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蘇教版十二冊《夜晚的實驗》教學反思

蘇教版十二冊《夜晚的實驗》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6W 次

  《夜晚的實驗》教學反思之一

第四單元的主題是“探索與發現”,共選用了《夜晚的實驗》《海洋——21世紀的希望》《學會合作》三篇課文,《夜晚的實驗》放在這一單元的第一篇。這篇課文主要講述意大利科學家斯帕拉捷通過多次夜晚的實驗,終於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祕密的經過。這一實驗的結果促使了人們對超聲波的認識與研究,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恩惠。《夜晚的實驗》注重對科學家個體的描寫,《海洋——21世紀的希望》更側重於站在整個人類探索的角度上來闡述,而《學會合作》更進一步闡明:在“探索與發現”的過程中,我們還更需要合作精神。

蘇教版十二冊《夜晚的實驗》教學反思

《夜晚的實驗》講述了意大利科學家斯帕拉捷通過多次實驗,終於揭開了蝙蝠飛行的祕密,進而用這個科學成果造福人類的事。在教學中,我抓住“好奇”“奇怪”“ 猜想”這些關鍵詞句,讓學生知道:科學研究首先要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從而引導學生感悟課文的語言文字,感受科學家是怎樣從蝙蝠飛行現象上發現超聲波的,並從中學習科學家仔細觀察,善於思考,堅持不懈造福人類的精神。

本課教學主要圍繞一個問題展開——斯帕拉捷共做了幾次實驗?分別是怎樣做的?結果怎樣?交流。這樣的文章,語言平實,又有一定科學性,學生一讀就懂,作者在記敘中非常詳細地記敘了第一次實驗的經過。至於另外三個實驗,作者較爲簡略地進行了介紹,這樣寫的好處是“詳略得當”。

一、自主與合作結合進行批註

本課的課堂學習以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我感悟爲主。在讓學生了解實驗經過的環節,通過讓學生自學及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表格的填寫。這其實也是一種批註,這個過程,既訓練了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讓學生知道學會填寫表格語言要簡潔明瞭。也爲複述課文這個教學環節打下基礎。最後結尾部分的教學,我要求學生聯繫課文說出斯帕拉捷爲什麼能揭開蝙蝠夜行的祕密,並在書上畫一畫,既鞏固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激發了對斯帕拉捷的崇敬之情,尊重了學生的獨特體驗。

文中四次實驗過程不僅啓發我們在寫比較複雜的實驗時要注意“有詳有略、突出重點”,還要學習如何將第一次實驗寫具體,作者在寫第一次實驗時,還是從結果寫起,最後寫引起的思考,應該也是一種倒敘的寫法,讓學生思考這同平時常規的寫實驗的方法比起來又有什麼優點呢?這樣一來,學生也開始進行思考,並從中學習作者的寫法,自己寫實驗時就有方法的引領了。

二、圍繞關鍵處進行批註

在要求學生“聯繫課文說出斯帕拉捷爲什麼能揭開蝙蝠夜行的祕密?”這一問題時,學生談到了很多的精神,如:仔細觀察、善於思考、大膽實驗、不怕失敗、有好奇心、堅持不懈等,雖然都說出來了,但顯得較爲雜亂,其實,仔細思考之後,我們不難發現,最主要的是三種精神:仔細觀察、善於思考、堅持不懈。接着就引導學生回到文本中,找尋依據。

“仔細觀察”。

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第一節中“習慣”、“常常”這兩個詞進行批註,這兩個詞說明斯帕拉捷每天都是這樣做的,他看到“很多蝙蝠靈活地在夜空中飛來飛去,從來不會撞到樹上或者牆上。”這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可是斯帕拉捷卻沒有放過,他從這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發現了問題,引起了他的“好奇”,促使他進一步觀察、思考,並想一探究竟,於是纔有了下面的四次實驗。

“善於思考”。

表現斯帕拉捷善於思考的句子,我讓學生抓住“好奇”“奇怪”“ 猜想”這三個關鍵詞,畫一畫有關的句子,學生在文中找到這樣幾句:

“蝙蝠憑什麼特殊的本領在夜空中自由自在地飛行呢?”

“不用眼睛,蝙蝠憑什麼來辨別前方的物體,捕捉靈活的飛蛾呢?”

“難道它薄膜似的翅膀,不僅能夠飛翔,而且能在夜間洞察一切嗎?”

這三個句子,形象地寫出了斯帕拉捷的善於思考的品質。找到句子後,就讓學生讀一讀,體會斯帕拉捷的善於思考。

“堅持不懈”。

爲了解開這個祕密,斯帕拉捷共做了四次實驗,前三次都以失敗告終,直到第四次才獲得成功了。每一次的失敗都引起了他的思考,但第三次將油漆塗滿全身還是失敗後,文中沒寫出斯帕拉捷的困惑,在這個環節我安排了一次批註:斯帕拉捷這時又會怎樣想呢?此處給學生的思考、探究留下了極大的空間,因爲前面對文本的解讀比較到位,學生在批註時就有話可說,而且言之有理。有學生寫道:“斯帕拉捷疑惑不解:‘蝙蝠既不是靠眼睛,也不是靠鼻子和翅膀來辨別方向,那難不成是耳朵嗎?’”還有的寫:“斯帕拉捷感到很詫異:‘蝙蝠到底是靠什麼來辨別方向呢?’”……這樣的批註既檢驗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是對斯帕拉捷精神的感悟。後來,我還讓學生進行假設,如果第四次實驗也失敗了,接下來斯帕拉捷是不是還會繼續做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呢?回答是肯定的。

最後,課堂上又補充了一些名言,比如:“一切推理都必須從觀察與實驗中得來”“失敗是成功之母”“好奇心是科學探究的可貴品質”“真知灼見,首先來自多思善疑。”“科學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只有善於觀察、勤于思考、不怕失敗、鍥而不捨、大膽實驗的人,才能攀登科學的頂峯。”讓學生抄抄讀讀背背,進行積累,深化了對課文的解讀。

  《夜晚的實驗》教學反思之二

《夜晚的`實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講述了科學家斯帕拉捷從蝙蝠飛行的啓示中發現了超聲波,並進而造福人類的故事。教學這類文章,我有些犯怵。第一遍讀這篇文章,真不知從何下手。怎樣讓學生從閱讀文本中學習科學家留心觀察、勤于思考、潛心研究的精神,又能適當地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呢?

教材確實是要潛下心去讀的,當我一遍又一遍地尋找文本的切入點時,目光停留在課文的幾個問句上。全篇的五個問句,三個與斯帕拉捷的心理活動有關,是斯帕拉捷好奇、奇怪、猜想時出現的問題。一句是設問句,解釋斯帕拉捷把蝙蝠眼睛蒙上的理由。還有一句是斯帕拉捷實驗成功後引起的人們進一步的思考。這幾句問句,與全文中心有着極大的關係,而且本課語文知識點——引號的用法中的兩個句子也都可涵蓋在內。“提領而頓,百毛皆順”,我的教學思路圍繞着這五問形成了。

一、三問引入

可通過這樣的導言引入:課文中有哪些詞和句是描寫斯帕拉捷的心理活動呢?請同學們帶着這個問題去讀一讀,用筆把這些詞句畫出來。這些詞句對幫助學生理解科學家善於思考,對常見現象敏感,好奇心強這些品質有極大的幫助。怎樣理解呢?一個字:讀。讓學生練讀這三個問句,在朗讀中體會,讀出好奇、讀出奇怪、讀出猜想,也就能順理成章地理解。然後再由第一個問題入手,讓學生去探究學習,探究斯帕拉捷做了幾次實驗,怎樣做的,結果如何?

二、設問練述

課後練習要求全文複述。對於本篇文章來說,實驗的過程是複述的重點;而第一次實驗更是重中之重,因此,把指導複述的方法放在第一次實驗上,可以起到化難爲易的作用。在學生完成探究後,讓學生再細讀課文第二大段,看看哪一次實驗是濃墨重彩描寫的,自然是“蒙上眼睛”這一次。引出設問:爲什麼要把蝙蝠的眼睛蒙上呢?課文作出了詳盡的回答,這樣有問有答的句子就叫設問句。讓學生用上設問句把蒙上眼睛的原因、經過、結果練習複述。

在指導學生複述的過程中,讓學生得知,用上設問句的時候,就可以先說經過,結果,最後再說原因。這樣,學生不僅練習了變序複述,而且在練習中又掌握了新的寫作方法。

三、再問探意

斯帕拉捷的實驗獲得了成功,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進一步的思考:蝙蝠的耳朵又怎麼能“穿透”黑夜,“聽”到沒有聲音的物體呢?抓住這一問,可對本句的引號用法作一探究,又可對超聲波以及超聲波帶來的意義作深入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