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四年級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設計(通用13篇)

四年級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設計(通用1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7W 次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四年級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級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設計(通用13篇)

四年級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認識和會寫2個生字:舍、君。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2、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惜別深情。

3、能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惜別深情。

教學流程:

一、知詩人,解詩題

1、背詩導入: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座寶庫。一首好詩,就蘊含着一種心情,一個故事,甚至是一段歷史,讓人回味無窮。誰能來背幾首你熟悉的古詩?

2、引出詩人:在衆多詩人中,因爲他們寫詩的造詣和成就,被冠以不同的雅號,如李白就被稱爲——詩仙,而杜甫則被稱爲——詩聖,有那麼一位詩人,他被後世的人稱爲“詩佛”,知道他是誰嗎?——王維

3、知詩人。關於詩人王維你知道多少呢?生交流課前查找的資料。

4、揭題:學習王維的一首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

5、解題。誰來讀讀題目?(指導在元二後稍作停頓:“送元二/使安西”)你知道爲什麼要這樣讀嗎?那就得理解題目的意思,題目都告訴了我們什麼?

二、讀詩文,解詩意

1、生自讀古詩。

2、抽生讀詩,請生評價,相機提示正音。完成多音字的作業練習:朝、舍、更。

3、理解詩意。緊緊抓住詩文中的註釋,誰能來大致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4、帶着對詩的理解再讀古詩

5、配樂師範讀古詩。你彷彿看到了哪些的畫面?

三、入詩境,悟詩情

1、體會渭城之美

(1)雨。這早春時節,你看到的是怎樣的雨啊?你想用怎樣的詞句來形容這雨?

(2)柳。你看到了怎樣的柳樹?經過朝雨的洗禮,柳樹更是煥然一新,真是“柳色新”哪!

(3)美讀一、二行詩。面對這樣的雨,這樣的柳,你想說些什麼?你能讀出渭城的美嗎?

2、體會路途之艱

春雨霏霏,楊柳依依,渭城春景,美不勝收!在這樣的一個清晨,就是在這如詩如畫的美景之間,詩人王維卻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別了。他又是怎麼送別友人的呢?我們讀讀後兩句。指名讀、再指名讀。齊讀。

西出陽關無故人,出了陽關有的是什麼?你又看到了什麼?出示課件:陽關以西圖片。

【設計意圖:“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朝雨”、“客舍”、“楊柳”這一切,都彷彿是極平常的眼前景,詩人巧妙地運用景語,不但寫出風景,給風景抹上感情色彩,選取這些事物,自然有意關合送別。在這裏再一次巧妙地藉助這些景物,對“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一句的反覆渲染,讓學生對友人間依依惜別的深厚感情有了更深一層的領悟,,無疑對詩意的解讀又推進了一步。】

3、對比激情

也許渭城這兒春雨綿綿,安西那兒——黃沙滿天!

也許渭城這兒生機勃勃,安西那兒——滿目荒涼!

如果是你的朋友要遠行,而且是到像安西這樣荒涼的地方去,你會怎樣?

4、激情朗讀

從渭城出陽關到安西,這一路,橫跨了大半個中國,整整3000多公里呀,滿腿的荒漠,滿目的淒涼,而且路途遙遠,王維啊,你能不能少敬一杯,好讓元二早些啓程呀?學生作答

元二啊,你能不能少喝一杯,以免醉酒耽誤行程呀?學生作答

都不會放下這酒杯,不是不能放,而是不想放,不願放。因爲彼此不捨別離,但是不得不(板書:依依惜別)把這種感覺再帶進去,齊讀這兩句詩。

5、寫話:如果你是王維,或者是元二,此時此刻,你會對對方說些什麼,把想說的寫下來。

師巡視後交流

6、再讀悟情:這一杯杯的難道還僅僅是酒嗎?分明是什麼?(板書:友情)

7、讀全詩。

四、拓展延伸,總結昇華。

1、拓展送別詩,激勵學生課外積累。孩子們,因爲一次次朋友間的深情送別,纔有了這一篇篇字字珠璣的送別詩。在王維眼裏,離別是一杯杯的苦酒,那麼在高適眼裏,朋友之間的離別又是怎樣一種情懷呢?出示《別董大》,你從中讀出了什麼?(樂觀、激勵)

詩人全然不寫千絲萬縷的離愁別緒,而是滿懷激情地鼓勵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來。這也是一種別樣的友情。

遠不止這兩首。還有如:課件出示《山中送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贈汪倫》。讓我們在這些送別詩中記住朋友之間的友情吧!

四年級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設計 篇2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20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古詩。本單元的文章以人與人之間的愛和真情爲主題,體會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引導學生去關心幫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着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王維的好友元二將遠赴西北邊疆,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爲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可知。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別情緒,而是別巨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和祝福。這首詩洗盡雕飾、明朗自然的語言,抒發誠摯、深厚的惜別之情,以情意殷切、韻味深永獨樹一幟。

【教學目標】

認識2個生字, 會寫2個生字(舍、君);正確理解“更”“陽關”等詞語。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與初步吟誦古詩,背誦並會默寫。

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誼,在比較閱讀中體會送別詩的特點。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過程】

環節一:以讀破題,整體感知古詩

師:同學們,送別是古人經常出現的場景,送別也自然成了古人寫詩的重要題材。今天咱們學習的一首古詩就是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的最得意的作品之一。來,一起讀課題。(生讀題)

師:預習過課文嗎?

生:預習了。

師:我不相信。你再讀讀課題。

生讀,輕重音不清晰。

師:送誰去安西?用你的朗讀回答我。

生讀課題。

師:送元二去哪裏?繼續用朗讀回答。

生再讀課題。

師:唐代的安西在今天的——

生:唐代的安西在今天的新疆。

師:你怎麼知道的?

生:我查資料書知道的。

師:真好!藉助工具書瞭解難點詞的意思,這是學習古詩的重要方法之一。同學們,元二去安西做什麼?大家一起朗讀課題回答。

生讀。

師:誰送元二出使安西。詩題連起來可以怎麼解釋?

生:王維送元二出使安西。

師:很完整。不過,古人寫詩題沒有這麼囉嗦,他們簡潔地寫道——

生:送元二出使安西。

師:請伸出金手指和老師一起書寫。(板題)

【賞析】讓理解與朗讀訓練融合,有效。讓每一處學習均指向學生的發展,這樣的教學觀值得肯定。

環節二:強記書寫,夯實語文基石

師:(課件出示詩文,生字“舍”“君”留空)預習過課文的同學,應該對課文有一定印象吧,來,誰願意填填空?

生上臺書寫。

師:正確嗎?

生:正確。

師:可是,不能打滿分。知道爲什麼嗎?

生搖頭。

師:這麼美麗古詩,咱們這樣書寫,還真對不住這作品。請看老師來填寫。

師:(示範後)大家一起動手吧。(學生練習後)古詩就得這樣用心寫,漢字就得這樣用心寫!(展示一個)

【賞析】不僅寫正確,還要求寫美觀,有語文味。

環節三:繼承國學,嘗試吟誦古詩

師:同學們,通過預習,有誰已經會讀這首古詩了?

生背。

師:字正腔圓,節奏優美。不過,這是現代人讀古詩。古人讀詩一般用“吟誦”的方法。想學這種方法嗎?

生:想。

師:怎麼吟誦呢?(教師示範)

生躍躍欲試。

師:不急。讀的時候需遵照一種規律,這種規律我們稱它爲平長仄短。(板書:平長仄短) 在普通話裏面有四種聲調,第一聲和第二聲叫“平聲”,我們用短橫表示。(板書短橫符號)。讀時需把這個字音延長。(師指着第一句詩中的“城”)來,讀一讀。(師做手勢引導等)

生讀得有模有樣。

師:平聲會讀了,那麼仄聲呢?仄聲,我們用一條豎線來表示。(板書短豎符號)仄聲讀的時候聲音一出來馬上就收掉。我們稱爲仄短。(範讀“朝雨”)大家自由練一練。

生練讀。

師:平長仄短,可是在這首詩裏面有個字是不一樣的,看,最後一行的一個“出”字。這個“出”現在讀音是“出”,而在古時,它的讀音是這樣的(師讀)。這種音我們稱它爲“入聲”(板書:入聲)它歸在仄聲字裏。

生再次練習。

師:標上平仄,它就是這樣的一首詩(課件出示標有平仄的詩)。請聽——(師配上《陽關三疊》吟誦)

學整體練讀。

【賞析】從學生的真實起點出發,做適當的加法,在吟誦上下工夫,讓人耳目一新。對於學生而言,也是走入古詩文化的有益嘗試。

環節四:咬文嚼字,體會古詩情韻

師:同學們,吟誦着這樣的古詩,我們彷彿也走進了1200多年前渭城的那個清晨,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生:我看到渭城下了一場小雨,屋瓦、柳樹葉子很乾淨。王維不停向元二勸酒,說出了陽關就再見不到他了。

師:描述能更具體,語言能更美一些嗎?

生:那天早晨,古老的渭城下了一場小雨。原本有些灰暗的城市,立刻變得清新了許多,霧霾不見了,柳葉閃閃發光,客舍的青瓦遠遠望去,彷彿籠罩着一層青藍色的煙霧。亭子裏,鬚髮花白的詩人王維正動情地舉杯勸酒:“好兄弟,再喝一杯吧。你這一去,那頭可沒有老頭子我這樣的老朋友啦!”

師:誰來評評,他的描述如何?可用一個詞語表達。

生:詩情畫意。

生:依依不捨,深情款款。

生:具體生動,感人肺腑。

師:語言真美,評價真美!同學們,在這個柳色留人的早晨,在這個依依不捨的早晨。詩人王維就這樣一杯接一杯地勸着元二。你們有沒有這樣的疑惑:自古有聚就有散,分別本就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王維爲什麼一杯接一杯地勸酒呢?

生:他喜歡喝酒。

生:他覺得酒最能表達友情。

師:學古詩,有時候需要知人詩論,需要了解每一個文字背後的信息。大家請看——

(課件出示圖文)陽關以西,滿眼荒漠,無盡荊棘。除了沙漠還是沙漠,除了戈壁還是戈壁。西出陽關無故人,這一去,要到哪裏呢?(出示路線圖)渭城在今天的陝西渭河以北,陽關在今天甘肅敦煌西南。再往西走,就是新疆的庫車附近,古時候稱爲“安西”。這一路,長達三千多公里,用當時最好的交通工具——騎馬,也要整整半年多的時間。

生驚訝萬分。

師:如果元二是你的好朋友,他即將遠行,你會怎麼做?

生:我會說: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好安全。

師:善解人意的朋友。

生:我會說:元二,多帶些水去,不要渴着了。路上要小心一點。

師:前路漫漫,真正的朋友總是想替對方再想周全一點,再周全一點。

生:我會對他瀟灑地揮揮手,說:去吧,建功立業,我在這裏替你祝福!

生:我會對他唱一首歌:《朋友》。

師:《朋友》創作得晚了點,需要穿越。

師:同學們,你們知不知道:當時,即使元二馬不停蹄地返回,也要一年的時間,更何況,他是奉着皇帝的使命去的。回來的時間可能是一年,也可沒是——

生:兩年;三年……

師:黃沙漫漫,旅途艱險。異地他鄉,淒冷孤單。人生無常,不要以爲人與人的緣分很長,有時候,簡單的分別就是一輩子。公元741年,也就是分手幾年後,王維就去世了,渭城送別,生離即爲死別。

師:讓我們一起走進輕雨渭城,走進新柳渭城,走進詩人不捨的心裏,真誠吟誦。同桌之間,互相練習。

生互讀。

指名試讀,再配上《陽關三疊》,師生共同吟誦全詩。

【賞析】讀出詩心,體悟詩情,是古詩學習學得詩味的重要策略。詩歌不可解,不可肢解,詩歌需要解,抓住詩眼探究個明白,這都是古詩學習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認識。

環節五:比較研究,探究送別詩歌

師:同學們,古人與人送別,除了用更盡一杯酒的方式,還會用哪些方式?

生:《贈汪倫》……

師:積累真豐富。還有嗎?

生沉默。

師:(呈現《別董大》《贈汪倫》)。瞧,它們來了,請自由選擇一首。結合下面的註解,吟誦吟誦!

師:今天,辛老師和你們度過了愉快的40分鐘,咱們也算是好朋友了,如果用詩句來表達,你準備送給辛老師怎樣的句子?

生:勸君再上一節課,大同學生最聰明。

師:創意十足善思考,大同學生最聰明。下課!

【賞析】從一首詩走進一類詩;從一首詩走進一類文化;從理解感悟走向創意運用。課堂也有了一波三折,別有洞天的味道。

四年級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設計 篇3

設計理念:

古詩教學的目的是什麼?其一,教會學生一首詩,讀通讀懂,會背會寫,此爲初級目標。其二,通過對詩歌語言的品味,會意、入境、悟情,此爲中級目標。而更重要的應該是通過古詩教學來構建一種“場”,一種瀰漫在整個課堂之中的“文化場”,此爲其三。這種被稱之爲“場”的東西,它一定是基於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它一定是體現着精神的厚重和情感的力量。在氤氳着這種文化氣息的“場”中實現對古詩教學終極目標的達成。

基於以上認識,本設計立足文本,從語言文字入手,前兩句詩實現“入境”:想象一幅“畫”,感悟“詩中有畫”;抓住一個“柳”,感知詩歌意象。後兩句詩突出“悟情”:以“情”爲主線,以“讀”爲根本,引領學生反覆涵泳,反覆品味,一唱三嘆,獲得情感共振。加之音、詩、畫、聲多管齊下,讓學生在情境誦讀中入情,在切己體悟中融情,在吟唱歌詠中激情,最後在送別組詩的拓展和畢業話題的延伸中昇華情感。文化的內涵與魅力就這樣在一次次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得以彰顯,也潤物無聲似地浸潤、滋養着孩子們的心靈。

教學目標:

1 藉助教材註釋,自主讀懂古詩。

2 學習品味詩歌的語言和意境,感悟詩歌所表達的情感。

3 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達方式,初步感知詩歌意象。

4 挖掘詩歌文化內涵,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由曲入詩

1 師生談話,欣賞音樂。(播放古琴曲《陽關三疊》)

這是用我國一種古老的民族樂器古琴演奏的,這首古琴曲叫做《陽關三疊》。從《陽關三疊》的琴聲中你感受到了什麼?

2 引出課題,瞭解題意。

(1)《陽關三疊》是唐代最流行的音樂之一,它之所以流行,不僅因爲它的旋律古樸優雅,更重要的是它是根據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的一首著名的詩作譜曲而成的。(出示古詩)

(古琴曲《陽關三疊》是唐人根據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譜曲而成的。課始播放古琴曲《陽關三疊》,一方面讓學生感受音樂的情緒色彩,並由曲入詩,爲古詩的賞讀奠定情感基調;另一方面讓學生感受古典音樂的魅力,從而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藝術的熱愛。)

(2)讀詩先讀題。指名讀題。從這個題目中你獲取了哪些信息?

(3)理解了題目的意思後,再來讀題,你認爲應該怎樣讀?

(4)指名讀,齊讀詩題。

二、自主讀詩,讀準讀通,粗知大意

1 自讀。出示自讀要求:

(1)把字音讀準,把詩句讀通順。

(2)藉助教材上的註解試着解讀詩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同桌討論解決。

2 交流。

(1)指名讀,重在讀準字音。如“客舍”的“舍”讀第四聲。

(2)解讀詩意。這首詩講了什麼意思,誰能用自己的語言解讀一下詩句的意思?讀懂了哪句,就說哪句。

(讀準、讀通、讀懂古詩,是古詩教學最基本的要求。作爲高年級的古詩教學,一定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達成這一基本的學習目標。)

三、賞讀詩句,感悟意象,漸入詩境

1 想象畫面,體悟“詩中有畫”。

(1)學習“品詩”。讀詩如品茶,一口爲喝,二口爲飲,三口才叫品。讀詩不僅要把詩讀正確,讀流利,還要把詩的韻味和感覺讀出來。這就叫品詩。王維的詩應該怎麼品呢?宋代大詩人蘇軾曾經說過,王維的詩有一個最大的特點“詩中有畫”,所以讀他的詩一定要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讀出詩情畫意。

(2)想象畫面。指名讀詩的前兩句,你的頭腦中彷彿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3)交流畫面。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板書:朝雨客舍柳色)

(4)品味畫面。如煙如霧的濛濛細雨,瓦楞青青的旅舍,清新嫩綠的楊柳。這樣的畫面帶給你最直接的感受是怎樣的?怎樣讀出它的美?指名讀。自由練讀。

(古詩教學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學會品詩。這一環節的教學重在引導學生在讀中品味語言,想象畫面,漸入詩境,體悟情感。)

2 迴文質疑,感知“柳”之意象。

(1)詩讀到這裏,再請你聯繫課題,你有什麼疑問嗎?(既然是送別,爲何寫景如此清新美麗?)

(2)從這畫面中你還品出了別的滋味嗎?你是如何體會的?

是啊,其實細雨也好,客舍也罷,總能勾起離人心中淡淡的愁緒,特別是這依依楊柳更是讓人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究竟是什麼滋味呢?

(3)拓展“折柳贈別”組詩。出示三首詩,自由朗讀,然後說說發現了什麼?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勞勞亭歌》李白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爲—離別多。――《送別》王之渙

湘水已在朦朧中,家在德山東更東。

此去誰與君共到?一程柳絮一程風。

――《贈友人》

(4)說發現,悟意象。這三首詩裏出現了相同的景物――柳樹,表達的是同樣的情感――離別。爲什麼作者都不約而同地選擇柳來表達離別之情呢?

(5)折柳贈別古來有之。最早在《詩經》中就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這樣的詩句。後來人們就常常借柳來表達挽留、不捨的意思,因爲隨風舞動的楊柳最容易勾起人們千絲萬縷的離愁,而且“柳”與“留”諧音,柳就成了離別的象徵。

(6)出示第三首詩《贈友人》的作者――帥曉梅,並簡介詩的來歷:這是去年春天我的一位同窗好友調往外地工作時,我特意寫下贈送給他的。其中“一程柳絮一程風”表達了我對好友的惜別之情。可見古往今來,無論是大詩人還是常人對朋友的情誼都是相通的。詩人王維也正是在借柳惜別、借景抒情。(板書:景情)

(7)明白了詩人筆下暗藏着的如此深意,再來讀一讀一、二句,試着把離情融進這美景中。

(詩歌是靠意象說話的,如“月”之於思鄉、“柳”之於贈別,都是古詩特有的表現手法。如何讓學生感悟到這首詩中“柳”的意象呢?通過拓展一組“折柳贈別”詩,引導學生自主發現三首詩的共通之處,從而感悟古詩意象的妙處,體會詩情畫意中蘊含的離愁別緒。而出示教師本人的一首贈別詩意在強化柳的意象在今人詩作中的作用,並淡化作詩的神祕色彩,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四、品讀詩句,以讀悟情,強化情感

1 知路遙,嘆艱辛。

(1)在這樣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清晨,詩人王維卻要送別自己最好的朋友到安西去。

(2)知道安西在哪兒嗎?從渭城到 陽關、出陽關到安西數千公里的路程,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由於交通極其不便,即使乘坐當時最好的交通工具―一馬車也要足足走上半年多的時間!所以詩人說――(齊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板書:更盡酒無故人)

2 一“無”一“有”,對比品讀。

(1)西出陽關無故人,見不到的只是“故人”嗎?還見不到什麼?

(2)又只是見不到嗎?還聽不到什麼?或者還嘗不到什麼?

(3)所有的一切都濃縮在一個“無”字當中。那麼,西出陽關之後“有”的又是什麼呢?

(這一環節緊緊扣住“無故人“的“無”字做文章,通過這一“無”一“有”的對比品讀,讓學生對元二出使安西后的孤獨寂寞感同身受,強化詩句的情感色彩。)

3 情境誦讀,入境悟情。

(1)(出示“荒漠絕域圖”,配壎曲)西出陽關,滿目荒涼,元二不僅要歷經跋涉的艱辛,還要飽嘗旅途的孤獨。而千里之外的安西,終年黃沙蔽日,荒無人煙。風沙茫茫,長路漫漫,這一去何日是歸期?

(2)此時此刻,如果你是王維,你有什麼話想對元二說嗎?

(3)是呀,說不完的離愁別緒,道不完的深情厚誼,千言萬語匯成一句(引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4)送君千里,終須一別。今日一別,不知何時才能相見,所有的關切與牽掛匯成一句(再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5)“勸君更盡一杯酒”,這是一杯怎樣的酒?這樣的酒喝過多少杯了?你從哪個詞體會出來的?把你的這種感受融到你的朗讀中。指名讀。

(6)是呀,數不清這是第幾杯酒了,只知道相見時難別亦難;數不清這是第幾杯酒了,只知道舉杯消愁愁更愁;數不清這是第幾杯酒了,只知道天色已經不早,朋友即將啓程。來,舉起酒杯,把所有的情意融進這酒中,再送元二一程吧。(三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五、一唱三嘆,情感共振

1 幾年以後,王維去世,這首詩也就成了王維送別元二的千古絕唱。(播放合唱版《陽關三疊》片斷)

2 師範唱歌曲《陽關三疊》片斷,生伴隨音樂輕輕哼唱。

3 因爲這首歌傳達了人們共同的心聲,所以千古傳唱,流傳至今。正如歌中唱道:“陽關三疊唱無休。一句離歌一度愁。南去北來無了期,離思贏得恨悠悠。”(齊讀)

(怎樣讀出後兩句詩中令人蕩氣迴腸的離情別意?音樂、畫面的烘托,歌詞的渲染以及教師深情的語言描述爲課堂營造了一種令人不能不爲之心動的“場”,這一唱三嘆的涵泳吟唱令學生和聽課的老師紛紛淚下。)

六、拓展延伸,昇華主題

1 拓展送別組詩。

(1)古人說:人生自古傷離別。其實並不是所有的離別都如此感傷。你們還讀過哪些送別詩?你能背背其中印象最深的詩句嗎?你從中感受到了怎樣的力量?

(2)生背誦課內外積累的送別詩。

2 小結送別主題。其實古往今來,無論是感傷還是勸慰,也無論是鼓勵還是祝福,所有的送別詩裏浸透的其實是同一個字,那就是對朋友深深的“情”。

(不同的送別詩表達着不同的情感色彩。課到此處,通過一組送別詩的拓展及時把學生從傷感的情緒中拉出來,既達到了拓寬學習內容、積累詩句的目的,又讓學生了解了送別詩不同的情感類型。)

3 聯繫實際,昇華主題。

(李叔同之《送別》音樂響起)再過幾個月我們就要畢業了,即將告別母校,告別親愛的老師和同學。“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當這首熟悉的驪歌再度響起時,你的心頭是否也會涌起一股或濃或淡的離愁?

人生聚散無常,我們真的應該常常懷一顆感恩的心,好好珍惜你身邊的每一個人,感謝命運讓你們結緣,讓你們相遇相知,讓你們相互見證彼此的生命歷程。如果你常常這樣心存感激,那麼無論將來你身在何方,你都會感受到愛的溫暖與力量。(出示王勃詩句)最後讓我們再互道一聲:“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全體起立,再次齊誦“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最後這一環節的設計教師是煞費苦心的。一方面聯繫學生實際將話題轉到畢業送別上,讓學生的內心再一次掀起情感波瀾;另一方面將送別的小主題昇華到人生的大主題,教育學生要學會感恩,學會珍惜。最後用“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詩句作結,師生的情感再次達到高潮。)

四年級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設計 篇4

教學目的

一、學習古代詩歌,幫助學生了解唐宋詩歌在我國詩壇上的重要位置。瞭解古代歷史和古人的社會生活,使學生更加熱愛祖國和人民。

二、會認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三、瞭解詩歌大意,體會詩歌的意境。

教學設想

一、這首古詩,讀起來琅琅上口,容易記憶。應讓學生多讀,不必硬從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學重點應放在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詩人抒發的強烈感情。

二、採用學生自讀、教師點撥輔導、自讀測試的教學方法。

三、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唐詩是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

唐代的詩人特別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聞名的偉大詩人,除他們之外,還有無數詩人,像滿天的星斗一樣。最難得的是其中不少詩人,能用自己獨特的風格和技巧,從各個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當時人們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會生活的複雜面貌。

今天,我們將要一起學習另一位唐朝著名詩人王維寫的一首古詩《送元二使安西》。

二、指導自讀

(一)自讀《送元二使安西》

1、學生自讀詩歌並完成以下作業:(出示小黑板)

(1)查字典解釋下列詞語:

悒 客舍 盡 故人

(2)試着理解古詩的意思。

2、討論自讀作業:(師生共同評定、明確)

第1題:浥:悒(yigrave;)溼潤。

客舍:客店、旅店。此處指餞別的處所。

盡:“進”。

故人:老朋友。此處指元二。

第2題:從詩題可知,這是一首送人赴邊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詩人的摯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歡以行第相稱,表示親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點。(引導看註解①)

本詩辭情意兼美,有景語,有情語,情景交融,感情深蘊,餘味無窮。

首句,點明送別的地點、時間、天氣,早晨一場濛濛的細雨,如絲如霧、輕輕地灑掃了昨天灰塵飛揚的阡陌交通。滋潤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醞釀送別氣氛。

第二句:爲送別佈景設色,緊承首句。一場如酥小雨,滋潤了清晨初春的空氣,給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見逆旅之餘,瓦楞青青,路邊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兩句勾勒了一幅色調清新明朗的圖景,爲送別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環境。

三、四兩句由寫景轉入送別,老朋友相送餞別,心中依亦不捨,千言萬語無從說起,只能頻頻勸酒,再乾一杯吧,向西出了陽關,再也見不到老朋友了。以尋常話語表達了蘊藉無窮的感情。

3、在自讀基礎上試譯全詩。

譯文:

渭城早晨的細雨,潤溼了路上輕飄的浮塵,

客舍邊一片青翠,柳色嫩綠清新。

臨別的時候,勸你再喝完這杯酒,

向西邊出了陽關,就再也沒有我這樣的故人!

4、試背這首詩。

三、拓展練習。

我還知道別的表達人間真情的古詩詞,我來給大家背一背。

四年級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設計 篇5

【設計理念】

藉助古詩文這一教學平臺,通過讀、想、議、畫、唱、寫等行之有效且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並恰當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情趣,拓展思維,從而突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尊重學生的獨特感悟,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

【教學目標】

1、學習古詩,懂得詩意,熟悉其他送別詩。

2、體味景語皆情語,知道折柳送別、客中送客。

3、有感情的誦讀和背誦這首詩,體會友人間依依惜別之情。

【教學準備】

含中國政區圖、《陽關三疊》的多媒體課件。

教學設計

一、誦古詩,初讀解題

1、和着《陽關三疊》,大屏幕出示詩文。讀題導入:運用組詞,歸類法教學使。

2、元二誰?他與王維的關係?教學故人。

3、元二出使至哪兒?(安西)解讀安西。生找資料明確地點。

4、用自己的話說說詩題的意思。

二、找地名,明瞭詩意

1、找出詩中其他表示地名的詞。

(渭城、陽關。)

2、探究以上兩地點具體位置:

生找資料──師補充──課件地圖明確地點。

3、課件同時出示標有三地名的地圖:

用上三個地名,再說說題意。

(渭城──陽關──安西。)

4、路程,體會離情:

看地圖,算算元二出使安西的大致路程。

三、詩配畫,領會詩旨

過渡:王維不僅是偉大詩人,同時也是一位有名的畫家。如果你就是王維,你若給自己的這首詩,配上一幅畫,該畫上些什麼?需要強調些什麼,並說說根據。

(小組討論──交流──點撥。)

1、雨:

什麼時候的雨?怎樣的雨?(朝、浥)

2、客舍:

客中送客。

(王維是山西人,在陝西送別,倍感神傷。)

3、柳:

留。古人折柳贈別。

4、酒:

美酒?千杯萬盞?借酒餞行。

四、明古風,體味別意

人生自古重離別,(古代社會由於種種原因,人們是重視定居而難得遠行的,因爲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難預料。)還知道哪些送別詩?《賦得古原草送別》《別董大》《贈汪倫》《送孟浩然之廣陵》《芙蓉樓送辛漸》

人生自古傷離別,配樂吟誦。

五、悉評價,賞讀古詩

1、前人對此古詩的評價。後之詠別者,衆有千言萬語,貽不出其意之外。

2、此詩的別名:《渭城曲》、《陽關三疊》。

3、欣賞並詠唱跟據此詩創作的古曲《陽關三疊》。

六、寫回信,拓展延伸

據說,元二來到安西一年後,曾給王維寫過一封信,課件出示:

王維兄:展信問安!記得去年今日

但由於年代的久遠,這封信已殘缺不全,聰明的你,能根據今天這堂課,補全這封信嗎?

四年級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設計 篇6

活動目標

有感情、有韻味地朗讀背誦古詩

感受古詩意境

活動準備

幻燈片、錄音磁帶

活動過程

一、導入

小朋友,你們有好朋友嗎?老師想和你們每一個人都成爲朋友,你們願意嗎?願意的小朋友伸出你的左手,很願意的小朋友再伸出你的右手,如果想永遠和我做好朋友那麼請你用右手拍一拍你的左手。老師一下子擁有了這麼多好朋友,真高興。

現在請小朋友看黑板上老師畫的這幅畫,你看到了什麼,能講給老師和小朋友聽麼?看誰說得又完整又全面而且聲音洪亮。(我看到了房子、綠綠的柳樹,路、還有很多雨點,還有兩位老爺爺再喝酒。)你猜一猜老爺爺爲什麼要喝酒,認識嗎?(兩位老爺爺事好朋友,他們看上去很難過,他們要分開了嗎?)小朋友說的真好,老師告訴你,沒被包的那位老爺爺叫王維,他在喝他的好朋友元二喝酒呢,因爲好朋友元二要走了,兩個好朋友要分開了,所以他們特別傷心。於是,王維老爺爺就寫了一首好聽的古詩,表達了他此刻難過的心情。

你們想聽聽麼?

二、學習古詩

1、聽錄音範讀。

2、向小朋友介紹詩的作者、所在朝代、生平及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王維所做,大意:渭城早上下了一場雨,洗滌乾淨了整個城市,連輕輕飛揚的塵土都不見了。旅店邊的柳樹都換上了清新的綠色。勸元二再喝一杯酒,你走出了陽關去安西就沒有知己了。表達了作者對友人離別的依依不捨之情。

3、一句一句教小朋友朗讀。

指導讀古詩的語氣,要抑揚頓挫,有詩的韻味。注意題目的停頓:送元二使安西

4、小朋友齊讀古詩。

5、指名讀古詩,讀的好的給與鼓勵。

6、指導小朋友看黑板的圖畫背誦古詩。

7、想象:如果你的好朋友要和你分開去別的地方了,你會和他說些什麼?

活動延伸

小朋友,你學會《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了麼,把它教給你的小弟弟小妹妹好麼?背給爸爸媽媽聽好麼?

四年級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設計 篇7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正確讀寫“舍、君”2個生字;讀準古詩中的“朝、舍、更”3個多音字;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並背誦古詩。

2、通過結合下文註釋,想象畫面理解古詩大意。

3、體會作者送別友人時依依不捨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

【教學難點】

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合作探究法、情境創設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歌曲導入:老師歌唱《送別歌》。

導入語:同學們這首歌唱的是什麼?現在朋友離別的時候我們會唱歌,而古人在分別的時候會折柳相送,這是爲什麼呢?今天來學習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

(二)知詩人,解詩題

1、請學生齊讀課題兩遍,(預設一部分學生節奏出現問題,老師順勢糾錯並引導學生解釋課題)。

2、指名學生當小老師介紹作者王維並給予評價。

3、請學生自由朗讀古詩,在讀的過程中,查閱不認識的生字詞並及時檢查,強調多音字“朝雨、客舍、更進”在古詩中的正確讀音。

4、老師範讀古詩,請同學們劃分正確的停頓和節奏,並按照正確的節奏齊聲朗讀一遍。

5、男女生比賽讀,看誰讀的情感更到位。

(三)讀詩句,曉詩意

1、大屏幕上呈現古詩前兩句,請同學找出其中的景物,老師播放名家泛讀,請同學們閉目想象這兩句的畫面,並請學生描繪畫面。

2、講解古人折柳送別的原因。

3、屏幕出示古詩後兩句,展示元二出行的地圖和路途周邊的環境,請學生小組討論之後上臺畫出路程圖:

元二出使距離有多遠?

路途都有什麼?

這體現了什麼?

從距離遙遠和路途環境惡劣突破了作者送別友人依依不捨情感這個難點。

(四)拓展延伸,情感昇華

告知學生送別之後王維去世的事,使學生對詩歌情感進一步昇華,並懷着這種情感配樂讓學生深情地背誦古詩。

(五)總結全文,回顧知識

請同學上臺當小老師,總結本節課後所學習的內容,可以從字詞、情感等方面來談談。

(六)課後作業

創設元二知道王維不幸去世的情境,讓學生以元二的口吻給王維寫一段心裏話,讓學生情感昇華的同時鍛鍊寫作能力。

四年級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設計 篇8

教材簡析:本課編排的三首古詩《送元二使安西》《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賦得古原草送別》分別是唐代詩人王維、李白、白居易的著名詩作。三首詩都是描寫送別朋友時,與朋友依依惜別的情景,表達了對朋友的濃濃深情。

教學目標:

1.學會“浥”一個會認字和“孟、陵、鶴”三個會寫字。

2.結合註釋讀懂詩句的意思,並能試着背下來。

3.想象詩句描繪的畫面,體會詩人與朋友相送時的思想感情。

4.朗讀並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教學重點:結合註釋讀懂詩句的意思。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浥”一個會認字和“孟、陵、鶴”三個會寫字。

2.藉助註釋,理解每一首古詩的意思。

3.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

教具準備

1.生字新詞卡片。

2.查閱資料,瞭解古詩創作的背景。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導語:人問處處有真情。親情是偉大的,友情是珍貴的,愛情是甜蜜的,而陌生人間的情感則是崇高的。這些情給人溫暖、給人力量,給人醉心的感動。這些情爲我們演繹着人世間的真、善、美。

2.揭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三首古詩,去用心體會詩中所蘊含的美好情感。

3.教師板書課題:古詩三首。

二、正確讀詩,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三首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逐首指名朗讀,集體評議,糾錯正音。

3.結合朗讀評議,學習詩中的生字新詞。

⑴認識生字,並理解意思。

浥:溼。萋萋:草木茂盛的樣子。

⑵識記字形,正確書寫。

孟——盂陵——凌鶴——鸛

4.正確、流利地朗讀三首古詩,讀好停頓,讀出詩的節奏與韻律。

5.整體感知古詩內容:說說讀了這三首詩,你有什麼新發現。

⑴三首都是唐朝詩人寫的送別詩。

⑵三首古詩都是寫詩人在春天送別友人的情景。

①第一首古詩寫的是唐朝詩人王維在渭城送好友元二出使安西。

②第二首古詩寫的是唐朝詩人李白在黃鶴樓送好友孟浩然去揚州。

③第三首古詩寫的是唐朝詩人白居易在原野上送王孫遠去荒城。

⑶三首古詩中第一、二兩首是七言詩,各是四句;第三首是五言詩,共有八句。

⑷三首古詩的題目基本上都點明古詩所描述的事件。

三、藉助註釋,理解詩意

1.認真讀古詩,邊讀詩句邊看註釋,先弄清每行詩句的意思,再連起來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2.學生獨立讀詩,理解詩意。

3.小組合作交流,針對有疑問處,展開討論,解疑。

4.逐首反饋,全班交流。

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早晨的雨溼潤了路上的沙塵。旅店和道路兩旁的柳樹都被早晨的雨水洗得格外清新。勸你再乾一杯酒,只因你西去出了陽關一路艱辛,再沒有知已的老朋友。

⑵《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我在黃鶴樓和老朋友辭別。在春光明媚的三月,老朋友坐着船順流直下到揚州去。那隻孤單的小船越走越遠,遠遠望去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藍天的盡頭。只看見浩浩蕩蕩的長江水滾滾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

⑶《賦得古原草送別》:原野上的青草繁茂,一年一度枯了又會繁茂起來。燎原的野火能把枯乾的野草連葉帶莖統統燒盡,但深藏在地底下的根,在第二年春風吹拂時,春雨滋潤下還會復生,重新鋪蓋大地。伸向遠方的散發清香的青草侵佔了古老的道路,在睛天陽光的照耀下,一片翠綠接連着荒城。今天我又來送別朋友,連繁茂的草兒也滿懷離別之情。

5.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四、課堂小結

教師小結:這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三首古詩,理解了詩意,下節課我們就要深入地去體會詩人的情感及其表達的方法。

五、作業設計

1.練習背誦古詩。

2.記一記註釋中重點字詞的意思。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品析詩句,感受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及表達方法。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導入新課

1.指名背誦古詩。

2.說說各首古詩的主要內容。

3.教師導語:三首都是送別詩,寫的都是送好友遠行的情景。這節課,我們就來細細賞析,想象詩中所描繪的畫面,深入地去體會詩人對友人的一腔真情。

二、品讀賞析,體會詩情

1.認真讀古詩,從三首詩中找出描寫朋友相送的詩句,想象當時送別的情景。

2.小組交流,描述送別的畫面。

3.指名反饋,教師引導聯繫全詩內容,體會詩人的情感。

⑴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①描述詩人與好友送別的情景。

②說說詩人是以什麼方式送別好友的?(勸酒送別)

③理解“勸君更盡一杯酒”中“更”是什麼意思?(“更”是再的意思,可見詩人一次又一次勸友人喝下許多杯濃酒了。)

④議議:爲什麼詩人不斷地“勸君更盡一杯酒”呢?

聯繫古詩創作的背景,理解“西出陽關無故人”。(因爲元二此番出使的地方是安西,那是一個荒涼且遙遠的地方,出了陽關之後,朋友間就再難相聚了。)

教師補充:據資料記載,元二此次出使安西,與王維的一別竟成了永別。

有感情地朗讀詩句。

說說:你從“勸君更盡一杯酒”中體會到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對好友的留戀、關切、祝願。)

⑤教師小結:渭城的春天多麼美好,然而好友元二卻要離開此地,出使那遙遠而荒涼的安西,前途多艱險,怎不令王維牽掛。朋友啊,再幹了這杯酒吧,西出陽關之後,就再難相見了。詩人與遠行之人多年的深厚友誼,以及此時深情不捨的惜別,還有那前路珍重的祝願全都融進了那一杯濃酒之中。

⑵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①描述送別情景。

②說說詩人是以什麼方式送別。(目送友人離去。)

③議議:“孤帆遠影碧空盡”了,詩人爲什麼還在駐足凝望?

瞭解古詩創作的背景,瞭解友人此番要去的是繁華的揚州。

教師補充:揚州當時是一個繁華富庶的都會,詩人對它也充滿了嚮往。

說說你從這兩句詩中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情感。(對友人的眷戀不捨,對揚州的嚮往,對不能同行的淡然惋惜。)

有感情地朗讀詩句。

④教師小結:詩人目送着友人東去揚州,友人的船隻都已消失在碧空盡頭,而詩人仍駐足凝望,讓那滾滾長江水帶着“我”對友人的眷戀不捨之情,帶着“我”對揚州的嚮往之心,一起隨友人東去吧。

⑶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①描述送別情景。

②有感情地朗讀詩句。

③瞭解詩人送別的方式。(隨行目送。)

④說說從詩句中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情感。(對友人的依依不捨、離愁難消之情。)

三、對比認識,瞭解表達

1.教師導語:同是送別詩,同是表達離別之情,然而詩人在表達方法上又有何不同之處呢?

2.小組討論,聯繫有關詩句加以說明。

3.指名反饋,全班交流。

⑴《送元二使安西》:前兩句寫景,情景交融,垂柳依依表惜別。後兩句敘事,勸酒送別,別情深沉。

⑵《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前兩句敘事,寫友人要下揚州。後兩句寫景,目送友人,情寄長江水,別情悠悠。

⑶《賦得古原草送別》:前六句寫景,春草繁茂,蔓延遠方。暗示友人要遠行。後兩句直抒胸臆表離愁,隨行目送,別情濃郁。

4.再次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四、課堂小結

教師總結:在這三首送別詩中,詩人將敘事與寫景相結合,借物抒情,情景交融,生動地表達了送別時對友人的依依不捨之情,字裏行間飽含着詩人對友人的深情厚誼。是呀,朋友是我們一生中的財富,沒有朋友的人一生都孤獨,讓我們像詩人那樣懷着赤誠之心對待朋友,珍惜友情。

五、作業設計

背誦並默寫三首古詩

四年級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設計 篇9

[教學背景分析]

唐詩是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璀璨的明珠。我們這個民族自古重離別,歷代留下來的贈別送行的詩文,多得不可勝數。送別詩往往因其感情真摯、有感而發而令人難忘。世間可珍惜的東西很多,而在“珍惜”這一主題單元中,強調友情的真摯更是永遠值得珍惜的,正逢其時。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對友誼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而且即將升入初中的他們,可能也將面臨人生中的第一次別離。《送元二使安西》是詩人送友人元二時所作的,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別詩。當時即被譜曲傳唱,號爲“陽關三疊”,後人更把“陽關三疊”作爲送別的代名詞。

熟讀成誦,因誦悟情,是本課的主要訓練目的。教學的關鍵是引導學生把握詩歌的主題,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目標]

1、理解“浥、故人”等詞語在詩句中的意思。

2、指導、幫助學生理解古詩的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味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並默寫古詩。

[教學重難點]

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教具準備]

1、讓學生蒐集古詩中的送別詩。

2、多媒體課件:古曲《陽關三疊》、《詩意圖》等

[教學過程]

一、情境薰陶,營造情境。

課件播放古曲《陽關三疊》,大屏幕出示《詩意圖》。

二、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共同感動於高適和董大知己相別的感人情景,今天,我們在這樣清新的春天,走進朝雨紛紛的渭城,去領悟王維的送別情懷。(板書課題:送元二使安西)

三、以讀促悟,探究新知。

1、課題入手,解題析意。

師:同學們和老師一起來輕讀課題,你明白了什麼?

生回答自己的感受。

2、初讀課文,瞭解大意。

指名一個一個地讀課文,互相進行點評。

齊讀課文。

(課件出示,課件範讀古詩)

3、品詞析句,深入探究。

師:如果我們想真正讀出詩人的情懷,就必須深入詩人的內心世界,瞭解詩句的具體意思。現在請同學們再讀一遍古詩,由字到句再到篇地分析一下古詩的意思。

學生自學後,小組對不懂之處進行討論。

小組進行彙報。

4、以情感人,挖掘精髓。

師:有了理解的支撐,相信同學們的朗讀一定會更聲情並茂。誰願意讀一下?喜歡讀的同學可以站起來讀。

生自願讀課文。

師:再讀這首古詩之後,你對詩或是詩人與元二之間的情誼有什麼更深的感悟嗎?

生按照自己的體會回答。

5、精講全詩,體悟詩情

(1)師:詩的前兩句是什麼?(課件出示詩的前兩句。)齊讀一遍,詩中寫到了哪些景物?爲什麼寫這些景物呢?寫這些景物要表達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呢?

(指名讀這句詩)

這些景物都可用一個什麼詞來形容?(板書:清新明朗)(再齊讀本詩前兩句)

師:詩人筆下的景物,是有着盎然生機的春天的早晨。前兩句點明瞭送別的地點、季節。細雨似乎在爲友人拂去滿身的征塵,嫩綠的柳條,正好在送別時折枝相贈。此景描寫,似乎與“送別”的氣氛不諧調,然而,詩人心中已先裝着一個“別”字,縱然有良辰勝景,也無心欣賞。(輪讀大屏幕上詩的前兩句,指名讀本詩前兩句。)

(2)縱有良辰勝景相伴,卻無奈相聚無長,別離在即,所以,詩人所有的感情都傾注在“一杯酒”中,他對朋友說:“(大屏幕出示詩的後兩句,生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詩的後兩句直接寫離別之情,全部感情傾注在“一杯酒”中,由於離別在即,心情複雜,飲酒成了最好的感情交流方式,一斟一酌,雖有些苦澀的味道,但情卻格外深重。一個“更”字把詩人頻頻舉杯殷勤相讓的情意生動地表現,再沒人陪你喝酒了,詩句意味深長。一個“盡”浸透了詩人對朋友的真摯情感,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勾勒出一幅明朗、深切、感人的依依惜別的畫面。(板書:惜別情深)那是故人一片真摯的心意!表現了作者對朋友含蓄委婉、濃郁深沉的依依惜別之情。(大屏幕出示地圖,古詩後兩句詩句,《陽關三疊》音樂響起,陽關安西荒涼圖景出現,生表演讀全詩後兩句)

生輪讀、齊讀本詩後兩句。

這是一杯怎樣的酒?你再讀一遍這句詩。

西出陽關之後,僅僅是“故人無”了嗎?還從此沒有了哪些?

生按照自己的體會回答

6、師出示詩歌圖解:

(王維的詩歌被蘇軾稱爲“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本詩其實也就是一部優美的情景短劇。課件出示如下內容,課件出示一段離愁別恨音樂)

劇目:《送元二使安西》

地點:渭城

場景:朝雨、浥輕塵

美工:客舍(青青)、柳色(新)

臺詞

王維:勸君更盡一杯酒。

元二:……

王維:西出陽關無故人。

7、生來演一演當時的場景(主要練讀詩的後兩句,體味情感)

8、再讀課文,深化認識。

師:好,讓我們再來讀一讀本詩,看看詩人是怎樣用非常精短的語言,就描繪出瞭如此深厚的情感的。(課件出示全詩詩句)

(小組讀,輪讀……)課件出現《陽關三疊》詞曲合唱,學生輕輕唱誦、跟讀。

四、對比探究,拓展研究讀。

師:同學們演得是那樣的真摯,不禁讓老師都感嘆人間貴有真情在啊!(大屏幕出示贊《陽關三疊》的詩:陽關三疊唱不休,一句離歌一度愁。南去北來無了期,離思贏得恨悠悠。)也只有珍惜友情,珍視人生的人,才能寫出這樣值得我們珍藏的曠世名篇。

現在我們就重溫經典,看看《別董大》、《送元二使安西》這兩首詩存在着怎樣的異同。(大屏幕出示《別董大》、《送元二使安西》二詩,齊讀兩詩)

生談感受,分析異同。

學生分析這兩首詩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並試着通過朗讀來表現不同之處。(板書:景、情;別董大,悽清悲苦,豪情滿懷。)

生再比較着讀兩詩。

五、詩句積累,交流品味。

師:五千年的文明積澱下多少燦爛的文化,古詩作爲一種文化傳承,萬古流傳,單是送別這一主題就留下不少名篇佳作!(大屏幕出示送別詩名句集錦)你知道哪些送別詩,願意和同學分享嗎?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談談自己的感悟,或學以致用,也用送別詩中的詩句,送予離別的親朋,表達自己的的感情。

學生欣賞自己積累的送別詩,也可談自己的感悟

六、總結昇華,情爲心聲。

以情作詩,讓學生明白,只要心中有情,一切都會很美好!要珍惜每份真摯情感。(若時間許可,可由學生說一說對朋友的祝福與送別,或者自己創作的送別詩。)

七、作業設計,昇華深化。

(大屏幕出示:)

作業超市:

1、背誦、默寫這兩首古詩。

2、蒐集更多的送別詩名句,體會送別詩的不同風格。

3、六年小學生活,同學們很快就要進入初中學習,離開了朝夕相伴的小學老師,可能也會步入不同的中學,請給你最喜歡的老師、同學,也寫一首送別詩吧!

八、板書設計,比較研究。

送元二使安西別董大

景清新明朗悽清悲苦

情惜別情深豪情滿懷

四年級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設計 篇10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並能背誦古詩。

2、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

二、教學重難點。

想象詩歌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教法。

採用情境教學法,在朗讀中加深體會,豐富想象,獲得審美感受。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憶詩句,明題材。

師述:人生自古傷離別,送別一直是古今人們情感交流的不變話題。我們以前也學過不少描寫離別的詩句,誰能背一背?(學生背誦)。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送別詩。

2、知詩題。

①、板書課題:送元二使安西——王維。

②、讀準詩題,解讀題意。

師述:這首詩是唐朝詩人王維送別他的朋友元二出使安西的時候的真情流露,讓我們一起讀讀詩題。(注意引導學生讀好題目的停頓,以便更好的理解詩題。)

3、知背景。

結合地圖述:在當時,提到安西就不能不提起“陽關”,它在今甘肅省境內與“玉門關”相臨。唐朝時,人們以此爲界,把以東的地區叫“內地”,以西的地區叫“西域”。安西是唐朝政府爲統治和管理西域地區而設立的安西都護府的簡稱(今新疆庫車地區)。這首詩正是詩人王維在渭城送朋友元二出使安西時所作。

(二)、初讀古詩。

1、大聲讀讀這首詩,讀準字音,把詩讀流利。

2、讀詩韻。

讀詩就要讀出詩的美感,(師範度),你能不能把詩讀美?(指名讀)。

3、談收穫。聽大家讀詩真是一種享受,你們對這首詩又理解多少呢?(生交流)。

(三)、知詩意,悟詩情。

師述:讀詩要讀得精、讀得深、讀得有情需要深刻的理解詩意以及詩中蘊涵的真情。

1、創情境,意場景。

朋友送別的酒宴即將結束,在這分別的最後時刻會是怎麼的情景呢!讓我們伴隨着《陽關三疊》的古曲回到唐朝,去見證一段深厚的友情!(播放古曲)。

(1)出示:“渭城朝雨浥清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師感情朗讀。

(2)深情地讀讀這兩句詩,結合剛纔自己的收穫和書中的註釋有字到句想想詩意。

(3)比較詩句,深入體會。

出示:

①“渭城朝雨浥清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②“渭城朝雨溼清塵,客舍青青柳色綠。”

學生交流。

(4)感情朗讀。

①配樂暢想:客舍,本是遠行着的伴侶。楊柳,更是離別的象徵,平日的風塵早已把這一切籠罩上一層濛濛的塵霧,這番陰沉的景象在離別人的心中不免又增添了幾番黯然消魂的惆悵。這場雨來的好啊!陳舊的景物經它的洗禮煥然一新,他把楊柳洗出它青翠的本色,它把客舍洗出原先的亮麗,澄塵而不溼路,彷彿特意爲遠行人安排了一條輕塵不揚的道路,又彷彿爲送行人透露一種輕快而富於希望的情調。真是天從人願。

②配樂朗讀。

讓我們伴隨着音樂邊想象當時的情景,邊深情得讀讀這兩句詩把!(生朗讀)。

2、感情昇華,品味離別。

(1)此時此刻,看到此番情景,想到朋友即將離別,你會對他說些什麼呢?(生交流)。

(2)師小結:千言萬語一時之間怎能盡言!不如化作一杯酒把!

出示:“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3)讀讀詩句說說詩意。

(4)這酒中蘊涵着怎樣的真情呢?(生交流)。

①附陽關之外風貌的古詩幫助感悟。

②演一演送別場面。

(5)感情朗讀。

(四)整體回味。

1、從這首詩中你都感受到了什麼呢?(生交流)

2、回味讀。

(五)課外拓展。

朗讀更多描寫人間真情個古詩或故事,記錄下自己的感受。

四年級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設計 篇11

一、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20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古詩。本單元的文章以人與人之間的愛和真情爲主題,體會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引導學生去關心幫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詩人、畫家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王維的好友元二將遠赴西北邊疆,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爲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可知。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別情緒,而是別巨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和祝福。這首詩洗盡雕飾、明朗自然的語言,抒發誠摯、深厚的惜別之情,以情意殷切、韻味深永獨樹一幟。

二、學情分析:

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古詩學習方法。但如何引導學生感受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表現特點,尤其是感悟詩人與友人依依惜別的情感就成了教學的重難點。

三、設計理念:

課標指出:“誦讀優秀詩文,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本課設計側重從潛心品析吟誦、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在讀詩的過程中,自由地、充分地與文本對話,在師生互動的閱讀實踐中披文入境,“讀”佔鰲頭。

四、設計特色:

1.營造豐厚的古典文化氛圍

古詩詞的學習應充滿一種詩情畫意的美,讓學生盡情地徜徉在古詩詞中,詩意地棲於課堂,別具一番情趣。所以整堂課我一直在營造一種學習古詩的美好氛圍,這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影響。我對課上的導語、過渡語上都做了精心推敲,並且課中也自然無痕地滲透了許多已學的古詩,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中國古詩詞的語言魅力,也使得整堂課語文味很足,上出古詩的味道。

2.夯實字詞,注重學法指導作爲一節語文課,我注重基礎知識的教學。在字詞的教學方面,我也力爭做到紮實有效。第一次讀,讀準字音;第二次讀,記住難點,正確書寫;第三遍讀,讀出詞語的含義。三次教學,三點要求,層次分明,解決了音、形、義的問題。教學中讓學生學到:結合註釋,利用插圖,聯繫上下文,想象畫面,反覆吟誦等學習古詩的好方法。

3.引導想象,感悟意境

雖然只有28個字,但這首詩語言樸素生動,意境優美,如同一幅畫。在教學中:通過讀文和想象,能由詩到畫,感受詩中的詩情畫意;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首先如何上出這首詩的意境美,讓學生真切體會到詩人與友人依依惜別的情感,這是這課的重中之重。通過引導學生充分想象、豐盈畫面,繼於引導學生同桌互說,全班交流,讓學生具體描述心中的美景及送別時的難捨難分。

4.抓住關鍵詩句,走進詩人內心

體會詩人情感,走進詩人的內心是本課教學的難點。在教學中,我抓住了“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兩句詩來教學,通過朗讀,通過想象,體會作者的心情,感悟詩人與朋友分別時那種依依惜別之情。 5.注重多種形式朗讀,引導讀中感悟

朗讀在古詩詞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同時也是教學目的所在。我在這課設計了多次不同的讀。每次讀都有明確的目的,力求做到讀得有層次有提升。從自讀時的讀通讀順,到再讀時的字正腔圓,再到教師範讀後的有板有眼。從帶着自己的理解的讀,到讀出自己的感受,再到想象讀——讀出美不勝收的風景,再到理解讀——讀出依依惜別的情感。從教師引讀,到指名讀,再到全體師生的深情吟誦,最後指導背誦。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把學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五、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1.會寫2個生字,明確多音字“朝”、“舍”的兩個讀音,明白“使”、“浥”、“更盡”幾個詞語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這首古詩。過程與方法:

通過自學,利用插圖,查看註釋,想象畫面和小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詩的意思,採用層進式引讀法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悟詩歌內容,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整首詩歌的意境,能有層次、有感情地誦讀詩文。

2.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之情。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詩人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學法滲透:

通過此課,讓學生學習查看註釋,利用插圖、想象畫面、抓住詩眼、反覆誦讀等學習古詩的好方法。

六、教學過程:

(一)古詩對接,激發興趣。

課前交流(師生對詩,背誦送別詩,介紹送別詩的特點。)

2.板書課題,讀課題,解讀課題。瞭解題目意思。

【設計意圖:學生已經接觸過送別詩,從複習學過的送別詩入手,引導背誦《贈汪倫》,回憶送別詩的特點,是很有必要的,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喚醒學生對送別詩的記憶。板書課題,讀課題,解讀課題。瞭解題目意思,爲後面繼續學習做好鋪墊。】

(二)(通其言)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出示自讀提示:第一遍,要讀得一字不錯,字字落實。第二遍要注意節奏,讀得有板有眼。第三遍,試着讀出古詩的韻味。

2.自由讀詩,指名讀詩,檢查字音。(朝雨、客舍、更盡君邑)

3.教學本課生字,指導“舍”的寫法。

4.理解“君”的含義。

5.學生試着再把詩讀出節奏。

6.師範讀感受詩歌的節奏和韻味。

7.師生合作讀。

【設計意圖:本環節的設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給學生充分讀書的時間,力求通過朗讀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體會詩歌的節奏,感受詩歌的韻味。並將字詞教學融入其中,既注重基礎知識的教學,又兼顧學習方式的指導。】

(三)(明其意)品讀詩句,想象送別景

1.默讀古詩1-2句,動筆劃一劃,這首詩中寫了哪些景物?

2.擴充詞語,同桌交流、全班交流感受到的美不勝收的渭城景象。

3.引導學生把整個畫面連起來,用自己的語言具體生動地說一說。

4.豐富畫面,感受意境;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設計意圖:邊讀詩歌,邊想畫面,這是重要的閱讀方法。這樣邊讀邊想象畫面的做法至少有三點好處:一是培養學生的語感,把文字轉換成畫面是需要語感的;二是有助於理解詞的意思;三是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四)(悟其情)創設情境體會送別情。

1.自由朗讀3、4句,理解句意。

2.抓住“更”字體會離別情景。

3.指導感情朗讀。

4.出示地圖,瞭解安西地理環境,引導學生想象畫面。

5.創設情境,進一步體會“勸君更盡一杯酒”的含義。

6.角色轉換感悟離別之情。

7.指導感情朗讀整首詩。

(設計意圖:簡介安西地理環境,對於進一步體會作者情感很有裨益。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理解“勸君更盡一杯酒”的含義,爲感悟詩人與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做下很好的鋪墊。)

(五)創設情境背誦古詩

創設情境背誦古詩。

(六)欣賞樂曲激發興趣

欣賞、跟唱歌曲——《陽關三疊》,進一步體會詩人與友人之間依依惜別之情。

【設計意圖:“朗朗的書聲是小語課堂永恆的經典。”讓學生自由吟誦,就更能讓學生感悟詩人與朋友間依依惜別的深厚感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欣賞、跟唱歌曲,就更能讓學生感受古詩詞之魅力,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傳承中華古詩詞的傳統經典。】

(七)佈置作業,拓展延伸。

把這首詩改寫成一個小故事並與同學分享。

【設計意圖:語文源於生活,又走向生活,運用於生活,通過把這首詩改寫成一個小故事書面表達,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引導學生走向更廣闊的學習天地。】

八、板書設計

送元二使安西

雨客舍柳

故人勸君酒依依惜別情

四年級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設計 篇12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一篇課文《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古詩。這首詩是盛唐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寫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王維的好友元二將遠赴西北邊疆,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爲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而喻。這首詩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和祝福。

學習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以質疑、釋疑爲學習故事的主要方法,來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及藉助註釋學習古詩的能力。

3、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

學習重、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1、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

2、學生了解作者相關資料並收集有關送別詩。

教學流程:

一、導入談話,揭示課題。

1、齊讀課題:

2、讀了課題,你知道了什麼?能提出那些問題?

(幫助學生理清送的是誰,誰在送,“使”的意思——結合註釋理解“使”的意思。)

3、解釋詩題:王維送自己的好友元二出使安西。

4、對於王維,你瞭解多少?

出示課件:王維:字摩詰,漢族,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畫家,外號“詩佛”。主要作品是山水詩,人們稱讚他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二、初讀感知,朗誦詩歌。

1、出示古詩:自由朗讀,讀準字音。

2、指名朗讀,正音,同時理解難字字義:

朝:早晨。

舍:客舍:客店;另外一個音shě,捨得。

更盡:再飲完。

浥:溼潤。

3、齊讀古詩。

4、配樂範讀。(古琴:陽關三疊)

自由練讀,指名讀,分男女生讀,師生讀,齊讀(配樂)。

5、試背。

三、感悟古詩,瞭解環境:

1、過渡:聽了同學們的誦讀,老師彷彿看到了一幅“送別圖”,請讀前兩句,說說你彷彿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1)先想一想,同桌說,指名說。

2)什麼樣的一幅畫面?什麼樣的“柳色”是“新”的?(穿插指導朗讀)

3)客舍旁邊還有別的事物,爲什麼單單隻寫柳樹呢?

2、相關古詩鏈接,引出相關的送別詩,來體會其中的送別之意。

1)出示古詩:

春夜洛城聞笛

唐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2)解析“柳”與“留”諧音,感受其中隱含的挽留之意。(指導朗讀:把對友人的挽留之情融入其中。)

四、感受情感,體會意境:

1、過渡:作者是怎樣送別友人的呢?(讀後兩句)

2、引讀:

作者做了什麼事?(勸酒)勸了一杯嗎?(很多杯)哪個字可以看出來?(更)

3、點撥:

“君”字的理解:古代對成年男子的尊稱,用在這裏表現對友人的尊敬。

王維爲什麼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勸酒呢?(其一,從“酒”和“久”的諧音入手,體會作者的挽留之意,希望相處的再長久一些;其二從“故人”入手,來理解怎樣的朋友,體會知心、摯友、情深意重。)

4、補充:其實,作者如此爲朋友勸酒,還在於他去的地方,(出示課件),瞭解“安西”,體會路途的艱辛。

5、補白:面對此情此景,王維再也忍不住了,他說“元二兄,”進行補充說話練習。

6、品味:“不捨”

多少離別,多少牽掛,都化作了一句話,引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你們已經感受到了什麼?

體會到了怎樣的情感?(板書:依依不捨)

五、昇華情感,拓展延伸:

1、指導朗讀:元二就要啓程了,讓我們和王維一起,再送他一程吧。

2、簡介過渡:或許此次一別,還有可能相會;或許此次一別,將成永別,讓我們一起來銘記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話。(齊讀)

3、引入《陽關三疊》,欣賞,再讀,背誦。

4、課外拓展:讀其他離別詩。

四年級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1、藉助教材註釋,結合課外資料,理解古詩的大概意思。

2、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感受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受到古詩文化的薰陶。

3、通過反覆誦讀,多元體驗,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並試着默寫古詩。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師生問好:你們不用站起來,我鞠躬,你點頭。同學們,好!

師: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能談談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覺嗎?

(安慰與關懷,信心與力量,分享你的勝利和喜悅,並且幫你度過最艱難的歲月。)

師:朋友在一起時間久了,情投意合就產生了深厚的友誼。假如,有一天,由於轉學、升學等原因兩人要分開了,你的心裏會怎麼想?指名回答。

2、師:是啊!我們現代人是這樣,古人也是這樣。在古時候,由於交通不方便,朋友分離之後就很難有再相見的時候,所以爲了表達深情厚誼,不光是備酒餞行,折柳相送,還常常寫詩送給即將遠行的人。

一、揭示課題,感悟節奏

3、師:這節課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回到唐朝,來到長安城,來到咸陽,來到距離咸陽二十里外的渭城。那兒,唐朝詩人王維(板書:王維)正在依依送別他的好友呢!看老師寫課題:《送元二使安西》(板書詩題:“送”和“使”用黃色,區別)

這是一首送別詩,從課題中你知道王維送別誰嗎?

不急,詩的下面有註釋,看註釋①,學會看註釋,是學習古詩的一種好方法。

①使:出使。可見送別的是誰?——元二(元二是王維的老朋友。姓元,在家中排行老二,所以稱元二,這也是好朋友之間的一種稱呼。)

使——看註釋①使:出使。能不能用“去”代替?使是奉命而去。當時的唐朝正是盛世,國力強盛,疆域遼闊,邊關延綿數萬裏,需要大批的士兵和官員去戍守邊關,保衛國家。元二正是擔負着保家衛國的光榮使命,奉命出使安西的,他是去守衛國家,是去建功立業的。不能不去,不去就是抗旨……

你還從課題中知道了什麼?王維送元二出使安西

帶着我們的理解,能來讀讀課題嗎?注意讀出它的節奏,爭取讀得有板有眼。

節奏聽出來了嗎?聽出他哪裏停頓了嗎?——劃出停頓符號,這就叫有板有眼。(如學生讀不好,就聽老師讀課題。送/元二/使/安西:“使”停頓不需太長)

再試着讀一讀,讀出古詩的節奏,齊讀2遍。不錯,讀出古詩的節奏了。

二、巧讀古詩,讀出韻味

小詩人們,已經迫不及待想讀整首詩了吧,那就請你拿起課文紙,仔仔細細地讀上兩遍,讀準字詞,爭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圓。明白嗎?開始吧!

指2生讀,其他同學仔細聽。(如果讀對了,評價:你太了不起了,讀得字正腔

圓,這首詩中的2個多音字都讀對了,老師想請教你:爲什麼這樣讀?);(如果讀錯了,就問:你們對他每個字的讀音有意見嗎?你認爲該怎麼讀?誰還有補充?)

(伺機糾正:舍、朝、)“舍”的讀音(客舍就是客棧,在字典中當它表示房屋的時候讀第四聲,齊讀2遍)“舍“不僅是多音字,還是要求會寫的字,伸出手跟老師書空,並把生字在田字格里寫2個。

(評價:同學們,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書寫端正,有好多的小書法家呢!)

你們認真的態度,給了老師自信和勇氣,老師很想和你們一起讀詩!既然是合作,就要學會互相學習。師生讀2遍。(不僅聲音悅耳,停頓也很自然,這就叫有節奏)

瞧,在我們的合作下,一遍比一遍有進步了,慢慢的有點小詩人的樣子了,連起來再讀一遍肯定能讀出古詩的韻味,試試吧。

真好,同學們,聽你們讀古詩真是一種享受,你們不但把它讀正確,讀得有節奏,而且還讀出了它的味道。掌聲送給自己。

三、再讀古詩,感悟詩情。

古人有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我們讀了這麼多遍了,你從詩中讀出了什麼?

(一)感知“景”

預設:送別的時間,地點,天氣,環境……

評價:你真會讀書,你已經大概知道整首詩的意思了。

你讀出了送別的方式是備酒餞行,那你能讀出送別的地點嗎?

從第一、二句中,你還讀出了什麼?

渭城這裏的空氣——微雨潤溼了那飛揚的塵土,空氣是那樣的清新香甜。

渭城這裏的旅舍——青青的屋瓦,溫暖的客舍。

渭城這裏的柳色——碧綠、青翠欲滴

眼前飄灑着綿綿細雨,雨中是隨風擺動的楊柳,王維爲什麼單單選了它們呢?他想通過“雨”和“柳”向我們傳遞他送別好友時怎樣的情緒啊?

說得多好呀,雨帶給人惆悵,淒涼,壓抑,正像這2首詩中所寫的:(屏幕顯示):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淒涼、孤單

楚江微雨裏,建業暮鍾時。——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曹》(細雨籠罩的壓抑場面。)

而“柳”呢,在古人眼裏那就更有含義了。課件出示:古有折柳送行的習俗。來到送別的地方,折下柳枝送給行人,表示折柳贈別。所以古人看到柳,就會產生離別之意。“柳”與“留”音相近。贈柳表示留念、挽留之意,表達留戀和不捨之情。

謝謝大家聽得這麼專心,你們都是好學的孩子。

所以看到那綿綿春雨和隨風擺動的楊柳,王維想表達怎樣的情緒呢?——留戀和不捨,此時,他多麼想把元二——挽留好友(板書:挽留)

用你的朗讀來挽留他;誰更能讀出王維的挽留之情?讓我們一起挽留挽留元二吧!

師:一“雨”一“柳”,悄然傳遞了挽留之意,蒙上了一層淡淡的離別情愁。

(二)感悟“情”

師:而這份離別情愁在喝餞行酒的時候表現得更爲濃烈

(1)請你讀讀並用心體會三、四兩句。你感受到這份深情了嗎?

指名1生讀,伺機指導:更盡的意思

好一個“西出陽關無故人”有味道。誰還想來讀?孩子,請你來讀,再請

來,我們一起讀,讀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覺來。

(2)爲什麼王維的這種離別情會表現得這樣強烈呢?同學們,元二這次可不是一般的遠行啊。你看——這就是渭城,出了渭城一直往西走就到了陽關,西出陽關就意味着元二要擔負起光榮的使命,去戍守邊關、保家衛國、建功立業了。此時王維的心中除了挽留,對好友更多的是——祝福(板書:祝福)

帶着深深的祝福來讀讀這兩句吧!

這深深的祝福都化作了手中這一杯酒,舉起手中的酒杯,王維會對元二說些什麼祝福的話呢?

第一杯:預設:出使安西,路途遙遠,吉凶難料,還請你再幹了這一杯,祝福我的朋友一路平安……;第二杯:評價:好朋友,多關心啊;照顧得無微不至;

(3)第三杯,四目相對,無言沉默,王維的心情難以名狀。因爲出了渭城,西出陽關到打安西要走3000多公里,即使用當時最好的交通工具馬,也要走半年多時間,一路的風塵,一路的坎坷,才能到達安西。

A、安西會是一個怎樣的地方,請同學們想象一下。

B、課件播放——這就是安西。這是一個怎樣的地方啊?(指名3——5位)

是的,這就是安西,黃沙滿天,人跡罕至,大風吹過,飛沙走石,滿眼的荒漠,滿目的淒涼,有的只是荒山野嶺,這裏的百姓,出行都要用紗布遮擋風沙。

C、而他們現在喝酒的地方——渭城,卻是一派處處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景象。

此時王維心裏感慨萬千,走進王維的內心,把他所想的寫下來:

如今,渭城這兒春雨綿綿,安西那兒卻(黃沙滿天)。

如今,渭城這兒生機勃勃,安西那兒卻(滿目荒涼)。

如今,渭城這兒有難捨難分的故人,安西那兒卻(舉目無親,鄉音不再有)

評價:說得多貼切啊,你已經讀懂了這首詩,走進了王維的心裏。

D、王翰的《涼州詞》中有這樣的詩句: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讀2遍)

讀着這樣的詩句,你有什麼感受嗎?

評價:你想的,正是王維所想的,你就是王維的知己啊!

是啊,元二是去戍守邊關的,難免會遇上戰亂,生命安全根本無法保證。

面對此情此景,遙想前途莫測,王維對元二的這份情怎能不濃烈呢?所以,這第三杯酒中,除了挽留、祝福,還會有怎樣的滋味呢?——擔憂,不安(板書:擔憂)

(2)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幾多擔憂,幾多不安,擔憂的是什麼?不安的是什麼?於是,王維把這些擔憂、這些不安都化作“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預設一:更多了一杯離別的酒勸君更盡一杯酒。

“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連心的酒,“爲此春酒,以介眉壽”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酒是澆愁的酒,那,“勸君更盡一杯酒”的酒中,除了挽留、祝福、擔憂,你還品出了哪些滋味啊?請你邊讀邊品三、四兩句。

1、(傷感的酒)春雨挽留不住友人的腳步,朋友終將遠走他鄉,怎不傷感別離?──邊吟誦邊紀念這份友誼吧!“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2、(壯行的酒)祝願朋友今日出使安西,一定能在邊關建功立業,報效國家,來年凱旋而歸。──讓我們一起來給元二壯行:“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預設二:多一份“無故人”的淒涼與關切

生吟誦完後,師:是啊,無故人

1、西出陽關就再也沒有老朋友來陪你──(喝酒,吟詩……)

2、西出陽關又豈止是沒有朋友呢?西出陽關也沒有──父母、兄弟、妻兒……

3、想到朋友即將遠去塞外荒漠,這種難分難捨的情緒和所有擔憂都化作一句話

師:數不清這是第幾杯酒了,可喝下最後一杯酒元二就要啓程了,讓我們舉起酒杯,再一次送送他吧!(師生舉杯共飲,深情共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這濃濃的離情,這杯杯的美酒,都化作這樣一首纏綿悱惻的詩──(配樂齊讀)。

四、情感昇華(配樂)

就這樣,在王維的挽留,祝福和擔憂下,元二踏上了他出使安西的征途。正如王維所祝福和期盼的那樣,6年後,元二從安西凱旋而歸。一回到故鄉,元二最想見的故人是誰?——王維,可他卻再也見不到了,因爲王維已經去世了。曾經這樣送別自己的真摯好友既然去世了,元二會有怎樣的感受啊?——傷痛欲絕……此時,你覺得這還僅僅只是象徵他們深厚友誼的送別詩嗎?這還是一首怎樣的詩啊!(3——5人說)——生離死別……

對好友的思念讓元二再次來到了渭城,眼前楊柳依舊依依,春雨依舊綿綿,美酒依舊醇香,可他的好友王維卻再也不在了。(預設:爲什麼你的眼眶紅了,這是一個多麼細膩、多麼會讀書的孩子啊!)當他來到王維的墳前,回想起渭城送別的一幕幕,老淚縱橫,情不自禁地吟誦起這首詩。此時此刻,你就是元二,邊背邊吟誦吧!

①默寫全詩

這樣一首感人至深,動人心絃的千古絕句,我們該把它寫下來。請試着默寫三、四句。

②這節課我們走進了詩人的離別世界,見證到詩人與朋友的那份真摯友誼,感受到他替朋友擔憂、爲朋友祝福的那顆真誠的心,確實是感同身受。課後我們可以去找找更多的送別詩,去感受、去品味古人的離別情懷。

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