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新聞有感

讀新聞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4W 次

讀新聞有感

讀新聞有感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新聞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新聞有感1

今天一則學生羣毆老師的視頻在網絡上、朋友圈裏瘋傳。暴力囂張,一羣本應該是文雅的學子,此時卻像餓極了的禿鷲蜂擁而上圍毆父輩般的老師,沒有人勸架,沒有人制止,有的是拳打腳踢聲和陣陣笑聲和嘈雜聲......這個殘忍無情的畫面久久徘徊在我的腦海裏揮之不去,甚至吃飯都沒了胃口。心裏涌起的是一陣陣的悲涼和傷感還有痛心。曾幾何時,教師是天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師道尊嚴是爲人子弟奉爲的圭臬。然而現在,社會在進步,人們的道德水準卻在嚴重退步。師生關係,本來應該是最美好的關係:它親如父母,亦師亦友,和諧相處,其樂融融。然而現在,它卻和醫患關係一樣,變成了一對最尖銳最脆弱的關係,矛盾一觸即發,每次事件後,輿論幾乎是一片倒地傾向於學生,批評老師,哪怕老師一點錯都沒有。教師這個羣體徹徹底底地淪爲了弱勢羣體。

我記得小時候,學生被老師批評了,或是被打了,大氣都不敢出一口,本想回去和父母訴訴苦的,沒想到,父母卻說打得好,不聽話就要捱打,不打不罵長不大......好一個話糙理不糙的不打不罵長不大!正是人們堅信這個樸素的理念,尊師重教蔚然成風。而現在的學生,輕重不得,個性張揚。這當然和社會大環境有關,我們無力改變,但是我想我們是否可以從自己的家庭教育入手,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灌輸孩子尊重他人尊重師長服從管理的道理?如果爲人父母者都能這樣,那麼我想學校裏這種戾氣很重的學生就會少很多。

讀新聞有感2

在網上看到一則新聞,原教育部發言人列舉了春晚的三宗“罪”其中一宗是“春晚讓少女背《百家姓》,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竊以爲,不分青紅皁白,是背誦就被冠以“扼殺創造力”的帽子,雖是專家高論,也未免有失偏頗。

我國古代是提倡背誦的,魯迅先生大概是私塾教育的最後一代人了,雖然在他成名後,被認爲是孔子的對立面,但他也是念着“秩秩斯干,幽幽南山”長大的。他曾不只一次說到:“孔孟的書我讀得最早,最熟”(《墳寫在“墳”後面》),“‘瞰亡往拜’,‘出疆載質’的最巧玩藝兒,經上都有,我熟讀過的”(《華蓋集十四年的“讀經”》)。在他一生的寫作生涯中,引經據典信手拈來,完全得益於童稚時期嚴師苛責下的背誦。那個刻在三味書屋桌子上的“早”字,就是最好的見證。在那樣教育環境下長大的先生,創造力不但沒有被扼殺,反倒成就了一位大師。由此可見,傳承了兩千多年的儒家文化,實在是需要背誦的。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這個學習的過程一定離不開背誦的。背誦是一切學習的基礎,試問:化學家連元素符號都背不過,怎麼創造?詩人連韻腳都誦不出,如何創作?

儒家文化提倡背誦,不等於培養只會死記硬背的書呆子,孔子就已經很清楚的認識到了這一點,他老人家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爲?”意思是說:《詩經》你已經背得滾瓜爛熟了,可是交給你的工作,你總是不能盡如人意的完成;讓你做外交官出使他邦,去了讓人家說的啞口無言,這樣的人,書讀的再多有什麼用呢?學以致用,纔是真正學習的目的。他還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是告訴前來學習的人,要是沒有舉一反三的能力,我孔子是不教的。免得你不能很好的領會我的精神,出去敗壞了我的名聲。當然,前頭還有一句“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孔子開的不是貴族學校,只要有一點微薄的見面禮,滿懷誠意的送來,而你又是可造之材,我就會好好的教你。這種理念其實比我們的義務教育還要好,太輕易得到的東西,人們都不知道珍惜,這也是爲什麼九年義務教育讓學生入學完全沒有了門檻,可是學生的流失卻越來越嚴重的癥結所在。

南宋時期儒家的集大成者朱熹在《觀書有感》裏也說“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也是說應該不斷地學習,從書裏汲取新的營養,才能更有創造力。我在網上看到這位教育部的前發言人還是語文出版社的社長,由此聯想到,現在學校里語文課本里要求背誦的東西越來越少了,沒有了背誦做基礎,創造力豈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去年的春天,我從學校的池塘邊走過,看到曳地的垂柳綻放着新綠,忽然就想起兒時讀過的“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此情此景的所感,唯有這一句詩可以真切的表達。這樣的感覺常常有,這唯一能歸功的就是兒時的誦讀。偶爾有不切合心境的,把前人的所感改動一二字,就是神來之筆,就像賈寶玉在大觀園裏題詠“吟成豆蔻詩猶豔”套用“書成蕉葉文猶綠”,一樣的優雅,難道不是創造?就連李太白的“鳳凰臺”也是全套的“黃鶴樓”難道不是創造?不知道專家所說“創造力”是指哪方面,如果只是技術層面的,那就沒有什麼可以討論的了,現代人不缺知識,缺的是智慧。“知識大爆炸”的時代,科技迅速發展,卻讓我們的地球變得瘡痍滿目。上世紀八十年代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在《巴黎宣傳》中說過:“如果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從兩千年前的孔子學說中吸收智慧。”可謂高屋建瓴。其實這種理念和專家的觀點是不謀而合的。畢竟,專家批駁春晚的第一宗“罪”是“我國的許多傳統美德教育如誠實、樸實、同情弱勢羣體和有錯即改等等都被這臺春晚顛覆了”。這些理念,都是傳承了兩千多年的儒家文化的精髓。

讀新聞有感3

一個年輕的主持人報道了一篇新聞,一個國家二級貧困縣的縣政府斥資上億重建政府大樓。記者暗訪有關人員,那人竟說:“別的政府大樓多好、多氣派,我們的樓太小太破了(其實並不是這樣的)。”資料播放完畢,主持人顯得十分憤怒,連稿子都沒看就說:“一個國家二級貧困縣斥資上億之爲駁面子,這本身就說天下奇談。我想問問這個縣的官員,你們有什麼資格用全體納稅人的錢供自己享樂?你們有這麼一大筆錢,爲什麼不致力於改善人民的生活問題……”說道這裏,他突然停住了,臉色變了又變,對直播室裏的某人說:“請讓我把這篇報完好嗎,謝謝。”臺下是一片死寂,過了一會兒,主持人憤怒而無奈的離開了我們的視野。

我想大家都清楚發生了什麼,因爲那個主持人說了“不該說的話”而被勒令停止主持。好在這一切還是被記錄了下來,並公之於衆,然那些人受到了輿論的譴責。這篇新聞發生在一個國家二級貧困縣,我想,縣裏的某些家庭也許連溫飽水平都達不到,有些人家的'孩子沒有錢去上學,大多數人對“億元”完全沒有概念,這些錢在他們看來一輩子也掙不到。而那些無良官員卻拿這些錢自己享樂,說說都令人髮指。希望中央正在開展的反腐倡廉可以解決這類問題,讓圖利的人無利可圖,讓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可以得到應有的幫助。

讀新聞有感4

這個暑假的新聞數不勝數,但是,有一則讓我記憶猶新:7月23日甬溫線動車追尾。

7月23日20時50分,杭深線永嘉至溫州南間,北京南至溫州D301次列車與杭州至福州南D3115次列車發生追尾事故。D301次列車第1至4節車廂脫軌,D3115次列車第15、16節車廂脫軌,造成39人遇難210人受傷!

我感到震驚,在我心中一直感覺不錯的動車居然發生了這麼大的事故,車廂都掉到橋下了,一下子死了那麼多人。

我很感動,當災難來臨時,“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附近工廠的工人主動救人,一個小夥子一下子就救了4個人,傷員多需要輸血,但醫院裏沒有那麼多血,因此,溫州1000多市民排隊獻血,上海、杭州等地的醫療隊和專家趕赴現場,捐款的、捐物的、不要錢的出租車司機等,有成千上萬的人想要獻出自己的一份愛。

我感到很欣慰,2歲半的小伊伊在武警邵叔叔的堅持下,終於得救了,並在醫生的精心治療下保住了左腿,但遺憾的是她的父母都不幸遇難。

我也感到很疑惑,這種事本來不應該發生的,不知是管理還是那裏出了問題,雖然局長被撤職了,但希望通過這件事,能讓鐵路局引起重視,今後不要再有這種事情出現,讓全國人民坐上安全、準點的高鐵。

讀新聞有感5

我在科技日報上了解到了這麼一則消息: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10日圓滿完成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無線聯試,爲今年我國將執行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順利開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今年我國將執行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此次無線聯試是任務中心與航天器正樣的唯一一次地面聯合演練。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火星任務團隊積極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給聯試任務帶來的不利影響,採用真實的飛控系統以及真實的航天器,計劃一次實現對火星的“環繞、着陸、巡視”三大目標

聽媽媽說:“這次任務起點高、難度大。深空探測空間環境複雜,飛控任務面臨極高的難度和巨大的風險挑戰。我想:我們國家在這個疫情特殊時期,迎難而上,科技發展又有新的突破,足以說明我國科技技術的發達,也爲人類開闢了新的疆土。我們科學家把原來看似不可能的、遙不可及的東西實現了,然後讓它變成生活中的平常事物,然後又開啓新的夢想。我想對科學家們說:“你們太偉大了!”我想對祖國說:“你不愧爲東方的巨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