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推薦】《活着》讀後感13篇

【推薦】《活着》讀後感1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3W 次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活着》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推薦】《活着》讀後感13篇

《活着》讀後感 篇1

此次閱讀餘華中短篇小說《活着》,我發現自己深陷其中。

開頭福貴父親的死,並未在我心裏激起太大的波瀾。我認爲,其中很大一部分因素,是他們生活的巨大轉折。造成這件事情的因由,還不是福貴無節制的嫖賭?福貴造的因,也得讓他嚐嚐後果。但讓我驚訝的是,福貴即使走回正道,生活也並沒一帆風順。他本是去給母親請醫生,卻被抓充軍而錯過醫治母親病情的機會。兒子有慶去獻血,卻被活生生的抽死。本以爲到這裏苦難該結束了,但沒想到緊接着是鳳霞與家珍的死亡。到了最後,甚至福貴的女婿、外孫,都喪失了性命。親人一個又一個的離去,使福貴不得已得一次又一次白髮人送黑髮人。福貴遭受到的沉重的打擊,也讓我打心底難受。尤其是讀到福貴埋怨自己老糊塗了餵了外孫那麼多豆子時,我再也忍不住內心的傷痛,鼻子一酸,淚水盈滿眼眶。

閱讀到這裏,我終於沉浸在悲痛中無法自拔。彷彿是我辦了這件錯事,彷彿是我自己經歷了那麼多的悲歡離合。我不禁埋怨起命運的不公。爲什麼血型對號的非得徐有慶?爲什麼福貴恰巧被抓過去充壯丁?憑什麼苦根會被豆子撐死……難道是因爲這些人註定命苦?

我無法理解,爲什麼作者要把福貴的生活寫得如此悲慘。難道,在那個時代活着的普通百姓,註定要像福貴一樣,無力去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坎坷?我又一次翻開書本尋找細節,想一探究竟。這一次,我看到了自己忽略掉的信息。我一直沒有注意到,老人福貴,是使用了一種很平淡的語氣,去講述完他的一生。他沒有流淚抽噎,沒有顧忌左右。這種平靜,難道是一種對生活的麻木?百思不得其解,我翻開了作者的自序想去探究。其中有一句話,讓我如夢初醒。

“活着是屬於自己的態度,而不是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

原來,福貴的苦命,只是我主觀去下的定義。在我的眼裏,福貴是一個在殘酷環境中倖存下來的人,是一個命運充滿坎坷與磨難的人。但在福貴的眼裏,他的人生,或許沒有我想的這麼糟糕。福貴的妻子,賢惠善良。福貴的兒子,機靈活潑。福貴的外孫,懂事孝順。他的家人們,沒有一個不勤勞樸實,熱情善良。他的朋友們,沒有一個不真心誠意地對待他。福貴之所以深刻地記着卻可平靜道述這些回憶,是因爲有這些人的陪伴。原來即使生活再苦再累,命運再艱難困苦,家人朋友間的溫情也會帶來幸福,支撐活着的勇氣。

所以,福貴在談到妻子時,只有惋惜,沒有痛不欲生。在談到他的朋友時,平靜又祥和。在談到外孫的死時,面露悲涼卻欣慰。就是爲所有的親人送行,他心裏也會比較踏實,在晚年養一頭老牛,耕作田間。也許就是像福貴這樣。活着必然會經歷大大小小的苦難。但是,再多的苦難也終究會化爲平平淡淡,再多的苦難也不會阻止我們活着的步伐。

所以,通過這篇文章我發現,人們不會因爲前途未卜而迷茫失望,而是會在一次一次跌倒和爬起中,漸漸把人生中的不幸看淡;人們不會因爲坎坷與挫折而停止,而是會在信念一次比一次更加堅定的同時,再次對生活充滿信心。然後,人們繼續熱情地活着,使一切再次變得無比美好。

《活着》讀後感 篇2

本週讀的是餘華的《活着》,主人公富貴在老年時講述了自己的一生。他的一生是怎樣的呢?

出生在富貴家庭,染上賭和嫖,輸光了家產,父被氣身亡。年輕時被抓壯丁,後回到家鄉,母親已病死,女兒已病啞。壯年時妻子染病,兒子去獻血,血被抽乾淨,人枯竭而死。

中年時女兒難產死了,妻子傷心病亡,無人照顧的女婿,出生沒孃的外孫。老年時女婿工傷而死,外孫吃豆時被撐死,只有一頭老黃牛,陪伴在身邊。

書中有一些句子,摘抄如下:

人都是一樣的,手伸進別人口袋裏掏錢時那個眉開眼笑,輪到自己給錢了一個個都跟哭喪一樣。

他說的話就像是一把鈍刀子在割我的脖子,腦袋掉不下來,倒是疼得死去活來

要飯的皇帝也是皇帝,你沒錢了也還是少爺。人要是累得整天沒力氣,就不會去亂想了。

想着想着心裏像是被堵住了,都透不過氣來,像被人捂住了嘴和鼻子一樣。

做人不能忘記四條,話不要說錯,牀不要睡錯,門檻不要踏錯,口袋不要摸錯。

活着時受了再多的苦,到了快死的時候也會想個法子來寬慰自己,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

像我這樣,說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着一個死去,我還活着。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如果單從書裏講述的大事記來看,這真是一個足足沉重的悲劇。在看的過程裏,我的內心一直帶着一種期盼,期盼這個老人,在經歷一些不幸後能扭轉過來,過上幸福的生活,直到合上書本,結局也是悽慘的。

看完以後,倒不大記得清楚那些悲傷的`細節,而對於書中小幸運的細節記憶深刻。

父親在知道兒子敗光了家產後把田地房屋換了銅錢,讓兒子挑去還債的溫情,那種無奈卻如釋重負的情感。母親用小腳一瘸一拐去挖野菜,從一個地主太太到什麼活都能做的老婆婆。

妻子病倒了不想拖累家人,躺在牀上將舊衣服拆了重新縫製。兒子在學校跑步獲獎了把糖分成一堆一堆的猶豫,女兒出嫁後時不時回來幫襯。

女婿幫家裏改善住房,揹着孩子去工地幹活的情景,以及小小的外孫看到外公挑不動擔子將兩顆白菜拿出來抱在懷裏幫其減輕重量的點點滴滴。

這些小確幸,讓人感受到了活着的幸運,至少還有記憶,能回想起那些幸福的瞬間,只要那些瞬間的感覺存在,就足以抵抗失去的悲痛。老人的親人都死了,但是他們都還在他的記憶裏活着。

或許是基因的神奇,人在經歷痛苦的當下,是極其難熬的,但是過去以後,卻不太能體驗到當時那種痛得死去活來的感覺,但是對於快樂和幸福的事情,在往後的每一次回想,好像都能再一次體會到當時那種快樂和幸福的感覺。

難道每個大人其實也是小孩——記吃不記打?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活法,我覺得沒有標準答案,每一種都是正確答案。活着,就是爲了來體驗各種情感——酸甜苦辣鹹。

《活着》讀後感 篇3

文章從一個普通農民的視角出發,講述的是在歷史大背景之下一個普通農民福貴身上發生的故事,一葉而知秋。

早先的他是地主家的公子哥,吃喝嫖賭,不負責任,目無尊長,一切紈絝子弟的壞習氣都能在他身上找到。最終正如讀者想象的那樣,福貴敗盡了家財,淪落成爲了一個窮光蛋。這樣一來,周圍人對他的態度有所改變,這並不稀奇。但出乎意料的是,人們的改變竟有原則有標準,界限明確,是那麼的明顯而迅速,連個過渡都沒有。福貴一筐筐地還錢,當最後一筐放在債主手上時,他的世界便在那一瞬間內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對他的稱呼不同了,看他的眼光不同了,對他的態度也截然不同。人們前後不同的嘴臉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觸目驚心但卻無可奈何。

文章只不過是在簡單地講一個故事,但卻處處將社會的傷疤剝開來,把最醜陋卻又最真實的一面呈現給大家看,是控訴,但更像是第三者在無奈的感嘆。

世事無常,即便潦倒,生活仍得繼續,爲了活着,福貴也不得不改變。變成了農民的福貴開始了他的新生命。他將擁有的是努力、忙碌、灑滿汗水的一生,卻也是苦痛、悲慘無奈的一生。書中人物的生活變故與歷史發展始終緊密結合。剛剛開始新生活的福貴,便趕上了抗戰,不幸得被軍隊強行拉走,被逼上戰場、當炮灰,軍官蠻橫無禮,戰爭血腥殘酷,好不容易死裏逃生。解放後,終於與家人相聚並分到了田地,可還沒開心兩天,卻趕上了鬥地主。當年取代福貴成爲地主的龍二,在他眼前被活活鬥死。人生的境遇真是捉摸不定,若當年沒有被龍二騙盡了錢,也許現在上法場的就是自己。可還未來得及慶幸,大鍊鋼鐵、公社運動便開始了,隨後又是數不清的饑荒與動盪。世道滄桑,人生艱難,只有拼盡全力,纔可勉強度日,日子艱辛得令人落淚,可又是無比的無奈,好容易有些開心的事,卻又總是好景不長。儘管拼盡全力,也只不過能維持生存,到最後連生存的權利甚至都被暗暗地剝奪,家人一個個的去世,最後還是一個人,只不過留下了一身傷痛,和黑白色的回憶。這讓人不由得聯想到了哥哥的霸王別姬,同樣是在那個多事之秋,時代不停地在變,人也在變,不變的是傷痛,和那悲慘的結局。但也卻正是因爲悲劇,它才更加深刻,給人以深思。

在一片黑暗中,卻總有一些東西在閃閃發光,這光芒雖然微弱卻足以給人以安慰和希望,家人的'寬容奉獻,相依爲命,勞動者老實勤奮,任勞任怨,都讓人感動敬佩。但有時現實卻無比殘酷,連這爲數不多的美好,都會被毀滅。

可人總要生存,我們還是會選擇活着。

“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與我們的無聊和平庸,幸福和苦難。”

雖然不知前路如何,一直走下去卻是我們必然的選擇,有時作出選擇就意味着勝利。縱然要擔當衆多難以承受的苦難,但是依然要堅韌頑強。就像是福貴,儘管風雨飄搖,但他從未倒下,帶着已被時間沖刷成黑白色的回憶,牽着那條新買的老黃牛,仍能從容的漫步與夕陽下,淡然地講述過往。我想,這應當便是堅持的結局,生命的力量吧。

《活着》讀後感 篇4

來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這世間喧鬧,我們都想留,卻沒有人能活着離開這個世界。

——題記

近日裏讀了餘華的《活着》,這本書是講的生嗎?也許吧。但我更多的讀到的卻是死。血淋淋的死。

世界上的痛苦千千萬萬,卻通常都能消逝,都能癒合,唯有死亡不可改變,帶給人的傷痛也不可改變。人死了就是死了,逝去的人在棺木裏睡的安詳,卻再也不可能醒來。福貴,這個命運多舛的男人,一個人來到人世,末了,又只剩一個人苟活。這中間發生的種種:身份變化的巨大落差,父母、妻兒的相繼離去,九死一生的落難經歷。被餘華寫的細膩,寫的悲悽。暮年的他平靜地敘述出他的歷生,細節都能記起,語氣也是令人意想不到的平淡,是他厭倦了,還是看透了?

經歷過一切後的福貴站在人生的`黃昏時分,他的年歲離死亡也只有一步之遙了。我想,此刻再大的是非在孤身一人的他面前,也應該一笑置之了罷。關於人世,他了無牽掛;關於生死,他已然看淡。

每個人都知道從我們降臨的那一刻起,生命便必然有結束的時候,可是我們爲什麼不能像談論青春、談論生活一樣大肆談論死亡呢?束縛着我們的是什麼?宗教?生活環境?還是中國人的保守心態?我們內心深處對死亡的陰影抑或恐懼是什麼?生死的界限是什麼?死亡的意義又是什麼?

我時常在合上書後沉思,關於生命,關於死亡。卻終了也想不透,想不透。

我們中國人大抵都承認是敬畏死亡的。中國的教育教給了我們如何熱愛生活,卻沒有教給我們如何面對死亡,這是中國人缺少的一課。到現在,我才明白,死亡的意義這個命題不過就是一個假命題。死亡的意義,唯有死亡過的人才能知道,可死亡的人終究是訴說不了的。我們人類觸目所及,皆是牢籠。這樣周而復始,看不破的。與活着對立的世界,我們想不到,也永遠望不到。生死衰亡,一個輪迴,何須看破,看破又有何意。

與其將生死說成一個輪迴,我更願意把它說成一次守望。路的盡頭是看不見的黑暗,我們從路的這頭走起,一個人開始,一個人結束。這中間遇到的人,發生的事,你都攜着,緩緩顫顫。你可能正歡樂,可你擡頭看向前方的盡頭,是黑暗;你可能正痛苦,可你擡頭看向前方的盡頭,亦是黑暗。

一切都是變數,唯有守望的結果不變。

你便平靜下來,不再歡悲。

所謂向死而生,大抵如此意。死亡或早或晚,總會降臨,但凡懂得了這,我們便能活的平靜,活的無波無瀾。從生至死,皆爲守望。

而我們唯一要做好的,便是好好活着吧。

昏黃的光下,我彷彿看到了福貴。他坐在斑駁的石頭上,撫摸着與自己相伴的老黃牛,嘴裏顫顫地念着什麼,我不想用力聽,只能隱約聽見幾句“活着,活着”,繼而是一聲悠長的嘆息。他緩緩起身,邁着蹣蹣跚跚的步子,與老黃牛一同走盡在視野的盡頭。

——後記

《活着》讀後感 篇5

說來慚愧,身爲一名文院學子,我看過的主流文學作品真的可算是少之又少。因爲一次很偶然的機會,我翻開餘華的這本《活着》,原意只爲消遣,未曾想竟是欲罷不能。花了兩個半小時,一口氣從頭讀完尚不過癮,又將其中精彩片段反覆咀嚼,就連作者所書的三版序言也被我一字不落地看完。

餘華何其殘忍,他將小說取名爲《活着》,但是小說裏的人物,福貴所有至親至愛,卻在苦難無奈的生活中一一死去,猝不及防。餘華實在是一個很冷酷的作者,他總是從喜悅與美好的生活狀態寫起,在我們的心被溫情治癒,覺得如此生活下去也算安穩的時候,他在作品後面發出一聲冷笑。他毫不留情地讓我們看清生活的殘忍、生命的脆弱,讓我們把對幸福的要求一再放低,讓我們的原則一再退讓,讓我們見識到什麼叫做退無可退。

故事最最開始的時候,福貴是村子裏最有錢的少爺,他過得肆意,讀者在看得時候不免連連搖頭——這不成器的.主。於是餘華大筆一揮,少爺因賭博破產,老爺受打擊過大,突然去世。這便是福貴坎坷一生的第一個苦難,只是一個開始。被徵兵,歷經千難回來後活潑可愛的女兒已然因爲疾病啞了,母親離世,家裏就靠妻前前後後忙着。但也有欣慰,兒子已出世了。

福貴已經回來了,家裏以後的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的,那時候我這樣簡單樂觀地想着。

而餘華真正的殘忍在這裏卻開始慢慢顯現。

有慶是第一個死的。死因那麼可笑——抽血過多。前一刻我們彷彿還看到這個男孩忙碌地上學放學割草餵養,忙碌地在辛苦的生活的男孩簡單的喜悅中追求平衡,下一刻,他突然躺在冰涼涼的醫院病牀上,留下一室冰涼。

“我看着那條彎曲着通向城裏的小路,聽不到我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滿了鹽。”

有慶的死那是死亡的開始,這個家庭彷彿受到了最惡毒的詛咒,女兒,妻子,女婿,外孫一個接一個死去,最後福貴只剩下自己,和一頭也叫做福貴的老牛。

所有福貴在乎的人,一個接一個死去,節奏那麼快,當我剛要緩一口氣時,又一個噩耗傳來。我不知道這接二連三的死亡到底要怪誰,抑或是真的源於這個家庭惡毒的詛咒?我不知道。看完全文,我的心就像是在酸水中浸泡過,澀澀酸酸,欲哭無淚。想要吶喊:不,福貴的生活不應該是這樣的!但——吶喊無聲。福貴只是那個貧苦愚昧年代生活着的人中一名普普通通的一員,我知他過得坎坷,卻也知他絕不是最悲慘的那一個。以前也曾聽說那個年代的殘酷,但是這是第一次真切地看到一個人的命運可以無力到這樣的地步。

於是感動之餘不免有一絲慶幸。慶幸歲月靜好,現世安穩。慶幸之餘又是羞愧,福貴那樣苦難殘酷的生活都沒有打垮他的意志,就算生活只剩下他和那頭也叫福貴的牛他依然活得樂觀,反觀自己,不愁吃穿,親朋好友俱在,一旦遇到一點點不如意便怨天尤人,痛斥命運的不公,爲賦新詞強說愁。看完全文之後再次想來,真是慚愧到無以復加。這種生活狀態,真的能夠說是一個具有健全人格之人的生活狀態嗎?

人究竟可以承受多大的苦難?我不知道。但是我們能做的只有活着而已。

《活着》讀後感 篇6

近期一位作家再度爆火。

其幽默犀利的言辭,豁達樂觀的態度以及接地氣的形象,無一不讓人心生親近。

董卿問:“你是怎樣走上文學道路的?”

他答:“我很想調到文化館工作,因爲那個地方可以不上班,不工作,自由自在。”

“我第一天上班的時候故意遲到了兩個小時,我想反正那些人也在大街上,結果發現我是第一個到的,我就知道這個單位來對了。”

這一位真實不矯作的作家就是餘華。他的再度走紅,更多是因爲本人氣質與作品基調的極大反差。許多讀者直呼“被騙了”,因爲餘華“把快樂留給自己,把痛苦留給讀者。”

說起餘華的作品,我第一個想起的無疑是一個“苦”字了。猶記得中學課上,我手捧《活着》偷偷抹淚的場景,直到中午喝了整整一大碗玉米糖水,也咽不下嘴裏的苦味。

每一次讀《活着》,都像在看一位佝僂身軀的老人,艱難地向我展示着傷疤。那傷口永遠不會癒合,掛着陳腐的膿水,日久經年仍然在無數讀者的'心上作痛。

這本書以去民間收集歌謠的“我”爲敘述者,偶遇福貴後,通過老人痛心的回憶,穿越時光,窺探了大時代的一角。

“我”見到的福貴是一個再平凡不過的老農民,但是他的一生卻跌宕起伏。從最初的富裕公子哥,到後來養不起妻兒的破落戶,這一系列變故都與福貴的嗜賭成性和好吃懶做有極大關係。

被強行徵兵,回鄉後卻發現母親病逝,可憐的女兒已經變成啞巴。妻子患上軟骨病,兒子被縣長抽血過多而死,女兒難產大出血,女婿工作中被石板夾住,僅剩的小外孫也吃豆子撐死......

這不禁讓人悲嘆,人這一生,究竟還能苦難到什麼地步!但福貴只是大時代下萬千百姓的一個縮影,還有更多真實的悲劇在無人知曉的角落裏上演着。

但更多的是感嘆,人這一生,究竟能承受多少苦難!再苦,再痛,如同風雨中飄搖孤舟的福貴,終究還是頑強地活了下來,最終帶着一頭老牛,慢慢地在田間曬太陽,數日子。

這人世間浪潮洶涌,人們不得不掙扎求存,但總有人能早早地攀上生活的礁石,眺望未來和遠方。也許是靠不懈的努力,也許是靠幸運。

也許是我們已經沐浴陽光太久,時而會忘了自己其實也很幸福。當我們遇到生活中的不如意時,也應該想想,有些人僅僅只是爲了“活着”這一件事,便已經用盡全力了。

書中有句話說得很好,“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其實我們大多數都是普通人,但我們爲自了家庭、學業、事業而不斷迎接挑戰,攀越險峯之時,我們已經在書寫一份獨屬於自己的《活着》了。

因爲人的潛力是無窮的,你遠比自己想象得要堅強。

至少——

“曾經你以爲走不出的日子,如今都回不去了。”

摘抄

1.你千萬別糊塗,死人都還想活過來,你一個大活人可不能去死。

2.人就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就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3.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麼福分了。

4.福貴就完全不一樣了,他喜歡回想過去,喜歡講述自己,似乎這樣一來,他就可以一次一次地重度此生了。

5.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說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着一個死去,我還活着。

《活着》讀後感 篇7

人終究要踏上死亡的道路,因此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題記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讀了餘華的《活着》,書中講述了一位叫福貴的富家少爺,先是把家產賭光淪爲一無所有的窮人,父親氣恨而亡;之後他不幸被國民黨捉去當壯丁歷經死難而倖免於世,但母親卻因病去世;再之後兒子有慶被抽血至幹而死,女兒鳳霞產後的敗血症而亡,妻子家珍得軟骨病最終病死;繼而女婿二喜工傷而亡,外孫子苦根因吃豆子被撐死了;最後,只剩下老了的福貴和一頭牛的故事。這個故事跨越了中國從國民黨到毛澤東的時期。講述了眼淚的寬廣和豐富。讀完這個平凡的故事後,令我意味深長也讓我明白了絕望的不存在。

餘華在序中這麼寫,“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職責,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我喜愛與年邁的老者交談,正因與他們交談總能使我對人生多一份思考。已到暮年的他們,不是痛苦地與這個世界說再見,惶恐着死亡的到來,亦不是在生活的磨練中留下哀愁的容顏,抱怨着不公的昨日。我看到的是,歲月的磨練讓心靈在塵埃中洗盡鉛華,潔白純淨。遊覽過萬千世界,經歷過生命的傾盆暴雨,凝聚而成的卻是生命的一泓清水,給似水流年增添了柔和,讓生命在落葉中安享靜美。恬靜的年華里,他們不再問花開幾許,只問是否淺笑安然。

《活着》裏面有一句話十分棒,“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生命只有一條,失去了就真的沒有了,這是無價的,是用金錢也買不了的。人生無常,聚散離合。在每個離別的路口,我們只能目送着一個又一個的背影,重重疊疊的留戀不捨載滿了無盡的牽掛祝福。在生命與靈魂融匯的瞬間,凝聚着的是完美、幸福,這瞬間所迸發出的光華值得我們用一生守候,永世珍藏。

老者的心靈都如同流水經過的鵝卵石,晶瑩透亮。年少的我們又怎能吸收全部的光芒?只正因,芸芸衆生,不免沾點人間煙火,不經歷時事滄桑的磨練又怎能得到真正的修煉,讓淡然演繹一生呢?但是,這份淡然的`人生態度卻多多少少給予了我一份前行的從容。就像一位哲人說過,其實生活到頭來但是是虛驚一場。暮然發覺,原來那麼多隨風而逝的過往都變成了歲月的逝水沉香,成長的苦痛似乎如風中的記憶,輕描淡寫。我開始學着反轉青春囈語背後的寧靜,輕輕敲打着歲月的皺痕,只期望人生的光景中,我仍然能夠選取做回那個用心樂觀的自己,讓心如鏡,悠然前行。

生命本就是一場旖旎多姿的單程旅行,其魅力正在於它的單程,在於它的有去無回。既如此,我們就當心神清明,盛裝華服地踏上這程生命的幸福之旅,享受生命的奢華。在似水年華中譜就生命的華美樂章。

生活的路還很長很長,生命還得一路高歌,一路向前。活着,比什麼都重要。活着,真幸運。

《活着》讀後感 篇8

匹夫不可奪生之意志也

我沉浸於一個奇妙的世界裏,在這個世界,我緊緊的跟着一名男子,看着他放縱無賴,敗光家產;看着他遭受苦難,浪子回頭;看着他身邊的人一個個死去;最後又看着他與一頭老牛一起在生命暮年中相伴而活……

這個男子,名爲福貴。

從書本世界中醒來,才發現自己的眼淚早已落至頁面,浸溼了紙張。我的心軟的一塌糊塗,可背後卻又不經發冷。坐着的平等描寫實在太過真實,而我也經不住內心的蠢動,在恐懼和好奇中,探尋着書中故事。

我認爲富貴生活的很累,他輸光家產後父死,妻離。終是開始下田去幹農活——不然他活不下去了。一人種五畝田,想想都辛苦,何況這人先前還是個養尊處優的公子哥。我本以爲他是堅持不了的,可他的心卻又踏實了下來,慢慢適應了這種生活。正如他娘說的,只要活得高興,窮也不怕。人就是這種情緒化的動物,活得高興了,再累又有什麼?

福貴的人生是苦是慘,可裏面也有着無數細小的溫情存在,正是因爲這些溫暖,才讓他眷戀這個世界,不想放棄活着的希望。他之前活着,是爲了養家餬口,他之後活着,是因爲只有活着才能擁有足夠的時間回憶往事,那些辛苦的和快樂的事。

那麼,我們爲什麼要活着呢?爲了學習,爲了陪伴對自己重要的人,爲了享受這世間的美好,還是爲了承擔自己身上的責任,爲了報效給我們提供保護的祖國?我心中的答案還有些模糊。但未來的路還很長,我相信,我總有一天會明白自己活着的意義。

福貴活了很久了,他醒悟後一直掙扎着活着。戰爭,改革,饑荒他都經歷過了,他把他的親人,所有的親人都親手埋在了地下,可是他還是沒有死。其實人一死很容易,可不死也是容易的。福貴說過,一個人命在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麼也活不了。我認爲,這句話反過來說也是可以的。一個人要是真正的不想死,那就怎麼也死不了。

人求生的意志是強大的,有人說,活着的意志,是福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剝奪走的東西。這看似平常的東西,卻少有人真正擁有。

舉個例子吧。身患絕症的.病人有兩種,一種是積極向上,配合治療的。這種人對人世還有眷戀和希望,往往會得到好的治療結果。另一種人怨天憂人,自怨自哀,最後竟鬱鬱而終,而並非因病死亡。難道說這種人就沒有求生的意志嗎?難道他就不想活嗎?不!不是這樣的。我覺得想活並不等於擁有求生的意志,擁有求生的意志,你就可以抵制身心上的痛苦折磨,而如果只是想活着卻不能忍受苦難,也終將死去。書中的春生就是這樣,他答應了福貴要活着,可卻忍受不了嚴刑吊打之苦,最終上吊而死。

縱然人生不可避免苦難,但生命本身就應該是幸福的。我們不應該被挫折戰勝,所該做的,應是好好呵護生命中的美好,活在當下,努力去活。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吾曰:“匹夫不可奪生之意志也。”

《活着》讀後感 篇9

人生來受苦,人人皆是世間過客。

餘華的書總是現實主義,有的只是生活的原汁原味。一直想着要看這本書,於是趁着暑假下載了電子書,短短几小時,卻讓我哭的聲嘶力竭。人生來就是爲了受苦,爲情所累。

福貴作爲本書的男主角,年輕時家財萬貫卻是紈絝子弟,娶了賢妻,卻要逛窯子,還戀上了賭博。最後被耍老千,輸掉了一百多畝田地。回家被老父親數落,卻終究是血濃於水。父親變賣家產,搬離祖屋,爲兒子還債,卻終究是受了刺激,提前赴了黃泉。從此,一家人相依爲命,由地主變成了佃戶,自己動手學習種田,從頭來過。原以爲勤勞致富,卻多生事端。中途被抓了壯丁,兩年後歸家,已是母親病亡,和妻子育有的一雙兒女,大女兒病成了聾啞人,好在家還是個家。

可誰曾料想,社會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個小家庭趕上了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大鍊鋼鐵,三年自然災害,以及包產到戶,每次好不容易生活在困苦中有了些許溫馨,就必然伴隨着疾病和意外。最終,年僅十三歲懂事體貼的兒子因給縣長夫人難產獻血多度而早夭,勤勞善良的女兒雖爲聾啞人嫁給了偏頭老公,卻意外收穫愛情和幸福,但好景不長,最終難逃難產而亡的命運,留下遺孤。福貴那孱弱多病的妻子,在經歷了一雙兒女的相繼離世最終也魂歸西去,徒留福貴和他的女婿孫子。而後,女婿又在做搬運工人期間出了意外身故。那就和孫子相伴吧,拖着疲累的身體把孫子拉拔到七歲,卻意外被豆子撐死了。忙活了大半輩子的福貴,最終竟然還是逃不過孑然一生,只能買了頭老牛,相依相伴。

人生最大的痛苦從來都不是死亡,而是經歷過擁有後的失去。不禁讓我想到人生的三大痛苦,曰“少年喪母,中年喪夫,老年喪子。”而福貴是含着金鑰匙長大,卻半途千金散盡,窮困潦倒,這還不夠,還得看着父母妻子兒女孫子都離他而去,最終孤苦一人留存於世,晚景何止是悽慘二字可以概括的?

想來也是,都說這輩子很多事情都是命。誰能窺探自己的際遇?可真正可以拯救和依靠的只有自己,無論經歷了多少人生的苦難,想通了想透了,其實啥日子都是可以過下去的,心即牢籠。活着本身不是爲了任何目的',而只是爲了存在本身。文中的人物都經歷了苦難,可他們都卻仍舊單純善良,接受命運的不公,不抗拒,不憤懣,就那麼過着日子。相比之下,現在的人似乎得失感比那時候強多了,是因爲財富多了更加害怕失去嗎?都想要活得長命百歲,想要賺更多的錢,提到死亡瑟瑟發抖,遇到不公憤懣不平甚至抑鬱自殺。日子雖然是越過越好,越來越有錢了,可我們卻並沒有多快樂,反而感覺更脆弱,害怕失去的更多了。

希望我也能有朝一日擁有書中人物的境界,無論生活如何虐我,我都能甘之如飴,只爲了活着本身,畢竟人生來此一遭,人人都是世界的過客。孑然一身來,孑然一身走。

《活着》讀後感 篇10

生與死是這世間永恆不變的話題。而在曾經那麼一段時間生是如此的困難,活是如此艱辛,活着是如此的不易。

序言中說:“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苦難和幸福,無聊與平庸。而餘華的《活着》這本書便是讓我們感受到了這麼一種力量,它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親情,講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講述了眼淚的寬廣和深重,它更講述了過去的幾十年,那個人民水深火熱的年代,人民羣衆的命是如此的不值錢,如此易失。在那時候人們活着又是如此的無奈,無助。

福貴,曾經的一個浪蕩子,藉着自家的些許田地,錢財,在外面嗜賭成癮。甚至曾經對自己的妻子拳腳相向,讓人聽來不禁唏噓。結果,好景不長,賭博欠下來的債彷彿一條導火線似的引來了家裏一件件的不幸。父親爲還賭債,傾盡所有,最終離世,妻子家珍也因此被岳父帶回了家。雖說後期家珍回來了,兒子有慶也回來了。然而,過度勞累的`母親卻重病不起,爲了給母親找大夫,福貴不幸被抓。在經歷了飛機的狂轟濫炸、四處無食的無奈以及戰友的離世之後,他回到了家。可此時,回來的他卻聽聞母親的噩耗,女兒因貧變啞巴。後期,家裏的人都齊心協力一塊幹活。但是,這世界上沒有永遠平靜的水面,問題總是接踵而至。因爲貧窮,鳳霞送人;因爲無權,有慶去世;因爲不幸,鳳霞去世;因爲社會,春生自殺;因爲難過,家珍離去。因爲一切一切的不幸,許許多多的意外,福貴身邊的人一個個離去,最後只剩下了他與老牛。

看着一段段平靜被打破,一個個生命被帶走。我心裏久久不能平靜。爲何所有的不幸都讓福貴一家承受?爲何當時的醫療,當時的政府無法爲一些不平等的事提供幫助?然而仔細想想,在那時,國民經濟基礎如此薄弱,社會法制如此欠缺,甚至還在戰爭時期,福貴家的不幸又何嘗不是大家的不幸?他家的生活又何嘗不是那時社會的縮影?想到此,我的內心不僅僅只有對福貴他們的同情和當時社會的批判,還有一點小僥倖。

今日,我們處於新時代,一個和平且美好的時代,經濟水平日益提高,貧困人口大量減少,醫療水平,法治水平也不斷提高。人們活着顯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容易。與福貴相比,我們是不是多了一份幸運,少了一份沉重呢?不過,這樣的我們更不能懈怠,更不能苟且偷生。每個人都有活着的權利,每個人都一樣活着,然而每個人卻有活法的區別。雖然福貴活得艱辛,然而他有他的堅持,哪怕再苦再累再沉重他也一定要活下來;他也有他的擔當,他要努力讓家裏的人好好活着;他更有他的美好心靈,不忘戰友,相信友情。這樣的他告訴我們活着永遠不是僅僅只保留着心跳,它更多指的是活着的我們有什麼,能幹什麼,它需要我們賦予它意義。與此同時,他的活着更告訴我們當代的青年要不負韶華,努力奮鬥,勇於擔責,爲自己的生命,爲自己的活着賦予意義,不枉此生。

那個年代活着不易,這個年代活着有意義不易。希望我們青年人不負韶華,以夢爲馬,敢於追逐。

《活着》讀後感 篇11

《活着》是一本不忍再看第二遍的書,也是一本一口氣想讀完的書。很早就看完了書,卻遲遲不想動這支沉重的筆,不願意去想象那個年代那樣困苦的生活,一幕幕的死亡上演着,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在眼前消失,而主人公富貴,依然活着。

的確,再沒有什麼比死亡更能證明活着的意義。

主人公福貴本是地主家的少東家,卻吃喝嫖賭,輸光了所有家產,一夜淪爲社會最底層的貧苦大衆。父親從糞缸上摔下來,死了;母親重病,福貴進城請醫卻被抓了壯丁,母親死了;戰場上的生死之交老全爲了看一眼堆砌的屍體中認識的人被子彈打中,死了;贏了福貴家產的龍二,土改時鬥地主,捱了五槍,死了;兒子有慶被醫生抽乾了鮮血,死了;摯友春生,文革被批成走資派,不堪被折磨,上吊死了;女兒鳳霞生孩子大出血,死了;妻子家珍,積勞成疾,得了早就被判了死刑的軟骨病,卻支撐了好多年,直到兒女都沒了,也死了;女婿二喜,工地上幹活時被水泥板夾成了肉餅,死了;外孫子苦根吃了太多豆子,死了……讀着讀着,彷佛自己穿越到了那個時代,置身在滿目瘡痍的大地上,看着橫屍遍野,一片黑暗,沒有一點光亮,眼睜睜看着自己的親人朋友一個個離去,伸手去抓,卻空空如也,痛苦,撕心的痛苦,窒息,無邊的窒息,何去何從,看不到希望,更無回天之力。

福貴和他的老牛漸漸遠去,他的歌聲卻遠遠地傳了過來來:“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聽起來樂觀豁達,福貴還在堅強地活着,是啊,不然怎麼辦呢?

“活着就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死了就是沒了!死本身也許並不恐懼,恐懼的是再也看不到了。失去任何一個親人,或者朋友,我們都會陷入極大的痛苦中,有時候可以任眼淚橫流,有時候你只能在心裏哭,哭自己的無能爲力。在每一個深夜裏,逝去的人,他的音容笑貌都會不自覺的浮現在你眼前,好像他從未離開,可腦海裏的畫面會很快的就切換到他死去時的.樣子,想到他孤零零的躺在土堆下,你就知道,緣分就到這了,此生再不會相見,死了就是沒了,灰飛煙滅,沒有來世,若真有來世,誰又能躲過那碗孟婆湯!這時候所有悲痛情緒的宣泄只能是哭,哭到心都在顫抖。這樣的黑夜,我們會過很久纔會讓他漸漸遠去,我們的心結才漸漸打開,白天的忙碌依然在轉動,生活還要繼續下去,與其哭着懷念,不如笑着活下去……

不知道福貴經歷了多少個那樣撕心裂肺的夜晚,一次又一次,死神好像總在他周圍伺機而動,奪走了他身邊所有親人的性命,儘管如此,苦難也沒有擊垮福貴生的意志。逝者安息生者痛,痛定思痛。或許人只有在經歷了生死,纔會更加看破生活,參悟活着。很多時候就是這樣,人在,你可以很久不見他,各種藉口忙,忙應酬,忙工作,忙賺錢……人不在了,就會倍加想念,多希望時光能夠倒流,如果可以一定會常相陪伴。高考結束了,很多地方又傳來了孩子跳樓自殺等各種令人心痛的惡性的事件,有多少父母垂頭頓足後悔遺憾,比起死亡,只希望孩子能健康快樂的活着!比起活着,功名利祿算什麼?富可敵國能怎樣?

面對苦難,可以哭,可以痛,可以慢慢等時間療傷,面對死亡,又有什麼比活着更重要!人活一世不容易,且行且珍惜!

《活着》讀後感 篇12

我自小學開始就養成了讀書的好習慣,這個好習慣是受我父親的薰陶。父親因爲小時候家庭條件的影響,不得不放棄學業爲家打拼。雖然條件艱辛,但父親卻從未停下讀書的腳步。對他而言,每天都是讀書日,讀書就是工作完成後的娛樂活動,他常常拉着我一起邊讀書邊劃寫好句。初中時翻找父親的書櫥,發現了這本紙張泛黃的書——《活着》。從此,它就成了我人生道路的伴侶,我對它的喜愛勝過了其他所讀到看到的。每每聽到有人提及餘華,我總是聯想起《活着》,他的文字不僅活在了苧麻之上,還活在了我的心上。像這樣的好書,是經得住時間的考驗,也經得住我們讀者細細品味的。

再讀《活着》,他教給我們三個“不要”:

1、不要害怕貧窮:故事中的福貴,從地主少爺遊手好閒淪落爲溫飽困難的底層貧民。在對話中他告訴我們:只要人活着,人活得高興,就不怕窮。

2、不要總是放棄:故事中福貴命運多舛,敗光家產,請不到大夫,無故被抓參軍,母親病逝,兒子抽血而死……雖然坎坷,但是他挺過來了,沒有因此放棄,至此餘華寫道: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人生苦短,活着則甜。

3、不要抱怨任何事物。書的最後,福貴買下了一頭老水牛,並給它取名爲“福貴”,陪着自己平靜地生活下去。他心中的.心酸大概只有他自己知道吧。生命只有一次,有生命就有希望。

福貴歷盡滄桑仍有滋有味地活着的意義在於:人生之中,我們應該學習他怎樣在困頓之中活下去的力量。想必,這就是作者餘華所要告訴我們的人生道理,如同書名活着是一張通往死亡的單程票,生命於人像璀璨焰火,怎樣盡情綻放?唯有讀書。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讀書學習乃人生中的靈丹妙藥,善讀可以醫愚!記得明代思想家李贄在《四中評序》中讚揚說:“千古善讀書者,陶淵明一人而已”。可見,陶氏是最懂讀書三味的奇男子,“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據此可見,陶淵明是一個純粹的讀書人,他的不爲五斗米而折腰,他的掛印歸隱田園,都令我們這樣的知小識的大學生欣羨不已。

陶氏讀書是不拘形式的,隨心所欲的,他對讀書之樂的終極看法就是自娛文字,只有娛才纔可以娛人。正如魯迅先生麾下的:嗜好讀書的人能夠手不釋卷,因爲隨便,因爲輕鬆,他們可以在任意一頁文字的背後,都可以毫不費勁地找到滋潤自己靈魂的營養,並且樂此不疲。這種境界是難得的,也是容易的。難在這種境界需要長期的培養和全身心的投入;易在我們學校有着山東高校中最大的圖書館及其設備,有着優越的條件。還在想什麼?抓緊讀書吧。

在這初夏的暖陽下,端坐窗前,一本書籍,一杯清茗,輕輕翻動書頁,感悟一沙一石,感悟一草一木,追求一份別樣的寧靜,心靈便在書香中休憩。

《活着》讀後感 篇13

活着,是一個充滿了力量,充滿了希望的詞語,但是其中也包含了諸多的無奈與辛酸。正如餘華的《活着》講述了一個老人福貴波折、坎坷的一生,爲了生存的鬥爭。而當時中國動盪的歷史背景也給這個故事平添了一抹哀怨與悽苦。

一個底層人民在風口浪尖是希望的,僅僅是活着,簡單甚至貧窮卑微的活着。

這本書以悲傷爲主基調,鬥爭的烙印,恐懼的圖景,生活的騷亂從頭至尾貫穿整部作品,展示了老人福貴的一生坎坷,同時也反映出當時中國社會的轉型,發展帶給底層人民的動盪與混亂。

讀《活着》是一個十分殘忍的過程,讀到老人身邊的人一個一個的離去時,彷彿能感覺到他由最初的傷心痛苦,再到彷徨無奈直至最後麻木的轉變,這位看似堅強的老人的心其實早已被傷得千瘡百孔。

終於,只剩他一個人在這世上苟延殘喘,所有親人都已離去,獨留他一個人在這世態炎涼的世界苦苦掙扎,只有老牛陪伴着他,在歲月的荒流裏,時光的隧道中,默默前行。

爲什麼老牛會被福貴選中?而福貴又爲什麼會買下這頭老到甚至馬上要死去的牛?或許是因爲同情,或許是想救老牛一命,但是我更傾向於老人福貴在看到老牛的時候在老牛身上看到了曾經的自己,與老牛產生了一種惺惺相惜的共鳴。

對於福貴來說,他大概是最痛苦的人,親眼看着所有親人一一離去,親人與這世界訣別,自己卻無能爲力,最絕望的不是自己離開,而是看着別人離開卻只能表示無奈。但是,他又是最幸運的,親人都已離世,皆由自己親手埋葬,自己孤身一人,在世上無牽無掛,沒有牽絆,就算哪天就去世了,也算是沒有遺憾了。

“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在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活着》以環境描寫作結,給人深刻的思考,歌頌了活着的力量。這是一部悲劇,它的結局同樣也是沉痛的。

讀這本《活着》,讓許多人潸然淚下,書的風格讓我們與福貴同甘共苦。好運垂顧他時,我們欣然微笑,當他被厄運打擊,被生活壓力壓得擡不起來頭時,我們黯然垂淚。

福貴其實早已看穿這世界、這命運,所以,在一個明媚的下午,他選擇雲淡風輕的說出這段坎坷而並不算幸福的經歷。

活着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也許並沒有答案,因爲每個人的理解不同,有人認爲只要活着就好,不必要求太多,有人認爲活着,就要活得精彩,平庸的活着不如痛快的死去,有人認爲活着就有希望,就有前進的動力,我的答案是什麼,我自己也不得而知。

作家只爲自己而寫作,只爲內心而寫作,讀這本書,能夠在書中與另一個自己相遇,遇見那個未曾謀面的自己,遇見那個最本真的自己。得到自己最想要的答案,品味自己的人生,思考着自己的“活着”。

悲劇總在不經意間到來,接踵而至,猝不及防讓人無法喘息,但只要充滿希望,不放棄,一定能守得雲開見明月,當你看見面前的陰影時,你要明白,那是因爲你的背後有陽光。

複雜的世界裏簡單就好,《活着》的世界,活着就好。不必爭搶太多,簡簡單單,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