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季氏將伐顓臾》教案(公開課)

《季氏將伐顓臾》教案(公開課)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W 次

教學目的:

1.瞭解孔子的政治主張。

2.理解體會孔子的思辯藝術。

3.鞏固積累實詞,理解句式、難句,理解成語

教學重點:

實詞的鞏固與積累,孔子的政治主張。

 教學難點:

孔子的思辯藝術,句式的理解。

 教學設想:

1.因爲本文語句艱深,故引導學生藉助課下注釋梳通文句難解處,教者作點拔甚至延展,師生互動,以師爲主骨。內容方面引導學生討論,教者作點拔引申,以學生爲主,因爲是借班上課,學生已近未知數,故教者吃透教材,暗設多種方法,爲應變準備條件。

2.練習設計:鞏固實詞、難句的理解,鞏固對孔子思辯藝術的理解。

3.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用具:

小黑板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首先感謝學校爲我提供的與大家共同學習的機會,我想我們一定能愉快地度過這短暫的時光,希望我們能互相配合。

課下我已經瞭解到我們語文已經學習到我們的語文已學習到了《鄒忌諷齊王納諫》。請問,這是什麼散文?[明確:歷史散文]今天,我們暫且跨出歷史散文的門檻,共同邁入先秦散文的另一殿堂——諸子散文。[請學生將書翻到第69頁]在諸子散文中最有影響的是《論語》。初中我們已學過了《〈論語〉六則》,那裏主要反映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我們通過《季氏將伐顓臾》這課,瞭解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義)

 2.背景簡介

孔子時代的魯國動盪不安,作爲臣子的季氏把持了大權,而顓臾是魯境內的一個小國,且把賦稅等交給魯王室,季氏想佔有它,據爲己有。身爲孔子弟子的冉有、季路是在季氏門下從事,參與了季氏出征前的準備。本文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拉開了序幕。

3.誦讀課文

[學生將課下注釋讀音標在課文上,注意長句、難句的停頓,準備誦讀,請一學生朗讀。]教師評說示範。

顓zhuān臾yú 兕sì 柙xiá 櫝dú 費fèi

4.詞句理解、疏通

[出示小黑板]

《季氏將伐顓臾》教案(公開課)

[教者選擇點拔、延伸]

①是 見(常用義與現在差不多,但對象不用,用現代漢語替換也不一樣,拜見、召見、接見、會見、進見等) 過

②主 相 國 家

③陳力就列 不能者止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爲之辭

④無乃……與?→ 恐怕……吧?(與“得無……乎”對比)

爾是過 → 藉助“是”字倒裝(賓語前置)

⑤既來之,則安之:“來”“安”是使動用法,今義不是,古今異義。

[學生自譯,教巡視答疑]

 5.內容分析

啓思:本文共三段,每段皆寫孔子針對錯誤的言行作的批評,請問這三個錯誤言行是什麼?

(學生回答)明確:(見板書設計二)

啓思:孔子反對顓臾的理由是什麼?

(學生討論回答)明確:受先王之封不可伐;已是附庸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不當伐。說明要遵循“周禮”,不可違禮而動。(見板書設計之二)

啓思:孔子說明冉有、季路應負責任時,運用了什麼方法?

明確:引用、類比、比喻。(見板書設計之二)另,課下稱“小相”是比喻,不明確,實爲類比。

啓思:當孔子知道冉有實際上贊成季氏時,當頭棒喝:“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爲之辭。”便道出自己的政治主張。政治理想,以說明冉有的錯誤,這個政治理想是什麼?怎麼樣才能達到?

明確:均——財物平均分配

和——上下能和睦相處

安——上下相無事

(學生齊讀課下注釋對“均”“和”“安”的解釋)

伐顓臾與此背道而馳,孔子反對了。

 6、小結

孔子以主張“仁”“禮”而著稱,“仁”“禮”在社會轉型的今天似不太被注重了。但據說1999年在德國召開的面向二十一世紀的大會上,與會者有一個共識:要想人類健康有序地發展必須到二千多年前的中國孔子那裏尋找智慧,現在,黨中央提出“以德治國”這與孔子的主張是一脈相承的。當然,孔子這些先哲們的思想有着不可避免的侷限性,但是,我們吸取其有益的成分,一定能有利於我們自己、我們黨、我們國家乃至整個人類的健康發展。

本文是一個小小的窗口,透過它,我們可以窺視孔子的思想於一二,我們也初步感受到了其敦厚的風範各簡括的語言風格。但窺一斑難知全豹,辨一葉難識金秋。希望學生們課下閱讀《論語》這本書。須知,《論語通譯》是中學的必讀書目。

 7、作業佈置

⑴課後練習二

⑵歸納虛詞“而”“於”的用法

⑶結合文章內容寫一篇文章,賞析孔子的思辨藝術。

板書設計之一

《季氏將伐顓臾》教案(公開課) 第2張

  板書設計之二

《季氏將伐顓臾》教案(公開課) 第3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