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七年級語文《靜夜》教案範文

七年級語文《靜夜》教案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9W 次

教學目標

七年級語文《靜夜》教案範文

知識與能力:

1、反覆誦讀,理解詩歌內容並熟練背誦。

2、體會詩中自然的聯想、豐富的想像。

過程與方法:

1、朗讀訓練,體會語言的節奏感與和諧美。

2、發揮想象與聯想,仿寫句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作者嚮往追求理想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朗讀訓練,分清節奏,念準重音,讀出感情;

2、品味詩歌語言,理解意象,把握情感。

教學難點:

通過想像和聯想去品味詩歌的意境和蘊含。

教學方法:朗讀法、想象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一、 導入

同學們,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在我國可謂家喻戶曉,有誰能講出這個古老的愛情悲劇呢?故事中有情人被阻隔在天河兩岸,難以團圓,歷代文人墨客都對此發出了太多感慨和遐想。然而在郭沫若的詩中,我們將讀到關於這段傳說的別樣故事。

二、 整體感知

1、走近作者

郭沫若(1892——1979),我國近代著名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學家、社會活動家。原名郭開貞,筆名沫若。一生的主要作品有:詩集《女神》、《星空》;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後》;戲劇《屈原》、《棠棣之花》。

2、時代背景

20年代初期,五四運動的洪波已經消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依舊被帝國主義列強和各派軍閥窒息着。詩人在苦悶中彷徨。他不滿現實,熱烈地憧憬着美好的未來;在燦爛星空的誘發下,寫下了浪漫氣息濃郁的詩,這些詩收錄在《星空》裏。

四、研讀《靜夜》

1、聽錄音朗讀

2、生自讀課文,讀出感情

3、思考:

師:全詩分兩小節。請同學們思考一下,哪節寫實?哪節寫聯想?都突出了夜晚的什麼特點?

生:寫實:月光、松林、白雲、疏星;聯想:天河、海霧、鮫人流珠

第一書寫實,寫人間的月色和晚景。第二節寫想象,想象天河岸邊鮫人對月流珠的情形。突出夜晚的“靜”。

師:第一節中這些景物構成了一幅什麼樣的景象?給人一種怎樣的感覺?

生:月光朦朧,籠罩着松林大地,團團的白雲遮掩着月亮和星星。給人的感覺是──朦朧、恬靜的美。

師:第一小節的“淡淡”“團團”“幾點”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生:淡淡的憂傷。

師:在這樣的一個月夜,作者想到了什麼呢?

生:第二小節的開頭一句“天河何處”,結束了第一小節的寫景思路,把讀者的視野與心胸引向了廣袤的宇宙,又以“遠遠的海霧模糊”收攏讀者放飛的心神。“怕會有鮫人在岸,對月流珠”寫出詩人的想象穿過茫茫海霧,想象着會有鮫人立在岸邊,對着月亮流下串串珠淚……多麼奇瑰的想象。

師:如何理解“怕會有鮫人在岸,對月流珠”?

生:鮫人不僅指神話傳說中住在海底的神人,也可以指詩人自身。作者想起這個悽美、哀婉的神話傳說,聯繫到自己當時的處境,不禁流下了眼淚。表達了作者淡淡的哀傷、無奈、惆悵的心情,也表達了他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對國家命運的憂心。

師:這首詩的兩個小節之間有着什麼內在聯繫?

生:第一節的景物描寫,是想象的基礎,第二節的想象是對寫景的提升和點睛。若沒有寫景,想象就顯得突兀;若沒有了想象,第一節的景便沒有了活力,沒有生氣。

師:討論:此詩結構與《天上的街市》有哪些異同?

生:這兩首詩的結構大致相同,都是先寫景,以寫景爲基礎,再展開想象和聯想。

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寫景部分由“街燈”、“明星”把讀者的視線由人間轉到天上,爲第二小節具體描繪“天上的街市”做了鋪墊。而《靜夜》則是靠第二小節的“天河何處”結束寫景,轉而想象的。

五、全文小結

天上的街市:對光明、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嚮往、追求

靜夜:對時代失望和對祖國、家鄉和親人思念的淡淡的哀傷。

——詩人對現實的失望、不滿和對前途感到渺茫,表達出詩人朦朧的理想和追求。

六、拓展訓練

想象和聯想訓練

1、仿照示例,發揮你的想象,續寫句子。

示例:天上的明星現了,好像點着無數的街燈。

牽牛花開放了,

籠中的小鸚鵡,

月光照在地上,

2、仿照示例,經過四至五步聯想,使兩個意義相距很遠的詞聯繫起來。

示例:木頭-樹林-田野-足球場-足球

(1)雪花——茶 (2)鋼筆——月亮

(3)夏夜——鋼鐵 (4)沙灘——車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