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二年級教案 > 蘇教版二年級下冊《會走路的樹》教學反思(通用10篇)

蘇教版二年級下冊《會走路的樹》教學反思(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3W 次

在充滿活力,日益開放的今天,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那麼你有了解過反思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蘇教版二年級下冊《會走路的樹》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蘇教版二年級下冊《會走路的樹》教學反思(通用10篇)

二年級下冊《會走路的樹》教學反思 1

《會走路的樹》是一篇清新優美的童話故事。講述了兩個小動物之間深厚的友誼。

閱讀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就是讀,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學習課文的第一部分感受馴鹿與小鳥之間深厚友情時,我讓學生通過找出重點詞語來朗讀,通過過“好一會兒、送、天天”等詞語中體會出馴鹿對小鳥的熱情、喜愛、關心。並引導學生從“當然可以,來吧!”這句話中體會馴鹿答應得多麼爽快、乾脆和熱情。

在學習課文的第二部分感受馴鹿孩子與小鳥相見時的驚喜與激動時,我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叫、激動、”來體會。同時還抓住小鹿說的話,加上語氣詞,並讓學生也試着加語氣詞來來指導學生朗讀,產生了不錯的效果,感受到馴鹿認出小鳥時的驚喜、開心與激動。

這節課中,我還安排了好幾處說話訓練:“小鳥來到小馴鹿的家……”引導學生想象他們之間又會發生什麼故事?讓學生續編下去。不僅在這樣的說話訓練中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也讓學生在對話中實現對課文內容的提升。

二年級下冊《會走路的樹》教學反思 2

我在教學時力求突破課文的這兩個難點來進行的:一是感悟馴鹿和小鳥的“情”;二是理解“會走路的樹”到底是什麼?爲了達到目標、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一系列問題讓學生問答,理解。綜觀我的全課堂,都是以問題導入,並用問題牢牢地牽住了整個課堂,同時也牽住了學生的思維。

例如在學習第1小節時,我用這兩個問題導入:小鳥在樹林裏看到了奇怪地一幕是什麼呢?小鳥爲什麼感到很奇怪?學習2、3小節時,用的是:小樹答應小鳥了嗎?你覺得小樹對小鳥怎樣?學習5-9小節時問同學:小鳥回來後看到了什麼?它找到了“會走路的樹了嗎”?“會走路的樹”到底是什麼呢?從這些問題可以看出,它們的作用都是我想來導入下面的課文,讓學生去讀課文。其實這些問題有的小朋友在讀過一遍課文後就已經能回答了,而我還在這裏卻作爲課文研究的重點讓學生在讀中找答案。課堂上看似熱鬧了,但多是淺層次的“碎問碎答”,學生的思維品質、能力得不到鍛鍊,只會是高耗低效。不僅如此,仔細研究我的問題,發現有的問題意思都一樣的',而我還在課上要求了一遍又一遍。我的課堂已進入了專家們所說的新課程教學課堂誤區之一:以問題牽引全文。我覺得我以後上課還是要多注意,儘量不要用問題來引入下文。其實有些問題完全可以換一種說話的方式,也可以達到引入下文的效果。問題上課並不是不需要,要善於設置牽一髮動全身的關鍵問題,提問應該能促進學生對重點、難點的理解,應該具有挑戰性,激起學生思維風暴:或豁然開朗,或浮想聯翩、或悠然心會,或怦然心動,或各抒己見,或敏於發現……從而培養它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開啓學生的心智。

二年級下冊《會走路的樹》教學反思 3

在教學《會走路的樹》這篇課文時,學習第三節時,我穿插了想象說話,出示幾幅圖片,引導學生想象說話:小樹帶着小鳥去了,看到了。

這樣根據圖片或自由想象,進行說話練習,感受馴鹿和小鳥一起玩耍時的愉快,體會它們之間的友誼。引導學生勤于思,敢於說,能夠說出比較完整的一句話,訓練低年級學生的思維條理性,讓學生在積累語言的同時,逐漸掌握表達技巧,慢慢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學完課文,我出示了一幅色彩鮮豔的圖片:小鳥來到小馴鹿的家。我先引導學生說一說:小鳥來到小馴鹿的家,它們會說些什麼,做些什麼?再讓幾個學生戴上頭飾入情入境地演一演。

整堂課,我努力改進教學策略,營造輕鬆的學習氛圍,重視在活動、遊戲中學習,指導學生通過讀、想、說、演、寫等途徑,紮實地練好學生的聽、說、讀、寫基本功,在這個想象說話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條理性和創造性得到了鍛鍊,同時也增強學生語言表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效提高了學生的語用能力。

二年級下冊《會走路的樹》教學反思 4

《會走路的樹》是一篇清新優美的童話故事。它講述了兩個小動物之間深厚的友誼。這是個極有情趣的故事,從字裏行間、文字背後都能讀出各種有趣、生動的畫面。因此,我希望我的學生們能通過這個故事讀出兩個小動物之間純潔、美好的友誼。

在教學中,我創設了一定的情境引出課文的內容,作爲這個故事的'開始。圖片的出示、音樂的渲染,富有感染力的引語,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小動物的距離,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引導他們走入了情境。我讓學生一邊讀着“一棵金色的小樹在樹林裏走來走去”這句話,一邊質疑,“小鳥到底看見了什麼,心裏又會想什麼?”學生帶着疑問,提出問題:“小樹怎麼會走來走去?小樹怎麼是金色的?小樹怎麼不長樹葉?”勾起了學生的好奇之情,並且將這種情感遷移到小鳥的身上,小鳥此時對看到的一切就是如此的好奇,從而帶着自己的親身體驗朗讀好小鳥的問話,讀出好奇的語氣,從而有助於激發他們繼續探究的慾望。從而培養它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開啓學生的心智。

二年級下冊《會走路的樹》教學反思 5

本課是一篇清新優美的童話故事,敘述了小鳥和馴鹿一家純真的友情。全文語言流暢,生動活潑,文中設置懸念,引人入勝。

在教學中,我就題設疑:樹怎麼會走路呢?“會走路的樹”究竟是指什麼?以次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走進文本。在讀通讀順課文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回答開頭提出的問題,大體瞭解課文的內容。

課文留有豐富的想象空間,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我安排了幾處說話訓練,如“小樹帶着小鳥去了許多地方,看到了許多有趣的東西。”那麼,會去哪些地方,會看到哪些有趣的'東西呢?我讓學生盡情聯想,只要有一定的合理性,我都給予鼓勵。又如“小鳥和小樹告別了,會說些什麼呢?”通過角色對話,讓學生體會到小鳥和小樹之間那戀戀不捨的告別之情和深厚的友誼,爲理解全文,朗讀全文,打下感情基調。課文最後“小鳥來到小馴鹿的家……”引導學生想象小鳥見到小馴鹿的爸爸,又會說些什麼呢?讓學生充分想象,續編下去,在這樣的說話訓練中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也讓學生在對話中實現對課文內容的提升。

但是我發現學生在續編故事時,表達有一些偏差,只是空泛地說“你好!”“我很想念你!”這些話,顯得太空洞敷衍了。我想作爲教師一定要在教學前身處學生立場想想該怎麼樣續講下去,做到心中有底,再有的放矢地牽引,才能獲得滿意的教學效果

二年級下冊《會走路的樹》教學反思 6

《會走路的樹》這篇童話語言淺顯流暢,故事有情有趣,歌頌了自然界的和諧與美好,倡導了人與人之間要真誠和友愛、互助和團結。在課堂上我安排了讓學生續編故事:小馴鹿讓小鳥停在他金色的角上向自己的家裏快步走去,小鳥來到小馴鹿的家,會發生什麼故事呢?請你們想一想,看誰編的故事最吸引人。那麼在課堂上,教師應該如何引導學生將話說得充分而有序呢?“言爲心聲”,學生只有把自己要表達的意思在頭腦中先想周全想清楚了,說話的'時候才能表達得充分而有序,所以講到底,這裏還涉及到如何訓練學生思維的豐富性和條理性的問題。對於低年級的學生,在課堂上言語表達往往不夠完整充分,也缺乏條理,此時教師的引導就顯得十分重要。

教師首先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將自己對“會走路的樹”的認識片言隻語地表達出來,然後啓發學生將這些“片言隻語”組織起來,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和語言同時豐富起來。在充分表達的過程中,學生思維和語言缺乏條理性的問題又暴露出來,此時教師靈活地引導點撥,讓學生髮現表述順序上的混亂,並按一定順序重新理順思維並組織語言,最後本課有很多精彩的發言和深情的朗讀,但是低年級品讀課文還只有部分學生來參與,還有部分學生不會感受,發言的同學也一直都是那麼幾個,所以精彩的課堂只是部分學生的課堂,怎樣讓所有孩子都來參與,還該反思。

二年級下冊《會走路的樹》教學反思 7

今天有幸聽了蔣老師的《會走路的樹》這一課,聽蔣老師的課,如品一杯新茗,甜美、清新。我就三點談談我的粗淺感受:

一、從複習字詞入手,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老師教學時,首先複習了詞語:“美麗早晨好奇陪伴有趣鹿角大概激動”,接着讓學生講講課文主要內容:一個春天的(早晨),樹上的一隻小鳥看見了一棵會走路的樹,感到非常(好奇),於是坐在這棵樹上去了許多(美麗)的地方,最後它才知道那不是樹,那是馴鹿的(鹿角),這真是一個(有趣)的`故事。從而讓學生對課文主要內容有整體性的把握,爲本節課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以多樣讀書爲主,引導孩子讀中感悟。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爲。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課上,蔣老師十分注重朗讀的訓練,抓住重點字詞,關鍵的標點符號,提示語指導學生朗讀品味句子,並帶動全文的朗讀和理解。如,在教學第一部分的時候,師:是呀!春天的早晨多麼美好,這棵金色的小樹顯得更美麗。這隻小鳥看到了會走路的樹,是什麼反應?生:它很好奇!師:小鳥好奇什麼?你能學着小鳥好奇地問一問嗎?出示:你能讓我到你身上坐一坐嗎?生讀句子。從而,讓孩子們體會到小鳥的好奇。又如,師:那小樹是怎麼做,又是怎麼回答的呢?引導學生從“當然可以。來吧!”這句話中體會小樹答應得多麼爽快、乾脆和熱情。看着孩子們讀書時投入得搖頭晃腦的樣子,我深深地覺得,孩子們已經進入了文本,進入了文本的角色。

又如在指導讀“是的!是的!”這一處,很多孩子讀時只會第一個讀得低一點,第二個讀得高一點,但蔣老師提醒孩子們注意兩個感嘆號,還讓一學生連讀得快些,居然也能讀出這種激動的語氣,她鼓勵孩子們想用哪種方式讀就用哪種方式讀,個性化的朗讀指導充分體現了。

三、注重說話,培養孩子說話能力。

課上,我覺得蔣老師很注重說話訓練。第一處,“小鳥跟着他去了許多地方,看見了許多有趣的東西”時,引導學生想象他們可能去了哪些地方?看到了哪些有趣的地方,並讓孩子們用上“小鳥跟着小樹來到了,看到了。”句式說說。第二處,好朋友即將分別,一定有好多話要說,如果你是小鳥,會說什麼?如果你是小樹,會說些什麼?孩子們有的說:“小樹,我明年春天還會來的。”“小樹再見了,我要走了,我會想你的。”“你可要早點回來呀!”“小鳥路上小心!”……從孩子們的對話中,我們可以深深地感覺到小鳥和小樹的依依惜別之情。學生不僅在這樣的說話訓練中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也讓學生在對話中實現對課文內容的提升。

總的說來,蔣老師的這一堂課非常紮實有效,從中努力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快樂地去朗讀,快樂地去說話,快樂地去表達,讓學生在學習語文,收穫語文知識的同時,享受到了語文帶來的快樂。

二年級下冊《會走路的樹》教學反思 8

國家“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一、二年級學生要能“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嚮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樂於與人交流。”蘇教版小語教材把《會走路的樹》編進二年級下學期課本,正是把課文當載體落實這一目標的良好舉措。

這篇童話語言淺顯流暢,故事有情有趣,歌頌了自然界的和諧與美好,倡導了人與人之間要真誠和友愛、互助和團結。教學時,要讓學生學出情趣。

文學本是有情物。童話的字裏行間永遠充溢着情和趣。有了趣,才吸引孩子們注目,想讀,愛讀,讀中追根求源,讀後掩卷靜思;有了情,才使美好的故事、深刻的'內涵、深遠的寄託走進孩子們的心靈,感動他們,激勵他們。

樹,是植物,它怎麼會走路呢?文題引發的有趣懸念,使課文有情有趣地展開故事情節。

“好奇”你懂嗎?小鳥見到了什麼感到好奇?

這棵會走路的樹,小鳥喜歡嗎?爲什麼?讀書,感悟,可以得出如下四點結論:

1、會走路的樹長得漂亮——“金色”。

2、會走路的樹勤快——“走來走去”。

3、會走路的樹態度和藹:“當然可以。來吧!”

4、樹與小鳥成了朋友:

“玩了好一會兒”

“把小鳥送回家”

“天天陪小鳥”

“去了許多地方,”

“看見了許多有趣的東西”

第二年春天,小鳥又見到另一棵會走路的樹,它提出了什麼問題?

小馴鹿說了哪些話?小鳥明白了什麼?

小馴鹿對小鳥好嗎?你從哪些地方看出來?

讀書,體悟,一篇只有263字的短短童話卻一波三折,有趣有情地演繹着,有起有伏地延伸着,如一出小戲張弛有度扣人心絃,如一卷卡通色彩斑斕、熠熠奪目,更如一本連環畫,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妙和多彩,彰顯了人世間的友善和和諧。

二年級下冊《會走路的樹》教學反思 9

教學現象:

由“小鳥來到小馴鹿的家——”一句續講故事,由於開始我在課堂上缺乏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學生的表達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偏差:

1、思維過散,編出離奇的故事。如:小鳥來到小馴鹿家做客,晚上回家時誤把大灰狼碧綠的眼睛當作是會發光的樹,結果被大灰狼吃了。

2、受現實生活習慣的影響太大,故事落入了一樣的俗套。多學生設計小馴鹿一家用豐盛的`晚餐,宮廷式的禮儀來招待遠道而來的小鳥,說着一些不着邊際的客套話。

3、沒有注意與課文有關內容緊密聯繫。比如:馴鹿曾經帶着小鳥去過許多有趣的地方,看到過許多有趣的東西,續講故事時沒有根據“有趣”的內涵,設計小鳥與馴鹿分別後的一年中又遇到的許多“有趣”,使續講與原文意思相一致。而是空泛地說“你好!”“我很想念你!”這些話,故事顯得太空洞敷衍了。

分析:

根據教學中出現的失誤我重新調整了自己的教學,制定了比較好的思路:

例1:小鳥給馴鹿一家介紹自己去了美麗的蝴蝶谷,看到那裏水源充足,花草茂盛,更有色彩斑斕的蝴蝶。向馴鹿介紹了蝴蝶的種類,顏色,並送一個漂亮的蝴蝶標本給他們。這樣的續編,是對已學課文內容的一個合理遷移,既鞏固了所學知識,而且使故事生動具體,有血有肉。與此相似,小鳥還去了美麗的西雙版納,踩着鮮紅的鳳凰花度過歡樂的潑水節;去了浩瀚的南海,海邊拾貝,其樂無窮。

例2:小鳥想馴鹿描繪了自己飛翔在廣闊的藍天,一望無邊的海洋上空的歡樂情景,並要像以前馴鹿帶她玩耍一樣,一起去馴鹿從沒去過的地方。

例3:設計一些很有童趣的歡迎小鳥的儀式,如歌會、party、遊戲,更增馴鹿和小鳥的友誼。

續講故事對低年級學生來說是個難點,可能會有很多學生束手無策,可能有許多學生像以上例舉的那樣漫無邊際,教師一定要在教學前身處學生立場想想該怎麼樣續講下去,做到心中有底,再有的放矢地牽引,才能獲得滿意的教學效果。

二年級下冊《會走路的樹》教學反思 10

一、凸顯濃郁的語文味兒

《會走路的樹》這篇文字清新美麗的文章,很容易造成脫離工具性來追求人文性的教學傾向,泛泛地講友情以及進行愛的教育,那樣的教學就失去了語文本身的魅力。教學時,課前的複習鞏固部分,可謂一石多鳥,既檢查了學生上節課對字詞的掌握,落實學生寫字的指導評價,對文本主要內容的再認,又激趣存疑,喚起閱讀期待。繼而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穿越語言文字,感知小鳥和小樹相處的點滴之後,再細細揣摩細節,咀嚼文字的魅力。學習課文小樹與小鳥之間那段美好的交往時,我讓學生通過讀書來體會,找出重點詞語“天天、許多、有趣”等詞語中感悟出小樹對小鳥的熱情、喜愛、關心和友好。藉助多媒體再現情境,啓發學生結合畫面想象他們交往的快樂。“小樹帶着小鳥來到......看到了......”學生通過補白就把小鳥與“會走路的樹”之間的愉快相處表現得淋漓盡致了。小鳥要飛往南方去了,這對朝夕相處的老朋友要分手了。這時,我又抓住“告別”一詞,喚醒學生與親人告別的生活經驗,把自己想象成小鳥與“會走路的樹”進行道別。課堂上學生的真切的感觸、深藏的意蘊已融入到課文的情境中,他們深刻地體會到了小鳥與“會走路的樹”之間的深厚友誼和難分難捨之情。

在自讀自悟重點段落小鳥和小馴鹿相遇的5——9自然段中,我採用多層次朗讀指導進行對話教學,以“你最有把握讀好哪一句”來促進學生讀書交流,牢牢地抓住“把書讀好,把字寫好”的語文目標。課堂上我努力變單純的“師教生學”爲“生生互學”、“生生互補”、“師生互補”,變僵硬的灌輸爲學生間的自我啓迪。學生通過自主感悟讀、提示語讀、分角色讀、配音讀,一次又一次的角色體驗中,感受到的小鳥和小鹿一家之間的那種特別的情感。整個教學中演繹字詞句篇,聽說讀寫的主旋律。孩子們既跟着作者的言語世界走了一趟,也跟着教者在語言文字營造的意境中,情感得到陶冶,語文素養也得到提升,在這裏工具性和人文性完美地結合,彰顯了語文教學爲學生生命成長奠基的理念。

二、閃現文本細讀的智慧

《會走路的樹》這篇課文的情感基調、語言基調是溫暖的。溫暖帶來的教學語言是舒緩的,課堂上的節奏也是舒緩的。課堂上我用委婉可親的語言、巧妙自然的理答、無處不在的關愛將孩子們帶進童話的殿堂,讓他們在學習中體驗教育的幸福,在閱讀中領略童話的神奇。教學設計中,我以“友好”爲教學線索,巧妙地把整個文章拎起來,這是照亮全篇的詞眼。我知道任何情感的東西的描寫都要有生根的東西,不僅要讓學生了解怎樣寫,還要追問爲什麼要這樣寫。所以課堂上引導學生的體悟也很細。比如師生圍繞小鳥和小馴鹿的四句對話,開掘得很深刻,詞語的揣摩很成功。特別是抓住了一些細節,扣住標點、扣住提示語,感悟心情的變化,反覆閱讀、體會小鳥爲什麼問?後來爲什麼叫?小馴鹿又怎麼會激動起來,令人欣喜的是,孩子們很聰明,有些體會十分準確。你聽,一個“也”字,學生也能讀出到小鳥對馴鹿的思念;一個“常常提起”,孩子們帶着生活的經驗想象到好朋友的'牽掛;就連感嘆號中蘊含的小鳥的激動心情學生也能體驗到了。孩子們在讀書中對小鳥和馴鹿一家的情感得以明晰。學生與課文的內容產生共鳴,真正地融入到課文的語言文字中來,看來貼近了學生,也就貼近了文本。

多年的低年級教學實踐讓我明白如果對二年級的孩子做情節的分析,那一定是不智慧的。因此在這節課上,我努力做到把目標落實到語言文字本身上來,和孩子一起去品悟文字的“有意思”。知識不等於智慧,知識是外在的,而智慧則是個體內在生成的。在課堂上,我引導學生,讀思結合,引導學生熟讀深思,浮想聯翩,思接千載。在課堂上,處處閃現出學生細讀文本的智慧。課堂的魅力來自什麼?不是形式,不是辭藻,而是深邃的思想!語文教學要讓學生思考起來,聰明起來,智慧起來,就做到了讓孩子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發展智慧,豐富智慧。

三、棲居詩意般的課堂

《會走路的樹》是一篇清新優美的童話故事。一篇只有263字的短短童話卻一波三折,有趣有情地演繹着,有起有伏地延伸着,如一齣戲劇張弛有度扣人心絃,如一卷卡通色彩斑斕、熠熠奪目,更如一本連環畫,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妙和多彩,彰顯了人世間的友善和和諧。文學本是有情物。童話的字裏行間永遠充溢着情和趣。有了趣,才吸引孩子們注目,想讀,愛讀,讀中追根求源,讀後掩卷靜思;有了情,才使美好的故事、深刻的內涵、深遠的寄託走進孩子們的心靈,感動他們,激勵他們。

教學中,教者能重視學習情景的創設與再造,從舒緩的音樂聲中,師生開始了課堂之旅,使學生學習語文“未成曲調先有情”;教者的語言貼近文本,貼近兒童。學生閱讀課文,一邊讀一邊在頭腦中想畫面,把無聲的文字轉化爲有聲的語言、還原成色彩斑斕的圖景;學生品讀課文,讓文字站立起來,還他以鮮活的生命。“友好”是針,過渡語言是線,小鳥和“會走路的樹”相處、小鳥和小馴鹿“相見”是珠,把它們連成一條閃閃發亮的珍珠項鍊,發出耀眼的光芒。學習課文中,反覆品讀,一次一次再讀,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也感受到樸素自然的和諧之情。課堂上,我追求的是兒童生命的靈動,兒童情感的放飛,兒童思想的碰撞,兒童人格的昇華。課尾,師生沉醉了,醉在文字中,醉在友情中,醉在童話裏,醉在無盡的遐想中……

課堂總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節課中,雖說我力求在課堂上引領學生讀出了他自己讀不出的東西,理解了他讀不出的東西,切切實實地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但是,課堂時間沒有做好有效的調控,以至於後面的配音朗讀部分,沒有能夠讓更多的孩子得以展示他們這節課的讀書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