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設計(15篇)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設計(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8W 次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通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設計(15篇)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設計1

設計意圖:

有一天,孩子們在玩抓尾巴的遊戲。這時,劉其昕抓到一條尾巴說:“老師,看我抓到一條大灰狼的尾巴。”聽到劉其昕的話,有幾個小朋友也參與到其中,紛紛說:“不對,這是小猴子的尾巴。”“這是小兔子的尾巴。”聽到他們的討論,我找來了一張尾巴的圖片,請他們說說這是誰的尾巴,說什麼的都有,其實這是他們都認識的小馬的尾巴。可是,一旦尾巴和身體分開後,他們就不認識了。幼兒在認識動物時都是通過整體進行認識,他們看到一張完整的動物圖片時,能很快說出是什麼動物,但是將動物分割開來變成一小部分時,就不認識了。於是,爲了讓幼兒能從整體到局部、從局部到整體的更細緻的瞭解動物的外型特徵,特設計本次活動。並通過本次活動激發幼兒熱愛大自然,愛動物的情感,培養幼兒細緻的觀察能力和與同伴之間的合作能力。

活動目標

1、鼓勵幼兒參與科學活動,激發幼兒求知慾及對科學活動的探索精神。

2、能從動物的局部判斷出是哪種動物,並能合作將動物完整的拼出來。

3、通過活動培養幼兒細緻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初步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

本次活動重點是:鼓勵幼兒參與科學活動,激發幼兒求知慾及對科學活動的探索精神。

活動難點:理解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係。

活動準備:

大森林場景佈置、東方之星動物大轉盤、動物拼圖卡片、動物圖片、盤子、錄音機。

活動過程:

1、教師帶領幼兒走進大森林的場景中。

師:小朋友,我們現在來到了大森林,你知道大森林是誰的家?(小動物)

(設計意圖:讓幼兒通過觀察,增強幼兒對本次活動的興趣。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引導幼兒瞭解大森林是小動物的家,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感。)

2、引導幼兒說出自己已經認識的動物名稱。

師:大森林裏有什麼動物?

(設計意圖:直接導入課題,給孩子一個已有經驗的回憶,引導幼兒說出自己已經認識的動物名字,加深幼兒對動物的印象,激發幼兒對動物的喜愛之情。並使幼兒瞭解大森林是小動物的家,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感。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爲下面內容奠定基礎。)

3、遊戲:《玩轉盤》

師:這些動物可調皮了,它們都藏了起來,看,有幾隻藏到了大轉盤上,你們猜猜它是誰?(教師出示大轉盤,將轉盤的指針轉起來,幼兒自己玩轉盤,將轉盤的指針轉起來,轉到哪個地方,就根據對動物的認識說出動物的名字。)

師:剛纔,你找到了哪些動物?

(設計意圖:通過玩轉盤的遊戲,讓幼兒在遊戲中根據轉盤上提供的特徵正確的說出動物名字。該遊戲的難度不大,動物的特徵明顯,易於每一位幼兒的獨立操作,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能針對動物的頭部進行推斷動物名字,初步學習推斷的方法,瞭解整體和部分的關係。同時,幫助老師瞭解幼兒對動物的認識程度。將枯燥的認知活動轉變成幼兒喜愛的遊戲活動,在遊戲中掌握知識。)

4、遊戲:《找動物》

師:在大森林裏還藏着好多的動物?這些動物可不是完整的,有的是動物的身體、有的是動物的腳、有的是動物的頭。我們在找到後,要猜出它是誰,然後告訴老師。(幼兒到大森林裏找動物卡片。)

(設計意圖:通過幼兒的尋找活動,培養幼兒細緻的觀察能力。爲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讓每一位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並能通過自己手中的部分動物卡片找出相應的整體的動物,進行對應擺放,瞭解整體和部分的關係。進一步加深幼兒對動物的認識和了解。通過講述自己找到的動物,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

5、將動物的部分卡片送到小動物的家裏。

(設計意圖:教師將動物的完整圖片展示出來,讓幼兒通過自己手中的部分動物卡片找出相應的動物圖片,進行對應擺放,瞭解整體和部分的關係。進一步加深幼兒對動物的認識和了解。)

6、結束部分――《拼圖遊戲》

請找出相同動物圖片的小朋友,合作將動物的部分拼成一個整體的動物。

(設計意圖:通過操作活動,能觀察到動物的分割部分的特徵,並能相互配合進行拼圖,將動物圖片拼完整。注重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嘗試培養幼兒與同伴之間的合作能力。)

延伸活動:《玩拼圖》

在區域活動中,幼兒人手一份動物拼圖,能獨立將拼圖完成。(設計意圖:注重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獨立操作能力,提高幼兒對動物的瞭解。)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設計2

活動目標

1、瞭解幾種常見水果的生長環境,區分長在樹上和地裏的水果。

2、樂意操作,敢於表述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1、水果樂園ppt;

2、在藤架上的葡萄及西瓜的視頻;

3、幼兒操作材料。

活動過程

1、圖片導入

(1)(出示水果樂園ppt)師:水果樂園裏有許多水果,看看有些什麼水果?

(2)可是它們都找不到家了,我們幫它們找找自己的家在哪兒。

(3)幼兒回答,教師演示。

:蘋果、橘子長在樹上,草莓長在地裏。

2、探索操作

(1)觀察操作材料,引導幼兒說說,哪些水果是長在地裏的,哪些水果是長在樹上的?

(2)引導幼兒大膽操作。

要求:把長在樹上的水果貼在上面的表格內,把長在地裏的水果貼在下面的表格內。

(3)交流分享

引導幼兒說說自己的操作結果。

3、拓展延伸

(1)師:水果除了長在地裏和樹上,長在別的地方有沒有?

(2)觀看長在藤架上的西瓜和葡萄的視頻。

(3)師:番茄和葡萄它們長在哪裏的?我們再去找找還有哪些水果像葡萄和蕃茄一樣長在藤上的,找到了告訴老師和小朋友。

活動生成及建議

1、在活動前可以帶孩子參觀果園,拓展孩子的思維。

2、引導幼兒在家中收集更多的水果圖片,將操作材料表格投放在區角活動中,讓幼兒在區角活動時進行操作探索。

PPT課件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設計3

設計意圖:

日常生活中,大部分幼兒接觸過磁鐵,並被神奇的磁鐵深深的吸引。讓幼兒產生無盡的遐想。使他們感到驚奇,產生疑問。通過本次活動,引導幼兒親手動手操作,發現磁鐵的特性,培養幼兒的探索精神。

活動目標:

1、初步感知磁鐵可吸鐵的特性。

2、願意進行探究活動,初步感受探究的樂趣。

3、在遊戲中加深對磁鐵吸引鐵質物品特性的認識。

活動準備:

磁鐵、硬幣若干、鑰匙、花布、毛線、積木、紙張、鈕釦、髮卡等。 活動過程:

一、魔術導入,引出課題。

老師:小朋友們好,這節課請小朋友們和老師一起進入神祕的科學世界吧!首先老師要給小朋友們表演一個小魔術,大家看好啦! (進行魔術表演,鼓勵幼兒大膽猜想,初步感受磁鐵的奧祕。) 老師:小朋友們看看,小魚在上面幹什麼呢?

(幼兒回答)

老師:猜猜我是用什麼方法讓它移動的呢?

鼓勵幼兒大膽猜想。

二、基本部分。

1、老師展示磁鐵。

老師:哦,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哦,原來紙的背面有個東西,你們知道是什麼嗎?

(幼兒回答)

老師:對啦,這個是磁鐵,你們知道磁鐵還能吸什麼嗎? (幼兒思考)

2、幼兒通過實驗認識磁鐵,進一步感受、瞭解磁鐵的特性。 老師:剛剛有的小朋友說了自己的看法,那現在請你們看看桌上的東西,先猜猜哪些東西能被磁鐵吸起來,哪些不能?然後再用磁鐵一個個的實驗。

(幼兒用磁鐵進行試驗,老師觀察並給予幫助。)

3、鼓勵幼兒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

三、引導幼兒根據實驗總結磁鐵的特性。

老師:好啦,大家都動手操作了一下,那根據你們所實驗和所觀察的,發現磁鐵有什麼奧祕呢?

老師總結:磁鐵有吸鐵的特性。

老師:那除了老師準備的東西以外,小朋友們想不想知道這間活動室還有什麼東西能被磁鐵吸住,現在請你們去試試吧!發現了要告訴老師哦!

(幼兒自由在教室裏尋找可以被磁鐵吸住的鐵質物品。)

老師:好了,寶貝們我們快來坐好,非常棒,大家又找到了很多鐵質的能被磁鐵吸住的物品。

四、活動結束。

老師:小朋友們小貓一家想要小朋友們幫助它們釣魚,因爲新年快到了,它們要招待很多親戚朋友,可是在釣魚之前小朋友們想一想怎樣才能用磁鐵把小魚釣上來?

(幼兒回答,並動手操作。)

老師:寶貝們真聰明,這麼快就找到辦法了。那我們現在來釣魚比賽好不好?在一分鐘內,音樂停了就停下來哦!我們看看哪組小朋友釣的最多,誰就獲勝。然後把釣到的魚送給小貓一家。

結束部分:小朋友們在我們的教室裏還有好多小魚,我們一起給客人老師說再見,然後到教室去繼續玩兒釣魚遊戲好嗎?

磁懸浮列車是一種靠磁懸浮力(即磁的吸力和排斥力)來推動的列車。由於其軌道的磁力使之懸浮在空中,行走時不同於其他列車需要接觸地面,因此只受來自空氣的阻力。磁懸浮列車的速度可達每小時400公里以上,比輪軌高速列車的380多公里還要快。磁懸浮技術的研究源於德國,早在1922年,德國工程師赫爾曼·肯佩爾就提出了電磁懸浮原理,並於1934年申請了磁懸浮列車的專利。1970年以後,隨着世界工業化國家經濟實力的不斷加強,爲提高交通運輸能力以適應其經濟發展的需要,德國、發達國家以及中國都相繼開始籌劃進行磁懸浮運輸系統的開發。我國第一輛磁懸浮列車20xx年1月開始在上海運行。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設計4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發現由於地球引力的作用,各種物體在空中會自由下落。

2.通過各種操作活動,使幼兒初步感知不同物體下落速度不同是與物體重力和空氣浮力有關。

3.嘗試改變物體下落的速度,發揮幼兒的創造性,培養幼兒動手試驗和觀察的能力。

活動準備

1、操作材料:各種糖紙、羽毛、報紙、雪花片、球、小沙包、手絹、

2、輔助材料:剪刀、透明膠、夾子、雙面膠、泥工、綵帶。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感知物體自由下落的現象

1.教師:“今天老師準備了許多東西,請你們來玩一玩,把這些玩具往上扔,看看你會發現什麼。”

2.幼兒自由操作,教師個別指導。

3.你剛纔扔的是什麼東西?你扔這些東西的時候有什麼感覺?它落下來的速度是什麼樣的?

二、再一次拋接物體,發現物體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1.啓發幼兒任意選兩樣玩具同時拋接,發現物體下落速度不同。

2.引導幼兒兩兩相伴,同時拋接物體,發現物體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三、啓發幼兒探索改變物體下落速度的方法。

1.教師出示兩張相同的紙,啓發幼兒能讓我們以不同的速度落下來。

2.幼兒嘗試探索:如將紙折成飛機就扔得高些,落下來也快些。夾子夾住羽毛使羽毛落得快。

四、爲什麼物體都會往下落? 教師:扔上去的物體爲什麼會落下來呢?

(是由於地球的引力。)

五、小結:

今天我們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知道物體由於地球的引力扔上去以後都會下落。

輕而大的物體扔不高,落下來也慢;重而小的物體扔的高,落下來也快,通過改變,也會改變它的速度。

六、組織幼兒觀看人在太空中的錄象。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設計5

一、活動目標:

1.認識雞蛋、鴨蛋、鵝蛋、鵪鶉蛋;知道不同的動物生不同的蛋,知道蛋有蛋清、蛋黃、蛋殼組成。

2.能用比較觀察的方法,感知蛋有大小、顏色的不同。

3.喜歡和蛋做遊戲,體驗探究的樂趣。

二、活動準備:

1.雞蛋、鴨蛋、鵝蛋、鵪鶉蛋實物若干及對應的動物媽媽展板。

2.蛋框、蛋託、盤子、透明盒以及 ppt 課件等。

三、活動過程:

1.創設“蛋寶寶大聚會”的情景,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願望。

將蛋寶寶的家佈置在場地中央。請幼兒看一看、摸摸。

提問:“你認識這些蛋嗎?他們分別是什麼蛋?”

鼓勵幼兒講述自己認識的蛋,並說出蛋的名字。發現這些蛋的形狀是一樣的,都是橢圓形的。

2.玩“找不同”的遊戲,鼓勵幼兒通過觀察、比較,發現大的不同。

提問:“仔細觀察你認識的蛋。這些蛋都是一樣的嗎?它們有什麼不同?”

鼓勵幼兒自由探索並說出自己的發現:蛋的大小,顏色花紋等都不同。

引導幼兒一起玩“蛋寶寶排隊”的遊戲。

鼓勵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感知蛋的大小。能按照從大到小的順序進行排列。

小結:我們剛纔認識了四種蛋:雞蛋、鴨蛋、鵝蛋、鵪鶉蛋。它們形狀一樣,大小、顏色、花紋不同。鵝蛋最大,鵪鶉蛋最小,雞蛋偏紅色,鵝蛋是白色的,鴨蛋是清綠色的,鵪鶉蛋上有斑點。

3.玩“蛋寶寶找媽媽”的遊戲。通過遊戲知道不同的動物,會生不同的蛋。

提問:“這是什麼蛋?他的媽媽是誰?”

小結:原來不同的蛋是有不同的媽媽。母雞生雞蛋,鴨子生鴨蛋,鵝生鵝蛋,鵪鶉鵪鶉蛋。通常,大的動物生的蛋也比較大,小的動物生的蛋,也比較小。

4.鼓勵幼兒嘗試將蛋打開,自主探索、發現蛋有蛋清、蛋黃、蛋殼三部分組成。

請幼兒逐一將蛋打開。提問:”你是怎麼打開的?”引導幼兒說出蛋有外殼,外殼很薄,容易碎。

提問:“蛋裏面藏着什麼?蛋清蛋黃分別是什麼樣子的?”

請幼兒說出打開後發現的祕密。

小結:原來所有的蛋殼裏面都有蛋清、蛋黃。蛋清是透明色的,蛋黃都是黃色的。所有的蛋都有蛋清、蛋殼、蛋黃三部分組成。

5.請幼兒說一說蛋的吃法,知道蛋裏面有豐富的營養,要每天吃一個雞蛋。

提問:小朋友,平時媽媽是怎麼給你做雞蛋吃的?

小結:不光是雞蛋,蛋裏面有豐富的營養,小朋友要每天吃一個雞蛋哦,讓我們長得更高、更壯。

活動反思

幼兒對各種動物的蛋非常感興趣。科學活動《大大小小的蛋》不正如孩子們的心意嗎?通過這次活動,能夠讓幼兒認識更多的蛋寶寶。《大大小小的蛋》的活動目標是通過觀察認識各種各樣的蛋。知道鵝、鴨、雞、鵪鶉都會生蛋;而且蛋有大小和顏色的異同等。蛋是幼兒經常吃到的食物,它是來源於生活的教材。

活動一開始,爲了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我設計了寶寶聚會的遊戲情景。激發幼兒想了解更多的大大小小的蛋寶寶的願望。再出示各種各樣的蛋之後,並沒有直接告訴孩子們是什麼蛋,而是讓孩子們自己說一說,增強了孩子們的自信心。並且在活動中,我鼓勵幼兒運用各種感官觀察各種蛋。並且在活動中我請幼兒把蛋寶寶拿在手中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等。從孩子們七嘴八舌的討論中,可以看到他們對蛋的探索願望,被激發出來了。

小班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具有侷限性、具體性的特點,喜歡直接參與嘗試,對操作性的活動有感興趣。本次科學活動正符合孩子們好動手、喜探究的心理特點。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孩子動手操作、主動活動的興趣和創造意識。材料的提供上即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層次性、開放性。幼兒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動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

爲了讓幼兒感知“不同的動物會生不同的蛋”,我和幼兒一起玩“蛋寶寶找媽媽”的遊戲。爲幼兒準備鵝媽媽、鴨媽媽、雞媽媽、鵪鶉媽媽的圖片。請幼兒將蛋寶寶實物送到媽媽的身邊。教師:小朋友手中的蛋

是什麼蛋?是誰的寶寶呀?我們把她送到她們的媽媽身邊吧。請幼兒分別把手中的蛋寶寶送到對應的動物媽媽身邊。由表及裏,我拿出雞蛋,請幼兒自己動手操作打開蛋。在打開蛋殼的時候,孩子們聚精會神。請幼兒觀察並知道所有的蛋都有外殼,蛋殼很薄,容易碎。蛋殼裏面有蛋清蛋黃。蛋清都是透明色的,蛋黃都是黃色的,蛋清蛋黃營養豐富。通過這一環節,幼兒知道了蛋都有蛋殼蛋清蛋黃三部分組成。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設計6

設計意圖

新《綱要》中強調:“嘗試使用工具的經驗將對幼兒終身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有益。”《小手請誰來幫忙》通過加工食物的實際操作,引導幼兒學習使用工具的正確方法,探索如何選擇合適的工具改變菜的`形狀,從而讓孩子體驗到工具的不同功能和使用工具的便捷,從而獲得使用工具的經驗。另外,在活動中也滲透了情感、數學等方面的內容,如,通過加工食物場景,孩子體驗做父母的辛苦並感受父母對自己的愛。

活動目標

1.嘗試運用小工具改變食物形狀的正確方法,體驗使用工具的方便。

2.引發對生活中常則小工具的關注。

3.能夠表達自己的想法,與同伴分享經驗。

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嘗試運用小工具將食物變小的正確方法,引發對生活中常見小工具的關注。

活動難點:探索用適宜的工具把菜變小的方法。

活動準備

1.幾樣廚房小工具,背景音樂。

2.菜若干(南瓜、芹菜、黃瓜、百葉),工具若干(剪刀、湯匙、小刀),塑料小碗,托盤,溼巾紙等。

活動過程

1.說一說:今天買了什麼菜?

(1)教師拿出菜籃子。

“看看今天老師買了什麼菜?你們認識嗎?”

“一起數數一共買了幾樣菜?”(一一點數。)

師:這是什麼?看看這根黃瓜長的什麼樣?

幼:長長的,細細的,綠綠的……

師:又粗又長的黃瓜看起來真新鮮!

師:這根芹菜呢?

幼:也是長長的……

師:細細長長的芹菜一定很好吃!

師:四四方方的百葉你們吃過嗎?

幼1:吃過。

師:好吃嗎?

幼2:沒有。

師:百葉包肉吃過嗎?以後吃飯的時候仔細留意一下有沒有百葉包肉這道菜?

師:這個南瓜看上去怎麼樣?

幼:很大,圓圓的。

師:可以用什麼好聽的詞來說說?

評析:這個“說一說:今天買了什麼菜?”環節的設置,既喚起了孩子的B有生活經驗,又滲透了數學元素,幫助孩子梳理出有關大小、長短和粗細的概念。

(2)討論:“菜買回來了,就這樣能吃嗎?該怎麼辦?”

幼:燒一燒。

師:在燒之前,我們要做什麼?

幼:洗一洗。

師:把菜洗一洗,然後怎麼樣?

幼:切一切。

師:是啊!黃瓜一般要切成一片片,芹菜要切成一段段的才能做菜,平時爸爸媽媽就是這樣做的。用什麼切呢?

評析:繼續喚起孩子的生活經驗。孩子回憶起家裏爸爸媽媽做飯做菜的情景,爲認識工具環節做鋪墊。

2.認一認:請誰來幫忙?

(1)認識刀。

“我這裏有一把刀,你會用嗎?誰來試一試?”(請一名幼兒上前嘗試使用。)

師:看看他的一隻手抓在哪裏?(想一想手應該抓哪裏?)

幼:刀把。

師:另一隻手做什麼?

幼:按住菜。

師:按住菜,不讓菜滾來滾去。

師:快快的刀口朝哪邊?

幼:下面。

師:快快的刀口要朝下。小刀很危險,你要小心啊!

“除了刀,還可以請什麼工具來幫忙把食物變小呢?”(看看今天誰也來幫忙了?)

(2)認識剪刀。

“這是什麼?你會用嗎?看看這把剪刀哪裏最危險?”

幼:剪刀頭、裏面……

師:是這裏嗎?張開的大嘴巴是很危險的地方,你的手可不能伸進去啊!小朋友們剛開始用剪刀,所以要加倍小心啊。

(3)認識勺子。

師:“我們平時用勺子來做什麼?”

幼:吃飯,吃菜……

師:現在我們不吃飯,也不喝湯,勺子會幫誰的忙,讓它變小呢?待會兒試試看!

評析:在這一環節中,除了勺子是孩子們會用的,像剪刀、小刀,特別是小刀,出於安全角受考慮,我們通常不太會讓小班孩子嘗試。其實只要教給孩子正確的使甬方法(當然也要考慮這種工具是否適合孩子,孩子小嘰肉是否發展勤司以掌握這種工具的程度),告訴他們哪裏比較危險,讓孩子試着去剪一剪,切一切,對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和生活能力都是有幫助的。

3.試一試:哪種工具更方便?

(1)瞭解操作要求

①現在請大家轉過身來,桌子上有已經洗乾淨的黃瓜、芹菜、百葉,還有南瓜。按順序指,讓幼兒說出名稱。

②交代任務:南瓜組,請選擇合適的工具把南瓜肉放到小碗裏;黃瓜組、芹菜組、百葉組請試試用哪個工具幫忙可以把它變小。

③提出要求:每組的桌子上都有剪刀、刀和勺子。你們都去選一選,試一試,看看哪種工具用起來更方便!用工具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安全,輕輕地拿輕輕地放,保護好自己,也不要傷害到其他小朋友。在開始之前可別忘記用紙巾把小手擦擦乾淨,注意衛生啊!

(2)幼兒操作,鼓勵幼兒大膽嘗試。

評析:在“試一試”環節,孩子親自操作,在“做中學,玩中學”,體驗到使用工具的方便,發現小手和工具的關係,在主動探索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到身邊的科學。

(3)交流。

①黃瓜

師:你請誰來幫忙把黃瓜變小的?

幼:小刀。

師:怎麼用的?

師:你覺得用小刀切黃瓜方便嗎?還有誰也把黃瓜變小了,但用了不同的工具?

幼:剪刀。

師:你覺得用剪刀把黃瓜變小方便嗎?

梳理經驗:讓黃瓜變小用小刀比較方便。

②芹菜

師:把芹菜變小你們是請誰來幫忙的?

幼:刀,剪刀。

師:你們覺得哪個更加方便?

梳理經驗:用刀和剪刀都可以把芹菜變小,用剪刀會更快更方便一些!

③百葉

師:誰把百葉變小了?用了什麼工具?

幼:剪刀。

梳理經驗:看來用剪刀做事還真方便!

④南瓜

師:南瓜肉都放到小碗裏了嗎?

幼:還有一點沒有挖完。

師:你是請誰幫忙的?怎麼做到的?

幼:用勺子挖的。

梳理經驗:原來勺子除了可以用來吃飯,喝湯,還能挖南瓜肉呢,真方便!以後有什麼需要挖的,可以請勺子來幫忙哦!

(4)小結:剛纔我們的小手請了刀、剪刀幫忙,切一切,剪一剪,把黃瓜、芹菜和百葉變小;請了勺子來幫忙,把南瓜肉挖出來了,等會兒廚師就可以做菜啦!這些小工具的用處還真大,謝謝你們幫忙!

評析:在交流環節,主要幫助孩子梳理出選擇合適小工具的經驗,如,黃瓜用小刀切比較方便。

4.找一找:生活中的小工具

(1)出示開瓶器、餃子器等,瞭解用處。

師:我在廚房還找到了幾樣小工具,看看是什麼?

①開瓶器:這個是什麼?它有什麼本領?

②餃子器:知道這個是什麼嗎?可以做什麼?

③刨絲器和打蛋器一起出示:這兩個你們認識嗎?

師:不認識沒關係,可能你家的廚房裏就有哦,回家可以找一找,問問大人是什麼工具?

(2)引發幼兒尋找生活中常用小工具的興趣。

師: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時候都會請小工具來幫忙做事。今天回家後和爸爸媽媽一起找一找,明天來說一說好嗎?

評析:在活動的最後環節,出示了更多小工具,引發孩子對工具的關注。

活動反思

1.活動中孩子們積極性高,通過情景設疑、探索操作和交流分享等環節,孩子嘗試運用各種小工具將食物變小,並從中體驗到每種工具的方便之處。另外,小班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較弱,在活動中,教師創造了一個家庭式的溫馨活動氛圍,引導、啓發和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

2.活動環節層層遞進,重點突出。從“買菜”情節到引出生活中的幾種常見小工具,過渡自然並貼近孩子的生活。在活動中始終貫穿着安全教育、常規教育等內容,特別是在認識小工具的環節,重點強調了刀和剪刀的正確使用方法。

3.比較注重活動中的一些細節。如,背景音樂的介入,既能調動氣氛,又能控制時間。再如,提供的幾種食材(芹菜、黃瓜、南瓜、百葉)既乾淨衛生,又利於孩子的操作和探索。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設計7

活動目標:通過幼兒對玩具的把玩與觸摸,感知軟軟的、硬硬的,並以此對玩具及其他物品進行歸類,培養幼兒初步的歸類意識。

活動準備:玩具人手一個(有軟性玩具、硬性玩具),其他各類物品若干。

活動過程:

一.展示玩具,引起幼兒興趣

老師這裏有很多玩具,想不想來玩玩?

二.多次把玩玩具,感知玩具軟軟的和硬硬的特性。

1.幼兒自行挑選玩具把玩

(1)要求:①每人只能挑選一件。

②用你的小手摸摸看,你拿到的玩具是怎樣的?

⑵老師指導幼兒用各種方式知道玩具的軟或硬。

⑶討論:你發現你玩的玩具摸上去或碰上去是怎樣的?(學詞:軟軟的、硬硬的)

2.幼兒再次玩玩具

和同伴交換玩具,嘗試多種感知。

三.學習歸類

1.遊戲:把玩具送回家

軟軟的玩具有一個家,硬硬的玩具有一個家,你拿的玩具是軟軟的就送軟軟的家裏,你拿的玩具是硬硬的,就送硬硬的家裏。

幼兒送玩具,老師指導。

2.嘗試給多種物品歸類。

觀察老師準備的物品。

小結:有些東西是軟軟的,有些東西是硬硬的。

一起來送這些物品回家。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設計8

目標:

1、敢於嘗試使用一些常見的工具。

2、樂意記錄並表達自己的操作過程。

準備:

1、食物:胡蘿蔔、白蘿蔔、黃瓜、土豆、熟雞蛋

2、工具:剪刀、西餐刀、鉗子、刨子、鋸子、空礦泉水瓶

過程:

一、小手能幫我們做許多事,今天我們又要用小手來做事了,我們把這些東西裝到瓶裏去好嗎?我們這裏有許多東西,你想把哪一樣東西裝到瓶裏去就把這樣東西選進你的籮筐裏。

二、(讓幼兒嘗試把東西裝進去),這樣能把東西裝進瓶裏嗎?怎樣才能把這些東西放進去呢?

三、有的小朋友想到了小手可以請小工具來幫忙,老師準備了很多小工具,你想選哪些小工具來把幫忙?這些小工具是不是能幫你忙呢?我們就來試一試。(教師示範)選你要用小工具放進你的籮筐裏,去試試這個小工具能不能幫你的忙。如果能的就選擇這個小工具的圖片貼在記錄紙上畫a的地方,如果不能幫忙就把圖片貼在記錄紙上畫r的地方。試的時候一樣一樣地試,試完一樣記好後再試第二樣。

四、幼兒操作

教師觀察幼兒的操作過程及記錄情況,同時提示幼兒注意安全。

五、交流

1、你裝的是什麼?

2、你是請誰來幫忙的?

3、你是怎樣用它把東西變小放進瓶子裏的?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設計9

目標

1.喜歡水果,能正確說出幾種常見水果的名稱,並瞭解其典型特徵。

2.認識幾種比較特別的水果,感知水果的多樣性。

準備

1.請每位幼兒帶1―2樣水果來園,盛裝在大籃子裏或用一塊大布蓋好。

2.各種水果的圖片或照片若干。

3.各種水果的粘紙(數量略多於幼兒人數)。

4.裁剪好的做相框用的各種彩色紙條。

過程

1.瞭解水果的外形特徵。

――以水果照相館的情景導入,引導幼兒看看哪些水果來拍照了。

――請幼兒介紹自己帶來的水果(蘋果、桔子、香蕉、梨等),鼓勵幼兒正確說出其名稱,引導幼兒觀察各種水果的典型特徵。如:我們來看看,XX小朋友帶來的是什麼水果? (蘋果)和蘋果娃娃問個好吧!蘋果娃娃長得什麼樣?有誰吃過蘋果?蘋果是什麼味道的?我們給蘋果娃娃拍個照吧! (兩手拇指與食指相對,做照相機的樣子)

――向幼兒介紹幾種比較特殊的水果,如獼猴桃、芒果、椰子等,讓幼兒知道這些水果的名稱。如:這位水果娃娃是誰?(獼猴桃)你們願意和它握握手嗎? (感受獼猴桃表皮的粗糙和毛茸茸的特徵)

2.扮演水果娃娃。

――請幼兒挑選自己喜歡的水果粘紙粘在額頭上,扮演自己喜歡的水果,拍一張“集體照”。

爲“水果”照片製作相框。

――照片“沖印”好(出示各種照片或圖片)後,激發幼兒產生爲水果製作相框的願望。

――幼兒製作,教師個別輔導,提醒幼兒粘貼時不要把水果蓋上,只裝飾邊緣。

――把製作好的相框佈置在活動室牆面。

建議

1.常見的水果和比較特殊的水果具有地域,性和相對,性,如芒果、椰子在海南是常見的水果,而到了北方就成了比較特殊的水果了。

2.現在的幼兒知識經驗都較豐富,介紹常見的水果可由幼兒自己來介紹。

當幼兒介紹自己拿來的水果時會有一種自豪感。

3.活動可延續爲一個半日活動。前半部分介紹各種水果,儘可能讓幼兒充分了解;後半部分讓幼兒爲水果照片製作相框,用來佈置和裝飾環境。

4.若照片較難收集,可用各種畫報或宣傳廣告圖片來代替。

5.將帶來的水果保存好,以便下一個活動繼續用。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設計10

活動目標:

1、聽聽、看看、說說幾種常見的鈴聲,知道鈴聲的意思及與我們生活簡單聯繫

2、願意參加集體活動,體驗共同遊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大圖書、音樂

活動過程:

一、摸一摸,激發興趣

遊戲:摸摸你的**,**在哪裏?

小結:小眼睛會看,小耳朵會聽,本領真大!

二、聽一聽,區別鈴聲

1、鬧鐘鈴

這是什麼鈴兒在說話?鬧鐘丁零零,好像在對喜洋洋說什麼呀?

起牀要做些什麼事情?模仿自己穿衣服、自己穿褲子……

小結:鬧鐘丁零零,我要起牀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真是能幹的好寶寶。

2、電話鈴

電話響了會唱什麼歌?電話丁零零,好像對喜洋洋說什麼話?

遊戲:打電話

小結:電話丁零零,請問你是誰,打好電話說再見,是個有禮貌的好寶寶。

3、車鈴

喜洋洋騎的是什麼車?聽聽發出了什麼聲音?

車鈴丁零零,好像在說什麼?

小結:車鈴丁零零,快快讓開吧。過馬路走橫道線,做個安全的小寶寶。

4、門鈴

門鈴叮叮咚,好像在說什麼?

遊戲:做客

我們和喜洋洋一起去看朋友做客吧。《看朋友》

三、說一說,鈴兒響叮噹

四、唱一唱,體驗快樂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設計11

學情分析

隨着商品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種商品的包裝也越來越美觀。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包裝瓶,不僅具有實用價值,而且造型美觀。《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爲科學探索的對象。”因此,我利用並挖掘生活中不同外形、不同質地、不同用途的廢舊瓶子的教育價值,爲幼兒提供探索發現的機會,激發幼兒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也能幫助幼兒瞭解瓶子與人們生活的關係。於是,我和孩子們收集了生活中的廢舊瓶子,進行了簡單裝飾,並根據小班下學期幼兒的年齡特點,“瓶娃娃”命名課題,設計了本次科學活動。

活動目標

1、觀察瓶娃娃的外形特徵,瞭解它們的用途。

2、能清楚地表述觀察的結果。

3、體驗探索瓶娃娃的樂趣。

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把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空瓶子洗乾淨,裝扮成瓶娃娃(數量多於幼兒);豆子若干;塑料盒若干。

活動過程

1.激發興趣

(1)向幼兒介紹瓶娃娃

師:老師帶來了很多可愛的、漂亮的瓶娃娃,你可以挑一個最喜歡的瓶娃娃做你的好朋友。

(2)幼兒挑選最喜歡的瓶娃娃

師:我們可以看一看、摸一摸、抱一抱、比一比,挑出自己最喜歡的一個瓶娃娃,開始吧。

分析:把瓶子裝飾成娃娃,賦予瓶子生命,既激發了幼兒的探究慾望又喚起了幼兒愛護瓶子的意識,不僅符合幼兒泛靈論的心理特點,也體現了人與周圍事物、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新型環保理念。

2.和瓶娃娃做朋友

幼兒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抱一抱、比一比,初步感知瓶娃娃的外形特徵,並挑出自己最喜歡的瓶娃娃做朋友。

師:抱着你最喜歡的瓶娃娃,輕輕地坐到小椅子上休息一會兒吧。

分析:請幼兒選一個自己最喜歡的瓶娃娃做朋友,讓幼兒從小就學會對衆多事物進行鑑別,學會在衆多物品中有主見地選擇,充分體現了尊重和鼓勵幼兒不同於他人的個性發展的教育理念。

3.表述瓶娃娃的外形特徵

(1)請幼兒說說喜歡瓶娃娃的原因

師:這個瓶娃娃是你最喜歡的,是嗎?那你喜歡它的什麼地方?(喜歡它的個子高高的、喜歡它胖胖的、喜歡它大大的腦袋、喜歡它身上的紅顏色……)

(2)觀察瓶娃娃身上的顏色

師:那你的瓶娃娃身上有哪些顏色呢?(紅色、黃色、藍色、綠色、黑色、紫色)

(3)探索摸一摸、捏一捏瓶娃娃的感覺

師:瓶娃娃喜歡小朋友來摸摸它、捏捏它。來,摸一摸,有什麼感覺呀? (滑滑的、很光滑)

師:再捏一捏,有什麼感覺呀?(軟軟的、硬硬的)

(4)比一比瓶娃娃,看能發現什麼,並用語言和動作進行表述。

師:把你的瓶娃娃和小夥伴的瓶娃娃放在一起比一比,看看能發現什麼?

(通過比較,幼兒發現有的瓶娃娃高高的、有的瓶娃娃矮矮的、有的瓶娃娃胖胖的、有的瓶娃娃瘦瘦的)

師: (小結)我們喜歡的瓶娃娃身上的顏色各不一樣,有紅的、有黃的、有綠的、有藍的,還有黑的;摸上去滑滑的;捏一捏,有的瓶娃娃軟軟的,有的瓶娃娃硬硬的;它們的大小也不一樣,有的高高的、有的矮矮的、有的胖胖的、有的瘦瘦的,個個可愛極了。我們的瓶娃娃不僅漂亮,它還有很多本領呢,誰來說一說,它有什麼本領?

分析: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個體參與活動使用的感官通道越多,感知效果越好。因此,在這個環節中,我不侷限於讓幼兒單一地用語言表述瓶子。並引導幼兒用自己的肢體語言進行表述。幼兒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他們用蹲下甚至趴下的方式表示瓶子矮矮的,用踮腳、伸長手臂的方式表示瓶子高高的。

4.瞭解瓶娃娃的用途

幼兒說說瓶娃娃的本領。

引導幼兒藉助豆寶寶,讓自己的瓶娃娃會唱歌。

分析:在引導幼兒讓自己的瓶娃娃唱歌時,幼兒自己動手,把豆子裝入瓶中,不僅鍛鍊了手部的小肌肉,還讓幼兒感受到與瓶娃娃交朋友的快樂,獲得成功的體驗。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設計12

活動目標:

1、自主尋找周圍壞境中的聲音。

2、發現用同一種"工具"敲擊不同的東西,發出的聲音是不同的。

活動重難點:

自主尋找周圍壞境中的聲音並發現用同一種"工具"敲擊不同的東西,發出的聲音是不同的。

活動準備:

小勺若干,

活動過程:

一、設計情景

引導幼兒說出生活當中的各種聲音

師:我們家裏有個小懶蟲,每天早上都要等到聽到一種小動物的聲音才 會起牀,你們猜猜會是哪一種小動物的聲音。 啓發幼兒想想各種動物的聲音。起牀以後這個小朋友會做什麼(上廁所,洗臉 刷牙 吃飯 喝水。。。) 吃飽飯了,這個小朋友要去幼兒園,一路上他會聽到什麼聲音(各種車聲,小攤小販的吆喝聲。。。)來到幼兒園會聽到什麼(老師小朋友互相問候)

小結:在我們的周圍你只要細細的聆聽,就會尋找周圍壞境中的聲音。同時我們還能自己製造出很多聲音。

二、用勺子敲擊出不同的聲音師;我們每個小朋友手裏都有一把勺子,大家動動腦子看看它能發出什麼不同的聲音。

三、活動結束

師:今天我們發現了周圍環境中有很多不同的聲音來,而且有些聲音還非常的好聽,而且我們也能自己創造很多不同的聲音,下面請小朋友和老師一起到外面看看還能發現出什麼特別的聲音 。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設計13

活動一:撿落葉、玩落葉(略)

活動二:樹葉分類

活動目標:

1、能用自己的方法給樹葉分類。

2、能大膽地進行實踐活動,並能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

活動準備:

1、各種各樣樹葉數份。

2、每人兩個簍子。

3、集體記錄表一張。

活動過程:

一、出示樹葉,引導幼兒觀察

1、這是什麼?

2、這兩片樹葉什麼地方一樣,什麼地方不一樣?

二、提出分類要求,幼兒進行分類

要求:1、想一想怎麼分?

2、分好的樹葉放在簍子裏。

三、展示、猜測、介紹活動

1、教師幫助幼兒向同伴展示自己的分類方法,請大家

猜測可能的分類標準,並用語言表達出自己的猜測。

2、教師對幼兒的分類方法進行記錄。

四、師生共同總結、統計分類的方法。

五、按自己感興趣的分類方法再進行嘗試分類。

活動三:葉子裏的水

活動目標:

1、區別枯葉和綠葉,發現綠葉中有水。

2、初步嘗試用簡單線條或圓圈記錄的方法。

3、培養幼兒觀察、比較的能力。

活動準備:

1、枯葉、綠葉數份

2、積木、白紙等操作材料。

3、記錄表、記錄筆等。

活動過程:

一、提出問題:

1、這是什麼?

2、他們有什麼不一樣?(

學習

詞:枯葉、綠葉)

3、猜一猜,葉子裏面有什麼?有沒有水?

(1)、介紹記錄表,教師交待如何記錄。

(2)、幼兒把自己的猜測記錄下來。

二、幼兒進行實驗,探索綠葉裏的水。

1、教師介紹操作材料及操作方法。

2、幼兒實驗操作並進行記錄

三、幼兒交流:

1、你發現了什麼?

2、爲什麼綠葉裏有水,枯葉裏沒有水?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設計14

一、活動目標

1、知道我們是生活在空氣中的,空氣的流動便成了風;

2、知道人缺了空氣便不能生存,初步懂得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3、萌發科學探究的熱情,獲得懷疑和探究的勇氣。

二、活動重難點:知道空氣對人生存的重要性,人缺了空氣便不能生存。

三、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沒有破損的塑料袋(幼兒在家長的幫助下自己準備好)、扇子

2、經驗準備幼兒有被風吹的經歷,知道風吹在臉上和身上的感覺。

四、理論依據

幼兒是主動的學習者,積極主動的情緒狀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和獲得真正內化的知識經驗是判斷幼兒主動學習的重要指標。首先,積極主動的情緒狀態是幼兒主動學習的基本前提和首要條件,活動前的情緒調動能夠使幼兒的主動學習進入良好的準備狀態,而活動中幼兒積極主動的情緒狀態的維繫,則是活動有效性的重要保證。其次,幼兒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首先體現在幼兒能夠按照自己的學習方式和速度進程進行學習,或者說按照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速度進程進行學習。另外,幼兒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還體現在用相互作用的方式進行學習。最後,由於幼兒獲得的認識不是來自於教師由外向內的傳遞,而是經過了發生在幼兒自身內部的建構過程,因此它是幼兒真正理解和內化的知識經驗。

興趣是幼兒主動學習和探究的基本前提,幼兒的經驗水平是其主動學習和探究的起點。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應從幼兒的興趣、需求和原有水平出發,融入適宜的教育目標和內容,使教育目標和內容內化爲幼兒的需求。

從科學探究的角度來看,幼兒的探究過程具有如下特點: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二、幼兒最初關心的問題都和自然環境有關,是基本的科學問題;三、幼兒通過直接經驗來認識事物;四、探究方法具有試誤性;五、幼兒所獲得的知識經驗具有"非科學型"。因此,在設計幼兒園科學活動時,要充分考慮到幼兒在這一階段所具有探究過程的特點,從而使開展的活動能夠最大化的有利於幼兒的學習和探究。

五、活動過程

1、用塑料袋收集空氣,知道我們的周圍存在着空氣中。幼兒分組拿着塑料袋往前跑,在跑的過程中使塑料袋裏充滿空氣,然後收緊塑料袋的袋口,塑料袋裏鼓鼓的就是空氣。

2、用扇子扇塑料袋,知道空氣的流動便成了風。幼兒一手拿着塑料袋,另外一隻手拿着扇子,用扇子扇塑料袋,通過觀察到塑料袋的擺動,知道風的形成。

教師向幼兒講解有關空氣與風的形成的關係:

(1)空氣是能夠流動的;

(2)空氣的流動便成了風。

3、通過操作,知道空氣是人生存所不可或缺的幼兒捏住自己的鼻子,通過嘗試着不呼吸空氣,知道人離開了空氣是不能存活的。

六、活動延伸在日常生活中,教師可引導幼兒注意觀察大自然中的各種與空氣有關的現象,同時注意培養幼兒保護環境的意識。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設計15

活動目標:

1、在找找、看看、說說、做做中鼓勵幼兒自主觀察小螞蟻。

2、初步瞭解螞蟻的特徵、生活的地方及喜歡吃的東西。

活動準備:

提前請幼兒準備螞蟻喜歡吃的食物(糖果、餅乾等),放大鏡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出活動1、你爲小螞蟻準備了什麼吃的?

2、小螞蟻住在在哪裏呢?我們一起去找找,給它們帶去好吃的。

二、找螞蟻1、帶領幼兒到小區公園,請幼兒找一找小螞蟻2、你在哪裏看到了螞蟻?它是什麼樣子的?

三、喂螞蟻1、請幼兒把準備的食物給螞蟻吃,看看螞蟻最喜歡吃什麼?

2、引導幼兒與螞蟻說說話。

如:小螞蟻快來嘗一嘗;好吃嗎?等小螞蟻好像說了什麼?(真好吃,謝謝)3、你還看到了什麼?有什麼新的發現?

4、請幼兒走走看看螞蟻最喜歡吃什麼?

四、與螞蟻說"再見",帶幼兒回園,教師進行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