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弟子規》讀後感【精】

《弟子規》讀後感【精】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4W 次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弟子規》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弟子規》讀後感【精】

《弟子規》讀後感1

在聽完錢先生對《弟子規》的解讀之後,我很感慨,在高強度、高壓力的今天,有人爲生計奔波,有人爲了能過上更好的生活而拼搏,但大多數家長討論的往往是孩子的學習、孩子的出息,很多是會與經濟連在一起。看了錢文忠的解讀《弟子規》頗爲感慨,我們好像忘了本,我們太世俗,我們原來應該這樣,我們是倒退了,這本書讓我們淨化了心靈,我們還能接受,但我們的孩子接受好像不能完全做到,但我們需要這樣做。

本書提到了“孝”,孝的結構是“上老下子”,意思是強調血緣延續的重要性。每個人,不管你壽命多長,都只不過是人類生命長河中的一個極其渺小的環節,今天的長輩是昨天的小輩,今天的小輩就是將來的長輩。小輩不孝敬長輩,你又怎麼能夠指望當你成爲長輩以後,你的小輩會孝順你呢?這話是對的,孩子其實是看父母怎麼做會潛移默化受影響的。

我是很孝順的,所以很能接受,每天和父母通電話是必不可少的.功課,平時報喜不報憂,會專程帶父母去玩,掃除父母的一切後顧之憂。自己和父母相處的時光告訴我,其實真正的孝順是要真正懂得他們需要什麼,其實多陪伴父母說話,告訴他們你的快樂,比給他們金錢更有價值。一家人都受到我的影響,知道對老人要哄着的,孩子也會尊重你好多。

其實,很希望我們的教材也能處處透出這些做人的道理的,社會需要淨化,需要一片溫馨。

《弟子規》讀後感2

《弟子規》,這部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字的國學教育中的經典,雖字數不算多,但短短的360句話,卻包含了古代儒學所提倡的孝、謹信、泛愛衆、親仁等主要思想,是中華民族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

“有餘力,則學文”,對於我們來說,可能更多的就是“有餘力,則孝悌”。首序說的好:首孝悌,次謹信。也就是說,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做到孝敬(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理解他們;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爲中一定要小心謹慎不要上當受騙,要講信用,對他人的承諾一定要按時做到,不可以把諾言當作是在開玩笑。父母在我們身上付出的辛苦與愛,遠比對他們自己付出的.多得多;我們有時候會覺得父母不理解我們,管我們管得太多了,太嚴了,如此這般那樣。可,一句話,不管他們錯了,還是沒錯,我們都不能忘了,即使是錯了,他們對你做的哪一件事不是爲你考慮過的?錯可以改,愛卻不能回。

學習《弟子規》,不僅是一個提高自我修養的過程,也是一個讓人思想昇華的過程,而這對於一個人的成長道路是必要的。愛周圍人,愛這個世界,這所到之地,便會多一份寬容和仁愛。

《弟子規》讀後感3

暑假裏與孩子讀了《弟子規》這本書,它讓我和孩子明白和學會做人的許多道理,如何去學習,如何講究文明和禮貌。字裏行間那小小的三個字,卻蘊含了許多大道理,讓我深有體會,告訴我們做人首先要孝順,要孝敬父母,尊敬長輩,要與德行好的人打交道,遠離那些品行差的人。父母生病時,要日夜守在身邊照顧,湯藥要自己先嚐,然後讓父母喝。如果自己外出工作,一定要稟告父母,回來時也要和父母打聲招呼,以免父母牽掛,要體諒父母的不容易。《弟子規》是中國傳統聖賢教育的書籍,它把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優秀的思想道德理念傳承給我們,使我們懂得了什麼叫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勤儉節約,寬容大量,什麼是親情,友情等等。通過讀《弟子規》希望孩子在以後的學習和生活中都能品悟出學習和做人的道理,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改掉自己的.壞習慣。

《弟子規》是一面鏡子,對照它,我們應發揚自己的優點,改正自己的缺點,這雖然是一本並不起眼的小書,但是它卻包含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我們應該好好讀讀這本書,懂得如何做一個好人,不要辜負作者的一片苦心。

《弟子規》讀後感4

國學如潮,向着我們澎湃而來,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沖洗着我們的心靈。讀《弟子規》,我進一步得到了優秀傳統美德的薰陶。從接受啓蒙的孩提到現在熱血沸騰的青年,一路的成長,我們都離不開國學思想的擺渡。《弟子規》,讀它千遍萬遍也不倦。

《弟子規》是以孔子言論爲核心的思想啓蒙教材,中國作爲傳統的禮儀之邦,通過它所蘊含的優秀傳統道德倫理來規範舉止言行,激發引導人性向善發展是在這個多元化的全新社會的必要。

萬事孝爲先,這正是中國傳統美德的精髓:董永賣身葬父,木蘭爲父從軍,黃庭堅滌親溺器···歷史的長河淘不盡英雄的故事,歲月的.長風吹不老傾城的容顏。誠實守信乃立足社會之本,謹慎與否決定事業成敗,可見“謹信”是何等重要。“泛愛衆”直教我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無幼,以及人之幼”,親仁學文實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但不是才需要,如是因現在殘酷的競爭環境而凸顯。要想站立潮頭唱大風就必須德才兼備。“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一字一句都教我們如何爲人處世。

大學時期是人生道德意識形成、發展和成熟的一個重要階段,而作爲大學生的我們,肩負着祖國的未來,得到國學思想的薰陶,實是讓自己的思想覺悟得到昇華,這其實是現實形勢的需要。讀《弟子規》,我更深一層瞭解了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學會了如何爲人處事,讀它,我受益匪淺!

《弟子規》讀後感5

所謂德,即:道德。道是自然規律,德是力行。所以只有在生活中實踐,真幹,處處力行弟子規,纔是真正的學習,因爲學而不習,等於無學。“不力行但學問,長浮華成何人”。

力行也一定要以身作則,從自己做起。身教勝於言教。所以末學要感恩我們的孩子們,他們的每一個問題都是在幫助老師們成長,這就是“教學相長”的最好體現。末學更要知難而進,好好學習和領悟教育的`真諦。讓自己能夠成爲一名合格的老師,能爲每位孩子傳道,授業,解惑,這是末學現在最大的目標和志向。

教育無小事,他不光只是在課堂上,更多的是將其落實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一心爲孩子着想,用一雙敏銳智慧的雙眼觀察孩子,瞭解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先知其心,然後才能救其失也。用真誠的心喚醒孩子本善的心,讓他們順着天性幸福成長。

但,苟不教,性乃遷,順“天性”而非“個性”,這兩個詞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其根本區別在於:一個無私利他,一個自私自利。所以,要從小給孩子灌輸正知正念,培養浩然正氣,爲自己培福積福,再造福,那麼,他的晚年必定是幸福圓滿的。人生最難得的莫過於此。

讓末學跟孩子一起努力,從當下做起,一步一步向幸福出發!

《弟子規》讀後感6

這幾天,我把《弟子規》這本書看完了。《弟子規》以孝。謹。信。親仁關愛爲主題,講了許多故事。比如《弟子規》中的總述: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這個故事講了晏殊臨時改題。我想:晏殊在家裏打過了草稿,再考一遍不就行了?爲什麼要讓皇上換題?後來我想了又想,才解開了這個謎底。

我常常不理解父母的艱辛,還常常埋怨父母說這個不好那個不好,又常常拉着媽媽到超市買零食。我還不愛做家務,懶得連被子也不願意折,整理個房間也懶得動。媽媽好像是我們家的.鐘點工,一天從早忙到晚,什麼家務事都由她一個人承擔:洗衣服。做飯。掃地。拖地。擦桌子。一看到這幾個字,頭都快要大了。如果這些活都要我一個人幹,我想我現在應該在醫院的搶救室裏面進行搶救吧!我本來以爲做媽媽應該很容易,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在家庭裏可以呼風喚雨。讓自己的女兒好好孝敬自己,你說往東他絕不往西。我想這樣的孩子纔算好孩子。

孝順,是服侍母親的最好方法。

《弟子規》讀後感7

今天我讀了《弟子規》一書,最使難以忘懷並受到啓發的一段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命;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這段“弟子規”的意思是,父母呼喚時,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推辭投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爲我們好,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父輩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讓父母生氣傷心。看到這裏不由得我深感內疚,平時只要爸媽叫我,我都會假裝沒聽見,只管玩我的。媽媽要是讓我去做事,我會毫不猶豫地說讓爸爸去做,爸爸讓我去做事我會說我是你的奴隸嗎?每當爸媽教我怎麼做人處事時,我會一隻耳朵聽,一隻耳朵扔,把它當做耳旁風,根本不放在心上。我要是做錯了事,爸媽說我,我會想盡一切辦法爲自己辯護,把黑板說成白板才肯罷休,有時讓爸媽氣得哭笑不得。

讀了“弟子規”,讓我明白了自己以前是多麼的不懂事。從此以後,我要痛改前非,絕不犯錯,要聽爸媽的話,不再讓爸媽傷心,做一個勤快懂事的好孩子。

弟子規讀後感(四)

《弟子規》讀後感8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從小就很喜歡讀書。爲了讀書,我甚至會廢寢忘食。

四年級時,全國掀起了朗讀《弟子規》的熱潮,老師給我們講了許多小故事,我便喜歡上了這本書,被它所吸引。因爲這本書影響之大僅次於《三字經》。從這本書中,我明白了很多,學會了控制自己,懂得了做人要講信用。和大衆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人學習,取長補短。

然而,我並沒有堅持下去……

五年級時,班裏選班長,老師用投票的方法,我並沒有選上。老師把我叫到辦公室,對我說:“崔志穎,你知道爲什麼大家沒有選你嗎?這些日子你的成績不容樂觀。”我愣住了,淚水模糊了我的眼睛。

放學回家後,我走到臥室,拿起《弟子規》,讀了起來。熟悉的語句,熟悉的故事,熟悉的一切。難道我真變了嗎?突然想起了那句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閒管。”我做到了嗎?“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我又做到了嗎?我欺騙了我自己。

我又開始讀《弟子規》了,又看到了那些昔日的朋友。代父從軍的花木蘭;酷愛學習的杜林;孝心感天的王祥;處事大度的.虞舜;賣葬父的董永;重義輕財的卜式;誠心所至的裴度;學識淵博的司馬光…。

他們都是值得我學習的榜樣,《弟子規》讓我懂得了許多,我從中明白一些爲人處事的方法,增長了知識,獲得了人生的啓迪《弟子規》,它使我受益匪淺!

《弟子規》讀後感9

我經常聽說《弟子規》是封建糟粕,不要給小孩子讀。我小時候其實也沒有讀過這本書,今天趁着週末空閒,我找到這本書來讀了一下。

一看到這本書,就爲這個短短的文章所吸引。全文基本上採用的是說教的形式,比如其中說:“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就是要告訴孩子們,要尊重父母,愛惜父母。

在現在我們教育小孩子,一般比較推崇西方的教育方法,很少用我們自己的祖先留下的方法。小孩子的教育有多重要,相信現在每個家長都應該知道。

首先,《弟子規》的原名叫做《訓蒙文》作者是一個清朝的秀才,後來因爲各種原因被改成了《弟子規》。這本書的目的是啓蒙養正。裏面確實有很多內容對現在小孩子有不利的因素,甚至有人說這本書對後來的中國走向衰弱也多了一份“貢獻”。

但是我們也不能以偏概全,我們現在讀的《弟子規》是經過修訂的,已經去除了很多不好的東西。所以,讀完這本書,我感覺可以引導孩子的正確的世界觀有一點用。一個人爲人處世畢竟要尊崇一定的.原則,孩子可以解放天性,但是不能任其自由發展。爲人父母在教育小孩的時候也應該注意。

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中華文化已經發展的非常成熟,許多優秀的東西已經吸引了世界。教育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但是我們面對孩子教育問題時要特別重視。學習好的東西永遠沒有錯。

《弟子規》讀後感10

看了《弟子規則》這本書受益匪淺,看的時候深深被它吸引。

弟子的規矩分爲八個部分:總序,進則孝,出則孝,誠則信,兼愛大衆,仁則不遺餘力學文。這本書講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你可以從我這裏感受到。

我妹妹暑假回來了。我和姐姐半年沒見面了。我們一見面就抱在一起,但沒幾天,我們又像往常一樣吵架了。媽媽自然不高興,一直在批評我。如果我和妹妹不吵架,和睦相處,全家人都會幸福,爸爸媽媽也會幸福,他們的孝心自然會表現出來。

《不遺餘力學文學》裏說,盲目讀死書,不可能是真正有用的人。但是不看書做是不對的。孔子寫的《論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看了這本書,收穫很大,就是明白了怎麼做人,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在家一定要孝順父母。我不能讓他們擔心。我必須告訴他們什麼是好的,並與他們分享。如果他們生病了,要好好照顧他們。與兄弟姐妹相處融洽。我們應該注意自己的行爲,穿着整潔乾淨。我們應該遵守諾言...如果我們理解它並遵循它,我們就會取得偉大的成就。

弟子規矩讓我明白人生真諦!

《弟子規》讀後感11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最近,我讀了《弟子規》,令我受益匪淺。“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我最喜歡這一句。它講的是:子路聽說城中發生了大事,就駕車到城內,他衝在最前面,卻被敵人的武士砍斷了一條胳膊,帽子也掉落在地上,他大聲說道:“等我把帽子戴好,再來殺!”說完,子路拾起帽子,戴在頭上,然後從容而死。

它的意思是:帽子要戴端正,衣服的鈕釦要扣好,襪子和鞋子都要繫好。放置帽子和衣服應當在固定的位置,不要順手亂丟放,以免弄皺弄髒。

它讓我明白了:儀表是一個人美姿的.展示,是心靈的窗口,小學生要培養自己良好的儀表習慣,就要從穿衣戴帽做起。“事雖小,勿擅爲;苟擅爲,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它的意思是:事情雖然很小,也不要擅自爲所欲爲而不稟告父母;如果任性而爲,就有損爲人子女的本分,讓父母擔心,這就是不孝的行爲。

東西雖然很小,也不能偷偷私藏起來據爲己有;如果真的私藏了,品德就有了缺陷,父母知道了,心裏一定十分難過。

它讓我明白了:生活中很多小事情,我們不能爲所欲爲,而不告訴父母,要不然就會讓父母擔心難過。

我愛讀書,因爲讀書可以長知識,我一定要多讀書,讀好書。

《弟子規》讀後感12

《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典範,讓我看了深有體會。這本書是根據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它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和大衆交往時,要平等仁慈……

“凡出言,信爲先”這句話在這麼多道理中,是對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只要是說出口的話,就要講信用,不能食言。這讓我想起了博玄說過的一句話:“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對人誠心誠意,本來不相信,也會相信了;但對人虛僞無信,就是本來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看,他說得多有道理啊!

我們應該講信用,這樣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記得在思品書上,有一篇文章,是寫宋慶齡的。宋慶齡小的'時候,摺紙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有一天,她又在摺紙了,她的同學小珍看見了,羨慕地說:“你摺紙折得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摺紙,好嗎?”“沒問題”宋慶齡一口答應下來。第二天,宋慶齡一家本來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宋慶齡想到了昨天答應小珍的事情,便沒有去老奶奶家,一個人在家裏準備了許多紙等小珍來,然而,小珍卻沒有來,她失信了。但宋慶齡一點兒也不後悔,她說:“小珍雖沒有來,但我做到了一個講信用的人!”從小就有着優良品質的宋慶齡,長大後成爲了一代偉人,受到人們的愛戴。

最後,我奉送大家一句:人而無信,萬事皆虛。

《弟子規》讀後感13

弟子規是一部流傳已久的經典名著。它備受古今中外學者的推崇,內涵廣傅精深,很值得一學。

弟子規是以《三字經》的形式,從接人待事方面給我們以指導。兒童對人的一生而言,就像一張白紙,以後怎樣定,起筆很重要。在那裏,弟子規也給我們提出了很好的方向。它有利於我們將來走向社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社會觀。當然《弟子規》對於我們小學生來說對它的資料和文字的理解具有必須的難度。可是“書讀千遍,其意自見”經過教師、家長的指導,再加上自身不斷的背誦,不斷的理解,自然而然地朗讀水平、記憶力、行爲品德等多有較大的提高。

我讀完弟子規後,覺得自我受益不淺。弟子規讓我懂得了什麼叫愛,什麼叫孝,什麼叫信任,什麼叫寬容,什麼叫友誼。回想以前媽媽關心我,教導我的情景;同學們幫忙我,鼓勵我的情景;教師輔導我,教我的情景,我的心中一陣激動。是啊!他們對我多好!我以後,不,我此刻就要做一個知恩圖報的人。比如每一天幫媽媽多做一些家務,考出好成績來回報教師,同學有困難熱心幫忙……總之,我要善待他人,與他們和睦相處,自我的心境也就好多了。同時,我也要時刻地提醒自我,善待每一位同學,尊敬每一位教師,孝順自我的'父母,遇事要多爲他人着想,讓我們用自我的一片真心,換來一個和諧,融洽的學習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相信我們的成績會蒸蒸日上的。

《弟子規》讀後感14

讀了《弟子規》後,我明白了什麼叫尊老愛幼、什麼叫勤儉節約,什麼叫寬宏大量……這一切一切,都是《弟子規》給我帶來的收穫。

當我讀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的時候,我想到了自己,有一次,媽媽讓我去買醋,而我卻慢吞吞地說:“等一會。”又一頭埋在電視裏,媽媽再三催促,我纔不樂意地去買醋。

當我讀到“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我知道了,用過的東西要放回原位,以免下次用的時候找不到。

當我讀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的時候,我的臉“唰”地一下子變紅了,因爲我時常爲了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跟弟弟吵,爸爸媽媽來勸我們,不要爲了這點小事爭吵,要和兄弟姐妹好好相處,姐姐就應該讓弟弟,現在回想起來,我真慚愧極了。

《弟子規》給我帶來的實在太多了,它就像是我的一面鏡子,使我看到了我在生活中的缺點,也使我下定了決心,指明瞭我追求的方向。啊!我終於知道了老師叫我們背《弟子規》的用意了——學會做人,做一個孝順父母、團結兄妹、珍惜時間、誠實守信、認真學習的人!

《弟子規》讀後感15

《弟子規》很好看。讓我們體會古人智慧,不僅可以學習古文,還告訴我們要孝敬父母、懂禮貌……

這本書主要說了要關心兄弟姐妹,關心長輩,該怎麼做人。

我覺得弟子規裏我印象最深的是: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這句話讓我感受到了父母去世後,守孝期間要常常追思,感懷父母教養的恩德。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密切”。這句話讓我學習到了要注意服裝儀容的整齊清潔,帽子要戴正,衣服扣好,襪子穿好,鞋穿好。

“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這句話讓我感受到了當父母喜愛我們的時候,孝順是很容易的事,當父母不喜愛我們,或者對我們管教得過嚴厲的時候,我們還是一樣孝順,這種孝順是最難能可貴的。

這本書提到了“孝”,孝的結構是“上老下子”,意思是強調血緣延續的重要性。每個人不管你的壽命有多長,都只不過是人們命中的`河。生活似酒,人生如畫,歲月如歌。或許正是由於人生中有許多酸甜苦辣,纔會使快樂的滋味更加甜蜜。

我們需要伸出每一雙編織美麗的未來!讓愛佇立在心中,讓我們擁有偕同前進的夢想,做人就是得這樣,聽父母的話,比如不聽父母言,吃虧在眼前。

類似的言簡意深句子在《弟子規》中隨外可見,它就像是一位老師,真誠的告訴人們應該怎麼與父母朋友相處,怎麼與其他人相處。有確是一本令人受益匪淺的好書,對我們以後的發民是有很大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