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皮囊》有感(優秀)

讀《皮囊》有感(優秀)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4W 次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皮囊》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皮囊》有感(優秀)

讀《皮囊》有感1

寫自己的故事是最難的,需要適當控制自己的情緒,用貼切的語言去寫下曾經辛酸苦辣的經歷。《皮囊》就是作者蔡崇達以自己人生幾個時期的故事,引申到生活態度。父親的生病、母親的愛情、年幼的夥伴、自己內心掙扎、大學期間的事情,節選的都是影響很深的事情,而作者有自己想法,認準自己目標並實施規劃,保持自己的節奏,不被皮囊以外的事情所帶偏。評論家李敬澤在這本書的推薦語裏說:“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着一顆心的羈旅。心醒着的時候,就把皮囊從內部照亮。”我們也都該給自己一些清醒的時刻,讓自己從紛擾的塵世中暫時釋放出來,看清自己,放鬆自己的情緒。

翻開這本書,作者蔡崇達始終圍繞自己周邊熟悉親密的人展開:倔強的癱瘓父親、對生活勇敢而又堅持愛情的母親、自尊心強烈到殺死自己的天才文展、“世界”和“理想”而遭受沉重打擊的厚朴......一個個鮮活的人物透過蔡崇達的眼睛,彷彿能領閱到了特有的閩贛小鎮風情,那裏的人如同你我身邊熟知的人,發生着你我熟知的故事。透過作者的`文筆,我看到他眼裏的“他人”,也看到了別樣的人生。

“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很多時候我們拖着疲憊的身體工作到深夜,但是有幾個人會因爲這樣的辛苦付出而快樂?有幾個人能堅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做自己想做的,成爲自己想成爲的,學自己想學的。假如喜歡看書,就一本一本的讀,想寫字就寫,沒有限制,就像每個人的人生一樣不設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找到自己想要的就足矣。把生活過在自己心上,而不是別人的嘴上,這一副皮囊只是爲了讓你的靈魂更豐富和深刻。

讀《皮囊》有感2

文是我小學時期最好的朋友,我們都熱愛唱歌,我們無話不談,我們互相分享。中間他突然不找我玩了,漸漸發現他變了,變得把以前的愛好拋棄了,轉而去喜歡他當時不該喜歡的東西。做那些事時,出現了從未出現的神情。我不知道影響他最深的`是什麼東西,只知道這讓我開始不瞭解他內心有什麼種子,我開始厭惡跟他說話。

後來文又回來了,跟以前一模一樣,我欣然地接受他的邀請,愉快地再次玩在一起。

我們回不到從前,是在初中。那時我們不在一個班。不同班,突然就經常見不到面,我們開始向相反方向跑去。到了新世界,我們各自認識不同的人,我的性格漸漸改變,他也漸漸改變。最後或許他也不喜歡這樣的我了,除了放假一起回家,在學校已經見不到對方的身影。

其實我們都沒有變得更好,卻也沒有往同一個壞的方向走去。高中我頹廢,他自動退學,在家裏跟父母鬥爭了半個月,喝醉酒摔傷臉,最後決定出去打工。這期間我們沒有見到一面,沒有通一次電話。我特別害怕相對無言,不知該跟他聊什麼。大學後他偶爾會拜訪住在我隔壁的親戚,我故意緊閉房門,避免迎頭撞上。

最新消息是,他去年結婚了。婚禮刻成光碟,我趁家裏沒人,偷偷地打開來看,我害怕母親問我爲什麼不跟他說話,我不知該如何回答,事實上我害怕遇到他的每一個家人。婚禮上他又長高了,也長胖了。除此之外,我看不到任何東西,我真的一點都不瞭解他了!

讀《皮囊》有感3

《皮囊》是蔡崇達的第一部文學作品。之前,他寫過幾百萬字的專題報道,登在《新週刊》、《三聯生活週刊》上。1982年生人,看到網友說,蔡崇達的手指已經沒有辦法完全併攏,因爲以前寫了太多的字。這部小說散文集基本上是他的自傳。

綜合以上兩點,可以猜想的到這不是一本讓人覺的輕鬆愉悅的書。它記述了一個早就歷經滄桑的年輕人的故事,關於貧困、疾病、親情、愛情、鄉情、青春對人的衝擊。蔡崇達的有些經歷,大部分人要等到四、五十歲纔會遇到,那種“上有病父,下有稚子”的中年危機,而他在十七歲那年就全都承受了,成了母親口中的'“一家之主”。唯一讓人覺的欣慰的是,故事的主人公穿越了重重困難,重重迷障,成爲了他想成爲的人。看完這本書,令人覺的五味雜陳,心裏有很多感觸,卻無從表達起。韓寒在編者按中寫到:我會將這本書帶上旅途,在每個靜謐陌生的夜晚拿出來慢慢看,而不是紅燈亮起或者堵車不動時。

經歷相對不平常的韓寒也無法駕馭這麼厚重的話題。還有兩個人寫了前言,一個是劉德華,一個是著名的學者李敬澤。劉德華的文章寫的非常精彩,短短千言,沒有輕飄飄的同情和濫情,有的是知心知肺的理解,道盡了一個老江湖的人生智慧,真是英雄惜英雄。相反,學者的文章太過文藝和矯情,飽漢子不知餓漢子飢哇。也難怪,他們的經歷相差太遠了,不在一個話語空間。

我想我不會經常翻看這本書的,這樣清醒地、赤裸裸地直麪人生,太傷神了。

讀《皮囊》有感4

第一次知道這本書的時候是在高三,當時還在全力衝刺高考,偶爾週日半天假日有三個小時閒暇,一日在舍友老苗的櫃面看到了它。看翻了幾頁,覺得很好,卻沒有時間細讀。時光荏苒,風起青萍,如今再拿起它時已是大學生了。

蔡崇達圍繞自己周邊最熟悉、最親密的人展開描寫,倔強的殘疾父親、對生活勇敢而又無奈的母親、自尊心強烈到來殺死自己的天才文展、被古鎮制度舊俗扼來生命的張美麗、滿嘴“世界”和“理想”卻遭受現實沉重打擊的厚朴……

每一章每一個人物都深深打動了我。對於同樣是農村家庭的我而言,我可以深深體會到作者拼命學習拼命攢錢的想法與感受,或許我又是有些小幸運的.,我有着一個完整的家庭,父母健康,對於我來說只需在學校安心讀書別無困擾。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如此拼博的蔡崇達一心想要送父親出國治療。過着安逸的生活的我們也很想很想給正在爲我們艱棄付出的父母做些什麼,反省自己,實然對在大學有吃有住時常悠閒的自己產生了愧疚感,好想逼着自己多努力。早起看書,多做功課,不知能否堅持,但這念頭時時存在

沒有天才文展的遠大抱負,也應該有短期的計劃。而不是將生活過得一團糟,每天得過且過,碌碌無爲只會讓將來的自己後悔。沒有蔡崇達那樣刻苦拼搏拿年級第一,也應該朝着這個目標出發,學生最重要的還是學習,用知識塑造起的靈魂是堅不可摧的。

沒有原樸大膽無所謂的嘗試,也應該去做一些自己不曾做過的又可以做的事情,當然,這裏說的是好事,而不是吸毒犯罪。張美麗死之前說自己並沒有做錯什麼,她只是去追尋着自己的愛情,人生在世,哪需要那麼多條條框框、人義道德束縛自己,不違法不違背良心的、想要的就大膽些去追求吧。大膽些,去攀一座峯,去愛一個人。

看完全書,想要告訴自己的有很多很多,但最讓我再次記在心裏的是:珍惜父母,多爲他們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吧,牢記牢記牢記: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不要等到那一天再後悔莫及。

讀《皮囊》有感5

身邊的人都在談論如何保養身體,如何美容養顏,如何延年益壽,無一例外大家都在珍視自己的身體——皮囊,有了皮囊能吃上山珍海味,穿上錦衣綢緞,住上別墅,吃喝玩樂無一不需要皮囊,但是該如何滋養自己的靈魂,讓自己的生命更加自由呢?

《皮囊》中阿太說: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了。因爲有了污濁,我們的生命不輕盈也不自由,常常在感嘆,我們是逼不得已,需要還房貸,需要還車貸,這是都是被我們的慾望所拖累。這些慾望常常讓我們覺得身體與靈魂是分離的,身體不能跟上靈魂的需求,靈魂無法理解身體,就在這樣的無法理解當中,人會常常生活在痛苦當中,遺憾過去,不切實際的期望未來,唯獨忘記了我們所身處的當下。

唯獨忘記了我們身處的當下,以至於我們只是坐等夢想,而不去做,而且又特別的珍惜我們的皮囊,只想不做。

阿太說: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育兒中,父母要學會使用孩子,學會捨得,當用的越多的時候,其實是讓孩子的身體與靈魂合一,做的越多,身體越能動,靈魂與身體融合的越好。

舍了皮囊,得了生命的輕盈。正如繪本《你不知道的三個朋友》中所畫的皮囊最終入土爲安了,精神和思想永存。

讀《皮囊》有感6

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對於這一句話,我的記憶尤爲深刻,就好像把這一句話當做了這本書的主旨,甚至會不知不覺中把那肉體改爲“皮囊”。

也是,現在的人大多數只知道把皮囊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卻不注意自己的靈魂成了什麼模樣。皮囊終究有一天會壞掉,而靈魂卻是永遠存在的,與其把那遲早要丟棄的皮囊養得好好的美美的,還不如好好地伺候一下靈魂,使那永存的靈魂得到不斷地進化,越發高尚。

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這便是阿太的生活觀。我對這句話的理解大概是這樣的,就好比一個人剛出生,身體十分較小,慾望呢?大概也就是父母的抱抱,陪伴,所以生活別提有多輕鬆了。慢慢的長大以後,上了學,慾望變多了,比如成績想要名列前茅,與每一位同學處好關係,追到自己想追到的人,因爲這些慾望的產生,我們就變得愈發累了。後來我們的慾望改成了讀一個好高中一個好大學,找一個好的工作,這些都是因我們慾望而產生,於是我們的生活變得乏味。父母們常說自己工作累,可是這些都只是肉體上的累,而我們卻是心靈上的累,所以我認爲我們纔是最累的。等我們找到工作後,就會想要更高的薪水,這些慾望有成了讓我們累的'又一源頭,所以我覺得,假如我們真的累了,那麼我們就應該放棄這些慾望,好好過自己的一生。

阿太雖然在第一章就死了,但是,她的生活觀纔是這本書給作者的最大啓示,也是給我們讀者的最大啓示,所以我們應該記住它,然後放棄那些讓我們累的慾望,好好過自己或平凡或偉大的一生。

讀《皮囊》有感7

朋友問我爲什麼讀書這麼慢,我沒有回答。

到底爲什麼?或許是我長大了吧。以前讀書總是希望快點讀完,拿着厚厚的一本書,首先就沒有耐心了。於是一目十行,甚至直接一頁頁地翻過去。讀完了,也就沒有了。

多年不讀書,快忘了那是什麼感覺。今年重燃對讀書的渴望,發現自己已經錯過了太多,不自覺地對着一段文字反覆翻閱。看着那直擊人心的文字,我想起曾經經歷的種種。無憂無慮的幼年,喜樂交錯的童年,迷惘無助卻又滿懷夢想的'少年。

其實我也不是從來沒有審視自己,只是僅僅懷念和嘆息。如今回想,我發現自己沒有做過一件真正值得驕傲的事,我發現做了太多不該做的事,也有太多該做的事沒有做,而它們已經不再等待,我再也無法彌補這缺憾。

書中提起很多對作者人生中很重要的人。想想自己,那些對我有重要影響的人,如今大部分不是形同陌路,就是高牆築起,兩顆心總是貼不到一起。

讀《皮囊》有感8

《皮囊》這本書雖然已經有了很多大V推薦,但是一般針對網絡暢銷書都一些抵制,可能會認爲都是一種“快餐”文化產生出的作品,可閱讀性不高。然而由於出差上海,就想着在旅途中閱讀一本文學類且又方便攜帶,因此在書店閱讀時,就選中了它。

雖然帶着不一樣的心態或目的翻開它的世界。但是還是要說:這是一本值得靜下心來讀的好書,很多作者都是在用筆寫故事,傳遞一些自以爲深刻的思考,是一些真實的故事表達。

書中的故事大多發生在福建的一個沿海小鎮,沒有華麗的語言去刻意的裝飾什麼,就像一個老朋友在娓娓說道過往的事情(除了這本書,再次就在三毛書中看到,如一個老朋友講故事那種表達,真實自然)。從整本書來看,作者緊緊圍繞自己周邊最熟悉、最親密的人展開:倔強的殘疾父親、對生活勇敢而又無助的母親、自尊心強烈到殺死自己的天才文展、滿嘴“世界”和“理想”而遭受現實沉重打擊的厚朴、被小鎮古制舊俗扼殺生命的張美麗……

一個個個性鮮活的人物躍然紙上,透過作者的眼睛,彷彿讓人看到了泛着太陽細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陣陣帶着鹹味的拂面海風,更領閱到了特有的閩贛小鎮風情,那裏的人如同我們身邊熟知的每一個人,發生着我們都熟知的每一個故事。

翻開很多書評和讀後感,都最大感觸是第一篇寫的是外婆的母親阿太,九十多歲,卻是看的最透的人。爲了讓作者的舅舅學游泳,將他扔進海里,差點溺死,鄰居責備她,她反駁說:“肉體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她說的那句話也是《皮囊》這個書名的意義所在,我們都是戴着皮囊在世間忙碌的靈魂,這副皮囊的用處就是來經歷各種風吹雨打,所以我們的靈魂纔始終有地方可以安放。

1、理解是對他人最大的善舉

然而整本書,感觸最深就是“理解是對他人最大的善舉”,雖然這句話在近最後的片段纔出現。但是當你抱着“理解”的心態去看待故事中的每一個人物的所做所爲,不加以太多的'評論,就是一項善舉”。

記得很清楚的一個片斷,作者的父親離世之後,母親天天四處奔走,想要引父親的魂回家去。他們那邊有那些祭祀習俗,講究人死以後也要跟家人在一起;而且那邊也特別信奉神靈之類的。

這讓我想起三年前,失去至親時,母親在傷心之際,到處奔走,以當地的風俗習慣,問各種的神靈,渴望把他帶回家。最後在家裏安裝一個神牌,堅信他還在這:只是他看到我們,我們看不到他而已。來尋求心靈的安慰和表達內心的不捨。因此學會理解:在你們看來是一種怪異行爲,但是在他們內心卻是一種信仰。

正有了這種信仰,才指引我們去向。正如書中所說“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具皮囊,皮囊裏面包裹的是一顆心,而那顆心最終指引我們去向”。

2、父父子子

書有一個片斷記錄父親對兒子的感情,雖然全程沒有太多情緒表達,卻通過一些動作,把父親對兒子的牽掛與愛表達得淋漓盡致。

“我不由自主躺在父親睡過的牀上,父親的氣味頓時瀰漫地將我包裹。淡淡的月光從窗戶透進來,我才發現父親的牀頭貼着一張我幾年前照的大頭貼,翻起身來看,那大頭貼,在我臉的位置發白得很奇怪。再一細看,才觀察覺,那是父親每天用手摸白了。”

看完最後一頁時,突然感覺有點不捨,並不是說此書寫得多精彩,而是書中很多故事,都讓我們“看到了”自己。

正如作者在最後寫道:對路過生命的所有人最好的尊重,這也是和時間抗衡、試圖挽留住每個人唯一可行的努力。還是理解自己最好的方式——路過我們生命的每個人,都參與了我們,並最終構成了我們本身。

這是我認爲的“寫作的終極意義”,這是我認爲的“閱讀的終極意義”。我因此多麼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或提醒讀者,“看見”自己,“看見”更多人。

讀《皮囊》有感9

《皮囊》,作者蔡崇達,文體散文,讀來卻有種小說的味道。以一個漁業小鎮,作者的故鄉爲背景,寫了十多個小故事。每個故事除了溫情,還或多或少流露出時光的殘酷和人世間的庸俗。

通過閱讀此書,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那複雜的內心。想要緊緊握住,卻發現無能無力;想努力奮鬥得到自己想要的,卻發現失去了最珍貴的東西;想要勸說誤入歧途的朋友,卻發現無從勸說。一切的一切都不曾受他的掌控,好像周邊有一張無形的巨網把他緊緊網住,讓他無所適從。面對生活的種種,他除了釋然,別無他法。

他所描寫的阿太,對生活看得透徹,也活得輕盈。阿太認爲生命本來是輕盈的,卻是被這肉體和慾望的污濁給拖住了,所以每個人都負重前行着。千百年來有多少的孤魂野鬼,爲了一個皮囊而爭得頭破血流,他們不知道自己已擁有生命中最可貴的東西,那便是靈魂。

父親的癱瘓,使他對生活絕望,母親對父親深深的愛,又讓他感到了溫暖,而周邊的一切又讓他意識到世界的無情。這個世界,有重症病房裏被疾病奪去生命的幽默的`伯伯;有因觸碰到古制被父老鄉親唾棄的女子;有因家庭變故變得現實的孩子;有胸懷遠大理想卻被現實殘酷打擊,而最終選擇自殺的青年;有以體驗生活爲藉口,向我們詮釋生命的精彩,卻無情地被生活擊倒的少年。

時光易逝,或許只有寫作才能留住時光走過的痕跡。在短暫的人生中,我們有時可以選擇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有時迫於生活壓力做着自己討厭的事。生活中的種種無奈與艱辛是人生的常態,我們要淡然處之,調整好心態,繼續前行。但願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想要過的生活,活出精彩。

讀《皮囊》有感10

好幾年前就聽說過《皮囊》這本書,這兩天剛看完,便在此記錄自己的所思所想。

這本書圍繞作者的親身經歷,通過一個個故事提現了其對親人離世、理想與現實等問題的思考,而我最喜歡的幾個故事是“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和“厚朴”。這幾個故事都圍繞“理想與現實”問題,敘述了兩個阿小,文展還有厚朴對於理想的探索、追尋、熱血以及對現實的不滿和反抗,但大都以悲劇收場。我想我之所以喜歡這三個故事是因爲我也正在掙扎,困惑,不知如何平衡現實與理想。或者我在想的是,究竟我有理想嗎?

不清楚。有時覺得當老師就是我的理想,有時又覺得是否可以給人生多一點選擇,趁着年輕拼搏一番;有時認爲留在家鄉會比較安逸,有時又覺得安逸的生活特沒勁。不過幸好,雖然我不知道以後具體想要過一種怎樣的生活,但我知道我不想過怎樣的生活。我不想渾渾噩噩,不想將“謀生”作爲工作的唯一目的,不想因爲物質和不愛的人生活在一起。所以我要做的`就是努力避免這些我不想要的未來,而我想要的想必自會逐漸清晰。

我很喜歡書中的這兩句話,“很多人腦子裏都偷偷藏着很多個世界”“厚朴,或許能真實地抵達這個世界的,能確切地抵達夢想的,不是不顧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熱,而是務實、謙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隱忍。”我想這兩句話很好地解釋了理想與現實的關係,你有很多理想,但現實只有一個,只有不斷的朝着理想做出努力,超越自己,纔有可能改變現實,實現理想。

讀《皮囊》有感11

皮囊:

於人而言,那副阻礙靈魂前行的軀殼。就像西天取經的路途中出現的所有災難的實化。於人生而言不過就是渡過這些災難的修行。所以不要太在乎皮囊。過了八十一道坎再苦再累也是利用皮囊修煉靈魂,最後就是靈魂的昇華。用阿太的話來說,皮囊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母親的房子:

父親年少時的諾言讓要強的母親執着的想要建好那棟房子,她寧願省吃儉用,吃糠咽菜也要將那座房子蓋完,即使政府即將要拆掉那棟房子。她是想蓋好這個家,可以記住死去的父親,那是父親來過這個世界的象徵。那也是他們年少時美好的愛情的象徵。

殘疾:

他是怎麼做到反覆的去撕裂自己的傷口,寫下這篇折磨了他小半生讓人不想也不敢回憶的過去。生活有時很殘酷,狂風暴雨拍打在父親的'臉上,他依然在與生活對抗,即使一切都是徒勞。附上文中經典語句“唯一的觀衆——生活,從來就不是個太好的觀看者,它像一個苛刻的導演,用一個個現實對我們指手畫腳,甚至加進很多戲碼,視乎想幫助我們找到各自對的狀態。”

重症病房裏的聖誕節:

我慶幸自己身邊的人都安好,沒有經歷直面死亡的恐懼,沒有體會親人的別離,我也希望我永遠不會體會,因爲最痛不過親人別離。即使是周圍認識的人突然有一天聽到他已經不在了,也會莫名的感傷吧。他的父親住在重症病房裏。就更容易體會那種隨時就會永別的狀態。誰又會去敞開心扉,會去對一個即將永別的人產生感情。

我的神明朋友:

死去的人留下的就是生人的牽掛,母親會因爲一個虛無縹緲的夢執着的爲父親尋找“贖罪”的方法,即使有的方法顯得那麼的假,一個半大的孩子都能戳破的騙術,母親依舊選擇相信。雖然迷信日常,但是一切都那麼自然,顯得真實,能讓母親找到解脫,也是愛的表現。

讀《皮囊》有感12

改變,從閱讀開始。有理想的人首先應該是一個會做夢的人。閱讀正好能讓我們接近夢想,實現理想。有人說,世界上最美好的實驗是教育。我們正好是這美好實驗的參與者。請讓那一本本經典的書籍,一次次靜心的閱讀,一篇篇真摯的隨筆,引領我們走向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讓我們教育的世界充滿詩意與色彩吧。

《皮囊》這本書在“知乎”、“豆瓣”上一直榜上有名,逛街的時候恰好被它一副精緻的皮囊吸引住了——古銅金的硬制書皮、泛黃的書頁、書內的排版看起來讓人感到舒適。《皮囊》一書很年輕,蔡崇達著,韓寒監製,20xx年出版,以作者爲原型,以當代人的視角看世事。

皮之爲質,囊之爲形,藏污納垢,謂之臭皮囊也。語出佛家典籍《四十二章經》,以佛家觀之,身體皮囊爲易腐朽之物,只有靈魂爲不朽。

這句解釋前半句唯物主義,後半句唯心主義,理解起來卻不矛盾。但究其本質,放在當今社會考量,是否得當,有待思忖。但無論如何,“皮囊有心,不管這具皮囊是什麼質地,它包裹着一顆心。”

《殘疾》是其中的一篇,作者回憶他的父親,自中風癱瘓後,從一開始的不服老,心存希望,努力做復健,到知道無法治癒後絕望地號陶大哭。他一改往日品性,會像小孩一樣耍賴,發脾氣,整天喊着要“抓緊死”,會控制不住惹事,大罵鄰居……死後,他跑到兒子的夢中,責怪兒子只給他燒小汽車,不燒摩托車……確切地說,在“父親”得知再也無法痊癒,內心殘餘的希望的火苗被撲滅時,他的掙扎、憤怒、鬥爭化爲一隻猛獸衝破他的皮囊肆意又猖狂,他,變得不是那麼惹人喜歡了。

人,各行其道卻又殊途同歸,有時候相似得可怕。讀這篇時,我一直將已故的爺爺代入,年輕時的爺爺頗有學識,但家境不好,所以他成了一個每天準時收看《新聞聯播》、嘴邊掛着政治的老農民,他這一輩子勤勤懇懇但性格剛烈,我們一直很敬畏他。後來,當他被發現身體不舒服時,已經是食道癌晚期,我們合夥騙他食道上長了個囊腫,所以他剛開始是積極配合治療的。術後,在徐州上大二的我提了水果去看他,沒想到一輩子不喊苦不喊累的他竟像個委屈的孩子一樣跟我訴苦,說傷口有多深、有多疼……我頭一次看到他主動袒露脆弱的模樣,那種感覺不可言喻。

回家靜養的爺爺最喜歡的就是騎着他的小自行車去街上買以前從來不會碰的點心,奶奶開玩笑說他變饞了,他卻不在意別人的眼光,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彷彿要把沒吃過的東西嚐遍,那是一種從未有過的隨性。半年後,如我們預想的那樣,病情急劇惡化,他不能進食,反覆嘔吐,脾氣越來越暴躁,時不時打罵一直耐心侍候他的奶奶,奶奶多次向我們哭訴,爸爸氣不過和他發生爭吵,也被他拿着棍棒四處追趕......我們孫子輩也因此不敢常去看望他。

父親節,我第一次給爺爺買了禮物,也是最後一次。只記得那條褲子圍在他身上又寬又長……我不禁怔住了——這是一副骨頭架起的皮囊,面色如土灰一般……他主動掀起衣服,靠我很近,無奈地說道:“看我的肚子上只剩下一層皮了。”我哪敢直視他的'眼睛,不禁後退兩步,佯裝自然的神情,張了張嘴,想寬慰他,卻又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爺爺走的那天,我不在家。聽奶奶說,那幾天人突然精神了很多,和善了很多。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也許他想給這個世界和最親的人留下一副會笑的、溫暖的皮囊吧!

“皮囊可以不相信心,可以把心忘掉。但一顆活着、醒着、亮着的心無法拒絕皮囊,皮囊標誌出生命的限度、生活的限度,生命和生活之所以值得過,也許就是因爲它有限度,它等待着、召喚着人的掙扎、憤怒、鬥爭、意志、慾望和夢想”。這是著名作家李敬澤在序中所寫,概括了作者在本書中記敘的所有故事的共同之處。

如果你讀《皮囊》,應該也會從中找到自己的故事,也許我們到了人生的某一個限度的時候,那些好的壞的也會衝出來,但是沒關係,相信皮囊最終都會體面地跟世界和解。

讀《皮囊》有感13

【壹】

人的一生中除了皮囊,還 有些什麼呢?

 ̄ ̄ ̄不是智慧,不是貌美。這些終究會因爲韶華逝去而不復存在。

 ̄ ̄ ̄不是金錢,不是名譽。這些只會爲你的皮囊增加負擔,來去匆匆。

你有沒有感受過生命的律動?在你胸膛中停留的。

你有沒有聽到過風的歌聲?依稀在你耳畔縈繞的。

你有沒有聞到太陽的味道?日日在你鼻間嬉戲的。

你有沒有看到過透明的顏色?在你瞳孔中映射的。

你有沒有品嚐過水霧的滋味?在你口腔中化開的。

你有沒有追求過什麼?日日夜夜在你腦海中幻想。

這就是你、我、所有人,除了皮囊,所剩下的東西。他們,會點亮人生。

【貳】

阿太走了,留下了皮囊。父親病逝,母親堅持要把即將拆除的房子用所有積蓄重建,只爲建一個家。等待死亡的人們,終會化成最初的模樣。每個人都有一個宏大的夢想,但是因爲人心的'惡俗,有的人不能與世俗抗爭而飲憾終生;有的人因爲自身的缺陷而放棄自己的夢想,淪爲普通人;有的人不顧一切的綻放着自以爲無極限的青春,然而終會被自己心中那個橫衝直撞的“破壞者”吞噬……

《皮囊》這部書中講述的都是作者身邊所發生的真實的故事,大概分成三部分:關於皮囊、關於家、關於信仰。所有的故事都是樸素卻真情,一點一點的浸入我們的心房。故事總是以悲劇結尾,讓人流下心酸的眼淚,可回想起來卻是十分溫暖,像是得到了什麼力量在往後激勵着你;也正是這樣,我們纔看到了人的真心,清楚的明白了什麼是皮囊。

在其中,會有一盞微弱但依然明亮的燈光照耀着你的皮囊。

每個人。

【叄】

你感受過自己的皮囊嗎?

大多數人大約都會回答:當然了。

那麼,請在好好思考一遍,你真正瞭解自己的皮囊嗎?

 ̄ ̄ ̄沒有人會肯定的說,是。

皮囊是什麼呢? ——他既保護人們可以不受傷害,又包庇了人們的醜惡。

但是,能不能點亮皮囊中的明燈,就要看你如何去用了。

阿太說:“皮囊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是的,她說到做到,她認爲靈魂,纔是一個人最重要的東西。她總是用盡全力的做事,切菜時把手指切斷了,她也一聲不吭,反倒是“我們”被嚇的手足無措,慌亂不堪。阿太曾經把自己不會游泳的兒子一次次的扔進河裏,每一次都像是在鬼門關走一遭,但是,正是這樣看似無情的處事方法,卻是真正的掌握瞭如何對待皮囊。阿太在臨終的時候終於說出了對待皮囊的看法:“沒有皮囊的限制,靈魂才能來去自如。”

靈魂,就是點亮皮囊的那盞明燈。

【肆】

家,是什麼?

有人說,家,是在你傷心難過時,給予你溫暖的地方;有人說,家,是夢中的天堂;也有人說,家,是永遠回不去、永遠到不了的淨土。

家,亦是皮囊。

它可以在黑夜中點着一盞燈,無止境的等待一個風雪夜歸人。它在你心中,永遠都是最初的模樣,無關年齡,超越時間;無關生死,超越一切。

家,就是溫暖皮囊的那盞明燈。

【俉】

你相信有神靈嗎?

我一向都不相信,但現在,我相信了。

父親走了,母親要爲父親找“巫”——可以把父親生前想要說的話轉述出來。母親固執的想要聽一聽父親的聲音,問一問他在那兒過得好不好。我一看就認爲這是騙人的,但母親倔強的像一頭牛一般,被騙了也心甘情願。

她去找了“巫”。

“巫”說,父親會回來看我們的。

而“父親回來”那幾天,原本冷清的家中,竟像過年一樣,母親也快樂了許多。

我不由得熱淚盈眶。

我開始相信神明,我開始有了信仰。

信仰,是永存皮囊的那盞明燈。

【陸】

而人啊,無論經歷多少變遷,歷經多少磨難,只要帶着自己的皮囊,回到自己的家,找到刻在骨頭上的信仰,無愧於心,就可以照亮自己的人生。

這是《皮囊》告訴我們的。

是的。

僅此而已。

讀《皮囊》有感14

文退學後我經常夢到他,夢到我們回到那個最快樂的時光。在夢裏我們依然無話不談,依然一起去做我們都喜歡的事。但我卻突然意識到,這是夢境,他已多年不參與我的生活。於是失落地醒來,心中無限悵惘。

我一直不知道我在他內心有多少分量,不知道他後來是否想起我,不知道他如何看待我認爲的那段美好時光。我知道將來會再遇到,只是不知道該如何說出第一句話,也不知道第一句話會是什麼。

我的.生活中,跟文類似的人很多,我們都曾經很快樂地在一起,隨着時光列車的不停行進,他們下車了,上了另一輛車。我就這樣眼睜睜看着他們漸行漸遠,而又喚不回也跟不上。

很多人都覺得朋友分階段性的,但我真的希望真正在我生命中對我有影響的人,當我們再次遭遇,你看我時依然是那個眼神。

讀《皮囊》有感15

讀《皮囊》這本書已經是兩個月前的事了,閱讀最奇妙的體驗就是讀完一本書後你可能已經忘記這本書的每一個細節,但是有些感觸還是會時不時的冒出來,《皮囊》就是這樣的一本書。

而《皮囊》中,關於厚朴這個章節,我記憶尤爲深刻。厚朴可以說屬於一個想要打破陳規的空想主義者,他特立獨行創辦樂隊,但是他卻不會唱歌。他一次又一次做着標新立異的事,但他的內心沒有跟上步伐,最後他輟學,生活過的一塌糊塗。

爲什麼我對於他如此印象深刻,因爲他使我陷入反省中,曾經是否也在不清楚自己內心的時候,做那些超乎於內心真實反應的'事情呢?這個年代我們主張自由,但是你是否真的已經感到自由了,而不是做那些看起來很自由,而實際很虛空的假招式來爲你還未達到的真正的自由來開路。但是不找到源頭就很難做到內心與實際行動的完美結合,還可能會在這種假把式中迷失自我,最後無所適從。

厚朴就是這樣,他空有改變的理想,但是卻沒有爲改變做實質的事情。在自己構造的以爲的特立獨行中,逐漸變成更加虛空的架子,沒有紮實的根基,風一吹,架子就搖搖晃晃,多幾次,便蕩然無存。

所以,在有想法的時候,也要有行動,這樣纔可以相輔相成,你的心中所想纔可能成爲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