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六年級上冊《錢學森》評課稿(蘇教版)

六年級上冊《錢學森》評課稿(蘇教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7W 次

《錢學森》評課稿

六年級上冊《錢學森》評課稿(蘇教版)

11月14日,我有幸聽了一堂吳文傑老師執教的蘇教版六年級課文《錢學森》一課,感受頗深。吳老師的課就如他的人一般灑脫、自然,整堂課沒有嬌作,刻意雕琢,向聽課教師真實地展示了一堂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課。

《錢學森》是蘇教版小學語文十冊中的一篇課文。本課生動地記敘了我過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在美國時,一刻也沒有忘記祖國,以及回國後爲我國運載火箭和導彈的研製及發射作出了卓越貢獻,讚揚了他時刻不忘祖國的高尚情懷。本文是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三篇課文。本單元所選爲名家之作,反映了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不同身份人的愛國之情。讓學生感受愛國報國的赤子深情。學習本文,就是要讓學生們受到愛國主義、人文主義的薰陶。

具體來說,吳老師這堂課有以下幾個亮點值得我學習。

孟子曾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是說富貴不能使他的心惑亂,貧賤不能使他改變節操,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只有做到了這三點纔可以稱得上是大丈夫。孟子的這句話歷代相傳,激勵了無數的中華兒女。

“無論到哪裏,他都抵得上五個師。”這是當年美國的海軍次長對一位華人下的評語,他不是別人,正是本文的主人公――被譽爲“中國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的錢學森。優厚的待遇、先進的科研條件甚至生命的威脅都沒能阻止錢學森回國的決心,故事的主人公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錢學森就是這樣的大丈夫,吳老師用“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作爲抓手來引領整個課堂教學,這樣就站得高了。

這是本堂課的第一個亮點。

“課堂教學應該有亮點,應該有看頭,但也可以而且應該有平常而實在的教學環節,有枯燥而真實的過程。課堂教學畢竟不是藝術表演,畢竟不只是爲了展示教師的風采,畢竟是爲了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課堂教學的着重點是:學生學到了什麼?他們是怎麼學的。”吳老師整堂課只設計了一個問題:哪些詞句讓你感受到錢學森強烈的愛國之情?然後讓學生圍繞這個問題挖掘文本內涵。通過抓重點詞句帶領學生品味,讀讀、議議、再讀讀,逐層深入、披文入情。這是本堂課的第二個亮點。

吳老師上課,很細膩,每一個環節的設計都能體現她的獨具匠心。這篇課文的教學中,她強調了文中錢學森說的話,其中對於“我是中國人。”的解讀,我認爲是教學精彩之一。因爲他是中國人,所以他之前的刻苦努力,學成後又願報效自己的祖國——中國,這是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的事情。通過理解這句話,也就理解了錢學森克服重重困難回到自己祖國的決心不是任何艱難險阻可以阻撓的。

精彩之二:文章中美國將領的話。三層意思:(1)錢學森在空氣動力學上卓有成效,如果回到中國將會給中國科學的發展帶來巨大的推動作用;(2)美國將會不惜一切代價,竭盡所能進行阻撓,不讓他回國,同樣不能到其他國家;(3)通過這句話的理解,也讓孩子們體會到錢學森回國的決心之大。一個個問題的引領,讓孩子們直視文本內涵,又透過文本對錢學森有更加透徹的瞭解。

不管什麼方法,關鍵在於運用。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吳老師抓住美國海軍高級將領的話中“五個師”和“絕不能讓他離開美國”這兩個點作爲“楔子”,直入文本的深層,直抵孩子們的心靈。“五個師”到底有多少人?吳老師用具體數字作了形象的說明,正是這看似簡單的轉換,化抽象爲具體,才讓學生更加震撼,讓學生感受等待之苦,歸心之切。尤爲精彩的是老師對“離開美國”這句話的導“悟”,“再往深一點思考,這句話還有什麼潛臺詞?”這一問語稱得上本節課中最爲高明的啓發!吳老師循循善誘,層層剝筍,精於預設,巧於生成。

本堂課的兩點之三是吳老師在教學中很注重學生讀中領悟,領悟後的朗讀。所謂教學千法,朗讀爲本。讀中各自的領悟或讀中遇到生字難詞,需要學生圈點勾畫出來,反覆誦讀,品味精彩的句子,從而領會作者的創作意圖。圈點勾畫的方法值得我們高年級學生在學習過程運用。教學中利用一個詞語或文中的一個句子,給學生提出疑惑,好比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被激活,在討論中理解課文的中心,深入作者的思想境地,也是一種很好的值得我們學習的方法。

本堂課還有一個值得稱讚的地方是適量資料的補充,極大地豐滿了主人公的形象。語文課的拓展關鍵在一個“度”上。本堂課的拓展既幫助學生理解了文本中所反映的當時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歷史真實,同時又緊扣文本的核心,即服務於讓學生理解錢學森的赤誠愛國之心。

關於這堂課上一些值得商榷之處,我覺得主要有亮點:一、作爲高年級閱讀教學課,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是否應該得到更多的鍛鍊。如理解錢學森的語言,關鍵字詞的感悟還是由學生談,教師只需做適當的引導和補充。二、對本文寫作方法的滲透教學中還要強調。一是倒敘,應向學生闡述明白,二是文中2到6節中有襯托的寫法,這是學生自己在學習中無法發現的地方,應該引導學生關注並熟悉此種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