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八年級上冊《背影》教學反思(通用11篇)

八年級上冊《背影》教學反思(通用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W 次

在不斷進步的時代,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反思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八年級上冊《背影》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八年級上冊《背影》教學反思(通用11篇)

八年級上冊《背影》教學反思 1

今天,講了一節公開課,課前做了一定的準備,製作了課件,嚴格按照學校確立的“六步教學課改模式”進行教學。自認爲有如下有點:

1、整堂課我始終注意學生的動態,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我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促進者,參與者。這一點我做到了。

2、導入新課自然,環環相扣,用劉和剛的歌曲《父親》導入,貼切、自然。

3、嚴格遵循“六步教學課改模式”進行教學。

4、小組合作運用較成功。小組成員人人有事做,每個學生都有所收穫

5、用閻維文的歌曲《父親》結束本課,以歌聲導入,用歌聲結束。整個課堂都被濃濃的父子深情所包圍、所感染,學生感受到了父愛的厚重和偉大,實現了三維目標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不知哪位教育家說的非常好: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一節課下來,通過評課和自己反思,的確存在很多不足之處:

1、字詞教學運用時間過長,沒完成教學任務。

2、小組合作還有部分成績差的學生沒參與到討論之中。

3、眼看時間快到了,後面的內容有點過快。

4、教師提出的問題有時不夠明確,讓學生有一種模棱兩可的感覺。

總之,我會堅持按學校確立的“六步教學課改模式”進行教學,在教學中,不斷完善,力爭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能夠在上一個臺階。

八年級上冊《背影》教學反思 2

這是一篇很煽情的,這是一篇很具教育意義的,這是一篇很親情的。所以,我的教學目標設定在情感的引導上,在對學生的人性化教育上。

依稀記得在上一屆上這篇課文時,學生飽含熱淚的感動和意味深長的沉默、依稀還記得這堂課上得我自己頗爲得意,頗受好評。但,今日卻事與願違。

早上第一節在一班,我從《父愛的高度》這首詩引入,配了音樂,找了朗誦好的學生,但因爲音樂聲音過大、朗誦聲音過小,所以這個導入很失敗。然後在聽課文朗讀過程中,我選擇的視頻沒有配文字,學生看書看屏幕很麻煩,這個過程是頗爲失敗。因爲我的情緒沒奠定到位,所以當我分析文字的'時候,語言顯得尤爲乾癟,當我的父子生嫌隙的過程時尤爲慘白,當我的《父親》一歌響起時,尤爲無力。學生根本沒在我關注的點上。我知道在一班,我的《背影》失敗了。

我迅速地調整PPT的邏輯關係,更換新的導入。

二班時,是下午第三節課。此時的學生經歷了一天的疲勞,已經毫無新鮮感。課前我做了一個小小的實驗:在一張紙上寫上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五個人(很多孩子寫了自己的爸爸媽媽兄弟姐妹朋友),然後再一個劃掉你認爲不那麼重要的一個,直至最後一個。在第三個的時候,有點孩子就淚光閃閃了,第四個時,直接有孩子呼喊能不能保留兩個!而在這時,我再觀孩子最後的“愛”,多數是父母。從而引入,再播放《父親》一歌,孩子們就很好地將自己對親人的不捨和愛意融入歌詞和MV。

就這樣,我將這篇的感情基調奠定得很好啦,在沒正式進入文本之前,學生就能夠將自己對父母的感情融入,那麼再分析朱自清的文字時,就顯得輕而易舉啦。

經過這堂課,我更加明白了導入在授課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抒情散文中,未成曲調先有情是多麼重要。

八年級上冊《背影》教學反思 3

走進教室,我先靜靜地在講臺前站了一會兒,隨後用很平穩的語調說:“1991年,香港人舉行唐詩評選,最喜愛的10首依次是:孟郊的《遊子吟》、杜牧的《清明》、李商隱的《登樂遊原》、李白的《靜夜思》、王之渙的《登鸛鵲樓》、孟浩然的《春曉》、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李紳的《憫農》、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和賀知章的'《回鄉偶書》。這10首詩,同學們多數都學過,有的早在三四年級時就會背了,但列於榜首的:《遊子吟》卻大多沒有讀過。作者孟郊,在唐代也算不上是個大詩人,爲什麼在香港人的心目中,這首詩受到如此之鐘愛呢?它到底寫的是什麼,我們不妨看看。”接着,我熟練地在黑板上默寫出全詩,接着解釋道:“兒子要遠遊他鄉去了,年邁的母親拿着針線,正細心地爲他縫補衣衫,爲什麼要密密呢?擔心的是兒子可能很遲很遲才能歸來,獨自漂泊在外,風餐露宿,衣衫破了,有誰來給他補呢?誰說一棵小小的春草,能報答陽光無私的沐浴之恩呢?詩表現的正是這種永恆的母愛。”

“看過電影《媽媽再愛我一次》的人,不管是誰,都會潸然淚下,一曲‘世上只有媽媽好’不知唱出了多少孩子們的心聲。‘母親’——‘媽媽’,這是世界上最神聖、最輝煌的稱呼!那麼,我們的父親如何呢?‘嚴父慈母’,根據中國的這句老話,彷彿做父親的一定非常之嚴厲。其實,我總覺得,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慈父是很多很多的。我們不妨說說自己的父親。

停了一會兒,我說:“同學們,我可以肯定,你們的父親也一定是位令人可敬的慈父,下面請大家想想,然後具體地說一說。”

三五分鐘後,一個男同學站了起來,他說:“ 我父親煙癮很大,因房子小,他一抽菸,有時我就咳嗽。這樣,每當我在家時,父親就悄悄站在屋外抽,過了癮後,再回到屋裏,待會兒癮上來了,他就又出去。天熱倒還可以,天冷就不好辦了。後來,我對父親說,你就在屋裏抽吧,我現在大了,不會咳嗽了。他說,在屋裏抽,我直接受害,你們間接受害,也不行。看來,只好戒掉了。後來父親真的戒了。看他戒菸時的難過樣,我真想哭。”

接着,另一個女同學講了她父親生前、特別是在病重時如何關心她的事,她講着講着,泣不成聲了。同學們聽了個個都動了情。

至此,我說,“‘可憐天下父母心’。不管是父親還是母親,絕大多數對自己的子女充滿着愛,而且這種愛是無私的、真摯的、深沉的,完全是發自內心的一種無與倫比的愛。今天我們要學的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就是一篇表現父子之情的典範之作。”

說完,我按下了按鍵,同學們屏聲斂氣,一邊盯着課文,一邊聽着錄音,整個教室沉浸在感情的海洋裏。

八年級上冊《背影》教學反思 4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感情真摯自然見長。“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哪些角度易於學生領悟文中滲透的父慈子孝的真情呢?筆者試從以下三個方面淺談看法。

(一)抓住背影

文章的標題是“背影”,父親給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現,可以視作貫穿文章的主線。“背影的表現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寫對象的內在精神”(凌煥新),分析課文時,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關鍵。多年來,大家都喜歡從這一角度入手來解讀課文,筆者不作贅述。

(二)分析流淚

古人云:“男兒有淚不輕彈”,可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文中竟然出現四次流淚,是什麼原因使得堂堂男兒的朱自清先生數次淚流滿面呢?從這一角度引導學生把握課文,易引起學生興趣,使學生帶着疑問開始對文本的解讀。

第一次流淚出現於課文第二節,“到徐州見着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的流下眼淚。”父親賦閒,家道衰落,“滿院狼藉”的景象引起作者的感傷,再加上失去親人的傷痛,百感交集,“不禁簌簌的流下眼淚”。

當作者看到父親爲自己買橘子時的艱難身影,流下了第二次眼淚。“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父親的艱難與父愛的偉大,使得作者的淚“很快地流了下來”。 “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找不着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分別後,不知何時才能相見,慢慢混入人羣中的父親,從此又要走上風雨飄搖的人生之路。不難看出,離別的傷感與對父親的牽掛,是作者第三次流淚的原因。

“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讀着父親的來信,買橘子的蹣跚身影,離別時漸行漸遠、混入人羣的背影,衣着樸素、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又浮現在作者眼前。淚光晶瑩中分明透露出作者對年邁父親的記掛與惦念。

現實生活中,好多人可能並沒有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因爲這種基於血緣關係之上的感情不是轟轟烈烈、驚天動地的,它蘊含在平凡和瑣碎之中,如果不用心去感受的話,很容易被我們忽略掉。作者從埋怨父親“說話不大漂亮”,並“暗笑他的迂”,到數次淚流滿面,可以看出,在不斷反省中作者體悟到了父愛的珍貴,並接受了這珍貴的愛,將其傾訴於筆端,我們今天才讀到了這感人至深的文字。從四次流淚入手來解讀課文,抓住了文章的感情線索,便於學生更好地體會字裏行間滲透的父子真情。

(三)對比服裝

“衣服是人的第一生存環境”,從着裝可以看出一個人對自我的關心程度。父親穿着很樸素,“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布料廉價,顏色普通。祖母去世,父親賦閒,在這禍不單行的日子,就連給腳伕的小費,父親也要講價,家境慘淡可見一斑。然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外出讀書的朱自清先生,穿的是皮大衣,父親爲兒子做的是紫毛大衣,很貴重,也很時髦。通過父子服裝的對比,不言自明:父親對兒子的關愛遠遠勝過自己。從父子服裝對比這一角度來分析課文,學生可以直觀地感受到父親對兒子的關愛。

以上三個角度,各有優缺。前兩個角度,傾向於作者對父愛的感受與理解,能夠讓學生體會到父親對兒子的關愛以及兒子對父愛的感悟的雙向性。從第三個角度,學生感受到的是父親對兒子的單向的關愛,而兒子對父愛的理解、接受,以及對父親的關愛與牽掛不容易看出。但是,初一的學生,對父愛的感受還不夠深刻,還不能很好地理解父愛的深沉。因此,從這一點來說,從服裝對比入手來解讀課文,更直觀,更容易被學生

八年級上冊《背影》教學反思 5

這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質樸感人,教學過程中,我抓住兩個關鍵詞“背影”和“眼淚”。

文中出現了多少次“背影”?四次。

一、第一段“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開篇點題,“最不能忘記”這一懸念驅使讀者集中注意力探尋這個背影的不同尋常。

二、寫父親攀爬月臺的背影,全文的重點段,格外詳細:

1、先做鋪墊:交待“父親是一個胖子”“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關於體型和衣着的兩處肖像描寫,在前作鋪墊,讓讀者與之後的背影特寫鏡頭整合起來,使頭腦“背影”的畫面更加清晰。

2、特寫:攀爬月臺,刻畫得很精細,手的動作,腳的動作,整個身體動作,攀、縮、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動作描寫很到位。寫攀爬只寫起始動作,不再往下寫,形成“背影”的終極定格。

3、最後用自己的.情感反應去烘托:“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格外感人。

注意一個細節,父親的“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我”的是“紫毛大衣”“皮大衣”,做父母的,總是把最好的給了兒女!我們是否對這份“得來全不費工夫的愛”有些太習慣了,甚至麻木了?

三、父親離去的背影,“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找不着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這時把“背影”放在人流中寫,由近而遠,由顯而隱,意味深長。

四、讀到父親的來信,“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回顧父親這些年來的境遇,這些年來的父子關係,讀到來信,淚光中又見“背影”,完成了背影形象的定格,這一形象永存作者心中。

文中出現了幾次“眼淚”?四次。

一、“到徐州見着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爲何流淚?抓住一個詞“禍不單行”,父親的工作沒了,祖母死了,家中光景很是慘淡。這個部分爲全文定下感情基調,這是一篇傷感的文章。把“背影”置於大不幸的家庭背景中,全文籠罩着哀傷的氛圍。

簡單介紹朱自清父親之前的職位,也算是要職,現在一下子失去了收入來源,祖母的喪事都是借錢辦的,自清正要到清華唸書,還有一個兄弟考上了上海交大,爲了節約用度,改上當時免費的師範學校。父親不再年輕,這個時候壓力很大。這一環節很重要,學生才漸漸有了共鳴,哎,真是“禍不單行”,“慘淡”。

朱自清的眼淚絕不是懦弱,哭過痛過,之後是行動,幹得漂亮!清華大學提前兩年畢業,極大地爲家裏減少經濟負擔,後來在清華任教。

二、父親攀爬月臺爲我買橘子,看到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經濟狀況不好,這時還去買“硃紅的橘子”,不僅僅是感動。父親很“不容易”地給我買橘子,他的“蹣跚”,父親老了,作爲正年輕的兒女怎能不感到心酸?

三、父親離去了,我坐在車上,“我的眼淚又來了”,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去想象,此刻作者心中,從沒像現在這樣感動於父子情深,想到父親的至親至愛,想到自己先前的自作聰明自以爲是,想到父親的命運前程,想到家中光景慘淡,一時百感交集,有依戀、溫暖、惆悵,悲涼、沉重、悲憫、辛酸。教人怎能不落淚?

四、讀到父親的信“我身體平安,唯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這時淚如泉涌,當即寫下這篇《背影》。每個人都會掉淚,只爲這句——“大去之期不遠矣”,不管是誰都無法讓時間停留,留住我們摯愛的親人。“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對父母好一點,再好一點,千萬別說“以後”。

八年級上冊《背影》教學反思 6

《背影》,這篇課文感情真切、質樸自然,文章的標題即是“背影”,父親給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現,是貫穿文章的主線。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關鍵。

這次教研活動,有四位語文老師採用同課異構的方式展示背影。

開魯二中的張淑新老師,在課堂上深言多悟,屬於思考型的教師,她非常注重學生習慣的培養。我相信好習慣享受好的人生。而在這節課上使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一篇重點的課文的第一課時,同樣可以展示的精彩紛呈。

麥新中學的卜靈敏老師和坤都嶺中學鄧淑賢老師,屬於中規中舉、穩紮穩打型的教師。她們在板書上以及教師的泛讀上都用了很大的功夫。

幸福中學的`張立志老師,他屬於多品位、發展型的教師。這節他給我們呈現了一節原生態的課,在教育上的術語爲“裸課”。他對文本的把握,依於文本跳於文本之外。課堂上可謂是活力四射。

本次教研活動基本實現了教學設計中的目標和重點,閱讀與寫作相結合。讓學生通過研讀文本獲得頓悟並能從課堂中體驗到真切的人間至情。從學生的狀態來看,他們較爲深入地探究了文本,通過層層深入的環節,理解了文章情感。我會因此而更加自信、更加堅定地邁向教學探索的更高境界。因更多地注重情感體驗,從而未能夠從結構上很好地分析這篇散文。這是本次教學設計中的遺憾和不足。

八年級上冊《背影》教學反思 7

朱自清和他的父親分別用“眼淚”和“背影”演繹了人間親情,這不是演戲,但更感染人。本課聚集“背影”、“眼淚”“父親的語言”,引導學生體驗和感受、理解和反思,基本上做到了理性與人性的完美結合,經驗和體驗的真實碰撞,知識、價值、情感的高度統一。

教學中,最大的難點在於學生。八年級的學生年齡還小,社會閱歷太淺,大多數學生也沒有經歷過大喜大悲,課文所呈現的'情形離學生很遙遠,因而學生不易進入角色。如何在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和學生的心靈情感之間搭建一座橋樑,使他們產生自己的體驗並進行評價?這一節課,基本上解決了這個難題。當然,還是有一部分學生的感情投入不很到位。

這節課的最大特點是緊抓“情感”主線,環節設計精巧。在簡練而深情的導入環節,用“研讀”來體驗課文“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和“情鬱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的情感基調,然後以“怎樣的背影”和“幾次寫眼淚”爲抓手,深度體驗和理解作者落淚的表層和深層原因,中間適當地點一下背景,一步步將學生的理解引向深入,情感引向高潮,直到最後讓學生完成“討論、寫作、交流”的課後作業第四題,讓學生積蓄已久的情感得以宣泄,水到渠成。難怪縣教研室主任湯繼光評價說:“唐老師這堂語文課做到了步步鋪設,環環緊扣,層層深入。”專家組樑曉華先生說“整個設計既符合新課程理念,又有教師的獨特理解和創意;環節新穎,內容厚實。”但是,我自己認爲:對重點語段的表情朗讀太少了;思考、答問的時間過多了一點。

八年級上冊《背影》教學反思 8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選有此篇文章。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主動探究,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把自己的感悟與大家交流共享。於是在課堂上除了欣賞優美生動的句子之外還出現如下一些不同聲音:

1、第2自然段有一句“祖母死了”,有學生認爲“死”字用得不好,沒有表現出對長者的尊敬,應該用“去世”或“逝世”比較好。

2、第六段中有一句“我便進來坐下”,學生以爲“便”字用的不好,該用“才”,“才”能表現那種依戀不捨,而“便”字表現的動作似乎過快。

“進來”一詞也欠妥,本來是在外邊送父親的',應爲“進去”才妥帖。

3、文中有9處用了分號,學生以爲一些地方並非並列關係,不可以用分號的。如第七段中那句:“情鬱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

4、第四段中有兩處“躊躇了一會”,兩處“躊躇”之間是作者的心理活動,學生以爲兩處有多餘之嫌。應刪去第一處,只留第二處一句“他躊躇了一會”。

5、第五段中有一句“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座位”,學生以爲這句話有毛病,怎麼能將大衣鋪好坐位,應是“在坐位上鋪好”或“鋪在坐位上”才通順。這些問題在過去的教學中不可能出現。

八年級上冊《背影》教學反思 9

《背影》是文學名篇,也是百教不厭的老課文。《背影》的教例豐富多彩,可以說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

教學本文的難點在於學生。由於本文是作者在當了父親以後,對八年前情景的回憶,感情變化複雜,但學生年齡尚小,社會閱歷太淺,大多也沒經歷大喜大悲之類的家庭變故,文章所呈現的情形離學生很遙遠,因而,學生不易進入角色。如何在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和學生的'心靈情感之間搭建一座橋樑,使他們作出自己的體驗與評價?這是擺在教者面前的難題。本課基本解決了這個難題。

本課的特點是緊抓“情感”主線,環節設計精巧。簡練而深情的導入,用“吟讀”來體驗“低迴婉轉、情抑於中”的情感基調,然後以“怎樣的背影”和“背影的背後”爲抓手,深度體驗和理解作者落淚的表層和深層原因,中間適時地介入背景,一步步將學生的理解引向深入,情感引向高潮,直至最後“發短信”,讓學生積蓄已久的情感得以宣泄,真是水到渠來。可謂是步步鋪設,環環相扣,層層深入。

八年級上冊《背影》教學反思 10

今天,講了一節公開課,課前做了一定的準備,製作了課件,嚴格按照學校確立的“六步教學課改模式”進行教學。自認爲有如下有點:

1、整堂課我始終注意學生的動態,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我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促進者,參與者。這一點我做到了。

2、導入新課自然,環環相扣,用劉和剛的歌曲《父親》導入,貼切、自然。

3、嚴格遵循“六步教學課改模式”進行教學。

4、小組合作運用較成功。小組成員人人有事做,每個學生都有所收穫

5、用閻維文的歌曲《父親》結束本課,以歌聲導入,用歌聲結束。整個課堂都被濃濃的父子深情所包圍、所感染,學生感受到了父愛的厚重和偉大,實現了三維目標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不知哪位教育家說的非常好: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一節課下來,通過評課和自己反思,的`確存在很多不足之處:

1、字詞教學運用時間過長,沒完成教學任務。

2、小組合作還有部分成績差的學生沒參與到討論之中。

3、眼看時間快到了,後面的內容有點過快。

4、教師提出的問題有時不夠明確,讓學生有一種模棱兩可的感覺。

總之,我會堅持按學校確立的“六步教學課改模式”進行教學,在教學中,不斷完善,力爭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能夠在上一個臺階。

八年級上冊《背影》教學反思 11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感情真摯自然見長。“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哪些角度易於學生領悟文中滲透的父慈子孝的真情呢?

我從以下三個方面嘗試讓學生走進深深的父愛,學會感恩身邊給予我們關愛的人人。

(一)抓住背影、朗讀圈劃

文章的標題是“背影”,父親給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現,可以視作貫穿文章的主線。“背影的表現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寫對象的內在精神”,分析課文時,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關鍵。所以,我通過反覆朗讀、圈劃,欣賞歌曲,引導學生體會了父親無微不至的愛,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二)課外拓展、體會寫法

“細微之處見真情,抓住人物的某一細節,多次展開描寫”,這是這篇散文最大的特色。我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爲什麼選擇"背影"這樣的角度來命題立意,並用它來組織材料呢?然後小結:抓住細節描寫能達到藝術視角的創新,可以給讀者以自由想象的廣闊天地,並且最能體現父親對兒子的愛。隨後,我發了一片課外閱讀《父親的巴掌》,此文與《背影》有異曲同工之妙。它是抓住“父親巴掌”這一細節來體現父親對我的愛。在課堂中,我緊緊抓住細節描寫這一主線,貫串整個教學,教學思路非常清晰。課內學習、課外拓展,學習的容量增加了,所學的知識也及時得到了鞏固。

(三)連接生活、暢談心聲

不同的父親,愛的方式各有不同。最後一環節,我讓學生暢談心聲,說說在自己的經歷中,父親的哪些細節令人難忘。通過小組討論,推選1-2人上臺演講,全班交流,預期使全課達到高潮。但可惜,下課的鈴聲已響起,只能把這一精彩的環節放在第二節課,繼續討論。

最後,我告訴大家:至愛親情是我們擁有的無上的'財富。一桌準備好的飯菜,一件放在牀頭的衣服,一個鼓勵的微笑,一句體貼的話語,都凝聚着親人對我們的期望和關懷。正像父親的背影一樣,永遠感動着我們。請大家回到家裏,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向父母、親人表示你對他們理解,對他們給予你的無微不至的關懷的感激。給父母夾一次菜,給他們寫一張紙條,爲他們倒一杯水,向他們道一聲辛苦……學會理解,學會感恩,是現在的學生所缺乏的。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同時也要教會他們做人的道理。我認爲這堂課的成功之處就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