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蘇教版九上《綠》教學後記

蘇教版九上《綠》教學後記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W 次

  朱自清《綠》教學後記

蘇教版九上《綠》教學後記

《綠》是朱自清的一篇美文,學生能從中學什麼呢?當然是怎樣寫綠了。綠,看得見,摸不着,能把綠寫出來,真不是件容易事。但是,朱自清卻能寫出來,而且在他的文章中不是一次寫到,足見非同一般。

1、2兩段,着力描繪的是梅雨潭周圍的環境,重點是梅雨瀑。觀察點由遠而近,山邊——廳邊——潭邊,視角分俯視、平視、仰視,朱自清筆下的梅雨潭的綠也呼之而出。這裏的問題是,爲什麼要先寫周圍環境?學生經過討論明確,是烘雲托月,寫周圍環境和諧映襯,此處的景物纔會與周圍環境協調和諧,而不至於孤零零突兀在那兒。我們寫景物,應都能有這樣的映襯意識。我舉例說,正如我們學校邊上的天寧寶塔,與周圍的紅梅公園假山池水、碧水青草相互映襯,纔有渾然一體,自然和諧,富有靈氣的感覺。倘若安置在荒山野嶺,那麼,縱然是一座寶塔,也會顯得孤單落寞了。

第3段,是作者濃墨重筆書寫綠的地方。這部分也就似乎作者如何來描繪綠的。本文有個與衆不同的地方,就是教材編者提供了詳細的旁註,這是語文學習方法中的一個重要的內容。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就習慣在閱讀教學時請學生“圈點勾畫注”,但這些方法的指導如何依學情而設,如何有效指導等問題,卻未引起重視,因而這個做法多數情況下就是一個形式。我觀察下來的情況是,很多學生並不真正的領會並自覺運用。做的最“理想”的恐怕是文言文,看學生喜歡把字詞解釋和句子翻譯密密麻麻地寫在字裏行間——我讀書的時候,也是這樣的。呵呵。有時的確有幫助理解的作用。

其實,關於閱讀方法指導的知識短文,算是策略性知識吧,在教材中有計劃的編排了一些的,關鍵是我們老師如何使用。比如,現在的批註。我記得有老師在初一的時候就開始做了,倘若學生有一定的能力,是可以的,不受年齡制約。備課時,我就想,如果老師把旁註講解似乎重複,——課本旁註講得很清楚,我所做的可能就是照本宣科,學生自然是不耐煩。於是,我採取了批註與原文相互驗證的方法。請學生閱讀原文,再結合旁註進行思考、吸收、消化,看看自己是否能理解。學生先自學,內容有二:旁註的寫法,寫的是歸納概括的核心詞,往往一語中的,直指關鍵;二是角度多樣。同桌討論討論,相互交流一下,提出問題。最後請學生來檢測一下自己的閱讀質量,選取旁註中的任一個,從課文中找出例句來加以分析,獲得真切的體會,以及賞析語言的表達方式。幾位同學分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賞析,如總的感受、質地、色彩等諸方面,又如異彩紛呈的比喻的修辭手法,烘托、對比和聯想的寫作方法,學生都能一一說出。既然學生的回答已經能表達清楚,我也就無需贅言。通過這個看似簡單的過程,使得學生加深理解與體驗。我想學生一方面能跟隨作者感受朱自清筆下的綠之美,體會作者對綠所代表着的生命和自然的熱愛讚美之情。同時,也能在這篇文章的學習中獲得散文寫作的一般啓示。

本單元重點學習兩篇《綠》《囚綠記》,都是極佳散文。散文學習,自然是明白作品抒了什麼情,怎麼抒情的。其實,散文作者抒發了什麼情感,多讀幾遍,便可略知一二,大體可得,只是深淺有異而已。比如,《綠》中對生命的熱愛,對自然的熱愛,一般閱讀能力都可以達標。但作者是如何抒情的,卻未必能說理出個子醜寅卯來。如果說《囚綠記》是通過作者的情感與理智的糾葛來表達自我的話,那麼,《綠》則是運用了相當的技巧來描繪了綠以及對綠的情感,而後者則可以用來作爲學生學習散文謀篇佈局和寫作技巧的範本。本文學習完畢後,我趁熱打鐵,請學生寫一篇作文——即本單元教材中的《綜合性學習與探究》的題目:以“綠”爲中心擬題寫一篇作文。我提示學生,寫作時,可以參考朱自清的這篇文章的寫法,也算是“先學先用”吧。事實上,像朱自清的《春》《綠》都是學生寫作的極好參考,畢竟大多數初中生還是在模仿階段。上次劉恩樵兄還問我對“閱讀教學寫作化”的看法,我是贊同二者互爲促進,但上升到“化”,則持謹慎態度。當然,對於學生而言,閱讀經典美文,從中汲取一些寫作養分,還是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