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人教版高二語文上冊《祝福》教學反思

人教版高二語文上冊《祝福》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4W 次

  人教版高二語文上冊《祝福》教學反思一

《祝福》解讀,關於學情和小說讀法,在這節課後有一些新的認識,這裏做一些片斷式的記錄。

人教版高二語文上冊《祝福》教學反思

魯迅先生在作品一開始就讓祥林嫂死去,這樣就使作品全篇帶有逼問祥林嫂死因的意義,因此,我在上課伊始就拋出了這個問題,作爲同學們探討這篇作品的線索。第一節課有四、五個學生談了談應對祥林嫂人生悲劇負責任的幾個人物,魯四老爺、四嬸、柳媽甚至“我”。但同學們缺乏後續性的表達、思考,小組討論熱烈,全班範圍內的個人表達則冷場,這不知爲何?爲什麼我們的學生不喜歡發言,總保持沉默。在第二課時中,則普遍沉默,學生的不喜表達這種狀況,值得教師深思。

有一個現象值得關注,即同學們動不動就用封建禮敬、封建思想、封建制度來概括祥林嫂人生悲劇的原因,我認爲他們的解讀脫離小說文本,缺乏閱讀體驗,空泛、抽象、無意議。我告訴同學們,小說解讀應以文本爲據,從人物開始。

《祝福》分三課時,在前兩課時中,教師與同學們一道分析了小說中的人物,同學們或認爲這個或認爲那個人物有責任,但在討論中,教師提出自己的看法,魯四、柳媽、衛老婆子、婆婆及魯鎮的其他人未必對林嫂的人生悲劇負直接責任,如果讓某一個人負責,讓我們回到文體,這樣的認識讓人不踏實,缺乏說服力。

在第三課時,再一次細讀文體,最後認識到不是這些具體人物,而是這些人物身上所承載的東西傷害了祥林嫂。正是魯鎮人的形形色色、奇奇怪怪的信仰、風俗和文化籠罩着每一個人,從而造成一種扼殺無辜生命的合力。這是一種關於魯迅小說的文化解讀法。

祥林嫂在小說中不是一個卑弱的人,她熱愛生活,勇於反抗,極度勤勞、能幹,她是那麼得富有活力,其實她最有理由過幸福的日子。肯定是一種特別強大而又不易爲人覺察的力量摧毀了她。這種力量漠視人的尊嚴,輕視人的生存價值,它的重重、種種風俗、信仰和禁忌在不自覺當中成爲殺人的兇器。

  進一步挖掘一下文本:

1、說封建禮教是祥林嫂人生悲劇的原因不完全,此外還有巫鬼文化的因素,小說似乎暗示了儒、釋、道文化的雜合是造成傷害無辜生命的背景。

2、一些示範課教師着力探討的祥林嫂是自殺還是飢寒而死,教學價值有限,意義不大。

3、應該細讀文體,糾正同學們在過去小說解讀中存在的好人、壞人,善惡倫理判斷的線性解讀法。

4、《祝福》可以看作是一個寓言式的故事,魯鎮可看作一個袖珍中國。

  人教版高二語文上冊《祝福》教學反思二

《祝福》是魯迅先生的一篇經典小說,篇目較長,在上課前的調查中學生普遍反映魯迅的文章較難理解,很難領會文本的內在含意。因此在設計這篇文章的教學過程時,我側重從人物形象着手來分析文章所表達的反封建禮教的主旨。

第一課時我的設計是先複習小說相關的一些文學常識,再通過聯繫之前學生學過的魯迅的小說《故鄉》和《孔乙己》中的兩個典型人物引出本文的人物形象。檢查預習方面則主要包括把握生字詞和介紹自己對作者的瞭解情況。接下來我從小說的情節結構的幾個方面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對小說的故事情節進行簡單的表述,最後着重分析祥林嫂這一人物形象。

關於這堂課的教學存在的問題我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反思:

第一,教學過程的設計方面。作爲第一課時,我所設計的內容過多,導致詳略失當,主次不分,導入和檢查預習部分花去大部分時間,而本節課原先設計的教學重點“分析人物形象”則只能利用短短的十來分鐘時間來講解,明顯不科學。通過分析課後幾位聽課老師的反饋意見,我意識到針對這樣篇幅較長、教學內容較多的文章,第一課時應該以整體感知爲主,具體的文本分析應該安排後面的幾個課時。同時,在各個知識點的銜接方面缺少適當的過渡,以致學生在面對我的提問時顯得措手不及。

第二,在師生互動和課堂討論方面。在整堂課的過程中,只有部分學生能參與到師生互動和課堂交流活動中,我在講解和提問時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沒有設計不同難度級別的問題來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同時提問的方式單一,都是自由回答,沒有指名回答,導致不少學生消極應對問題,回答問題的學生呈現一邊倒的形式。另外,我在授課的過程中沒有把握好教學節奏,沒有給學生緩衝的時間,缺少課外知識或話題的引導,沒有調動起學生的熱情。針對這一點,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我會多汲取其他老師優秀的教學經驗,認真研究和學習自主課堂的教法,並將理論聯繫實際,重視因材施教,讓學生能踊躍發言,愉快地學習語文。

第三,在情感目標的實現方面。這篇文章的教學情感目標是把握人物的悲劇性,認清封建禮教對人的戕害。然而我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注重引導學生情感的培養,也沒有很好地將這種情感傳達給學生,還使用了一些與本文的情感相悖的教學語言,在這方面的處理很不恰當。

總體來說,由於我對自主課堂的認識不足,導致這堂課依然是按照傳統課堂的模式進行,沒有體現出自主課堂的獨特性,課堂氣氛太過沉悶嚴重影響學生對課文的研讀,教學效率較低,沒有發揮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注重精心備課,教學時結合學生的實際設計一些難易結合的問題,提出有質量、精練的問題,重點突出,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快樂、自信地學習語文。

  人教版高二語文上冊《祝福》教學反思三

小說《祝福》是一篇可教性極強、對學生學習小說有很大示範意義的典型例文。根據以往教學經驗,學生在學習《祝福》時往往會用封建禮教、封建思想、封建制度來概括祥林嫂人生悲劇的原因,如此解讀脫離小說文本,顯得空泛、抽象、無多大意義。還有課堂教學如果探討的是祥林嫂自殺還是飢寒而死,那麼教學的價值和意義就非常有限。《祝福》的教學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設計的。

所以祥林嫂死因的探討需建立在對小說人物形象的感知和環境的理解的前提下。同時還要創造性地解讀祥林嫂悲劇的內外成因。關鍵就是選準了探索文本內涵的若干具有闡釋力的文化視點,纔有可能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探討魯四、柳媽、衛老婆子、婆婆及魯鎮其他人的形象中,明白這些人未必對林嫂的人生悲劇負直接責任,如果讓某一個人負責,那對小說主題的理解就略顯膚淺。進一步細讀文體,讓學生再深思,他們就會認識到不是這些具體人物,而是這些人物身上所承載的東西傷害了祥林嫂。正是一種特別強大而又不易爲人覺察的力量摧毀了她。這種力量的特性是滲透在每個人的骨子裏,變成他們的潛意識、下意識,時時影響着他們的言行。這種力量漠視人的尊嚴,輕視人的生存價值,它的種種風俗、信仰和禁忌在不自覺當中成爲殺人的兇器。換言之,正是魯鎮人的形形色色、奇奇怪怪的信仰、風俗和文化籠罩着每一個人,從而造成一種扼殺無辜生命的合力。但是說封建禮教是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劇的原因並不完全,此外還有巫鬼文化的因素,小說似乎暗示了儒、釋、道文化的雜合是造成傷害無辜生命的背景。

這是一種關於魯迅小說的文化解讀法。

那內因是什麼呢?這一點往往是學生用已忽略的。

拋給學生思考一個問題:在封建社會裏,封建禮教禁錮着每一個女性,而普天之下茫茫人海中,子死夫亡,被婆家所賣所典的又何止祥林嫂一個?可是爲什麼有的能堅韌地活着,有的卻如祥林嫂般的死去?

或許自身的性格、心理和承受能力也是造成他們命運差異的一個不可迴避的因素。這樣就拓展了小說解讀的思路,也可以讓學生具體可感地感受到性格對於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

還有,引導學生思考祥林嫂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是什麼?

經過學生的思考、討論,明白祥林嫂生命有價值的東西乃是“希望”二字。

學生要回答的第二個問題是:可是在文章中,祥林嫂的希望總共被毀滅了幾次。

梳理後發現被毀滅了總共四次:第一次是丈夫死了,祥林嫂逃出來尚有生活的希望,但被她的婆婆毀滅了希望;第二次是被迫嫁給了賀老六,有了小孩阿毛,又重新拾起生活的希望,但是被狼給毀滅了;第三是是捐了門檻,以爲可以得到原諒,這次再次對生活抱有希望,但是被魯四奶奶的呵斥給毀滅了;第四次是對世界上到底有沒靈魂、地獄之類事務產生了懷疑,僅存有一點希望,但是這一次卻被“我”這個知識分子給毀滅了。

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必須有豐富的文化底蘊支撐起自己的人性,必須有着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撐起自己的靈性,必須有宏闊的視野支撐起自己的活性,必須有着遠大的職業境界支撐起自己的特性。

再者,《祝福》這樣的文章在教學中應該思索如何施教、導學,才能讓學生悄然動容,心神慢慢凝重;能使每一種敘述都成爲一種沉甸甸的語言,直接觸及學生的心靈,引起他們靈魂的顫動,如此方可收到厚重的審美指向。

課外進行了兩個創新性嘗試。1、要求學生就“祥林嫂的人生沒有春天”的話題寫一篇文章,(應該允許部分同學也可以進行查閱。)2、要求學生以“阿毛”的身份寫一篇反映“母親”不幸遭遇的文章,(應該部分同學以小標題的方式列祥林嫂的人生履歷。)3、讓學生推薦適合的課前音樂。這樣安排的目的,既能讓學生清晰地、完整地把握小說的情節、明確小說的倒敘手法,還可以讓學生通過角色的置換,進一步調動他們參與閱讀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審美熱情。更能給學生寬廣的空間去想象“母親”——祥林嫂命運的悲慘,同情有如“祥林嫂”般的底層勞動婦女生存的艱難,進而讓他們學着把視角放到自己周圍乃至社會中的弱者身上,獲得較爲真實的生活體驗,學會關懷,懂得珍惜。

通過反思意識到,小說教學需要注意的問題:

1、要注意區分語言藝術與影視藝術的不同,注意不能以影視欣賞來代替語言藝術的欣賞,而是讓影視欣賞爲語言藝術的學習服務

2、如預設的.痕跡過重,有些問題急於想傳達自己的想法,沒有給學生留下充分的思考時間等等。

3、要引導學生切實走入文本;緊抓課文的關鍵詞句去含英咀華,咬文嚼字,掂量得失,推敲、琢磨、鑑賞;去品味“味中味”,體味“味外味”。

4、小說閱讀教學應該引導學生深入細讀文本,糾正同學們在小說解讀中存在的好人、壞人,善惡倫理判斷的線性解讀法。

  人教版高二語文上冊《祝福》教學反思四

1、潛心鑽研,智慧思考,作好充分的案頭準備工作。爲了上好這節課,我把現當代專家學者對《祝福》的研究幾乎都仔細研究了一番,把新華書店有關的書目都翻了個遍,今人上《祝福》上到何許程度,也瞭然於胸。經過廣泛學習,開闊了視野。充分的吸收借鑑和思考後,我意識到傳統的《祝福》教學認爲祥林嫂的悲劇僅僅是封建禮教造成的的說法(教參也採用了這種說法)值得商榷:祥林嫂的的丈夫如果不病死,兒子阿毛如果不被狼叼走,她都有活下來的可能。自然的力量無法抗拒,老天都不讓她活,這是多麼的悲慘!同類題材的悲劇大量閱讀後,我又關注到這樣一個問題: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裏,封建禮教禁錮着每一個女性,而普天之下茫茫人海中,子死夫亡,被婆家所賣所典的又何止祥林嫂一個?可是爲什麼有的能堅韌地活着,有的卻如祥林嫂般的死去?這又讓我意識到自身的性格、心理和能力也是造成他們命運差異的一個不可迴避的因素。這樣我就成功地顛覆了傳統教材的解讀,創造性地解讀了祥林嫂悲劇的內外成因。顛覆與重建需要底氣和勇氣的,我的底氣和勇氣來自我對前人成果的審視,來自對文本的潛心鑽研,來自自己智慧的思考。 我享受着思考的愉悅,並且想把這愉悅拿來和同學分享,我深切感受到,一個努力語文老師,首先應當是一個有高度自主意識的思想者。人最大的恥辱是不善於思考,最大的痛苦是思想被壓倒,最大的光榮是自己的思想得到別人的擁護。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必須有豐富的文化底蘊支撐起自己的人性,必須有着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撐起自己的靈性,必須有宏闊的視野支撐起自己的活性,必須有着遠大的職業境界支撐起自己的特性。而這一切大多來自於讀書學習,來自對前人成果的審視,來自對文本的潛心鑽研,來自自己智慧的思考。我這樣去做了,儘管過程是痛苦的,但收穫時的幸福是無與倫比的。

2、獨闢蹊徑,從傳統民俗看魯鎮文化。文本是作者表達意圖的物質載體,它與教學目標達成的關鍵問題就是能夠引起學生認知衝突的“文化視點”。選準了探索文本內涵的若干具有闡釋力的文化視點,纔有可能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提煉“男權文化”爲視點後,如何進入?我選擇了“從傳統民俗看文化”的路徑。因爲民俗是人類創造、享用並在羣體中流行的文化事象,具有社會性、傳承性、民族性、地域性等特徵。它是一種文化意識形態,最直接、形象地反映了特定時代、特定地域人們的社會生活和思想觀念,成爲某個歷史階段社會政治生活、經濟生活、人們思想觀念的載體。民俗是一面鏡子,足以照出魯鎮文化的腐朽落後。再則此路徑人跡罕至,而我不喜歡扎堆。

3、精心設計每一個細節。從開篇汪峯的《怒放的生命》的選擇,到背景音樂《二泉映月》響起,我只想找出一個與情景最吻合的音樂,或對比,或烘托。每一個問題的設置,環環相扣,張弛有度,都絞盡腦汁。即使是對學生的表揚,我也想與衆不同,不落俗套。在江蘇太倉實驗高級中學借班上課時,面對學生良好的表現,我用響譽全球的江蘇民歌來表達對他們的肯定: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芬芳美麗滿枝椏,又香又白人人誇。由於情境吻合,這個創意誇獎贏得了同學們的熱烈掌聲

由於準備充分,上課時又激情投入,這堂課總體效果不錯,但也留下了很多遺憾。如預設的痕跡過重,有些問題我急於想傳達自己的想法,沒有給學生留下充分的思考時間等等。這些都有待今後在教學中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