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同步訓練

《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同步訓練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1W 次

  一、基礎知識

《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同步訓練

1、下列各項中含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A.妍媸畢露 瀚藻 出類拔萃 B.溫柔繾綣 洗練 含辛茹苦

C.涉筆成趣 悲愴 心急火燎 D.宛然可見 累贅 稗官野史

2、在下面括號內填寫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1)這一小段千餘字,還把柴進和洪教頭兩人的面目也( )出來,筆墨之( ),達到了極點。

(2)正是因爲《西遊記》這樣立足於現實,才引起當時的( )並得到廣泛流傳。

(3)他所要( )的氣氛是清幽,他所要( )的情趣是閒適。

A.(1)描繪 儉省 (2)波動 (3)營造 表現

B.(1)描寫 節儉 (2)震撼 (3)表現 宣泄

C.(1)刻畫 經濟 (2)轟動 (3)渲染 表達

D.(1)描寫 節省 (2)震動 (3)製造 體現

3、下面句子兩個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A.海南島不少百姓漂洋過海,遠走天涯去謀求生路,他們誰也沒有忘記故鄉,但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人卻終身不能迴歸故里,對這些人來說,家鄉,成了難以抵達的天涯。

B.我已經不是一個很年輕的人了,卻會時時做出一些年輕的行爲來;愛給人出一些主意。喜歡大包大攬,遇事易熱易冷,沒有什麼耐性,也許這就叫“江山易改,秉性難移”吧。

C.當人把一種設想用語言表達出來的時候,他也就漸漸地看到了它們所產生的影響。有人曾對波斯王說:“思想是卷着的繡毯,而語言則是張開的繡毯。”

D.遠行者的出發點總是與媽媽告別,他們一生漂泊,終點則是衰老。當他們願意落腳的時候,他們的媽媽當然已經不在,歸來的遊子從一種孤兒變成了另一種孤兒。

4、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A. 她雖然缺乏對顧客的熱誠,卻有一套對付顧客批評的本事。

B. 這些蔬菜長得這麼好,是由於農民的精心管理的結果。

C. 我每次向他借書,他不顧年老體衰,都親自冒着嚴寒酷暑,跑進小書房尋找。

D. 爲了發展國民經濟,難道我們共產黨人還有什麼個人得失不能拋棄嗎?

5、在橫線上填補句子,使語句連貫,正確的一項是

到魏晉南北朝,出現了志怪、志人小說。這是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起的名字,我覺得概括得很恰當。神話傳說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爲一種史實記載下來,是靠實地訪問,從民間蒐集而記錄下來的,因此叫“志”。 所以最初的小說,同歷史歸於一類。

A.“志”是記錄的意思,而不是創作。

B.“志怪”、“志人”來自民間。

C.“志怪”、“志人”靠實地訪問。

D.“志怪”、“志人”對我國小說的發展有很深的影響。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恰當的一組是

(1)從此,小說便發展成爲文學創作了,但作爲史的志怪志人的傳統也並沒有 。

(2)幻想一旦脫離了現實,神話也就不易廣泛 。

(3)中國的小說是來自民間的,是人民羣衆思想、願望以及生活實際的 。

A.終止 流傳 反應 B.終止 留傳 反映

C.中止 留傳 反應 D.中止 流傳 反映

7、下列各個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確的一項是

A.明鏡照物,妍媸畢露——就像明亮的鏡子照耀物體一樣,美麗和醜陋畢竟能夠顯露出來。

B.亦微有鑑戒寓焉——也經常通過寓言的形式來鑑戒世人。

C.善惡必書,是爲實錄——善意的、惡意的都必須寫下來,這纔是真實的記錄。

D.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作品描寫的對象都是經過想象虛構出來的;思想內容必須通過優美的辭采來表現。

8、下列文學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水滸傳》是我國古典小說中真正吸收史傳文學寫人藝術經驗的第一部文人蔘與創作的作品。

B.《紅樓夢》是我國古代小說中思想性與藝術性結合得最好的一部作品,顯示了高度的現實主義的成就。原作曹雪芹,高鶚續補。

C.《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原名《詩》,又名《詩三百》,被奉爲儒家經典之一。《詩經》雖是從民間蒐集而來的,但畢竟是經過文人的加工創作而成的,因而還應屬於文人詩。

D.魯迅先生的《中國小說史略》,是我國第一部小說專史。全書論述了中國古代小說的發生、發展、演變過程,對中國小說的歷史作了言簡意賅的總結。

9、用“後來文人再創作的《三國演義》”作開頭,重組下面這個句子,不得改變原意。

而其中的錯誤、疏漏、粗糙之處,後來在文人再創作的《三國演義》中都得到了改正與潤色、豐富。

後來文人再創作的《三國演義》

10、作者在闡述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時,抓住兩個關係作爲論述的關鍵。請具體指出這兩個關係。

第一個關係是 第二個關係是

11、中國現當代小說繼承了中國古典小說重視情節的傳統,一般不靜止地敘述人物的內心活動,而往往通過人物的外部言和行的表現使讀者體會到人物的內心活動。試以《陳奐生上城》開頭一段爲例,說明這一規律。

“漏斗戶主”陳奐生,今日悠悠上城來。

一次寒潮剛過,天氣已經好轉,輕風微微吹,太陽暖烘烘,陳奐生肚裏吃得飽,身上穿得新,手裏提着一個裝滿東西的乾乾淨淨的旅行包,也許是氣力大,也許是包兒輕,簡直像拎了束燈草,晃盪晃盪,全不放在心上。他個兒又高,腿兒又長,上城三十里,經不起他幾晃盪;往常挑了重擔都不乘車,今兒等於是空身,自更不用說,何況太陽還高,到城嫌早,他儘量放慢腳步,一路如遊春看風光。

12、試以《三國演義》爲例,說明“史傳文學對中國古典小說的影響”。

 二、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後的13~16題。

中國古代傳記文學的成熟,應該從司馬遷的《史記》開始。《史記》是我國古代第一部以人物爲中心的偉大歷史著作,同時也是我國古代第一部以人物爲中心的偉大的文學著作。從歷史的角度講,《史記》開拓了我國古代兩千多年的人物爲中心的歷朝“正史”的'先河;從文學的角度講,《史記》第一次運用豐富多彩的藝術手法,向人們展現了栩栩如生的人物畫廊。

《史記》之所以能在歷史與文學兩方面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這一方面固然取決於司馬遷個人的天才與其特殊的人生經歷;另一方面則是因爲先秦時期已經產生了相當卓越的文學著作,這些著作對司馬遷的歷史觀、文學觀、審美觀的形成及其具體的藝術操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左傳》、《國語》、《戰國策》的許多章節,其敘事寫人的方法,其描述用語以及其人物辭令的巧妙,都已經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不同的就在於它們還都不是以人物爲中心,它們的寫人仍然是爲了敘事。先秦也曾有過名稱上類似於傳記的著作,如《晏子春秋》,可惜它的目的仍不是寫人,而像是一本軼聞趣事的資料彙編,完全沒有剪裁。因此,真正以人物爲中心的傳記文學的創造人,只能歸於司馬遷了。

《史記》作爲第一部傳記文學的確立,是具有世界意義的。過去歐洲人稱古希臘的普魯塔克爲“世界傳記之王”。他著有《列傳》50篇,這是歐洲傳記文學的開端。通過比較可以發現,司馬遷的《史記》要比普魯塔克的《列傳》早產生近兩個世紀。

從《史記》出現的西漢時期開始,到清朝被推翻的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裏,中國產生了浩如煙海的傳記與傳記文學。在歷朝正史中,被後人稱之爲“傳記文學”的首先是《史記》,其次是《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和《新五代史》的若干篇章,其他“正史”在中國文學史上一般很少被人提及。《史記》是歷史性與文學性高度結合的完美之作,這種完美結合在史學史和文學史上都既是空前的,也是絕後的。班固是司馬遷的傑出繼承者,也是古史傳統的改造者。從班固開始,他在有意識地把“歷史”與“文學”分開。從今天的觀點看來,作爲“史學”的品格,《漢書》無疑是更完美、更系統、更周密了;但從文學的角度講,《漢書》則無疑是在大踏步地倒退。但《漢書》畢竟因襲了《史記》的舊有成果,因此,《漢書》作爲一部“正史”,其文學性在我國古代散文中也是屈指可數的佼佼者。

從傳記發展的歷史上看,兩漢是我國古代“史傳文學”最輝煌的時期,這時其他形式的傳記文學還大都有沒有出現或沒有大量發展起來。從魏晉開始,隨着“史傳”文學的逐漸衰落,其他各種形式的傳記作品則日益興盛起來了。應該說明的是,我們這裏所說的“衰落”,並不是指《三國志》、《後漢書》等這些著作的“歷史”價值與“文學”品格,我們所指的只是它們的“文學”水平與它們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13、第一段中的“具體的藝術操作”指的是什麼?

14、作者認爲《左傳》、《晏子春秋》有別於《史記》的根本點是什麼?

15、爲什麼說司馬遷的《史記》在傳記文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16、作者說班固是司馬遷的“繼承者”和“改造者”,這分別指的是什麼?

  三、寫作能力

請根據初高中已學過的現當代的小說名篇,借鑑本文研究方法,試概括我國現當代小說發展的大致輪廓,並從中總結出幾條創作規律或小說表現出來的特點。字數在8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