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人教版《春》教學設計

人教版《春》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1W 次

《春》是朱自清先生散文中的名篇。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該課文教學設計,一起看看吧!

人教版《春》教學設計

  教學設想

語文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部分強調“豐富語言的積累”,在總目標中要求在閱讀方面注意“有較豐富的積累”;而在“附錄”中又提出了“關於課外讀物”的建議,其中提出現當代和外國詩文由教材編者和任課教師補充。基於此認識,本課時筆者用平時收集的反映“春”這一主題的四首現代兒童詩(《春天來了》、《春雨》、《春風》、《春天在哪兒呀》),引導小學高年級學生融閱讀賞析與詩歌創作於一體,開展個性化的閱讀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實現對“春”的“厚積薄發”。

  教學目標

1.學習關於“春”的兒童詩四首,認識春天永遠充滿活力,春天是無處不在的。

2.積極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合作學習,並在反覆誦讀、感悟、記憶及嘗試創作等實踐活動中積累語言,初步領悟學習兒童詩的一般方法。

3.培養學生學習兒童詩的興趣,初步感受兒童詩的藝術美。

  教學過程

一、識春

1.談話激趣:

師:春天是個花紅柳綠的季節。曾記得王安石以“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聞名大江南北,而朱熹又以“萬紫千紅總是春”一語道出春的真諦。而朱自清更以其藝術家特有的氣息感受到“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着”。

2.讀議《春天到了》

(1)範讀:

《春天到了》

小弟弟的門牙掉了/最近才長出來/他很高興地說/媽!春天到了/花呀,蟲呀/小草們都長出來了/連我的牙齒也長出來了!

(2)自由說說讀讀:你最愛讀哪一句或哪幾句?

(3)全班重點賞讀:連我的牙齒也長出來了!

二、賞春

師: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看,春雨來了,水花、傘花、心花都開了;春風來了,蝴蝶、蜜蜂、人們都在忙碌着。

1. 出示:《春雨》

誰來了?/使湖上的水花/一朵朵開得響亮亮的。

誰來了?/使路上的傘花/一朵朵開得哈哈笑的。

誰來了?/使老農夫們的心花/一朵朵開得甜蜜蜜的。

出示:《春風》

悄悄地流過來/柔柔地流過去/是一條蜜也似的河/

小草真貪嘴/遠遠的就伸手要/扶桑花更饞嘴/把舌頭舔得長又長。

輕輕地流過來/甜甜地流過去/是一條酒也似的河/

蝴蝶嘗一口/醉得整天翩翩起舞/蜜蜂喝一口/樂得終日不停地哼歌。

春風/是用明媚陽光釀成的蜜/是用花香鳥語釀成的酒,/來吧,大家快來飲一杯!

2.小組學習

(1)四人小組內合議選擇一首詩歌學習。

(2)說說可以如何學懂詩歌?

討論後歸納:讀出特色、悟出真情、畫出春色、比出春意。

3、全班讀議

三、贊春

師:沐浴着和風細雨,可仍有幾個小弟弟東奔西跑,忙忙碌碌地找春天。你能告訴他們春天究竟在哪兒安家落戶呀?

1.出示:《春天在哪兒呀?》

春天來了/春天在哪兒呀?

小弟弟想了半天也搞不清/頂着南風放長了線,/就請風箏去打聽。

海鷗說:春天坐着船在海上旅行/難道你還沒有聽見水手們迎接春天的歌聲?

燕子說:/

麻雀說:/

太陽說:/

……

2.續寫:自由選擇一個或幾個角色續寫(如麻雀、青蛙等),繪畫的同學可給自己的畫題上詩句。

3.學生創作,教師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4.成果展示。

結語: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腿腳,領着我們上前去。同學們,讓我們聞着春天的'氣息,帶着心中濃濃的春意,奏響人生的春之歌吧!

課後反思:

一、創設詩化情境,誘發“春之靈感”

本課的四首現代兒童詩,語言通俗易懂,節奏鮮明,韻律和諧,讀來賞心悅目。執教這一節課,錘鍊自身的語言,創設一個如詩如畫的學習情境,激活學生的情感顯得尤其重要。在運用課件播放各種春光圖的同時,筆者引用朱自清的散文《春》中結尾的三個比喻句爲本課的導語,意在引導學生觀其色,聞其聲,進而能啓其情,入其境,從而促使學生在這一派春意中迸發春的靈感。另外,筆者藉助一些實質性的課堂評價來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如:“二月春風,吹出了鮮花朵朵,引來了彩蝶翩翩,剪出了楊柳依依,又釀製了杯杯美酒。讓我們邊讀邊品味,痛飲一杯春天的美酒。”而在學生獨立創作時,筆者又特意爲學生播放名曲《春江花月夜》,樂聲如行雲流水,又如跳珠入盤,此情此景,學生文思泉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加強閱讀實踐,實現“厚積薄發”

語文積累是一種持續的學習行爲。這種持續的行爲並不是簡單的量的相加,而是通過閱讀主體的大量反覆地閱讀實踐,獲得越來越多的知識和信息,從而達到新的認知結構的積極重建。

基於此認識,筆者想到現行的高年級教材中(春季)編入了大量的描寫春光的詩文,而學生也已在平時背誦了大量的有關“春”這一主題的詩作。很顯然,學生對於“春”的閱讀可以算是有一定的積累的。但如何能做到有效積累,進而能“厚積薄發”呢?爲實現這一質的飛躍,在執教這節課前,筆者先引導學生在閱讀數量上作一定的充實與補充;而後,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把積累與各種個性化的閱讀實踐活動結合起來。通過誦、悟、畫、比、寫等多種形式,使記憶與理解、感悟、鑑賞、表達緊密結合起來。課堂上,除保證必要的誦讀和感悟外,又特意推薦給學生“比”的閱讀方式,即:讀了眼前的詩句,讓你聯想到了哪些與之有關的詩文,把兩者對比着讀讀背背,也許會有更深的體會。這一閱讀方式無疑架起了舊知與新知的橋樑,學生記憶與理解的反覆實踐過程,實現了真正的有效積累。

在此基礎上,順勢引導學生自由創作,這一環節真正使“厚積”得以“薄發”。看,有學生展示:“燕子說:春天正在與我敘舊,難道你還沒聽見我們清脆的話語嗎?”聽,有學生朗誦:“麻雀說:春天正在孵化小鳥,難道你還沒看見一隻只小鳥正迎着春風破殼而出嗎?”……此情此景,每一句字符都含春,每一個音符都是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