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敬業與樂業》教學反思

《敬業與樂業》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8W 次

《敬業與樂業》是一篇梁啓超先生於70年前在上海中華職業學校爲學生所作的演講。小編整理了《敬業與樂業》教學反思,歡迎欣賞與借鑑。

《敬業與樂業》教學反思

  《敬業與樂業》教學反思一:

教學中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目標,分別是:1、引導學生品味與領悟“敬業與樂業”的精神。2、摘錄並積累大量經典語句、格言。3、分析本文結構,初步學習論證方法。4、仔細體會演講和口語特色的巧妙結合。

爲了實現教學目標,首先,通過講解議論文的相關知識,引導學生明確課文的結構思路。然後,在整體感知的環節中,我在學生朗讀課文時提出了:“試概括每一段落論述的主要內容”的要求。這樣,學生在完成任務的時候就逐步明確了文章層次的劃分,再經過交流、歸結,文章的結構就清晰的體現出來了。朗讀時的第二個要求是“逐一抄錄課文中引用的古代典籍中的論述,認真想一想它們的意思”。學生很容易從文章中劃出這些語句。這些語句的出處和含義在課文的註釋裏可找到;再加上文章中有多處,作者在引用相關語句後又作出瞭解釋,所以學生理解這些語句的含義時就沒有困難了。不過,在要求學生積累背誦這些語句時,卻有了一些難度。

爲了引導學生品味與領悟“敬業與樂業”的精神,我在分析時設計了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思想上也受到觸動。在第一課時的拓展延伸設計上,我結合課後練習向學生提問:“‘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種勞作做到圓滿,便是天地間第一等人。’依據作者的這一標準來衡量,你能從身邊找出一兩位這樣的“天地間第一等人”嗎?請聯繫自己的實際談談我們中學生該如何去做。”學生分小組探討對於“天地間第一等人”的理解。在交流中,有的學生只談了課文中的一些理論,而忽視了問題中結合中學生實際的要求。對此,我及時地引導他們結合自身的學習生活談感受,多列舉事例,這樣更好的認清自己現在應該如何去做,從而具有積極的實際教育意義。在學生的發言中,我發現學生對當前愛崗敬業的事蹟知之甚少,那麼就在課後擴充他們對這方面的瞭解,以增強他們敬業樂業、敬學樂學的`意識。在第二課時的拓展延伸設計上,我將梁啓超的觀點和拿破崙的名言進行比較分析,讓學生展開辯論。從而調動學生積極動腦思考的興趣,激發學生的逆向思維,提高質疑能力,也探討了有關人生的一些問題,增加了文章的實際教育意義,效果較好。

爲降低目標4的難度,教學中,我先對演講詞的知識做了簡介,然後通過出示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找出例句進行分析體味。

總之,在教學中,我儘可能的讓學生多讀,多思,多發言,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儘量的少講,注重對學生的評價。同時,結合課文分析,給予學生寫作的指導,並通過課後練筆進行鞏固,把寫作和閱讀有機的結合起來。

  《敬業與樂業》教學反思二:

在上課前,我深知這種“敬”“樂”對學生學業乃至以後步入社會的重要性。爲了培養他們的“敬”“樂”精神,我在設計教學時,一改前幾次教學時傳統的老師的教、學生的受,充分尊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關注他們的問題。在問題的交流探討中,抓住節點,因勢利導,在尊重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和獨特體驗的同時,又不偏離作者的寫作意圖。這樣,學生在三種對話(與文本(作者)、與老師、與學生)中,真正理解“敬”與“樂”的含義。

教學設計上,佈置自讀(指導學生學會寫自讀筆記:1、正音釋詞;2、文章感知:①文章寫了什麼;②怎樣寫的;③爲什麼這樣寫。3、問題預設:對文中不理解或有疑問的地方,大膽質疑、提問,並思考,以便互動時交流。此環節一般在課外進行(也可在課前20分鐘進行))、檢查交流(儘量在生生互動中完成)、教授新課(設計三個討論話題——關於“論點”、“論據”和“論證”)、互動交流。仿寫演練。這其中要穿插寫作背景,以及文體知識(演講稿)鏈接。

教學過程中,首先“破題”,讓學生回答他們所理解的“業”“敬業”和“樂業”,這樣在師生互動中引入對新課的學習。活動中,學生主動參與、敢於質疑(課文結構化分不人云亦云,有獨到見解)、大膽提問、交流想法,說明他們課前自讀預習是認真的,是有思考的。他們關注文本,同學生對話,與老師交流,深入理解文章的內涵,真正明白了“敬”與“樂”對於當前學業的重要性。

當然,在教學設計與活動中,還是有不足的地方。教師方面:自身不能不足或思維定勢,始終跳不出教參書的樊籠,對其有一定的依賴性,缺乏足夠的創新。教學活動中,沒有充分估計學生的能力,不敢放手,有越俎代庖現象發生。學生方面:知識面窄,記憶不牢固。由於長期受到傳統教育的影響,在教學活動中,他們始終處於被動狀態,大部分人的積極主動性被扼殺,課前自讀預習茫然(即使有了老師的問題設計),課上“忙然”——忙於記筆記,而不思考。他們認爲思考應該是老師或成績優異的同學的事,只要筆記記好,課後複習、背誦就可以了。殊不知,“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道理。如何擺脫思維定勢,推陳出新,敢於放手和調動大多數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當是我以後教學常思常總結的事情。

  《敬業與樂業》教學反思三:

《敬業與樂業》是本單元第一篇,這篇文章既是演講詞,又是議論文。作爲議論文,學生以前接觸很少,對議論文文體的認識幾乎,而議論文又是本冊書甚至是初三學習的一個重點,因此學好本文,對學生進一步瞭解並學會使用議論文體是至關重要的。本單元的綜合性學習要求學生學寫演講稿,並且進行演講,而本文是本單元的開篇之作,也是演講的特點和技巧體現得很明顯的一篇文章。所以在教學時,我把這作爲教學目標,兼顧了議論文知識和演講詞知識的初步學習,爲以後的學習做好準備。

在課堂上解決了字詞後,我引導學生從課文題目入手,思考哪些段落是關於“敬業”的,哪些段落是關於“樂業”的,哪些段落是既和“敬業”有關又與“樂業”相關,很快理順了這篇文章的寫作思路。然後我把重點放在對議論文知識的領悟和演講特點的體會上。但是怎樣能讓學生學的有興趣呢?如果教師生搬硬套地講這些知識,就會使學生學的索然無味。如果不進行必要的知識指導,學生恐怕學完本課後對議論文文體的瞭解和掌握也是寥寥無幾,或許連皮毛也沒有學會。經過反覆思考之後,我決定不單純來學習議論文知識,而在課文學習中逐步滲透。我把重點放在在文章2-5段的教學上,因爲這一部分論證層次清楚,總分總結構,論據充足,兩種論據類型都有,論證方法靈活,常見的四種論證方法均涉及到,演講的特點也比較突出。通過這一部分的細緻學習,一方面是讓學生體會作者怎樣巧妙地使用論證方法爲自己闡述的論點服務,另一方面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演講的特色。在此基礎上來自學課文的其他段落。我覺得這樣,即能達到教學目標,又能鍛鍊了學生的能力,還使學生有興趣。

在教學中我還指導學生聯繫自己的實際和生活,用敬業與樂業的態度對待學習和生活。在第6段的學習中,我結合着課後練習向學生提問:“‘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種勞作做到圓滿,便是天地間第一等人。’依據作者的這一標準來衡量,你能從身邊也發現一兩位這樣“天地間第一等人”嗎?”來強化對“天地間第一等人”的理解。有的學生在舉例時只注重名人,而忽視了身邊的人,我及時提醒學生,想想我們門崗的閆師傅,起早貪黑,盡職盡責,不僅做好分內事,還盡力幹好分外事,完全稱得上“天地間第一等人”。 同時我及時的引導學生思考怎樣對待自己目前的“業”——學習,讓學生更清楚的認識到現在認真學習,慎思明辨,上課專心,認真做好作業,力爭取得最好成績,就是“敬業”。從學習中領略到讀書學習的樂趣,從刻苦努力中體會到學問每天進步一點點的快樂,這就是“樂業”。

議論文的學習還需要在第四單元的學習中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也需要在以後的語文課堂教學中不間斷的滲透,每一篇課文的學習就是很好的思想教育載體。不放鬆每一個課堂,不放棄每一個學生。“百行業爲先,萬惡懶爲首”多麼深刻,“主無一適便是敬”多麼貼切,要認真對待每一件事,認真做好每一件事啊。

  《敬業與樂業》教學反思四:

本週結束了梁啓超先生的《敬業與樂業》一文的教學,上課之前,滿心希望與期待,希望學生能從文章中汲取一點營養,樹立正確的學習、生活以及從業觀;期待着能在課堂上與學生打成共識,能有情感上的共鳴。現實總是殘酷的,不知是文章本身的吸引力太小、趣味性不強還是我講述的不夠生動、有感染力,整篇課文學下來,除了在我給同學們講述“佝僂丈人”的故事時,大部分的男生眼睛爲之一亮,再就是我給他們舉例說明“有業之必要”、“敬業”的例子時,大部分學生擡起了頭,對於作者教育後人要樹立敬業樂業的精神,要做一個有業之人的教導卻置之不理,很是鬱悶、很是彷徨,難到我們的語文課真的要靠講故事才能吸引學生嗎?

“百行業爲先,萬惡懶爲首”多深刻的一句話,“主無一適便是敬”多貼切的一句話,哎!

真希望我們的學生能理解《敬業與樂業》的主題,認真對待學習,認真對待學業,認真對待人生!

從本文的教學我也看到了,對於職業學校的學生,課文的說教力量是微弱的,優美的文字缺乏感染力,純語文式教學需要改變爲職教特色的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