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桃花源記》閱讀指南

《桃花源記》閱讀指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2W 次

  1.作者介紹及寫作背景。

《桃花源記》閱讀指南

本文選自《陶淵明集》,是陶淵明五言古詩《桃花源詩》前的一篇小記。陶淵明,一名潛,字元亮,東晉大詩人。生活在政治黑暗、兵禍連結的東晉末年的陶淵明對現實是極其不滿的,詩多描繪田園風光及其田園生活,隱寓對污濁官場的厭惡和不願同流合污的精神,及對太平生活的嚮往。

  2.段落大意

全文以武陵人的行蹤爲線索,可以分爲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漁人發現桃花林的經過。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表明桃林的發現實屬偶然。“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這奇異的美景則引發了漁人的好奇心,爲下文漁人走訪桃花源作了鋪墊。

第二部分(第2—3段):寫桃花源中寧靜的生活和淳樸的社會風尚。

第2段:寫桃花源中的生活環境。

“初極狹”旨在表明桃花源隱祕難尋。而對自然環境和生活情況的描寫,則表現了人們寧靜、幸福的生活,展現了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會圖景。

第3段:寫桃花源中人的社會風尚。

“要”、“延”等表現了源中人熱情好客的淳樸風尚和和睦相處的人際關係。村中人的自述,寫出人們厭惡戰爭、追求和平的'願望。“不足爲外人道也”一句既說明他們珍惜和平,不願讓外人來打擾他們的生活,又爲下文“不復得路”埋下伏筆。

第三部分(第4—5段):故事的結局——人們再也找不到這個桃花源。

先寫漁人“處處志之”,最終卻“不復得路”,再寫劉子驥“規往”,“未果”,既爲桃花源蒙上了一層神祕色彩,又含蓄地表明這種理想社會只是一種幻想。

  3.中心思想。

這篇《桃花源記》用客觀的記敘方式虛構了一些情節,塑造了一個美好的世外桃源,並通過這個故事反映了人民厭惡戰爭和追求和平生活的願望,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理想社會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