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精選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模板集錦九篇

精選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模板集錦九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2W 次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選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模板集錦九篇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

幼兒園中班科學優質課教案――勺子裏的哈哈鏡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勺子裏的哈哈鏡

活動目標

1、萌發幼兒對鏡子的好奇心,體驗鏡子游戲的快樂。

2、激發幼兒對光反射的興趣,探索鏡子反光的現象。

3、感知並描述勺子上的反光現象,產生探究的慾望,體驗發現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此活動必須在晴朗的天氣裏進行。

2、小鏡子、不鏽鋼勺子、反面帶有雙面膠的小動物圖片數份,最少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活動的導入部分。

師:小朋友最喜歡玩勺子了,幾天沒玩了,想不想玩?我們一起來玩一玩鏡子吧!

二、幼兒玩鏡子。(各種平面鏡,反面帶有雙面膠的小動物圖片等材料,請幼兒自由選擇。教師在幼兒探究的過程中,有選擇的、由易到難的與幼兒交流,,最後集體分享探究結果,並進行驗證性探究。)

教師引導一:問在座位上玩鏡子的幼兒。

1、你是怎樣玩的鏡子?

2、發現了什麼?

小結:鏡子可以找照出影子來,利用鏡子,你不轉頭就可以看見身體後面的小朋友。

教師引導二:有的小朋友在陽光下玩鏡子,我們一起問問她有什麼發現吧!

1、陽光下,你發現了什麼?

2、牆上爲什麼會有光斑?(鏡子將陽光反射到牆上就產生了光斑。)

3、牆上的光斑會動嗎?

4、你是怎樣讓它動的?(光斑隨鏡子的晃動而晃動。)

小結:在陽光下,鏡子可以在牆上產生光斑,還能讓光斑移動到想讓它到的地方。

教師引導三:有的小朋友在玩“動物追逐戰”的遊戲,我們一起看看他們是怎樣玩的!

1、你們玩的什麼遊戲?

2、怎樣讓你的大灰狼(小兔子)跑的快點兒?

3、請幼兒嘗試。

小結:“動物追逐戰”太好玩了,你的小動物跑的快嗎?心理有什麼感覺?

三、幼兒玩“勺子裏的哈哈鏡”。

(一)師: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像鏡子一樣,能照出影像來?(幼兒回答)。

(二)玩“勺子裏的哈哈鏡”的遊戲,啓發幼兒結合自己的記錄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 根據幼兒的表述,重點引導幼兒說說用勺子的凹面、凸面和勺柄照出的東西有什麼不同,提問,幫助幼兒有條理的探究:

1、你在勺子的什麼地方看到了自己?是什麼樣子?(原來勺子裏也有個哈哈鏡)。

2、勺子的凹面、凸面和勺柄照出的影像一樣嗎?有什麼不同?

3、從勺子裏的哈哈鏡看到的自己與鏡子裏的一樣嗎?爲什麼?

簡單小結:勺子的凹面與凸面對光反射的不同,等幼兒進一步探究其中的奧妙。

(三)我是小小攝影師。

1、帶領幼兒到室外,藉助勺子“攝影”。

2、請幼兒說說在勺子裏的哈哈鏡看見了什麼?它跟原來的物體相比,有什麼變化?

3、引導幼兒思考:用不同的勺子“拍攝”的同種物體,結果是否一樣?爲什麼?

4、引導幼兒初步感受勺子大小、新舊與成像之間的關係,給幼兒留下繼續探究的空間。

四、幼兒在玩“哈哈鏡”中結束活動。

活動延伸:

把不鏽鋼碗、勺子、鈴鐺皮、鏡子、杯子等“鏡子”投放科學區,供幼兒繼續探究其中的祕密。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2

設計意圖:

幼兒園改造線路留下的零散的廢舊電線引發了孩子們極大的玩的樂趣:有的將電線彎一彎當“蛇”來嚇唬同伴;有的繞成圈當手鐲;有的當髮箍戴在頭上、、、孩子們被電線這一獨特、新穎的特殊材料所深深吸引。

依據新《綱要》在科學領域中提出的“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作爲科學探索的對象。”這一指導思想,我捕捉孩子們的興趣與需要,精心設計了這一科學探究活動,意在幫助孩子們在有目的地玩的過程中構建電線可隨意彎折的知識經驗,同時在嘗試藉助物體讓電線造型站起來的探索活動中獲得關於事物間關係的認識。

活動目的:

1、感知電線可隨意彎折的特點。

2、嘗試藉助輔助材料讓自己創意的電線作品站起來。

3、培養幼兒大膽想象、樂於探索的精神,提高言語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

1、彩色膠皮電線若干。

2、橡皮泥、積木、積塑、牙膏盒、易拉罐、夾子、筆、記錄紙等。

活動過程:

一、說一說,激發學習興趣。

師:(出示電線)這是什麼?你在哪兒見過它?

幼:電線,我在電視機(電腦、手機充電器、電話、三用機……)的後面見過電線。

小結:電線是電器的親密朋友,它會導電,有了它,可以使電燈發亮,使電器正常工作。

——幼兒對在哪兒見過電線有親身感受,他們在回答問題的同時,眼睛還在教室周圍四處尋找,有效激發幼兒關注身邊事物的'興趣。

二、變一變,引導創造想象。

1、師:今天,老師要用這廢舊的電線來變魔術,瞧!我讓電線彎彎腰,變成了什麼?

幼:變成了彩虹(拱橋、眉毛、山洞、頭箍)

師:換個方向看,象什麼?

幼:象微笑的嘴巴、象一片西瓜、象小船、、、

師:再換個方向看,還象什麼?

幼:象天上的月亮。

——在引導幼兒想象的過程中,教師通過改變物體方向,儘可能地進行多方位啓發,提高幼兒想象的空間。

2、師:你們也想變魔術嗎?在椅子底下老師爲你們準備了許多電線,小心取出來,想一想自己要變什麼,再動手試一試吧!

3、幼兒自由彎曲電線變造型,教師觀察指導。

4、和同伴交流:你把電線變成了什麼?

幼:我變的是氣球,也很象撈魚的勺子。

(眼鏡、蝸牛、氣球、耳機、菸斗)

——教師前一環節的引導有效推進了孩子們對電線造型的興趣與思考,他們能對自己變出的造型進行大膽想象與表達)

小結:電線真好玩,可以根據我們的想法把它彎曲成各種各樣的東西。

三、試一試,鼓勵探索發現。

1、師:把你變的電線造型放在地上試試,它可以站起來嗎?(不能),想一想,有什麼辦法讓它站起來?

2、幼兒自由猜想讓電線造型站起來的方法。

幼1:把它靠在椅子腿上,就站起來。

幼2:把它插在鞋子裏也可以站起來了。

——教師簡短、有效的提問關係到孩子思維活動的質量,推進了孩子的活動。

3、師:老師在你們身後的桌子上準備了許多的材料,你可以帶上自己的電線造型去試試,怎樣讓這些材料幫助你的電線造型站起來。實驗成功了,就把這個方法畫在紙張上。想出的辦法越多越好。

4、幼兒嘗試操作,並記錄。

——讓幼兒藉助自己常見的物體幫助電線造型站起來,孩子們有足夠的自信心,同時,豐富的材料既滿足了孩子們探索要求,又能進行多方位組合,孩子們在自由、寬鬆的環境中積極探索,獲取經驗。

四、評一評,構建知識經驗。

(在展示板上展示幼兒記錄結果)

1、師:說說看,你用什麼辦法讓你的電線造型站起來。

幼:我把它靠在積木上,讓它站起來。

幼:我用橡皮泥粘住,讓它站起來。

師:你願意把自己認爲最好的辦法告訴大家嗎?

幼:我把它插在牙膏盒裏,讓它站起來。

——教師通過讓孩子介紹自己認爲最棒的經驗,既給予了多數幼兒表達的機會,又能讓介紹的辦法不重複,充分發揮了經驗分享的功效,促進每位幼兒得到發展。

小結:看來你們真有辦法,運用插、靠、粘、掛的辦法讓自己的電線造型站都起來了,真了不起。

五、玩一玩,提升探索難度。

1、師:瞧!我也變了一副眼鏡,還能自己立起來呢!你們也能想出辦法,不用別的材料幫忙,讓電線造型自己站起來嗎?

2、幼兒再次嘗試不借助材料,讓電線造型站起來。

師:如果你試成果了,就把它擺到老師的跟前來。

3、交流:這些能自己站起的電線造型身上都藏着一個祕密,知道是什麼嗎?

幼:他們的下面有底座。

幼;它們有彎彎的支撐點。

——層層遞進的提問,讓孩子們對探索活動充滿期待,他們在一次次挑戰中充滿激情和樂趣,大部分幼兒能在玩弄電線的過程中,摸索出讓電線造型自己站立起來的方法。

活動延伸:

生活中還有許多讓物體站起來的方法,回家後,你們還可以繼續和電線交朋友,變一變,試一試、還有什麼辦法讓你的電線造型站起來。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喜歡玩變色遊戲,感受科學活動的樂趣。

2.能正確進行三原色分類並大膽嘗試兩種色彩的混合,感受色彩的變化;3.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發現,積極參與交流。

3.通過實驗培養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三色紙粘土、透明飲料瓶若干個、塑料筐數個、瓶蓋數個、油畫棒、記錄卡、抹布、水粉顏料

活動重點:

能正確進行三原色分類並大膽嘗試兩種色彩的混合,感受色彩的變化。

活動難點:能清楚的表述實驗結果,並能在記錄卡上記錄。

活動過程:

一、導入:

今天,有三個好朋友也來我們教室了,他們就藏在你們的椅子下面,請你們把好朋友找出來吧。(紅黃藍三色紙粘土)他們也喜歡抱一抱,教師示範:紅色和黃色紙粘土抱在一起變成橙色。現在請你給他們找好朋友抱一抱吧。

兒歌:小紅和小黃,抱在一起,擰呀擰呀擰,變成橙色畫橘子。

二、展開:神奇的魔法瓶

1.老師今天給還給小朋友們帶來了神奇的魔法瓶,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教師和幼兒拿礦泉水瓶(瓶蓋上有顏料),晃動,出現顏色。

2.教師偷換放有其他顏色顏料的.瓶蓋,再次晃動,變色。

師:誰知道是怎麼回事?我的魔法瓶裏的水怎麼變顏色了呢?細心的小朋友發現了,剛纔老師換了一個瓶蓋,瓶子裏水的顏色就又變了,那麼,祕密到底在哪兒呢?

(1)觀察瓶蓋祕密

(2)談論水的顏色和瓶蓋裏的顏色之間的關係(教師示範在記錄卡上記錄實驗結果:紅色+?==橙色,給幼兒留一個疑問。)討論:水的顏色和瓶蓋裏的顏色不同,會怎麼樣?

3.幼兒玩變色遊戲,並記錄。

師:請小朋友們選一個和自己瓶子裏的水顏色不一樣的瓶蓋,再次晃動,看一看水變成什麼顏色了,並記錄。

幼兒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教師總結:色彩真神奇。教師請幼兒完成大的記錄卡,並選取個別幼兒的記錄卡進行展示,總結變色的祕密,再次激發幼兒對顏色的興趣。

三、結束教師提供一幅簡筆畫和紅、黃、藍三原色的畫筆,請幼兒想辦法按教師的要求給正確塗色。

教學反思:

一次科學活動的開始,應該來自幼兒已有的經驗,一次科學活動的結束,並不是真正的結束,應使幼兒有進一步的探索可能,成爲獲取經驗的開始。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所以我們老師要盡其所有、創設各種學習環境,讓幼兒能夠用眼看、用耳聽、用嘴說、用腦思考,全身心地積極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給幼兒自由展現的空間。讓幼兒在遊戲中、快樂中獲得知識,學得經驗。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做實驗讓幼兒知道一些科學現象。

2、要讓幼兒明白刨開皮後的香蕉,要及時吃掉,不能放太久。

3、讓幼兒能夠感受到與老師,同伴一起做實驗的快樂。

4、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5、能客觀地表達自己的探究過程和結果。

【教學重難點】

重點:香蕉剝皮後要及時吃掉,放太久吃了對身體不好。

難點:讓幼兒知道一些科學現象。香蕉皮是保護香蕉的,剝開後香蕉皮與空氣接觸,香蕉就變黑了。

【活動準備】

1、二根新鮮香蕉,一個已經剝開了很久的香蕉。

2、實驗準備:兩根香蕉,兩個紙盤子和蛋糕的塑料刀。

【活動過程】

一、先把香蕉放到一個看不見的袋子裏,讓小朋友猜一猜,老師今天爲小朋友帶了什麼來,讓小朋友有一種神祕的'感覺。老師可以爲小朋友提醒帶的東西是什麼樣子,讓小朋友自由的想,猜。

二、小朋友猜出來了之後,老師拿出香蕉放到事先準備好的紙盤子裏進行實驗。

三、實驗觀察。

1、老師先拿出一根已經剝開了很久的香蕉,滿懷疑惑地問道,小朋友知道這根香蕉爲什麼變成了黑色了嗎?讓小朋友自由回答。等小朋友說完了後,老師神祕的說,老師帶小朋友去找答案,好嗎?

2、拿出一根新鮮的香蕉,把他放到紙盤子裏,一根分成幾分,待四個小時過後讓小朋友再觀察。

3、在這過程中可以和小朋友做一些有關與香蕉的遊戲,如:將香蕉朝下放,香蕉像什麼?香焦朝上放,又像什麼,香蕉豎着放,再像什麼?等等遊戲。

4、等四個小時過後,讓小朋友再觀察這根香蕉顏色的變化,變成了黑色。

5、再刨開第二根新鮮的香蕉。把它放在紙盤子裏,也分成幾分,讓幼兒觀察顏色與第一根香蕉顏色是否一樣。

6、總結得出,香蕉皮是保護香蕉的,剝開香蕉皮,空氣就會和香蕉接觸,於是香蕉就變黑了。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5

目標:

引導幼兒觀察燃燒現象,瞭解火的用途與危害,增進幼兒安全防火的意識。

準備:

蠟燭若干支,大、中、小玻璃杯,小烤爐等。

過程:

1、燃燒蠟燭

點燃幾支蠟燭,觀察蠟燭燃燒的過程。注意火焰的顏色、形態,感知火發出的光和熱。將一張紙用燭火點燃,觀察紙燃燒的過程。讓幼兒用手在蠟燭附近烤一烤,並說說有什麼感覺。

教師提醒幼兒火能燃着許多東西,火會燙傷手指和皮膚。不能隨便玩火。

2、玻璃杯“滅火器”

教師用一個杯子扣住正在燃燒的蠟燭,觀察火焰熄滅的全過程。啓發幼兒思考火被熄滅的`原因(燃燒需要空氣)。

用大、中、小三個玻璃杯蓋住三支燃燒的蠟燭,觀察三個杯子裏哪支蠟燭先熄滅。想一想爲什麼三支蠟燭熄滅的時間不同(大小杯內空氣的多少不同,影響燃燒的時間)。

3、討論

火有哪些用途?(燒飯、取暖、照明等)。

火對人有什麼危害?(如燙傷皮膚、燒燬房屋、森林)。

怎樣防止火帶來的災害?教師在幼兒討論的基礎上,介紹一些安全防火措施。

如不要隨意玩火,不在火爐附近玩易燃物,不放鞭炮等。

4、請幼兒參與做點心,然後用小烤爐烘烤點心。實際體驗火給人帶來的快樂。

建議:

教師在引導幼兒認識火的同時,要特別強調安全防火要求。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能通過觀察、比較,發現不鏽鋼勺子凹凸面成像倒立和正立的不同,體驗探索、發現的樂趣。

2、能仔細觀察,用清晰的語言描述勺子凹凸面成像倒立和正立的不同。

3、發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1、不鏽鋼勺子(數量與幼兒人數相等)。

2、幼兒摸箱。

3、ppt

【活動過程】

一、照平面鏡,玩鏡面遊戲,感受平面鏡的成像引入。

師:林老師今天帶來了一面鏡子,待會兒請小朋友們來照一照,,看看鏡子裏的你和鏡子外面的你都一樣嗎?摸一摸,這個鏡子是平的還是不平的的'?

二、創設"魔法情景",出示勺子,感受勺子的凹面和凸面。

師:林老師最近向魔法師借了一個魔法寶貝,這個魔法寶貝功能很多,不僅能舀東西吃,還可以用來照,照出來的樣子還不一樣,大家猜猜是什麼呢?

師:這個魔法勺和剛纔小朋友們找的鏡子可不一樣,它不是平的,請你們用手摸一摸魔法勺用來舀東西吃的一面,感覺下它是彎進去還是鼓起來的呢?哦,彎進去的這面它有個好聽的名字叫凹面,我們一起用這個凹面再照照自己的小臉蛋,看看我們的小臉蛋是朝上還是朝下呢?哦,原來勺子的凹面照出來的小臉蛋是倒立的。另一面如上。

小結:小朋友真聰明,發現了勺子用來舀東西的彎進去的那一面叫做凹面,照出來的小臉蛋是倒立的,鼓出來的那面叫做凸面,照出來的小臉蛋是倒立的。

三、鞏固凹面和凸面,摸箱遊戲。

師:老師今天還帶來了一個魔法箱,魔法箱裏有許多小朋友用魔法勺照出來的魔法卡片,待會兒我會請表現好的小朋友從魔法箱裏摸出一張魔法卡片,並要說出這張魔法卡片上的小朋友是用魔法勺的凹面還是凸面照出來的,你是怎麼知道的?答對有魔法禮物獎勵!

四、總結"魔法經驗",結合ppt拓展幼兒實踐運用。

師: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除了勺子有這樣的魔法,還有很多東西都有這樣的魔法,小朋友們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東西是用凸面鏡做成的呢?哪些東西是用凹面鏡做成的呢?我們一起去找一找。

教學反思:

一次科學活動的開始,應該來自幼兒已有的經驗,一次科學活動的結束,並不是真正的結束,應使幼兒有進一步的探索可能,成爲獲取經驗的開始。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所以我們老師要盡其所有、創設各種學習環境,讓幼兒能夠用眼看、用耳聽、用嘴說、用腦思考,全身心地積極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給幼兒自由展現的空間。讓幼兒在遊戲中、快樂中獲得知識,學得經驗。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幼兒瞭解動物的過冬方式,重點了解冬眠和換毛這兩種過冬方式,並知道這兩種過冬方式的代表性動物。

2、幼兒通過觀看多媒體、自主探索的方式,初步瞭解動物們過冬方式的原因。

3、激發幼兒探索的積極性和熱愛大自然和動物的情感。

4、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1、跳舞的音樂一個。

2、自制小刺蝟的家、小青蛙的家

3、ppt:小刺蝟睡覺、小青蛙、小博士、小兔子、遷徙和儲存糧食

4、兩個房子的大掛圖:其中一個貼上刺蝟和青蛙。

5、各種小動物的圖片(蛇、蝙蝠、刺蝟、蝸牛、蚯蚓、烏龜、獅子、狐狸、狗、羊、雞、鴨、兔)

6、小動物的圖片牌若干。

【活動過程】

一、活動導入:

1、老師作小白兔的動作,提問幼兒:你喜歡什麼小動物?

2、在音樂中,跳一段動物舞蹈。

二、重點掌握冬眠和換毛的過冬方式:

1、出示下雪天的ppt,“哇,下雪啦!動物寶寶們,我們可以出去堆雪人啦!我們到小刺蝟家叫小刺蝟出來玩吧!”

教師做敲門動作:“咚咚咚,請問小刺蝟在家嗎?我們一起出去玩吧!”再次出示小刺蝟睡覺的ppt,錄音“噓,別吵,小刺蝟在睡覺呢,他不吃不喝,一直睡到春天才出來玩兒呢!”

2、“哎,算了,小刺蝟在睡覺呢,我們還是去小青蛙的家找小青蛙玩兒吧!”教師敲小青蛙的門:“咚咚咚,請問小青蛙在家嗎?我們一起出去玩吧!”出示小青蛙的ppt:“誰啊,別吵,我在睡覺呢,我要睡到春天才出來玩呢!”。

3、“哎呀,怎麼回事啊?怎麼都要睡覺啊?小朋友們,你們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嗎?”教師拋出問題,請幼兒發表自己的看法。

4、“哦,原來他們是在冬眠啊!那他們爲什麼要冬眠呢?”請孩子說一說。

a、白天他們睡覺嗎?

b、他們在睡覺的時候吃東西啊?

c、他們要睡多長時間呢?

5、出示ppt,解釋什麼是冬眠。

老師:“那我們來看看什麼是冬眠?”放ppt

小博士:“大家好,我是小博士皮皮,你們知道嗎?小刺蝟和青蛙都是冷血動物,天氣越冷,他們的體溫也就不斷地下降。有的動物體溫只有幾度,甚至0度。爲了自己不被凍死,像青蛙、刺蝟這樣的冷血動物就鑽進泥土裏、洞裏,不吃也不喝,整整睡上一個冬天。這就叫冬眠,等到第二年春天才出來活動。你們明白了嗎?”

提問:請小朋友說說動物爲什麼要冬眠?(他們都是冷血動物;還有一個原因是什麼?)(聽一遍青蛙的話)

青蛙說:“真冷啊!我不像小鳥一樣有溫暖的羽毛,如果不冬眠,我就會凍死的!”

6、出示動物圖片,“又誰呢?請小朋友說一說他們當中什麼動物是通過冬眠的方式過冬的呢?爲什麼?並讓小朋友學一學動物冬眠的動作。

7、“小白兔,白又白·····”小朋友猜一猜小白兔是怎麼過冬的呢?

8、放ppt。小兔子:“大家好,我是一隻可愛又美麗的小白兔,冬天到了,爲了使自己更加暖和,我要換上厚厚的毛,就像給自己蓋上了一層厚厚的被子,這樣冬天就不冷了。小朋友,你知道了嗎?”

提問:兔子是怎麼過冬的呢?(兔子身上短短的毛慢慢脫落長成了長長的'、厚厚的毛)

9、提問:還有哪些動物要像兔子那樣需要在冬天換毛呢?

10、請孩子上臺來把動物送到冬眠和換毛的家裏去吧!”(請個別孩子上臺送)

11、請幼兒思考除了冬眠、換毛,動物還有什麼過冬的方式?(鼓勵幼兒大膽表述)

12、觀看ppt:簡單瞭解另外兩種過冬的方式:遷徙、儲存糧食。

三、結束部分:音樂遊戲。

孩子戴上自己喜歡的小動物牌,冬天來了,小動物是怎麼過冬的,就來到哪個家裏。

“春天來了,我們一起裏跳舞吧!”“冬天到了,小動物們快點選擇一個家吧!”請幾個孩子說一說,你是什麼小動物,我是怎麼過冬的?

“春天又到了,我們一起出去玩哇吧!”結束活動。

教學反思:

一次科學活動的開始,應該來自幼兒已有的經驗,一次科學活動的結束,並不是真正的結束,應使幼兒有進一步的探索可能,成爲獲取經驗的開始。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所以我們老師要盡其所有、創設各種學習環境,讓幼兒能夠用眼看、用耳聽、用嘴說、用腦思考,全身心地積極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給幼兒自由展現的空間。讓幼兒在遊戲中、快樂中獲得知識,學得經驗。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激發科學探究的興趣。

2、進一步感知鼻子的作用。

3、能認真傾聽他人的發言。

 活動準備

氣味比較濃的東西(醋、芳香劑、香水等等)、課件。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在上次活動中,大家認識了我們的鼻子,知道了鼻子有不同的種類,你還記得有哪些嗎?

——師:大家的鼻子都很漂亮,那請問我們的鼻子有什麼作用呢?

二、感知體驗。

——請幼兒捏住自己的鼻子,過10—20秒後請幼兒說說感覺,並說說爲什麼?

——教師小結:鼻子可以幫助我們呼吸,也就是說可以幫助我們把新鮮空氣吸進身體,再把身體裏的廢氣呼出來。如果堵住了鼻子,就會很難受。時間長了,還會有生命危險,所以,小朋友玩的時候千萬不要堵住鼻子,例如,用枕頭捂住頭就是非常危險的,那會讓鼻子無法呼吸。

——教師出示氣味比較濃的東西,請幼兒聞一聞,並說一說聞到的氣味。

——請幼兒先聞一聞醋,再聞一聞香水。讓幼兒說一說喜歡哪一種氣味,爲什麼?

——教師小結:鼻子的主要作用是呼吸,不過鼻子還有一個特殊功能,它能聞氣味。

三、故事分享。

——教師利用課件《用鼻子聞一聞》與幼兒分享故事。

——請幼兒說一說,故事中的小猴都聞到了哪些味道?

——小猴後來爲什麼聞不到味道了?它心裏是怎麼想的?

——教師小結:鼻子可以幫助我們呼吸,還可以聞到各種氣味,我們要好好保護我們的鼻子。

四、快樂遊戲。

——請幼兒到幼兒園周圍聞一聞,說說聞到了什麼氣味,喜歡哪種氣味。

活動應變

教師在引導幼兒回答問題時,可以邊複述故事,邊讓幼兒回答。

活動延伸

請幼兒回家聞一聞,說說聞到了什麼氣味,喜歡哪種氣味。

區角活動

科學區:用透明塑料小瓶裝一些醬油、醋、可樂、白酒、水等放在區域內,引導幼兒去聞一聞,鍛鍊幼兒的嗅覺。

 環境創設

在種植區種植一些清香的`花卉。例如:桂花等。

家園同步

家長可以讓幼兒聞一聞食物的味道,並讓幼兒說一說這些味道,自己喜歡哪一個,不喜歡哪一個。

隨機教育

提示幼兒注意鼻子的安全。

附錄:《用鼻子聞一聞》

小猴的鼻子特別的靈敏,它能聞到很多的氣味,早上上學路上它要路過一個公園,公園裏的花草散發出來的香氣讓它心曠神怡。走一會兒要路過一個垃圾處理房,那裏的味道臭臭的,它可不喜歡,大踏步地往前走,趕緊離開這裏。路邊遇到一個人抽菸,濃濃的煙味把小猴嗆得直咳嗽。終於來到了幼兒園,幼兒園的環境真是舒服。突然小猴聞到了一股非常濃郁的香味,小猴順着香味找去,原來是廚房的阿姨們在準備午餐,哇,好香的飯菜啊,饞得小猴直流口水。小猴心想,有鼻子可真好啊,可以聞到這麼香的香味。可是,有一天,小猴突然聞不到一點的味道了,還不停地打噴嚏。它着急地問媽媽:媽媽我的鼻子是怎麼了?媽媽告訴它:你感冒了,鼻塞了,自然聞不到味道了,等你感冒好了又能聞到了。小猴長舒了一口氣,哦,原來是這樣。小猴說:我要好好鍛鍊身體,保護好鼻子,不再讓自己感冒。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

(2)、初步瞭解物體的溶解現象,並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3)、培養幼兒的團結協助能力。

(4)、能大膽進行實踐活動,並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

(5)、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重難點

(1)、教學重點:瞭解物體的溶解現象。

(2)、教學難點;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設計意圖

幼兒天生就愛玩水,在玩水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現象。本次活動選擇了物體在水中的“溶解”現象,作爲幼兒科學教育內容,在活動中爲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爲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了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會了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教學準備

各種操作材料:水杯人手四個、筷子、沙子、鹽、玉米粒、糖、粘帖紙、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東西。記錄材料:水的溶解記錄卡、記號筆。

活動環節

一、認識實驗材料。

二、猜測:

三、認識活動標誌

四、操作活動

五、分類活動

六、交流總結活動

七、延伸活動

老師:今天我們要一起做一個非常有趣的實驗。看看老師給你們準備了哪些實驗材料?教師介紹所準備的材料。

幼兒思考:這些東西如果放在水裏誰會不見?誰放在水裏還存在?

師:請小朋友先來猜一猜,想一想,如果把這些材料分別放進四個有水的杯子裏,然後用筷子用力地、充分地攪拌,想想最後什麼東西不見了?什麼東西還存在?

師通過講解、示範讓幼兒認識了記錄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會溶解”的標誌。

師:如果不見了,我們用這個符號來表示,(×)。還存在呢,我們就用這個符號來表示,( √ )

師:請你來試一試,看結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樣?沙子,鹽,糖,玉米粒,分別放到這四個杯子裏,用筷子進行攪拌,看看他們會怎麼樣的變化?哪些東西會溶解,哪些東西不會溶解,請你用標記記錄下來,(出示記錄表)

師:剛纔小朋友都做了實驗,都瞭解了,什麼在水裏會不見,什麼還存在,

你把會不見的物體與存在的物體都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不見了我們給他貼上星星,存在的我們給他貼上花朵。

師:今天通過做實驗,我們知道了不同的物質放進水中會有不同的現象發生。像沙子和玉米放進水中,通過攪拌還是存在的,鹽和糖放進水中,通過攪拌就不見了。像這種現象,有個詞表示,叫“溶解”,“溶解在水中”。

師:誰能告訴我,你們在生活中,還見過哪些東西可以溶解在水中?(幼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回答)

師:這些東西到底能不能溶解在水中?我不知道。因爲我們沒有做實驗,小朋友們剛剛看到了,猜想的結果和實驗的結果有時候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不能亂猜,要進行實驗。剛剛小朋友們說了那麼多,回家後做做實驗,明天告訴我和大家。

猜測活動(指導語:請你用眼睛看一看,用小手摸一摸,再猜一猜,這些東西哪些會溶解,哪些不會溶解?)剛開始,教師爲幼兒設置了一個懸念,通過猜測活動一下子將幼兒的好奇心調動起來,爲後面的探究活動奠定了基礎。

認識活動(指導語:你知道這是什麼標誌嗎?)在這裏,教師通過講解、示範讓幼兒認識了記錄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會溶解”的標誌,爲接下來的操作記錄活動做好準備。

操作活動(指導語:請你來試一試,看結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樣?)這個環節的分組操作活動是此次活動的重點,教師爲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並引導幼兒進行分組探究,既提高了幼兒的自主探究、動手動腦的能力,還培養了幼兒的合作精神。在此環節中,教師更多的是採用了間接指導和個別引導的辦法。

分類活動(指導語:請你把會溶解與不會溶解的物體都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分類活動,讓幼兒對物體的溶解現象有所鞏固。

交流總結活動(指導語:說說記錄表,自己是如何操作的,發現了什麼。)在這裏,教師爲幼兒提供了一個寬鬆的環境,讓幼兒自己記錄結果,幼兒可以盡情表達,不僅發展了幼兒的友語言,還拓寬了幼兒思維。

延伸活動:(指導語:請幼兒回去找一找,還有哪些東西會溶解在水中,哪些東西不會溶解在水中,並說說它們的原因。)在這裏,活動還沒有結束,教師讓幼兒帶着問題繼續探索,使幼兒的興趣持續下去,並尋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此課設計意圖及對課堂環節的反思:

1、從幼兒感興趣的角度出發,幼兒對於“水”一向來都是比較熱情的,所以我想這節跟“水”有關的內容應該不會出現冷門、不願參與的'現象

2、從平常科學區情況的觀察來看,現在孩子接觸實驗探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越來越少,讓幼兒失去了自發探索的慾望。

所以我選擇了以實驗爲主的科學課,從課堂結果來看,我可以肯定幼兒對於課堂內容的選擇非常感興趣,參與也非常積極。通過第一環節的猜測,幼兒的注意力被教師吸引,沒有一位幼兒遊離,能夠盡情地猜測。這麼好的開頭給我對以下的環節有了信心,對於實驗任務及規則的講解對於第一次做實驗又要學習記錄的幼兒來說是有難度,所以在實驗之前,我也詳細講解了實驗的步驟,要求5樣物質要分別放入5個不同的杯子裏,這樣幼兒在觀察的時候能夠一目瞭然,還便於後面的對比及分類,雖然課堂上還是出現了有幼兒將幾種物質放入同一個杯子裏,但是在教師的及時發現與提醒下,幼兒能夠馬上改正。

對於實驗的記錄是這節課的一個難點,在設計課程之前,我也思考過很多,應該是能夠溶解的畫 “√”, 不能溶解的畫“×”好呢,還是能夠溶解的畫“×”,不能溶解的畫“√”。按照常理說,肯定是第一種方法纔是比較被接受的。但是我考慮到了,孩子在做實驗時候根本還不瞭解物質放入水中是什麼反應,而且這些現象叫什麼也不知道,所以我只能跟幼兒這樣交流:“當物質放入水中並充分攪拌,物質才存在或者是物質已消失。”幼兒習慣於從顯性的角度分析問題,所以能會看到物質還存在或消失的現象。所以對於還不知道知道是溶解,溶解是怎樣的現象的時候,我們採用後面的記錄方式是比較科學的。同時,從同事的經驗那裏瞭解到,中班幼兒還不太會畫“√”,所以最後我對實驗的記錄解說是:如果物質放入水中,充分攪拌後物質還存在的請畫“O”,物質消失了的話請畫“×”,意象表示物質消失了就什麼都沒有了。從課堂上來看,幼兒對於這個記錄方式還是很容易接受的,面對杯子裏的物質一看就一目瞭然是否消失或存在,記錄顯得簡單很多。

但是,在幼兒瞭解了水的溶解的這個特性之後,知道物質消失表示物質可以溶解在水中,如果物質還存在表示物質不能溶解在水中。在我們班區域活動中我繼續投放了這個實驗,幼兒在記錄時就發生了跟課堂上截然不同的結果,幼兒習慣在物質放入水中消失的後面畫“√”,而在物質放入水中依然存在的物質後面畫“×”,其實看到這樣的記錄方式時我感到很開心,這表明幼兒已經很清楚物質是否能夠溶解的祕密。

從這個看似簡單的記錄方式來看,科學課不盡需要嚴密的課堂過程設計,教師嚴謹的教學語言,還需要站在幼兒的立場上換位思考一些容易被忽視的方面。

第二個部分就是實驗活動。這一環節主要是培養孩子們在實驗中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活動重難點所在。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完全放手讓幼兒自己去嘗試,自己去尋找結果,在整個活動中需要老師幫忙的孩子很少,大多數孩子在實驗的過程中,他們能找到自己的答案,知道如何操作、如何解決自己遇到的困惑,同時做好正確的記錄。通過記錄,使幼兒對各種物體在水中是溶解還是不溶解一目瞭然,還爲後面的總結交流活動提供了依據。在這個環節中,既提高了幼兒的自主探究、動手動腦的能力,還培養了幼兒的合作精神。在此環節中,教師更多的是採用了間接指導和個別引導的辦法。

實驗結果的講解對於實驗後的幼兒都能容易接受,因爲大多數幼兒都從自己的實驗中得到結論:紅糖和食鹽在水裏可以溶解,沙子、黃豆、玉米粒在水裏是不能溶解的。但是在實驗過程和記錄結果中,教師發現個別幼兒對於食鹽是否能夠溶解發生了一點小小的分歧:有個別幼兒認爲食鹽放入水中還存在的,不能溶解在水中,也有幼兒發現剛開始時食鹽是一日存在的,但是後來發現食鹽消失了。在分析結果的時候教師提出介意:請這位小朋友等會再去觀察一下放食鹽的杯子裏有沒有什麼變化,食鹽是否依然存在或者食鹽是否比剛纔變少了。(遺憾:課後沒有請這位幼兒觀察,在整理時發現這杯放了食鹽的杯子和不能溶解的物質放在一起。在班級區域活動中,後來也有幼兒發現食鹽是可以溶解的,但是如果放得很多的話它就會溶解得很慢。所以,更多的祕密還要孩子在課外更多的探索中得到。

第三部分是延伸活動:在這裏,活動還沒有結束,教師讓幼兒帶着問題繼續探索,使幼兒的興趣持續下去,並進行更深一步的探索:可以講不同物質放如水中,觀察是否能夠溶解,有條件的話還可以製作飲料,嚐嚐不同物質放入水中會變成不同的味道等等。並在活動過程中幫助孩子發現新的問題:溶解的快和慢,怎樣可以加速物質的溶解速度……讓孩子在持續的活動中保持這種對探索的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