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議論文作文 > 端午節議論文

端午節議論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9W 次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論文吧,論文對於所有教育工作者,對於人類整體認識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義。爲了讓您在寫論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端午節議論文,歡迎大家分享。

端午節議論文

端午節議論文1

“糉子香,香廚房。艾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是奶奶在端午節時教我的歌謠。記

得爸爸常跟我說起他童年的往事,在他的故事裏,端午節對他是一個充滿好奇而又充滿期待的節日:在初夏那個節日的晚上,剝開一個糉子,滿屋飄香,大家圍在一起,小孩纏着大人講那個熟悉但卻百聽不厭的故事:兩千多年以前,古老的中國戰火紛飛,在農曆五月初五的那一天,有一位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看到自己的國家面臨着亡國危運。而他心中的抱負卻無法實現,他悲痛欲絕懷抱着石頭投向波濤滾滾的汨羅江,他就是屈原;漁民划着船,四處尋找他們愛戴的屈原,他們爲了讓水中的魚兒不吃掉屈原的身體,就把糯米裹在散發着清香的竹葉裏,投到了江裏……每當故事講到這時,大人們總會指着天空說:“你看,天空中那顆最明亮的星星,就是屈原化成的。”而小孩子們便會擡起頭遙望着那深邃的天空,尋找那顆最明亮的星星。又到一年糉飄香,你是否對端午節有所期待呢?吃着糉子,是否能吃出糉子中的那段故事?遙望天空,隔着籠罩着的濛濛工業霧氣,是否還能望得見天上那顆閃耀的星星?高樓大廈平地而起,大片的麥田消失了,在城市的邊緣,我們已經很難看見“出門一望麥兒黃”的景象了。

是啊,時空的變換,端午節是否也在這鋼筋水泥的擠壓中越走越遠呢?喧鬧的城市,承載着人們太多的慾望,父輩們的歡樂,是否已淹沒在城市的閃爍的霓虹燈中了呢?我們已經不能理解父輩們少時的期待了,只要我想,隨時都可以吃到各式各樣的糉子,而糉子的味道似乎也越來也乏味,而我們感興趣的是笑容可掬的麥當勞叔叔,那慈眉善目的肯德雞爺爺;我們也對那古老的故事也缺乏興趣了,只要我想,我隨時可以在網上看米老鼠和唐老鴨!對奶奶教我的歌謠,我也覺得有些老土,只要我想,我隨時可以在我的MP3播放器中錄製各類搖滾歌曲!然而,我們沒有感到缺少了一些什麼嗎?我們似乎缺少了一些快樂,缺少了一些嚮往,缺少了一些責任。在喧鬧中,我們正在迷失方向!

端午節議論文2

縱觀千古,展望歷史的盛衰交替,屬於中國的歷史長河已經浩浩蕩蕩的流淌了五千多年之久。

這一朝一代,又涌現出了多少文人墨客以及爲國爲民甘願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爲了讓後人永遠的記住他們的豐功偉業,人們把一年中的某一天用來緬懷他們,我們今天所過的端午節就是爲了紀念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這一天,我和我的家人爲坐在餐桌前吃糉子,爺爺和父親一人一杯雄黃酒打算來一個一醉方休,飯局將半的時候,父親已經喝的面紅耳赤了,他又倒了一杯酒,因爲已是酩酊大醉,所以父親倒酒時還把酒倒在了杯子的外邊。父親又抿了一口酒,開口對我和妹妹問道:“你們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我和妹妹連連搖起頭來,雖然過了十幾個端午節,卻始終不知道這個節日是由何而來。我由於擋不住的好奇心,便上網查找了一番。

由《史記》記載,屈原乃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提倡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可卻被奸人所害遭遇流放,即使是這樣,他還是一心爲國爲民,寫下了不少不朽的千古名篇!當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初五,在寫下了絕筆作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傷不已,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最後經過歷史的變遷便有了在每年的五月初五,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當我看完這個故事時,已經是完全的沉浸其中,也許是那烈酒的原因,父親和爺爺已經發出緩緩的鼾聲。而我不禁被屈原所折服,被他那種大義凜然的氣質所感染,把艾葉輕輕插入我鍾愛的熱土,手捧《離騷》品味屈原,把屈原所信仰的那種精神品質當做成長路上前進的動力

端午節議論文3

端午節,也叫端陽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在農曆五月初五。這個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有很多年的歷史了。端午節有許多古老的習俗和傳說,每一個習俗都是如此溫暖和難忘。真正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紀念楚國大夫屈原”的故事。據說當時屈原被拋入河中後,當地人聽到這個消息,立即划船打撈。他們一路劃到洞庭湖,再也沒有看到屈原的屍體。

那是一個雨天,湖上的船隻聚集在岸邊的亭子旁邊。場面壯觀。當人們得知是爲了打撈賢臣屈原博士時,又冒雨外出,衝進了茫茫洞庭湖。爲了悼念,人們在河上划船,後來逐漸演變成龍舟比賽。人們怕河裏的魚吃了屈原的屍體,就回家拿來飯糰放到河裏餵魚。後來,每年五月初五,都有賽龍舟、吃糉子、喝雄黃酒的習俗,以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家鄉的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一大早插艾葉。艾葉是一種常見的植物,生長在野生的田野裏,毫不在意,但它鬱鬱蔥蔥,生機勃勃,很容易讓人想起夏天的野秋菊花。太陽升起前,人們把前一天晚上收集的艾葉放在門口,掛在窗前。且不說可以去瘟疫辟邪,潤肺的甜香就像穿越田野的鄉風,讓老人和孩子都很開心,戀愛中的年輕人也沉醉其中,靠着窗戶捨不得離開。

記得小時候在老家,一般端午節前兩天就開始包糉子。每年端午節前,河岸兩岸到處都是提着小籃子摘糉子葉子的人。在那個季節,在河岸上,有樹、綠色植物和許多習俗。收藏宗葉的人們工作着,欣賞着大自然的美景。收集的糉子葉要先在鍋裏煮,然後用水浸泡,最後一個一個洗。奶奶在洗糉子葉子的時候,已經泡過糯米和紅豆了。泡好的米放在一個大盆裏,盆旁邊放一把木椅,捆好的草就掛在上面,這樣就可以掛裹好的糉子了。

奶奶愛端午節,大概是因爲這個時候她總能展現自己的才華吧。我迫不及待地想看我奶奶做糉子。我躺在一邊看了一下午。看到外婆的皺紋裏溢滿蜂蜜,我偶爾會偷偷抓幾顆蜜棗放進嘴裏。我很高興摘下我的臉頰,用力咀嚼。不知道他們有多甜!

我家鄉的端午節是如此充滿懷舊和親情。現在是端午節,我想起了我家鄉的艾葉和我奶奶做的糉子。

端午節議論文4

小時候,我最喜歡端午節,正所謂“糉包分兩鬢,艾束著危冠”。這一天,我們要插艾草、包糉子、帶香囊、吃五黃。

早晨,我跟爸爸拿着二手走到門口,將艾草插在門上,聞着那股沁人心脾的青草香味,不禁讓人身心爲之一暢。爸爸說:“這艾草還有一句古詩呢“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這艾草插在門上,可趨利避害,表示招百福使人健康。”我點點頭:“原來是艾草,裏面還有這麼多的學問。”

中飯上桌了,奶奶端上了黃瓜、鹹鴨蛋、黃魚。我便問爸爸:“爸,爲什麼這些菜都帶黃字呢?”爸爸介紹說:“因爲農曆五月要吃“五黃”,還有雄黃酒、黃鱔。在端午,中午吃五黃可以扭轉運勢,萬事順心。”我興奮地說:“那我多吃點,轉轉運。”立馬狼吞虎嚥的吃了起來,大家都笑了起來,我雖不知爲何,但也傻笑起來。

吃完飯,我搬了個木凳,坐在奶奶身邊,看着她包糉子,我也不禁心生好奇,向奶奶主動請纓。奶奶拿起一片泡在清水中的翠綠糉葉,給我演示:“那你好好學習,像這樣。”說着靈巧的雙手輕輕折動,不一會兒一個漏斗狀的糉葉就完成了。我二話不說,直接拾起糉子開折,腦海中不斷浮現奶奶的動作,果然,糉葉被我折斷了。“哎呦,小祖宗,我這點糉葉還不夠你折的呢,還是我先摺好,你來放米吧!”奶奶急忙攔住我。放米,那還不簡單嘛?我接過摺好的糉葉,用手輕輕搖起一些雪白的粒粒分明的糯米,傾倒進糉葉中。再在一片雪白中加入一抹鮮紅——浸泡在醬油裏的大塊鮮肉,綠白紅打成一片,互相襯映,讓人賞心悅目。捲起糉葉,用繩子綁緊,慢慢的我越來越嫺熟,桌上都堆成了“糉山”,我看着十分滿足。

糉子終於下鍋了。過了不一會兒,鍋中緩緩生出幾縷“仙氣”,蜿蜒曲折,遍佈了整個廚房,好像成了仙境。慢慢的糉香也飄了出來,糉香如蝶,滿室蹁躚。一遍又一遍地引誘着我,我也不厭其煩的詢問媽媽好吃了嗎?我都快餓死了。終於,開鍋了,“仙氣”竄了出來,如同一隻上下翻飛的蛟龍,糉子被我輕手輕腳的端了出來,聞着那股糉葉的清香,將它一層一層的剝開,一面剔透如玉的身體,如同翡翠一般。糯米有了些鹹味,一口下去,滿嘴留香,讓人吃了還想吃。

糯米的香味和瀰漫着的艾草香味,互相搭配,讓人回味綿長……

端午節議論文5

端午節假期第一天的早上,我和爸爸媽媽到荔香公園運動,我們邊走邊聊天,邊哈哈笑着,荔香公園的人行道兩邊種的全是荔枝樹,現在正是荔枝成熟的季節,滿樹的荔枝都快熟了。我一邊走着,還時不時擡頭望望那些饞人的荔枝。

我看到的漫是荔枝的果實,樹上面的荔枝有紅的、有綠的、還有不紅不綠,一團團的掛在枝頭,誘惑極了!我問爸爸媽媽:“今年的荔枝是豐收的吧?”爸爸和媽媽點點頭,爸爸說:“應該是的!你看樹上面的果實那麼多,都快把樹壓彎了腰了!你有沒有學過一首詩裏說的:‘千朵萬朵壓枝低’?我看用在這裏可以改成:“千顆萬顆壓枝低”了!”爸爸這一改詩,搞得我和媽媽都笑了!

我們一路走着,看着滿園的荔枝,聞着空氣裏瀰漫着的花香、草香,還有荔枝那甜甜的香氣,聞到鼻子裏,腦袋裏就開始忍不住想像那些新鮮的荔枝剝開外衣後,裏面那甜甜的、多汁的、軟軟的、嫩嫩的果肉,尤其是剛剛冰凍了一下的更加好味道。我就這樣一路走一路想,感覺越走越渴,真想摘幾個新鮮的荔枝放進嘴裏,解一下渴呀!就偷偷跟爸爸說:“爸爸,我們能不能摘2個荔枝試一試呀?”爸爸嚴肅的說:“不行!沒有經過人家允許就摘荔枝,是偷盜的行爲,就算是一個也不行!你不記得我跟你說過‘莫以惡小而爲之’的話了嗎?想吃的話我們可以用錢買來吃,這樣纔會吃得心安啊!”聽了爸爸的話,我對自己剛纔的想法感覺很羞愧,但還是感覺很渴,很想吃新鮮荔枝,就跟爸爸說:“那我們到公園門口去買一些新鮮荔枝吃吧?”媽媽就說:“家裏冰箱裏還有荔枝啊!”我就說:“我不想吃家裏的`荔枝了,我要吃新鮮的,新鮮的才香甜。”我一邊說一邊對着爸爸眨眨眼睛。爸爸一直都是跟我一夥的,就對媽媽說:“對呀!家裏的確實不夠新鮮了,我也很想吃一點新鮮的荔枝了,我們就在門口買一點吧!”媽媽聽後無奈的答應了!“好耶!”我歡呼了起來!我們於是向大門口走去。

很快我和爸爸媽媽到了荔香公園的大門口,我們在公園賣荔枝的攤子那裏買了很多剛剛摘下來的最新鮮的荔枝。回到家後我洗了個澡,迫不及待的坐到飯桌前,開始狼吞虎嚥的吃起荔枝來,荔枝好甜呀!香蜜一樣甜!水分好多呀,一邊吃一邊在嘴邊流着甜甜的果汁,實在是太好吃了!

端午節議論文6

過了芒種,就是端午。

天氣一天天熱起來,掐指算算,夏季已過了三分之一。雖然還不到最熱時候,然而南寧已暑熱難耐,尤其是白天強烈刺眼的陽光,讓人只想宅在家裏,不願出去。好在夏天總有節過。

端午有幾點很像中秋,不是大節,但在漫長的一年中,倒是我們娛樂遊玩,放鬆心情不可或缺的驛站;都有特色食品,端午吃糉子,中秋吃月餅;兩個節都在收穫之後,端午前收麥子,中秋前則是收玉米、高粱等作物。中秋望月懷遠、閤家團圓的意味或許要深過端午,然而端午似乎有着更多的名目與講究,比如賽龍舟、掛艾草、喝雄黃酒、帶香包等等,都是中秋所沒有的。

周作人在《兒童雜事詩·端午》其一中寫道:“端午須當吃五黃,枇杷石首得新嘗。黃瓜好配黃梅子,更有雄黃燒酒香。”點出端午要吃的五種食物來。其二曰:“蒲劍艾旗忙半日,分來香袋與香球。雄黃額上書王字,喜聽人稱老虎頭。”點出的節目就更多了,掛菖蒲艾草,配香袋香球,還有畫額,即是用雄黃在小孩的額頭上畫“王”字,據說可以驅避毒蟲。記得以前看過一幅民俗畫,一個虎頭虎腦的小男孩,手裏握着桃木大刀,腰裏掛着香袋,媽媽蹲在他面前,正在他額頭上寫“王”字。想來這個小男孩如果出去,應該有好多人用“虎頭虎腦”這個詞形容他吧?還記得小時候看過的一部電視連續劇《新白娘子傳奇》,白娘子就是因爲在端午節喝了幾杯雄黃酒,現出原形,嚇死許仙,着實讓我唏噓了好久。這也是我這個土生土長的北方人對南方人過端午節的最初認知。

端午節起源於南方,在北方就沒有那麼多名目和講究了。那些時鮮果蔬和雄黃酒在北方自然是沒有的,就是賽龍舟也因北方夏季乾旱少雨,少有地方可賽。可是在我的記憶裏,端午是那樣的溫馨,讓人懷念。

按照我們那兒的風俗,端午節這天,家家戶戶大門兩旁都要插上艾草。這項工作自然由小孩們自告奮勇承擔。艾草並不難找,田野裏一片一片的,隨便折幾棵回家插上即可。只是這種草的味道留在手上很不好聞,然而這種氣味卻對驅蚊蟲很有效果。小孩在這一天手腕上還要系綵線。大人事先選五種顏色的綵線搓成一條,系成環狀,戴在小孩的手腕上,有的還加個小鈴鐺,一直要戴到節後下第一場雨,方可解下來扔在雨水裏。只是雨水並沒有那麼及時,節日已過,孩子們就把這條禁忌拋到九霄雲外去了。我小時候聽大人講,綵線扔到雨水裏會變成蛇,心裏很害怕,可從來沒有見它變過。其實系綵線的風俗很早就有了,南朝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說:“以五彩絲係臂,名曰闢兵,令人不病瘟。”可見也是大有講究的。

我對端午節最深的記憶是吃雞蛋。那時候麥子已經割了,脫粒後在麥場裏曬着。早上起來,見桌上放着一籃熟雞蛋,老媽已經早起煮好了。這些蛋都是家裏養的雞下的,平時捨不得吃,攢起來,到端午便都煮了,一人吃上十來個,彷彿是要等着這一天來揮霍似的。記得我七八歲時,家裏養了三十多隻雞,老媽鹹雞蛋、淡雞蛋煮了兩個籮筐、上百個,連吃了幾天,吃傷了,一年多看到雞蛋就反胃。自家養的雞下蛋很小,白皮,味道清而香,嫩而滑,很好吃。若是用一種土語叫“天補棵” (學名不瞭解) 的草來煮,雞蛋皮發黃,吃起來便有一種淡淡的中草藥的香味,不僅改善了味道,還有一定的藥用。有時老媽會煮上幾個鴨蛋和鵝蛋,只是鵝蛋太大,味道木木的,並不比雞蛋好吃。吃過雞蛋,兜裏再揣上兩個,我便去麥場看麥子。麥場一片片的,家家都在曬麥子,聞着新鮮的麥秸的清香,吃着用“天補棵”煮過的雞蛋,構成了我童年最好的記憶。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一直以來都以爲是爲紀念愛國大詩人屈原。屈原“信而見疑,忠而被謗”,投汨羅江而死。後人在五月五日這一天爲紀念他,便划龍舟,並用五彩絲纏糉子投之江中,以防屈原被蛟龍所食。後來看到聞一多的《端午考》,才知道端午可能最初只是長江下游吳越民族的風俗,是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至於拯救屈原的故事,最早的記載也只是見於六朝。聞一多先生的考證很有道理,儘管如此,經過千年演變,端午節紀念屈原的意義早已覆蓋了它的本來意義。端午節來了,我們也慎終追遠,對傳統文化來一次認祖歸宗。畢竟節日是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也是文化記憶。泱泱中華,有着幾千年的文明,過好傳統節日,也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念及此, 翻出司馬遷所著《史記》,重溫《屈原賈生列傳》,既悲其所遇,也爲屈原能遇到司馬遷這樣的知己而感欣慰。屈原“被髮行吟江畔”,其瘦長的身影,勾勒出一個真正的詩人站在人生邊上的決絕姿態,“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蠖乎?”念着《楚辭·招魂》的末句“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魂去歸來兮哀江南”,心生敬慕,不覺默默爲屈子燃上一炷心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