是多麼的脆弱啊,可能會被別人的一句話打倒;面對環境的時候,又有多少人可以做環境的主導者?與其憂慮這個社會的走向是不是越來越壞了,不如努力改變自己,讓自己越來越好才更切實際!

你須尋得所愛,並且爲之守望

最近,因爲一篇微信公衆號的文章,把那個曾經在中國廣西農村支教的德國人——盧安克,再一次拉回到大衆的視野裏。一個從小接受良好教育的德國人,來到中國旅遊之後,毅然決定留在這塊土地上,做起了支教志願者。十年如一日,他爲貧困山區的孩子們獻上了自己的整個青春時代。盧安克感動了許多中國人,當然本書的作者,也是其中之一。

作者熊培雲說:“在盧安克看來,現代人大多過得可憐,因爲他們天天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然後用錢買回一堆其實並不十分需要的東西來安慰自己。生命長遠,但若是爲了得到所謂的社會承認而永遠要做不願意做的事,不如生命短暫,做了自己願意做的事。”

我還記得當年柴靜採訪盧安克的畫面,柴靜問:“你爲什麼生活?”盧安克不加思索地笑着回答說:“有更大的樂趣,有比能表達的更大的樂趣。”後來他又說,我的命就在這裏了,離開這裏,就是沒命了。距離我看那期採訪節目已經過去很多很多年了,但如今依然記得,因爲我感受到了一股潛藏的,而又龐大的力量。這力量,現如今我所理解的,大概是執着於信念的力量吧。

人若沒有理想,就是一條鹹魚;假若鹹魚有了理想,也能翻個身。沒有信念,何來力量呢?如何堅強呢?面對外面世界的時候,心裏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東西,他就會更強,更穩定。

凡事走到了極端,難免成爲毒藥

書裏提到一種病,作者稱之爲“物慾症”,這是一個慾望高漲的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物極必反,過度追求物質,最後人卻變成了物質的佔有品,淪爲物慾的奴隸。

事實上,現今社會的極端現象不止表現在物質追求方面。“極端”似乎已經成爲大衆的思維模式,就拿閱讀這件事來說,大衆的輿論聲中不泛有這樣一些言論,什麼沒有營養的快餐式閱讀盛行;大家都在看手機,正經的讀書人越來越少之類的觀點。記得在一次讀書會上,葉兆言老師將閱讀比喻成是無用的美好,他說,讀書就是一件開心又隨性的事情,不要搞得那麼刻意,好像多讀書是所有人走向成功的捷徑一樣。科技的進步絕不是要毀掉人類的大腦,讀一些手機裏的短文章也未必就是件壞事,古時候的唐詩宋詞都是短短的幾行字,卻是中國的文化財富,流傳至今。

急功近利,過猶不及,這些極端的毒藥,正在毀掉一部分人的自由。什麼時候我們可以有節制地思考、做事,不必時刻爲風塵奔波,靜下心來,看大地寒來暑往,四季消長分明;欣賞種子播撒信念,古樹支起蒼穹?作者熊培雲相信,那一天一定會到來的!

在逆境中(積極)生活或抵抗

書裏一直在講“自由”,在接近尾聲的部分,卻說起了“不自由”。生活不是文字印在紙上這麼簡單,早年做過評論員的熊培雲再清楚不過了。帕特里克說過,“不自由,毋寧死。”熊培雲卻說,“不自由,仍可活。”

這時,舉霍金的例子來詮釋作者的觀點最合適不過了。霍金的身體狀況衆所周知,2006年霍金訪香港時,有位香港青年曾因意外導致全身癱瘓希望能安樂死,有記者以此爲例詢問霍金是否曾因身體殘障而感到沮喪,有時怎麼克服的?霍金的回答是:“我有自由選擇生命的.結束,但那將是一個重大錯誤。無論命運有多壞,人總應有所作爲,有生命就有希望。”至此,我更能體會到霍金爲什麼鍾愛《果殼裏的宇宙》這一書名了。“我即使被關在果殼之中,仍自以爲是無限空間之王。”那些認爲這個時代不如意的人,同樣要調整心態,像一個正常時代一樣生活。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生便是一種逆境,誰不是被扔到這個世界中來的?所謂“積極生活”,亦不過是超越了被動與困境,在別無選擇中,積極選擇罷了。

書中有一段話讓我特別感動:世界就像是一個廣場,如果你只知道左右,而忘了更要站在高處張望,你是很難找到自己的方向的。什麼時候,當你能超拔於時代的苦難之上、人羣之上,你能從自己出發,以內心的尺度衡量自己的人生,你纔可能是自由的。

靈魂是天空,身體是大地。超脫於一切物質之上的,是至高的——心靈,心靈的自由纔是真正的自由,可以在你我平凡的生活裏的自由。願在餘下的生命裏同時守護好自己的靈魂與身體,守衛好一生的責任與自由;願歲月無負天地;願此生遼闊高遠。這是作者熊培雲給予自己和讀者最美好的期望!

一位朋友評價《自由在高處》,不過就是一本世俗裏的心靈雞湯嘛!但是,這本書對我的影響,遠不止是“心靈雞湯”這麼簡單。透過熊培雲的《自由在高處》,幫助我打開了看待世界的另一個視角。一本書就是一個世界,閱讀的意義,似乎更加深刻了!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 篇8

盧梭雲:“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環顧四周,其實不難發現我們被圈在一個圓內,周圍被條條框框束縛着。很少有人能衝出,是因爲缺少勇氣,更是因爲在這樣的環境裏待得太久了,對於什麼是自由也沒有清晰的定義。

自由是美好生活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追尋這份自由,是我們希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反對戰爭的原因。人人都渴望光明與鮮花。

自由是追逐自己內心所想。喬布斯說:“你須尋得可愛”,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順從自己的內心,去追夢,去探險,去旅行……這何嘗不是一種快樂。但,能做到這樣的人屈指可數。因爲社會輿論,因爲道德綁架,大家無法按自己的想法行事。書中《老教授與小王子》一篇中的老教授因用十萬塊錢安葬一隻陪伴他三個月的狗而受到抨擊。大家覺得老人奢侈,不支持慈善事業,可屏幕後的人又怎會知他沒有對希望工程捐助?老人孤苦伶仃,連花自己的錢都要受到指責,更何況十萬塊錢又怎可能是殯葬部門謀取了暴利。老人雖被社會誤解,但我想他心中自當無怨無悔。追逐自己內心行事可能會後悔一時,若不這麼幹會後悔一輩子,就像盧梭所說在臨死前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這是何等可悲。

自由是不被物慾所控。現在大多數人認爲買車、買房、存款好幾百萬便是成功人士。買房後又不滿於現狀,拼命工作想要換一個更大一點的房子,周而復始。我們被戲弄於物欲的股掌之中,不斷沉淪於物質。房子、車子越賣越貴,人心越發疲憊,到頭來只是不斷抑鬱,對生活失去希望。

自由是“傾倒信息(宣傳)垃圾”的自由即“第六自由”。隨着互聯網的不斷髮展,網絡的廣告、八卦新聞等無用信息不斷增多,它們對公共領域和私人生活的侵蝕越發深入。也許你不曾注意自己瀏覽這些“垃圾”的時間越來越長,你無端浪費自己生命的時間也越來越長。一天、兩天可能並不明顯,可一年、兩年……日積月累,你越陷越深。可能某天奪取了你的無線網絡你便覺得渾身不自在,你會成爲“集中營中的囚罪”而難以逃脫這樣的束縛。

胡適說:“爭你們個人的自由,便是爲國家爭自由!爭你們自己的人格,便是爲國家爭人格!自由平等的國家不是奴才建造得起來的!”我們要學會自救,學會掙扎,爭取個人自由。

願將來的某天你我皆能手持麪包與玫瑰,走在自己使命的道路上。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 篇9

熊培雲的《自由在高處》,初讀之後,感覺是各種觀點在腦海裏交織,最大的感受還是生活是要經歷的,然後纔是感悟。

這本書旨在從個體角度探討身處轉型期的人們如何超越逆境,盤活自由,拓展生存,積極生活。看了這本書之後,覺得一個人的知識儲備是很必要的,但除了知識的累積之外,更重要的還是思維方式的培養。不同的時期人會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是兩年前的我讀這本書,肯定會覺得熊培雲不錯,觀點很新穎、獨到,文化素養高,是本好書。但現在看這本書,更多的不是對其觀點的認同或反對,就像那句話,“一千個人眼裏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的觀點都是不同的,在不觸及法律、道德的層面上,觀點是可以千差萬別的。正如胡適所說,感謝自己生活在了一個可以容忍的國家,允許多種觀點的存在。陳虻有這樣一句話:“不要在生活中尋找你要的東西,而是努力感受生活中到底發生了什麼。”有時感覺到了自己知識的侷限性,生活觀點的淺薄,讀了這本書,感到了一個永遠不停止思考的人,纔是真正自由的人。

現在的讀書,更多的讓我感受到的,並不是一定要從書中獲取到某種知識,如果一本書,讀完之後能夠“砰”的一下敲響你心裏的某些東西,我覺得這纔是最重要的。學,有很多種方式,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取到知識,但是“思”,就只能靠自己了。現在,越來越覺得思考的重要性了,也許,這是我近期讀書最大的感悟了吧!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 篇10

熊培雲的《自由在高處》,初讀之後,感覺是各種觀點在腦海裏交織,最大的感受還是生活是要經歷的,然後纔是感悟。這本書的主要線索,就是生活自由與思想自由,以及個體如何超拔於一個不盡人意的時代之上,收復我們與生俱來的身心自由,盤活我們已經擁有的自由。

相較十六世紀法國早期民主主義思想家拉波哀西抨擊的“自願奴役”而言,在一個正經受着新舊交替的國家,不自由的狀態並非人們自願,而在於適應與沿襲,得過且過。至於如何走出這種日常的甚至爲許多人所不自知的奴役狀態,既有賴於個人的勇氣,也關係到個人對時代與自由的理解,以及時代本身的演變。

“有一種鳥是永遠也關不住的,因爲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滿了自由的光輝!”這是《肖申克的救贖》中的經典臺詞,用來做本書的標題再合適不過。一直以來,熊培雲先生致力於推動社會多元化建設,倡導左右攜手,共爲民生謀福祉,用社會的進步來推動國家的進步,這些主張,正融入集體意識,正成爲當下最亮色、最理性的聲音。而這一切,都離不開自由,無自由則無邊界,則必然失去責任與擔當,最終不是與世沉浮,就是失去自己。當一代代人接續這份無奈時,民族的命運就永遠無法被改變,而超越宿命就只能遙遙無期。

“相信我們的國家,比我們想象的自由”是《自由在高處》一書後記的題目,熊培雲在後記中也闡明瞭自己的信念:“相信沒有人能剝奪你的自由,相信‘You the freedom’(你即自由);相信時代在變,相信中國正在朝着一個自由而開闊的道路上走,沒有誰能改變這個大趨勢。與此同時,相信人類會有一個好的前途,畢竟,人不只是愛自己,還愛自救,沒有誰不希望過上美好的生活。這既是一切共識的基礎,也是我信心之來源。”

自由在高處,這是一個仰望的方向,也是一個需要通過我們努力才能企及的方向,但是我們,總向着那個方向努力,向着高處攀登。讓我們一起,爲實現這樣的理想努力。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 篇11

《自由在高處》是我頗爲喜歡的一本書,這本書是熊培雲對之前的《重新發現社會》一書的重要補充,兩本書其實都對“自由”一詞有頗多筆墨,只是前者多是從國家的角度進行解讀,而本書則是通過個體的角度探討人們如何超越逆境,盤活自由。

帕特里克說,“不自由,勿寧死”,在閱讀過程中,我感覺作者還是頗爲喜歡這句話的,不過作者卻似乎更加樂觀,一句“不自由,仍可活”,道出他對未來中國充滿信心,以及對個體力量的肯定,改變自己就是改變整個世界,這種感覺我在閱讀中能夠深切的感受到,書封底的話我很喜歡,“你不能決定太陽幾點升起,但能決定自己幾點起牀。”“這是我的人生,我必讓它自由,每個人都應該是自己人生的領導者。”“要麼成爲自己,要麼一無所成。”他的文字總是那麼透徹、激勵人心。

透徹,也是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之一,縱然人們對同一事物的觀點各有千秋,但是作者的觀點不乏新銳、客觀,理性全面的分析,讓作者所講的每個故事栩栩如生,讀完之後便覺得豁然開朗,真有一點小小的興奮。

其實,熊培雲的文字還不止如此,無論是《重新發現社會》,還是現在這本《自由在高處》,探討的都與嚴肅敏感的甚至有一點黑暗的政治問題有關,可是,他的文字卻溫暖又寬容,這無形中影響着我,雖然周遭的現狀並不完美,但是卻要樂觀,不要總是抱怨,多思考,多行動,對未來應該充滿信心。

學會獨立思考,這是我的人生,我要讓他自由,自由不一定在高處,而是掌控在我們每個人的手中。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 篇12

初讀題目,所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自由需要人們去爭取,而不是措手可得。但通過對全書的閱讀,發現內容要比自己所想象的自由豐富得多。"生活自由,思想自由"、"超越逆境,盤活生活,拓展生存,積極生活"、"社會先於國家,自由先於平等,人生先於自由",這些論斷都能引發我的深思,到底自由是什麼?怎麼樣纔算是自由?人爲什麼要自由?以及作者所提出的自由就是真的自由嗎?本書總共分爲三個部分,而我認爲最重要的就是前兩部分了,其中第一個部分講述的是各種各樣關於人們追求自由的小故事,以及如何辯證得去看待自由;第二部分則是在教我們如何獲得使獲取自由及怎樣追求自由。

自由是每個人都在一直追尋的東西,但是由於法律,道德以及國家體制的約束,使人們無法真正的去享受到自己的自由。作者的見解便爲"You the Freedom",即"你即你自由"。於是,腦海中一直有一個詞語在閃動着,這個詞語就是"隨心"。

我們生活在祖國這個大家庭中,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自由的,覺得我可以每天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比如:我可以看電視,我可以打籃球,我可以旅遊,我可以拍照。但是這是真正的自由嗎?細細回想一下:當在網上發表評論時,是不是每個人都要考慮一下發表評論所造成的影響;當情侶們在大街上擁吻的時候,是不是要考慮一下別人異樣的目光;當高考考生們在填報志願的時候,是不是在考慮以後就業的情況及工作的待遇。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我們還算是自由的嗎?網絡評論自己的觀點,就會受到別人的抨擊;情侶們在大街上打情罵俏會被看成是沒有教養;而大學所學的專業大多數也並不是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包括作者在文中所說的看電影要哭,不哭就是混蛋。其實,生活是可以選擇的。麪包就像我們的基本生活保障,而玫瑰則像是我們在基本生活保障基礎上的更高物質和精神追求。麪包和玫瑰都要有,倘若沒有,我們也不應該失望或是一味的絕望。生活中的我們有很多無能爲力的地方,如果大的環境我們如果改變不了,那麼每個人生活的小環境我們還是可以自由選擇的,只要積極得面對着生活,我們還是自由的。而這種自由能否在國家真正的實現,就要看國家是否能以開放戰勝封閉了。

在一個國家當中,如果國家是自由的,那麼未必其中的每個個體都是自由的。但是相反,如果國家中的每個個體自由了,那麼整個國家也就自由了。《守住良心的"一釐米主權"》提出廢除死刑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能用語言,能用情感教化,爲什麼一定要開槍呢?當法律和良知發生衝突時,良知纔是最高的行爲準則。法律是死的,但是事情本身是活的,如果每個人都能在法律的範圍內自由得處理事情,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或許,效果會更好一些。作者在《人是什麼單位》中提出了人是時間的單位,時間是人一生的資本,而如何利用這資本就是個體本身的問題了。有些人一生不斷奮鬥,不斷實現自我價值,而有些人卻在虛度光陰,反反覆覆過着同樣的生活,時間是我們自己的,我們應該想盡一切辦法在有限的時間內創造自己幸福的生活。《條件即逆境》中說明了美好事物不見得會讓我們幸福,金魚想要一個不需要自己尋找食物的環境而被困在了魚缸中,人們想要方便快捷的生活發明了汽車而需要給汽車加油。當我們爲了自由獲得某種條件的時候,反而恰恰被這種條件束縛了。如果用真正的自由來與如今社會的自由作以比較,那麼目前的社會可能就是處於一種胡亂,盲目,無秩序的狀態下了,這個時候就需要自救。如果每個人都能學會自救,那麼這個社會也就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自由。

《自由在高處》這本書在很多地方那個都給了我心靈的震撼,都能夠引起我心靈的共鳴。曾經對自由的看法與本書中對自由的看法顯得實在是渺小,同時也暴漏出了我三觀中的不足之處。這本書教會了我很多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也激發了我自己對於自由的理解,那就是本文開頭提到的"隨心"。或許,這本書只是拓寬了我們看待自由的視野,讓我們更清楚的認識到了什麼纔是真正的自由。同時我們也不應該受本書中所提到的自由的束縛,真正的自由,還需要我們自己去尋找,去創造。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 篇13

什麼是國家?什麼是社會?什麼是自我?這可能是我們每個人常常自覺或不自覺思考的問題。

我們處在一個急劇轉型、風雲變幻的年代,就像狄更斯所說的:"這是一個最好的年代,也是一個最壞的年代"。我們擁有前所未有的自由和機遇,卻也有無法承載的迷茫與困頓。我們身邊有太多的不正義、太多的不道德、太多的不應該,我們都有深深的無力感和挫敗感。曾有的理想的光芒日益暗,我們像身處茫茫黑夜中恣意漂泊的航船,一個小小的風浪就讓我們顛簸不已。我們能否到達嚮往與憧憬的彼岸?

《自由在高處》就像航海圖,讓我們看到了自身擁有的力量,看清了我們自身的位置,讓我們有了一條明確的路線,猶如醍醐灌頂,讓人耳目一新。

我注意到《自由在高處》的封面人物是一尊雕塑素描,這尊雕塑的名字叫做"self-made man"?——自我塑造者,人如其名,他是一個右手執錘,左手執鑿,正在把自己從石頭裏雕刻成人形的人。於是,自由在高處,欲得需自塑的主題呼之欲出。

這本書前三分之二是時評,後三分之一是演講與獨白,一以貫之的思想是強調國家與社會以及個人的界限:人類有廢除死刑的自由嗎?中國人有過洋節的自由嗎?兩個成年人有在公共休閒場所親熱的自由嗎?……這些爭議中,有的即使現在看來也只能博人一粲,有的看起來則是任重道遠,還有的彷彿是無解的悖論文章。

一、我是我的作品

人的自由是自己給的,心靈的禁錮也只有自己才能施行。不論處於哪一空間時間,擁有心靈的自由,能自由的思考,就能擁有全世界。

縱然如此,作者的樂觀也絕非盲目,自由和奴役是兩種精神狀態,自由任何時候都不是唾手可得,熊培雲先生告訴我們"不自由,毋寧死"的教條主義太過嚴苛,生活教會我們的是"不自由,仍可活。"

這並非是在爲苟且偷生尋找藉口,而是在紛揚中尋找一種現世安穩的自我平衡

我是我的作品,對大多數人而言,命運並沒有在生命和自由之間設立單項選擇,我們只需要對自由和時間、自由和金錢、自由和地位……各種代價進行換算讀後感。然而,你我知道,這種換算沒有想象中困難,把握方向,我們也可以擁有權力塑造人生。

二、相信國家比想象中自由

雖然,當前社會存在經濟的成長,文化的交融,在新舊交替的碰撞中,不穩因素難免凸顯,但我們要做的不僅是保持清醒警覺,看到社會發展的不合理、不足之處,提出質疑和不滿的意見,更應當充滿信心,堅定地相信改變正在漸漸地向前推進,滿懷勇氣保持在路上的忙碌,從自己開始行動起來。我以爲作者是一個勇敢而清醒的寫字人,正是由此而來。

雖然我們的網絡還不夠自由和開放,但是較於沒有網絡的時間空間,我們獲得信息的廣度,表達意見的渠道,交流思想的平臺都毫無疑問地拓展了;雖然對於一些世界的和我國曆史上的事件,我們無法探尋得真相,但是我們仍然在很大地程度上享有閱讀典籍的自由,由此我們可以無限地接近和探求事實的真相;雖然我們的媒體還難免以宣傳的口吻做報道,但是我們的新聞教材中仍然把宣傳和新聞的概念解釋得清清楚楚。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 篇14

讀罷《自由在高處》這本書感觸頗多,作者熊培雲圍繞“自由”——這一古老而複雜的概念進行了深入的解讀,字裏行間透出作者理性、獨特的思考。閱讀過程中我接觸了很多新穎的觀點,在此,我希望把自己關於書中所提“自由”的理解與大家分享。

社會每天都在發生牽動人心的大事,比如暑假期間媒體報道比較多的:達芬奇傢俱問題,挪威爆炸槍擊事件,7。23動車追尾事件,方正縣開拓團碑牆,王蒙打架離隊、故宮損壞哥窯瓷器等一系列事件。天天面對這樣的負面新聞,難免會使任何一個有思想的人對社會的關切之情變爲對問題的麻木,變爲對問題的“習慣性接受”,感到社會中存在的問題是社會大背景所致,不是個人的關心與努力就可以改變的。

盧梭曾說過: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處在枷鎖當中。的確,處於轉型期的中國,我們有許多自由被看得見,看不見的枷鎖限制,但這並不是我們可以悲觀地看待社會,消極地面對問題的理由。作者熊培雲告訴我們:在枷鎖當中,我們仍可以做自己生活的主宰者。因爲“你即你選擇”你的世界在於你的選擇。許多的不自由都是自己施加的。

書中引述了一個前蘇聯笑話做了很好的解釋:

q:到了共產主義社會,還有沒有警察?

a:沒有。

q:爲什麼?

a:到了共產主義社會,人人都學會了逮捕自己。

其實許多令人感到不自由,個人價值無法實現的時代,都會有那些“自我逮捕”的人,他們曾經有改變社會的熱情,但許多大膽的念頭先被自己打消了,許多大膽的行爲先被自己扼殺了,他們爲自己戴上了許多枷鎖,這些枷鎖讓他們認爲自己的自由被社會限制了。更爲糟糕的是,這些學會“自我逮捕”的人還會逮捕其他人,以善良和友好的口吻勸誡他人,告訴他們不要膽大妄爲。所以,一個人無論有多大地熱情,多高的能力,都會被加以限制,他的自由也被別人戴上了枷鎖。相比社會中實際存在的枷鎖,這些自己的製造的枷鎖纔是最可怕的。因此,我們不要在不太自由的社會環境中,再給自己套上一個枷鎖。要相信每一天都比昨天好,相信時代在不斷前進。

書中提供了一種卸掉自己內心枷鎖的方法,那就是打破思維定式,換個積極的角度看問題。比如書中寫聖誕節不過是世界文化的一個小樣本,不是所謂的“西方文化入侵”;比如你只代表你自己,不需要自己強迫自己代表整個中華民族;比如火星文並不是對文字規範性的破壞,只是一種交流工具;比如新聞報道的大部分是負面新聞,但那只是對現實生活的部分取景,我們不能因此而對社會全盤否定……書中還以全新的角度對很多生活中令人不快的事件重新作了解讀。

當我們心中沒有那麼多的監視者,努力按自己的意願做事,會驚喜地發現我們比想象中的自由。然後我們儘自己所能去衝破那些看得見的枷鎖,對自己進行自救,每個個體的自救纔會讓整個社會從枷鎖中脫離。柏林牆不也是在無數個東德人的自我救贖中倒下了嗎。如同書中提到的易卜生的話:“有的時候我真覺得全世界都像海上撞沉了的船,最要緊的還是救出自己。”

讀過此書,我最大的感受是自己的生活是可以自己選擇的,對自由的嚮往是誰也無法剝奪的。而且我相信,每一個人爲追求自由所做的點點滴滴,最終會凝成巨流,奔出山口,走向開闊的茫茫平原。正如作者所說:“改變不了大環境,就改變小環境,小環境改變了,大環境也會隨之改變。”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 篇15

關於這本書,讀了前序之後的感覺是,有點深奧,需要邊讀邊停頓思考,是否如此。因爲文章本身就是對社會事實的評論,所以我可能更多的是摘錄覺得寫的比較有意味深長的句子。

熊培雲之筆:

1、“當有年輕人向我感慨不知道將來做點什麼的時候,我會建議他們,如果不想浪費光陰的話,要麼靜下心來讀點書,要麼去賺點錢。因爲這兩點對你的將來都很有用”。是不是很多人會選擇後者啊,現在的我選了前者,怎麼有點不安,嘆氣會不會虛度了,畢竟金錢看得見、摸得着、短期還能用得上。哎,既然已拒絕掙錢的機會,就安心清閒散讀一個月,這不是以前夢想的樣子嗎,怎麼能夠實現反而不是那麼滿足,或許我還是有點兒過於看重物質,或者金錢當前對這一階段的我來說誘惑力還是蠻大的,畢竟現在所用的都不是自己親自掙得的吧!

2、“以獨立之志,做合羣之事,以思想和良心去擔當”。烏合之衆,有好也有弊,希望自己能認清事實,不爲所綁架。

3、sometime,我們關於“奢侈”的指責是有悖於事實,因爲奢侈本身是完成社會財富的流動和資源再分配的重要途徑,孟德斯鳩言“富人不奢侈,窮人將餓死”。這句話警醒了我,的確,別人奢侈是在其私人資源的利用與安排,我們無權干涉,當然你可以肆無忌憚的忌妒,這樣只會自己變得可悲,只是不同的生活style而已,尋求快樂、開心、幸福以及滿足的本質是一樣,走的路不同,實現的方法手段不同,滿足的程度也不同,而已,罷了。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 篇16

莊子有云,“哀莫大於心死”,心所爲何物?熊先生的回答是:“好色”,說是好色關乎心靈。這裏面涉及了理性與情感、頭腦與心靈之爭,林語堂說“男人只懂人生哲學,而女人卻懂人生”。女人的直覺能抵達心靈,男人的理性有時卻接近幻覺。一個好的社會需要找到心靈與大腦的平衡點,講效率的做蛋糕關乎頭腦,講公平的分蛋糕關乎心靈,頭腦追求差異有三六九等,心靈卻有靈氣沒有優劣之分。這一點,是需要多少時間、多少努力,才能實現?

“有什麼樣的心靈,便有着怎樣的目光”。很喜歡這句。在你評判某一人、事、行爲時,也暴露了自己。請做好對“人”的人身權利的基本尊重,在你看不慣、批評、憎惡的同時,麻煩想想那是否是別人的自由,追求或展現或享受幸福的權利。熊先生說“一個人的完整權利,至少來自兩個方面的自治,聽着,是自治,一是思想自由,二是身體自由,而身體自由又包括行動(爲)自由和審美自由”。贊同,因爲是至少嘛,但我也覺得這兩個也是基本,這不是美國式的看法,僅是關乎人性自然追求而言,誰不渴望自由呢?

“第六種自由”一種免於傾倒信息垃圾的自由。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描述人們使用用着相同的網絡,閱讀着相同的頭條,因爲相同的無關的信息垃圾而消化不良,信息社會同樣造就了無數“單向度的思想”和“標準化的人”。過多的信息攝入或者過度的信息依賴讓我們的人生不自由。是的。打開幾個網頁,關掉,一天就過去了。打開無數個網頁,關掉,一輩子就過去了。(想想好悲哀,若我的餘下3分之2的生命是如此,我想純粹自然快樂的時光應該很少)。《天使愛美麗》電影當中,許多人不僅抵制無用信息和廣告對公共領域與私人生活的侵蝕,而且時刻想着關閉電視和電腦,將自己放到海灘和陽臺上,過和大自然一樣自然的生活。(或許我應該重新再欣賞一遍這部電影)。若非必要,一定要儘量少上網。雖然這個決定實行起來相對而言很艱難,但我要有這種意識,慢慢放手。對於喜歡安靜的我也是,或許更想在陽臺上,隨手翻翻書頁,餘光掃一掃花盆,懶洋洋的過一上午,而不是“葛優癱”在沙發上,刷着網頁,對着電腦,與世界抱成一團。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 篇17

《自由在高處》是我頗爲喜歡的一本書,這本書是熊培雲對之前的《重新發現社會》一書的重要補充,兩本書其實都對“自由”一詞有頗多筆墨,只是前者多是從國家的角度進行解讀,而本書則是通過個體的角度探討人們如何超越逆境,盤活自由。

帕特里克說,“不自由,勿寧死”,在閱讀過程中,我感覺作者還是頗爲喜歡這句話的,不過作者卻似乎更加樂觀,一句“不自由,仍可活”,道出他對未來中國充滿信心,以及對個體力量的肯定,改變自己就是改變整個世界,這種感覺我在閱讀中能夠深切的感受到,書封底的話我很喜歡,“你不能決定太陽幾點升起,但能決定自己幾點起牀。”“這是我的人生,我必讓它自由,每個人都應該是自己人生的領導者。”“要麼成爲自己,要麼一無所成。”他的文字總是那麼透徹、激勵人心。

透徹,也是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之一,縱然人們對同一事物的觀點各有千秋,但是作者的觀點不乏新銳、客觀,理性全面的分析,讓作者所講的每個故事栩栩如生,讀完之後便覺得豁然開朗,真有一點小小的興奮。

其實,熊培雲的文字還不止如此,無論是《重新發現社會》,還是現在這本《自由在高處》,探討的都與嚴肅敏感的甚至有一點黑暗的政治問題有關,可是,他的文字卻溫暖又寬容,這無形中影響着我,雖然周遭的現狀並不完美,但是卻要樂觀,不要總是抱怨,多思考,多行動,對未來應該充滿信心。

學會獨立思考,這是我的人生,我要讓他自由,自由不一定在高處,而是掌控在我們每個人的手中。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 篇18

讀這本書,是因爲書名吸引了我。正如我最喜歡一個演講,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其中的自由和平等就是引起心靈共振的關鍵詞。相信在每個人的心底,都有一種力量,它潛伏在意識深處,如果被喚起,必然蓬勃向上,綻放出超越現實的力量,引領我們走向自由的高處。

問題是,自由在哪裏?

人,生來不自由。年幼時,有父母的限制,老師的管制。成年後,有家庭的約束,工作中的各項規定,法律和道德約束。什麼纔是真正的自由?

我看過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你怎麼知道你是人?”的確,人本就是一種動物而已,從本質上看,和地上的螞蟻是一樣的。當我們一腳踩過一窩螞蟻時,正如地震傾覆我們的房屋,有些人倖存,有些人逝去,如此的簡單,如此的不可抗拒。世界是如此殘酷,生命也很脆弱,所以有很大一部分人,從出生就如那工蟻一般,慢慢長大,出去找尋食物,蓋房子,飼養幼蟻,死去。自由對我們的意義在哪裏?就是去東面找麪包屑,還是去西面找麪包屑的問題?!

工蟻的世界無法懂,人的世界更難懂。

熊培雲說,真正的自由源自內心的渴望,是不斷的獨立思考開出的花朵。可以具體到一件事,也可以是對夢想的追尋。所以個體對自由的感受是千差萬別的,並且是不斷變化的。能捍衛自己自由的,永遠只有自己。

歌德說,如果有一個人宣稱他是自由的,那他必然是受限制的;反之,如果有一個人宣稱他是受限制的,那他也是自由的。

自由在哪裏?似乎很難找到答案,找尋一下屬於自己的那朵思想之花,或許那就是自由的燈塔。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 篇19

看完這本書,感慨真的很多,我印象最深的一部分是“第六種自由”,我在心裏對自由的模糊概念慢慢的清楚起來,這本書引發了我對自由的思考,並且我一直在想,怎樣我纔算是真正的自由?在中國這樣的一種政治體制下,我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嗎?

熊先生的文筆犀利中不乏幽默感,通常不經意的一句話,就讓我們想到很多。自由不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而是自己做了選擇之後,堅持自己的觀點,不要左右搖擺,學會了選擇,就學會了自由。一個人,沒有自己的思考是很可悲的。如果禁錮了一個人的思想,那麼,就算他的身體再自由,也是假的自由。

現在社會上有這樣一種現象,我們總是“被……”。被選擇、被就業、被失業,被……我們的自由在某一方面就被莫名的被佔有了。很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父母對孩子的“被選擇”,給孩子選擇學校、選擇朋友、選擇伴侶。

這些建立在他們是長輩、他們有錢、有經驗的基礎上,好聽一點是避免孩子走彎路,但是實際上呢,孩子失去了自己自由選擇的機會。這樣的例子很多,我們總是在沒管好自己的同時,侵犯別人的自由。

自由是每個人都非常渴望的,但是想要得到自由,是需要付出代價的。這個國家沒有絕對的自由,也不可能給一個自然人絕對的自由。雖然說在生活中,自由往往是遙不可及的,但是,不是抱怨任何人,因爲自由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你有正確的觀點,就大膽的行動衝出那些所謂的禁錮,去看看外面自由的世界。

前面也說道,一個人身體上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思想上的自由以及自己意願下的選擇纔是自由的體現。喬布斯說:“你需尋得所愛。”找到自己的愛好之後,併爲之奮鬥,我想這就是自由的真諦了吧,縱然一開始,我們會面對很多的挫折和挑戰,自由不是那麼的輕易就能得到。但是堅持下去,堅持自己的所愛,總有一片天是屬於你的,供你自由飛翔。我們纔剛剛開始,面對未來,我們要學會一步一個腳印的走下去。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 篇20

看他的書,他會告訴你,那個鐵屋子不是已經千瘡百孔了嗎?雖然它現在還很堅固,但是它畢竟在一點點消解,只要持之以恆地堅持,我們總會有逃脫牢籠的一天。

這本書的文字延續着熊培雲一貫的風格,說得道理都是常識,舉得的例子都是習以爲常的。但這本書尤其讓我覺得個體並非毫無選擇,個體要想收穫自由,就必須站到“高處”。但熊氏所說的“高處”並不是要獲得高的社會地位、爲所欲爲,而主要指站在精神上的高處。通過和熊培雲的對話你會發現一個新的社會,一個另外的事實的真相——無疑一個美麗新世界是讓人憧憬和嚮往的,而如何到達這一美麗新世界?書中給了答案。熊培雲想要告訴我們的是,爭取未得到的自由固然需要,但盤活已有的自由同樣重要。書中的觀點不是在說教中完成的,也非理性思辨得出的結論,作者通過溫暖而富有力量的文字潛移默化終起春風化雨之功,有人評價熊培雲“他的文字,讓我們體會到生活之必要、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寬容之精神、樂觀之態度、人文之關懷。”

熊培雲如同一個溫和的紳士。溫和是自由主義者的溫度,他保持着清醒獨立寬容的態度,他不會像詩人一樣激憤,小說家一樣尖銳,也不苛求藝術家的完美。溫和的紳士有一種脫俗的優雅睿智的幽默,君子無憂的心境;溫和的紳士是成熟的理性的人,對外部世界有自己獨立的思考獨特的看法,內在對自己有明智的權衡,不去承擔力所不能及的使命,他沒有衛道士的虛僞熱血青年的芒從,是一個自由的獨立的優雅的人。

帕特里克說:“不自由,毋寧死!”熊培雲說:“不自由,仍可活。”因爲生活!熊培雲說“生活偶爾走失,從未離開。沒有比生活更古老的過去,也沒有比生活更高遠的未來。”強權可以征服這個國家,卻無法征服生活在這裏的人們。生活,可以讓戰爭走開,可以讓帝國坍塌。他認爲,歷史最真實的面貌是,所有帝國終究灰飛煙滅,只有生活永遠細水長流。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 篇21

《自由在高處》是一本有思想的書,讀了這本書,我們能夠獲取許多珍貴的思想,我們能夠用更獨特的角度重新審視這個社會,我們甚至能夠通過這本書更好地瞭解自己,用文字來解放自己。《自由在高處》不是簡單的社會評論,作者熊培雲在評論各種社會現象的同時不斷地啓發讀者,讓讀者不得不懷着批判與質疑來閱讀這本充滿思想的大作。

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出一點時間快速地瀏覽這本書,這不是一本需要每一句都得細細品讀的美文集,你只要用心去品味,這本書就能給你帶來非凡的感受,你會在不知不覺中開始思考,思考書中談及的自由與責任。

"每個人都應該是自己人生的領導者。那些能夠帶領千軍萬馬的人,未必能帶領好自己。要麼成爲自己,要麼一無所成。"這是此書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的一句話。"領導自己的人生"看似簡單,但在現實生活中能夠做到這樣的人卻甚是寥寥。如今有多少學生能領導自己而不是被分數所領導呢?也許多數人會說沒有分數就沒有以後考學的保證,但如果我們一直只被分數所領導,而不是用自己的思想領導自己去走我們嚮往的那條路,那麼我們無疑會成爲那些放棄自由的流浪者,在缺少思想財富的生活中麻木地活着。

社會上有太多希望帶領千軍萬馬的人,但他們往往連自己都無法帶領好,正如新聞上頻頻出現的腐敗官員,或許昨天他還在大會上慷慨激昂地呼籲大家反腐反貪,希望帶領着大家堅定正確的道路,而在今天他卻因貪污被打下馬。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自由與責任是密不可分的。在生活中,我們不知不覺中就失去了自由,被套上無形的枷鎖;但自由過度,又有太多的人看不到責任的邊界。

在這個圍繞自由的話題中,作者還談及了那位在瓦爾登湖離羣索居的梭羅。在我看來,真正的自由是像梭羅這樣的生活,在那樣的生活中,我們不必害怕時間的不夠用,不必爲了討好別人而僞裝自己,我們可以盡情思想,在這安靜的環境中獲得物慾與成功之外的自由。

"在那裏,你可以坐在時間的溪水裏垂釣天上的星星,不必終日奔波於風塵。看大地寒來暑往,四季消長分明;看種子播撒信念,古樹支起蒼穹。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 篇22

熊培雲《自由在高處》很勵志,與許多“xx勵志書”不同,這本書貴在傳達一種樂觀向上頑強生活的態度。

所謂“xx勵志書”,還是大學時的哥們兒劉濤提及的,這類書充滿煞有介事的說教,引用些萬能的老故事,表達些誰都會講的觀點,而其製作過程是怎樣的?剪刀+膠水+編造,號稱成功學的什麼什麼教材,改變命運的什麼什麼,吹破天的虛,不過湊一幫人十天半個月加工出來而已。

看完《自由在高處》,發現跟看完《越獄》的感覺有些相似,原來,小強真的打不死;原來,所處逆境與麥克和安迪相比來說不算什麼。

這本書好讀的原因,除了思想積極、鼓舞人心外,還有一點是因爲語言流暢而富有激情,那句子是流出來的,而不是憋出來、擠出來的。

爲什麼有如此的見識,有如此的語言?看看內容就知道了,作者讀了多少書,到過多少地方。所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話是不錯的。如果難以行萬里路,那就先讀萬卷書吧,不必擔心成爲“書呆子”,因爲讀書數量到不了那“骨灰”級別,所讀的書也不會全像《九陰真經》或《葵花寶典》那樣劍走偏鋒。

假設選擇的書足夠“活”,即使不可能身臨書的“自由市場”,起碼不會有“計劃經濟”那麼禁錮。今天,始皇大帝終究難以再一聲令下“焚書坑儒”,況且網絡時代,這個喧囂的信息大集是一個觀看大千世界的好窗口。

自由在高處,書中提到的一道智力題讓人印象深刻:101——102=1,怎樣在挪動一個數字的情況下,讓等式成立?答案是把2作爲10的上標,即10 2 。實際上,但從腦筋急轉彎來說,做不出這道題並不能證明水平不行,這道題只是用來說明思維方式、解決問題方式的重要性。千方百計地解決問題,千方百計地解決好問題,除了樂觀、積極,還得要動腦,有積極的行動,不能傻樂呵。

在選美小姐遍地生花、高富帥、白富美奪人眼球,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年代,《奮鬥》與《士兵突擊》的火爆不是偶然,xx絲的逆襲又有什麼不可能?可以轉換爲生產力的,除了資本、土地、權力,還有知識、科技與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