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橋之美》名師教學設計及反思

《橋之美》名師教學設計及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5W 次

教學目標

《橋之美》名師教學設計及反思

1.在老師的引領下閱讀課文,把握內容,瞭解橋的審美功能。

2.獲得一些美學知識,提高藝術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感悟橋在不同環境中起到的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

難點:橋的審美功能。

  教學過程

  (一課時)

 新課學習:

  一、 導入:

《易經》中有句話:“仁者見之謂之爲仁,智者見之謂之爲智。”後演變爲成語“見仁見智”(請一位同學釋義),橋,在橋樑專家茅以升看來,美在它本身的形式與結構,若以畫家的眼光來看,橋美在何處?(請同學談預習結果,不作評價),還是從吳冠中先生的小品文《橋之美》中找答案吧。

請一位同學簡介作者。

  二、 朗讀課文:

1. 釋義。

和諧:配合得適當勻稱。

銷魂:靈魂離開肉體,本文形容極度快樂。

媒介:使雙方發生關係的人或事物。

(其他見課文註釋)

2.自由朗讀課文,並注意思考:本文主要談橋的特殊美感,看文中有哪些關鍵性語句標示了作者的看法。把句子劃出來。

3.發言歸納。關鍵性句子有:(多媒體顯示)

1、橋,多麼美!“小橋流水人家”,固然具詩境之美,其實更偏於繪畫的的形式美。(第二段)

2、橋與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的變化,同時也是線與面之間的媒介。(第二段)

3、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第三段)

4、橋往往擔任了形象的重疊及交錯的角色。(第五段)

5一道孤立的線很難說有什麼生命力,是……多種多樣的線的襯托才使橋獲得了具有獨特生命力的線的效果。(第五段)

6凡是起到構成及聯繫之關鍵作用的形象,其實也就具備了橋之美。(第七段)

  三、 指導閱讀,把握內容:

1.一、二段。想想這兩段在全文中起到什麼作用。

發言歸納:起總說作用。站在畫家角度看橋,指出它具有繪畫的形式美:是“線與面之間的媒介”,爲下文的展開作好了準備。

2.三到六段是分說。要點同學們已找到。先讀三四段說說作者列舉了哪幾種環境中的橋。

發言歸納: 烏鎮石橋 江南石橋 湖上長橋 風雨橋

(運用多媒體,打出一組圖片:不同環境中的橋……)

3.精讀第四段,分組討論:橋在這幾種不同環境中具體起到了怎樣的形式作用。可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心得。

切磋交流,發言歸納:

烏鎮石橋:(環境)“密不透風”(橋)“疏朗開闊”(畫面變化)疏朗有致

江南石橋:(環境)“陰柔之美”(橋)“陽剛之氣”(畫面變化)剛柔並濟,動靜相生。

湖上長橋:(環境)“背景單調”(橋)“一篇史詩”(畫面變化)虛實相襯,層次豐富。

山區風雨橋:(環境)“山高水急”(橋)“安閒自在”(畫面變化)張弛有度,

小結:橋的審美功能之一:使畫面產生對比美和變化美,並與周圍環境和諧統一,共同構成美的景緻。

4.和諧,在這裏是一個重要的因素,請用“和諧”造一個句子。啓發:和諧是一種美,創造和諧社會……

5.第五段提到了橋普遍具有的另一種審美功能,是如何寫的?與哪個語句相照應?

發言歸納:以《清明……》和“小橋”爲例說明橋的審美功能之二:擔任聯繫形象的重疊及交錯的角色,照應第二段中“媒介”一詞。

6.其次作者還談到了索橋,南京長江大橋,錢塘江大橋,以這些橋爲例補充說明了什麼?注意提取文中信息來概括。

討論交流歸納:從正反兩面補充說明橋之美還需要多種線的襯托和呼應,正所謂“紅花還需綠葉配”。

7.結尾一段是總結。你讀出了幾層含義?

交流歸納:

a.從實橋到虛橋(雀橋),說明橋的審美功能還可以繼續挖掘。

b.從橋的審美功能到實用功能。(起構成及聯繫之關鍵作用),指出凡起到橋的這種實際作用的形象就具備了橋之美。

  四、 深入理解,能力拓展:

多媒體出示兩幅畫面:a.一間小屋;b.一粒太陽。

1.請選擇其中一幅想想還需要畫上一些什麼纔算美,運用學到的美學知識談談理由。

開放 動手 合作 運用

2.作者指出“凡起到構成及聯繫之關鍵作用的形象,其實也就具備了橋之美”。你認爲生活中有什麼形象和橋一樣起到了“構成及聯繫之關鍵作用”?

切磋歸納:

電話——親情之橋 學校——知識之橋

網絡——信息之橋 照像機——時空之橋

奧運——友誼之橋 語言——心靈之橋

飛船——宇宙之橋 ……

  五、總結:本文闡述了作者對橋的審美功能的看法,揭示了美學的原則和意義,啓示我們用審美的眼光去鑑賞周圍的景物。

  六、 佈置作業:

1.品味語言情味,完成課後第一題。

2. 觀察學校某一處景點或家中某一項佈置(如玄關、地櫃、裝飾櫃、文化牆、藝術吊頂等)運用所學的審美知識,作一點評價。(200字)

  《橋之美》教學反思

《橋之美》是一篇帶有說明性質的小品文,它以畫家的標準和眼光,發覺橋在不同環境中所產生的美學效果。文章語言生動,極富表現力,讀來朗朗上口,畫面感很強。本課的教學也就是以“讀”爲主線,穿插精講,以讀帶講,讀講結合。

在教學過程中,我引用詩句導出新課教學,將學生很快引入頗具詩情畫意的學習氛圍中。然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逐步展開。課文雖有四個極具美感的畫面,但我在教學中,沒有將一幅美麗的長卷機械分割,逐個賞析。而是鼓勵並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畫面,運用在讀課文時候學到的美學知識,自主進行欣賞。這不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而且切實培養和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同時,我將畫面欣賞和語言品味有機結合:看一看,讀一讀,品一品,說一說,使得學生對文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對語言有了更深切的體會。而比較閱讀環節的設置,雖然簡短,但收益明顯。學生不但感受到了文體的多樣性,也對學習內容有了更多、更深的認識。

總之,在本課教學中,新課程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得以運用;知識能力、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得以實現;閱讀教學中應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新課改理念得以體現。這是一節能夠充分體現新課改精神的語文教學。

弱點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扣文本不是很緊。由於課堂時間有限,讀的過程較少,品的過程欠深入,在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和學生閱讀分析能力的訓練上就欠缺力度。

二是品讀爲重點,重中之重卻沒有充分體現。品析過程中,學生的品析較散,教師如果藉助多媒體出示重點句子,學生既能有的放矢,又能快速把握重點。

回過頭來再看課文,《橋之美》這篇文章寫得不事雕琢,並不講究什麼交代過渡照應等等,加上一些術語的運用,所以教學處理起來是比較費勁的。對於這樣的課文,教師要花70%以上的時間讀透課文,在此基礎上用30%左右的時間來設計教學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