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人教版《出師表》教學設計

人教版《出師表》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6W 次

《出師表》是一篇上書言事的應用文,也是實用性很強的議論文。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該課文教學設計,一起看看吧!

人教版《出師表》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瞭解奏表的特點。

2、瞭解諸葛亮的“親賢臣,遠小人”等名言。

3、掌握本篇的詞語。

  【教學設想】

諸葛亮的《出師表》是表文中的一篇代表作,“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陸游《書憤》)。此表用散體寫成(唐宋以後寫表多用駢體文),也是古代散文一名篇。

“表”即奏表,是臣下給君王的上書。臣下上書奏事,陳述己見,提出建議,有所諫諍。諸葛亮在出徵時,以深懷託孤之情、肩負丞相重任憂慮國事的心意給後主劉禪進此表,其情其辭自有其特點。“表以陳情”(劉勰《文心雕龍·章表》),陳述衷情,這是表文的一大特點,本篇情摯辭切,教學中要突出這點。

疏通文字,懂得詞句,是理解古文的基礎。教學中要把這個基礎打紮實。

本文詞語較多,學生生疏者不少,要逐句弄懂,逐段講解。

加強誦讀、背誦練習。

用三個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1、介紹文章的背景。

2、正音、誦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諸葛亮的《出師表》。諸葛亮這位著名的歷史人物,大家比較熟悉。爲了更好地理解本文,我先把諸葛亮的情況,主要是諸葛亮寫《出師表》時的情況,簡略地介紹一下。

諸葛亮輔佐劉備,歷盡艱難坎坷,經過多年奮戰,終於建立了蜀國,身負丞相重任。蜀國建立後兩年,即公元223年,劉備病逝,後主劉禪繼位,時年16歲。諸葛亮受遺詔輔佐劉禪,主持蜀國軍政大事。公元227年,諸葛亮統率蜀國軍隊北進,駐軍漢中(今陝西南鄭縣),準備征伐曹魏,奪取中原,復興漢室。他當時感到劉禪闇昧懦弱,頗有內顧之憂,所以臨出發前上書劉禪,懇切勸諫,要劉禪繼承劉備遺志,砥礪志行,振作精神,聽信忠言,任用賢良,黜斥佞人,嚴明賞罰,盡心國事,以圖完成復興漢室,統一天下的大業。這就是《出師表》。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表文的一大特點是陳述衷情。學習這篇文章,要注意領會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瞭解文中諸葛亮的一些名言。

二、教師範讀課文

三、正音

殂(cú)陛(bì)以塞忠諫(sè)臧否(zāngpǐ)陟(zhì)攸(yōu)禕(yī)以遺陛下(wèi)諮(zī)裨(bì)闕漏(quē)聞達(wèn)頹(tuí)桓(huán)猥(wěi)危難(nàn)夙(sù)駑(nú)攘(rǎng)二十有一年(yòu)彰(zhāng)咎(jiù)諏(zōu)涕(tì)

四、朗讀

可叫三四名同學朗讀課文。朗讀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確、句讀分明。讀畢酌情講評。

五、默讀

讓學生各自默讀課文,參看課本註釋,弄懂詞句意思,有不解之處,當堂提出。

六、佈置作業

1、誦讀課文,熟悉內容。

2、初步理解並概括各段內容。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理解段意,明瞭諸葛亮提出了哪些諫言。

2、練習誦讀。

〖教學過程〗

講解文章第1~5段:

一、第1段

1、全班齊讀。

讀畢,就字音、句讀酌情講評。

2、詞句: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x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先帝”:當朝帝王已死的父親,這裏指劉備;“先“,稱已死的人爲先,多用於尊長。

“創業”:指創立統一天下的大業。

“而”:卻。

“中道”:中途,半路。

“崩殂”:古代帝王死叫崩或殂。“三分”:指分成蜀、魏、吳三國。

“益州”:漢代州名,現在四川省一帶,當時蜀的疆域基本上是漢的益州,因稱蜀爲益州。

“疲弊”:困苦窮乏。

“誠”:確實,的確。

“之”:的。

“秋”:時機,時刻。

“然”:但是。

“侍衛”:侍從護衛。

“於”:在。

“內”:指朝廷中。

“忠志之士”:忠誠有志的將士。

“身”:自身,自己。

“者”:表語中停頓。

“蓋”:連詞,承上文申說原因。

“追”:追念。

“殊遇”:特別的待遇,多指恩寵、信任。

“報”:報答。

“之”:代先帝的殊遇。

“於”:及於,給。

“陛下”:對帝王的尊稱;“陛”,宮殿的臺階。

“宜”:應當。

“開張”:開擴。

“聖聽”:皇帝的聽聞;“聖”,對皇帝的尊稱。

“以”:而。“光”:光大。

“遺德”:遺留下的美德。

“恢弘”:發揚,擴張;“恢”,擴大;“弘”,又作“宏”。

“氣”:這裏指昂揚的精神狀態。

“妄自菲薄”:自暴自棄,過分地看輕自己。

“引喻失義”:說話不符合道理;“引”,引證;“喻”,比喻;“義”,合理、適宜的事稱義。

“以”:因而。

“塞”:堵,阻隔。

“忠諫”:忠誠的勸諫。

3、內容

提問一:諸葛亮在奏表的開頭一段向劉禪提出什麼勸諫?

講解:諸葛亮首先規勸劉禪要繼承劉備遺志,砥礪志行,振作精神,廣開言路,採納忠諫,而不要妄自菲薄,自暴自棄,言談失義,阻斷忠諫之路。

提問二:諸葛亮用什麼來鼓勵劉禪?

講解:諸葛亮用忠臣志士爲了報答先帝的殊遇而勤勉不懈,捨身忘我地效忠職守的事實來鼓勵劉禪,要他看到蜀國具有忠臣竭力,志士效命這個好條件。

二、第2段

1、叫一名同學朗讀。

讀畢、酌情講評。

2、詞句:

“宮中府中,俱爲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爲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宮中”:皇宮中,指皇宮中的官員。“府中”:丞相府中,意指朝廷中的官員。劉禪即位,諸葛亮開府治事。

“俱爲一體”:都是一個整體,意即內廷處廷要協同一致;“爲”,是。

“陟”:升進。

“臧”:善。

“否”(pǐ):惡。

“異同”:複詞偏義,意思在“異”上。

“奸”:邪惡不正。

“科”:法令。

“爲”:做,行。

“有司”:專管其事的官員。

“論””評判。

“刑”:處罰。

“以”:用來。

“昭”:顯示,表明。

“平明”:公正明察。

“理”:治理。

“偏私”:出於私情,偏袒一方。

“內外”:內廷外府。

3、內容:

提問:諸葛亮在這段中向劉禪提出什麼諫誡?

講解:諸葛亮諫誡劉禪理政要公正明察,賞罰要善惡分明,對內廷和外廷的官員要一視同仁,不要徇私偏袒。

三、第3、4段

1、叫兩名同學分別朗讀這兩段。

讀畢,酌情講評。

2、詞句: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爲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待中”:官名,侍從皇帝左右,出入宮廷,應對顧問。

“侍郎”:或稱黃門侍郎,近侍官,管理皇帝車駕,並充侍衛。

“良”:賢能。

“實”:誠實,老實。

“志慮”:志向心思。

“是以”:因此。

“簡拔”:選拔;“簡”,選擇。

“以”:用,把。

“遺”:交付,給予。

“愚”:自稱的謙詞。

“以”:認爲。

“爲”:是。

“無”:不論。

“悉”:全,都。

“以”:拿,把。

“諮”:徵詢,商量。

“必”:一定。

“裨補”:增益補闕。

“闕”:同“缺”,欠缺,不足。

“廣益”:使獲得更多的好處;“廣”,擴大;“益”,益處。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衆議舉寵爲督。愚以爲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性行”:品性行爲。

“淑”:善良。

“均”:公平,公正。

“曉暢”:明瞭通達,精通。

“試用”:在正式任用前先行試用。

“於”:在。

“稱”:稱讚。

“舉”:推薦。

“爲”:作,擔任。

“督”:謂大將。

“營”:軍營。

“行(háng)陣”:軍隊行列,這裏指軍中將士。

“所”:處所。

3、內容:

提問:這兩段的內容是什麼?(要求用一句話作答)

講解:其內容是諸葛亮向劉禪舉薦用人

三、第5段

1、全班齊讀。

讀畢,酌情講評。

2、詞句: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親”:接近。

“遠”:疏遠,離去。

“小人”:奸邪無德之人。

“所以”:……的原因。

“興隆”:昌盛。

“傾頹”:衰敗。

“論”:議論。

“未嘗”:未曾。

“痛恨”:極不滿意;“痛”:極,非常;“恨”,遺憾,不滿意。

“於”:對。

“桓、靈”:東漢末桓帝、靈帝。他們在位時寵幸宦官外戚,捕殺賢能,朝政x敗。

“侍中”:指郭攸之、費禕、“尚書”:主管朝廷政事,指陳震。“長(zhǎng)史”:丞相府主管文書、簿籍的'官,指張裔。諸葛亮出征,張裔統管丞相府事。

“參(cān)軍”:官名,參謀軍務,指蔣琬。諸葛亮出征,他和張裔一起管理丞相府事。

“悉”:全。

“貞”:正直。

“良”:賢能。“死節”:守節義而死。

“願”:希望。

“信”:信任。

“隆”:勢盛。

“計日而待”:以日來計算就能等待其實現,意即不要多久時間。

3、內容:

提問:這段的內容是什麼?

講解:在這段中,諸葛亮以漢朝興衰的歷史說明君王用人之極端重要,告誡劉禪要接近、信任正直賢能、忠貞不渝的臣子。

四、佈置作業

1、背誦第1~5段。

2、整理這幾段中重點實詞的意思、虛詞“之、於、以”等的用法。

3、思考第6~9段的內容。

  第三課時

〖教學重點〗

1、理解段意,明瞭諸葛亮提出的諫誡。

2、練習誦讀。

3、總結詞語。

〖教學過程〗

一、第6段

1、全班齊讀。

讀畢,酌情講評。

2、詞句: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布衣”:平民的代稱。

“躬”:親自。

“於”:在。

“苟全”:姑且保存。

“亂世”:動盪不安的時代。

“聞(wèn)達”:顯達或受稱譽;“聞”:名聲;“達”,顯貴。

“以”:因爲。

“卑鄙”:身份低微,學識鄙陋。

“猥”:謙詞,辱,使自己降低身份。

“枉”:屈就,用於別人,含有敬意。

“屈”:委屈。

“顧”:拜訪。

“於”:到。

“諮”:徵詢。

“以”:拿。

“感激”:感動。

“遂”:於是。

“許”:應允,答應。

“以”:用,拿。

“驅馳”:驅逐奔馳,引申爲盡力效命之意。

“值”:遭逢。

“傾覆”:傾倒覆沒,意爲大敗。指公元208年劉備在當陽長阪被曹操戰敗。

“際”:時期。

“危難(nàn)”:危險困難;“難”,禍難。

“爾來”:自那時以來;“爾”,這,那。

“有”:用來整數與零數之間。

“矣”:表示已然。

3、內容:

提問:本段寫什麼內容?

講解:諸葛亮在本段中自述受到劉備三顧草廬,委以大任,器重信任的優遇。

二、第7段

1、叫一名同學朗讀。

讀畢,酌情講評。

2、詞句。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故”:因此,所以。

“寄”:委託。

“以”:把。

“大事”:重大的事情,這裏指國家政務。

“以”:這裏表時間界限。

“夙”:早。

“恐”:擔心。

“不”:無,沒有。

“效”:效果。

“以”:而,因而。

“明”:明見。

“瀘”:水名,今金沙江。

“不毛”:不生長五穀,意指荒涼之地;“毛”,五穀。

“兵甲”:武器軍備。

“獎”:勉勵。

“北”:名詞用作狀語,向北。

“中原”:黃河流域地區,指曹魏統治區。

“庶”;庶幾(jī),也許可以,表示希望或推測之詞。

“竭”:盡。

“駑鈍”:低能,愚鈍;“駑”,能力低下的馬,喻才能低下。

“攘除”:剷除;“攘”,排斥。

“還於舊都”:回到從前的都城;“於”,到;“舊都”,指東漢都城洛陽。

“所以”:表所用之物,意爲用來……的。

“報”:報答。

“而”:表並列。

“職分”:身任之職所應盡的本分。

“斟酌”:考慮。

“損益”:減少增加,指興利除弊。

“進:”:奉上。

“盡”:完全。

3、內容:

提問: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講解:在這段,諸葛亮主要是表明自己報效先帝、盡忠蜀國的摯情和伐魏興漢的雄圖,並再次囑咐劉禪要信任郭攸之等“忠純”之臣。

三、第8段

1、全班齊讀。

讀畢,酌情講評。

2、詞句: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願”:希望。

“以”:把。

“效”:成效。

“治”:懲處。

“以”:用,拿。

“告”:上報。

“靈”:英靈。

“興德”:發揚盛德;“興”,興起,興盛。

“責”:譴責,處罰。

“慢”;輕忽。

“彰”:顯明,表明。

“咎”:罪過,過失。

“謀”:謀劃。

“以”:連詞。

“諏”:詢問。

“善道”:好辦法。

“察”:明察。

“納”:採納。

“雅言”:正確之言;“雅”,正確。

“深”:深切。

“追”:追念。

“遺詔”:君王臨死前發佈的命令;“遺”,遺留。

“不勝”;不盡。

3、內容:

提問: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講解:諸葛亮在這段中主要是勸勉劉禪要牢記劉備遺訓,砥礪志行,用心國事,善理政務,採納雅言。

四、第9段

串講: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臨表”:面對奏表。

“涕”:淚。

“零”:落。

“不知所言”:不知說的是什麼;這是謙詞,表示自己可能失言。

實詞總結(文中只作一種解釋者不列):

道:

1、道路。“中道崩殂”。

2、辦法。“諮諏善道”。

遺:

1、遺留。“以光先帝遺德”。

2、(wèi)給予。“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爲:

1、是。“俱爲一體”。

2、做,行。“若有作奸犯科及爲忠善者”。

3、做,擔任。“衆議舉寵爲督”。

論:

1、評判。“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2、議論。“每與臣論此事”。

無:

1、沒有。“若無興德之言”。

2、不論。“事無大小,悉以諮之”。

行:

1、實行。“然後施行”。

2、行爲。“性行淑均”。

3(háng)行列。“必能使行陣和睦”。

益:

1、益處。“有所廣益”。

2、增加。“至於斟酌損益”。

虛詞總結:

而:

1、卻。“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2、連接狀語與謂語。“可計日而待也”。

於:

1、在。“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

2、及於,給。“欲報之於陛下也”。

3、對。“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4、到。“還於舊都”。

以:

1、用,拿。“諮臣以當世之事”。

2、而。“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

3、因而。“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4、表時間、地域等界限。“受命以來,夙夜憂嘆”。

5、認爲。“愚以爲宮中之事”。

五、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作課後練習。

〖譯文〗

先帝創建大業尚未完成一半卻中途去世,現在天下分成三國,益州地區困苦窮乏,這實在是國家危急存亡的時刻。然而在朝中侍衛大臣毫不懈怠,在外面忠誠將士捨身忘死,這是因爲他們追懷先帝對他們有特殊的恩遇,想將此報答給陛下啊。陛下確實應當擴大聽聞,廣開言路,使先帝留下的美德得以光大,使忠臣志士的精神得以振奮,不應該隨便看輕自己,自暴自棄,任意稱引譬喻,言而失義,因之堵塞忠誠勸諫的道路。

宮廷中的官員和丞相府的官員,都是一個整體,獎善罰惡,不應該不一樣。如果有邪惡不正、觸犯法令的人和盡忠行善的人,應當交付主管官評判他們應得的懲罰和獎賞,來表明陛下公正明察的治理,不應當出於私情偏袒一方,使得內廷外府法度不一。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這都是賢能老實、志向心思忠誠純正的人,因此先帝選拔出來留給陛下。我認爲宮廷裏的事,不論大小,都同他們商量,然後再去辦,這樣一定能增加益處,彌補不足,收到更好的效果。

將軍向寵,品性良善,辦事公正,精通軍事,當年試用他的時候,先帝稱讚他有才能,因此羣臣舉薦他作中部督。我認爲軍中的事,都同他商量,這樣一定能使軍中將士和睦相待,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能安排得當。

君王接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先漢得以昌盛的原因;君王接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後漢落到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時,每次和我談論到這件事,沒有不感到非常可嘆,對桓、靈二帝深爲遺憾。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賢能,能以死殉節的忠臣,希望陛下接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漢朝的興盛就可以計日而待了。

我本來是個平民百姓,親自在南陽耕田種地,只想在動盪不安的亂世中姑且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諸侯那裏顯聲揚名,先帝不因爲我身份低微,學識鄙陋,而降尊屈駕,親自三次到草廬來拜訪我,向我徵詢對當代大事的看法,故此我甚爲感動,於是答應爲先帝奔走效勞。後來遭逢戰敗,在戰事失利之際我接受了任命,在艱危困境之中我領受了使命,從那時以來已經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謹慎小心,所以臨終之時把國家政務託付給我。領命以來,我日夜憂慮嘆息,惟恐完不成先帝的託付,因而損害先帝的明見,所以在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荒涼不毛之地,現在南方已經平定,武器軍備已經充足,應當勉勵並率領大軍進兵北方,平定中原,我希望能竭盡自己駑鈍之才,剷除邪惡勢力,復興漢朝天下,返回到故都去。這就是我用來報答先帝,效忠陛下所應盡的本分。至於考慮興利除弊,進獻忠言,那就是攸之、禕、允的責任了。

希望陛下把完成討伐奸賊,復興漢朝王業的任務交給我,如果我做不出成效,那就懲處我的罪過,來上告先帝的英靈。如果沒有發揚盛德的言辭,那就責罰攸之、禕、允等人的輕忽職守,來顯明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當自己謀劃,徵詢治國的好辦法,明察並採納正確的話,深切追念先帝的遺詔訓示。這樣我就受恩感激不盡了。

現在該遠行了,面對奏表我眼淚落下,不知道自己說了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