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時間簡史讀後感15篇

時間簡史讀後感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2W 次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時間簡史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時間簡史讀後感15篇

時間簡史讀後感1

逆時和超時,在大家看來,無非是兩個新詞,根本無法實現。但是,假設在宇宙中有蟲洞存在,兩者就有可能實現。

超時空旅行,就是從A點瞬間跳躍到B點,不用再經過A、B之間的時間段。就像《哆啦A夢》中的時光機那樣,瞬間跳躍空間,來到未來。那麼,如何進行超時空旅行呢?

超時空旅行有個前提條件:假設光速是100,就要把宇宙飛船加速達到99.99,還差0.01就到100。當近光速行駛一段時間後,就會到達將來的時段。例如,小明8點鐘開始超時空旅行,會在9點鐘到達。當然,不只有一個小時可以穿越,有二、三、四、五、六小時,甚至一年也可以越過。而且,在未來世界還可以見到另一個自己,另一個爸爸媽媽。

逆時空旅行,是從B試點瞬間返回到A時點。可前提是要超越光速。這似乎無法達到。現在,有一家公司製造的火箭能加速到99.99,但仍未達到位居第一的光速。唯一的辦法,就是尋找宇宙中具備條件的蟲洞,他可以彎曲空間。何謂彎曲空間?就是能將時空彎曲的物質,縮短了A、B之間的距離爲彎曲空間。有了它,就可以輕而易舉的超越光速,回到從前,看到以前的自己。遺憾的是,至今科學家沒有找到半個蟲洞。

我相信,在未來。一定有更多驚人的發現和發明,一定有更多的機器人超過“哆啦A夢”。

時間簡史讀後感2

宇宙,是人類永恆的話題。從亞里士多德的發現,到托勒密的模型,再到哥白尼的改善,最終證明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而地球是繞着太陽轉。這個真理是多少個天文學家、科學家奉獻一生,堅持探索的成果!他們精神使我們感動。正是這份堅定,是人類的思想進行了深刻轉變,使現代科學對宇宙的理解更加深刻。

宗白華曾說過:“宇宙是無盡的生命,豐富的動力,但它同時也是嚴整的秩序,圓滿的和諧。”當我們仰望天空時,是否真正看清了宇宙的祕密?在我們疑問的同時,《時間簡史》已經給了我們答覆。

《時間簡史》已成爲科學著作的里程碑,作者迷人而生動的表達方式,用最權威的語言,最精確的數據,使宇宙這個令人敬畏的話題變得更加清晰。

時間,使這些深奧的道理逐漸被人們明白。庫爾德·哥德爾發現了愛因斯坦方程的新解,這使物理定律允許時間旅行的預示,並且之後科學家們發現了超光速的時空旅行。

這就意味着你可以進行逆時空旅行。你可以回到2008年,並且如果你的旅行過快的話,你甚至可以在北京奧運會未開始前,買票去看比賽。

這些道理的總結,到歸功於霍金。他雖然在21歲患了病,但他從不放棄,在輪椅上發表着他的看法。他的奮鬥讓我們驚異與讚美。他用他的行動證明了他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並使他被譽爲繼愛因斯坦後最傑出的物理學家之一。

一個人不因環境惡劣而氣餒,堅持努力着,並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生命都是值得敬畏的,我們要珍惜它,並要做一位堅強而勇敢的人。

我們從宇宙中探索和發現,我相信只要我們利用我們善於發現的眼睛,就一定會找到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快樂!

時間簡史讀後感3

時間是一個抽象的概念,雖然事實上我們已經把它很形象化了,比如提起時間你可能會想到滴滴答答的鬧鐘,或者不斷變換數字的電子錶等等這些形象的東西。關於時間我拜讀了由英國偉大的物理學家,黑洞理論和“大爆炸”理論的創立人史蒂芬·霍金撰寫的一本有關於宇宙學的經典著作——《時間簡史》,這是一部將高深的理論物理通俗化的科普範本。

“任何物理論總是臨時性的:你永遠不可能將它證明出來。不管多少回實驗的結果和某一理論相一致,你永遠不可能斷定下一次結果不會和它矛盾。”是我看《時間簡史》中所得出來的結論,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所有的物理理論,你永遠不可能說是真理,哪怕是準確推測了千萬次,只要下一次出現了不符合的推斷,那麼這個理論就不成立。

正如我在網上所看的馬克思的座右銘,思考一切,換而言之也就是懷疑精神。懷疑精神是人類前往的動力,只有這樣文明纔會進步,不然將會面臨的結果只會停滯不前。以前,我從來沒有過這個觀念。

讀了這本書後,腦中一直旋繞着許許多多的問題。宇宙到底有沒有過大爆炸?宇宙到底是不是一個無限小的一個點?會坍塌,還是最後趨於穩定?宇宙是無邊無際的還是有盡頭的的?人類能否發明出時光機回來過去?所有問題迎面而來。

霍金曾說過:“我的目標很簡單,就是完成我對宇宙的認識,這包括宇宙爲什麼會存在。”包括霍金在04年也宣佈過關於黑洞的理論存在的錯誤。他說:“黑洞並非如他和其他大多數物理學家以前認爲的那樣。

宇宙是神祕的也賦予黑暗,但是在我們內心之中有擁有着這樣的宇宙!

時間簡史讀後感4

《時間簡史》是著名的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的代表作,這本書剛出版時,它連續在紐約時報暢銷榜上保持了一百四十七週,在泰晤士報暢銷榜上更是破紀錄的保持了兩百三十七週,成爲了有史以來最暢銷的科普類書籍,這本書在二十多年裏賣了一千多萬冊了,到現在應該是已經無法統計了。

不過買書是一回事,買回去讀沒讀是一回事,讀完之後有沒有讀懂又是一回事。雖然霍金已經儘可能的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寫了,但是很多人還是表示太燒腦細胞了。居然有人問那我就把霍金的書儘量再捋一捋變得更簡單易懂。

從古到今,人類一直是在試圖瞭解我們所生存的宇宙。很早以前,有的人覺得宇宙是一個烏龜馱着的塔,有人覺得馱着宇宙的是大象不是烏龜。但是隨着人們開始藉助望遠鏡之類的工具觀測宇宙,他們就不再滿足於用神話故事來解釋世界,而是提出了一些早期的宇宙模型。比如亞里士多德認爲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其它行星都繞着地球轉。但是後來哥白尼發現我們其實是在繞着太陽轉的,再後來科學家們意識到宇宙簡直太瘋狂了,它一刻都不安生,各種天體都在運動。

到了近現代,天文學家們利用更全面更細緻的觀測數據,提出了更精確的宇宙模型。然而不管這些模型多麼漂亮,從現代物理學的角度來看,單純靠這些觀測結果,我們最多隻能描述這無邊無際宇宙中的一片非常渺小的空間,很多更加深入複雜的問題得不到解答,比如說宇宙是什麼?他將變成什麼樣?既然如此,我們怎樣才能更全面的理解宇宙呢?答案是依靠計算。在這本書裏,霍金就給我們描繪了用這種方式認識的宇宙,介紹了它的結構、起源、發展和最終的命運。

時間簡史讀後感5

在這個假期裏,媽媽送我了一份新年禮物,這是一本書,當我一打開這本書時,就被這本書給深深的迷住了。我看着這本書時,彷彿到了另一個世界,使我的心豁然開朗,它的魅力像地心引力一樣把我給緊緊的吸引住了,讀着它,我不亦樂乎。它便是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史蒂芬·霍金撰寫的著作——《時間簡史》。

《時間簡史》是一部非常深奧的書,它是一部物理學的著作,在這部書中,霍金帶領我們遨遊外層空間奇異領域,對遙遠星系、黑洞、夸克、“帶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質、“時間箭頭”等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並對宇宙是什麼樣的、空間和時間以及相對論等古老問題做了闡述,使以及相對論等古老問題做了闡述,使我們初步瞭解狹義相對論以及時間、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學的奧妙。

讀了《時間簡史》這本書後,使我受益匪淺,可以比得上學富五車了。知道了什麼是“宇宙大爆炸”,黑洞是什麼,黑洞是怎樣產生的,恆星會死亡嗎,宇宙會毀滅嗎,宇宙是怎樣誕生的等問題。還沒讀這部書時,我一直認爲黑洞是看得見的,恆星是不會死亡的,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宇宙是不會毀滅的等等,讀完這部書後,我才知道,原來,我所想的這一切,都是錯的,讀了這部書後,我才正確的瞭解了宇宙。所以,《時間簡史》給了我很大的啓發,讓我學到了許多知識。

《時間簡史》是一部很好的書,我非常喜歡它,它引導我走向了物理學的天堂,是爲我打開科學殿堂的金鑰匙。

時間簡史讀後感6

無論是年少的還是年長的,人們總是去不斷的學習,爲的是能更好地瞭解我們周圍的各種事物。身爲二十一世紀新一代的青年,我們有責任也更有義務去學習、瞭解、研究我們所處的環境。爲此出於強烈的好奇心,利用暑假難得的機會我認真地讀了霍金先生寫的《時間簡史》一書,讀完之後掩卷長思,細細的領略其中的哲理,讓人耳目一新。

《時間簡史》的重點就是概述黑洞和宇宙奇點大爆炸理論,它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開始一步一步的探討,補充了廣義相對論中的一些不足。作者認爲宇宙是從一個密度、時空曲率無限大的奇點通過大爆炸而開始的,在大爆炸中,物質的溫度非常高。在隨後過去的一秒鐘中,宇宙的溫度急劇下降,下降到大約100億攝氏度,於此同時也在不斷地膨脹,就使得正電子和反電子(帶正電荷的電子)互相碰撞以此湮滅,並釋放出大量光粒子,來維護宇宙的平衡。到了後來,得以有強力的作用從而使物質不斷聚攏,聚攏,這就形成了古老的星球和星際物質。我們的地球,也是通過這樣的物質聚攏才形成的。

爲什麼我們總是記住過去而不是未來,爲什麼時間總是向前進?

這裏必須關心一下時間的方向,只有時間有方向的時候纔可能出現時間旅行。這必然出現前後和裏外之分,它必然有起點和現在的位點,那麼宇宙就有了一個邊界,宇宙就是有限的。只有當我們低於時間的速度時,我們才相對於時間向後運動,我們才能回到過去。就是說,所有的物體在相對於宇宙的時候都和時間同速,宇宙裏的一切都在隨時間向前運動。如果我們超過時間的速度走到時間之前,那裏還沒有空間沒有時間沒有一切,那裏還是混沌狀態,在那裏不會看到任何東西,我們也不能在那裏存在。

時間簡史讀後感7

斯蒂芬·霍金教授寫的《時間簡史》出版於1988年,回答了宇宙是怎樣誕生的?它從何而來?又向哪裏去?的問題。書中認爲我們現在生活的宇宙有自己的歷史起點,它大約誕生於150億年前,那時,宇宙只是一個點,不佔有空間,也沒有時間的概念。在這一點發生了大爆炸,時間和空間從此開始,物質開始形成。最初,宇宙的溫度極高,隨着時間的推移,空間越來越大,溫度越來越低,宇宙中的能量與物質不斷髮生複雜的反應,逐漸形成星系,空間繼續擴大,膨脹,直到今天,宇宙仍然在膨脹之中。大約在距今50億年前,太陽形成。大約在距今46億年前,地球形成。宇宙繼續膨脹,將來也會膨脹,也許在膨脹到一定程度後,宇宙開始收縮,可能會收縮成一個點,一個不佔有空間的點。到那時,時間結束。到底會不會這樣,現在還說不定。大爆炸之前是怎麼回事,不知道。永遠也無法知道。這就是大爆炸宇宙的理論基礎。我認爲霍金所說的前半部分是對的,後半部分是不對的。就是宇宙發生了大爆炸到空間隨時間的增長而不斷的膨脹到今天是對的。但是宇宙不會膨脹到一定程度後開始收縮直到又收縮到一個點成爲黑洞進而再產生一次大爆炸。宇宙會不斷的膨脹下去!我認爲宇宙中有很多黑洞的存在,他們是產生大爆炸的種子,這些黑洞不斷的吸收宇宙中的物質,不斷的膨脹下去直到達到了大爆炸的臨界點就會產生大爆炸。這些黑洞不斷的吸收宇宙中的物質,有的就是來自於其它的黑洞大爆炸產生的物質,如星系等等。就是說一個個黑洞不斷的產生大爆炸,同時由於物質的聚合不斷的產生黑洞。在這個過程中物質是交流的,霍金的理論說的是在這個過程中物質是不交流的,這就是霍金的錯誤所在。

時間簡史讀後感8

有比光更快的速度麼?有,那就是思速。

這是我編的名詞。大清早,一眼望穿窗外巨大的廣告牌,我的思想可以穿透到宇宙的邊緣,不,宇宙以最近的理論來說,是無邊緣且在膨脹中。那思維可以跟它一起膨脹。沒有人能證實你所想的是對是錯。那完美的想像,只屬於一個人--你自己。

如此幸福。在有時間之前,時間沒有意義。時間是一隻沙漏,用於歸結,在宇宙誕生的起點之時起,用於發散。

一部巨史如果僅靠時間記載,最終會丟失。時間中藏着太過臃腫的沙礫,你是一粒,我是一粒。

繞了一個碩大無比的彎子,我丟失了我所想訴說的欲|望。欲|望在無止盡時,若疲累過度,則必然消亡。此道理與相對論的誕生異曲同工,與生命之存亡同歸。

愛因斯坦的年代,恰逢佛教南宗盛起。用佛教來說說他,可以概括爲“放下執迷,修成正果”。如此說是因爲:一個經典的試驗,即在地球上以相 對光的來向運動和垂直於光的來向運動的不同觀測者,測得的光速相同。無數人頓時蒙了。若速度等同於距離除以時間,那麼相對運動與垂直運動所測的時間無疑是 不同的。相對運動必然加上相對速度,因此減耗了時間。無數人在這個圈子裏走不出,愛因斯坦大聲說一句:請別用距離來反推時間,請用時間來論算距離。

如此一個華麗轉身,實在是逼得緊了。懸崖邊,沒路了,怎麼辦,怎麼辦,想半天,還是在原地。不就是,轉身嘛。

世上大智之事,莫非若此。

時間簡史讀後感9

一個人也許能擁有無比的智慧,但他若想成就一番偉業,還需要一樣東西,那就是不怕困難,不怕失敗,永遠堅強不屈的精神,而霍金就是擁有這種精神的人。

也許人的命運只有上帝才能揣摸清楚。

21歲時,霍金患上了肌肉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醫生說他至多隻能活兩年半。就像正要怒放的花朵突然遭到了踐踏,霍金的人生面臨着嚴峻的挑戰。

面對死亡,他沒有低頭。他對自己說:“時間只有兩年半,不算多,要努力做些有意義的事,讓生命留下一點輝煌。”

他成功了,命運女神的天平已經向他傾斜。

霍金成了偉大的天體物理學家。他的著作《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風行世界,發行量達2500萬冊。

而去年,我就通讀了這本鉅著,給我的感覺可以用兩個來概括,那就是:震撼。

書中,霍金解釋了宇宙、空間、時間以及黑洞的概念以及一些其它的內容,比如不確定性原理,簡單的說就是在測量一個天體的位置與速度時不可能同時準確測量,只能取其一。作者語言生動有趣而不乏深刻,字裏行間都體現出了一位偉大物理學家的智慧與幽默。

通過這本書,我瞭解了許多我不知道的知識。例如什麼是紅移、藍移,什麼是類星體,以及許多關於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東西。當然更多的,是我對這位偉大物理學家的敬佩。

霍金就成爲了我的偶像,成爲了我的一種精神寄託。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我對他堅強品質的敬佩與學習,另一方面是我對物理的喜愛以及想要成爲一名像他一樣偉大物理學家的理想。

希望霍金能繼續快樂地生活,而我也會努力,爭取理想成真。

時間簡史讀後感10

暑假裏,我讀完了《時間簡史》這本書,從中學到很多知識。

《時間簡史》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大科學家史蒂芬.霍金,自1988年首版以來,它被翻譯成40多種文字,銷售了近1000萬冊,已成爲全球科學著作的里程碑和國際出版史上的奇觀。它主要講述了“時間”這個核心的內容,霍金用清晰而又智慧的語言解讀了宇宙的終極物定律,包括空間和時間的本質、“上帝”在創造世界中的作用以及對宇宙學思想和理論進行了系統、全面的解讀。結合了大量背景信息和理論資料,儘量將原著中晦澀難懂、不甚明瞭的物理知識點分解開來,運用大量照片、示意圖和解析圖方式,以更直觀、形象的方式闡述霍金的驚人觀點,爲讀者更好的理解霍金的理論提供了捷徑。

整本書帶領我們遨遊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的奇異,將高深的理論物理講解的簡單通俗,從微小的基本粒子到遙遠的星系、神祕的黑洞,講述了“夸克”、“反物質”和宇宙的膨脹、不確定性,重點講了時間的盡頭、時間的旅行及大統一理論。最後展現給我們一個奇妙的境界,粒子做十一維運動、黑洞最後蒸發並和它攜帶的祕密同歸於盡,而我們只不過是宇宙創生的一顆微小的堅果……

霍金把我們帶向了遙遠的未來,有許多未解之謎等待着我們去探索,我們要努力學習,去揭開浩瀚宇宙的面紗,爲人類造福,爲祖國爭光!

時間簡史讀後感11

宇宙有沒有邊界?宇宙是什麼時候誕生的,又有沒有終結的時候呢?時間的本質究竟是什麼?人類能否趕上光速甚至超越光速呢?人類能不能跨越時空隧道,回到過去或穿越未來呢?這一系列的問題在我心中都是謎,彷彿隔着一層薄薄的細紗,充滿了神祕感。霍金先生在《時間簡史》這本書中以通俗有趣的語言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探討解說,讀完一個章節,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讀下一個章節,真是欲罷不能啊!

起初我並不明白《時間簡史》何以有如此大的魅力,吸引數以萬計的讀者追捧,被譯成40餘中文字,風靡全球。但是當我真正接觸這本書時,才發現霍金的著作是如此有吸引力,他以通俗易懂的文字詮釋一個個艱深的宇宙學理論。在他的文字下,所有古怪難懂的理論似乎都成了妙趣橫生的笑話,吸引着世人追隨他的文字不斷探索深入。

以地球是圓的這一理論爲例,作者提出了兩個小故事:一個是亞里士多德在觀測月食時發現地球把它的影子投影到月球上,地球的'影子總是圓的,因爲月食的產生是由於地球運動到太陽和月球之間引起的。另一個來源於古希臘人的經驗,他們觀察到從地平線駛來的船,人們總是先看到船帆,其次才見到船身。這兩個小故事無疑增加了科學理論的趣味性。從中可見霍金智慧的思維所散發出的光芒。

時間簡史讀後感12

這個星期六,我在蘇州上完補習班,九纏着老爸帶我去樓下的書店買書。我挑來挑去,終於看中了一本書——《時間簡史》,於是我就興沖沖地把它買回家,迫不及待地開始看了。

《時間簡史》的作者——史蒂芬·霍金,我不得不向你們介紹一下這個人。他是一個很特殊的人,他在很久以前就患上了“肌萎縮性(脊椎)側索硬化症”,從而被一直禁錮在輪椅上三十多年!他還必須依靠於一種翻書頁的機器來看書;讀文獻時必須讓人把每一頁

再來說一說《時間簡史》這本書,它是通過文都攤平在一張大辦公桌上,他驅動輪椅如蠶吃桑葉一般逐頁閱讀......霍金並沒有被這些困難所難倒,而是以非常堅強的毅力,極大的意志來追求終極真理。我不得不敬佩他,我們也要學習他的那種精神。字的方式來向我們描述這整個宇宙乃至整個黑洞和蟲洞從何而來?會不會毀滅?同時還加入了多幅精美的插圖,以便我們更加容易讀懂這本書,瞭解宇宙。

現在我看這本書,覺得好難呀!覺得知識根本部夠用,裏面講得內容大都我都看不懂。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希望我在二年或三年之後能夠翻開這本書,感覺是煥然一新,大部分都能看得懂,最好呀是完全看得懂了。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我們都應該多看書,看好書!

時間簡史讀後感13

現代傑出的物理學家,被譽爲“宇宙之王”、“愛因斯坦之後最傑出的思想家、理理物理學家之一。”1942年生於英國牛津,畢業於牛津、劍橋大學,並獲得劍橋大學的哲學博士學位。21歲的他,患上了漸凍人症,被禁錮在輪椅上20年,他的貢獻正是在輪椅上做出來的,他,就是身殘志堅的霍金先生。

《時間簡史》是一本優秀的天文科普作品,它使我認識到--在世界之外,未來之變是多麼神奇和美妙。《時間簡史》清晰地解讀了宇宙的很多問題,將高深的理論物理學通俗化,增配大量圖片,讓讀者更加理解霍金的思路。

讀了這本《時間簡史》讓我更加深刻地瞭解許多天文科普知識,讓我更加全面地瞭解禁錮在輪椅上20年的成功人士--霍金。

霍金雖然是一位殘疾人士,只能通過語音合成器向外發出告示,只能靠助理和家人的幫助下生活,只能靠輪椅到世界各地演講,只能靠三根手指去控制輪椅,雖然他的身體殘疾了,但他的腦子和心靈都沒有殘疾,正如他所說的:一個人,身體有殘疾絕不能讓心靈也有殘疾。

我也要學習霍金的這種身殘志堅的精神,在學習中遇到困難不低頭,勇敢去面對現實,在生活上,微笑地面對生活上的點點滴滴,“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遇事無難易,而勇於敢爲”正是我以後奮鬥的目標。

霍金一生的堅強,一生的志氣值得我們學習,他面對困難不低頭的意志更值得我們學習,雖然現在我還沒有完全讀懂這本《時間簡史》,我想,在多年以後,我會重新拿起這本書,細細地品味,書中的宇宙論,書中的霍金意志。

世上永無霍金,時間永留簡史。世界上永遠都不會再次擁有霍金,但是,霍金的智慧和《時間簡史》永遠留在世界上,保留着。

時間簡史讀後感14

讀過霍老的專著之後,卻讓我思維開闊萬千。霍老的宇宙觀從時間開始,辭海中的宇宙是所有時間和空間的總和。但霍金認爲,時間是與物體的運動速度相關的,相對論早有論述。時間與宇宙的開始有關,宇宙開始之前的時間對我們的認識沒有意義。宇宙開始於一個奇點。空間和時間始於大爆炸,其後宇宙一直在持續膨脹。宇宙膨脹的主要證據來源於哈勃的天體觀察,紅移現象證明恆星正在離我們遠去。而且,離我們越遠的天體,離開我們的速度也越快。

傳統的宇宙觀認爲宇宙是靜態的,牛頓的萬有引力是靜態宇宙的核心理論,認爲物體的運動和位置是可以根據物理規律來預測的。但是萬有引力必然導致天體的坍塌。從萬有引力必然得出膨脹宇宙的結論。但是,從牛頓到愛因斯坦,靜態的宇宙觀束縛了他們的思想。無限的世界超出了我們的認識範圍。霍金認爲,人類的認識是有限的,並且不能超越我們這個“宇宙”。從宇宙大爆炸的奇點出發,在光速的範圍內產生了一個四維的時間、空間椎體。人類的認識不能超越這個椎體,因爲不能超越光速。這個椎體就是我們的宇宙。從哲學意義上看,霍金的宇宙觀也對人們的思想衝擊甚大。爲何先進的思想都是從西方傳入我國,這與經濟的發展密不可分。“窮文富武”,沒有一定的經濟條件,開展開學研究是不可能的。法布爾、達爾文的例子都很好說明。我國的經濟發展了,產生了富裕階層。未來30年內,我國肯定可以產生影響世界的科學家。

時間簡史讀後感15

在動畫片《宇宙戰艦大和號》裏面有這樣一個情節:人類爲了淨化被外星人用化學武器污染的地球造出了可以進行空間躍遷的戰艦大和號去尋找淨化的方法。大和號躍遷到太陽系邊緣的時候在望遠鏡裏面看到了八年前的地球。我突然有一個疑問,如果這個時候大和號再迅速躍遷回去那麼它所到達的是什麼時候的地球呢?是它出航以後的?還是八年以前的?

有人認爲是它出航以後的,它現在看到的不過是一個影像而已。但是難道通過望遠鏡看到的不是“現在”的嗎?霍金說對於不同的觀測者而言時間是不一樣的。假設大和號上有一口鐘的話它現在的時間必定和地球上的時間不一樣。通過躍遷找到比光更快的的方式可以實現時間旅行。

有這樣一個例子:假設a事件在地球上發生瞭然後我們乘坐一艘低於光速的飛船來到了冥王星,這個時候我們看見b時間正在發生。我們可以斷言:a先於b發生。這一結論不會遭到任何低於光速運動的物體的質疑。但是如果我們超越了光速我們就可以趕在a事件發生之前把b事件的結果告訴地球人。我們超越了光速所以我們從上帝那裏盜取了時間。這樣一來動畫片中的巨大bug就出現了。本來留給大和號的時間只有一年但是隻要可以躍遷他們甚至可以趕在外星人侵略之前阻止。同樣的邏輯,擁有躍遷技術的外星人完全可以在更早的時候來制止地球人的行動。這樣一來就更加混亂了,這場戰爭或許將變成兩個可以改變歷史的人之間的戰爭。當然有的人提出來歷史選擇論,即現在的歷史就是我們改變過的歷史。大多數科幻電影爲了逃避外祖母悖論都是用的這一套路。也有的是通過平行宇宙理論來自圓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