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蠟燭知識點總結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蠟燭知識點總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1W 次

《蠟燭》是八年級上冊裏的一篇課文,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蠟燭知識點總結,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蠟燭知識點總結

一、走進作者

西蒙諾夫(Simonov,Konstantin Mikhailovich;1915~1979)蘇聯作家、小說家、詩人、劇作家。曾參加反法西斯衛國戰爭。1934年開始寫作。1938年畢業於高爾基文學院。1942年加入共產黨。曾任《文學報》主編、《新世界》雜誌編委、《文學俄羅斯》報編委、蘇聯作協副總書記和書記處書記等職。他的詩歌《等着我吧……》和文章《蠟燭》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其作品《蠟燭》被選入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書。

二、重點字詞

燒灼 zhuó 橋頭堡bǎo

地窖 jiào 匍匐pú fú

腋下yè 拂曉fú

三、語句分析

1.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着,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

2.即使在這個當兒,老婦人也沒有說話,她不過擡起眼睛來,朝這些脫了帽的肅立着的人們看了一眼,十分莊嚴地對他們深深一鞠躬;然後,把她的黑色大圍巾拉直了,顫巍巍地走了。

四、全文解讀

全文可分爲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至“德國人的炮火一直轟到太陽落山”,即第7段)交代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起因。

第二部分(從“方場的一邊”,即第8段至“回到地窖裏去了”,即第31段)寫老婦人埋葬紅軍戰士。

第三部分(從“拂曉前”即第32段至結尾)第二天當紅軍們準備找契柯拉耶夫的屍身時發現了那個墳堆,而且老婦人再次送來蠟燭。

五、寫作特色

1.環境描寫

本文特別注意環境描寫,用以烘托氣氛、襯托人物。

2.對人物形象的刻畫——動作描寫

一般文章對人物形象的刻畫有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而本文對主要人物——老婦人的刻畫着重在動作描寫上。

3.對蠟燭的描寫

蠟燭是這篇文章中一個小小的道具。

六、問題思考

1、爲了突出某種形象,某種感情,作者往往會對有些內容反覆交代和描寫。文章對哪些內容進行了不厭其煩地反覆描寫?在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

2、劃出最令你感動的片段,並說說你感動的原因。

3、整個場面莊嚴肅穆,老婦人從始至終不說一句話,這樣設計的用意何在?

4、談談結尾句的含義。

5、讀了本文之後,談談文中蠟燭的深意?

6、文中的老婦人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7、文中老婦人對烈士的情感可概括爲“敬愛”和“哀痛”,談談你對此的理解。

8、做好了墳堆後,老婦人就從她那大圍巾底下,摸出她離開地窖的時候揣在懷裏的東西,這是一支大蜡燭,是45年前她結婚的喜燭,她一直捨不得用,珍藏到今天。爲什麼要對這支蠟燭的'來歷做補充說明?

9、老婦人對着這燭光,坐在墳邊,一動也不動,兩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圍巾。這裏又提到圍巾的顏色,有什麼特殊的意味?

10、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着,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怎樣理解這句話?

11、即使是在這個當兒,老婦人也沒有說話,她不過擡起眼睛來,朝這些脫了帽的肅立着的人們看了一眼,十分莊重地對他們深深一鞠躬;然後,把她的黑色大圍巾拉直了,顫巍巍地走了。怎樣理解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