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陳涉世家》教學反思(通用5篇)

《陳涉世家》教學反思(通用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9W 次

身爲一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陳涉世家》教學反思(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陳涉世家》教學反思(通用5篇)

  《陳涉世家》教學反思1

《陳涉世家》是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出自於“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是一篇人物傳記。課前我先向學生介紹司馬遷及《史記》的相關知識,既爲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也爲導入新課學習作準備。

文言文閱讀,反覆朗讀課文,反覆誦讀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文言語感。本文篇幅較長,字詞多,特別是一些難讀的字詞,所以課前學生預習一定要讓他們讀準、讀通、讀順文章。可是學生預習效果不理想,一篇文章讀下去晦澀,我只好範讀一遍,個別字詞拼音寫在黑板上,然後讓學生齊讀,效果好了很多,只是個別句子節奏沒讀到位,我再進行糾正,如“今/誠以吾衆/詐稱爲公子扶蘇、項燕”,“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讓學生再讀,效果又更好了。我又鼓勵程度好的同學背誦其中部分段落,積累學習文言文的語感。

能夠流利地朗讀課文後,我讓學生倆兩合作,藉助課文中的註釋疏通課文內容,難以解決的字、詞、句子作個記號,我則在黑板上寫出各段的重點字詞,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中詞句用法較多,不宜作煩瑣講解,對文中所涉及到的某些古漢語現象,結合課後練習作個適當的解釋,學生根據註釋能疏通文義,能讓學生領悟文意,理解課文大意就行了。這一環節較費時,學生完成慢,切忌趕進度,得讓學生有足夠時間自主學習。

因爲課文較長,無論採取哪種教學方式,對課文的理解都應抓住重點,讓學生能較好地理解此次起義的原因、輿論準備的情況和起義發動的經過,特別是在理解陳涉說的幾句話的含義的基礎上,瞭解陳涉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作用。這樣也就理解了司馬遷在《陳涉世家》對陳勝起義給予高度的評價。

  《陳涉世家》教學反思2

文言文教學仍是新課程下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黃厚江老師提出的文言文教學"三文"(文言、文學、文化)結合的理念,有着積極的意義,既符合新課程的精神實質,又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首先,以文言學習爲基礎,可以疏通課文,爲下一步學習鋪墊,同時又有助於學生積累一些必備的文言知識。其次,在基本排除閱讀的障礙之後,進入到文言文的文章文學方面的學習上來,爭取讓學生得到文學上的薰染,學習爲文的基本章法,力求讀寫結合,進而有助於閱讀和寫作能力的共同提高。最後,是文化的學習。通過對這些經典選文的學習,瞭解一些必備的古代文化常識,培養對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感受和鑑賞的能力。當然,"三文"必須有機地融合滲透,不可機械劃分。

《陳涉世家》教學中我就摒棄了字字落實的串講,讓學生讀、譯、議、評。特別是在後兩個環節中,學生的表現讓我着實感到興奮和激動。比如在討論陳涉的性格特徵的教學中,學生先是從人物語言入手進行分析,瞭解了這些個性化的語言對錶現人物的意義。討論中,一個學生說"他目光短淺,這也預示着他日後的失敗。"我很驚奇,便讓他說說理由。他回答說"‘苟富貴,無相忘’,說明陳涉一心只想着個人的榮華富貴,並沒有什麼大的志向,一旦目標達到,他就會沉迷下去,終究會無所作爲的。"他還結合陳涉最後的失敗加以印證,令大家極爲信服,我也給予了肯定與讚賞。文中涉及到不少中國古地名,由於沒有認真查閱有關資料,我差點犯了一個大錯誤。陳勝率領義軍攻下大澤鄉,以後的戰爭勢如破竹。文中有這樣幾句:“攻大澤鄉,收而攻蘄。蘄下,及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攻郅、苦、柘、譙,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陳,……及入據陳。”我帶領同學們逐句疏通文意,“……於是命令符離人葛嬰帶兵攻佔蘄以東的地區。攻打郅、苦、譙……都攻下了……於是進兵駐紮在陳。”說到這裏,突然一名學生舉手提問了:“老師,怎麼這次起義彷彿是葛嬰的主角,起義軍到了陳,怎麼還沒說到陳涉作戰的事?這篇課文明明是寫陳涉的呀?”我不敢怠慢,立即停下來,掩飾內心的驚慌,說:“問得好!那麼我們再來看看這一段文字,找找答案好嗎?”趁大家看書討論時,我趕緊看“蘄、郅、苦、陳”等地名是今天的何處,發現“蘄”是現在安徽宿州南部,而“苦”、“柘”和“陳”都在河南,它們根本不是“蘄”以東,而是“蘄”的西南部。於是我又立即查閱教學參考書,四分鐘後,終於明白了,原來,“攻郅……”一句省略了主語“陳涉”,按當時實情是葛嬰與陳涉兵分兩路,陳涉率主力一直攻打到“陳”。我再也不敢隨便處理與古地名有關的文句了。從此,我也常備了一套《中國歷史地圖冊》和《中國地理地圖冊》,當作語文教學參考書。

反思現實的課堂教學,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結合教材、學生和教師自己的特點,立足課堂,認真踐行新課程的思想,勤于思考,勇於創新,教學必能日漸長進,師生都會受益無窮!

  《陳涉世家》教學反思3

《陳涉世家》是一文篇幅長,知識點多的文言文。這一課的講授從文學常識到重點實、虛詞,從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再到文章的思想內涵,可以說是一篇知識結構相對複雜的文言文,在教這一課前我根據我現在所任教的初三AD兩班的具體情況,我嘗試用了兩種教學方法:

其一,是對初三D班的教學,初三D班是相對比較沉悶的班,這個班的.學生讀書、答問都不願意開口,喜歡靜坐,喜歡默讀,但學生的基礎還好,開學的第一天,同學們彷彿還沒有從假期的玩樂中走出來,對於課文內容更是一無所知,所以我想在這個班講《陳涉世家》之前,先以“說書”的形式,跟課文有關係的,以陳勝起義爲線索,中間穿插的社會背景(秦始皇中央集權統治)、當時形勢(秦二世篡位陰謀、項燕項羽項氏家族)、作者司馬遷的悲慘遭遇(李陵事件的牽連),《史記》名字的由來,《史記》的分類,相關歷史、古代文學史的有關知識穿插,講歷史故事,漸漸的整個班的學生還都很有興趣的在聽,還有一部分同學不停的問這問那,也有知道的同學,爭着起來講,有這些做了鋪墊,對於文章的內容,讀兩遍學生基本就弄明白了文章的大義,看着原文大體意思能夠說出來。

然後在最後一節課分析了一下文章的結構,每一環節,學生能夠體會出來陳勝的性格,最後自己能夠總結概括出,陳勝是怎樣的一個人,所有的問題有的擺在黑板上,也有的用多媒體展示出來,這樣學生比較喜歡自己去找答案。

這一課在D班上完之後,自己的一點小收穫就是,拓展與古文與之相關的種種知識,知識的聯繫和穿插可以有效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但同樣也存在問題,這需要把握一個尺度,若課外的知識講多了,會不會影響課堂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故事聽完就完,基礎知識記得不牢固,反而適得其反的結果,另外,在穿插與之相關的課外知識,知道的學生少之又少,看過《史記》的整個班就兩個人,可以看出學生在這一方面知識的匱乏,有沒有一種有效途徑,讓學生對這種感興趣的歷史人文知識,自己動手找資料上網,主動去查閱,這樣一來,學生在找的過程中既可以學到知識,也能拓寬視野,激發興趣,自主地學習,老師做一個補充和引導的角色。

對基礎知識的掌握,還得靠學生自己,需要一個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讓他們感到學習古文是一件快樂的事,和學生交流,適當的鼓勵,慢慢培養他們學習古文的興趣。我想也許只有這樣才能使這個沉悶的班級,漸漸的活躍起來。

其二、是教學初三A班,這個班相對比較活躍,平時同學們讀書、答問比較大聲,還有一部分同學還喜歡錶現自己,所以在這個班教學《陳涉世家》之前,有的同學舉動去找老師說,這篇課文給他們的感覺比較“恐怖”,是啊,相對於學生在初一、初二學過的文言文來說,文章實在是太長了。本身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就有一種畏懼心理,這樣的一篇文言文又何從入手呢?於是,花了兩節課的時間讓學生先給文章中的生字詞注音,然後讀順課文。接下來的第一課時,在

整體感知的時候,學生多多少少能談出點自己的理解,這爲進一步學習奠定了初步基礎。在過程中結合學生體驗,引起了學生相當的興趣,很多學生都急於更深地瞭解與文章所述事件的有關歷史。當此之時,我想,如果歷史教材的編排能與語文相配合,那學習的效果將會好得多,兩門課程的學習將是相互促進的。其實再難的文言文,只要認真讀了,肯定多少會有一點理解;而學生現在非常欠缺的就是自主學習精神,有一些同學學習方面還相對被動。而如何才能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是否需要自上學以來各門課程老師的共同力?

總之,這兩節課緊緊圍繞着深圳市新課程標準,對文言文的要求進行教學,由於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感覺AD兩班課堂氣氛還比較活躍,並且有效地兼顧了各個層面的學生學習動機的培養和學習效果的檢驗。質疑、探究、有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並且使學生在發現中學習,在成功的體驗中進取,學生重在參與,教師重在傳授方法,重在啓發。

  《陳涉世家》教學反思4

歷時4個課時,終於完成了《陳涉世家》的教學,從課堂來看,大部分學生還是能夠掌握所學的知識,也有個別學生理解困難。由於本班學生文言基礎薄弱,語感也較差,學起古文很費力。學習中囫圇吞棗,死記硬背者居多,在默寫或做練習時錯字較多。對此現狀,我也做了自我反思。

雖然初三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識,具備了初步閱讀文言文閱讀能力,但是他們對文言文的學習本來就有一種畏懼心理,而《陳涉世家》這篇文章相對於學生以前學過的文言文來說,篇幅較長,知識點較多,進而對學生理解本文增加了難度。在教學這篇文章之前,我利用早讀的時間運用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先給文章中的生字詞注音,然後讀順課文,再疏通文意,做好預習。這篇文章的故事性很強,對學生還是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在整體感知的時候,學生多少能談出點自己的理解,這爲進一步學習奠定了基礎。在課堂中結合學生體驗,引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很多學生都急於更深地瞭解與文章所述事件的有關歷史。此時,我想,如果歷史教材的編排能與語文相配合,那學習的效果將會好得多,兩門課程的學習將是相互促進的。其實再難的文言文,只要認真讀了,或多或少會有一點理解;而我們的學生現在非常欠缺的就是自主學習精神,學習被動。

因此,在教學中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他們對照課本註釋,結合有關資料逐字逐句完成翻譯。開始時有的學生不夠認真,學習不深入,很少有人提問題,認爲自己都學明白了。我隨意抽查幾個字的讀音及在文中的含義,結果大多數學生還是沒搞清楚。於是,我自己先提出一個問題,在我的帶動下,學生將不理解的詞句都提了出來,我又引導其他學生做了釋疑,特別對重點詞的含義和句段做了探討,在積累文言詞語的基礎上,理清這次起義的經過,把握傳主的人物形象及其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感覺收效還是不錯的。

但是,爲了趕進度,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檢測不夠,課文讀得也不夠。這是本課教學存在的不足之處。

  《陳涉世家》教學反思5

四課時的時間,《陳涉世家》教完了。下課後還有幾個學生跟到辦公室和我討論陳涉的侷限性,我在和學生交流的過程中卻覺得無法深入進去。

問題是由課後題的一段選文引發的:

陳勝王凡六月。已爲王,王陳。其故人嘗與庸耕者聞之,之陳,扣宮門曰:“吾欲見涉。”宮門令欲縛之。自辯數,乃置,不肯爲通。陳王出,遮道而呼涉。陳王聞之,乃召見,載與俱歸。入宮,見殿屋帷帳,客曰:“夥頤!涉之爲王沈沈者!”楚人謂多爲夥,故天下傳之,夥涉爲王,由陳涉始。客出入愈益發舒,

言陳王故情。或說陳王曰:“客愚無知,顓妄言,輕威。”陳王斬之。諸陳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無親陳王者。

學生簡單疏通文意後,我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由是無親陳王者的原因是什麼?”學生紛紛回答是由於陳勝殺了他的故人,他的“苟富貴,勿相忘”成了謊言。

看着學生討論的差不多了,我又提出一個問題:“如果陳王沒有聽臣子的勸說,對故人如故會怎麼樣。”學生沉默了一會然後開始紛紛說,有人說“朝廷會變得越來越沒有規矩”,有人說“那離開的就是有功的人,沒有任何功勞只是陳王地舊友,就受到如此優待,有功之人自會不滿。”有人說“那無親陳王地就是賢能有能力的人。”最後得出結論:即使不殺故人,陳勝的政權也不會長久的。他的農民的身份和富貴的思想和缺少治理國家的能力等等都決定了他的侷限性。

說到這,課堂接近尾聲,可是我還有種囫圇吞棗的感覺,幾個學生也在下課後跑了過來,問朱元璋和毛澤東爲什麼會成功。我一時語塞,我感覺這是我根本沒有涉及到得內容,也是思想裏沒有儲備的。

學生走後,我從網上搜了《史記陳涉世家》的原文,才知道原來文章還有很多文字,讀原文、找譯文,思考這前因後果,尋找別人的鑑賞文章,我大體有了自己的判斷。

在教材沒有選錄的部分中記敘了起義軍內部的不和及自相殘殺,陳涉稱王后的貪圖享受、信用奸邪、脫離羣衆的諸多事件,表明了農民階級的侷限性。

然而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甿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材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也。躡足行伍之間,俯仰仟佰之中,率罷散之卒,將數百之衆,轉而攻秦。斬木爲兵,揭竿爲旗,天

下雲會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且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餚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鉏耰棘矜,非銛於句戟長鎩也;適戍之衆,非儔於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鄉時之士也。

原文中的這一段在我看來就折射出陳勝之所以能成功在於當時的歷史環境:天下苦秦久矣,可是一旦成立政權他的治理才能、軍事才能、用人策略等都表現出了局限性。

寫到這還是覺得一知半解,有哪位博友能提供一些資料深表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