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二十四孝故事優秀讀後感

二十四孝故事優秀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7W 次

  【篇一:二十四孝故事讀後感

大家都說“百善孝爲先”,這麼多善舉當中孝是排在第一位的,然而,大家知道古代的人是怎樣盡孝心的嗎?這個暑假我讀了二十四孝的故事,讓我給大家講個臥冰求鯉的故事吧:

二十四孝故事優秀讀後感

晉朝時期,有個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因爲小的時候失去了母親,後來繼母朱氏對他很不慈愛,還常常在王祥父親面前搬弄是非,父親漸漸對兒子也冷淡了。王祥的繼母喜歡吃鯉魚,王祥不計前嫌,爲了能得到鯉魚,赤身臥在冰上,他渾身凍得通紅,仍在冰上禱告求到鯉魚,正在他禱告的時候,右邊的冰突然開裂,王祥喜出望外,突然跳出兩條活蹦亂跳的鯉魚,他高興極了,就把兩條鯉魚供奉給繼母。他的舉動,在十里八鄉傳爲佳話。人們都稱讚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臥冰模。

大家看,王祥不僅有一顆純潔的孝心,我覺得他還有寬宏大度的品質,他的繼母居心不良對他心存厭惡,還藉着父親百般刁難他,而王祥不管繼母怎樣,總是孝敬她,尊敬她,爲了繼母的愛好歷經千辛萬苦。雖然故事的結尾沒有寫到繼母,但我想繼母一定被王祥的孝心感動了。

除了這個故事,二十四孝裏還有忠孝雙全的沈雲英、打虎救父的楊香、棄官奉親的潘岳、賣身葬父的董永、都能給我們帶來感動。

讀完二十四孝,想想我們現在的生活,我突然覺得滿足。因爲我們現在不愁吃,不愁穿,一直在長輩的愛中成長。有什麼事都可以由家長代勞,我們有什麼需要他們總是儘量滿足,身體不舒服或受到打擊,前來關係的也是他們,指導學習,糾正錯誤的還是他們。長輩給予我們太多的愛,我們應該孝順他們,不用像古人那麼極端,泡一杯茶、捶一捶背、洗次腳、或是使成績提高往往就是孝順長輩的最好方法。

讓我們懷着一顆孝心孝敬長輩吧!

  【篇二:二十四孝故事讀後感】

文章講作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感受,揭示封建孝道虛僞殘酷。作品着重分析“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性命,“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倫紀,誣衊古人,教壞人”。作品當時反白話文、提倡復古傾向予以尖銳抨擊。

所謂《二十四孝圖》本講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書,主目宣揚封建孝道。但其“老萊娛親”“郭巨埋兒”“嘗糞憂心”令人髮指。

先說說那個郭巨埋兒吧。說晉代有個叫郭巨,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家產分兩份,給兩個弟弟,自己獨養母親,母極孝。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就妻子商量:“兒子以再生,母親死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糧食好供養母親。”夫妻遂兒子抱出,挖坑埋。興好挖出壇金子,才免兒子死。

郭巨雖有孝心,但殺兒舉,卻有違人性,不合儒家“天地性,人貴”人本觀念。看似孝,其實殘忍。古有求神父母治病舍身,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念,今有父母治病獻五臟,極少有父母去殺人。節約糧食,就想自己親生兒子殺,則有違老母愛孫心,二則陷老母於不仁。所以有人這種孝舉,稱“愚孝。“

隨便翻《二十四孝圖》,這樣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刻木事親”、“埋兒奉母”讓人感冷酷無情;“孝感動天”、“

假期讀了魯迅先生的《二十四孝圖》。這樣的一篇文章,雖然名叫《二十四孝圖》,但其實並沒有寫出如何孝順父母,沒有起到教孝的目的。其中的臥冰求鯉卻讓童年的魯迅產生了恐懼,他一直認爲孝順父母無非是“聽話”,“從命”,以及長大之後,給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飯罷了。從文章中可以讀出魯迅先生對封建制度的厭惡。試想這種常人不能做到的,卻又拼命引導要求人去做到,是便於統治,不從根本上解決貧窮問題,卻要求人們做出十分極端的行爲並以此爲孝道,而且還對這種孝道加以宣揚。

《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配有圖畫,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魯迅先生從自己小時候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入手,重點描寫了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感受,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僞和殘酷,以及了中國兒童可憐,對荒謬愚昧的封建孝道進行了抨擊。

  【篇三:二十四孝故事讀後感】

《二十四孝》這本書裏的二十四個故事,每個都很精彩,每個都很感人。

像第十七個故事——《哭竹生筍》這個故事,它主要是講了晉朝的孟宗,年少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將他撫養成人。在母親的督促下,他終於有個成就。孟宗十分孝順。有一年,母親突然病倒了,難以嚥下飯菜,只是很想喝竹筍煮的羹湯之類的東西。可當時是冬天,哪兒有新鮮的竹筍呢?孟宗跑到竹林裏找啊找,可是找不着,他急得扶着竹子大哭。這時,奇蹟發生了,他淚水飛灑處,都長出了新鮮的竹筍。孟宗很高興,挖了幾棵捧回家,精心做成羹湯,母親喝了湯,病也治癒了。

說是竹筍羹湯把孟母的病治好的,倒不如說是孟宗的孝心把孟母的病治好的。孟宗能力有限,自然會在如此矛盾的情況下手足無措。

但孝心還是感動了天地,使冬天長仙筍。無論這是真的故事還是神話,孟宗的孝心十分難得呀!

總之,《二十四孝》這本書幾乎每個故事都這麼引人入勝,令人歎爲觀止。

  【篇四:《二十四孝故事》讀後感】

“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繫家庭關係的道德準則,更是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二十四孝故事》通過二十四個故事描述了古人的孝行,代表了當時社會和儒家的孝道觀。在我們今天看來,許多故事是不可思議的,像戲綵娛親的老萊子,埋兒奉母的郭巨,在我們現代人的觀念中是匪夷所思的,竟然能把自己的孩子埋了,這樣的父親值得學習嗎?這使我剛看《二十四孝故事》,就產生了這樣的疑問。但是,當我耐心把書本讀完後,竟爲書中人物的孝心所感動。“久病牀前無孝子”,這是當前許多老人的新聲,誰又能像劉恆那樣親嘗湯藥,爲母擔憂,像王裒那樣日夜侍候在牀前,衣不解帶地喂湯喂藥,像庾黔婁那樣爲父嘗糞呢?此情此景,怎能不讓人感動於這些孝子的一片孝心?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學習孝經人物中的一片真誠孝心,是我們學習的目的。對於現在不知孝爲何物的“小皇帝”,我們更要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孝經中的故事,學會孝敬父母,學會感恩。

  【篇五:二十四孝故事讀後感】

最近幾天,我讀了《二十四孝故事》,一個個都吸引着我,但我最喜歡“賣身葬父”這個故事,這個故事讀完讓我深有感觸。

這個“賣身葬父”的主人公是董永,相傳爲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人,年紀幼小時母親早亡,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湖北),後來父親也死了,董永爲把父親埋葬,吧自己賣給富農家爲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與槐蔭下遇一女子,說她無家可歸,二人結爲夫婦。女子以一個月織成三百匹錦緞,爲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說自己是天上的仙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爲孝感。

這《二十四孝故事》每一個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我想:“我們應該學習《二十四孝故事》的主人公一樣孝敬父母和長輩,雖然不必像古人一樣,但我們也要從生活的點點滴滴做起,報答他們,孝心能感動天地。

  【篇六:二十四孝故事讀後感】

偶然看到一篇文章,是關於二十四孝的簡單分析,從中有許多觀點都不太認同,於是特意查關於二十四孝的故事。今天便把自己的想法寫出來,因爲只是針對她的文章異議所以只把不認同的地方寫出來,我把作者的原文發出來在括號裏的話便是我所想。

一、孝感動天。

有個孝子被後母等多次謀害,沒有被害死,兒子知道了,還是一樣孝順後母,於是感動了上天。這等於是鼓勵那樣惡劣的父母,不可取。(一個後母謀害孩子的事似乎有很多,但這個兒子卻依然孝順後母怕是沒有太多人能做到,作者說這樣的行爲是鼓勵惡劣的父母,我是贊同的,但是兒子的行爲卻未必完全不可取,因爲既然她成爲了後母那就是父親的伴侶,我們該尊重她,對於一個後輩來說孝順長輩是不可推卸的責任,當然,這做後母的也該善待孩子,我認爲兒子孝順母親的舉動該提倡,而後母的`錯我想兒子也不該縱容,在適當的時候反抗和勸說是有必要的。)

二、蘆衣順母。

後母虐待孩子,冬天讓孩子穿蘆絮衣服,被父親發現後,父親要休掉後母,孩子爲後母求情。後母孩子父親三者採取的方法都是錯誤的,不可取。(我認爲,後母錯在虐待孩子,而父親錯在沒有勸解和對後母進行忠告,而孩子沒有錯。理由和上一條一樣。)

三、鹿乳奉親。

有個人披着鹿皮混進鹿羣裏擠鹿奶回家供養母親。有獵人要射鹿,他跑出來勸阻他,以免他以後無法擠鹿奶供奉母親。這是對他人不合理的要求,不可取。(爲什麼不可取呢?難道只因爲對他人的要求不合理嗎?來看看,對獵人來說的確是不合理,但是對母親難道不行嗎,都說孩子要孝順父母,難道你能眼看這母親餓死而不敢去做嗎?再者說獵人什麼做我們都無法阻止,但做爲子女最起碼要爲了父母着想不是嗎?所以他是沒有錯的,我們不能阻止別人什麼做,但至少自己要做到問心無愧,爲了母親他做到了,所以我認爲可取!)

四、戲綵娛親。

有個七十歲的老人,穿上戲裝小小孩耍戲,討父母歡心。和父母開開玩笑,給父母多點快樂,無可非議,但這樣的方式不值得提倡。(對這句我有個疑問,作者是說穿戲裝學小孩不可提倡呢還是惹父母開心不可提倡呢,難道作者你知道那個時代的生活嗎?那時候不是和現代一樣,可以讓父母去旅遊,也沒有這麼豐富的生活。這古人的意思主要說我們孝順父母,而不是非得學那個老人一樣,我認爲作者在這方面未免就太死板了)

五、賣身葬父。

父親死了,將自己賣身爲奴來安葬父親。這是對人格尊嚴的褻瀆,也反映了社會的殘酷。不可取。(敢問作者,如果你深處於那個社會該什麼做呢?在古代,人死後的禮節是很重要的,就是現在的火葬也是因爲環境和土地原因,中國人向來就是注重葬禮,這也是對長輩的一種敬意。雖然我我不懂什麼是社會的殘酷,但是關於人格的褻瀆我就不太認同了,子女孝順父母難到是褻瀆?)

六、聞雷泣墓。

有個人的母親生前很怕雷,去世後,每當聽打雷,兒子就去母親的墓前哭泣,並安慰母親收,不要害怕,你的兒子在這裏。這一套純粹是欺世盜名,因爲母親是聽不到的,所以他是作秀給衆人看,以表孝順。(先不說故事的真假,當一個人離去後,留下來的人總是會思念,那個人因爲母親生前怕雷,所以一到打雷的時候就去母親墓前難道還不是親情?爲什麼要去想這個人是作秀呢?就再者說,古人爲什麼要把它列入二十四孝中?是爲了後人學校他們對長輩的孝順,而不是其他,所以我認爲作者想歪了)

在看了二十四孝故事後,能發現很多其實都是古人爲了說明孝而假編的故事,就如泉勇躍魚、臥冰求鯉、哭竹生筍。想來古人爲了後輩們學會孝順到也是花了不少心思啊,或許其實是爲了讓當時的人學裏頭的思想?成爲某種類似於宗教般的教徒?嘿嘿,對此就不再探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