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一年級作文 > 快樂 高中一年級議論文

快樂 高中一年級議論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7W 次

快樂_高中一年級議論文

  春中,在那藍天白雲之下,將心兒放飛。吟一曲“沒有花香 沒有樹高 我是一棵無人知道小草 從不寂寞 從不煩惱 你看我的夥伴遍及天涯海角 春風啊春風你把我吹綠 陽光啊陽光你把我照耀 河流啊山川你哺育了我 大地啊母親把我緊緊擁抱 ...”共鳴,這是一種快樂詩意情感景觀。

快樂 高中一年級議論文

  今日也參加初探那快樂去處:《樂之呼》

  “人生之樂”何在?宋明理學問題立考:“孔顏之樂”何樂?從此引一代又一代的智者人們去思考究理,去探索研討,去感受覺悟。宏家大論難窮盡,精刀細剖萬千明真理。靈慧花兒開情理,香怡照人透青宇。古,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其後人大致有四面論:

  1、與天地萬物同體境界。

  2、與“理”合一的境界。

  3、與事功合一的境界。

  4、“性”“情”合一的境界。

  引其中一斑:朱熹認爲孔顏之樂包括三個方面和三個層次:鳶飛魚躍境界、無一夫不得其所境界和萬物各得其所境界.對於如何求得孔顏之樂,朱熹在批判地繼承前人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套全面而系統的無意必固我、內外交相養的持敬方法和以己及人推己及人之忠恕方法,以及推而至於至極的致中和方法。

  亦有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之查考規究。

  芸芸衆言略述後,我想快樂不過就是人們感官接受外界環境中,自然事物的映像刺激在情感喜好相對應的一種生理反應。包括人們思想認識上獲得覺悟感受自然和人類社會中一切表象後面的規律本質查識而獲得的快樂感受。也就是說有外界刺激引起的相對應個體思想情感的.反應獲得的快樂,包含自身思想上積累認識獲得成長的快樂感受。其中相對性是個體的特定性,感同快樂認識是大衆能具有的共通性。這些區別有如:資本家的以獲利,能獲取最多最大的利潤爲快樂。思想家以鬥爭和獲取勝利爲快樂,明星以美麗與情感表現吸引到人而感到快樂,農民種菜種樹豐收能獲得快樂,...整個人類社會以及存在歷程中都有。

  快樂各式各樣,五花八門。能帶來快樂感受的有物質方面的刺激感受,也有精神方面帶來的刺激感受兩種來源。從內外體系看,有外來因素促成的,也有自身內在精神活動感獲(覺悟)的兩種。認識的每一種勞動目的,包括體力的或腦力的勞動活動進行中也能獲得令人感受的一種快樂。...所以快樂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充滿在人類一切生產生活活動整個發展過程中。

  樂有層次區別,一種是感性的基本認識,一般多基於生物個體本身的天然感受。另一種是大腦活動上的理性認識,是人類具有靈慧思想主觀能動性的昇華表現。在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上的快樂,樂在這裏包含着兩個方面的認識快樂,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追求與探索,能昇華一個人的思想境界;能令人思想情緒豁然開朗,心胸豁達舒暢感受到快樂。人類自我認識到自然之道中的生存法則,“叢林法則,適者生存”已不能解決人類自身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問題,在其主觀意識中相應形成人道主義思想的社會生存倡導,是有別於天道中的自然之道,卻也是豐富了天道內容,仍歸於天道之中的特殊人道。同與別的區別不同之處,構成一個人性相互包含存在的矛盾統一體。“孔顏之樂”既是安身立命的充分體現,又是理想境界――聖賢境界的標誌。“孔顏之樂”的問題實際成了一個貫穿於整個宋明理學的核心問題。

  不過基於每一個人具有的不同環境爲條件下,不同社會經歷,不同社會影響,不同學習思想取向,不同知識積累和思維方式,不同個人修養,不同的世界觀認識導致感受快樂的敏感點、敏感性的不同等等,所產生的快樂感不同,相對好與壞的不同,數與量上的不同,同時構成不同的情緒和心態表現。滿足也快樂,獲得也快樂,幫助也快樂,施捨也快樂,戰勝也快樂,......這都是一個人的思想心態表現使然。什麼纔是好?什麼那是壞?一切好與壞,利與弊都是相對時代背景或更大時空條件下生存與發展影響來評判的。總之只能把握那有利於生興發展是好,反之爲壞的評說。

  在這些衆多不同區別的快樂認識上,人類如何追求一種高尚的快樂,競美的快樂(實際不存在完美性的),在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時空認識基礎下,天地人相安,和諧共生。形成一種大衆共同認可有利於生存繁衍與發展的引領標準吧了。

  總而言之:其根本就是人類思想情感(簡稱情智)的相互作用。人類在生理的成長是有限度的,而人的思想相對來說可以是無限度大的,“孔顏之樂”探究就是說一個人在思想認識境界上的成長。相對於短暫的人生來說,能不斷追尋人在自然與人類社會活動中獲得快樂認識,感受無限快樂之源就在此。人與社會,人與自然萬物之間,人與宇宙之間錯綜複雜的必然聯繫,以及在生存與發展複雜變化(奧妙無窮盡)真諦相對短暫人生,都是蘊藏着令人情智發展認識獲得的樂園。

  寫到這,耳邊彷彿又響起了老子的話語,老子曰:“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