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八年級人教版上冊《背影》教學設計

八年級人教版上冊《背影》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6W 次

《背影》表達父母對子女的疼愛,和子女對父母的感激。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人教版上冊《背影》教學設計,歡迎參考閱讀!

八年級人教版上冊《背影》教學設計

  《背影》教學設計一

  教學目標

1、訓練用普通話正確朗讀的能力學習圈點批註的讀書方法。

2、學習選擇生動細節,運用質樸語言表情達意的方法。

3、通過體味文章所表現的父親的深深的愛子之情,培養學生“關愛他人”的優良品德。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學習選擇生動細節,運用質樸語言表情達意的方法。

教學難點

體會本文樸實無華卻飽含深情的語言特色。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默寫文中字詞,注意加點字的讀音:

交卸 狼籍 躊躇 柵欄 蹣跚 賦閒 瑣屑 頹唐

二、導入新課

1、 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中,一個不懂得享受愛的人,他的良知是蒼白的;一個不懂得回報愛的人,他的情感是自私的。世界上,有許多的愛包圍着我們,有些愛是細緻的,有些愛是厚重的;有些愛和風細雨,有些愛轟轟烈烈。愛是中華文學史上永恆的主題。今天,我們要透過學習這篇令人感動的文章《背影》來真切地體會濃濃的父愛。

2、我們一起來朗讀課文,先了解一下《背影》的作者。(屏幕顯示以下內容)

作者簡介:

朱自清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字佩弦。江蘇揚州人,原籍浙江紹興,文學研究會成員。曾在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任教。抗日戰爭結束後,積極支持反對國 民黨反動統治的學生運動。1948年8月因貧病在北平逝世。

著有散文詩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遊雜記》等。他的散文以語言洗練、文筆秀麗著稱。

三、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背影》後思考問題:

全文寫到父親幾次背影,表達了什麼感情?(四次)

2、屏幕顯示以下問題,感知內容。

(1)這是一篇 ,它以 爲線索,表現了 。

明確:

散文,背影,父疼子,子愛父的父子情深。

(2)請找出本文的文眼,並說說這一句文眼起什麼作用?

明確: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作用:

1、點題,提示全文內容核心。

2、使讀者產生懸念,引出下文。

3、表達對父親的思念,爲全文定下感情基調。

四、研讀賞析(一)

1、本文共寫了四次背影,請各用一個短語加以概括,並再用一個概括對應的故事情節。

明確:

第一次:(懷念父親)惦記背影;第二次:(望父買橘)刻畫背影;第三次:(父子分手)惜別背影;第四次:(別後思念)再現背影。

2、這四次對背影的描寫哪一次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應該是第二次:買橘子的背影)然後,讓指名學生單個朗讀,比較哪個學生朗讀得比較好,教師在朗讀技巧(輕重音)上加以指導,找出應重讀的詞,加以體會,教師適時加以引導。然後,教師適時提問並作屏幕顯示:

(1)作者是怎樣描寫刻畫父親買橘子的背影的?

明確:

a.動作描寫,給下面語段的空缺處填上動詞。

我看見他 着黑布小帽, 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 到鐵道邊,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 過鐵道,要 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 着上面,兩腳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 下來了。(戴、穿、走、探、穿、爬、攀、縮、傾、流)

b.外貌描寫,作者對父親買橘子的背影進行了細緻地描寫刻畫,作者寫了父親的衣着:(讓學生齊讀)“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描寫父親的穿着突出了什麼顏色?(黑色)爲什麼突出黑色?(穿黑色衣服與他家中死了親人有關,黑色給人以壓抑沉重的感覺,這是一個沉重的背影!)

(2)哪個詞表現了父親身材的特點?哪個詞表現了父親步履的特點?

明確:

肥胖,蹣跚。(蹣跚)這個詞是什麼意思(腿腳不靈便,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請同學們動手寫一寫這個詞,並想一想,作者爲什麼用“蹣跚”這個詞?你能體會到作者當時的心情嗎?(走路蹣跚的父親要經過鐵道,一不小心就會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擔心的!)這是一個蹣跚的背影!

(3)哪些語句具體地寫出父親“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

明確:

“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

這句話運用了什麼描寫方法?(動作描寫)這個句子作者運用了哪幾個動詞?(“攀”、“縮”、“傾”)爲何用“攀”不用“抓”?(因爲無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後用力支撐起身體向上“攀”這需要力量,而一個上了年紀的父親,這一“攀”是多麼地令人揪心啊!)用“縮”字有什麼好處?(“縮”字說明無處可蹬,腳是懸空的,這樣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撐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險。這時的兒子,心情該多麼得緊張啊!)同樣,用“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父親的身體肥胖,自然不像小夥子那樣靈便,他“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一個“傾”字表明父親要爬上月臺雖然十分艱難,但又十分努力的樣子。這是一個艱難努力的背影!

要求學生齊讀這幾句話,要突出應重讀的詞。

(4)寫父親的背影的目的是?(表現父親的愛子之情)

教師小結:

寫人記事,應選擇最動情最深刻的一件事,寫最動情的一件事又要突出最動情的瞬間,詳細描繪,用特寫來定格某個形象或某個事件的細節。

研讀賞析(二)

本文的語言是十分樸實的,特別是父親的話,雖然不多,卻含義豐富。請問:父親一共說了幾句話?(學生指出句子後,師生共同體味父親言語裏面蘊涵的深厚感情。在學生自主、探究、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加以適當引導、點撥)

明確:

(1)、“不要緊,他們去不好!”父親爲什麼這樣說?(學生討論回答後明確:父親當時急於謀事,在生存的巨大壓力之下,憂心如焚,但是兒子在他心目中高於一切,惟恐兒子路上有什麼閃失,所以最後決定還是由自己親自送。)

(2)、“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父親已經把兒子送上車,已經關照得無微不至,兒子也勸父親可以走了,而父親還覺得沒有儘夠心意,看見站上有賣橘子的,便要去給兒子買橘子。過鐵道不容易,自己受點累,能讓兒子受用,他是心甘情願的。他還生怕兒子跟着出來,忘了行李。父親的關懷真是無微不至。

(3)、“我走了,到那邊來信。”這句話說明了什麼?(說明父親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兒子回到北京來信報平安,才能放心)

(4)、“進去吧,裏頭沒人。”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什麼?(走了幾步就回頭,可見心裏還是惦記着兒子,依依不捨。又想到兒子所帶的行李,叫兒子小心,什麼都爲兒子着想。)同學們看,這真是“兒行千里父擔憂啊 !”

教師小結:

這四句話沒有華麗的辭藻,語言樸實,但一言一語都充滿了父親對兒子的關心體貼之情,誰說父愛不細膩,誰說父愛不偉大,這就是偉大的父愛!我們寫作,要善於用樸素的語言寫出深摯的感情;選材,也要善於選擇那些平常而又飽含深情的素材。

五、作業

1、學生觀看《背影》Flash動畫,觀看後寫出自己想對爸爸說的話。

世間的愛千萬種,

惟有父母之愛最無私。

時間的長河可以帶走一切,

但帶不走父母的愛。

它已深入我們的骨髓,

溶入我們的血液。

這愛留在我們的心中,

時刻溫暖我們的生命歷程。

2、課外閱讀:《朱自清傳》、《朱自清散文全集》。

  《背影》教學設計二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識記“狼藉”“簌簌”“頹唐”“蹣跚”等詞語。

2.理解文章具體描寫父親“背影”的細節,體味作者爲之感動落淚的表層和深層原因。

3. 領會文章所表現的父子之間的親情,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教學重難點

理解文章具體描寫父親“背影”的細節,體味作者爲之感動落淚的表層和深層原因。

  教學工具

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興趣,創造寬鬆的學習氛圍,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進入新課學習。】

父親給我們的印象是嚴肅,所以我們都喜歡母親,其實,父親給我們的愛是無聲的、是厚重的、更是偉大的,下面,請大家欣賞歌曲劉和剛的《父親》。歌曲欣賞完了,我們帶着對父親崇敬的感情走進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背影》。

課堂實錄

一、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設計意圖:讓學生對朱自清及相關的寫作背景有更全面的瞭解,進而更深刻的`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

1.介紹作者

朱自清,字佩弦,號秋實,江蘇揚州市人,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192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哲學系,1925年來清華執教,長斯擔任清華中國文學系主任一職。有詩文集《蹤跡》、《歐遊雜記》。散文代表作是《背影》、《荷塘月色》。《背影》是記實散文,寫於1925年。

2.寫作背景

《背影》寫於1925年10月,當時作者在清華大學任教。本文是作者追憶八年前的往事。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親朱鴻鈞原任徐州菸酒公賣局局長,被解職。文中的“禍不單行”正是指這兩件事。作者當時20歲,在北大哲學系讀書,得知祖母去世,從北京趕到徐州與父親一道回揚州奔喪。喪事完畢,父親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唸書,父子在浦口車站惜別。

二、聽課文朗讀,掃清字詞障礙。

【設計意圖:此環節旨在讓學生通過預習,藉助工具書自行解決字詞,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1.讀準下列詞語。

交卸(xiè) 奔喪(sāng) 狼藉( jí ) 簌簌(sù )

差使(chāi) 迂腐(yū) 瑣屑 (xiè) 柵欄(zhà)

頹唐( tuí) 晶瑩(yíng)

2.須掌握的詞語。

狼藉:亂七八糟的樣子

簌簌:紛紛落下的樣子。

慘淡:悽慘暗淡,不景氣。

躊躇:猶豫。

蹣跚:腿腳不靈便,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

頹唐:衰頹敗落。

觸目傷懷:看到(家庭敗落的情況)心裏感到悲傷。懷:心。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設計意圖:本題旨在讓學生整體把握本文的結構。】

1.本文寫的主要事件是什麼?

回答:父子浦口送別。

2.找出本文的行文線索?

明確: 背 影

3.全文共寫了父親的幾次背影?每次背影各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現的?並依次劃分課文結構層次。

四寫背影。“背影”在文章中出現了四次,每次的情況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卻是一脈相承的。分別爲:

⑴懷念父親,惦記背影;第一次是開篇點題“背影”,有一種濃厚的感情氣氛籠罩全文。

⑵望父買橘,刻畫背影;第二次是在車站送別的場面中,父親胖胖的身軀,步履艱難,蹣跚的走過鐵道爲兒子買橘子,使兒子感動得熱淚盈眶。

⑶父子分手,惜別背影;第三次是父親和兒子告別後,兒子眼望着父親的“背影”在人羣中消逝,離情別緒,又催人淚下。

⑷別後思念,再現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結尾,兒子讀着父親的來信,在淚光中再次浮現了父親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與文章開頭呼應。

惦記背影(思念父親) 1

悲涼氣氛(別時家境) 2-3

鋪墊背影(細心關照) 4-5

刻畫背影(望父買橘) 6

別後思念 再現背影(別後懷念) 7

四、再讀課文,合作探究下列問題。

【設計意圖: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相互討論,相互啓發,充分發揮學生的互補作用培養學生交流、傾聽、評價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

1.作者爲什麼一看到父親或想到父親的背影,就忍不住流淚?

因爲從父親的背影裏,兒子感悟到父親對我的愛子之情。 也看到了父親老年處境的艱難,謀生的艱辛,所以忍不住流下眼淚。

2.背影、眼淚在文章中共出現了幾次?請從課文中圈畫出來。分析流淚的原因和飽含的感情。

第一次在開頭,“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惦記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車站送別時,父親去買橘子的背影。(刻畫背影)

第三次在車門話別,望着父親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羣裏”。(惜別背影)

第四次在結尾,“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

(再現背影)

課後小結

父母愛子女之心,無微不至,父母愛子女之事,可寫的事情成千上萬。本文以小見大,將父母的“俯首甘爲孺子牛”的摯愛全部凝聚在這個背影裏。就像我們熟悉的唐朝人孟郊的《遊子吟》就把母親對即將遠行的兒子的種種複雜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臨行密密縫”這個形象上。讀了本文,你不會不想到父母平時對自己的許多鍾愛,甚至有些是自己本來不怎麼在意的事情,這時也會浮現出來,令你動心,乃至流淚,甚或慚愧。

  《背影》教學設計三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查字典掌握生字、生詞。

⑵掌握作家作品的簡單情況。

⑶掌握本文以背影爲線索,以時間、空間爲順序記事寫人的結構特點。

2、能力目標:

⑴反覆誦讀課文,深入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品鑑文章平實質樸的文風,寫實細膩的筆觸。

⑵注意詳略結合、突出重點的寫法。

3、情感目標:

理解本文所表現的真摯、深沉父子之情,從一個家庭的不幸瞭解當時社會陰冷、灰暗的世態。

  【教學重點】

“背影”既是全文線索也是全文主旨的所在,抓住這一點,理清文章的線索和感情脈絡。

【教學難點】

車站送別場面前的文字,即課文第二、三、四節在全文中的地位與對錶達父子之情所起的作用。

  【教學設計思路】

在教學中由學生自主閱讀、討論、研究,同時由教師作必要的引導、點撥。讓學生通過反覆朗讀來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教學過程的推進要注意由表及裏、由淺入深以及各個步驟間的有機聯繫。

  【教學方法】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該課,給與必要的啓發、提示,對學生的討論及時總結。

  【教學媒體】

建議使用音、視頻媒體輔助教學。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介紹作家生平資料,幫助學生了解更多的背景知識

朱自清1898年出生於江蘇東海縣,後定居揚州。1916年19歲時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大學畢業後先後在江蘇的揚州、浙江的溫州、寧波和上虞當中學教員。1925年暑假以後到北平清華大學任國文系教授,當時只有28歲。1937年七七事變,中國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爆發,朱自清隨清華大學遷往大後方,在昆明任西南聯大中文系主任。在艱難和貧困的生活中,他在認真努力地進行中國文學的教學和研究的同時,很關心學生的愛國民主運動。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投降,1946年10月,朱自清又回到北平,繼續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並參加爭取民主的運動,由一個愛國者走向人民,成爲一個堅定的革命民主主義者。當時,美帝國主義一面用槍炮支持國 民黨反動政府打內戰,妄圖消滅中國共產黨;另一方面又把它的剩餘物資——美國麪粉運往中國,作爲救濟糧來籠絡人心。朱自清爲了反對美蔣反動派的罪惡行徑,在拒絕領取美國救濟糧的宣言上籤了名,並且在臨終前還囑咐家人“不要買政府配售的美粉”。因此,偉大的革命領袖毛 澤東贊他“有骨氣”,“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二、導入課文

作者在1947年答《文藝知識》問時曾說:“我寫《背影》就因爲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裏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來信,真的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裏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作者情動於衷,訴諸筆墨,文章中深摯的情感超越了時代,打動了幾代人,成爲描寫父愛的作品中的經典之作。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這篇文章。

三、默讀課文

提示學生注意解決生字、生詞,理清文章層次。

多媒體顯示1:

交卸(xiè),卸,解除、除去。“交卸”,用於某種職務。“推卸”,用於某種責任。

奔喪(sāng),有關死人的事,名詞。奔喪,在外地趕回辦理尊親喪事。喪,別讀sàng,丟掉,失去。動詞。

躊躇(chóuchú),猶豫不定。另意,形容得意。

迂腐(yū),拘泥保守。迂腐,拘泥於舊的準則。迂,另意“迂迴”,曲折、繞遠。

蹣跚(pánshān),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

頹唐(tuí),精神委靡,意志消沉。

瑣屑(xiè),指細小繁雜的事。

晶瑩(yíng),光潔透明。

多媒體顯示2:

第一部分(第1段):開篇點題。最難忘父親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2~6段):追憶與父親在車站離別的情景,具體寫“背影”,表現父親的愛子深情。

策1層(2、3段):寫送別時的家境,爲寫“背影”渲染悲涼的氣氛。

第2層(4、5段):寫離別前父親對“我”的細心關照,爲寫“背影”作鋪墊。

第3層(6段):描寫父親過鐵道買橘子時的“背影”,表現父親的愛子深情。

第三部分(第7段):寫別後思念,再現“背影”,抒發深切的思念之情。

教師靈活掌握,也可劃定層次後讓學生歸納意思。

四、朗讀與思考

播放全文朗讀動畫。

指導學生朗讀並思考文章是怎樣緊扣“背影”來寫,使內容和題目互相照應?

分析:

1、“背影”既是全文的寫作線索,又是文章題旨由以集中反映的所在。

“背影”在文中出現了四次。第一次在第一節,第二、三次在第六節,第四次在第七節。一寫“背影”,回念舊事,直抒胸臆,落筆點題;二寫“背影”親子之愛,情真意深,筆觸主題;三寫“背影”離情別緒,催人淚下,加深印象;四寫“背影”追憶往事,寄託思念,首尾呼應。

2、第二次與第三次寫背影,筆墨一詳一略。第二次是描寫父親過鐵道去買橘子時的背影,極爲詳細:記寫了當時父親的穿着打扮、體態動作,特別着重描繪了他過鐵道的情景──對怎樣走去,怎樣探身下去,怎樣爬上月臺,攀上爬下,移腳傾身,都細細地翔實地寫下,使人讀後有身臨其境之感,彷彿親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親對兒子關懷和體貼的情狀;第三次寫背影:“我望着他走出去……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找不着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一句帶過。這裏如再詳寫,文字難免要與前邊重複。而前邊是全文的重點,也是作者感情發展的高潮,當然是必須詳寫的;只有詳寫了,才能具體地形象地反映出當時的動人情景,才能深刻地細膩地表現出父子之間的依戀、眷念和溫情。詳所當詳,略所當略,不僅有利於突出文章的重點,而且也可使行文富於變化,產生出濃淡、張弛、疏密有機統一的美感。

3、閃耀在淚光中的父親的背影,是特定環境下的父親的形象特徵,刻下了父親飽經憂患、半生潦倒的印記,表現出父親對兒子的摯愛,它對作爲兒子的作者來說,是不可能不給自己留下最難忘的印象的。

五、朗讀與體會

先由教師範讀;然後要求全班學生輕聲朗讀;再指定一個學生有表情地朗讀;教師作朗讀指導後再要求學生齊讀。

六、佈置作業

反覆朗讀課文,體會文章感情。

  第二課時

一、讓學生快速默讀課文,並思考下面的問題

既然本文是通過描寫父親在車站送別兒子的情景,特別是通過描寫“背影”來表現父親愛護兒子的深摯感情的,那麼爲什麼還要寫祖母死了、父親失業了、家中光景慘淡、父子一起到南京等情況,特意在文中安排進第二、三、四節呢?

引導學生討論上面的問題。

分析總結:

第二、三、四節交代父子當時所處的環境,提供能夠動人心絃的規定情境,爲描寫“背影”作好鋪墊,顯現父子在車站依依惜別的哀愁氛圍,從而更具體地反映出舊社會貧寒知識分子的顛沛流離的生活。由此,我們也可以認識到當時社會世態的陰冷、灰暗,瞭解文章的基調之所以比較低沉的時代背景和文化背景。

二、讓學生找出父親送兒子上車時說的幾句話,聯繫上下文,討論話的深層含義

找出原話並討論問題。

分析總結:

1、第一句話;“不要緊,他們去不好!”兒子已二十歲,可是在父親心目中仍是一個小孩,總覺得有人送他上車纔好;自己因爲事忙,本不能去,可是叫別人替代又不放心,躊躇再三,最後還是決定親自去送。“不要緊”,是對兒子的寬慰;“他們去不好”,纔是他的真實想法。這句話反映出了他的微妙曲折的心理活動,深切地體現出了他對兒子的關懷。

2、第二句話:“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上了車,替兒子揀定了椅子,鋪好了座位,既關照兒子自己路上小心,又囑託茶房好好照應,要做的幾乎都做了,要說的幾乎都說了,但又忽然想到兒子路上口喝怎麼辦;“我買幾個橘子去”,正是他想到這一點時自然地迅速地做出的決定。他怕買橘子回來找不到兒子,又怕車上東西丟失,於是又象關照小孩那樣,向兒子叮嚀了一聲:“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到一顆慈父的心。

3、第三句話:“我走了,到那邊來信!”分別在即,囑咐兒子寫信,父親的掛念之心在分別之前就懸了起來了。

4、第四句話:“進去吧,裏邊沒人。”送別,則終有一別,這句既是對兒子說的又像是勸自己,惜別之情盡在言外。

這四句話都很簡短,然而飽含感情,有豐富的潛臺詞,生動地揭示了人物的內心活動,充分地表達了父親的一片愛子之心。

三、朗讀全文,認真體會

教師範讀、錄音範讀、學生朗讀均可。

四、教師小結

《背影》寫的是家庭遭遇變故的情況下父親送別遠行的兒子時的一番情景。作者通過樸實真切的記敘,抒寫了父子深情,表現了當時社會中小有產者雖然屢經掙扎仍不免破產的可悲境遇,以及由此而生的感傷情緒,所寫在當時說來,是普通的生活感受,用的文字也不多,可是卻很感動人,具有強烈的藝術效果。原因何在呢?

1、父親的來信是《背影》寫作的契機。這信曾使作者大爲感動。作者在一九四七年答《文藝知識》問時曾說:“我寫《背影》就因爲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裏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來信,真的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裏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作者情動於衷,訴諸筆墨,文章中深摯的情感超越了時代,打動了幾代人,成爲描寫父愛的作品中的經典之作。

2、《背影》具有感人的力量,並不是憑藉了什麼宏偉的結構和華麗的文字,而是憑了它的老實,憑了其中表達的真情。老老實實,樸素自然,毫不矯揉造作,這正是《背影》的特色。

3、作者善於捕捉特定情境中的最富有表現力的形象特徵來刻畫人物、抒寫感情。祖母死了,家庭破產,父親老境淒涼在這慘淡的光景中,父子又將各自東西,爲生活去奔波,此時此刻的心情是沉重的。作者選擇了父親穿過鐵道去給他買橘子時的“背影”這個形象特徵,加以集中地具體地描繪,從而充分地表達出了當時父子之間那種骨肉至情,獲得了感人的藝術效果。特別是在作品寫作發表的當時,它曾引起了經濟上同樣處於風雨飄零狀況中的廣大貧苦知識青年讀者的強烈共鳴與由衷的感嘆。

五、拓展遷移

父母愛子女之心,無微不至,父母愛子女之事,可寫的事情成千上萬。本文以小見大,將父親的摯愛全部凝聚在這個背影裏。就像我們熟悉的唐朝人孟郊的《遊子吟》就把母親對即將遠行的兒子的種種複雜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臨行密密縫”這個形象上。讀了本文,你不會不想到父母平時對自己的許多鍾愛,甚至有些是自己本來不怎麼在意的事情,這時也會浮現出來,令你動心,乃至流淚,甚或慚愧。

打出齊讀:世間的愛千萬種,惟有父母之愛最無私。時間的長河可以帶走一切,但帶不走父母的愛。它已深入我們的骨髓,溶入我們的血液。這愛留在我們的心中,時刻溫暖我們的生命歷程。

六、佈置作業

1、讓學生識記下列詞語:“狼藉”,“慘淡”,“勾留”,“禍不單行”,“蹣跚”,“頹唐”,“晶瑩”,“東奔西走”(下節課聽寫)。

2、要求學生用其中“狼藉”、“頹唐”、“晶瑩”“禍不單行”、“蹣跚”分別造句(課後作業)。

3、仿寫:以本課爲範例,寫一篇以人物形象的某一個特徵(如“眼睛”、“雙手”、“腳步”等等)爲題目和線索的作文,要求用樸素自然的語言具體地描寫出有關事件與場景,真切地表達出對某個人物的感情。

  《背影》教學設計四

  【教學目標及重點】

1、抓住“背影”這一感情聚焦點,展示人物心靈的寫法。

2、樸實的語言風格。

3、通過體味文章所表現的父親的深深的愛子之情,培養學生“關愛他人”的優良品德。

  【教學課型及課時】

1、教讀課。

2、一課時。

  【媒體設計】

多媒體投影儀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一見到大家精神的樣子,我就感到非常高興!我對大家有着非常好的印象,我非常高興有這樣一個機會跟大家一起學習,願我們今天的學習合作愉快!今天我們共同學習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背影》(板書課題──背影)

一談到中國的現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一談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就不能不提到《背影》。《背影》這篇散文因其成功地描述了“父愛”這一主題而被人們廣爲傳誦。--提到“父愛”這個話題,有一件事令我刻骨銘心(講一件親身經歷的動人故事導入到課文的範讀上來,爭取聲情並茂,感人淚下)。下面我們就來共同看一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樣描寫這“深沉的父愛”的。

二、教學新課

明確教學目標及重點;(略)

整體感知;

教師範讀一遍課文(放伴奏音樂,力求生動)。

讓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三、師生共同研習課文

(以學生自主探究討論爲主,教師只點撥要點即可 )

1、教師提問:剛纔提到,《背影》這篇散文因其成功地描述了“父愛”這一主題而被人們廣爲傳誦。讀完這篇散文之後,你覺得作者是通過選取什麼角度來表達“父愛”這一主題的?

明確:作者是通過選取“背影”這個角度來表達“父愛”這一主題的。

2、本文的題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幾次寫到“背影”?

明確:第一次:點題的背影;第二次:買橘子的背影;第三次:離別時的背影;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

3、這四次對背影的描寫哪一次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應該是第二次:買橘子的背影)然後,讓指名學生單個朗讀,比較哪個學生朗讀得比較好,教師在朗讀技巧(輕重音)上加以指導,找出應重讀的詞,加以體會,教師適時加以引導。然後,教師適時提問:作者是怎樣描寫刻畫父親買橘子的背影的?

明確:作者對父親買橘子的背影進行了細緻地描寫刻畫,作者首先寫了父親的衣着:(讓學生齊讀課文)“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描寫父親的穿着突出了什麼顏色?(黑色)爲什麼突出黑色?(穿黑色衣服與他家中死了親人有關,黑色給人以壓抑沉重的感覺,這是一個沉重的背影!)

板書:沉重

作者接着又描寫了父親走路的姿勢:(讓學生齊讀課文)作者用了一個什麼詞描寫了父親走路的姿勢?(蹣跚)這個詞是什麼意思?請同學們動手寫一寫這個詞,並想一想,作者爲什麼用“蹣跚”這個詞?你能體會到作者當時的心情嗎?(走路蹣跚的父親要經過鐵道,一不小心就會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擔心的!)這是一個蹣跚的背影!

板書:蹣跚

板書後教師提問:作者又寫了什麼?(父親爬月臺)作者是怎樣描寫的?(學生齊讀課文)這句話運用了什麼描寫方法?(動作描寫)這個句子作者運用了哪幾個動詞?(“攀”、“縮”、“傾”)爲何用“攀”不用“抓”?(因爲無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後用力支撐起身體向上“攀”這需要力量,而一個上了年紀的父親,這一“攀”是多麼地令人揪心啊!)用“縮”字有什麼好處?(“縮”字說明無處可蹬,腳是懸空的,這樣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撐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險。這時的兒子,心情該多麼得緊張啊!)同樣,用“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父親的身體肥胖,自然不像小夥子那樣靈便,他“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一個“傾”字表明父親要爬上月臺雖然十分艱難,但又十分努力的樣子。這是一個艱難努力的背影!

板書:艱難努力

要求學生齊讀這幾句話,要突出應重讀的詞。

4、我們描寫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寫爲主。比如:“皺紋很深”,“兩鬢蒼蒼”等等,本文的作者爲什麼不寫父親的正面,而只寫父親的背影呢?(學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師適當予以肯定)

討論後明確: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點擅長選取表達感情的聚焦點。本文的聚焦點就是“背影”。這張“背影”就凝聚着“深深的父愛!”,日常生活中,蘊含父愛的事例還有很多,而作者只去寫“背影”,正好獲得了以少的材料表達豐富感情的效果。這個聚焦點“背影”留給我們的印象也就十分深刻了。作者並不是第一次看到父親的背影。這張背影對兒子來說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親的背影不會令兒子感動得掉下眼淚來,感動的原因是父親的背影出現不平常的背景下。文章前三段已作交待:祖母去世,滿院狼藉,償還欠債,光景慘淡。失去親人,父親的內心是悲痛的,失業等境況又使他的內心充滿了憂愁,父親肩上的擔子是沉重的,然而此時的父親擔心兒子看到家庭的變故影響學業,便寬慰兒子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還決定親自送兒子上火車。在這種情況下,作者深深理解了父親對自己深深的愛,但作者更加愛自己的父親。作者這時看到父親的背影情不自禁的流下了眼淚,這是心疼的淚水,這是感激的淚水。

5、本文的語言是十分樸實的,特別是父親的話,雖然不多,卻含義豐富。

請問:父親一共說了幾句話?(學生指出句子後,師生共同體味父親言語裏面蘊涵的深厚感情。在學生自主、探究、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加以適當引導、點撥)

⑴ “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父親這是做什麼?(這是在寬慰兒子)這時最悲痛的人是誰?(是父親)爲什麼寬慰兒子?(怕家庭的變故會影響兒子的學業)父親表面上比較想得開,這是爲了寬慰兒子,實際上他把悲痛壓在了心底,不讓兒子看到,這是一個多麼善良的父親啊!

⑵ “不要緊,他們去不好!”父親爲什麼這樣說?(學生討論回答後明確:父親擔心茶房照顧不周,還是自己去放心,)

⑶ “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父親爲何買橘子?(擔心兒子路上口渴。)這個父親對兒子是多麼得體貼入微啊!

⑷ “我走了,到那邊來信。”這句話說明了什麼?(說明父親擔心兒子是否順利地到達北京。)

⑸ “進去吧,裏頭沒人。”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什麼?(父親擔心行李的安全。)同學們看,這真是“兒行千里父擔憂啊 !”

這五句話沒有華麗的辭藻,語言樸實,但一言一語都充滿了父親對兒子的關心體貼之情,誰說父愛不細膩,誰說父愛不偉大,這就是偉大的父愛!

三、總結梳理,回扣目標

這篇文章通過運用抓住“背影”這個聚焦點的寫法,運用樸素的語言,表達了“深深的父愛”這一主題。

四、拓展

同學們,講到這裏,我不由地想起了電視劇《咱爸咱媽》的主題歌──《父親》這首歌,大家熟悉不熟悉?(熟悉)我給大家唱一下好不好?(好)(演唱“父親”)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接受了來自父母、祖輩、老師同學對我們的許多關愛,面對這些“關愛”,我們應當怎樣做呢?(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僅要善於接受別人的關愛,還要善於理解別人,以實際行動去關愛別人,我們要做一個愛自己,更愛別人的人。)

五、佈置作業

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寫一篇記述父母、祖輩、老師、同學關愛自己的文章,題目自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