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五年級古詩《尋隱者不遇》教學反思

五年級古詩《尋隱者不遇》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1W 次

  《尋隱者不遇》教學反思1

古詩《尋隱者不遇》,語言簡潔,文字精練,詩句蘊含着豐富的感情。

五年級古詩《尋隱者不遇》教學反思

這首詩的特點是寓問於答。“松下問童子”,必有所問,而這裏把問話省略了,只從童子所答“師採藥去”這四個字而可想見當時松下所問是“師往何處去”。接着又把“採藥在何處”這一問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辭,把問句隱括在內。最後一句“雲深不知處”,又是童子答覆對方採藥究竟在山何處的問題。採用多種形式的讀,反覆閱讀從詩句體會人物情感,爲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作準備。第一句:松下問童子——滿懷希望。第二句:言師採藥去——情緒一下子低落變成失望。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線希望。第四句:雲深不知處——悵然若失,又生出無可奈何之感。理解詩句的其中蘊含的感情色彩,我們再次靜心與文本對話,融入其中,彷彿讀者就是尋隱者。但是,我在引導學生揣摩詩人對隱者的仰慕之情時,還未發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顯得有些生硬。

  《尋隱者不遇》教學反思2

古詩《尋隱者不遇》教學過程中,有的學生提出:這位隱者是誰?是神仙嗎?針對這一疑難,同學的回答各式各樣:詩人、僧人、道士、採藥人、醫生……都爲自己的看法爭得面紅耳赤,這時我說:“老師想給你們提個建議?我們能不能再仔細地讀讀詩,邊讀邊想,從詩中的一些詞語裏,把這位隱者‘畫’出來好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興趣大增,討論十分熱烈。有的說:“我從‘採藥’這個詞裏想象隱者是懂醫術的人,他採了藥爲人治病,是一位救人的良醫。”有的說:“‘雲深不知處’說明隱者的採藥是在雲霧繚繞的高山上,他不辭辛勞、不怕艱險,隱居在深山,採藥行醫,是個大好人。”有的還說:“‘松下問童子’的‘鬆’也有意思,是不是也象徵隱士的品格像松樹一樣堅強,精神像松樹一樣長青。他是一位品德高尚的的老人。”……正是有了及時的點撥,課堂上學生纔會意趣橫生,煥發出了生命的活力。

我覺得,在課堂學習中,我們組織他們去自主學習、合作探討,集體力量再強大,學生仍舊會遇到懵懂不開的困難。這時的老師不能見死不救,一味強調讓他們自己再想想,應該組織他們整理思維,引導他們的思維走向正確,適當地及時參與,或提醒,或總結,整合學生混雜的語言、思路,做一位及時的引導者,積極的參與者。

在如今的課程改革浪潮裏,師生的話語是豐富多彩的,我們老師所追求的不僅是一種對話交流的方式,更重要的是這種平等、合諧的氛圍,能夠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能夠形成師生互動的學習環境,能夠使我們的課堂走向精彩。

  《尋隱者不遇》教學反思3

我在《尋隱者不遇》古詩教學中,努力體現了以下幾點:

一、走進生活,感同身受

學生的'思維是以感性經驗爲基礎的,自己經歷過的、感受過的事情在他們的心中會留下深刻的印象,並將此作爲自己瞭解其他類似事物的基礎。所以我在上課伊始,以談話的形式,與學生交流:“自己有沒有懷着無比嚮往的心情興沖沖地跑去找朋友玩耍,可沒能找到朋友的經歷,當時心情怎樣?”這一話題,學生記憶的閘門被打開。像這樣調動學生的類似於詩人賈島尋訪隱者而不遇的生活經歷,會很快引起他們與詩人思想上的共鳴,感同身受,效果很好。

二、學習陣地,學生主宰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課堂的主動權應該交給學生,他們才應該是知識的探究者和發現者。

所以,在理解詩句意思時,我並沒有將字、詞、句的意思一股腦地全灌輸給學生,改死記硬背爲引導他們調動小組的力量,藉助註釋,利用工具書獨立探究,合作完成。通過主動地學習與探究,哪怕只學會了一個詞語,只理解了一句話,那也是他們自己動腦思考的結果。那種成功後的喜悅,樹立起來的自信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抑制的。

三、形式靈活,激發創新

本首詩的體裁很特殊,屬於問答體詩,有問有答或有答無問,問題隱去。有些學生缺乏想象、聯想的能力,使其對詩的理解一知半解,對詩意的描述也是有上句沒下句,前言不搭後語。如果能通過表演的形式來豐富古詩內容,展現尋訪的經過,不僅使那一部分學生明白詩意了,體會詩境了,也使那些活躍的學生思維得到了發展,理解有了新意,可謂一舉多得。果不其然,這樣一個大膽的想法讓學生實現了自編、自導、自演的願望,表演讓那些對詩意一知半解,如墜雲霧的學生豁然開朗,興奮不已,表演讓那些對詩意已有些許理解的學生情不自禁地發出由衷的慨嘆:唉,此次白走一趟啊!

在教學中,對於新理念的解讀還有一定的偏差,理解還停留在膚淺的層面,但我相信只要不斷地學習與探究,農村學生的課堂同樣也能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