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給教師的100條建議讀後感範文(精選7篇)

給教師的100條建議讀後感範文(精選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3W 次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讀後感範文(精選7篇),歡迎大家分享。

給教師的100條建議讀後感範文(精選7篇)

  給教師的100條建議讀後感1

以前,讀教育學的著作時,總是有這樣的一種感覺:書中的理論知識很完美,可是對於實際教學中出現的問題,總是沒有操作性強的指導建議。覺得內容很枯燥,很乏味,沒有意思。可是當我有幸讀過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後,完全改變了我以前對教育著作的認識,覺得它們不再枯燥不再乏味了。在書中,作者用真實生動的案例來告訴我們一條條對我們教學來說具有指導性的建議,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在教學中遇到的很多問題。在書中,作者就像是在講故事一樣娓娓道來,讓我們每一個教育者的內心受到了震撼,引起了我們強烈的共鳴。

其中的一條,是作者對我們的教導,“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讀過後的第一反應就是作爲教育者我們要在各個方面公平的對待每一個孩子。可是在我細細的品讀之後,覺得作者是要告訴我們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每一個孩子都是與衆不同的,每一個孩子都會有自己的性格,孩子們是有差異的。當然在學習領域中,就是表現在“智力上”的差異。相信在工作中我們都曾經有過這樣的感嘆:“同一個老師教的,同一個教室裏坐着,學習的成績卻是天地之差”,“同樣的一節課,有的學生掌握的相當完美,而有的學生什麼也不會”,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學生的差異性也會在智力上有所表現。而作者爲了讓我們更好地理解這種差異,更是用了兒童提水這樣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說明。因爲我們都知道兒童的身高、體重、力氣等都不一樣,還有性別的不同,肯定是提水的結果就不同了。如果非要讓體弱瘦小的人和身強力壯的人提水一樣多不可,那可能就會適得其反,導致體弱瘦小的人會元氣大傷,到第二天就什麼也幹不了了。因爲差異性的存在,學習出現不同的結果也就不難理解了。

面對着這樣的差異,我們在教學中就不能再“一視同仁”了。我們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它們有什麼樣的理解力,接受力,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的需求,授課的內容可以做適當的調整,儘可能的做到學困生有點收穫,中等生收穫多點,優等生全部收穫。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的作業,讓學困生敢做,中等生會做,優等生夠做。讓不同的學生體驗到學習原來是件簡單的事,他們就會愛上學習。

我們還要善於發現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如果一個人對一件事情很感興趣,他們就會努力的想把這件事情做好。我們教師的任務就是想辦法將學習和他們的興趣聯繫起來,去積發他們學習的潛能,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體驗到大千世界,樂趣無處不在。曾經遇到過一個學生,)對播音特別的感興趣,簡直到了癡迷的程度,但是成績卻不盡如人意。我就想把學習和播音結合起來是不是會好一點呢?後來就讓他把課本、試題、甚至數學公式都作爲稿件來“播音”,慢慢地他就愛上了這樣的方式,有時候還會用特約評論的方式對自己的作品進行一番評論,做好筆記,哪裏做的好,哪裏做的不好,樂在其中,不知不覺中,他的成績也在不斷的進步。

我們還要發現學生的閃光之處,及時的進行鼓勵。作爲平凡的人,我們都有這樣那樣的優點,也有這樣那樣的不足,就是所謂的“人無完人”。對於教育工作者來說,我們對每一個學生都應該有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尤其是對於學困生來說更是要善於發現他們的閃光之處,及時鼓勵,讓他們利用自己的長處來爲集體服務,讓他們感覺到他們也是很重要的,並非一無是處,老師和集體還是非常重視自己的,雖然成績上不如人,但是在其它方面還是很優秀的,無人能及。當這些學生從內心感受到被老師和集體信任時,他們的信心就會重建起來,學習的激情也會燃燒起來,相信不久以後,他們的成績會有很大的提升。

以上只是對書中一條建議的有感而發,是涵蓋不了整本書博大精深的內容的。書中的每一條建議都是用簡單的語言道出了教育的智慧,都值得我們認真的研讀、思考與反思。我們要爭取把這些理論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引領我們在教學的道路上不斷地前行,不斷地提升我們自己,超越我們自己。

  給教師的100條建議讀後感2

最是書香能致遠,腹有詩書氣自,一本好書,猶如美酒,猶如清茶,使人回味,心曠神怡。《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是由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完成,根據我國國情改編而來。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又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坐着在教育教學中的實力,娓娓道來。讀完這本書,思緒萬千,大師爲我們指引的教育教學的方向。

  一、愛學生

作爲教師,我們面對着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問題,曾經瀉過氣,也曾經懷疑自己能否能勝任。蘇霍姆林斯基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指出:教師的職業就是研究人,長期不斷地深入人的精神世界。世界上沒有不可救藥的兒童和少年。我們教師就是要做到使這個幼小的人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善良的任性的東西不受到壓抑、傷害和扼殺。作爲教師,我們不僅要用腦子去思考,更要用心靈去體會,就會發現這些弱點是無關緊要的,是每個孩子年齡階段所表現出應有的特徵時,你會爲自己生氣、憤怒和加以懲罰的行爲感到可笑。我們要理解兒童的行爲,懂得兒童是一個經常在變化着的人。參與學生的活動,讓學生感覺老師是他們學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師生關係會比以前更融洽。

  二、尊重每位學生的特異性

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高瞻遠矚,很明智地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得到和諧發展,這種和諧發展的前提又是對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尊重。蘇霍姆林斯基在本文中也旗幟鮮明地指出:如果教師和學校輿論唯一地根據分數來給一個人做出好的或者壞的結論,那他就不會努力去當一個好人。因爲上課、掌握知識、分數--這只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個局部,只是許多領域的一個領域。人的心理和智能結構的發展水平,事實上無法單純用紙筆工具準確地測量出來。傳統的考試,主要是對學生認知水平的單項測量,由於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不能以此對學生做出或優或劣的判定。考試的效力是有限的,考試結果——分數也並不能代表學生全部綜合素質的發展水平。

  給教師的100條建議讀後感3

近期,我拜讀了《給教師的100條建議》這本書,作者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高調的闊論,但卻說的很真誠實在,可以說是條條經典,用來指導我們實際的教學,具有導向性的作用,對我感觸很深,對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受益匪淺。蘇霍姆林斯基可以說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思想是教育細心寶庫中的瑰寶,他的教育實踐鼓舞着千百萬教師,他已經成爲廣大教師心中追求的偶像。通過讀他的作品,讓我獲益匪淺,特別是在如何批評和表揚學生方面。

批評和表揚是我們作爲老師特別是班主任經常用到的教育手段,大家並不陌生,可如何使批評和表揚更有利於學生良好品質的養成,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卻是我以前沒有思考過的,當然也就更談不上實踐了。而蘇霍姆林斯基的做法卻讓我再次感受到了大師的智慧和慈愛並且也看到自己的無知與短視。

如何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蘇霍姆林斯基認爲譴責性的語言只有針對具體的學生時纔會發生效力,要避免因個別學生的錯誤而對學生集體進行責備。他認爲這是一種教育的無知。通過拜讀這本書,我認爲應該對學生做到溫馨批評。

每一個孩子都有渴望被老師表揚的願望,同時,也有不願被老師批評的自尊心,老師要把每一個學生當做自己的孩子,讓學生們感到溫暖,用心去說服、教育學生,學生纔會理解老師,願意接近老師,樂於接受批評,每一個學生有不同的個性差異,我們要採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對其進行教育,對性格內向、敏感度強的學生,我們可以用不滿的表情或是不滿的體態語來教育批評。對於性格外向的學生,我們可以面對面的和學生們進行交流,心平氣和的和學生們談心,把批評的信息傳遞給他們。

另外,教師還要學會讚美學生,蘇霍姆林斯基強調,對教師來講,真正的教育技巧是使人們做好事而不指望表揚,應該教育學生把做美好的事情看做應該的。如果只有表揚才能夠給兒童帶來快樂,那就潛伏着一種危險,這危險就是:引發學生的虛榮心,讓他只是爲了得到表揚纔去做好事。而在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他就會完全表現出另外一種面貌:自私自利,虛僞。我認爲應該對學生做到適時表揚。

在課堂上,要抓住時機恰如其分的對學生進行表揚,因此,老師對學生的優點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尤其對學困生來說,要抓住亮點及時鼓勵,讓學生們知道自己每一次的進步老師都會看在眼裏,老師一直關注着他們,每一次表揚都要有強化下一次進步的作用,老師的表揚要機智,要適度,不能讓學生們因受到表揚而變得洋洋自得,做到高質量的表揚。

總之,表揚要適度,及時,機智;批評要溫馨,充滿愛,表揚要激發學生們要求進步的心,批評要讓學生們明白道理。

  給教師的100條建議讀後感4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裏面,談了關於教育的方方面面的問題,有很多閃光的'東西,當然不是金子,雖然存在國家、社會、民情、地域等種種因素的差異,但書中許多寶貴的經驗仍然能夠爲我們所借鑑。看這樣的書,領人感悟到了很多東西,作爲一名剛剛參加教育工作的年輕教師,我讀這本書的時候,被深深的觸動了。下面我就根據自己讀到的資料,談談自己的感受:

  一、世界上沒有好的教育方法,只有適合的教育方式

蘇霍姆林斯基在第一個推薦中提到,我們作用於學生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師的話語、周圍世界的美和藝術的美。

古人有一種說法:樂人易,動人難。也就是說,讓人開心容易,要想感動人很難。其實我覺得,樂人和動人是語言的兩種不一樣風格,幽默的極致也能動人,例如馬克吐溫的《競選州長》,當你讀到:9個剛剛在學走路的包括各種不一樣膚色、穿着各種各樣的破爛衣服的小孩,衝到一次民衆大會的講臺上來,緊緊抱住我的雙腿,叫我做爸爸!在捧腹大笑的同時,你的心裏能不一陣波瀾起伏嗎?

我想,一個語言貧乏單調、枯燥無味的教師吸引的學生恐怕也很有限。作爲教師,我覺得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就應是我們發奮的方向,無論我們採用的是哪一種風格,只要能吸引學生就是成功的語言,教育的方法我不敢妄言,只是感覺如果這種教學方式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就是好的方法。

  二、課堂質量是我要追求的目標

在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本書中,我還讀到這樣一段話‘批改作業本佔去了全部業餘時刻。’應對着一疊疊作業本要批改,不止一個教師會不寒而慄,這不僅僅是正因要耗費許多小時的勞動令人苦惱的是,這是一種單調的非創造性勞動。

這讓我想起一則黑色幽默,說有一位中學語文老師英年早逝,死後在人們辦喪事的時候,突然詐屍,從棺材中坐了起來,邊上的人都嚇呆了,兩股顫顫,手足無措,幸好,這位老師一個熟悉的朋友較爲鎮靜,扯起了嗓子喊道:那個,某某某老師,快來改作文。話音剛落,屍體應聲而倒,再沒反應。這當然只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但從中能夠看到許多老師在作業堆中疲憊不堪的影子。

蘇霍姆林斯基提出了減輕老師負擔的三個方法:第一、在每堂語法課上抽出必須時刻,讓學生書寫和記住可能犯語法錯誤的詞語;第二,爲家庭作業的完成做細緻、周密的準備工作,以防出錯;第三,定期抽查:教師有時收幾個學生的作業本批改,只有測驗時才全面批改所有學生的作業。

前兩個方法是避免學生作業出現超多錯誤,教師批改起來才能健筆如飛,節省時刻。我覺得,這是向我們課堂要質量的另一種說法,課堂質量上去了,批改作業的時刻少了,等同於我們教師的生命就延長了。因此,能夠這樣說:課堂質量是教師生命的延長線。後一個方法的提出,我覺得能夠稍作修改,採取平時分層次、不定期抽樣檢查,測驗時候進行全面批改的形式。

  三、使自己的教學更加有效

在探討什麼樣的教學方法纔是真正有效的這個問題時,書中還有這樣一段話,十分詼諧搞笑:我不由得想起波蘭的着名教育家亞努什科爾恰克的話:‘指望別人給你拿出現成的思想,無異於讓別的女生替你生產你懷胎的孩子。有些思想是要你自己在陣痛中去生產出來的,這樣的思想才最寶貴。’如果你們想成爲真正的能工巧匠,那就不好等待‘別的女生替你生產你懷胎的孩子’。只有你在其中傾注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活的思想的教學方法,纔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

比喻生動形象,很能發人深省。確實,此刻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充斥耳目,令人眼花繚亂,我們不能盲目地跟從,一味模仿不是明智地選取,我想說:克隆永遠到達不了藝術的高峯。別人好的東西就應吸收借鑑,但決不能生搬硬套。

那什麼纔是真正有效的教學方法呢?我個人認爲,除了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傾注自己的智慧、自己活的思想的教學方法之外,還就應有一個基本準則,那就是能最大程度發展學生潛質、挖掘學生潛力的教學方法。這樣的方法才就應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追求的終點,但這個終點不像是高山,我們爬一輩子、幾輩子也不必須能到達頂峯,而且,個人的頂峯又不等同於全社會的頂峯。我覺得,在教學這條路上,只要你遵循上方提到的這兩個原則,纔可事半功倍。

  給教師的100條建議讀後感5

“不妨一讀此書,這是一本無害的書”,是這本書的第一句話。一直以來,我還在努力養成勤看書的好習慣,這個假期利用閒暇之餘,我仔細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裏面每一件事和每一句話都是諸多教師的經驗、感悟,仔細品讀,對於即將上崗的教師益處頗豐,也讓作爲預備教師的我,對自己日後的教學工作有了預想和警示。以下摘錄兩條讓我感觸較深的建議,在此做記錄。

1.第二條建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

在這條建議中,我第一次從另一個角度理解教師這個職業。教師並不是聖人,和普通人一樣,一晝夜也僅有24小時,而教師在校上課、班級管理、備課、批改作業、課外工作時間的佔用,都讓教師沒有了閒暇時間。蘇霍姆林斯基以一位歷史教師上公開課的例子,向我們引出,作爲教師的他們從來不抱怨沒有空閒時間,那位歷史老師說到:對於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身的時間來備課的。在課堂教學中想要做到遊刃有餘,需要我們不斷讀書汲取營養,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教師的得工作、學習和創造時間好比一條長河,要靠許多細小的溪流來滋養它,而這細小的溪流就需要我們每一名教師去讀書、去積累,教孩子們的不只是知識,也是智力上遞進的訓練。

2.第十五條:如何檢查練習本

對於這一條我感觸很深,在校實習階段,班級裏、辦公室裏總是堆着一摞摞的練習本,只要是沒課的時間,教師都要進行批改,寫評語,提煉錯誤,再次在課堂中強調。但是爲什麼批改後強調的題目,孩子們還屢次出錯呢?教室做了大量的工作,卻沒有什麼成效,這個讓人頭疼的局面要如何改變呢?蘇霍姆林斯基認爲孩子們作業出現錯誤、文章邏輯不通的主要根源是能力與知識之間的失調。首先,我們要在能力形成之前,以知識代入爲前提,比如想要教會學生寫作文,要先教會他們在語境中運用恰當的詞語等等。其次,發揮能力的反促進作用,讓能力聯繫實際。教會學生知識後,最終目的是,讓孩子們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當中,儘可能的激發學生的潛在能力,讓他們自己說、自己想、自己做,增強聯繫實際的能力,促進知識和能力協調。最後,能力與知識協調發展,練習中也會起到效果,而出現少的錯誤,既減輕了教師的壓力,也讓學生的學習效率有所提高。如何減輕作業的批改量,蘇霍姆林斯基在文章中說:“第一,分出一段時間讓學生把那些容易犯的錯誤進行摘抄、識記。第二,讓學生將家庭作業做好仔細的檢查,預防錯誤。第三,各科教師要有一套檢查練習本的方法,定期抽查。”我認爲,作爲教師的我們,除了對以往的教師經驗進行模仿和借鑑,也要創新出屬於我們自己的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我們要先做到愛學生,把學生看成性格各異的獨立個體,平等對待,教授知識,教授做人。尊重、理解和關愛學生,能讓教育更加充滿人性

  給教師的100條建議讀後感6

假期中,我讀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作爲9月新入職的教師,我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

通過閱讀,讓我感觸最深的有以下建議:

一、“知識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教育大師他告訴我們:兒童在學習中遇到困難原因之一,就是知識在他們那裏常常變成不能活動的貨物,知識沒有加以運用。這幾句話一針見血指出問題所在,結合信息技術學科,及本地學情很多學生直接沒有接觸過計算機,而大多科目主要就是讓學生多識記、多背誦,儘量做到脫口而出,而往往忽略了給學生留取足夠思考的空間和時間,由此出現學生雖對記憶內容運用熟練,可是實際操作時無法做到舉一反三,靈活運用。例如:學生能夠記住在對文字修飾時,需要選中,每次問都能很快說出,但在實際操作中很多學生都在重複“老師,怎麼做”,“老師,幫幫我”分析原因學生只是單純學會了背誦與記憶,卻把開啓智慧大門那把金光閃閃的鑰匙——思考遺忘了,他們照搬別人的思想,而不創造自己的思想,學習的知識不能同實際生活緊密聯繫,活學活用,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沒有最大限度的拓深和了解,這必須引起我們教師的注意,採用科學的引導方法,多給予學生自我思考的時間,幫助他們完成知識由吸收—消化—運用的過程,使學生既掌握了知識,又完成了知識間相互遷移的目標。

二、“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是令我印象較爲深刻的一條建議,作爲教師從內心而言,希望每個學生喜歡自己所教學科,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從而促進自己更加投入地教學,信息技術是學生很喜歡的一個科目,剛開始入職,我爲此感到開心,但只到第三週,我發現學生對信息技術的知識不感興趣,更多是認爲在上課中的休息,玩遊戲。這讓我在那段時間很失落,因爲這與我入職前的想法是有區別的。

而事實上總有一部分學生上課表現不夠積極主動、態度冷漠,讓人焦慮。剛開始,我還耐心地引導、幫助,可隨着時間的積累,班級較多,一週只有一節課,我的耐性似乎消耗殆盡,心想着也許這孩子確實不適合學信息技術,覺得他們基礎太差,自己已經盡力問心無愧,卻沒有像蘇老那樣積極地想各種方法查找學生厭學的主要原因,喚醒他,把他從智力的惰性狀態中挽救出來,哪怕取得向前一小步的進步。誠然,教師光有愛心和耐心是不夠的,還需有堅持不懈的教育意志和感召精神,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爲開”這句名言產生的效果。由此在我的教學中,我改變了上學期我先講,而後讓學生直接操作的方法,而是先給學生看到成品,通過課本或者小組討論,確定任務讓他們自己先完成操作,讓最先做出來的同學進行演示,或者小組成員間相互討論以優秀的同學帶動基礎差的同學。他們更有興趣,且操作更好。

以上只是初讀著作的一些體會,其深遠富有哲理的思想精髓還需要經過不斷地研讀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知,在未來的工作中我應該多思考、多學習、多閱讀,向他人謙虛學習教學經驗和方法,並結合閱讀與生活實際,不斷提升教學水平到一個新的目標和臺階,成爲學生、家長心目中合格的教師,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

  給教師的100條建議讀後感7

這幾天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對於其中的一句話感觸頗深。他說:“教師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的心靈。晶瑩透亮的露珠是美麗可愛的,卻又是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滾落,就會破碎不復存在。”我不禁想到那些後進生,他們就好像不小心丟失了翅膀的天使嗎,那些學生的心靈,不是更需要教師和家長的加倍呵護嗎?

在我們的周圍,往往有這樣的學生,上課不認真影響紀律;成績不及格影響平均分;品行不端正影響他人;行爲不規範影響集體榮譽;一句話,他們是“後進生”。於是,爲師者在埋怨“後進生”的同時,更是把與“後進生”作鬥爭當作班級工作的重心,或冷嘲熱諷,或嚴盯死防,或冷落懲罰,或驅逐出“班”。總之,大家都不能容忍“後進生”的存在,原因很簡單,因爲這些後進生會攪混“班級”!雖然可以理解,但是理解不等於贊同。沒有人會否認教育是一種崇高的事業,她的崇高主要體現在對現實的超越、對世俗的批判上,一味追求現實得失的教育非但無法讓人體驗崇高,反倒讓人覺得爲師者是多麼功利,多麼自私,多麼目光短淺!靜下心來想一想,學校有強弱,師資水平有高低,辦學條件有差異,我們爲什麼就不能容忍“後進生”的存在呢?一個後進生對班級而言是五十分之一,而對他的家庭而言卻是百分之百,哪個後進生不是父母眼中的心肝寶貝呢?哪個孩子希望自己成爲“後進生”呢?他們不是一直在努力嗎?只是,被不小心折斷了自己飛翔的翅膀,有誰知道他們的痛,他們的委屈?

其實,學生的可塑性很強。從生理、心理的角度看,他們渴望被喜歡、被注意、被關愛。有多年教育體驗的老師都知道,當一屆屆的學生離開校園進入社會後,頭腦活絡、吃苦耐勞、善於合作、勇於創新的往往是你眼中曾經的“後進生”;闊路相遇,大老遠跑過來叫聲“老師好”的往往是你眼中曾經的“後進生”;逢年過節,跟你貼心地電話拜年或登門探望的還是這些你眼中曾經的“後進生”!

一旦懂得了這個道理,我們在面對這些受傷的天使時,怎能不頓生憐愛之情呢?要關注他們,並給他們更多的愛,甚至更多的偏愛。作爲教師要善於與學生一起學習,做學生們的大朋友。在課堂上,還是在生活中,都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儘可能地讓他們感到老師的關愛。這樣的次數多了,學生心裏自然對教師積存着一份親近,自然感受到了教師的一份關愛。

當我們教師用愛的心態去對待學生的每一次過失,用愛的心態去等待學生的每一次進步,用愛的目光去關注學生們的每一個閃光點,用愛的心情去讚許學生的每一份成功時,我們就贏得了學生們的心,就獲得了教育的主動權。愛的情感可以溫暖一顆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頭。當學生們體驗到老師對自己的一片愛心和殷切期望時,他們就會變得如此可愛,他們的潛力是巨大的,無窮的!

願教師那暖暖的愛會讓我們的後進生再生羽翼,教師那深深的愛會讓我們的後進生象天使一樣在我們的眼前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