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班主任》讀後感

《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班主任》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4W 次

《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班主任》讀後感

《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班主任》讀後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班主任》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完了閆學所寫的《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班主任》這本書,覺得心靈受到了一次洗禮。它是一本非常實用的教科書,讀來感到很神聖,我不自覺地用教給學生的讀書方法,劃出了其中的一些經典句子。同時它又是一本非常精彩的故事書,讀來感到像是在聆聽一位長者在向我們講述班主任的成長故事,沒有生澀難懂的純理論,出現在眼前的是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教育實例。

這本書共五個章節,用平實真誠的語言從《在別人的眼中看到自己》《莫讓孩子知道你在教育他》《讓家長也懂教育》等五個方面教給我們蘇霍姆里斯基做班主任的方法,每每讀到其中的一些教育實例都能讓我產生共鳴,彷彿那就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一樣。選取其中印象深刻的幾點與大家分享。

第一、公正會使心靈變得高尚。

一個老師該如何在學生面前維護一種教育上的公正,是教育工作中一個非常敏感的領域。在教師公正這個問題上,蘇霍姆林斯基有着非常明確的洞察:公正使兒童的心靈變得高尚,而不公正則使他們變得粗魯、殘酷無情。人的內心世界和人的周圍世界之間的協調一致,就是通過感受到公正待遇的歡樂達到的。公正具有奇異的特性,它能撥開兒童的眼睛和心靈去感受美。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教師公正的態度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對孩子的成長起着決定性作用,不公正會在兒童的心裏引起怨恨。學習我們身邊成功有經驗的班主任的做法,不難發現,她們不就是巧妙地把公正的教育力量發揮到最大限度嗎?她們把公正體現在班級工作的時時處處,在班級紀律面前人人平等,獎罰分明,言必行,行必果,人人蔘與班級管理,給每個人提供展示的機會,每個學生都能看到只要自己努力就能獲得肯定。作爲一名教師,每個人都應該反思:面對那些正處在成長階段的敏感的心靈,我做到起碼的公正了嗎?

第二、批評和表揚是一門藝術。

作爲一名班主任,對學生進行批評和表揚,這是每天都會發生的最平常不過的事情了。對於學生來說,怎樣的批評和表揚是合適的、有效的,讀了這本書讓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對於批評,蘇霍姆林斯基這樣提醒教師:老師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善於看到需要責備、毫不留情的東西。教育過程一個很大的缺點,就在於許多老師花費很多精力去同孩子的淘氣、惡作劇作鬥爭。值得去責備的卻是那種播下利己主義種子的行爲以及以冷漠的態度對待他人精神世界的行爲。由此想到了上週發生在兒子身上的一件事,上週四下午體育課上,兒子在操場上被一個高個子學生撞倒了,摔得很疼,頭上起了一個大包,膝蓋處也青了一塊,兒子沒有哭,因爲他覺得當着那麼多同學的面哭是很難爲情的。但那個撞人的學生沒有停下腳步,早已跑得不見蹤影,兒子甚至沒看到他的臉,只知道那是個穿黑衣服的男生。雖然當時我有些心疼,但我在思考,那個撞人的學生爲什麼沒有停下來把人扶起來,難道他是鐵石心腸。

我想他當時肯定是會有愧疚感的,也有能力把一個小同學扶起來,但他當時也許更多的是感到害怕,所以逃跑了。他爲什麼這麼害怕,跟我們老師家長平時的批評教育有沒有聯繫呢?對於闖禍學生的批評教育如果只是一頓劈頭蓋臉的指責,而不能抵達心靈,重視強調後果的嚴重而輕視對行爲本身的關注,充其量只不過是一種“震懾”,旁觀學生也只會覺得闖了禍是很倒黴的,儘量離禍事遠一點,萬一遇上了,能躲就躲,能逃就逃。如果說對犯了錯誤的學生進行批評教育是每一個教師都能做到的第一步,那麼蘇霍姆林斯基在這個基礎上又邁出了至關重要的第二步。比如,對於一個曾經偷竊的孩子,蘇霍姆林斯基不僅教育他要把偷來的東西想辦法返還,更重要的是他讓這個孩子通過自身的努力向他人奉獻自己的勞動果實,從中感受奉獻的幸福和快樂,從而從根本上杜絕偷盜等類似現象的發生。那麼,對待那種撞人闖禍的學生,我們是不是除了批評教育,也該邁出第二步呢?比如說,可以讓他在課間,到低年級去義務當好安全巡視員,專門負責提醒小朋友不追跑,扶起摔倒的小朋友,感受到幫助別人的快樂,體會作爲一個高年級大哥哥肩負的責任感,從根本上改變孩子對闖禍的認識。

對於表揚,蘇霍姆林斯基認爲,如果只有表揚才能夠給兒童帶來歡樂,那就潛伏着一種危險。這種危險就是引發學生的虛榮心,讓他只是爲了受到表揚而去做好事。我想,這種危險在我們的學生中也多多少少有存在一些吧。怎樣解除這樣的危險呢?蘇霍姆林斯基從多年的`教育經驗出發,認識到這樣的道理:慷慨與無私無論以什麼方式來表現,都不應該去獎賞。對教師來說,真正的教育技巧是使人們做好事而不指望表揚,應該教育學生把做美好的事情看做應該的。誇獎、撫愛非常必要,但必須非常恰當地去運用,使孩子明白不應該爲了得到表揚和獎勵纔去做應該做的事,更不是把自己應該做的事當成一種滿足虛榮心的手段。

第三、閱讀是孩子的精神需要。

生活在20世紀中葉的蘇霍姆林斯基已經充分認識到了這一點,他說:“無限相信書籍的教育力量,是我教育信念的一個信條。”他向班主任提出了這樣的建議:“如果你被指定擔任五年級的班主任,那你一定要把培養學生的這種精神需要作爲自己的主要任務之一。你要列出一張你的學生在中學時期應當閱讀的書目,並且要設法使本班的小圖書館裏有這些書。”這當然不只是針對五年級的班主任提出的建議。本書也是在多個章節中花重筆墨,用大力氣從不同角度講到了這個話題。比如在第三輯中,介紹一位老師的做法是:在班裏形成一條關於閱讀的規定,每天早晨上第一節課前,都由幾個孩子向同學們介紹自己閱讀中有趣的發現、獲得的快樂,以及心中的激動和迷惑,引導學生學會了講述,學會了思考,也學會了討論和交流,真正愛上了閱讀。

記得以前,我接到了一個學習基礎比較好的班級,班裏有一批已經愛上閱讀的孩子,我定期在班裏開展讀書交流會,還開展了讀書方法交流會,班內形成了較濃的讀書氛圍。至今孩子們上臺展開自己準備的稿紙,上面寫滿稚嫩的字跡,還有修改的痕跡的情景仍然歷歷在目,現在他們已經考入理想的大學。偶然碰到聊起,發現在他們的記憶中留下印象的不是老師精心準備的教研課,不是哪次考試的分數,而是讀書活動給他們的影響。我想他們的成才得益最大的應該就是大量廣泛的閱讀吧。他們之所以優秀,是因爲他們喜歡閱讀。閱讀又讓他們變得更優秀。閱讀不僅是孩子的精神需要,也是老師的精神需要。在書中最後一輯中講到,蘇霍姆林斯基在遺囑中這樣寫道:用知識哺育自己。他認爲,教師只有不斷地進修提高,才能成爲真正的教師。對教師來說,有坡度的閱讀是一個重要的原則。所謂有坡度的閱讀,是指書的選擇必須對自己具有挑戰性。教師的閱讀不完全是一種享受,或者主要不是享受,教師的閱讀更多的是一種提升,一種豐厚,一種轉變,一種完善。書中強調,真正的優秀教師應該具備三個板塊的知識結構:精深的專業知識,開闊的人文視野和深厚的教育理論功底。

說實話,看完這本書只用了短短几天的時間,但我遲遲沒有動筆寫,不是無話可寫,而是可寫的話題太多,無法取捨。看過這本書的老師一定會有不同的感受,但我相信,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會被蘇霍姆林斯基那偉大的人格魅力所折服!都說愛讀書的孩子最美,我想,愛讀書的老師也應該是最美的。那麼,就讓我們愛上閱讀,用心工作,成爲最美的班主任,最美的老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