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八年級下冊語文《有的人》教案

八年級下冊語文《有的人》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92W 次

教學目標

八年級下冊語文《有的人》教案

1、深入思考詩歌的深刻內涵;

2、體會詩歌結構與表達方式方面的特點

3、誦讀作品體會作者對人生價值的哲理性思考。

教學重點:

1、準確把握作者的情感態度;

2、體會詩歌中多重對比的藝術手法的運用。

教學建議:

《有的人》是爲紀念魯迅逝世十三週年而作。這首詩不單純寫對魯迅的懷念,而是在通過與魯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對比中,闡揚了某種人生哲理。詩歌融情於理,並採用了多重對比的方法,頗具意味。在教學過程中應抓住詩歌的特點加以點撥,並在誦讀的基礎上領會。

教學時數:

二課時

第一課時

預習指導:

1、閱讀巴金的作品:《憶魯迅先生》(《1949—1979散文特寫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版)

2、熟讀臧克家的詩《有的人》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語

臧克家是繼郭沫若之後,我國詩壇上最傑出的大詩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繼出版了《烙印》和《罪惡的黑手》,以鮮活的生活感受和嶄新的藝術風貌,引起詩壇的矚目。他曾以不可遏制的激情,投身於抗日戰爭,他的作品像火焰一樣點燃了人們的愛國熱情;解放戰爭時期,他創作了大量政治諷刺詩,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影響;新中國誕生後,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詩,《有的人》是他這類詩中的代表作。這首詩是爲紀念魯迅逝世13週年而作,它的獨特之處,在於表現具有哲理意義的主題。

二、導讀

1、學生自由誦讀,初步感知詩歌的內容。

2、教師配樂朗誦全詩(要求學生標出詩中對比句)。

3、明確詩歌對比手法的運用,全體學生齊讀詩歌。

三、導學

1、這首詩的小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請大家快速默讀全詩,看一看詩中哪些句子寫出了詩人對魯迅的紀念?

2、同桌互相交流、相互補充。

3、有感情朗讀。(注意愛憎情感的表達)

4、討論以下問題:

1)“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詩句中兩個“死”字、兩個“活”字的含義有何不同?

點撥:前一個“活”是指“肉體的生存”,後一個“活”是指“精神的永存”;前一個“死”是指“精神死亡”,後一個“死”是指“生命結束”。

2)“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使你聯想到了什麼?

點撥:“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當牛馬”,使讀者聯想起魯迅“俯首甘爲孺子牛”的名句,想起他“我好象一隻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牛奶和血”的話,感受到魯迅對人民的愛的執着。

3)“情願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燒”表現出一種什麼精神?怎樣理解“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點撥:“有的人情願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燒”,能喚起我們讀魯迅《野草題辭》時的激動。“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會使我們聯想起白居易“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意境。

5、上面提到的那些詩句已經寫出了對魯迅的紀念,如果就以此成篇行嗎?詩中爲何要給我們刻畫另一類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麼?

6、這首詩是從哪幾方面將兩種人進行對比的?(學生討論,教師歸納)

7、分組朗讀(一組同學讀每節詩的前兩行,另一組同學讀每節詩的後兩行),再次體會對比的作用。

8、討論:把這首詩的題目改爲《魯迅贊》或《紀念魯迅》好不好?爲什麼?

點撥:以《有的人》爲題更含蓄,更爲重要的是以《有的人》爲題,大大擴大的詩歌的思想內涵,使詩歌具有了更爲普遍的意義。

四、小結

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完全取決於對人民的態度,造福人民的人永生,壓迫人民的人速朽。這種人生觀念在詩人心底是深刻的,早在1936年魯迅逝世時,他就寫過這樣的詩句:“死的是肉體/你的精神已向大衆心底去投生!”(《喇叭的喉嚨——吊魯迅先生》)

五、佈置作業:

背誦全詩並自制錄音帶,條件允許的話,儘可能採用配樂朗誦的形式。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語

臧克家的詩是醞於抒情之中的詩的哲學,是哲學的詩。聞一多曾下過一個精闢結論,“克家的詩,沒有一首不具有一種極頂真的生活的意義”。這“極頂真”正是來自詩人觀照生活本質,把握生活本質的哲理性結論。《有的人》是響遍祖國大地的名著力作。這首詩把人生偉大與醜惡論述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詩文又是那麼瀟瀟灑灑,句句都鐫刻在人們心間,以哲理的力量毫不容情地道出人生真諦。

二、導讀

1、學生自由誦讀,形成整體印象。

2、教師範讀,要求學生在聽讀的過程中注意朗誦的節奏和愛憎情感。

3、同桌互讀,要求學生對同桌的朗讀進行簡單的評價。

三、導學

1、請同學注意這首詩的副標題,從詩中找到與其相照應的語句,並聯系魯迅的創作說明根據。

1)“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自嘲》

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

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2)“情願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燒。”

野草,根本不深,花葉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陳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奪取它的生存。當生存時,還是將遭踐踏,將遭刪刈,直至於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

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岩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一切喬木,於是並且無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

(魯迅散文詩集《野草·題辭》)

小結:朱自清對臧克家有過這樣的評價:“他知道節省文字,運用比喻,以暗示代替說明。”在《有的人》中這一特色有相當的顯示。

2、《有的人》是爲紀念魯迅逝世十三週年而作。這首詩不單純寫對魯迅的懷念,而是在通過與魯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對比中,闡發了某種人生哲理。詩歌中的對比表現在哪些方面?

點撥:詩歌的對比着重表現爲兩個方面——一是兩種人迥然不同的表現,另一個是人民對這兩種人截然相反的態度。

3、自由誦讀,讀出詩歌的感情。

4、閱讀詩歌領會作者的用意是十分重要的,但這並不是我們學習詩歌的全部。閱讀詩歌,只有通過對語言的品味才能對作品有更爲深刻的體會。下面請同學們默讀這首讀,並從中找出你比較喜歡的語句,最好能說一說你欣賞它的理由。

(學生默讀後討論、交流,教師點撥)

1)問題預想1:“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

點撥:死生乃是自然規律,不可逾越,也無法逃避。古往今來,多少哲人和詩人對此惆悵過,悲嘆過,思考過,議論過。“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種生死觀,“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是一種生死觀,“好死不如賴活”又是一種生死觀。而詩人則徹底拋開生死的自然狀態,把它幻化爲意識形態。生死的界限變做道德的、審美的判斷。於是,有的人生即死,有的人死即生。這在科學上是不可思議的,在藝術上確是真實可信的;這裏情感的因素起着決定的作用。

2)問題預想2:“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點撥:詩句生動再現了某些人的醜惡嘴臉,在噪與靜的對比中使人物的精神躍然紙上。

3)問題預想3:“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

點撥:詩句入木三分地刻畫出“有的人”的險惡而可笑的用心,極具諷刺意味。

4)問題預想4:“後三節”

點撥:“後三節”詩酣暢淋漓,在對比中體現人民的愛憎,這也是對人生價值最客觀的評價,閱讀這些詩句無異於一次靈魂的淨化。

小結:臧克家對他的詩歌的風格,作了十分精煉、準確的概括,即“嚴謹質樸,凝鍊含蓄,沉鬱頓挫。”對這個詩風的形成,克家十分珍視聞一多的影響,他說:“他(聞一多)的《死水》中的那些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操和‘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的極富感染力的詩篇是學習的榜樣。”“在他(聞一多)的指導下,我學習着怎樣想象,怎樣造句,怎樣去安放一個字。我不甘心於藝術上的平庸”,臧克家在詩歌創作中常常爲了一個字的推敲,一個人踱盡一個黃昏。

5、齊讀全詩,進一步體會詩歌的情感及語言。

四、導練

閱讀臧克家的詩《三代》,並談談自己的體會。

三代

孩子

在土裏洗澡;

爸爸

在土裏流汗;

爺爺

在土裏葬埋。

1942年

簡析:臧克家的抒情短詩向來具有質樸、簡潔、冷峻、深刻的藝術特色,這首作於抗戰期間的小詩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全詩由三個排比句組成,共有二十一個字,沒有任何的修飾與形容。然而,詩人緊緊扣住了農民與土地的關係這個獨特的角度,揭示了一個無情的事實:今天“在土裏洗澡”的“孩子”,到了明天,就改“在土裏流汗”了,而那時,“爸爸”也早已年勞力衰,榨盡了身上的血汗,又將“在土裏葬埋”了。詩人感慨無限而又深藏不露,下筆簡潔質樸而又內涵深厚。

五、小結

閱讀臧克家的詩,往往被它的質樸、深刻、真誠,以及火一樣的激情所打動。正如有人在文章中所寫到的那樣:“您的爲人和您的詩一樣,像清澈見底的涓涓流水那樣清純,像春天和煦的陽光那樣明快,像林中美麗候鳥那樣爽朗,像一團火那樣灼熱、那樣別有風韻,像一幅古樸的油畫那樣質樸、真誠。”

五、臧克家經典作品推薦:《老馬》、《罪惡的黑手》

第三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可以引導學生朗讀魯迅先生的《自嘲》一詩,引人對魯迅先生高尚人格和光輝精神的評價,帶人新課時的學習。

二、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

三、初讀詩歌,整體感知詩歌的基本內容

1.聽朗讀帶,或者教師範讀全詩。

2.學生自由朗讀全詩,思考:這首詩的體裁是怎樣的?

明確:這是一首抒情性的自由詩。

3.理清詩歌的寫作思路,分清詩歌的結構層次。

4.請學生用圖示法將各個詩節之間的關係表示出來。

明確:圖示的方法可以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教師把握主要內容即可。

注意,詩的第一節寫了兩種“生”和“死”,是全詩的總綱;第二、三、四節寫了兩種人對人民的兩種態度,它們之間是並列關係;第五、六、七詩節分別與上面三個詩節對應,寫出了兩種人的兩種不同結局。

四、品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

1.學生齊讀詩歌。

2.品讀詩歌內容,要求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詩歌的首節中“活”與“死”的含義有什麼不同?

(2)如果將詩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點出,在表達效果上會有什麼變化?

(3)對比是常用的一種藝術手法,在詩歌中使用對比,能產生強烈的感情衝突。這首詩每一詩節都使用了對比的手法,但每一次對比的角度是不相同的。請大家細讀課文,討論各詩節對比的角度各是什麼。

明確:第1詩節:兩種生死觀的對比。

第2——4詩節:兩種人對人民羣衆態度的對比。

第5—7詩節:兩種人不同結局的對比。

3.品讀詩歌語言,要求學生體會以下語句的修改的妙處。

這首詩在選人語文教材時,曾經臧克家修改,請大家看下面幾例:

(1)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頭上想不朽。

改句:有的人/把名字刻人石頭,想“不朽”。

明確:這樣改不僅筆墨精練了,更重要的是改後愈加準確、形象、深刻。試想,“刻在”和“刻人”,深度不同,“刻入石頭”,形象地表現了這些人妄圖“不朽”的癡心夢想。“不朽”加引號,更顯諷刺意味。修改後的“石頭”之後,以逗號點開,句末的“頭”(t6u)與“朽”(xǐu)押韻,使語句具有音樂美。

(2)原句:騎在人民頭上的從民把他摔倒。

改句:騎在人民頭上的從民把他摔垮。明確:“倒”和“垮”,兩個動詞在程度上有差別:“倒”者未必垮;“垮”者必倒。“垮”比“倒”在程度上更進一層,充分地表達了詩人對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的滿腔憤恨之情。此外,這樣一改,“垮”(kuǎ)與下句的“人民永遠紀住他”中的“他”(tā)字也同韻。

(3)原句:給人民當牛馬的人民永遠紀念他

改句:給人民作牛馬的人民民永遠記住他。

明確:“當”與“作”,屬同義詞。這裏之所以修改,主要可能是從平仄角度考慮的。原句中的“當”(dāng)屬平聲,“當”字前後的“民”(mín)、“牛”(niǘ)字皆平聲,轉用一仄聲字“作”(zu),可使詩的語言更富抑揚頓挫之感。“紀念他”改作“記住他”,在感情深度上也有顯著的不同。

4.可以引導學生細讀詩歌,對詩歌當中其他語言運用精妙的地方加以品味。

五、精讀詩歌,領會詩歌感情

1.學生自由朗讀詩歌。

注意體會每節詩歌中的具體感情。

2.指名學生朗讀詩歌,要求能夠讀出各節的真實感情。

朗讀示例:

有的人/活着

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着。

3.在教學時注意,對學生把握不準的地方,可以引導學生反覆朗讀,或者變化語氣、語調來朗讀,使學生真正把握住詩歌內在的感情。對於其他詩節,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體會朗讀,教師指名部分學生朗讀,以檢查效果。

六、學習遷移

請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回答文後的題目。

真是晴天的霹靂,在南臺的宴會席上.忽而聽到魯迅的死發出了販通電報,薈萃了一夜的行李,第十天我就匆匆跳上了開往上海的輪船。

22日上午10時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個澡,吞了兩飯,跑到膠州路萬國殯儀館去,遇見的只是真誠的臉,熱烈的臉,悲憤的臉,和千千萬萬青年男女將要破裂似的心肺與緊握的拳頭。

這不是尋常的喪事,這也不是沉鬱的悲哀,這正像是大地震要來,或黎明將到時充塞在天地之間的一瞬間的寂靜。

生死,肉體,靈魂,眼淚,悲嘆,這些問題與感覺,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魯迅的死的彼岸,還照耀着一道更偉大,更猛烈的寂光。

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羣;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因魯迅的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國還是性很濃厚的半絕望的國家。

魯迅的靈柩,在夜陰裏被埋入淺土中了;西天角卻出現了一片微紅的新月。

這篇散文《懷魯迅》是郁達夫的一篇紀念魯迅的散文,題材與《有的人》相似,表達的感情也基本一致。年年它哪些是記敘,哪些是議論,它的議論與本詩的議論有什麼不同。

明確:前三段和最後一段是記敘,其餘三段是議論。詩中的議論具體、生動、形象,而本文中的議論相比之下就顯得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