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自相矛盾》教學反思

《自相矛盾》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1W 次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自相矛盾》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自相矛盾》教學反思

  《自相矛盾》教學反思1

《自相矛盾》是篇傳統教材,一文內容淺顯、寓意深遠。在人教版的語文書中,它被放在了六年級,可想而知這篇文章對於五年級的孩子來說後還是簡單易懂的。對於這樣的課文該如何教學呢?傳統的教法也許就會止於讀懂寓言故事內容,領悟寓言故事的啓示意義。我想:反覆誦讀這篇文章沒有必要的,仔細分析那更是無病呻吟了。而成語故事浩如煙海,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真正喜歡上成語故事,走進成語的世界,瞭解祖國燦爛的傳統文化,體會祖國語言的博大精深纔是最主要的。

在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看了回顧前文的課文《金蟬脫殼》,瞭解這是一成語,然後告知學生何爲成語,成語根據字數和出處可以分爲幾種類型等。再借助漢字的衍變準確記住矛盾二字,感受漢字的魅力。然後就出示了《自相矛盾》的課文,在精講課文時,我抓住誇一字上爲大,下位虧,充分理解賣矛和盾的人怎麼說大話,怎麼吃虧。再出示——“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無不陷也。”人應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學生很喜歡這樣的文字,但由於認識水平較低,不能正確理解文章的意思。於是,我讓學生把原文和現代文相對照再來理解關鍵字“鬻”“譽”“陷”“弗”,解決了這些詞語,學生很快就理解了課文,讓學感受古文的魅力,喜歡傳統文化。接着,我引導學生再次閱讀課文,觀察插圖,展開想象,進一步探究文章內容,品味出寓意。當最後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進行拓展的時候,學生能找到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例子,但都不能流暢表達。爲此,我先出示了一些範例,引導學生表達,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具體表達。最後再來讀讀古文,學生整堂課興趣盎然。藉助寓言故事,進行朗讀感悟,發展學生的開放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續寫故事,促進學生智慧的發展。

這一目標,不僅關注了學生知識技能的形成、情感體驗的過程,更將着眼點放在了學生智慧的生成,是學生智與知、智與情的多向整合。教師爲學生創設情境:那個賣矛和盾的人,什麼也沒有賣出去,回到家後對家裏人說……學生想象豐富。這一教學目標的實施,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對老師而言,都是一次智慧的考驗、增長過程。學生學的不是教材內容,而是學習如何從多角度去思考去辨析去發現,在充分的讀書體驗、行爲思辨、互相啓發、積極思維中增長自己的智慧;而老師也充分經歷着一場用心傾聽、適時啓發誘導的積極思維過程,這樣的課對於情感體驗課型是一次豐富,更是一次挑戰!

  《自相矛盾》教學反思2

課文《自相矛盾》簡短易懂,對於這樣的課文如何教學?我的想法是成語故事只不過是個引子,目的是通過該文的學習,爲學生打開一扇窗戶,引導學生走進浩瀚的成語故事世界之中,瞭解祖國的文化,體會祖國語言的博大精深,感受寓言這種文學體裁的無窮魅力。爲此,我是這樣進行計教學設的:

1、首先激情導入,通過寓言故事激發起學生學習寓言的興趣,然後讓學生以很高的熱情投入到這節課的學習中去。

2、接着進行第二項的學習(初讀課文),理解大意。讓學生帶着開頭的激情進入第二階段的學習,在這一環節中,老師教給學生學習寓言的方法,並指導學生怎樣去讀好文言文形式的寓言故事,不要讓學生把詞和句子讀破,還要教會學生根據課文後面的註解去理解寓言的大意。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把課文讀通讀順讀懂,並能用自己的話說出寓言的大意。

3、然後再帶領學生進行深入的學習(精讀課文),深入理解寓意。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老師以提問的方式把學生引入到學習的內容當中去,後讓學生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認識。後再設計一個一個的問題讓學生思考並回答,這樣一步一步、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把學生帶入更深層次的學習中去。讓學生在老師設計的教學情境中,通過讀、說、問、演等環節的訓練進一步加深對寓言的理解和認識,從而更深刻的明白寓言裏面所蘊含的深刻道理。

4、最後進行“修改病句”和“仿寫”的`拓展練習,通過這兩個練習,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和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能力。

這節課的教學,從總體上說,達到了課前的預期目的,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基本掌握。字、詞、句理解得比較透徹,寓意每一位同學都基本明白,從中也懂得了寓言所蘊含的深刻道理,課堂上佈置的作業也能完成得不錯。由於課堂中設計了表演這一環節,所以課堂氣氛相當活躍,學生學習積極性非常高,學得也很輕鬆,教學效果還是不錯的。但是,因爲時間安排不夠妥當,開課引入時所用的時間多了些,後面練習時間就比較倉促,不能很好的反饋教學效果,這是不足的地方。我會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多加註意,爭取把自己的語文課上得更好!

  《自相矛盾》教學反思3

這節課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我着實動了一番腦筋,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們在課上收穫頗豐,課堂上,許多教學環節都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現將此課教學進行反思如下:

  一、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在教與學方式的轉變上有所嘗試。

課堂的主體是學生。正確處理好主導與主體的關係,是每個老師都在研究探討的問題。在本節課教學設計中的以下幾個環節體現得很充分

在這套教材中,“寓言”是第一次出現在課題中。什麼是“寓言”,我沒有生硬的灌輸給學生,而是藉助電腦的幫助,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寓”裏藏着道理,“言”是用言語講述的故事。

在朗讀指導中,我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感悟,鼓勵孩子進行個性化朗讀。不管他突出強調哪一個詞語來體現誇口,老師都給予肯定。同時,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的評價,在評價中加深對句子內容的理解,在評價中增加孩子的自信。

爲了幫助學生深化對寓意的理解,我設計了表演這一環節。表演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自選角色。而老師呢,與學生是平等的,也參與到學生的表演當中順勢而導,導在點子上,導在關鍵處,使表演不是對課文內容的機械重複,而是有延伸、有昇華。

  二、充分開發、利用教材,注重語文三維目標的訓練。

語文課就要上出語文課的味道來。訓練的味道要濃,育人的意識要強,學習的過程與方法也要體現。

例如:在導入環節,老師不光是告訴學生什麼是寓言,還交待了學習寓言的方法,並把這一方法滲透在整節課的教學之中。

在生字學習中,儘可能的擴大學生學習的信息量。“盾”字的演變過程,展示了漢字造字的魅力,讓學生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趣味性。“把詞語連起來說一說,連詞成句,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這些設計既體現了語文基本能力訓練,又滲透了學習方法的指導。

爲了突破難點,老師將這個人誇口叫賣的兩句話以結構圖的方式出現,引導孩子抓住這兩句話中的質問點進行文本對話。師生合作的學習方式降低了學生表達的難度,有效的幫助學生將零散的思維進行梳理,爲寓意的理解搭設了橋樑。

寓言百寶箱,更是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將課內外知識有機結合的同時,培養學生勤學好問的品質,讓學生感受祖國文化的源遠流長。

  三、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多種功能,爲教與學服務。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信息技術的多種功能都得到了體現。猜謎導入、課文動畫、“盾”字的演變過程,都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文本對話和寓言百寶箱兩個環節,媒體的交互功能又爲學生的學習搭設了平臺。

總之,上述教學設計體現了教育新理念,較好的達到了教學目標,使課堂真正成爲了孩子自主學習的天地。

  《自相矛盾》教學反思4

這星期我們學習了《自相矛盾》這篇課文,這是一篇寓言故事,文言文體對我們五年級的小學生來說不是很好理解,還好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比較濃。

在本堂課中,我打算做一下摸索與嘗試。爲今後的文言文學習打下基礎。鑽研教材之後,才覺得雖然只有短短的五句話,但是課堂的教學容量並不可小瞧。既要讓學生掌握學習文言文地方法,又要讓學生明白故事背後的道理,實在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如果枯燥的講解接句子的意思與字詞的意思,可想而知學生興趣不濃,整個課堂也會死氣沉沉。

幾經思索與修改,決定把教學重點放在“讀"上:讀通課文,讀懂課文。優化讀的過程,激發學生讀的興趣。在讀中理解字詞,在讀中領悟寓意。真正做到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例如:楚國人說的兩句話是構建“自相矛盾”意義的兩個輪子,互相支撐,缺一不可。教學的重點主要放在句義的強化上面,使學生對這兩個句子有深刻的印象——楚國人到底說了兩句什麼話,他說的話主要意思是什麼?爲達到這個目的,先讓學生從文章中找出句子,讀出來,再讓學生說說句子的意思,接着讓學生根據句子的意思反推說出句子中字詞的意思。又讓學生“變”句子,讓學生採用表演的方式誇誇矛與盾,通過引導看圖,表演出“誇耀”的神情。步步緊扣,回到原文,引導學生用書中的句子再現課文,通過變換句式,一方面進行語言訓練,另一方面,通過反覆呈現句子,使句子在學生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反覆讀與說的過程中,再次強化認識。整個過程環環相扣,一步緊接一步,每一步都是自然而然地發生。又例如:文中的中心句,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在引導讀時,採用的方法是“如不就是圍觀的人,當時你心裏會怎麼想?又會怎麼問呢?”學生進入了文本,身臨其境說:“我會覺得很好笑。”緊接着引導:“那你用好笑的語氣來讀一讀。我認爲,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理解的視角不同,讀書的語氣也就不同,課堂上應該允許這種差異的存在。鼓勵學生在讀書中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最後設置的誦讀環節,採取了教師範讀、學生齊讀、指名讀等形式,目的也是讓學生在讀中深一步的理解寓意的同時,領略文言文的韻律美,激發他們對文言文的喜愛之情。

回顧整個課堂,自己感覺到了:教着教得快樂,學生學得快樂。相信孩子們以後不會對文言文產生厭學的情緒。想到這,我覺得我本堂課的目的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