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鄉下人家》教案(四年級語文下冊)

《鄉下人家》教案(四年級語文下冊)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9W 次

 一、教材分析

《鄉下人家》教案(四年級語文下冊)

陳醉雲的散文《鄉下人家》是一幅原生態田園生活的樸實畫。文章用質樸而生動的文字,向讀者呈現出一幅田園生活的畫卷,按照房前屋後的空間順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間的時間順序交叉描寫,展現了鄉下人家樸實自然、充滿詩情的鄉村生活。讚美了鄉下人家熱愛生活的美好品質

二、設計理念

本課的教學,我力求體現“整合資源助學、深情朗讀品學”的理念。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高頻率與文本對話,讓學生讀出鄉下人家的田園之美,鄉下人家的純樸之美,鄉下人家獨特、迷人的風景。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知識與技能: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走近鄉下人家,感受田園詩情,激發學生對農村生活的興趣和熱愛;帶領學生品味優美語言,積累精彩句段。

 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親歷“朗讀——理解——想象——感悟”的學習過程,學習品味語言,體會課文按時空交叉順序進行描述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帶領學生品味優美句子。

 四、教學策略

認知心理學告訴我們,兒童對事物的感知往往是直觀的,他們對色彩和音畫比較敏感,認識事物時,其形象思維要遠遠優於其它思維。因此,我在教學中嘗試運用下列策略:

1、課文板塊與媒體整合,讀中感悟重點語句的策略。一是音屏催生,整體感知一幅幅畫面,讓學生欣賞鄉下人家獨特迷人的風景;二是圖文對照,再造想像,引領學生抓重點語句感悟鄉下人家祥和美好的生活;三是咬文嚼字,品味語言,積累語言。

2、整合教學資源,凸顯實效。在教學中運用電教媒體,實現教學目標與教學過程協調,閱讀理解與點拔結合,教學訓練和能力提升結合,通過口頭表達和朗讀指導,打造有效課堂。

 五、教學過程

  (一)音畫同步,走進鄉下人家

上課伊始,我先出示鄉下風光的多媒體課件,配樂旁白:這裏流水潺潺、碩果累累、禾苗青青、鮮花遍地。如果說繁華的都市帶給我們的是熱鬧,那鄉村生活的美好就需要我們用心地去感受。這一情景的創設就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引發學生閱讀的期待,興趣盎然地走進鄉下人家。

  (二)讀品結合,欣賞鄉下人家

引導學生整體感知後直奔中心, 用“獨特、迷人”來統領全文教學,品讀佳句,感悟鄉下人家的獨特、迷人。我設計了下列教學版塊:

 觀植物“獨特、迷人”

《鄉下人家》裏的一草一木是一種原生態的美。這一部分的教學,我充分發揮多媒體優勢,圖文結合,讀句子,抓重點詞,讓學生反覆品味,感受鄉村生活的美好。

“青、紅的瓜,碧綠的藤和葉,構成了一道別有風趣的裝飾,比那高樓門前蹲着一對石獅子或是豎着兩根大旗杆,可愛多了。”這些裝飾給小屋帶來了別樣的風趣,比那石獅子或大旗杆可愛多了。對比品讀獨特之處,學生品出自然之美。

“芍藥,鳳仙,雞冠花,大麗菊,它們依着時令,順序開放,樸素中帶着幾分華麗,顯出一派獨特的農家風光。”這裏花開不斷,樸素是因爲自然生長的勃勃生機,華麗是天然、茂盛的生長態勢。反覆品讀獨特之處,學生品出生命之美。

鄉下人家的竹讓人感受到勃勃生機,“幾場春雨過後,到那裏走走,常常會看見許多鮮嫩的筍,成羣地從土裏探出頭來。”教學中我重點抓住一個“探”字,學生體會出它所蘊含的“勃勃生機”後出示卡通竹筍圖,假如你就是這隻小竹筍,你想出來幹什麼?再指導學生讀好這個擬人句,讓學生盡情感受到了農家風光之美和生命積極向上的品質。

在這一環節中,電教媒體中的卡通圖感染着學生,更加重要的是“方法”的導引使學生真正感受到字裏行間的田園詩情,讀得入情入境,突出了教學重點。

  賞動物“獨特、迷人”

課文中對雞和鴨的描寫生動形象,在品讀交流中,我適時的指導:這是一羣怎樣的動物? 你能用朗讀表現出母雞的盡職、雄雞的高傲嗎?這樣賞讀課文,學生自然而然地讀出了聲色,讀出了快樂,讀出了童趣。

 悟“和諧之美”

課文第五自然段,我用多媒體課件再現情境,以媒體音樂渲染情境,以情感語言描給情境,力求把學生帶入文本所特有的意境中。在蛙蟲鳴叫的音樂伴奏下,我深情地範讀課文,學生進入意境後,把語文的積累訓練和個性化讀文結合起來:“讀着課文,你們彷彿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讓學生體會出鄉下人家正是用勤勞的雙手創造出美麗的家園,和動植物一起幸福生活,進一步感悟到作者通過這樣的描寫幫助我們理解了“自然和諧”的真正內涵。

 (三)昇華文本,描繪鄉下人家

從課文中品味了鄉下人家春、夏、秋三個季節的美景,展開你想象的翅膀,描繪一下鄉下人家冬天的美景,這樣讓讀寫進行了有機結合。

  六、教學反思

執教了《鄉下人家》一課,我回味無窮。在教學中,我始終圍繞一條主線:“鄉下人家,不論什麼時候,不論什麼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抓關鍵詞“獨特、迷人”來進行教學。我引領學生走進鄉下人家,欣賞鄉下人家,描繪鄉下人家,整個教學過程清晰、合理,教學過程流暢。在教學中運用電教媒體,優化了課堂結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了教學目標,突出了教學重點,讓學生在平凡的文字中讀出了美感、讀出了迷人、讀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讓學生與文本、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了共鳴,打造了有效課堂。

回味這堂課也略感遺憾,與心目中的“好課”標準存在一些差異:1教師是課堂學習情景、問題情景的創設者。在教學中,我注重了品、讀、嘗、悟的學習情景,忽視了問題情景的創設。在深入農家庭院的實地考察中,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大爺對學生說:“我小時候,這裏的風光更美,現在水質差了,環境也大不如從前了。”課堂上就有一位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爲什麼我們看到的鄉下人家沒有書上描述的這麼美呢?”出現這樣的問題情景,我沒有創設也沒有預料,更沒有深層次從保護環境,愛護美好家園的角度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保護環境、熱愛美、創造美,應當讓學生在學習中感悟,這是課堂教學中的一種損失。2、教學方式和手段的多樣化,並不代表教學的實效性。新課標要求:教學方式要生動活潑、豐富多樣,設計開放性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我在課堂上出示鄉下人家風光的多媒體課件,配樂旁白;抓住一個“探”字,出示卡通竹筍圖;用音樂渲染蛙、蟲鳴叫的情景,都是想讓學生來感悟、欣賞鄉下人家的獨特、迷人,讀出鄉下人家的自然之美、和諧之美。課堂上我雖然採取了多種手段和方法,但沒有處理好朗讀與感悟的有效結合,沒有把握好自己在閱讀中的情感,從而影響了一部分學生閱讀時情感的靈動。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必須切實重視學習活動的主動參與和語言情感的能動體驗,使閱讀教學成爲學生真情流露、情感表達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