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鞋匠的兒子》名師教學設計和反思

《鞋匠的兒子》名師教學設計和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6W 次

 學習目標

《鞋匠的兒子》名師教學設計和反思

1.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理解生字詞。

2.能抓住參議員情感態度變化的線索,瞭解變化的原因。

3.在有感情朗讀課文的過程中逐步體會林肯尊重、平等、寬容、國家利益至上的人格魅力。

 教學過程:

 一、複習字詞,整體感知。

1.認讀、識記詞語。

尷尬 卑微 羞辱 名門望族

傲慢 靜默 嘲笑 開懷不已

讚歎 堅決 分裂 毫不猶豫

2.指名學生選擇詞彙敘述本文主要故事情節(突出強調“兩個矛盾”),說說故事情節展示了一位怎樣的鞋匠的兒子--林肯總統。

(一節課應從基本的字詞開始,高年級也應如此,教師應有意識地幫助學生做好詞彙的積累,而必要的語言實踐可以幫助學生將對於這些詞彙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以有利於以後的作文和口語交際等言語實踐,同時,主要故事情節的敘述也有利於學生對於整篇課文和人物形象的初步感知,突出強調的“兩個矛盾”也爲下面的教學理清脈絡。)

  二、精讀文本,體會人物形象。

1.瀏覽課文,看看哪段文字揭示了林肯和這些議員間的矛盾。

出示、指名讀:“在林肯當選美國總統的那一刻,整個參議院的議員們都感到尷尬,因爲林肯的父親是個鞋匠。當時美國的參議員大部分出身於名門望族,自認爲自己是上流社會的優越的人。從未料到要面對的總統是一個卑微的鞋匠的兒子。於是,林肯首次在參議院演說之前,就有參議員想要羞辱他。”

(1)這段話告訴了我們林肯和這些議員們之間的主要矛盾集中在什麼上?(出身)其中的一組反義詞說明了這一矛盾,是?(優越--卑微)爲什麼?

(2)在林肯當選美國總統的那一刻,面對這一算是嚴酷的現實,這些議員各有怎樣的心態呢?何以見得?(生1:尷尬;生2:傲慢;生3:驚訝;生4:憤怒……)

2.師:看來一場交鋒在所難免了,俗話說聽話聽音,請同學們自讀課文第2-5自然段,抓住人物的語言,想想這是一位怎樣的林肯總統與參議員。

交流:(1)體會傲慢、狹隘的參議員。

指名讀、出示:“林肯先生,在你演講之前,請你記住,你是一個鞋匠的兒子。”

師:這看似波瀾不驚的話語中卻藏着無盡的不屑,甚至蔑視,你們聽出了其中的意思嗎?(生1:雖然你的能力出衆,我們不如你,但可惜的是我們的出身都比你好,這一點你永遠也改變不了;生2:鞋匠的兒子成了總統,林肯,你的才華、能力真讓我們妒忌,你用它讓我們顏面掃地,我們也不會讓你好過。)指名讀。

(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展開與文本的對話,有利於學生走進這些參議員的內心,瞭解人物形象,從而與林肯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主人公的光輝品質,這一過程也訓練了學生的思維,爲下面的語言實踐進行鋪墊。)

交流(2)寬容、謙遜的林肯。

(1)林肯的這些話顯然是精妙而無懈可擊的,裏面包含着幾層含義,你能聽出來嗎?爲什麼?

生1:林肯對於其父親的愛與懷念。

生2:林肯爲自己的父親和作爲鞋匠的兒子的而自豪。(永遠……永遠……永遠……)林肯爲自己的父親感到自豪的原因是什麼呢?指導有感情讀課文。

(2)我們還能從林肯出人意料的話語中體會到什麼呢?

謙虛的林肯。

師:還能從哪裏看出林肯的謙虛?(“一定儘可能”、“可以幫你”、“ 不是偉大的鞋匠”、“ 一定儘可能”……)指導有感情讀。

(4)同學們,那些出身名門望族的參議員與生俱來的優越感在羞辱林肯的同時反而會變得猥瑣與狹隘,在這一對比中,反而使得寬容、謙遜的林肯形象異常高大。分角色讀課文。

(理解人物形象無疑要從具體的故事情節入手,這篇課文的故事情節內容基本是以人物的對話爲主,所以抓住人物的語言,反覆打磨關鍵詞語,既有利於學生建構人物形象,又符合本文文本的特點,是本節課的重點任務。)

(5)同學們,人物最忌臉譜化,參議員的形象有變化嗎?瀏覽課文,有幾處描寫環境的詞語。(大笑、開懷不已--靜默--讚歎)爲什麼會出現這一變化呢?顯然是因爲林肯的人格魅力感染他們,使他們的心理髮生了變化,而這篇課文恰恰缺少的就是人物心理的描寫,大家想想我們可以在哪些地方將這些心理活動補充出來呢?(“傲慢”前;“等到大家笑聲停止”前面;“參議院陷入一片靜默”後;“林肯流下了眼淚”後)

配樂,學生分組分別描寫參議員和林肯的心理活動。巡視選優作插入原文本誦讀。

(理解人物形象,揣摩人物的心理必不可少,而這也是本文的空白處,所以這裏既是一次語言實踐,一次寫人作文的擴寫練習,也使學生能進一步理清環境變化背後的心理變化這條暗線,實現角色遷移,)

(6)拓展。閱讀林肯軼事。

林肯面對對手攻擊他爲人“說一套,做一套,有兩張臉”的指控時,平靜而幽默地說道:“剛纔那位先生說我有兩張臉。如果我真有兩張臉的話,我能帶着這張醜臉來見大家嗎?”

感受到一個怎樣的林肯?何以見得?

(適當的拓展不可或缺。)

3.一個歷史人物,我們對他的理解還應把他放在巨大的歷史轉折時刻上,課文中林肯經歷的是歷史時刻是?

出示、指名讀:林肯是美國曆史上最有作爲的總統之一。在他就任美國第16任總統不久,南方的'一些州竟發動了分裂國家的戰爭。林肯堅決反對國家分裂,他曾經在一次演說中強調:“一個裂開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不希望這個房子塌下去”,“我所希望的是它結束分裂,它應該成爲一個完整的整體。”正是這位出身卑微的美國總統,毫不猶豫地領導人民拿起武器,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1) 簡介美國南北戰爭。

(2) 林肯在這一歷史時刻的態度是什麼樣的?何以見得?

(3) “一個裂開的房子”句的含義是什麼?“毫不猶豫”什麼意思?

(4) 面對殘暴的分裂分子,林肯堅決維護國家統一,再也不能一味寬容,可見林肯的寬容是要以什麼爲前提?(國家利益)師:同學們,這時我們再回過頭來,一開始面對參議員突如其來的嘲諷和挑釁,林肯先生或者林肯總統可以有哪些方法和態度去處理呢?(生1:針鋒相對;生2:逃避;生3:委婉。)又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呢?哪種效果最好?

(通過必要的前後聯繫,強化學生自己對於林肯人物形象切己體驗,而非沙漠高塔般的輕浮飄渺或心理綁架般的言不由衷。)

(5) 師:同學們,個人的榮辱得失相比於國家利益那是微不足道的,林肯就是這樣一個國家利益至上的,有着寬容、謙遜等偉大人格魅力的男子漢,無怪乎他是美國曆史上最有作爲的總統之一。讓我們記住這位偉大的鞋匠的兒子--林肯!謝謝大家!下課!

(對於林肯這樣的歷史人物,其人物形象的考察應結合巨大的歷史轉折,本文最後一個自然段涉及到了,在教學中處於次重點,至此,林肯的形象已形成於學生心目中,就此結束教學應果斷,不能拖泥帶水。)

【反思】

《鞋匠的兒子》一文的教學是取法於薛法根老師的《愛之鏈》,當時看了《愛之鏈》的教學實錄就有些心馳神往了,希望能複製出一篇這樣的教學來,於是在課文的選擇上,就決定了同有小說性質的課文--《鞋匠的兒子》。

首先將課文定位爲小說,於是我的設計就繞不開小說的三要素--故事情節、環境描寫與人物形象了。

作爲本節課的首要任務--體會人物形象既是教參的規定項目,也是適應文本特點的教學要求,所以教學重點就是將人物放在故事情節(雙方的矛盾衝突)中去考察,抓住文本體會人物的性格形象,在人物形象與出身的對比中,呈現出寬容、尊重的魅力與力量。如果與參議員的形象對比是橫向的話,那麼最後一個自然段的描寫則是時間縱向的展現(這種寫法與很多的影視作品相似),同時又是重大的歷史轉折時刻,這時人物形象的展現同樣重要,而且可以昇華--美國政客一以貫之的國家利益至上的觀念。這一點在很多地方沒有看到過,我也考慮了很久該不該講出來,擔心會偏離教材主題或教參而顯得畫蛇添足,最終還是決定講是因爲除了能全面、豐富、深刻地理解人物之外,還能使得寬容的人物形象能顯得更加有可信度,而不是沒有原則的。

薛法根老師的《愛之鏈》對於環境描寫的教學處理很是到位和精妙的,無論是小說還是其他體裁形式來說,學生對於環境描寫的作用性和重要性認識都是很深刻的,而有關於環境描寫的語言實踐對於學生的寫作來說很是有幫助。《鞋匠的兒子》一文中對於環境描寫也有涉及,不過很少的零星,不過對於引導學生揣摩理解背後人物的心理變化很有作用,於是我將文本的空白點教學放在了人物心理描寫的補白上,藉此完成課後的練習。

想到了沙主任說的“學其招不如悟其神”,教學不是那麼簡單地拿來的,雖然我對於教學的幾個版塊以及其中的聯繫與轉承已經很熟悉,但我遠遠遠遠遠遠不是薛法根,學生也不是他的學生,除了名師的指點之外,只有自己的反思的話,遠不能幡然醒悟的。

關於心理描寫的教學那一段,當時包括備課時還就真沒有想到出來一下,我事後想來,出來可真好,有一種“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的效果和整合昇華全段教學的精妙。招雖招,但既沒有突破的創新,也沒有精髓的傳承,實實在在忽視了自己的實踐對於感性認識上升爲理性認識的重要性的認識。

關於前後聯繫理解林肯選擇寬容與尊重,而不是針鋒相對和逃避的一段教學,突出林肯國家利益至上的人物形象時,就是忘了突出其機智、思維敏捷等特點,無端錯過了一次順應自己設定的教學理念拓展的好機會,其實究其原因,關鍵的差距還是在課堂機智的點撥上。

嗚呼!模仿很難,創新更難,但從模仿到創新應該沒有那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