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文言文《山市》教後反思3篇

文言文《山市》教後反思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3W 次

  《山市》教後反思一

這些天,我一直在教文言文,學生背不上,氣死我也!私下問過不少學生,他們都認爲學習文言文,是一件異常痛苦的事。不僅要大量的背誦,而且課堂也較枯燥。爲了讓課堂呈現輕鬆、愉快的氣氛,我在《山市》的教學中作了以下幾點嘗試。

文言文《山市》教後反思3篇

1、較好地落實了“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

通過不懈地訓練及反覆的強調,使學生養成課前自主學習的習慣。本節課學生就在這方面表現得很好,在上課之前,學生已經基本能口譯課文,這樣就節省了大量的字詞教學時間,爲課堂上進行多種能力訓練提供了時間的保證。具體授課過程中,又十分注意將學生的獨創性融入小組的合作學習中,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對一些學生課堂上提出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無關,但又不能傷害學生的積極性,則留給學生自行探究,培養學生課後查找資料的習慣。

2、與學生建立平等對話的關係。

在課堂上,尊重學生,平等對話,探究氣氛濃郁,學生個性才能獲得發展,潛能才能得到開發。教學中,圍繞教學重點,放手讓學生自己在課堂上縱橫馳騁,讓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又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3、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

誦讀與積累是我的文言文教學的兩個基本理念。在這節課中,除了強調誦讀外,我還十分注意指導同學們對知識進行積累,歸納整理,對學生在課堂上能自覺“溫故而知新”的大加讚賞,意在讓學生們重視文言知識的積累,並能做到舉一反三。

4、多種能力訓練滲透其中。

雖然只是短短的一節課,但注意了各種知識的綜合,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繫,重視積累、感悟與語感的培養,致力於語文素養的提高。如“說”的訓練,就有讓學生講故事,複述故事,談感想等。

  《山市》教後反思二

上週,我舉行了一節公開課,講的是《山市》,講完之後,自己反思了一下教學過程。感覺不甚滿意。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雖然把學生當作一個完整的人,以學生爲主體,但學生的基礎太差,自己於是就不敢放手,學生也就成爲被動的接受知識的人。自己的課堂就成爲死氣沉沉的比較傳統的一節課,因此,自己一定在課堂教學中去完善自己的教學行爲,讓學生真正喜歡語文,學會終身學習的方法與技巧。

教學理念決定教學思路,教學思路決定教學策略,教學策略決定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決定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決定教學氛圍,教學氛圍決定教學效果。

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教與學是分離的,教師關心的是完成教學大綱規定的教的任務,學生的學是次要的。課堂上,教師遇到學生啓而不發的`情況,往往把責任推給學生。其實,真正的原因,是教師瞭解學情不夠,備課考慮不周,教學設計未能遵循深入淺出原則所致。

通過這次公開課的舉行,我深刻的認識到,教學行爲的改變

課前想法:這是一篇選自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的短篇小說,寫了目擊者周公子延年看到的“山市”的快速變幻過程,描述的是一種自然現象。編者把這篇課文編入這一單元,顯然是把它當做“科學小品”來看的。我本來想有了前面兩篇文言文教學與這單元的兩篇科學小品做基礎,又有學生充足的預習鋪墊,只要一節多的時間就能上好,剩餘的時間當場檢測學生的知識掌握i情況。

基本環節:導入環節雖然自然但有些偏長,用拿破崙的士兵因爲不瞭解“海市蜃樓”而跪地求饒的故事引入,說明這是一種自然現象,再引入三個類似的故事,解釋了“蜃景”形成的原因,最後引出”山市“。學習課文階段,先介紹蒲松齡,接着學習生字新詞,然後播放錄音,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接着檢查學生朗讀情況,讓學生對照註解翻譯課文,提出自己不能翻譯的字詞語句。

第二節課緊接着繼續讀通讀順課文,繼續質疑提問,師生幫助解答。課文讀懂之後,接着理解內容,讓學生搞清課文按什麼順序來寫的?山市是怎麼樣變化的?這種變化是快還是慢?課文用了哪些修辭方法來寫它?課文寫作上有什麼特點?

課後反思:課前想好要把課文作爲“科學小品”來上的,但科學小品的特徵沒有體現出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敗筆;在預想的時間內完成任務也沒有達成,課堂練習在課內完成的預想也沒有實現,教學效率有些偏低;導入環節有些偏長,可以適當的壓縮;學生的朗讀與質疑可以適當拉長,以培養學生文言文的朗讀能力與自學能力;本堂課最大的遺憾是沒有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考慮,而是迫不及待的追問,甚至直接灌輸答案。教學是需要一種耐心的,要學會等待,講究方法,尊重學生學習的認知規律。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需要教師真正做到心中有學生,心中有教學。

  《山市》教後反思三

《山市》是蒲松齡寫的一篇文章,到今天爲止,文言文教學一直沒有什麼重大的改變,這一次我設想還是要把文章的內容弄懂,我常用的整體閱讀方法有學生自己看課文下的註解,朗讀,老師的講解,這麼多種方法裏,最常用的還是老師的講解,我設想是先通過朗讀,再通過學生自己看註解來解決一部分,然後老師再講解一下,這樣大部分的內容學生是可以理解的。最後老師再詢問是否還有存在的問題來掃清一些學生個別的問題。

首先,我發現學生的朗讀雖然正音沒問題,但朗讀的節奏存在問題比較多,所以,我範讀了一遍,然後學生讀,讀起來似乎也沒有什麼問題,對於課文下的註解,昨天已經讓學生回家把課文下的註解和文言文的原句對號入座——之所以採取這種方法,因爲平常有些學生經常直接抄錄整句的翻譯,學生反而沒有很好地瞭解註解。對於課文的翻譯,雖然學生已經預習,上課時翻譯時遇到的困難似乎也不多,但是很讓人惱火的是時間依然是不夠的,還是用了一節多。

也不知道別人通過大量的朗讀之後,學生到底對翻譯懂還是不懂?懂多還是懂少,因爲我最後一個環節是讓學生提出翻譯中還存在的問題的——應該說這樣做,對詞語積累更爲全面,但總的說,用的時間超出了課時規定,也不知道別人到底是怎麼教的?他們到底在時間和對課文理解方面怎麼做出平衡?教學要求不要逐句翻譯,面面俱到,但哪些內容可以省略呢?有些詞語翻譯存在問題,比如不理解和過於模糊的理解,會影響整篇文章的理解,就算稍微講解一下,也要用去這麼多的時間,不要說什麼具體的語法。

今天本來想通過《山市》一文中的七個時間詞,把昨天教學目標鞏固一下,但由於時間不足,我只讓學生點出時間詞,沒時間和昨天學的教學目標聯繫起來,這失去了一個比較好鞏固的機會。

現在很棘手,文言文教學一直教似乎一直一個樣,可能不知道具體問題出在哪裏,所以,改變就沒有目標,最好是去看看別的學校的老師怎麼教,可是,由於不同的學生,在教法上可能差距比較大,也不知道能得到是什麼樣的效用,何況我現在很少去聽課,要去聽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