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四年級下冊語文《天鵝的故事》評課

四年級下冊語文《天鵝的故事》評課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8W 次

  《天鵝的故事》評課【1】

4月16日參加了三性教育課堂的現場觀摩活動,有幸學習觀摩了老師執教的《天鵝的故事》一課的教學,先做如下點評:

四年級下冊語文《天鵝的故事》評課

一、 教學思路明晰

李老師在教學本文教學思路清晰,本人認爲可以分爲以下幾個板塊:1、抓文本主線2、提文本主體3、煉關鍵詞句4、立天鵝形象5、樹天鵝羣像6、出主角精神7、練讀寫結合8、拓課外閱讀。

1、在這幾個教學板塊的教學設計中,李老師先通過1、2教學環節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全文的內容,並通過這兩個環節,使得本課的教學重點得以確認。

2、在3、4這兩個環節中,教師通過文本中的將老天鵝比喻成“石頭”的教學,在比較兩者的相同之處,體現出老天鵝下落的速度與力量,在通過比較兩者的不同之處,提煉出老天鵝的本質精神。可謂一個比喻句,兩種不同思考,一個深刻的認識。教者通過對相似的解析,再現出老天鵝當時破冰的場景,通過不同點的比較,透視出老天鵝的心靈話語。

3、在5、6這兩個教學環節中,教者通過展示羣鵝前來幫忙的場景解讀,對“痛苦”和“歡快”的對比解讀,樹立出羣鵝團結勇敢的形象。教者善於通過對重點詞語理解的評析,引領學生通過對天鵝兩種不同的情感體驗的辨析,展示出天鵝的羣像的團結的力量。再以老人爲何放下獵槍這個統領全文的問題,再次深化學生對天鵝在破冰時展現出來的精神內涵。

4、在7環節中,教者以學生朗誦“古今賢文”團結篇和例舉生活中團結協作實例的教學,將語文的課堂教學和生活實際相結合,充分體現了教者“大語文觀”的教學思路。

二、 教師領讀精彩

李老師在本課教學過程中,領讀設計緊湊而又精彩,自然而又層次分明。教師在教學中通過領讀語言的不斷推進,深化學生對語段的理解,昇華學生對老天鵝的形象展示。

其中:

師: 哪怕厚厚地冰層只裂開一條細縫,我也要(投影出示:騰空而起,利用下落的衝力,像石頭似的讓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撲打在冰面上)

師: 哪怕將潔白的冰面染紅,我也要(投影出示:騰空而起,利用下落的衝力,像石頭似的讓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撲打在冰面上)

師: 哪怕是生命的最後一次飛翔,我也要(投影出示:騰空而起,利用下落的衝力,像石頭似的讓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撲打在冰面上)

三、 幾點建議:

1、本課教學對老天鵝的精神內涵提煉不夠,除了老天鵝的勇敢和天鵝羣的團結,還應該對老天鵝體現出來的責任感和智慧加以解讀。更應該將老天鵝的有勇有謀的形象彰顯出來,如老天鵝只有勇敢,是否缺少些什麼?在學生解讀出老天鵝的勇敢的同時,更應讓學生透過老天鵝的勇敢,看出老天鵝身上具有的破冰的決心,具有爲這個天鵝羣生存而具有的責任感,還應該看出老天鵝具有對面對困境的智慧。通過本課的教學不只是教學生“勇”,更應是“智與勇”。在教學設計上,更應對老天鵝破冰之前的心理做一個解析,所以本課教學缺少一個“老天鵝有過破冰不成功的擔心嗎?”這樣類似的問題。提取出老天鵝在破冰時,內心的糾結,再以“石頭”的比喻句,提純出勇敢和犧牲精神。通過這樣的問題,引領學生對老天鵝“智勇”的解讀。在老天鵝破冰的過程中,“智勇”密不可分。

2、教師在教學第7、8環節的過程中,所花費的時間過多,適當的拓展是語文教學的特點,但拓展過多則是缺點。讀“古今賢文”,舉生活實例,本人認爲只能兩者取其一。讀“古今賢文”,安排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的過渡語顯得有些生硬,是否可以這樣過渡:以一個類似 “天鵝們,對此出現羣鵝破冰的場景會說些什麼?”的問題,以學生的思考,天鵝的話語說出“團結”。我想這更爲流暢自然,水到渠成。

3、讀寫結合的教學,教師安排的“寫一個人或者羣像”的課堂小練筆,缺少層次性,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說,沒有這樣的寫作,即使有本課的教學作爲鋪墊,但缺少實際操作的具體思路,教師在此應給予一定的坡度。是否可以通過一個較爲有自由度的填空形式加以引領。

四、 總述

教學思路清晰,人物解讀欠缺,課外拓展略多。

  《天鵝的故事》評課【2】

《天鵝的故事》是蘇教版四年級下冊中的`一篇課文,作者用飽蘸深情的筆,講述了一羣天鵝爲了生存,在一隻老天鵝的感召下,用自己的身體破冰面的神奇壯觀場面,反映了天鵝勇敢奉獻、團結拼搏的精神。全篇文字優美,敘述清楚,情節感人,引人思考,給人啓迪。款款讀來,使人對這羣鳥產生了喜愛之情。下面以聽靳靜的《天鵝的故事》一課教學爲例,淺談如何領着學生去理解情感,感受情感,體驗情感,感悟情感,從而達到感其情,悟其理,化其神。

一、導語渲染,啓動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強調應尊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尊重學生的閱讀趣味,引導學生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華,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由此可見,閱讀的過程就是學生的認知自我建構的過程,情感日趨豐富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課堂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將閱讀教學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生活體驗結合在一起,使學生的閱讀實踐活動真正融及其心靈。

片斷一:

師:(播放課件)看了畫面你能用哪些詞語形容天鵝?

師:其實天鵝不僅是美麗高貴的,它還有更可貴的一面,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天鵝的故事。

簡短的幾句話不僅拉近了教師和學生的距離,更爲重要的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在學生的學習情感和文本所蘊含的情感之間搭起了結合點,從而爲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調,渲染了本課學習的氛圍,啓動了學生內心的情感。、

二、整體感知,體驗情感,感其情。

有人說,中國的老師最能講,中國的學生最能考,講,被語文教師奉爲天經地義的事。實行“課標”,教學活動中變化最大的就是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以學生爲主,去感知,去理解,去體驗。、

片斷二:

這是一個感人的故事,請你找出這個故事中最打動你的地方,用你喜愛的方式讀一讀,品一品,交流交流。

就這樣,學生在整體感知全文的基礎上,師生共同抓住了情感的震撼點 ——“老天鵝帶頭破冰面”,提領而頓,披文入情。讓學生自主閱讀,自由閱讀,營造了一個有利於閱讀主體情緒化的“場”,使學生能主動地讀,專注地讀,興致勃勃地讀。教師、學生、文本三情共振,再現“老天鵝破冰面”泣同類、感天地驚天動地的壯舉,三個維度也在教學中自然交融。、

三、品賞朗讀,感悟情感,悟其理。

“讀”是語文教學的主要活動形式,多而不泛,幽而必顯。讓學生潛心投入重點段的閱讀中,讓學生品詞嚼句,學得十分動情。、

片斷三:

自讀重點段,談體會;細讀重點段,品字詞;再讀重點段,指導朗讀。

這樣層層深入,以讀代講,保證了讀的時間,保證了讀的形式,保持了讀的興趣,注重個性化閱讀,讀悟結合,既爲學生創設了放手自讀的時間和空間,又引導學生在重點句上反覆品味,感悟其情,引發共鳴,從而悟其理,只有在學生悟不出,或出現偏差的時候,教師才適當點撥和講解,從而讓學生明白,情要靠自己在讀中悟,理同樣要在讀中悟,法兒也要在讀中悟。

四、展開想象,表達情感,化其神。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可親”。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入境入情,縮小學生和教材中天鵝的距離,在“真實”的情境中與文中的天鵝進行心靈乃至情感的溝通。從學生的筆端流淌的,口中傾吐的就不僅是對天鵝的喜愛之情,更是學生自我情感的流露。

片斷四:

1、要求學生根據省略號想象畫面

2、此時此刻,你親眼目睹老天鵝的壯舉,你會對他產生什麼感情,你想對老天鵝說什麼?

學生口誦心惟,閉目遐思,浮想聯翩。思維空間、語言實踐空間在探究中拓展延伸,迴環整合,情感昇華爲愛護動物的行爲和有創意的寫作實踐。

新課標告訴我們,語文教學應摒棄瑣碎的分析,機械的練習,引導學生去閱讀,在閱讀中理解情感,感受情感,體驗情感,表達情感,真正做到由外而內,由此及彼,感其情,悟其理,化其神。

  《天鵝的故事》評課【3】

《天鵝的故事》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羣天鵝爲了生存,在一隻老天鵝的行動感召下,用自己的身體破冰的神奇壯觀場面,反映了天鵝勇敢奉獻、團結拼搏的精神。全篇文字優美,情節感人,令人深思,給人啓迪。款款讀來,使人在對這羣可愛的鳥兒頓生喜愛之情的同時,也體會到了一種可歌可泣的悲壯。張老師教學本課時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品詞、品句、品文,真正融入課文內容,體會天鵝勇敢奉獻、團結合作的精神,領悟人與動物應該和諧相處的道理。張老師在教學本課時做了大膽的取捨,凸現了文章的重點,抓住了故事的核心畫面———老天鵝身先士卒帶頭破冰。《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強調應尊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尊重學生的閱讀趣味,引導學生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華,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由此可見,閱讀的過程就是學生的認知自我建構的過程,情感日趨豐富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課堂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將閱讀教學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生活體驗結合在一起,使學生的閱讀實踐活動真正融及其心靈,爲凸現文本的主旨,張老師抓住了老人的情感變化。品讀課文中的重點句子和段落,體會天鵝勇敢奉獻、團結拼搏的精神。張老師憑藉課文中的語言材料,創設各種情境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體會天鵝們的偉大壯舉。例如:“老天鵝呀老天鵝難道你不覺得疼嗎?”“你爲什麼會這麼執着地破冰呢?”“此時,我們在冰面上會看到些什麼?”“如果你是一隻小天鵝你還會在旁邊呆呆地看嗎?”……通過這些問題、情境層層深入的創設,讓天鵝們勇敢奉獻、團結拼搏的偉大形象逐漸在學生們的心中豐滿起來。“讀”是語文教學的主要活動形式,多而不泛,幽而必顯。讓學生潛心投入重點段的閱讀中,讓學生品詞嚼句,學得十分動情。引導學生在重點句上反覆品味,感悟其情,引發共鳴,從而悟其理。張老師又抓住了天鵝的三次叫聲,多次反覆地品讀,巧妙地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與文本所刻畫的主角對話,讓學生真正地走進文本,走進角色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