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議論文作文 > 錯議論文

錯議論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5W 次

錯議論文

錯議論文1

我的放棄就是他們的失敗。是他們當初的疏忽導致了我今日的缺陷。

錯議論文

我有錯,他們也有過錯。可,對錯,現在已不重要。

我無法跟她相處。也許是我現在還任性。可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跟爸爸相處。如果離婚。我會自私的選擇誰也不跟。會和爺爺奶奶在一起。寧願一個人生活也不想和他們一起生活。那種隱忍我做不到。本來這麼多年來就習慣了沒有他們在身邊的生活,我覺得有點多餘。誰都不敢面對。

我曾天真的想勸他們和好。渴望家庭美滿。這幾年,我累了。我錯得那麼幼稚。我現在自己都不能跟他們好好相處,要怎麼去勸他們?我根本就是自不量力,。我曾以爲只要我努力就可以做到,就可讓弟弟擁有我奢求的,他應得的。而現在……我這個姐姐很不稱職。我想對他好,給他想要的,給他全世界的。而現在,我連家的溫馨都無法爭取到。

對,我跟弟弟,只是無數失敗婚姻的兩個犧牲品而已,那麼微小!可微小的心靈積滿了渴望,承受了太多失落。瞬間爆發,淚如泉涌。

她會後悔的,可已經晚了。

人生,不是應該跟家人一起度過麼?追求得再高尚,沒有家人的支持也會遺憾吧。

在這件事上,我已經徹底心冷了……

我害怕孤獨。

錯議論文2

我一直就是個讓老師頭疼的學生,當然,這與我的成績無關。我對知識的領悟之快可以讓我幾乎不花什麼時間就可以取得令人羨慕的成績,但我的行爲卻常常是離“經”叛“道”。

突然間,兩天的休息時間被壓縮成了半天,任是誰也不會服氣。壓抑的越多,發泄就越大,越是被束縛,就越渴望自由。對於週末的補課,我除了不斷地在隨筆上抒發着不滿,也很少認真地在週末聽過課。即使是我最喜歡的奧數也是如此,因爲太無聊了。哪裏缺的就從哪裏補,我可以在上課時做作業,已減輕課後負擔,下課就心安理得得和同學們一起玩鬧。

我無法適應這種生活,自然而然的,我的文章中就會時不時有意無意地露出一些對教育對社會的一些不滿。我就像韓寒一般用我的文筆,討伐着教育的弊端。我的文章或許在網絡上能受到好評,但在學校中,我的考場作文分數卻始終是一如既往的低。

我曾無數次被班主任找去談心了,可我一直無法理解他口中的”叛逆”,就像上一輩的人無法理解我們爲什麼說他們”迂腐”一般。我只不過是將我自己的一些不同或別人想說又不敢說出的想法說出,或許在許多人的眼中,學生就應該是埋頭苦讀,服從學校,但對我來說,浪費我的休息時間就是一個很大的過錯,所以每次週末補課結束後,我總是帶頭一溜煙地衝出學校。

外面還下着些小雨,天空呈現出一種有些暗淡的藍色。坐在書桌前,我真的有些不瞭解自己在想些什麼:同學們都很羨慕我,因爲我的成績和我的相對自由。可現在這樣子我也不舒服自由但不自在,還得擔心偶爾下降的成績與隨之而來的流言蜚語,壓力自不是外人可以想象的……

學校是社會的縮影,他就是一個小型的“個性粉碎爐”,很多人都是帶着滿身的棱角進去,然後被磨成圓滑的球體出來。難道有一天我的個性也將被這個社會磨平,年少的張揚也被淹沒着時間的滾滾歲浪之中……

我“叛逆”,但我不叛道,我用我的生活書寫我們的少年本色。

錯議論文3

錯錯錯,對對對,錯對並無絕對。——題記

無論是誰,哪怕是聖人,他也不會完美,也會犯錯的,每個人既然生活在這個世界中,就要承擔起犯錯的責任,但是一次犯錯,不代表我們永遠都會犯錯,我們是可以改正的我們是可以避免這些錯誤的。金無全金,人無全人,這是這個社會的定律是這個宇宙的定律。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老先生的這句話很有道理。我們身邊兒的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爲我們的老師我們要學習這些人身上的長處同時也要看他們身上都有哪些錯誤,要看看我們身上是不是也有如果有的話要加以改正沒有的話也要引以爲戒。

既然是人就一定會犯錯誤,人人都是如此所以我們不必擔心我們會犯錯誤如果知道我們犯了錯誤,改掉便是了不必太心存芥蒂。

記得小的時候我做過許多許多的錯事兒雖然都不是一些很大的事但畢竟也是做錯了事如果我的心一直對這些事情糾結兒過不去心中的這個坎兒的話那麼人生的意義怕是永遠無法發揮出來。

人生並不需要轟轟烈烈需要的僅是走好我們的每一步路只要每一步都走的很好的那麼人生便不會很差。

路是要靠我們自己走的。每一個人都路與每個人的路都不會相同的,每個人的路都有着屬於他自己的風格無論是什麼樣的路保持本心就好只要保持本心就一定能走出屬於自己的與衆不同的一條路。

人生很美我們應該學會抓住人生的美而不是去糾結人生那麼一點點小小的錯誤、失誤,如果我們能抓住人生的美,相信我們的人生一定是很快樂很快樂的……

真正美麗的人生應該是缺點與優點共存的只有缺點與優點共存才能更好的突出我們這些優點兒缺點也會爲我們的優點點綴的也會使得我們的優點得到昇華。

當今世界有一些人他們只注重自己的優點還有一些人他們只注重自己的缺點我認爲這兩種做法都是不對的。優點缺點都屬於我們人生的一部分只有充分認識充分重視這兩樣,無論是優點還是缺點我們都要重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體會到人生的樂趣。

人生只有短短几十載我們沒有必要去糾結這些微不足道的錯誤,這些錯誤人人都會犯。我們需要去做的事兒是用這些有限的時間去做出那些無限的事我們應該爲其他人去謀取福利不能只爲了自己的一心追求完美的心思而荒廢了這些大好時光,這樣是不值得的。

時光如梭,一瞬即逝。只有抓住當下,方能日後不悔。——後記

錯議論文4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想這句諺語每位同學都很熟悉。世界上,永遠不可能有完美的人。所謂“錯”,並不是絕對的。人人都有犯錯的時候,就看你是怎麼對待它了。

有次月考,我們班裏有幾位差生傳紙條作弊。這一切,恰巧被監考老師看到了,並當即逮住了他們。而他們,卻死不承認,一次次地解釋那不是他們,那是別人!老師立即將他們訓了一頓,他們依然不服氣,跟老師頂上了嘴……

我們要學會對自己所做過的事情,所說過的話語負責。對就是對,錯就是錯。犯錯不可怕,只要及時反思,承認自己的錯誤,它就不再是個“錯”,反倒變成了喜事兒——因爲,通過反思和認錯,我們會學到更多。

有一次,我寫作業到很晚。收拾書包時,一不小心把語文卷子落在了家裏。第二天到學校我才發現,急的團團轉。由於現在老爸老媽都去上班了,沒辦法將卷子第一時間送到學校

我並沒有逃避,也沒有掩蓋。取出一張紙,工工整整地寫下一份“檢查”(我們班的死規矩,如果沒有帶作業,就要寫“檢查”),並交給了老師。

老師看了看“檢查”,滿意地笑了笑,並沒有批評我,只是溫柔地說了一句“下次別再忘帶了”。

這件事之後,我不會去逃避,我不會去掩蓋。通過這件事,我也悟出了這樣一個道理: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逃避自己的錯誤。

同學們,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去掩蓋、去逃避。“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就算是仙人,也會有犯錯的時候,何況是我們呢?所以,去改正,去認識,去反思自己的錯誤吧!這樣,錯誤也會成爲喜事兒。

錯議論文5

初二優秀議論文650字:錯

“你怎麼這次又考砸了?”

“你怎麼又出錯了?”

“你怎麼把花瓶打碎了?”

“你怎麼連這麼簡單的事都做不好?”

……

諸如此類的話想必聽得每個人耳朵都起繭子了吧?

每當我們聽到這類話時,暫且撇開個人性格不說,多多少少應該都有些憎惡吧?就算是再老實,再膽小的人,心裏肯定也正在滋長着一顆叫“恨”的種子吧?只是自己不曾發覺。

我並非存心想爲自己犯下的過錯而開脫,只想陳述一個事實——這絕對是一個人的正常心理。誰會喜歡別人對自己的指責呢?尤其是用一種憤怒的語氣,難免會讓被罵的人心裏有牴觸情緒。

此時此刻,我想我們心裏一定會恨兩個人——一是指責我們的人,二就是我們自己。

我們多半就會想:“你憑什麼衝着我嚷嚷,你怎麼不自己去做呢?不就是犯了一點兒錯嗎?至於這樣大吼大叫的嗎?”

但也或許會指責自己:“我怎麼這麼笨?這麼簡單的事也做不好!”

但不論是怎樣的心情,我們都會憎恨犯錯。

既然任何事情都有正負面,那我們看待“錯”,也不能看單面。

錯誤,的確是給我們帶來了不少令所有人都不愉快的責罵,也隨之給我們帶來了心煩。但它仍然給我們帶來了動力——帶來了成功的機會。

而遺憾的是,我們太多人都只接受了它帶給我們的不愉快,卻丟掉了成功的機會。

如果一個人,一輩子,一帆風順,沒有一次失敗,失誤,那這必定是不可能的事。不是因爲沒有這樣的一個人,沒有這樣的一輩子。而是從理論上講,它就無法成立。

如果一個人總是成功,那出於一個人的本能,再謙虛的人也難免會得意忘形,而所謂“驕兵必敗”一定是一個真理,照此說來,不久的將來他一定會失敗。

錯,是爲了成功。

錯議論文6

何謂“誠實”,在大多數人眼裏,誠實意味着不說謊。在老師眼裏,誠實的學生纔是好的;在家長心目中,誠實的孩子纔是最棒的。從前,我也以爲誠實是爲人之本,無論什麼事都應以誠待人,要做誠實的好孩子。但自從宿舍裏發生的一些事後,我發現:有時誠實是種錯,某種意義上破壞了舍友間的友情。

依稀記得,宿舍裏第一次違反紀律時,我的態度很冷漠,畢竟與自己無關。所以在舍友們絞盡腦汁地想着如何與老師解釋時,我不冷不淡地說:“說實話得了幹嘛說謊騙老師呢?”可舍友們立即反駁道:“什麼呀,你說的容易,說實話老師不罵死我們啊!”那時的我,只想到欺騙老師是不對的,忽略了舍友們的處境。後來,舍友們編了個理由,希望瞞天過海,但在我的不斷地勸說下,我們全體宿舍成員向老師說了實話並道歉,自然老師怒不可揭,把我們當着全班同學的面教訓一通。也因爲我的“誠實”,宿舍裏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而這影響,是我無意聽到的,或許正是這份大意,使我對“誠實”開始困惑。

那晚羣星閃爍,月光灑滿大地。我躺在宿舍裏溫暖的牀上,朦朧中我聽到“對呀,要不是她,老師怎麼會罵我們!”我一聽,愣了,是說我嗎?理所當然,我仔細聽着。“就是因爲她,只想着跟老師說實話,她有沒有想過我們呀,要不是她一直叫我們說實話,說什麼要誠實也不會這樣了。”“只想着自己沒事就好,太自私了。”我靜靜的聽着,淚水輕輕滑過臉頰,我錯了嗎?

或許上天愛捉弄人,宿舍裏又一次出事了。早晨,我見舍友愁眉苦臉說着什麼,我沒有說話,安靜的聽着。我寧可裝着什麼都不知道,因爲這樣既沒有違背誠實,也不會讓舍友難堪。我以爲這樣就不會聽到那晚的話,可我錯了最終我還是聽到了“向值班老師求一下吧,某個人不會幫我們撒謊的。”這句話。

我不知自己如何走出宿舍的,我一直思索着,我錯了嗎?誠實是我的原則,,可它使室友陷入困境,誠實有那麼重要嗎?

宿舍裏最後一次出事給了我答案。那晚舍友們談天說地,我默默地聽着,突然,一束燈光照過來,我意識到,我們被查了。門“吱呀”一聲被打開,“誰說的話”,我緊閉雙眼。老師應該是一個個照過來,我被刺眼的燈光逼得睜開了眼,於是老師把我叫出去,質問我有沒有說話,後來又有幾個女生被叫出去,我們幾個都沒有說話,但似乎心有靈犀的都閉緊着嘴,隻字不提,我不知道自己怎麼做到的,瞥了一眼說話的同學的牀鋪,我把頭轉向地面,“我不知道。”這是我對老師一大堆的提問的唯一回答。老師讓我們幾個到一樓站着,另一位舍友想方法幫我們,反而也引火上身,被叫了下去。後來如何也不記得了,唯一記得的是我很堅定的不說一個字,堅定地看着老師,堅定地在紙上寫下我的名字,我知道值班老師會把我們的名字告訴葛老師(管宿舍紀律的老大),然後我們就要收拾東西回家,不能上晚自習了。我的淚不禁簌簌地流下,但我知道,我的淚水帶走了從前的我,“誠實”的我,不懂友情的我。我想,我不會像從前那樣明哲保身了,患難與共纔是纔是一個宿舍成員該做的。只可惜我懂得太晚,我被分到了另一個宿舍,再也沒有違紀的現象,可不知爲何,我驚一直懷念着一起爲錯誤買單,一起患難的日子,一起度過的時光。

誠實,有時不一定是好的,有時誠實是一種錯,它帶來的是別人的不信任,因爲所謂的誠實,我差點失去與舍友之間難能可貴的友情,但我最終挽回了我在舍友間的形象,與舍友無所不談,只可惜我還沒來及細加體會就離開了這個宿舍……

錯議論文7

年後回到公司跟同事談起過年的感受。其實這樣的話題說很多年了,繞來繞去,無非就是“壓力大”“年年如此,太單調”云云。不過在說到小孩過年最開心時,基本持有同感,似乎都很懷念兒時過年的`美好時光。我倒覺得在以前物質比較匱乏的年代,逢年過節有吃有玩的,當然開心了。你不見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過年跟平時生活差別不大,小孩過年相對不覺得是件特別高興的事兒,反而會因“沒禮貌”而經常捱罵。這情景不也似曾相識,也是童年過年記憶的一部分嗎?特別是也已爲人父母的80、90後,此情此景,一定深有感觸吧?

過年有走親戚的習俗。年初親戚來訪時,主人家總會想方設法去熱情相待。孩子也不會沒閒着,打招呼、斟茶遞水、陪食、送客,忙前忙後。待客有禮能體現主人家熱情好客,但有些孩子的表現卻偏偏“差強人意”,這時免不了會捱上一頓罵,而且往往是當着客人的面被數落一番的。罵得最多的就是:“你怎麼那麼嘴笨”“見了誰也不問,沒禮貌”等。

孩子被罵後通常會躲一邊黯然傷神,偷偷抹淚。雖然受了委屈,心裏卻暗暗較起了勁:下次一定不能再這樣了。可真等下次又象泄了氣的皮球,沒了底氣。結果在一次次罵聲中慢慢建立起來的自卑感,成了成長中揮之不去的陰霾。

面對陌生人或平日裏少見的親屬,活潑一些的孩子會放得開些,文靜內斂的不免侷促,甚至會不自覺地躲起來。通常這時父母們大多會流露出失望的神情來,忍不住說些中傷性的言語,肯抑制住情緒,待客人散去再來埋怨的已經算是很剋制了。若能若無其事淡化處理的,甚至說上幾句鼓勵話的,皆大歡喜;若還能就事論事,推心置腹去施教的,一定是很有耐性的人了。

世上沒有一勞永逸的捷徑。除了耐心,還需尋求技巧才行,才能保證說教作用同時又沒傷到幼小心靈。要把握好這個度,說來是件挺傷腦筋的事情,不過肯留心觀察,生活中總能找到不少有借鑑作用的事例。比如之前看到的一個例子。一年輕媽媽帶女兒外出購物,半路遇上熟人。媽媽喚來女兒叫“阿姨好”,不料孩子卻拽着媽媽的衣角害羞地躲到了背後。媽媽並未理會女兒這一舉動,而是繼續與朋友聊了起來,等說完後才轉過身去拉起女兒的手遞向那位阿姨,阿姨當即心領神會呈出笑臉,伸手握着孩子的手。媽媽示意女兒說,我們要走了,跟阿姨握手說再見。阿姨率先說了拜拜,孩子沒有說,不過卻靦腆地笑了。

多有親和力又值得學習和尊敬的一位母親。碰到這樣的情形,不是當面的呵斥,而是設身處地“護”着孩子,懂得如何引導與尊重她,給予肯定與鼓勵,也沒有爲了自己臉面而爲難孩子。雖然孩子最終沒說什麼,但她的笑容足已說明她內心是開心的,也算是對別人禮貌性的迴應了。顯然這位媽媽是知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的,纔沒表現出盛氣凌人的一面。人人都有童年,捱罵了難免悶悶不樂。我雖小,也有自尊心,經常無端受到責罵,潛意識裏覺得自己是大人們的眼裏是什麼事情都做不好的蠢孩子。少了自信,以後不管遇上任何事,總懷疑自己能不能做好,唯唯諾諾的,原本該有的棱角與天性,喪失殆盡。所以以自身經歷看根本是行不通的,足以引起反思。

可以理解,那個做父母的不希望自己的兒女彬彬有禮儀表堂堂呢。問題是,家長們是否有矯枉過正的嫌疑?人當然要有禮貌,平日裏碰上相識的人要打招呼、跟別人交談時不要轉移注意力、尊重別人的正常發言等,這些最基本的做到就差不多了,無所謂苛求。相反,要求必須嚴謹客氣,樣樣都要遵守固有的繁文縟節,反而會滑入“世故”的泥沼裏,也會引起孩子們的排斥、厭惡與孤獨感。

所以,有時候我們對孩子是不是太過刻薄了呢?只要他們稍有不合意的,就義正詞嚴橫加指責。教不好,是他蠢,教不聽,是他叛逆,總能找到理由往他們身上推。從來很少或根本就沒從自身找過原因,忽視了孩子的單純性、承受力、微弱的判斷力等多種因素。可見與其一味固守不變,不如尋機求變。過程難免艱難、迷惑,哪怕收穫甚微,亦好過放任自流。

我覺得小孩沒禮貌或使壞,家長應該承擔主要責任,不應端起爲人父母的架子強加“唯命是從”的指令,更不要爲找臺階下而扯個堂而皇之的藉口搪塞到孩子的身上,這樣對他們很不公平。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