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活着》讀後感範文(精選13篇)

《活着》讀後感範文(精選1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8W 次

《活着》讀後感範文(精選13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活着》讀後感範文(精選13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活着》讀後感範文(精選13篇)

  《活着》讀後感1

《活着》講述的是一個人一生的故事,講述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的老人。他的人生就像翻倒的五味瓶,酸甜苦辣,千滋百味;又像六月的天,風雲突變,反覆無常。使得我在讀書的同時,不自禁的也幻化成了書中的福貴,彷彿正是我前世經歷的一生。

“活着”是一種責任。當福貴的父母去世時,全家的重擔便落到了福貴一個人的身上。他自己種五畝地,帶領全家大鍊鋼鐵,鼓勵春生好好的活着。參加國軍拉大炮的同時還要照顧全家,獨自一人默默的面對生活的困窘和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楚。也許大多數人會像縣長春生一樣選擇死亡來逃避現實,但是他還活着,堅強的活着!直至親手埋葬了六個至親至愛的人。或許有人會問他爲什麼活着?又是爲什麼而奔波?我想,答案有很多。至少,福貴的回答會有很多!我從福貴的經歷中看到一個人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有活下去的精神和勇氣,因爲只要活着就要敢於擔當責任,履行義務。爲了愛我的人,還有我愛的人而活着!

活着是一種體驗。無論承受痛苦,還是享受幸福。福貴從富足無憂到傾家蕩產;從一個遊手好閒的“公子哥”,轉眼間變爲徹頭徹尾的“無產者”。他爲母親請醫時卻不幸被拉去當壯丁,歷盡千辛萬苦好不容易回到家,母親卻早已不在人世……這樣的命運足以輕易的擊垮任何一個人活下去的勇氣,但福貴還是和以前一樣,堅韌地活着!其實,我們現實的生活中也有許多災難,汶川大地震,剎那間就摧毀了無數的生命,想想那些同胞,無數的希望瞬間幻滅,着實讓人感慨萬千,感覺生命是那麼的脆弱。經歷了那麼多生與死的較量之後,我們對活着的內涵感悟也應該更加深刻。把一切都看淡一點,從容面對每一天,珍惜每一天的生活,這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一句話,活着就是一種體驗。

活着,就要自強不息。當福貴遭遇了一連串的打擊後,他決定重新做人。他拿起農具,穿上了粗布衣服,一改往日貪錢嗜賭的惡習,帶領全家一起面對社會的動盪、生活的挫折。福貴之所以能好好的活着,肯定是具有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古人說“天不救人人自救”。漫漫人生,青春即逝,明天的日子依然要過,除了努力還是努力,活着就要自強不息。

“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餘華先生一語道破了活着本身的含義及《活着》一書的精髓,值得思索,值得參考。既然活着,既然能活着,那就用心過好每一天。

讀完此書,思緒萬千。活着就是責任,活着就要堅韌,活着就要自強不息!如此,生命便會演奏出人生最壯麗的歌。

  《活着》讀後感2

看到《活着》這本書時,我的腦際浮現出詩人臧克家的《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還活着……

“生命”是多麼嚴肅的話題?我們仰觀環宇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有生命都在競先綻放自己的美麗,無論是亙古永恆的日月,還是曇花一現的流光;無論是長命上百的神龜,還是撲火而亡的飛蛾。然而,我們卻幸運地成爲茫茫生命體中一種特殊的存在:人。

幾日之前,一篇新聞報道讓我看完後坐立不安,思緒如揚起的塵埃久久無法落定。一位十七歲的少年,在與母親爭吵一番後,縱身跳橋身亡,獨留母親一人在橋邊嚎啕大哭,瞬間崩潰。我想,像這樣的例子在社會當中應是不勝枚舉,而且世人也早已漠然,見怪不怪了吧!然而,對於一個如初升的朝陽般的孩子而言,放棄生命需要多大的勇氣呢?我的思維凌亂且空洞,只得閉上眼睛跨越時空對話於那個坐在田間地頭,滿臉褶皺堆積起笑容,抽着菸袋笑對命運的“福貴”了……

福貴,本是大福大貴之意,其父母取名也是本着此意。然而,命運卻總喜歡與人的願想背道而馳,讓人大跌眼鏡。年少的福貴是標準的紈絝子弟,吃喝嫖賭樣樣俱全,琴棋書畫一竅不通,因而渾渾噩噩虛度半生。但狗血的劇情總是在不經意間開始逆轉,隨着福貴無尺度的揮霍,整個家業終於走向潰敗……貧窮後的福貴開始經歷生活的苦難,開始頓悟生命的價值與生活的意義,然而,願景中的命運只留下一陣冷嘲熱諷,並揚長而去。經歷戰爭,生死一線僥倖而活,歸來卻看到的是母親亡故,女兒失聰;當一家人生活和美時,兒子因救人而離世;女兒嫁得良人,邂逅幸福,卻因難產去世,緊接着妻子也悲痛離世;以爲艱難的生活就要結束之時,女婿卻因一場意外亡故,剩下祖孫兩人相依爲命;在福貴因這一棵獨苗而勉強找到一絲慰藉之時,外孫因吃東西噎着沒了氣息……

我們當代人何其幸運,我們生活在一個富裕的時代,我們不用害怕衣不遮體,食不果腹,不用憂心茅屋爲秋風所破,財富爲盜賊所挾。然而富裕的背後也相繼而生出一些驕奢淫逸之風,如習慣了嬌慣的孩子們,便像是年輕時的福貴,不知生命存在的價值,肆意揮霍滿足內在的迷茫,倘若這些富裕不復存在或被人拿去,便如大海上的船舶失了航線,只剩下望洋興嘆。

可我們活着是爲了什麼呢?爲何剛十七歲少年會捨棄生命?爲何當代人對生命漠視的人越來越多?爲何我們現代人的生命如此脆弱?我瘋了似的在思維的阡陌中穿梭,找尋着我想要的答案,卻始終看着年邁的福貴佝僂着身子半倚在田間樹下,望着散發着金色餘暉的夕陽沉思,直到困頓的我栽倒在路邊,思維如光速般穿越白瑕的雲朵,暗黑的穹空,蒼茫的宇宙,睜開雙眼,才明白原來我們苦苦找尋的,活着的意義,只是:好好活着。

餘華先生着《活着》一書,旨在告訴我們,無論面對何種災難,遭遇人生的何種不測,都不要輕易放棄生命,如福貴一樣,即便是家業的潰敗,妻兒的離去,女兒的不幸,母親的長逝,女婿、外孫的意外……即便心中已是千瘡百孔,已是血滴成河,都要繼續好好活着,如金色的夕陽般,爲世間留下自身散發的五彩斑斕。

生命是一首歌,我們都是寫歌的作者;生命是一首詩,我們都是賦詩人;生命是一條無止盡的河流,途中有流經細石的叮噹作響,有烈日照耀下的閃閃發光,有暴風來臨時的驚濤巨浪,有冬雪覆蓋下的靜靜流淌……但無論經歷生命哪種姿態,記得:好好活着。

  《活着》讀後感3

記得約莫是在上高中的時候,語文老師問過我們一個問題:你活着爲了什麼?

當時同學的回答五花八門,爲了父母,爲了養家餬口,爲了報效國家,爲了活着。是的,單純的爲了活着而活着,我們不清楚爲何自己會來到這個世界,具備了這樣的靈魂和思考能力,但是我們清晰的知道,自己是一個生命體,確實地存活於此。通過自己的所做所爲與外界,留下印記,透過耕耘的時間去感知世界。

餘華的作品很少說教式的對白,他總是用口白平實的語言去描述那些低微的人,卻帶給你不平凡的思索和感觸。他把自己的人生哲學都融入了他作品的角色中,透過他們的一顰一笑,慢慢地流淌出來。他對土地和文革困難時期,有着特殊的情懷,諸如《兄弟》,《許三觀記》,《在細雨中呼喊》無一例外有相關的故事背景和描寫。王小波說過:別人的痛苦災難纔是藝術家創作的源泉,而絕不是藝術家自己的。這也難怪有種比較調侃的說法,說每一個作家都是後孃,不把故事中的男女主角折磨得不成樣子誓不罷休。雖然玩笑成分居多,但也體現出創作者借他們創作的人物去表達自己,文以載道人以載情。

我看着《活着》的主人翁福貴,從一個遊手好閒的地主少爺,到敗盡家財,最後白髮人送黑髮人,與一頭老牛做伴度過殘年。看到最後我並沒有太大的心理波動,當一個再普通的人的一生如同一幀幀的幻燈片在你面前放映時,你會發現,那些大喜大悲,其實最後回過頭去看,只是爲你生命做上了一個註腳而已,所謂樂天知命虛室生白,講的也就是一個心安理得。每一個人的一生都是獨特的,絕不雷同的,那些細小的枝節,卻是你有同於他人最大的亮點所在。

“可是我再也沒遇到一個像福貴這樣令我難忘的人了,對自己的經歷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講述自己。他是那種能夠看到自己過去模樣的人,他可以準確地看到自己年輕時走路的姿態,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這樣的老人在鄉間實在難以遇上,也許是困苦的生活損壞了他們的記憶,面對往事他們通常顯得木訥,常常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過去。他們對自己的經歷缺乏熱情,彷彿是道聽途說般地只記得零星幾點,即便是這零星幾點也都是自身之外的記憶,用一、兩句話表達了他們所認爲的一切。在這裏,我常常聽到後輩們這樣罵他們:"一大把年紀全活到狗身上去了。"

福貴就完全不一樣了,他喜歡回想過去,喜歡講述自己,似乎這樣一來,他就可以一次一次地重度此生了。他的講述像鳥爪抓住樹枝那樣緊緊抓住我。”

也許是餘華採用的記敘方式,使得福貴這樣一個農民的經歷如此身歷其境地展現在我面前,但更重要的,是福貴他本身知道如何精彩地講述自己。人們常說要趁年輕,多去經歷一些事情。其實比起經歷更爲重要的,是講述,是思索。你從你經歷過的事情當中汲取養分,你客觀地去分析去評價,得出你的專屬結論,構成你自己的人生哲學。乾癟的講述可不是我想要的,我想在我自己年老或者有足夠多的經歷時,可以繪聲繪色地講述我自己的經歷我自己的見解,學會講述,本身就是在學會做人,這就是活着。當你在講述自己的經歷時,你從記憶中又獲得了一次重生,痛苦讓你隱忍堅韌快樂讓你自信豪邁,你從過去的時光中看到了最好的自己。

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小有所成大富大貴,你的一生不一定會有這些東西。但人生肯定是有其規律性的,像正弦函數那樣有高潮也有低谷,盛極必衰否極泰來。勇敢地去面對你的經歷,同時當自己在講述這些的時候,稍加修飾面帶微笑,那樣你就是一個生活的智者,對你過往的事通透清明,那麼孔子所說的知天命的境界,也就不遠了。

一旦一個人不停地敘說着傳奇的事,那麼,他本身也就變成了傳奇的一部分。

活着,沒那麼多深讎大恨。這是餘華的《活着》,這也是我的活着。

  《活着》讀後感4

《活着》這部小說所講述的,是一個荒誕卻又真實的故事。說它荒誕,是正因這部小說資料是在一段精簡化了的歷史階段裏將整個中國社會的各種問題誇張化地集中到一個家庭中來表現;說它真實,是正因它所反映的是真實存在的社會問題。這部小說的許多資料還充滿黑色幽默的意味,對官僚主義、大躍進戶外和文革等方面都進行了辛辣的諷刺,如富貴的兒子給縣長老婆獻血卻被抽血過量而死等資料,然而這種諷刺卻是絕望的、無奈的、令人心酸的。至於這部小說的主題與內涵,一向是一個很有爭議的話題,許多人都認爲這部小說太過於消極,過於沉重,對讀者可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會有這樣的評論也是難免的.,正因的確,這部小說從頭至尾都浸沒在一種杯具的氣氛中,主人公富貴的一生是痛苦的,悲慘的,他的親人一個個的離他而去,他生命中那些難得的溫情一次次的被死亡撕扯地粉碎。

讀者讀完整部小說,合上書本,看到封面上小說的題目——“活着”二字時,都會思索:活着的好處究竟是什麼?是否像主人富貴一樣,活着就是爲了承受活着的痛苦?另外,小說的結局——富貴和老牛一齊生活,似乎也暗示着一種消極的觀點:人和動物的生命價值是一樣的,並沒有什麼區別,存在在這個世界上僅僅是一種“活着”的狀態而已。然而我認爲上述觀點並不完全準確,主人公的生命如此悲慘,但他從未放下,一向堅持活下去,無論或者是多麼辛苦。因此我認爲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是這樣一個道理:活着雖然充滿了苦難,但路還得走下去。餘華在書中寫道:“活着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職責。”職責,是活着的好處,也許生命有些事你無法預料,無法改變,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負責,去擔當。因此不論活着多麼痛苦,你都要活下去,爲了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活着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職責。

  《活着》讀後感5

一本好書是怎樣的?很簡單,凡是讓你動之以真情的書便是好書。那種書像擁有魔法,揮動仙棒,讓你心中充滿了激情,久久迴盪,而後留下一種感動,或喜或悲。這就是好書的魔力,他能賦予你力量,或影響人生路,或改變價值觀……而《活着》就是這幺一本好書……

——題記

一個人只有一次生命,所以,人們都珍惜着。生命是一個過程,譬如畫畫,如何用色彩將一張白紙變得美麗;譬如寫作,如何用字符將一個故事表達;譬如唱歌,如何用音樂將文字吟唱……生命的意義,不是開始,也不是結果,而是過程。這個過程叫做活着,那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付出了什幺,又得到了什幺?我們不斷昇華自我,又爲了什幺?回答是我們付出了努力、汗水……得到了生命的延續,我們昇華自我,爲了生命的精彩。總而言之,我們無論做什幺,都是爲了活着。

那幺活着又是爲了什幺?財富?知識?親人?都不是,我覺得,活着就是爲了活着,很純粹,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

有人說:人類無法忍受太多的真實。似乎是對的,所以纔有謊言,纔有人不斷編寫結局完美的故事。或許那個放羊的孩子並沒有錯,或許牛郎一直挑着孩子在銀河的一端等待和織女相會。曾經,我是這幺認爲的。

但餘華筆下的福貴告訴我,人是可以揹負着殘酷的真實,活着。

覺得憂鬱是個美麗的詞,絕望是個現實的詞。但,《活着》告訴我,人可以爲活着而憂慮並思考着,而不是花費時間走到落葉堆裏去憂鬱;人可以將生命走到盡頭,但在盡頭等着的決不是絕望,也許是世外桃源也說不定。換言之,絕望在世上是個美麗的修飾詞,但並不是以一種真實存在的!

進入福貴的世界,前半個世紀是光鮮亮麗的,漫天飄蕩着自由與不羈,是如此愜意,若是我,恐怕也難以逃脫沉溺的命運。世界本來就這麼現實,這麼殘酷,對與錯,不再單純,而是由社會背景決定。在決定命運的賭局時,龍二的狡詐,也許並沒有錯,只是爲了在那個動盪的社會生存,是爲了活着。福貴的單純,反而是他致命的錯,世間的險惡,豈是他這個悠居深宅大院的少爺清楚的?

從賭博輸的那天起,福貴便成了一介草民,似乎有點天子被貶爲庶民的感覺,反正,從前的房子是他人的,從前的田地是他人的,從前的好友也形同陌路了,彷彿全世界在一夜之間翻了個個。福貴年邁的爹,不知是否是受不了這個打擊,死了。我想他爹較後來的人來說應該是幸運的,畢竟沒受那麼多的苦。爹死了,可生活還得走下去,我不知道福貴是以怎樣的心情去向龍二借租原本是自己的田,但我想一定不會好受。從此,福貴拿起了陌生的鋤頭,開始農作。

福貴他娘,一把年紀,還必須開始學習如何過生活,禍不單行,最終還是病了。福貴進城爲她請大夫,卻被抓去當兵。經過許多波折,福貴終於回到家,他娘在他走後過了兩個多月,死了。女兒鳳霞也在一場大病中成了啞巴。兒子有慶也早已出生了,卻不認識自己。心情或喜或悲,具體只有福貴自己清楚。然而在那個大動盪的時代,磨難並不單單發生在福貴身上,詐騙福貴家產的龍二被認定爲大地主,被抓了,他在被抓時,不斷喊着,"福貴,我是替你死的!"

這也應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句話。

不幸,還遠遠沒有停止。福貴說他的兩個孩子都是爲生孩子死的,有慶是爲了別人生孩子而死,而鳳霞則是自己生孩子,他倆都是苦命的孩子。接下來的是鳳霞的丈夫,在工作時出了意外。最後是鳳霞的孩子——苦根,吃豆子撐死的。

所有的親人都走了,只剩福貴一個。難以想象,他是怎樣用自己的雙手捧着一把一把的黃土,將親人掩埋。更難以想象的是這個人,居然還有勇氣,繼續走人生路,繼續活着。不可思議!

這是命,福貴的命,註定是要這樣的。福貴沒有背棄他的命運,而是決定和命運做朋友,和他同生死,共命運,哪怕是在如斯困苦田地。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爲感人的友情,因爲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着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背棄命運,即放棄生的希望,放棄好不容易纔得來的生命。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既然你的父母將你帶到了這個世上,就肯定希望你能好好活下去。人,活着,不單單是爲自己而活,還爲別人的希望而活,活得出色,活得漂亮。

人只有一次生命,即使擁有第二次,那也不再是原先的自己了。生的寶貴在於他只有一次機會,不能反悔,如時間般,過去了,就無法挽回,我們只能興嘆一句,好好珍惜接下來的所有,珍惜活着時的每一分鐘,每一秒,直至死亡。

有人說,生的價值,要在你死去時纔看的到。當你看見你的肉體,躺在冰冷的棺木之中,請不要害怕地立即離去,請你花費一些時間,數數別人爲你而流的如珍珠般寶貴的淚水,那是你生的價值,是你所擁有的希望,很美好,很純淨,感覺上,像冬天裏的雪花。

我並不否認奧斯特洛夫斯基對生的看法,只是我認爲,活着就是活着,只求無愧於天地,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憑着一顆赤誠之心,或爲國,或爲民,或爲自己。活着就是要昂首挺胸,不是畏首畏尾。不但,要靠別人的希望而活,也要讓自己成爲值得別人依靠的希望!

  《活着》讀後感6

合上書本的那一剎那,似乎福貴就在我眼前,他坐在田埂上,佝僂着背,瘦骨嶙峋的身子比田邊的殘葉還要更單薄一些,滿是泥土的褲腳被捲了起來,一長一短,兩隻腳踩在地上。老牛福貴回過頭來“咩咩”地叫了一聲,眼睛裏閃露着悲涼的亮光。

人越是活得艱苦,就越是艱苦的活着。用“悲慘”二字來簡單概括福貴的一生也算貼切,他一如既往地存在在這個世界上,用稀鬆平常的語氣講述着他鮮爲人知的一生。人活着不就是希望風光時有人羨慕,成功時有人有人分享,落魄時有人扶持,失敗時有人安慰嗎?每個人活着都有或大或小、或遠或近的目標,有奮不顧身甚至傾盡所有想要追求的理想,若只是單純的餵飽自己,在這個世上安安靜靜地活着,別說日新月異的社會不會允許,就是自己也會因受不住太多的誘惑而去拼搏、去努力、去得到、去充實地活着。

世界變化的速度已經遠遠超過了以光年來計算的光速了,身在動盪的四、五十年代是福貴無法選擇的時代背景,解放戰爭、人民公社、還有包產到戶,細數大大小小的各種革命,富貴總是歸在“受害人”的那一類,或許正是這數不清的苦難,讓他仍能用知足常樂的心態去看待自己的一生和細心感受在夾縫中生存的幸福。

《活着》最觸動我的並不是福貴崎嶇不平的生命軌跡,而是福貴本身,他是《活着》的靈魂,他已經成爲一種意志,一種信念,讓我覺得自己所認爲的苦難的悲慘的經歷,原來都是芝麻綠豆大的事,讓我發現自己竟然活成了如此一副軟弱的皮囊。熟不知生命常有缺憾,成長總有遺憾,福貴像一劑清醒劑,注射在血管裏,融化在血液裏,級或者每一根毛細血管,讓我學會用另一種心態去看待生活。

世人總說“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可是我想真正常足了那百分之八十的苦事憾事的人是極少的。世上的人,無論身在何處,都在於周圍的世界接觸周旋,明爭暗鬥,都有自己的掙扎,當你開始抱怨社會越來越不近人情,世界越來越冷漠之時你有沒有想過其實是自己承受挫折的能力越來越差了呢?你貪於安逸,貪慾享樂,纔會在受到一點傷害時覺得世界不公,活成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樣子,活得離主流越來越遠。

活着容易,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不容易。

  《活着》讀後感7

小說講述的是一位叫福貴的老人悲慘的一生。福貴曾經是一個闊少爺,家境很好,但到了他爹這一代,家道開始衰敗,他爹爹生活奢侈、揮霍。而福貴比起父親來更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吃喝嫖賭,無惡不做,終於在一次賭博中,上當受騙,把自己家的土地全部輸給了別人。他的家境一落千丈,父親也被氣死。從此,他和母親、妻子、女兒相依爲命,過起了自力更生的農家生活。母親由於過於勞累,生病在牀,一次,福貴去給母親取藥,被抓住,作爲莊丁送上前線。戰場上,他親眼目睹了戰爭的殘酷,看到了一次次的死亡,他思念自己的親人,渴望能夠活下去。兩年後,他幸運的回到了家,母親原來已經死了。悲傷之餘,唯一能讓他高興的是他有了一個兒子,但是,他不幸命運這時候纔剛剛拉開序幕。

福貴家庭雖然貧窮,一家人卻生活的非常幸福,兒子有慶也在健康的成長,一次學校組織給縣長的太太獻血。有慶由於先天的營養不良,再加上抽血過多竟然死去。福貴又受到了一次嚴重的打擊,自此,全家完全沉浸在了一種悲痛的氛圍之中。一直到又聾又啞的女兒出嫁時,全家纔有了一點歡樂。然而,上天並不憐憫這可憐的人,仍舊一次一次的把難以忍受的苦難向他降臨。先是自己的女兒難產而死。接着是自己的妻子難以忍受喪子、喪女的雙重打擊而去世。福貴只得和女婿二喜以及外甥苦根生活在一起。然而更加讓人難以意料的是,二喜卻在勞動時,不慎被兩塊水泥板夾死。自己的唯一一個親人--外甥苦根最後也意外的離老人而去!!最後,和老人相依爲伴的只有一頭老牛。

一次次的死亡,都是主人公老福貴不緊不滿、平靜寧和的敘述出來的,該長哭當哭時,他無動於衷,該唏噓感慨時,他不肯多談半點。老福貴把所有洶涌的情感都潛進了冷漠的敘述之中,我的心中卻引起的最強烈的震撼。我不敢想象,誰也不敢想象,如果故事裏的主人公換作是我們,我們是否還有活下去的勇氣!但老福貴卻活了下來,而且心裏感到無比的踏實。

老福貴是這樣說的:往後的日子我只能一個人過了,我總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長了,誰知一過又過了這些年。我還是老樣子,腰還是常常疼,眼睛還是花,我耳朵倒是很靈,村裏人說話,我不看也能知道是誰在說。我是有時候想想傷心,有時候想想又很踏實,家裏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親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擔心誰了。我也想通了,輪到自己死時,安安心心死就是,不用盼着收屍的人,村裏肯定會有人來埋我的,要不我人一臭,那氣味誰也受不了。我不會讓別人白白埋我的,我在枕頭底下壓了十元錢,這十元錢我餓死也不會去動它的,村裏人都知道這十元錢是給替我收屍的那個人,他們也都知道我死後是要和家珍他們埋在一起的。

我真的不想折騰我的感情,我真的不想繼續我的痛苦。但是面對着這樣欲哭無淚、欲嘆無聲的敘述,誰的感情不像一鍋煮沸的水呢?人爲什麼而活着?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更是一個衆說紛紜而沒有結論的話題。但是,我卻覺得作者餘華說的更有道理。

餘華這樣說: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的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福貴的妻子家珍,她對人活着的意義看的明白清楚。她告訴福貴說:“我也不知道什麼是福分,只求每年都給你做一雙新鞋”。這不是對餘華這種“活的哲理”的最好詮釋嗎?活着就是這樣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

《活着》像一支古老的歌謠,在向我們傾述着一個生命中脆弱與頑強、歡喜與哀傷的真相,讓我們懂得卑微生命中蘊藏着些微的卻如金子般閃亮的光芒,讓我們懂得人性的溫情能夠一步步把無邊的苦難變成繼續前進的力量。

好好活着,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好好活着,做好身邊的每一件事!!

  《活着》讀後感8

餘華的《活着》是一本很沉重的小說,沉重到令我不忍深讀。書評上有一句話,我認爲評價這本書最貼切不過了,那就是: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陪伴下活着。

小說中的人物——主人公的親人、朋友,在主人公福貴平靜得近乎外人的講述中,在這個叫做活着的小說裏一一死去。父親因福貴賭博輸掉全部家產氣極而亡,母親因福貴被抓充軍思兒心切而死,充軍期間身邊的戰友中彈而死,兒子有慶爲老師獻血過量而死,閨女鳳霞因爲難產而死,妻子家珍積勞成疾最終抱病而死,女婿春生在工地上被水泥板砸死,外孫苦根吃豆子撐死,最終年老體衰的福貴不得不與他在屠刀下救下性命的、也一樣年老體衰的、也取名爲福貴的老牛相依爲命地生活在一起。可以說,中國過去六十年的種種發生在底層勞動人民身上的幾乎所有苦難和艱辛,都在福貴身上發生了。

但是這本書也絕非只是單純地想通過福貴講述自己苦難的一生來表現人生的不易,而更多地展現的還是支撐着福貴的那些活着的希望。可以說,小說是以一種滲透的表現手法完成了一次對生命意義的哲學追問,那就是:人爲何而活着?古羅馬政治家西賽羅認爲,人是爲了思考而活着,法國啓蒙思想家盧梭則認爲,人是爲了自愛而活着,而本書的主人公福貴卻說,人是爲了活着而活着!

看這本書之前,曾經看過一個電視專題節目,節目中小說的作者餘華這樣介紹了他寫這部小說的緣起——"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打動了我,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着》。"

本說的主人公福貴就是這樣一個與命運友好相待的人:雖然是他一一親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親人,但他依舊堅韌。雖然他經歷了重重打擊,但他仍然樂觀的面對每一天,和與他相依爲命地老牛一起認真的活着。有一句歌詞寫到: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對於福貴,或許是十分天註定,十分是態度吧!我想,作者寫這部小說,最想要讀者明白的恐怕是一個人對待命運的態度吧!無論命運對你眷顧,你都要像福貴一樣認真仔細的對待她,韌性的活着。

是啊,生命中的很多苦難是不期而至的,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既然如此,我們何不學學福貴,與命運開始一段友情呢?當命運將我們壓制得喘不過氣來,我們不防與命運握一個手,與之和解,建立一份友情,這份友情也許便消散了層層困苦。

春來秋去,光陰倐忽,生命的腳步一刻也不停留地走向盡頭。今天活蹦亂跳的人,明天有可能忽然消失。生命,不管你有過怎樣的甘甜或苦澀,終將歸於平淡。人世間的一切繁榮浮華,都不過是一場夢,所有的愛恨,最終都會像櫻花飄落,繁華而後憂傷。生命是如此倉促,總是遺憾太多。在生命的時間軸裏,我們匆匆來,匆匆去,其結果是一樣的,只是過程不同,過程遠比結果快樂。

我們活着的理由有很多,爲了這些理由,我們還活着。活着的時候,我們要真切地去體驗生命本身的安詳、真誠、善良和美好,因此我們必須要與命運和解,也因此與命運開啓一段友情。

《活着》通過福貴的故事告訴我們,生命中其實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靜靜的活着,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與平庸,也許這就是生命的力量吧!

讀完這部小說,不知怎麼,很自然地想起楊絳先生的那段話: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活着》讀後感9

說起餘華的《活着》,大約所有人能想到的便是生命的韌度,就像他自己所說的那樣,“就像千鈞一髮,讓一根頭髮去承受三萬斤的重量,它沒有斷”。在我看來,他更想表達的是那句“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我更情願把活着看作是一種體驗生命的過程,無論它是喜是悲,是苦是甜,人來到世界,更多的不是爲了一個目而追求,即使你得到了一切,也終究逃脫不了自然的生老病死的循環。得到了也正如沒得到,目的本是作爲我們追求之路上的終點,它不是路的重點,更不是全部,但我們很多時候更情願把它當做我們人生的全部。

作者評述自己的作品時說,這是一部講述“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的作品。命運賦予了我們享受生活,探索人生的權利,它所做的僅僅是創造一系**定和賦予我們創造不確定的權利,更多的或許是冷靜地處在一旁,看着我們在活着這片森林中披荊斬棘,真正把我們和命運聯繫在一起的是它賦予了我們的確定。我們熱愛那些美滿的確定,憎惡那些缺陷的確定,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一種缺陷,但無論我們所經歷的是得到的美滿還是失去的苦痛,我們都獲得過,體驗過,自怨自艾或者是走向極端都是徒勞,與其如此,莫不泰然處之與命運爲友。

富有波折的命運才完美

命運總是這樣,它喜歡爲我們創造一切可能,而轉瞬又可能會將其轉化爲不可能,它也很樂於這樣玩耍我們,我們大聲地謾罵埋怨它,但我們何曾想過,當我們失去時,我們也曾擁有,我們同時體驗着得到與失去的兩種命運,誰又能說,這樣的命運不完美?莫非只有美滿無暇的命運才稱得上完美?

福貴,他從原本一個地主家的少爺,淪落爲貧窮的農民,又經歷了無數的生生死死,最後孑然一生,命運將苦痛和快樂無以復加地給予了他。他曾那樣地過着浪蕩的生活,終日遊蕩於花街柳巷,過着浮華的行屍走肉般的生活;他也曾那樣,在妓院中將萬貫家私輸得精光,被人像狗一樣扔出來,精神恍惚,欲哭無淚;他曾那樣眼睜睜看着自己活蹦亂跳的兒子,因爲給危在旦夕的人輸血而一命嗚呼;他也曾那樣以爲自己能同唯一的親人(外孫)相依爲命,看着這個孩子長大,然而,命運一如既往地讓他失去唯一的珍寶……。失去了,又獲得,獲得了,再失去……這樣一系列無窮無盡的循環幾乎耗盡了他的一生,等到他老了,蒼老得無力再承受得起失去與獲得時,命運似乎才戀戀將他放手。於是,一人,一牛,一屋,一片田,度着所剩無幾的時光,幾乎可以說,一無所有。何以見得,他真的一無所有麼?在一系列的得到和失去中,他收穫了苦痛和喜悅,新生和死亡……。幾乎人世所有的情感,他都無一例外地伴着血淚體驗過,也正是這一切命運所賦予他的,讓他長出一副強大的肩膀,一片足以承載起人世間一切得失的天空。他與命運爲友,他感激它,因爲它賦予了他如此豐富而完美的人生,他痛恨它,因爲它讓他承受了無以復加的苦痛。

敢於鬥爭的人,方能贏得命運

在《活着》這部書中,福貴父親的話幾乎貫穿了整本書——從前,我們徐家的老祖宗,不過是養了一隻小雞,雞長大變成了羊,再把羊養大,羊就變成了牛,我們徐家就這樣發起來的。從雞到羊再到牛,無不經歷着不懈的鬥爭和努力。徐福貴也是如此,他輸得精光之後重新過起了人生,於是他有了雞,而後又有了羊,最後有一頭老牛相伴。老年的他除了一頭老牛外,還有安逸而自給自足的生活。而且他通過一系列地鬥爭,贏得了牛,贏得了命運。

因爲敢於鬥爭,中華兒女能在屈辱中奮進,贏得了自由,主權,自己的命運,正如貨幣能交換商品那樣,只有鬥爭方能交換命運,因爲敢於鬥爭,我們方能贏得命運,贏得它的尊重和友誼。

瀟灑對話命運

老年的福貴養了一頭牛,併爲其取名爲福貴,他認爲,那頭牛太像他,莫不如說,福貴看待牛的方式其實便是他看待自己的方式。他戲謔地爲它(牛)編造出家珍(老婆)有慶(兒子)完成耕田任務的謊言,以激勵他不要偷懶,他敢於,且樂於,向我們講述他的人生,並且當他講述他自己人生時,不帶半點過激的情緒,彷彿在講述別人的人生。即使命運賦予你太多太多無以復加地苦痛,即使苦痛能讓你的身心千瘡百孔,一切都已經經歷過,它們只是你人生中的體驗,痛苦也好,失敗也罷,都已成爲一種過去,如果我能瀟灑地對話命運,我就是人生的強者。既成過去之事,說到底,已與現在的你毫無關係。在平日中,回顧起那些或輕或重的往昔,我們是否也能如福貴一般,對着天空瀟灑地放歌一曲?沒有什麼放不下。既然能瀟灑地放歌一曲,一笑而過,又怎不會同生命爲友?

有一種情感,不同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它再你一出生便將你同你的命運相聯繫,“互相感激,同時也可能互相仇恨,命運與你形影相隨,誰也沒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人生若白駒過隙,然而,命運都在這“隙”之中,將無數輕與重賦予我們。對於命運。我們無權選擇,或仇恨,或感激,我更願與命運爲友,泰然處之。

  《活着》讀後感10

我認識一位老人。他黝黑的臉就像浸了鹽的老鹹菜一樣,一笑起來,臉上的皺紋就縱橫交錯,在陽光下深深淺淺,如同泥濘的田間小道。他早已老眼昏花,但講述起自己故事時,眼神就像村頭那口老井底下的水,深沉平靜得沒有一絲漣漪。他唱起歌時,嗓音粗啞得令人感動,尾音隨着傍晚的風飄揚: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這位老人,叫福貴。可悲的是,你在他的一生中找不到太多榮華富貴的影子。相反,貧窮、飢餓、死亡在他看來已司空見慣。他遭受着時代紛亂與黑暗的折磨,在他一生的泥濘中奏出了生命的最強音——活着。

福貴用離奇地戲劇化的遭遇展現着生活的真實。人類總是無法忍受太多的真實,因爲真實幾乎都在訴說着醜惡和殘酷,如同黑色的滑膩粘溼的泥漿從這裏一直覆蓋到終點,讓人難以抽身解脫。可執意艱難前行的人們,在泥淖中吃力地拔出一條腿來,又立馬把這條腿深深地往前方陷下去,就如同福貴。

福貴年少時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發誓重新做人後,卻意外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千難萬險熬過戰爭活着返鄉,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過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鳳霞不幸變成了聾啞人;生活不斷繼續,往往剛見起色,悲劇又接踵上演:兒子有慶被抽血過多而死,鳳霞因生孩子而死,女婿二喜因打工事故而死,最後唯一的孫子苦根也死去了。他在生活的泥濘中跌跌撞撞地跋涉,一次又一次深陷絕望的黑暗。他目睹過戰場上坑道里成堆的屍體,他抱過太多至親至愛人的屍體,死亡挾裹着貧窮一次又一次向他獰笑,他只能任淚水奪眶而出。

可是這個富貴又能怎麼樣呢?繼續走吧,兩隻雞養大了變成鵝,鵝養大了變成羊,羊養大了變成牛。家裏啊,也會越來越有錢了。正如他母親所言:"人只要活得高興,窮也不怕"。面對命運的無情,福貴是想得開的。"做人還是平常一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甚至在他孑然一身時,他都能寬慰自己:"我是有時候想想傷心,有時想想又很踏實,全家人都是我送的葬,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擔心誰了。"渺小脆弱的生命彷彿只能通過這樣的"精神勝利法"一般的自我安慰,來獲得一丁點苟活的力量;他的活着,也似乎只是一種螻蟻般的苟且罷了。

是的,在時代齒輪的碾壓下,福貴是弱者中的弱者。他沒有辦法從他的困境中抽身而出,他甚至沒有想過去咒罵這永遠也走不出的黑暗,他只是默默流淚,默默忍受,默默地,拔出腿來,繼續向前走。然而,和別的弱者不同的是,他沒有像縣長春生,因爲在文革中受到非人折磨而上吊自殺;他也沒有像魯迅筆下的小人物,因爲自己生命艱難便在對他人的鄙薄中尋得安慰。是的,他並沒在絕望中結束自己的生命,或者在黑暗中抽刀向更弱者。

他只是掙扎,在埋葬了至親至愛之後,面向死亡,繼續活着。所以,這個向死而生的弱者,何嘗又不是一個強者中的強者呢?儘管他無法改變,沒有反抗,但他敢於直面死亡與絕望,於最濃黑的泥淖深處,在靜態命運的默默承受中,絕不放棄,絕不認輸。這哪裏是"好死不如賴活着"的消極苟且?面對死神,"活着"本身,恰恰就是一種進攻與反抗!

所以,中國幾千年來的農民們,即便只是忍受和默默前行,他們也是脊樑;所以,世界上那些忍辱負重的民族,即便在艱難中喘息不已,他們也是英雄。《活着》能憑藉福貴這樣一個最卑微的生命而撼動了世界無數人的心靈,恐怕正是因爲這樣的原因吧。

只是福貴何以能夠成爲強者呢?他那堅忍不拔的信念又是從何而生的呢?

是家人。

在苦難面前,沒有人能夠孤軍奮戰。一家人,始終被放在福貴心頭第一位。戰後歸來的他,看到家珍和一雙兒女都活得好好的,他的心就放下了。"我只求每年都能給你做一雙新鞋,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麼福分了。"家珍的相濡以沫、不離不棄,不禁讓福貴心裏一陣痠痛又欣慰。妻、子、孫三代人,一路走來的溫暖情意今生今世怎捨得棄擲!他在吆喝老牛時,他嘴裏也呼喚着所有死去親人的名字,彷彿看到一家人在泥濘中歡聲笑語,勤勞耕作,彷彿在感受他們的溫存……

家庭、倫理、親情的支持下,福貴在苦難中與生活和解,看到了活着的希望與意義。也許人情,是人活下去最根本的支柱。李澤厚先生曾經強調,"情"作爲人的感性生命存在基礎,在實踐活動中可構建人的理性能力,最後再次實現向感性生命的迴歸。親情讓福貴感受到活着的價值,它讓苦難成爲溫暖親情最鮮明的底布,親情與苦難的交織,讓最黑暗的泥濘也生出了不同尋常的況味,從而實現了對苦難的超脫與接納。由此可見,親情在福貴各個生命階段中着?實具有深遠的意義。

泥濘,是最令人困頓絕望的,也是最養人的。鄉下人相信,無論身上哪弄破了,都往身上貼一塊溼泥巴。當福貴兩隻腳深陷泥濘時,家人的關懷是他心靈的滋潤與慰藉,不斷激勵他在泥濘中繼續前行。

《活着》恐怕因爲藝術的創作而帶有戲劇化的成分,然而我們每個人仍然總避免不了有一段在泥濘中狼狽不堪,艱難探索的生命時光。只要生命永不退縮,樂觀直面慘淡,泥濘中的"活着"就有了最真實而珍貴的意義。

  《活着》讀後感11

現在我還沉浸在這情感內,《活着》演奏了一首悲苦命運的交響曲。我想起加西亞馬爾克斯着作的《百年孤獨》講述了布恩迪亞家族幾代人的悲苦命運。《活着》也是以福貴爲主角講述了這個家族幾代人的命運,不同的是一個產於南美洲,一個產於中國,但都給我帶來對人生悲苦命運冷靜的沉思。

我內心渴望這樣的作品,就像《平凡的世界》、就像《穆斯林的葬禮》、就像《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樣的作品能將人帶到內心的深處,給你帶來一種冷靜沉思的心境。我的生命需要安靜、我的心靈需要沉思

此時我感謝餘華,感謝他寫出這樣的作品,這部作品很吻合的滿足了我內心的渴求,我的沉思讓我與書籍之間產生了一種獨特的默語,而這樣一種沉默的交流讓我的心靈獲得了一份踏實。

人生在歲月裏磨礪,命運沒有給誰畫什麼界限。

人生在歲月裏磨礪,命運沒有給誰畫什麼界限,也沒有給誰預設了什麼苦難,生活的藝術就是不管經歷哪一條街道,相逢什麼人,別忘了幾分寬恕,幾分看淡。

  《活着》讀後感12

人終究要踏上死亡的道路,因此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題記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讀了餘華的《活着》,書中講述了一位叫福貴的富家少爺,先是把家產賭光淪爲一無所有的窮人,父親氣恨而亡;之後他不幸被國民黨捉去當壯丁歷經死難而倖免於世,但母親卻因病去世;再之後兒子有慶被抽血至幹而死,女兒鳳霞產後的敗血症而亡,妻子家珍得軟骨病最終病死;繼而女婿二喜工傷而亡,外孫子苦根因吃豆子被撐死了;最後,只剩下老了的福貴和一頭牛的故事。這個故事講述了眼淚的寬廣和豐富。讀完這個平凡的故事後,令我意味深長也讓我明白了絕望的不存在。

餘華在序中這麼寫,“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職責,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我喜愛與年邁的老者交談,正因與他們交談總能使我對人生多一份思考。已到暮年的他們,不是痛苦地與這個世界說再見,惶恐着死亡的到來,亦不是在生活的磨練中留下哀愁的容顏,抱怨着不公的昨日。我看到的是,歲月的磨練讓心靈在塵埃中洗盡鉛華,潔白純淨。遊覽過萬千世界,經歷過生命的傾盆暴雨,凝聚而成的卻是生命的一泓清水,給似水流年增添了柔和,讓生命在落葉中安享靜美。恬靜的年華里,他們不再問花開幾許,只問是否淺笑安然。

《活着》裏面有一句話十分棒,“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生命只有一條,失去了就真的沒有了,這是無價的,是用金錢也買不了的。人生無常,聚散離合。在每個離別的路口,我們只能目送着一個又一個的背影,重重疊疊的留戀不捨載滿了無盡的牽掛祝福。在生命與靈魂融匯的瞬間,凝聚着的是完美、幸福,這瞬間所迸發出的光華值得我們用一生守候,永世珍藏。

老者的心靈都如同流水經過的鵝卵石,晶瑩透亮。年少的我們又怎能吸收全部的光芒?只正因,芸芸衆生,不免沾點人間煙火,不經歷時事滄桑的磨練又怎能得到真正的修煉,讓淡然演繹一生呢?但是,這份淡然的人生態度卻多多少少給予了我一份前行的從容。就像一位哲人說過,其實生活到頭來但是是虛驚一場。暮然發覺,原來那麼多隨風而逝的過往都變成了歲月的逝水沉香,成長的苦痛似乎如風中的記憶,輕描淡寫。我開始學着反轉青春囈語背後的寧靜,輕輕敲打着歲月的皺痕,只期望人生的光景中,我仍然能夠選取做回那個用心樂觀的自己,讓心如鏡,悠然前行。

生命本就是一場旖旎多姿的單程旅行,其魅力正在於它的單程,在於它的有去無回。既如此,我們就當心神清明,盛裝華服地踏上這程生命的幸福之旅,享受生命的奢華。在似水年華中譜就生命的華美樂章。

生活的路還很長很長,生命還得一路高歌,一路向前。活着,比什麼都重要。活着,真幸運。

  《活着》讀後感13

餘華說:“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那麼我們到底是爲什麼而活着呢?

一部《活着》賺足了我的眼淚,涉世未深的我合上書卷掩面哭泣,爲福貴的一生而悲哀嘆息,爲他面對親人相繼離去只能默默承受卻無能爲力而感到無奈,也爲他獨自一人在世間禹禹獨行倍感孤獨而感到無助。一部《活着》引發了我的沉思,倘若有一天我的親人們漸行漸遠,倘若我的父母有一天離我而去,這塵世間只餘我一人面對風霜雨雪,倘若死亡離我越來越近,我又該何去何從?

榮華花上露,富貴草頭霜。福貴的前半生是這句話的真實寫照。他從一個高高在上的少爺變成了一個下田耕種、爲生計發愁的莊稼漢,他經歷了徐家從家大業大到一貧如洗的重大變故。許是命運弄人,福貴的人生從家道中落的那一刻才真正開始。榮華與富貴於他終究不過是過眼雲煙,就像花上的露水、草頭的秋霜一般,禁不起陽光的曝曬,一切終歸於平靜。

接踵而來的是父親的病故,母親的臥牀,而在一夜之間,福貴也彷彿長大了,他從一個紈絝子弟成長爲一個男人,扛起了家庭的重擔,可造化總愛捉弄人。

福貴在給母親抓藥的途中被抓了壯丁,一個從未扛過鋤頭的人就要扛槍了,想想都覺得可怕。在戰場上,福貴親身經歷了死亡,也親眼看到剛剛還有說有笑的鮮活生命轉眼間就變成了一具具冰冷的屍體,戰爭是可怕的,而此刻的福貴只想活着。此刻生命變得是那樣脆弱,彷彿生與死只在睜眼與閉眼之間,活着是那樣遙不可及。

後來,福貴終於返鄉,而此時母親早已離世,女兒也因病變成了啞巴。經歷過生死的福貴本以爲能活下來,重新與親人團聚,從此一家人過平平淡淡的生活是老天的眷顧。可是生活總是不如人意的,此後的福貴親眼看到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外孫相繼離去,漸行漸遠,而自己卻無能爲力,直到晚年,只剩下一頭名叫“福貴”的老黃牛與他相伴。他有時會傷心,但更多的是踏實。因爲親人們都先他而去,等他有一天也要離開時就誰也無需牽掛了。

與其說《活着》中的福貴是不幸的,倒不如說那個年代的中國是不幸的。上個世紀的中國四分五裂、內憂外患、戰亂不斷,好不容易安定下來卻又遇到三年自然災害,時刻面臨着飢餓的威脅,在那樣的歷史背景下,活着是從每個人心底發出的真切而又強烈的呼聲。因此餘華纔會說“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我覺得時至今日,人不應該只是爲了活着而活着,我們還應該追求更高更遠的目標,爲理想而活着!

那麼透過《活着》,我又讀懂了什麼,我們到底爲什麼而活着呢?

有一部香港電影叫做《歲月神偷》,它所表現的主題是:歲月是一個神偷,他會偷走我們的青春歲月,偷走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但它偷不走我們對生活的希望,偷不走我們心底濃濃的愛意。這就是生活,也許親人會漸行漸遠,但他們對我們的愛卻亙古不變。

也許我們的親人會離去,我們的父母會遠行,但生老病死是生命的選擇,是不可選擇的選擇,但請記住:不論如何,他們是愛我們的!我們要好好活着,做自己能做的事,做自己該做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事,心懷感恩與愛意去追求自己更高的理想與目標。當然,我們也無需懼怕死亡,因爲這是一條任何人都不可逃避的不歸之路。我們要做的是珍惜身邊的每一個人,爲愛而生,爲理想而活,活在當下,莫負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