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3篇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7W 次

熊培雲的《自由在高處》,充滿理性的思想有種穿透天空的力量,直抵我內心。下面是小編爲你帶來的自由在高處讀後感3篇 ,歡迎閱讀。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3篇

  篇一:《自由在高處》讀後感

最近讀了熊培雲《自由在高處》一書。讀罷此書,深深感受到熊培雲把寫作當成了推動時代進步的使命,並一點點地努力着。“以獨立之志,做合羣之事,以思想與良心去擔當”,希冀讓我們所處的時代成爲更好的時代。

熊培雲的文章,既有理性,又有心靈,讓我們感受到他文字的安寧豁朗、樂觀寬容與爛漫純樸。他依靠自己的經驗和理性發言,做着思維的訓練,思想的加法。

最重要的是,這本書向我們傳達了一種樂觀向上、頑強生活的態度。他特別注重生活,他認爲生活可以讓一個人獲得自由。“沒有比生活更古老的過去,也沒有比生活更高遠的未來。”“改變不了大環境,就改變小環境。小環境改變了,大環境也會隨之改變。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決定太陽幾點升起,但能決定自己幾點起牀。”大環境可以決定一個人的自由度,但是個體的內心也有一個小環境,它有你對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權。對生命的體悟,對世界的理解,都可以讓你獲得足夠的獨立和自由,以推動社會的發展。

他的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寬容之精神、樂觀之態度、人文之關懷,正是這個熱言時代有稀缺的,也是我們所需要汲取的時代養分和生活營養。

《自由在高處》如同陽光從高處照下,讓我想起了海子的詩,“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願我們都有一個燦爛的前程,願我們都在塵世獲得幸福,願我們都有一所得以自由的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篇二:自由在高處讀後感

熊培雲《自由在高處》很勵志,與許多“狗*的勵志書”不同,這本書貴在傳達一種樂觀向上頑強生活的態度。

所謂“狗*的勵志書”,還是大學時的哥們兒劉濤提及的,這類書充滿煞有介事的說教,引用些萬能的老故事,表達些誰都會講的觀點,而其製作過程是怎樣的?剪刀+膠水+編造,號稱成功學的什麼什麼教材,改變命運的什麼什麼,吹破天的虛,不過湊一幫人十天半個月加工出來而已。

看完《自由在高處》,發現跟看完《越獄》的感覺有些相似,原來,小強真的打不死;原來,所處逆境與麥克和安迪相比來說不算什麼。

這本書好讀的原因,除了思想積極、鼓舞人心外,還有一點是因爲語言流暢而富有激情,那句子是流出來的,而不是憋出來、擠出來的。

爲什麼有如此的見識,有如此的語言?看看內容就知道了,作者讀了多少書,到過多少地方。所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話是不錯的。如果難以行萬里路,那就先讀萬卷書吧,不必擔心成爲“書呆子”,因爲讀書數量到不了那“骨灰”級別,所讀的書也不會全像《九陰真經》或《葵花寶典》那樣劍走偏鋒。

假設選擇的書足夠“活”,即使不可能身臨書的“自由市場”,起碼不會有“計劃經濟”那麼禁錮。今天,始皇大帝終究難以再一聲令下“焚書坑儒”,況且網絡時代,這個喧囂的信息大集是一個觀看大千世界的好窗口。

自由在高處,書中提到的一道智力題讓人印象深刻:101——102=1,怎樣在挪動一個數字的情況下,讓等式成立?答案是把2作爲10的上標,即10 2 。實際上,但從腦筋急轉彎來說,做不出這道題並不能證明水平不行,這道題只是用來說明思維方式、解決問題方式的重要性。千方百計地解決問題,千方百計地解決好問題,除了樂觀、積極,還得要動腦,有積極的行動,不能傻樂呵。

在選美小姐遍地生花、高富帥、白富美奪人眼球,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年代,《奮鬥》與《士兵突擊》的火爆不是偶然,潘康哪嫦又有什麼不可能?可以轉換爲生產力的,除了資本、土地、權力,還有知識、科技與思想。

  篇三:自由在高處讀後感

這是個匆忙的世界,我們總是在爲心中的那些目標,爲了前程而奔忙,封鎖了心中的溫情。生命如一列不回頭的火車,我坐在窗邊,窗外風呼嘯而過,是否,下一站,就能看見久違的溫情。

最近閒來讀了熊培雲的《自由在高處》,充滿理性的思想有種穿透天空的力量,直抵我內心。印象最深的是那篇《爲情侶求饒》。作者對大學校園裏束縛學生表達人性美好情感的自由而感到不滿,從而他呼籲社會、學校給年輕人更多的自由和空間。當我讀到最後一句時,我的內心莫名升起一種異樣的感覺——要多看看人性溫情的一面。是啊,好像真的已經很久都沒有回味人間溫情了,日日匆忙的腳步已經堵住了溫情最後一道入口。或許,是時候讓心柔軟一些了吧,讓它相信這個世界仍有溫情之所在。

那是剛來到德國旅遊不久的一天,我站在火車站裏顧自吃着蛋糕歇息。像是過了很久,兩個高大的女子推着一輛輪椅出現在我的視線。他們也許是剛下了火車,緩緩地走向出口,一人推開出口的門,身子附在門上,竭力讓另一人推着輪椅先通過,準備登上連接外面世界的一段臺階。這時,恰有一個男子迎面從臺階上下來,經過他們身邊時,停下了腳步,用英語詢問他們是否需要幫助。那兩名女子拒絕片刻,最終接受了男子的好意。接着,他們三人先小心翼翼地將輪椅上的人攙扶着讓她站起來。那是一位年老的婦女,臉上深深淺淺佈滿了歲月的溝壑。然後那男子二話不說,將公文包向背後大幅度一甩,雙手迅速擡起輪椅,大步流星地將它擡上臺階,放穩後,又蹭蹭蹭下了臺階,在確定不再需要幫助後與他們揮手示意再見,便又繼續匆匆前行進入車站,轉眼消失在疾速流動的人羣中。

那一刻,我放下了手中的蛋糕,只是目不轉睛地看着這一幕。那一刻,我的嘴巴,或許正張着,爲了這異國他鄉里目睹到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溫情。那個男子,讓我相信,無論生活的腳步有多匆忙,世界有多高速的旋轉,我們仍可以做一個美好的使者,讓身邊的人看到人性溫情的一面。他讓我感受到了,來自一個國度,給予其中的國民表達內心溫情的自由。

當越來越多的人都在爲如今社會上的“扶不扶”爭論時,我卻在另一片土地上找回了表達內心溫情的勇氣,即使那個人未曾謀面,也無法阻擋溫情的腳步。這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自由,而我們,都遺忘並渴望這自由,太久太久了。

我所搭乘的火車,不知將又要駛向何處,但是我堅信,下一站,將是一個洋溢美好與自由的國度,下一站,即是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