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東京一年》讀後感3篇大綱

《東京一年》讀後感3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7W 次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東京一年》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東京一年》讀後感3篇

《東京一年》讀後感1

人踩着落葉回宿舍,覺得能夠這樣度過一輩子。並不清貧的獨身女學生,真是一種最理想的生活了。

在世界上所有的職業裏,恐怕只有作家是越清醒才能越優秀的。其他職業的成功都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我催眠,鼓勵自己克服缺點,戰勝脆弱。只有作家不需要,作家住在自身缺點搭建成的監獄裏。

東京是一個沒有人打攪,也不必打攪別人就能夠活得很好的城市。

——蔣方舟《東京一年》

十一月,寒冷終於帶着利刃刺破溫暖的面紗,但當我拿起《東京一年》,看見封面上的這段話,就像給心底印上一個暖心的吻。

寫作,這個從小學就開始的課程教學,似乎並不是很討喜,而作者蔣方舟,怎麼可以從七歲就開始寫,然後出版自己的書?

相同事物的不同視角都會帶給不同的人不同的感受,我想蔣方舟就是學會了用獨特的視角看待每個事物,這與她的文學修養和藝術造詣分不開,《東京一年》這本書裏,提到了很多關於日本的文化、典故甚至是文學作品和著名作家,蔣方舟所到之處、所見所聞,都可以與經驗和知識做完美的聯結,這是作家的成功之處。

在我的知識儲備中,東京在我的腦海中並不能拼出一個完整的畫面,很想通過這本書瞭解日本、瞭解東京。

讀完整本書後,名勝、景點、飲食等等關乎旅遊的介紹概覽反倒退居其後了,重要的是,日本文化和人性,甚至是種族、歷史等命題會佔據頭腦的大部分空間。原來,這就是優秀作家看待事物的視角;原來,這就是優秀作家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

寫作是個艱辛的過程,需要親身經歷體驗很多生活的細節,用文學語言陳述事實,將文字昇華爲具有社會價值的作品。而如何權衡拿捏事實和真實之間的分寸,就是語言文字之魅力所在。

在事實和真實之間探索,在充實和空虛之間猶豫,這對我來說,就是寫作最大的魅力。

《東京一年》讀後感2

蔣方舟的《東京一年》,讀來其實更像是蔣方舟一年,與東京沒有太多地緣關係。會知道蔣,好像還是因爲看理想,這個與我同齡的女生,在對人事物的感觸中生髮的觀點、想法很多時候我覺得確實有同感,因此也微博上一直關注。

文中在接待父母來日後的經歷中,對“愛想象中的人很容易,可當他們來到你的面前,愛他們就變成了一件困難的事”這一感慨深以爲然。當面對面時,我們彼此還剩什麼以對?很多人都羨慕職業作家的生活,想象着時間自由、經濟獨立的烏托邦式生活,其實不然。近期,有個同事朋友經種種緣由決定辭職,在我的立場而言這是件極其冒險的事情,因爲“生活的沉沒成本太高”,但我也尊重其立場之下的決定,因爲作爲他者,不需要理解,只需要尊重即可。

在從小耳提面命的“獨立”教育下,加之工作後的狀態相對滿意,會讓我害怕“完全真空的生活,沒有目標與意義,每天一睜眼就是一大片需要填充的空白。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把時間拉得很長遠,把濃度稀釋,才能填充過完一天”,但其實,我們每個人又何嘗有過所謂意義的生活呢,也不過是藉由工作將真空的日子拉得長遠而稀薄而已。

蔣方舟在書中引用了波伏娃的一段話:“男人的極大幸運在於,他不論在成年還是在小時候,必須踏上一條極爲艱苦的道路,不過這是一條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則在於被幾乎不可抗拒的誘惑包圍着,她不被要求奮發向上,只被鼓勵滑下去到達極樂。當她發覺自己被海市蜃樓愚弄時,已經爲時太晚,她的力量在失敗的冒險中已被耗盡。”

正是這種反誘惑的教育,讓我一直對人保持內心深深的不信任感,覺得只有“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才能真正腳踏實地地立足於這森然的社會之林。同時,也作繭自縛,封閉自己的內心,不願意去承擔冒險失敗的風險,“人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庭院,這個庭院是開放的,歡迎很多人來做客。但是庭院中還有一個小木屋,小木屋的門是緊鎖的,那鎖很難打開,有時是連環鎖,有時甚至是死鎖”。

認真生活,認真工作,認真吃每一口食物,看每一處光景,感受每一種情感,在認真中把日子過得輕盈又豐滿。

《東京一年》讀後感3

花上幾個小時就可以看完蔣方舟的《東京一年》,別人一年的生活,變成文字,原來也就是幾個小時的事情。日本,一直是一個很想去的國家,比如名古屋的機場,鎌倉的火車,四國的山和瀨戶的海;但蔣方舟說:意大利沒有使歌德變成一個真正的新人,東京也沒有,但它們把我們變成了更像本來應該呈現的樣子。

我們總是在看別人的生活或者別人創造的生活,才把自己的生活弄得無比冗長和平凡吧。

蔣方舟在我的印象裏,只有天才少女的形象,可笑的是她已經自我告別,我卻還保持着說再見之前的樣子。偶爾看看一些文筆,但是記憶力比較差,文化素養或許也不夠高,至今竟然沒有真正能夠記住的。但看《東京一年》的時候,滿心都是欣慰,也許一直以來看的多數是更久時代的文學,當看到“耽美”“特朗普”等等都會非常親切,然後油然感嘆:我們這個時代,還是有人在認真寫作,在自我反省,在向內種出希望,遊走在各種藝術中去講述和編制房子。

停留最久的一個故事是蔣方舟去參觀“黃房子”寫的,梵高和高更住在一起的那幾年,強者看似在上風遊走,但最後高更卻實在受不下去而不告而別。蔣方舟說自己是梵高,其實我也是,渴望別人的贊同,自己把自己搞的卑微,在自憐中消耗自己和他人。蔣方舟說她害怕與別人生活,將別人變成高更,依附他人成長,榨乾對方的耐心和善良;仔細想想,那麼兩個梵高呢,不過也並不可能,世界上總沒有完全一樣的人,強勢與不強勢總是相對的。梵高最後割下一隻耳朵,自我終結,藝術不會消亡,但總會暫停。他們彼此的畫的椅子中,高更給畫上了金黃的向日葵,這是最後的憐憫和尊重吧。

另一收穫是看到了許多的好書推薦,蔣方舟會能夠很明確的說出喜歡與不喜歡,我在文字這一方面的造詣很淺,他們都似乎內化了,但不知所蹤,所以也就什麼也說不出口。

而且一直對三島由紀夫感興趣,但很怕自己讀不下去,還有俄國的幾本大部頭,近點的方方和閻連科,更多的詩,都還在藏灰。

陽光透過門口的榕樹,打上些齜牙咧嘴的形象,夏日更長,人生正好。全部的憂傷,也不夠攢起的一把水,八月未央,人生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