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故鄉的散文隨筆(通用31篇)

故鄉的散文隨筆(通用3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6W 次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隨筆應該都不陌生吧?隨筆,或講述文化知識,或發表學術觀點,或評析世態人情,啓人心智,引人深思。那麼,什麼樣的隨筆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故鄉的散文隨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故鄉的散文隨筆(通用31篇)

故鄉的散文隨筆 篇1

最是那一輪明月,點燃我心中的期盼,月是故鄉明……

——題記

我從零上5度的煙雨杭州開始啓航,從一座山到一片莊家,從黃土到黑土,從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從平原到山區,經過了44小時的一路顛簸,終於在那個凌晨回到了零下31度的故鄉。

當我看到漫天飄雪,當我看到銀裝素裹,這就是我朝朝暮暮眷戀的故鄉?

當我聽到那久違的鄉音,在雪花中蔓延……

當我看到弟弟和弟媳站在寒風中的清晨焦急的詢盼,喚醒了我的鄉愁縷縷。

當我推開家門看到白髮蒼蒼,満含慈祥的父母,那個腳踩雪花曾經爲一家六口,爲生活奔波的父親,那個斑白如霜,伴着星光點點,爲我們縫補衣服的母親……

當我的哥哥、姐姐知道我的歸來放下工作急急的回來看我……

這些,這一切就是我離家在外鄉愁的理由,這就是我的家人,這就是我的親人,我日夜思念的親人。

媽媽我回來了,我沒有衣錦還鄉,我沒有穿金戴銀,我只有風塵僕僕,我只有滿目的滄桑,但我平平安安。

我離家多年,當年我還是個純真的女孩,如今我已經知道了什麼是江湖險惡,什麼是華山論劍。

一.雪

漫天的雪花,在飄舞着一段久遠的記憶,一個純淨的童年,一個潔白的少女時代。都在這雪花中紛飛……

我踏歌起舞,任雪花肆意在我的臉上,身上飛舞。

雪就是一個裝修工,它可以把世界上一切污垢用潔白掩蓋……

雪就是一個慈母,無論你有過怎樣的過錯,它都一視同仁,用她的身體遮住你的過失。

雪就是一個少女的情懷,純淨的。潔白的愛是那樣的簡單。

我喜歡雪,我愛雪,我愛雪的靈性,我愛雪的氣息,我愛雪的大度。

雪花如你的腳步,蕭蕭灑灑的向我走來,叩開我一個青春歲月的夢。

我記錄雪,我放飛雪,我要在雪中詩情畫意,我要在雪中尋找千年又千年的那一闋情箋。

二.山

我見過很多山,唯有故鄉的山在我心中永駐。

我的家鄉在小興安嶺上,山連綿起伏,一個山挨着一個山,那一份壯觀和大氣,人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樣的山水造就了這裏人的豪邁和大方。

要說這山上最讓人一看的就是這紅松了,它有堅強的體魄和頑強的精神,無論酷暑嚴寒它都依然挺立在那裏,它像個堅強的戰士,鎮守在那裏保衛着家鄉。

春季,山上開滿了赤、橙、黃、綠、青、蘭、紫的花花草草,這些花花草草讓這山上有個生氣。

同時也浪漫了山,如果你在這山上追逐一場戀愛,那麼會在你的青春歲月裏寫上一筆久遠的回憶……

夏季,這山上就是一個避暑的好地方,無論外面怎樣的炎熱這裏都會清涼依舊,你在喝上一瓶山泉水,那涼涼的清爽,輕輕的進入你的胃裏和着這清爽的空氣,會讓你的全身沁透……

同時也醉了季節、美了陽光、媚了心情。

秋季,是豐收的季節,山上的松子,榛子,蘑菇,還有各種野味,如果你閒置可以把各種野味帶回家,他們豐收着你的心情也豐收着你的希望。

冬季,在這山上觀雪,又是一番景緻,山在雪的襯托下,使山更加的多情。

雪在這寬廣的山中,增加一份柔情,讓這山更有了魅力。

雪融入了山,山成了詩。

三.河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幹兮,河水清且漣猗。

這在遠古時期,就有詩人對河水的記錄?

故鄉的河圍繞在山的腳下,似一個姑娘溫柔又多情,碧水青山,大山的挺拔。堅韌。深沉與水的靜默。清澈。溫柔,如一對戀人如漆似膠。

那清澈的河水,拍打着礁石,清清的,脆脆的,如一曲古韻,喚醒着許多溫馨的記憶?

那個夏季的下午,我跟着媽媽來到了河邊,看媽媽和一些阿姨們在河裏洗衣服,用木棒敲打着衣服,聽媽媽和阿姨們愉快地撈着家常,岸邊上草上晾滿了花花綠綠,河水深處不時的會有一羣小火子,在水中游泳,相互戲打。望遠處,礁石上,樹蔭下,一對對戀人依偎在一起,只那一幕,如山水油畫,深深的烙在我的腦海裏,河水中,碧草上,山腳下……

那個初春的早上,我們幾個夥伴踏着晨霧,在河的岸邊,朗朗的讀書聲和着誰的簫聲,還有我們的歡歌笑語,那甜甜的季節會美麗我一生的記憶。

如今我再一次,踏上故鄉的河岸邊,聽木棍聲,讀書聲,蕭聲,那悠遠了很久的記憶,平添了許多傷感,許多寂寞,許多純真。

四.月

最是那一輪明月,點燃我心中的啓盼,月是故鄉明: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在月亮中滴入了相思種種?

一曲漢宮秋月,奏出了阿嬌的淚光?

月行走在浩瀚的宇宙中,穿行在斑斑點點的繁星中,在夜空中書寫着安詳和清淨的詩行。

那月光似玉潔白,似雪晶瑩,它分落在窗前,思念的人兒淚眼瑩瑩,它分落在媽媽如絲的白髮,點燃慈母手中線的牽掛……

那故鄉的月如媽媽一般慈祥和寬厚,媽媽對兒女總是百般的包容,哥哥、姐姐的脾氣不好,我又很任性,弟弟懶惰,媽媽總是對我們寬容和呵護,爸爸一段時間經常的夜不歸我們都有些氣氛,甚至直擊爸爸,媽媽總是說:我相信你的爸爸,她總是給我們講起他們一起同甘共苦的那段歲月,那月光如媽媽一樣,總是在黑夜中照亮我們,給我們正確的指引,叫我們如何做一個品德兼優的人?

我沉靜在故鄉月的安詳裏,我行走在月的詩意中,一輪明月伴隨着我,如同媽媽在我身旁在寂寞的行程也不會孤獨,在無助的夜裏也不會害怕,有月的陪伴腳下的路纔會覺得塌實而生輝?

故鄉,我回來了,我放飛這漫天的雪,我記錄這綿延的山,我譜寫這溫柔的河。我詩意那皎潔的月,我熱愛我的家鄉,我在詩裏寫下家鄉,我在家鄉等待着詩情畫意。

故鄉的散文隨筆 篇2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我還記得故鄉的月。

傍晚,我們幾個孩子總愛爬到房頂,看那美麗的星空。一個月牙兒孤零零的掛在天空的幕布上,無數的小星星靠在月牙兒的旁邊,星星們一閃一閃活像一個個霓虹燈,我們在房頂上討論着什麼是北斗七星,一個人喊着:看,那有北斗七星!另一個也喊:那也有!那時的星星很多,難怪我們分不清,可現在一個星星在城市裏已經很奢華了,但月牙兒卻怎麼也不會消失,它就像一面鏡子,總會讓我看到故鄉的一切,懷念那時的生活,果然月還是故鄉的明還是故鄉的美。

故鄉的河,是我的第二位母親。她給了我甜美的乳汁,讓我從一個懵懵懂懂的小孩,成了今天的翩翩少年郎,那時,我在她的懷抱中,我任意的撒潑,她也從不生氣,如果能看到她的表情,或許她就是那麼的微微一笑,她永遠不會發火,只會和藹的爲我們這些孩子提供乳汁,讓我們慢慢長大。現在,我也不能陪着我的母親,您了,我將遠去,離開這兒去別的地方,珍重,我的母親。

溪河畔,是我住了十多年的院子,它飽經風霜仍沒有倒下,這兒的一切都未曾變過,一草一木一花一鳥,我都無比熟悉,每天都被清晨的鳥兒叫醒,這對我來說是一件煩悶的事,可是,以後的我或許再也聽不到這樣美妙的聲音了。門前的棗樹,你還好嗎?記得我有記憶時你就一直在門口了,同樣飽經風霜的你,還好嗎,我要走了,到一個遠方,你看,你身上的枝丫又要開花了,開花便意味着要結果了,以後再也吃不到這樣美味的棗子了,也不能爬樹摘最上面的果實了,你好好保重,我要走了。

一望無際的稻田啊,我走了,再也看不見你金色的沙浪了,你也將會聽不到那最快樂的聲音了,再見。

再見,故鄉,不知道再次見面時何時了,但離別意味着下次的重逢,珍重。

故鄉的散文隨筆 篇3

心裏的牽掛很多,最多的還是牽掛故鄉。久居都市多年,都市的家牽掛的事情倒沒有什麼,但始終牽掛的還是故鄉,還是故鄉的庭院,還是故鄉的弟弟——一個人生活在那裏的弟弟,那個神經不正常的弟弟。

人生總是要有一些牽掛的,這也許就是人生的動力,也是一種精神支柱;人活着的時候還有那個牽掛,有牽掛的能力和權利,還有牽掛的心思,費心也好,傷神也好,其實這不是什麼壞事,也是人生的幸運。這說明什麼呢?說明你還能夠肩負一定的責任,你還是有用的,你活着的分量,在一個家庭的分量。如果一個人連生命都不存在了,那也什麼心也不用操了,什麼也不能惦記了。人死如燈滅,退出了歷史舞臺,什麼牽掛也沒有了,你不會再牽掛別人,別人再也用不着牽掛你什麼。你已經失去了這個權利,連生命的權利都沒有了,你也就什麼也沒有了,其實這纔是人的悲哀,一個人過早地離開這個世界,本身就是一種悲哀,就是不幸。

還好,我還健康地活着,我還操勞着,牽掛着,證明我的存在。這難道不是人生的一種幸福嗎?不是一種快樂嗎?活着就是幸運,死亡就意味着不幸,特別是一個人還不到該走的年齡卻走了,在還不想死的時候卻過早地離開這個世界。

人到了一定歲數,越來越思念故鄉了,越來越牽掛故鄉了,越來越牽掛自己的親人了,特別是一直都讓自己惦記操心的親人,自己的同胞兄弟。不能說過去不操心,而現在是越來越操心了,父母在世的時候還有父母的操心,自己再操心也比不了父母,而現在父母早已不在了,自己就要多操一些心了,

去年十一月老家蓋房子,我和哥哥出錢也給弟弟蓋了一所房子,現在房子快蓋好了,越是臨近竣工的時候越是牽掛老家,天天在城裏上班,天天回老家很辛苦,家裏蓋房子施工也沒有時間天天回去,雖然蓋房是大包,但總得有個人在家裏盯着吧。弟弟也不管事,天天出去跑,早出晚歸,蓋房子好像跟他沒關係似地,只有哥哥和我費心了,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房子不蓋是不行的,不蓋不批了,去年報的建房手續,由於原來挺大的院子沒有多少房子,房子還是七十年代初蓋的,原有房屋做了安全鑑定,屬於危房,這才允許建房,否則就是違章建築。逼上梁山,不蓋房不行,沒有錢借錢也要蓋。房子就快蓋好,就是門窗沒有安裝了,弟弟天天不在家裏老是呆着,真是操心,家裏現在連個看家的人都沒有。我怎麼能夠不牽掛呢?

說實在的,我是個想得開的人,雖然操心但也儘量剋制自己,不要總是想那些操心的事情,想多了也是煩惱。操心歸操心,不能天天腦子裏都掛着這些東西,當然心還得操,不操不行,一點兒心不操,我也做不到,但不能什麼事情都要操心。妻子說我:家裏的事你一點兒心都不操,前幾年孩子考大學都是我費心,你跟一點兒事兒沒有似地。其實妻子說的也是事實,我家裏的事兒、孩子上學的事兒,我還真沒有操過多少心,費過多少神,倒是老家的弟弟、老家的事兒讓我費神費心呢。特別是老家蓋房,這件事不操心是不行的,這是大事,而這樣的大事只有我才能夠操心,才能夠辦。蓋房其實就是爲了以後、爲了孩子。土木之功不可擅動,這是人生的大事,一個人一輩子能蓋幾次房子,而這次蓋房也是我這一輩子的大事了。過去蓋房是父親爲我們蓋房,我們現在蓋房是爲了孩子蓋房。在故鄉老家蓋房實際上是了結自己的一份心願:要不是心裏總是放不下故鄉的,把房子蓋好了,那也等於人生這一輩子心裏的一塊大石頭落地了,落在了故鄉的土地上,這心裏就踏踏實實多了。

故鄉的散文隨筆 篇4

記得家鄉的路很窄,小汽車是不能進入的。那裏的山不高但秀雅,水不清但清澈,林不大但茂盛,花鳥蟲魚都十分自在。沒有高大的建築,沒有疾馳的汽車,只有那綿延千百里的青山綠樹和錯落有致的老民房……

老家在山上,所以沿途的青竹、綠樹和鮮花讓人很是享受。小路已鋪上了水泥,宛如一條飄帶縛住蒼龍。對於我這種住慣縣城的人來說,這無疑是最好的享受,時間也就飛快德過去了。不一會兒,就到家了。房子的樣式很老很老,頂上仍是灰瓦片,牆經過修繕後,白淨了許多,防水性能也好了許多。走進正廳,擡頭即是藍天——一個碩大的天窗,若是夜晚,觀星星也是很不錯的。

第二天,第一聲雞鳴喊起了黎明。洗漱完後,便走到屋外閒玩,一條小溪便躺在門前。溪水很清,很淺,魚兒很小,蝦米有許多。小時候,我曾問叔叔,爲什麼溪裏沒有大魚呢?叔叔告訴我,溪流太小,容不下,真正的蛟龍在大海中。我順着小溪往山下走,見過裸露的山,腳下踩着赤紅的土地,一步步踏實,怕不穩而摔倒。終於,小溪匯入一條河。那裏可就熱鬧了,青蛙,魚兒,還有鳥兒。河水是綠色的,因爲倒映着樹的蒼翠。

泥路不甚踏實,不一會就滑倒弄髒了衣服,就近取水洗乾淨後。欲往回走,路已經迷失了——交錯的溪流錯雜着。但也無妨,順着記憶往上走,也能回到半山腰的家。累了,便倚着一棵樹坐着,看散下的光斑映在大地上,映在臉上,給幽靜的山林增添了幾分生色。潑潑溪水洗臉,順便飲一些,哈!感覺好甜!

而故鄉的人也都是樸實的農民,就像這羣山遍水一樣,他們祖祖輩輩執着地紮根於這片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過着恬靜的生活。汗水孕育土地,那每張臉都洋溢着幸福。待到秋收時,沒有重大慶典,沒有歡呼,但農民伯伯的心裏仍如飲盡了家鄉的溪水那般甜。

偶爾在路上遇見幾個相識的大伯大娘,都是如同至親般親切熟悉。

“大伯”。

“哈哈,你小子總算回來啦!是不是特地回來看望母親?”

“是啊”。我擡頭望去羣山,母親的墳在滿山的樹木中若隱若現。母親的骨灰早就融入了故鄉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中了,讓人難以分辨。

清明時節,能不戀故鄉?

故鄉的散文隨筆 篇5

慢慢的我的思緒不在那麼細膩,不在多愁善感,徜徉南國,徘醉椰風,跋目樓林,品着青春的精彩與苦澀,我淡忘了,黃河!淡忘着那粒粒黃沙的鄉間,不知覺現在是什麼季節,家中是農忙,或是清涼,是否應添衣裳,爸爸媽媽說到我的終身大事沒,只望不要多愁!兒時夥伴,添的新車生意應該會好吧,久未謀面的外甥,此時也許玩得正歡。

淡淡鄉味的安陽市區,路從來不會堵,正在潺潺流淌的洹河水是否越過卵石,那寒瑟的北風不知有否止於殷墟博物院的牌坊前,王陵開發也有幾日,遊人如織否,或說林濾的風景,是不是已不再單調。洛陽的牡丹聽說是開過了的,只是友人前晚的一編牡丹頌,總給我一種“一城之人皆若狂”的錯覺,我還品出了“誰家玉笛暗飛聲,何人不起故園情”的愫動,只曾記當日,憑鐵騎捷安特,順洛河直上,洛城漸漸已過身後,橫過了務建的鄭西客運線,故城真的被我拋到身後了,卵石開始沒了邊際,金燦的水被堵成了好幾條,洛水第一次變得這麼可愛。

也許長大的思緒不自覺的理性了,只是奔忙於當下,微風又起,只是數片黃葉,也許真的可以勾起鄉思!

故鄉的散文隨筆 篇6

昨天我騎車到老家洛源轉了一圈。

初冬的早晨天氣也很冷,嘴裏哈出的氣都變成白色的,田地裏落了一層白霜。我握着車把的手戴着手套也凍的有點癢。沿路的人都喊叫今早咋這麼冷?是啊,到時候了。東北這一向都下大雪了。我騎到四皓才漸漸感到身上有點熱。楊樹上只剩下幾片枯葉,孤零零的在風中顫抖。地裏冬小麥已經探出頭,人們正在翻空着的地。田野上光禿禿的,只有村舍的房屋依舊聳立在山根坡上。天是凜冽的瓦藍,沒有一絲雲彩。河裏幾乎沒有什麼水了。路上行人也不多。

到保安上面的八道河,正在修建張坪水庫。工地上熱火朝天。河道里已經堆滿了如山的沙石,在壩址的上面已經用土壘起圍堰,聚起一潭清澈的碧水。兩邊的山體也被挖了一個豁口,正在開挖大壩的根底,已經往下了挖了好深。是水電四局承建的。到處都是施工的車輛和機械。右手的山上已經修建了一條盤山公路,將來去洛源就得從山上走了。這條公路很難修,都是沿着陡峭的山腰開挖的。有的地方壘下來的石渣幾乎把山下的房子都能埋掉,斗大的巨石滾到路邊了;有的地方還沒有挖出路基,塌陷的地方還得砌一道石埝填上石方纔能通過。將來要是行走在山腰的這條公路上,從上往下一看綠汪汪的肯定很嚇人!高峽出平湖的景象指日可待嘍!

水庫不知什麼時候才能修好?可是洛惠渠已經挖斷了。縣城及下游人們的用水咋辦呢?繼續往上走,到洛惠渠的進水口我特意停下來拍了幾張照片。可能過不了多久它就會被淹沒在水庫的庫底了。我聽說修建洛惠渠被紅旗渠還早三年,它的建成可以灌溉三十里樑塬。從此這旱塬上的土地變成水澆地了,人們再也不受用乾旱之苦了!它也終於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昔日的輝煌暫告一段落,從此將要沉睡於幾十米的水下了!

到張坪看見新修的公路從山坡上下來過了五龍溝大橋,沿着山根一直延伸到中村。將來的庫區面積是蠻大的!在庫區的西沿新修的有一座移民搬遷新村正在如火如荼地施工,巨大的牌樓,小巧的亭子,寬闊的街道,兩邊是整齊劃一的樓房。將來也許是新的旅遊亮點呢!

快到老磨溝口時能看到巍巍草鏈嶺,它就像一座金字塔屹立在衆山之巔。山上的白石浪遠遠看去像是中國地圖,又好似一朵朵盛開的花瓣。

故鄉,我回來了!我愈加覺得分外親切。彷彿這裏的空氣都散發着一股宜人的清香。我看着這裏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熱血沸騰!多少回魂牽夢縈的故鄉啊,此時此刻就在眼前。心裏像滾開的鍋久久不能平復,曾經歡樂的童年一幕幕涌現在眼前···

從吊棚往上梢子風颼颼地從耳邊刮過,臉上好像被刀子拉,都有點麻木沒有知覺了。一點多才到洛源街上,今天正好逢集。人頭攢動,熙熙攘攘,好不熱鬧!我踏在故鄉的土地上,匯入忙碌的街道里,融入鄉親們人流中。

多麼熟悉又多麼親切!無論我走多遠,我的根都在這裏!這裏就是我日思夜想的故鄉!生我養我的故鄉!

故鄉的散文隨筆 篇7

關於故鄉,我真的沒什麼可挑出來顯擺顯擺的。——題記

前面翻過那座不起眼的小山就是我的故鄉了,看吧,的確小得要命。

周圍遍佈着錯綜複雜的雜草叢和雨後積起的水潭,太陽毫無預兆得射進水潭,亮亮地刺眼得讓人直叫心煩。平日裏,沒什麼過年或什麼讓人關注的節日之類的,難免會有人會爲此來光顧這巴掌大的地方。

車不急不緩地穿過羣山,一座座山峯不高不畏,好像可與我並行。樹杈上都掛滿了一串串的冰柱,晶瑩透亮,比那霧鬆更引人入勝。因爲這裏的路不算寬,所以開車的人永遠是最提心吊膽的一個,眼睛直直地等着車窗和後車鏡,生怕一留神車就與旁邊的樹叢擦肩而過。最讓人心煩的還是這坑坑窪窪的泥路,記憶最深的是在夏天在車中一起一落地彈跳着,原本就已汗涔涔的人們越發頭疼。但小孩們就可樂了,好像是因爲城裏沒這好玩的玩意兒,竟享受起這會“跳舞”的車。繞個七八圈就到了。下車的人們不免發出一陣唏噓,慶幸自己結束了這痛苦的旅途。

不用解釋,路邊的一坨坨黑糊糊的不明物也就是剛經過的一羣羣野牛肆無忌憚地排泄出的牛糞了,不習慣的人覺得有些令人作嘔,習慣了的呢,竟也會覺得這種天然的味兒是懷念的了。往上坡走,“嘎嘎”聲雜亂無章地遍佈着,那是野鴨受到驚嚇的撕心裂肺的喊叫。大人們捂着耳朵不急不慢地走過去;膽兒大點的小孩們則是邪惡地往鴨子堆中撲去,看它們恐懼地往草叢中鑽去的窘態,倒也笑得不亦樂乎。

發現了沒?越往這低低的小徑上走,越就越吃力。這時,膽兒小的就別硬撐着回頭了,身後這時就感覺像那種站在城裏的觀光樓的最高層往下望,腳後下方就是另一批的人的人頭微微攢動。小孩們這時就不敢逞能了,小手緊緊握住深深嵌進石牆中又微微有些突起的岩石,姿勢顯得十分滑稽。大人們揹着手踱着,力不從心走了幾步又自由地歇了歇腳,顧了顧這小徑的身旁的淺淺的荷塘。只一眼,就許久沒再繼續踱步了。

與陽光相交融的荷塘上面,看到的是裸露在陽光下的田田的葉子,一大片肆無忌憚地展開,也碰巧正爲在葉子的擁護下生長着的一些零碎的白的黃的淺紅的不知名的水花擋了滾燙的陽光。鑲嵌在葉與葉中間的那些荷花有嫋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乍一看,就便回不了神了。不論大小,都定定地死瞪着這淺淺的小荷塘,老人家們則清一色都早已放空了。這便是應了周敦頤中的《愛蓮說》,這正是不俗不膩: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灈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大家子們對視着會心一笑,也便繼續往小徑上上路了,誰也沒點破,但誰也心知肚明。關於故鄉,我深知我瞭解不夠多,因爲它不夠花俏,不夠妖嬈,不夠難忘。永遠只是在我的心中淺淺地劃過,不會留下它的痕跡。小小的它不懂怎樣吸引人矚目,只是永遠呆在那山的後一角,默默做着自己,或許不夠美麗,但卻自然。

關於故鄉,只有我懂我對它的情愫。

故鄉的散文隨筆 篇8

離家多年,故鄉之於我除了是一幅幅鮮明生動的圖畫。更是一縷縷醉人心魂的味道。每每想起那個美麗的地方,便有種種熟悉的味道悄然潛入心底,似濃似淡,揮之不去。

故鄉的味道是春天的泥土。清明節纔剛過去,家家的耕牛以下了田。每到這個時候,個夏天的父親送飯就成了我每天雷打不動的任務。早春的天氣已經回暖,天空水洗過一樣,樹枝有了稍微的綠,向陽的山腳下有不知名的小小花朵早開了。冬的殘雪融化下滲,空氣溼潤而清新。新翻的泥土黑油油的,波浪般的涌向遠方,土地發酵出的氣息四處彌散,沁人心脾。這是春天的氣息,也是生命的氣息。

故鄉的味道是夏天的玉米。那時候,我們一有空閒就得去野地裏割草。等到一走出大人的視線,我們就迫不及待地扔下筐子,一頭鑽進高高的玉米地裏。折一枝嫩嫩的玉米杆,細細地嚼,清甜的味道爽爽的,比大人老不給買的水果糖好吃多了。我們折啊吃啊,直到落日的餘暉染紅天邊,遠處想起母親的呼喚,纔不得己爬起來,隨便扯幾把草,一溜煙回家去,不久,田裏的玉米穗打蔫(niān)了,掰下第一茬玉米棒子,煮熟,那鮮美的味道更是人間少有,回味無窮。

故鄉的味道是秋天的落葉。老屋旁邊種着一排樹,楊樹、柳樹,還有幾課這裏不多見的竹葉青。秋風颳起時,黃黃的葉子一片片飄落,院子裏經常是金燦燦的一層。傍黑的時候,父親從田裏勞作回來,順手拿起牆角的掃帚把落葉掃攏,點燃。青青的煙霧四散開來,院子裏瀰漫着濃郁的燃燒的味道,像太陽曝曬過的麥秸,乾爽又清香。而這時,屋裏就會亮起一盞燈,母親的晚飯也燒好了。多少年過去了,每每不經意間問到落葉燃燒的味道,我就會格外想念故鄉的老屋,還有已逝多年的母親。

故鄉的味道是冬天的烤土豆。漫漫長夜裏,我們把爐子捅得旺旺的,揀幾個小點兒的土豆埋進爐坑下面的柴灰裏。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終於聞到香味了,我倆搶着拉開爐門,用火鉗扒開柴灰,黑黑的土豆滾了出來。小心翼翼地剝掉外面那層烤焦的皮,輕輕一掰,一股白氣冒了出來,屋子裏立刻瀰漫起烤土豆的香味。在那些漫長的冬夜裏,是香噴噴的烤土豆驅趕着寒冷,溫暖着我們枯燥無趣的假期。

故鄉之於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感受,那裏埋藏着多少難以忘懷的事,恐怕我們說也說不清楚,可那裏始終留着我們祖先的根,烙着我們終生的印記。我們每個人都忙着離開鄉村,走進城市,爲了一份希望,也爲了一份驕傲和尊嚴,可又有誰能真正走出故鄉,逃離感情的牽引呢?

故鄉的散文隨筆 篇9

故鄉,正如一涓河流,承着快樂,載着希望,不疾不徐地流淌進我的心房。她是三月的春水,沁着桃花繽紛而輕盈的清香,攜着天穹映下的湛藍色與河底的隱約新綠,她帶給我充實的歡悅,帶走了憤懣與不屑。

依稀夢中,兩個孩子在南河邊淺淺笑着,恰似南河水淺淺漾着。

彼時正值七月上旬,我與堂妹結伴至南河尋找寫作素材。柳樹深青淺綠,枝條伴着微風愜意地飄啊飄,就像是一位少女裙袂上纏綿的流蘇。而這位少女正是小城新津的碧藍衣帶——南河。

請隨我看她,嫋娜多姿,清純可人,一切都淡淡的:像被雪水漂洗過上萬遍的天空;起伏有致,扶疏圓潤的小山;稀疏得像陰天夜空裏的星辰般的遊人;淡泊如夢的河水……正午時分,河面升起一層水霧,宛如窗櫺上薄如蟬翼的乳白色紗簾,煙波浩渺,是一種不可觸及的朦朧,令人嚮往的遠方……

帶着夏日的一絲睡意和頑童的九分無厘頭的興奮,我們憑着橋欄遠眺,一頭是神祕莫測的青青萍水,一頭是連接着大樹與大堤的河流。

我匆匆忙忙地寫下一段文字,一位老者踱步過來,端詳我兩眼,眯着眼看看我手上的紙,含笑道:“小夥子,讓我看看你的作文如何,可以嗎?”我本是不願給他看的,因爲我天性本就不太喜歡那種過度嚴肅、拘泥守舊的老人,但是我看他雙眼笑得像天邊掛着的又細又彎的月牙兒似的,頗可親可愛,加之我對這篇文章還比較有自信,就遞給了他,然後笑嘻嘻地蹦蹦跳跳地到淺水區和堂妹拈田螺去了。

我們伏在石板上,頭和手都極力往前伸,既想伸得很遠很遠,又不想掉下水去。想必從遠處看,我們就像兩隻大型的笨拙的爬行動物罷。我把手探進河水中,像是探進一個未知領域一般。河水涼涼的,爽爽的,我感覺到一股夏日獨具的涼意從指尖穿梭到心頭,像火車駛過隧道後的豁然明朗。這三月春城的溫度,我們的嫩藕般的手都彷彿在被慢慢消融,可心裏卻有說不出的踏實。河水還算清澈,藉着午後日光,我一半摸索一半謹慎地順着石板尋田螺。下手要又準又穩,否則輕輕一觸,田螺就不見了,儼然孫悟空打人蔘果時,果子遇土即入。起風了,河面上泛起漣漪,浮光躍金,當真是“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我輕輕鬆鬆就撿了一把田螺,可堂妹還在費力地探着。這時,那位老者衝我招招手喚我過去,我便抓着田螺,兩手溼漉漉,雙頰汗淋淋地趕過去。他笑容可掬地點點頭,眼神中帶着幾分讚許,又有幾分捉摸不透地說:“想不到你小小年紀,文章還算寫得不錯嘛,”聽他說話的口吻,我斷定他曾是個老師,“不過,有的地方用詞還不大準確。你看這裏,咱們的南河怎麼能說成是‘名不見經傳’呢?應該還是有不少文人墨客寫過南河的罷!”

也許這就是界定一個人是否成熟的標準罷,年少輕狂的人對於故鄉是有些輕蔑的,而真正成熟的人是珍視而崇敬其故鄉的,並且將她置於最高信仰。

夕陽無聲地籠罩了南河,她此時此刻是幽幽的墨藍,河中央又是一輪鵝蛋紅,河兩旁的柳林頓時安靜下來,就像貪玩的小孩受到家長的責罵。風散去,喧囂也歸去,甚至時間也滯留了,這一瞬,靜謐得讓人失去記憶;下一瞬——新津披上華燈時,浮華得讓人想要逃離。夕陽籠罩上了我們的髮梢,我們的指尖,以及我們的心頭……

無論是離家的遊子,多愁的詩人,思蜀的浪徒,無論走遍千山萬水,看遍奇山異水,他們心中永恆的答案,他們的心之所向心之所依永遠都會是故鄉,那個自己眷戀而又熱愛的地方。

故鄉的散文隨筆 篇10

同心鎖

四條鋼鐵硬漢,緊鎖。

裸露的肩以仰視的高度鼎立。心懷感念,從大水裏浮出,目光炯炯。

一幀家譜篆刻的黃河、三盛公、黃河第一閘、祖輩,四十餘頁,頁頁厚重。打不開黃河幾字彎頭上肆虐的大水,不想回眸祖輩苦難的容顏。偉岸的閘身,橋孔裏橫躺着祖輩的身板;伸展着我們的背膀;跳動着黃河岸邊兒女的心臟。聽母親激情澎湃,看兩岸柳暗花明。而今老了,抽出筋骨,直立大地。

眺望。枕着濤聲眺望土地將博大與厚重植入泥土,眺望土地上每一株植物青黃紅綠,灌漿一日日飽滿,讓兩岸生長富足,塞外江南不是神話;延着水路眺望遠方。將勤勞與憧憬深入湖心,讓蔚藍鮮活,百湖之鄉耀眼奪目。鎖定。一旦鋼鐵般信念牢牢鎖住,就鎖住祖輩的欣慰,鎖住家譜裏耀眼的一頁。

一次次仰望,一次次自豪。渴望我的信念、愛情、夢想伴隨故鄉的同心鎖一起心跳。

古箏

二十一女子,從古典裏走出。在我的故鄉丶黃河河畔,靜靜躺着。

敬慕。瞬間,高山流水走來、梁祝走來、漢宮秋月走來……悠揚的旋律在故鄉上空飄逸,故鄉活了。誰的手指拔動琴絃,將金屬的渾厚與江河的柔情彈奏得如此沁人心肺。一次次奏響,故鄉的花朵就爭相綻放;一次次薰陶,故鄉的漢子就手舞足蹈。遠方從古箏裏聽到嚮往。

故鄉把想象的血液注入古箏,古箏一日日紅潤。在琴絃上拔弄風情,醉滿天星星貶眼,惹一池湖水波瀾。

沉浸於梁祝的愛情裏,不如端坐古箏旁,將爐火鍛打的指尖深入古箏,一遍遍撫摸,尋找最悅耳的音符,拔響內心的憧憬。

帆船

站在帆船上,做一名水手,競管它是黃河河畔上我的故鄉的一坐雕塑。但我固執地站上去。很多人效仿我站上去。

故鄉把航行雕塑成渴望。我在渴望中解讀故鄉。每一次解讀,我都努力增強我的水性,避免在起風時搖擺,在大浪中擱淺,而不給故鄉丟臉。

充當水手,就把自己和風帆綁得緊緊的,每一次出海,你就能從一動不動的帆船上聽到洶涌的波濤聲以及兩岸的號子聲,你的熱血一下子沸騰起來,身體的每一根青筋祼露在陽光下,目光直視前方,抓緊舵把,奮力前行。那時你會情不自禁地躍上故鄉這條遠航的的甲板,義無返顧地當一位真正的水手出航遠行。

故鄉的散文隨筆 篇11

1963年9月21日,昨夜,我住在好友王育孝同學家,跟他一起擠在一張單人牀上,說了大半夜的話,久久不能入睡。早晨起來後,我拉着王育孝的手,奔向照相館,拍了一張合影照,留作紀念。照完相,一起到鎮人委,只見那裏擠滿了人,大都是前來送行的家人和親友。祖父、母親、大姑媽、中姑媽也趕來送我,還帶來一些自制的糕點。六點半左右,我們九位支邊知青列隊出發,登上公交車,告別母校,告別親人,告別家鄉。在車上,一位老大爺提着包東張西望找座位。我立刻給他讓座,老人連聲道謝,我說沒什麼,這是我應該做的事。抵達周浦鎮,下車去周浦飯店吃飯。午飯後,乘車直達上海火車北站。

在火車站驚喜地見到乾媽的大兒子蘇龍海哥哥。他穿着一身海軍軍裝,專程前來送行,親熱地把我拉到一旁,從揹包裏掏出蘋果、麪包、毛巾、襪子等送給我,還硬塞給我六元錢,說這是哥的一點心意,一定要收下。臨別,他還拉着我去附近照相館照相合影,留作紀念。在上海高校讀書的幾位同學也趕來送行,互相握手告別。晚上6點40分,列車駛離上海,奔赴新疆。再見了,親愛的故鄉!再見了,親愛的親友、同學!

9月22日,生平第一次坐火車,又驚喜又好奇。在火車上,領導給我們上海支邊知青每人發18元錢,3元爲9月分零花錢,15元作爲在火車上的伙食費。火車上的盒飯真好吃,有米飯、肉、魚和各種蔬菜,還有雞蛋、豆製品。這是我出生以來從未吃過的這麼好的飯菜!爲了保持車廂的整潔,我主動幫助列車員掃地。開始還有些彆扭,不習慣,不自在,以後就慢慢習慣了,自在多了。開飯時,我和周順仙同學一起,幫助列車員回收空飯盒,一直忙到最後才吃飯。夜晚,躺在座位下面睡覺,半夜醒來一看,有兩個同學閉眼坐着。我趕緊起來,騰出地方,讓他們躺在地板上睡,自己坐着休息。看到周順仙同學只穿薄薄的襯衣睡覺,怕她着涼,就脫下身上軍裝,蓋在她身上。

9月23日上午8點20分火車抵達西安,下車去西安解放飯店吃飯。路上幫唐文娟同學拎一隻包。午飯後,沒有休息,便又登上火車,駛往新疆。在火車上,又幫助列車員掃地、擦地板。我覺得這是我應該做的事。列車在飛馳,窗外的山崗、梯田、莊稼、樹木一閃而過。我驚喜地欣賞着從未見過的山區風景,感慨萬端。

9月24日,什麼是幸福?我認爲勞動就是幸福。當我拿起掃帚,來回在各個車廂裏掃地、擦地板時;當我捲起衣袖,幫助炊事員收洗碗筷、擦拭餐桌時;當我在蘭州車站幫助列車員卸下郵袋時,我就覺得從未有過的幸福、愉快。在搬運郵袋時,有三個同學也來幫忙。其中一個大個子同學力氣大,抓起郵袋往站臺上扔,差點砸在我頭上。幸虧我頭一歪,避開郵袋,只是讓郵袋的一角碰在嘴巴上。雖然嘴巴碰傷,口吐鮮血,疼痛不已,卻依然咬牙忍痛,堅持輕傷不下火線,直至郵袋全部卸完,才跑回車廂休息。

故鄉的散文隨筆 篇12

夜半時分,窗外異常的靜。我獨自躺在牀上,聽着外面僅有的一點聲音——那是宿舍樓下幾棵楊樹被冬日的寒風吹得沙沙的作響。此刻,我想起了那個生我養我的地方——我的故鄉。

在我們很小的時候,我們都學過那首唐詩——《靜夜思》。或許在那時我還不能夠體會到這首詩的含義,更不用說去領會詩仙李白的心境了。今年是我在珠城求學的第二年,每次回家時母親那期待的眼神都深深打動着我,父親則是百般的教誨。父親一直告訴我,在外要自己多動腦子,但爲人一定要正派,不可陽奉陰違、見風使舵。直到現在我一直懷疑父親的說法能適應眼下的環境嗎?每次返校我的心就像少了一點東西似的,可我始終找不到是什麼東西。反而覺得我倒真有些古時遊子的樣子了,只不過還沒有功成名就罷了。“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每次離家前我都會到處走走,多想把更多的景象都印到腦海中去。然而此刻,雖是夜深人靜,我卻想不到太多的景象,但唯獨沒忘家中我臥室後面的幾棵小白楊。

在珠城生活的一年多裏,我算是領略到了在這個社會上作爲一個人的難。在我的身邊,到處充滿着爾虞我詐,陰奉陽違的人。一次,我選擇了忍讓;兩次,我再一次選擇了忍讓;三次,我選擇了沉默。父親告訴過我,有些事情沒有必要認真,一旦認真你就輸了。自己再仔細想想,這句話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煩心的事情讓我更加的思鄉,生活中有些人我們的確沒有辦法。我們也沒有必要犧牲自己的原則去和自己反感的人相處。我們只要做到像小白楊一樣自己筆直的成長,挺拔而偉岸。樹都沒有張彎,我們憑什麼要彎腰。我們的沉默並不是東晉陶淵明的歸隱,不去彎腰是爲了更好的擡起高貴的頭顱。人們都覺得陶淵明的隱是可以效仿的,而我卻認爲當下社會根本就不適合陶淵明此類人的生存。他厭惡那個污濁的社會,但當下,我們每日爲了錢變相的去處事,甚至放棄自己的尊嚴。我們選擇了沉默,但卻沒有隱退。

有時候真的很想像水一樣,雖表面上是看去柔弱無比,但卻有無窮的力量。有時也想變成白楊樹那樣,筆直挺拔偉岸,放下一切雜念,做到心如止水。

故鄉告訴我,那裏是我永遠的家。我也願找回自己的童真,重新回到他老人家的懷抱。畢竟這個世界太讓人累心了,我想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放鬆下來。處在一種安靜的環境中,讓自己的身心徹底放鬆下來。無論之前的榮耀有多高,有多少,它最終都會化爲烏有。唯有這生活,只有自己體驗過才知道他的美好。

拿一個雞毛撣子,抖一抖身上附着的塵世灰埃,不帶走一點世俗,免得打破我故鄉的靜謐。悄悄地我回來了。故鄉,你知道嗎?

望一望外面漆黑的天,我的思緒真的是“剪不斷,理還亂,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啊”!

故鄉的散文隨筆 篇13

故鄉的記憶永遠定格在一個秋日的下午,大人們在打穀場上忙着翻曬和聚攏豐收的糧食,美麗的紅蜻蜓成羣結隊翻飛在周圍,好像在探究什麼豐收的祕密,也好像在挑逗我童年那片五彩的快樂天空。

夕陽西下時,家家戶戶房頂上冒出了黑黑的炊煙,母親們用略帶威嚴的召喚,把各自的兒女領回溫暖的家。

空氣中傳來濃烈的炒韭菜的芳香,讓每一個東倒西歪的房子都成爲極具魅力的美味糾結的謎團。我總是對謎語的結果很是嚮往。

我等待的呼喊聲久久沒有響起,喜好嘮家常的媽媽一定是在那片小土崗上和一堆早就熟識的先輩們閒聊忘了時間,她一輩子就喜歡這樣的閒聊。我從不忍心打擾他們。

我奮力揮舞小手和夕陽說着再見,蜻蜓們卻總是來擾亂我的告別,似乎怕我早早回到那人語已靜的家。

那片夕陽至今沒有落下。

我還是故鄉那個曬穀場上不願長大的孩子。

媽媽卻找到了失散已久的睡眠。

故鄉的散文隨筆 篇14

在我故鄉一座偏僻的山坳裏,有這樣的的一個家,房屋很簡樸,用泥土築成的牆壁,屋頂蓋着石瓦。正升騰着濃濃的蕭煙,在長期的柴火的燻烤中,房頂上的瓦片已經變得黝黑黝黑的,還起了一層厚厚的墨繭。

冷冷的空氣從屋頂擦過,墨繭慢慢融化成墨水,緩緩地流向檐邊,衣衣不捨地墜落而下,打在房屋四周的院溝裏噠噠地微微作着聲響。

房屋並不寬敞,也不明亮,屋內的牆壁也是黝黑黝黑的。四周的角落裏,已佈滿了黑色的蜘蛛網,將所有的牆壁連成一片,幾乎分不清那裏是牆那裏是角。屋的中間是用竹條經綸的伾風,將整個屋一分爲二,形成兩個不到二十平米的小屋東西排撻着。兩間小屋的北牆中間約一米高出,個開着一扇小窗,窗戶沒有門,只是用橫截面約5釐米的椿木加工的木方樹立相扣,窗外是用油紙糊嚴,東面的是間臥室,所以看起來比較明亮一些,西面的是間伙房,所以看起來非常的黑暗,西屋的南牆,開着一閃門,門板已經裂開了幾道寬寬的縫隙,長年累月下來,已經退化的分辯不出是什麼材料做的了,東屋南牆之外,還接着一間約15平米的院樓,院樓的西牆,開着一扇玻璃窗,玻璃早已啐了,所以依然用的是油紙糊粘的。窗戶南側的院角,直立着一根巨大的木柱,牢牢支撐着院房須出的房棟。院房的南側是一個約20平米的院壩,秋天可做碾場。再南側是一間偏房,大多是主人用來做管養牲畜的圈屋,已將蹦塌了半塊,也只能做臨時的廁所了。

記得年幼的時候,經常可見門前有一農夫,穿着一件秋衣,套着一條白裏透黑的短褲,揚着一把沉重的鋤頭,吃力地耙着。他便是這間房屋的主人——付瘋。

付瘋出生於抗日戰爭之後,年輕時學過醫,憑他的醫術,也曾在生產組裏開過診所,主要是用草藥,也曾是生產組裏萬人恭謹藥王菩薩。後來,先後得了兩個兒子和兩個女兒,老大英年早折,老二叫小文,初中文化,老三老四均爲女子,老三也是初中文化,名小英。唯有老四與我年紀相仿,曾與我同窗六年,名小芳,後來中途輟學之後,在外開始過流浪的日子。

他有一外人不可擁有的喜好,那就是跟李太白一樣,酒不離身,時刻戴着一副飄飄然的模樣,醉酒之後,喜好吟詩作對,不過他沒有自創之作,翻來覆去講的是《三國》,《紅樓夢》裏的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久而久之,組裏的人們開始厭煩,漸漸地醉酒之後也就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整天在家裏開始瘋瘋癲癲,破口大罵自家的婆娘兒女不說。還三番五次的提刀動斧,弄得自個家裏雞犬不寧。

無賴的家庭鬥爭,小文離家出走了,小英去了婆家,小芳也長年飄蕩,婆娘也跟着小英去了女婿的家裏。剩下的只有一座蕭條的房屋,和一個孤獨的付瘋。我也背景離鄉,去了咸陽,開始我的中專就讀之涯,每當寒暑假返鄉之際,我總喜歡去看望那個酒後失控的“李太白”。曾有一時,我看到他削去了頭上的頭髮,獨自坐在伙房的窗戶下,正叼着一支長煙鍋不停地哼哼着,還以爲他是病了,靠近他的身邊一了祥情之時,誰知,他毅然祥和地對我笑了笑。先是簡練問候之後,便說自己已經靜身,歸於佛門,自稱爲煙火和尚!隨後又是三國,紅樓夢的什麼,亂七八糟的說了一團。

也曾有一時,聽鄉親說,他留起了長髮,自稱爲自修道人。

在我家旁邊居住的鄰居,都有了新的變化,變化不了的,唯有他們樸實的心靈,年輕的在外面,年老的在家守着自己耕耘的那些土地。在我長期的奔走中,總會尋時重回故土,看望那片陳舊的土地。也便曾幾何時,來到付瘋居住的山坳邊看看他的情況。有一次我聽見他在屋裏說話,仔細一聽,卻沒有第二個人的聲音,原來他在自言自語地說着:“我——煙火和尚,自修道人,今晚下面條,再來幾杯食來香,兒女皆散去,獨居更快樂”他說的食來香不知是什麼意思,也許就是他最愛的酒名吧,不然爲什麼會起個如此動人耳目的名字呢?

一個完整的家,卻變成如此荒涼的孤院,不知道付瘋在想些什麼,或許在爲自己的所作而感到滿腹的悔恨,或許在爲自己孤單一人生活而懷淡淡的滿足吧!在我的眼中,着他便是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中第二個穿着長衫而站着喝酒之人罷了

日本鬼子已經投降幾十年了,共產黨領導的新中國,漸漸強大起來,並且踏上了世界之最的軌跡,我們的生活是幸福的,而在那些偏僻的地方總有那麼些有趣的事。倘若你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就要去珍惜,去用一生的愛護承擔起家的責任,千萬不要一時的糊塗毀之耽耽。

故鄉的散文隨筆 篇15

爲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爲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艾青

在我的記憶中,故鄉是一個美麗的地方,那兒有巍峨山,那兒有清澈的水,那兒還有一望無垠田野。故土不但是我出生的地方,而且那兒還充滿了我童年的歡聲笑語。

我愛我的故鄉,我愛故鄉的山。

故鄉的山不高,也不陡,但也不矮,很常見,很普通。故鄉的山猶如一位少女,正在精心的打扮着自己,花木,鳥獸就是它的裝飾;它猶如一個健壯的青年,向着天空,向着大地怒吼,那一片綠,不就是它正向着朝陽奮進的標準嗎?故鄉的山歷經滄海桑田的變化,見證着故鄉春夏秋冬的交替,也見證着我一年一年的長大。

我愛我的故鄉,我愛故鄉的水。

在我的故鄉有一條清澈的小河。小河很清,遠遠望去好似一幅畫卷映襯着藍藍的天、白白的雲和青青的山。走近一看彷彿一片玻璃透過它可以清晰的看見水底的卵石、細沙和魚兒。在我心情不好的時候,小河就像我的好朋友傾聽我的心聲,我拾起一粒石子,扔向河中,就好像把我的煩惱告訴她,平靜的河面頓時激起層層水花,好像在迴應我的心聲。小河不僅是故鄉的河,更是我孤單煩惱時心靈的棲身之所。

我愛我的故鄉,我愛故鄉的田野。

每當我走在回家的路上,都會被家鄉這片綠色的田野陶醉着。一望無際的田野裏,到處翻滾着綠色的波濤。那被小路劃成棋格般的田地更是被綠色覆蓋着。滿山遍野的綠,把我的心也染綠了。故鄉的田野不僅綠的讓人陶醉,而且更是一個讓我自由飛翔的地方,赤腳在田裏追逐蜻蜓,發現田埂中的小蝌蚪,在田野間嬉戲。故鄉的田野是我童年自由的天地。

我愛我的故鄉,我愛那一片故土,我對故土流露出的是我的那一抹難忘的思鄉之情。

故鄉的散文隨筆 篇16

阿城給我的第一印象是破舊。可能是剛下火車看到陳舊建築的原因。

某些時候,有的現象很有意思。比如我對大金國的歷史所知甚少,還不如對金庸筆下一個虛擬人物瞭解的多。

當車在阿城內行駛,看到金、上京之類的字眼時,我先想到的是,完顏洪烈,這裏就是你的故鄉吧。

想想女真,從這裏起步,征服中原,遷都燕京,的確有他們崇尚的海東青精神。

看過博物館,和徒有虛名的金太祖陵。既已遷至大房山,這裏怎麼能再稱之爲他的陵寢呢?

尋找金上京會寧府遺址,費了我一番周折。原來它就在眼前,卻茫然不知。

周圍一個居民笑着對我說:“城牆就是那土堆呀!你去看過完顏阿骨打陵墓沒有。”

我也笑了:“看過了,也是土堆。”

多少歷史,都歸於這塵土。

象北京的金帝墓羣,如此聲名顯赫,也逃脫不了被後世毀滅的命運。

而曾經的會寧府,只是這綿延的土坡,類似於堤壩。有一段較高,我爬了上去,遠眺,唯見莊稼村莊。

穿的是裙子靴子,下來時很是麻煩。不由覺得,還是不能小看這古代城牆呢。

八百年前的往事,亂世流離。那時曾有多少江山美人,多少英雄奸臣。多少國破家亡,慷慨悲歌。

想起很多片斷,很多故事。

後來去看了阿城清真寺。這古老的建築,同樣經過毀壞,修復。只是現在清晰可見,就在眼前。

而金的那段歷史,我只能夠去想象。

就象在金太祖最初的陵墓前,去想象他的那段人生一樣。

不堪異族殘暴統治,憤而起家。可是後來的金,對自己掌中的異族,何曾沒有殘暴。

在評書裏,岳飛是英雄,金一直是外敵。

即使在武俠小說裏,也一直覺得完顏洪烈殆思竭慮維護的,不是正統。一直把他爲國的所有努力與陰謀詭計聯繫在一起,總象正邪不兩立,各路武林人士對他有民族大義的憤慨。

歷史是很難明訴的,更難以簡單用是非正誤區分。

……

還是現代的一切更爲精確宏偉。雖然我們正在諦造着下一個歷史。下一刻,一下個幾百年,我們留下的一切是否還在。又有誰來緬懷今人。

故鄉的散文隨筆 篇17

每個人都有一種故鄉情結,故鄉承載着我們年少的記憶,那些純粹的夢想,那些張揚的青春,那些純粹的喜怒哀樂。我們長大離家,爲自己的夢想四處奔波的時候,偶爾閒暇時候憶及故鄉,滿滿的都是懷念。

懷念中總會帶着茶香。故鄉人有飲茶的習慣,很小的時候就喝茶,一晃多少年,飲茶早已經成爲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喝茶的時候,眼前依稀所見到的,是和煦的陽光,是盎然的茶樹,耳邊迴響的,是一串串親切的笑聲。

離開故鄉真的很久了,很多記憶都有些模糊了。但茶香從來都不會忘。我覺得歲月就是茶,茶就是歲月,無論歲月如何匆匆的過去,無論那些曾經記憶深刻的映像如何模糊,只要茶在,只要飲茶的心在,那麼那份純真,那份快樂,那份美好,就永遠不會隨時間流逝而褪色,相反,它像普洱茶,時間越久,心頭泛起的,就越是濃郁的味道。

故鄉的茶香,好像一條紐帶,將自己與故鄉緊密相連,無論滄海桑田,無論時間過去多久,只要這種情感的維繫在,心頭就永遠不會迷茫,會永遠記得自己來自哪裏,記得故鄉陽光照在身上的溫暖,記得輕風吹拂在身上的清爽。

此茶香處,便是故鄉,茶香飄飄,思緒飄飄,一切都是熏熏然的,醉倒在茶香中吧,茶香中可以做一個祥和的夢,夢中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故鄉的散文隨筆 篇18

河水輕輕獵獵向低處流淌,有一個女人,像是姑娘,蹲在河邊,洗衣裳。

聽路過的人問她,她的心上人回來了。十多年了,姑娘一直在等着他,等他抱榮歸故鄉,與他,蟄伏在身旁。

可是,世事不容人幻想。

或許命運,註定這樣。

在那條唯一回家的路上,多少次等待落空,多少次企盼折服,多少次徘徊,悠悠記他於心上。

他,也就註定了在她的心上,徜徉。她,註定被他將自己的心注滿,然後封藏。她活着,唯一企盼的就是見到他的模樣。

見見他,看看自己許久以來,從未更新的回憶是否懈怠了他的容顏。腦子這個系統,只有在他那才能下得補丁。

梳子一不留神滑下地,濺起一聲輕音。客日的人歸故里,不如留存幾份回憶,遍地可以生根。

孤獨,就在一個平靜的日子裏,突然拔地而起。

思念,就在這個風平浪靜的午後,一時暗潮洶涌。

一時間,那個身影碎了一地,那個想念的人,在痛苦中,卻至始至終都沒有在眼前出現過。沒有親眼看到,所以不肯罷休。

在他的眼裏做個孩子,只做討他歡喜的事。

何時告訴她他的歸期,她已無限祈盼。在亙古不變的歲月裏,她的臉頰是長上遠方來自憂鬱的皺紋。

她,看上去顯老了。

她,也真的頭髮都白了。

要現在凱旋歸來的他,見到如此衰老的她。她,還會是青春時最美的容顏嗎?

他笑了,望着她。

他沒有拒絕回答。

在這樣一個和少女時代一樣的時間,他的女人蹲在河邊,就眼前看來,年代並不是十分遙遠。伸手可及,揩過她心頭微微的心疼。

但已經學會不再流淚,指尖蕩過清水的柔軟。傷口的疼痛,也就在那一瞬間,和粗魯的布衣分離。

但誰,不在時刻期望天使,替我保佑你的平安。

壯志一聲吶喊,築起不倒的城牆。從此,我們不死不傷,無堅不摧!

可堅強,也是活着唯一的鑰匙,寄宿於緊扣的門扉。

故鄉的散文隨筆 篇19

生活太匆忙、太繁瑣、太沉重,我們沒有時間聆聽。精神太疲憊、太緊張,太壓抑,我們沒有心情聆聽。那麼很多個獨處的時刻,我們會幹什麼?

夜晚,當夜幕降臨,當濃重的夜色籠罩整個大地的時候,我們獨處於一隅,扭亮一盞小燈,任心緒飄蕩;任那橘黃色的燈光柔曼一壁的心事。打開音響,開始聆聽。聆聽歌聲,聆聽莎拉.布萊曼那天籟般的空靈、飄逸的歌喉。讓風輕雲淡的音符在黑夜的每一個角落響起,讓輕盈、惆悵而淒涼的歌聲穿越星空,撞擊心靈。這一刻聆聽一種感動,聆聽一種精神上的合唱與思緒上的共鳴。穿越斯卡布羅集市,我們感受到的是戰爭的殘酷與罪惡,感受到每一場戰亂,存活都是一種勝利,在沒有什麼正義與非正義可言的戰爭之中,生命是惟一可以言說的東西,而愛,讓人們可以不輕易放棄生命。

寂靜的下午,當夏日疲軟的陽光透過玻璃窗照射進來,當細碎的陽光斑駁一地旖旎如夢的樹花的時候,我們手拿一本詩詞集,我們在聆聽。聆聽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宏大志願與滿懷抱負。在“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的懷才不遇、報國無門中感受詩人的“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的無可奈何與縱情山水、消極遁世的桃源思想。存在與虛無在這一刻交替輪生。

穿越了千年的歲月,我們在聆聽。聆聽李煜古老的悲問:“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千古一問,一字一淚,一聲一泣,“草木含悲,風雲易色”。然而,歷史終究還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歷史匆匆,是不會爲某一個人停留下她急促的腳步的,她大浪淘沙般的氣魄也不會對一個“國家不幸詩家幸”的“亡國詩人”產生半點的同情與憐憫之心歷史的前進與更迭必然是以一個時代的終結與一個君王的悲劇性的命運爲代價的。“國家不幸詩家幸”也只是歷史的必然與個人命運的必然。

八月的早晨,陽光明媚而溫熱,被空調過濾掉的熱氣在窗外四處遊蕩。寂靜的心,此刻是如此恬美,因爲正沉浸在《瓦爾登湖》。在梭羅的筆端裏聆聽這裏對清澈見底的純粹生活的訴說。選擇這一份遠離喧器的恬靜,聆聽生活的教誨和真善,讓自己“不至於在臨終時才發現自己不曾生活過”。我們的心隨着孤獨、寂寞的梭羅在這裏建築木屋、開荒種地、沉思寫作,沐浴在瓦爾登湖的月光中,陶醉在癡迷的幻想裏,過着一種原始、純樸、自然、遠離塵世的隱居生活。在遠離塵世的這一刻感受田園生活的甜美,感受這寧靜世界的久遠與心靈的交融。

聆聽是一種美德。可以讓我們沉澱思想,存留純淨;剔除雜質,保留淡定。聆聽是精神的享受,思想的深遠。記得有一位美國女作家曾說過,溝通的最高境界就是靜靜地聆聽。的確,聆聽所表現出的正是一種寬容、謙遜的人格,也展示了對他人的尊重。而一個善於聆聽的人,必然是一個對他人還有敬意,知道尊重他人的人,而這樣的一個人,往往是我們願意與之交往,願意彼此傾訴與傾聽的人。美國前總統比爾。克林頓就是一個非常善於聆聽的人。他每次和人談話的時候,總是專注的注視着你,專注於聆聽你的話語,這爲他贏得了很多的好感。也最終爲他贏得了總統的寶座。

聆聽是一種感動。一次知心的接觸,一次傾心的交談,一次認真的、專注的傾聽,都會對我們的人生以及人際交往產生巨大的影響。而那些善於聆聽的人,必然是我們傾訴的對象,是我們賴以交往的精神依託。我們往往會因對方對我們的促膝交談而感動,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因之而純粹,而簡單。有人說,人在六分鐘內可以決定彼此能不能成爲朋友。這期間聆聽起到很大作用。心與心的交往,精神與精神的碰撞,常常使聆聽得到昇華,使聆聽達到了至高至純的境界。

聆聽是一種難忘的記憶。很多個似曾相識的歲月在一天天逝去,而我們的記憶在一天天遙遠,猶如黑夜裏的流星曇花一現,而聆聽使我們回朔過去,拉回那不曾遠去的歲月,喚醒珍藏在我們心底的那份感動與記憶。聆聽再次照亮我們的人生,審視我們的步履,使我們有機會、有心情回首一下曾經的履程。回顧與展望,將使我們的生活更加明媚,更加值得珍惜。

讓我們學會聆聽。學會聆聽,我們得以用他人的眼光審視自己,以此完善我們的人格。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聆聽是一個完善自我、審視自我的途徑。

學會聆聽會使我們精神崇高,思想悠遠。使我們知識豐富,心底明淨。學會聆聽,學會交談,也就學會了一種智慧的態度生活。

學會聆聽。讓我們在自然界的山山水水中,放飛心情。丟開一切羈絆,聆聽自然,聆聽心靈。聆聽每一次花開,聆聽每一聲泉淙;讓我們丟開自我,丟開矜持,放棄獨孤,放棄寂寞,帶着一份真心,帶着一份赤誠,用心聆聽,打開心扉,感受這世界的美好,感受那份難得的心音,感受世界這一刻的律動.

故鄉的散文隨筆 篇20

我的故鄉,地處雲南高原滇中腹地的大山深處,這裏巒峯疊嶂逶迤,溝壑延綿縱橫,道路崎嶇險陡,樹木葳蕤叢生,肩挑扁擔,無法施展,運進搬出,得全靠揹簍。

山居的故鄉人,出門砍柴、摞松毛、耬腐質土,離不了揹簍;下地割豬食草、掰包穀、挖洋芋、割牲口草料,離不開揹簍;遇到起房造屋需要搬運土石和瓦磚這樣的重活、累活,更離不了揹簍;即使農閒下來,婦孺們歇息的時候摘桑果、櫻桃、雞嗉子、黃鎖梅、楊梅也離不了揹簍。即使故鄉人偶爾到城裏來,在熙熙攘攘的鬧市裏擠來撞去,在琳琅滿目的商店裏購物,在排成長隊的銀行裏存錢取錢,揹簍也從不離身。就這一身裝束,要捎口信回去,要託他們辦事,故鄉人一點不難找,在通往故鄉的那個城市路口,他們中午就一窩扎地揹着揹簍下車來,下午又一窩扎地揹着揹簍上車回去,即使他們混雜在來來往往的人叢裏,他們背過揹簍的身板永遠不會走樣,只要伸手一搭那厚實的肩,回過頭來的,準是故鄉的笑臉。

故鄉人依山而居、臨箐而歇,以石爲骨,以土爲膚,以草木爲毛髮,以泉水爲血液,以山路爲經絡。朝出於山,暮還於山,不管是運進還是拿出,揹簍是故鄉人最好的載運工具。

故鄉的揹簍,大的叫籃,小的叫籮:又粗又壯,看着就讓人心生畏懼的叫花籃,背在身上,卻是四面通風,輕巧涼快,故鄉人用這樣的大花籃來修菸葉,耬松針,割山草,背糠裝料;像盛開的喇叭花,口寬底窄,便於裝卸的是密籃,是故鄉人最常用的揹簍,人們用它來背運圈糞、洋芋、包穀、土石、磚瓦;比密籃還小叫背籮,故鄉的背籮,像陝北人的腰鼓,多半系掛在女人的腰間,種地點塘的時候,男人在前面揮鋤打塘,女人腰背上就係掛着這樣一個背籮,裏面裝着金燦燦的谷種,伸手一抓,即可抓籽點塘。有時需要套種,一個女人的腰背上往往就係掛着兩三個這樣的背籮,點黃豆,點包穀,點南京豆,點瓜,點向日葵,各佔各的塘,各領各的行,一點也不會出錯。故鄉的女人別看她們個個長得“傻大憨粗”的模樣,幹起活來一點不含糊,她們手腳麻利,農閒下來,腰背上再次系掛着背籮,相約去山裏摘野果,紅紅綠綠的楊梅,黃窩窩的鎖梅,麻點斑斑的雞嗉子,癩頭和尚一樣的白頂果就裝滿背籮,坐着纜車,跑回村子;雨水季節,溼漉漉的故鄉女人腰背上系掛着溼漉漉的背籮,跑進溼漉漉的林子裏去,不消多時,溼漉漉的背籮裏裝滿溼漉漉的菌子,溼漉漉的菌子沾滿溼漉漉的草葉和樹葉,冒着騰騰的`氣浪走回村子。後來,城裏紅紅綠綠的塑料提兜被風一吹,刮進了藏在山裏的故鄉,故鄉本來就喜歡穿紅披綠的女人,腰背上的背籮漸漸地退伍,換成了輕巧的塑料提兜。

故鄉,人閒可揹簍不閒,農閒時節,故鄉人將揹簍刷洗乾淨,支在避風避雨的地方裝糠裝糧;就是背爛底的揹簍,故鄉人也不捨得扔棄,抓一把松毛墊在爛揹簍的“屁股”上,或支在屋檐下搭着的兩根木頭上當雞窩,或支在牆隅裏抱小雞;或將還沒有徹底爛底的揹簍“屁股”徹底撕爛,削一根木棒,栽一棵樁,用來罩置防護剛剛栽下的幼苗,防止豬供雞扒……

揹簍是故鄉人的命根。山居的故鄉人,家家戶戶離不開揹簍,人人都有稱身的揹簍,背在身上,既適身又舒服,不耽擱農活,可以說,沒有揹簍,故鄉人還真難成事,沒有揹簍,故鄉人還真難吃上飽飯。故鄉人家,如果家裏沒有幾個像樣的揹簍,很容易遭人笑話,甚至被視爲貧窮;故鄉人,如果沒有適身的揹簍,很容易被人當作懶惰。像傳家寶一樣,山居的故鄉人,從上輩到下,人人都有自己的揹簍。農忙來臨前,人們都要搶着把篾匠請到家裏來,好吃好喝地寬待,讓篾匠靜下心來,根據自己家裏不同人的身材編制出不同身量的揹簍,好在農忙到來的時候人人都派上用場。新編出來的揹簍帶有竹子的青綠與清香,厚實而笨重,等背過一兩水之後,原先的青綠漸漸變黃,而且經常與肩背摩擦的地方就會發出光亮,等整個揹簍變成黃金色的時候,揹簍也被磨得金光閃亮,故鄉人揹着這樣的揹簍,就像是身上揹着黃金,腳步穩當,心裏塌實。這個時候,故鄉的揹簍就像人到中年,什麼風雨沒有經歷過!什麼榮辱沒有見識過!更多主要的是:還有什麼坎坷不可逾越的呢?

故鄉人的故事,揹簍裏講着;故鄉人的歌,揹簍裏唱着;故鄉人的愛情,揹簍裏演着;故鄉人的生活,揹簍裏揹着。

揹簍是故鄉人的象徵,背在身上,故鄉人的飯桌才豐盛,日子才過得塌實,心裏才坦然……

故鄉的散文隨筆 篇21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地悵惘,彷彿霧裏的揮手別離,別離後,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故鄉的背影······”翻着蒙塵已久的席慕容的詩集,我的眼中霧濛濛的一片。有多久了?沒有回去看看詩裏的故鄉。故鄉的山還是青如眉黛吧?故鄉的人還是清澈見底吧?故鄉的一切還是依舊年輕吧?而我,已白髮蒼蒼。

離開老家已經六十多年了,年輕的時候,總是想逃離着家鄉的一切。去遙遠的城市,假裝是一個堅強的女子,日日拼搏奮鬥。每當異鄉孤獨,總是會想起故鄉的山山水水。

老家在四川南部的小鎮,叫九絲城。老人說,所謂九絲,就是用九兩蠶絲可以將整座城圍起來。這是一個有故事的小鎮,山上有明代的石刻,山頂住着一羣古老的民族。老人說,山頂的舊址,是僰族人的故居。據史料記載,四百多年前僰人在這裏生活,建武城是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稱夜郎市,九絲城山是僰人的軍事根據地。僰人的首領爲阿大王、阿二王、阿三妹,人稱“阿氏三雄”,僰族是當時西南地區勢力較強的一支少數民族,由於不服朝庭統治,於明萬曆元年(1573年)被消滅於九絲山上,從此僰人銷聲匿跡,只有千仞絕壁上懸棺古墓留下不解之謎。望着懸崖上的懸棺留下的遺址,少年時的好奇心總是砰然而生,多希望有天可以攀上懸崖,解開僰族的神祕傳說。

最喜歡,是故鄉的雨。夏天是不匆忙的季節,若遇上雨天,一家子人都呆在家中,那是最愜意的。大人總喜歡三三兩兩的湊在一起,便是一桌麻將,而小孩子,則守着電視,笑的嘻嘻哈哈。其實他們不知道,端個搖椅,放在陽臺上,或是安靜的看着密密麻麻的文字,或是大聲朗讀詩歌,或是看着飄灑的雨,其實最好不過。那些年輕的雨季裏,遇見了三毛,遇見了席慕容,遇見了李煜,遇見了有趣的文學世界。

春天的故鄉,是個繁忙的季節。春耕的山上山下,都是農民的身影,有老人,有青年人,有小孩子,全家一起出動,風風火火。挖地,種玉米,除草,殺蟲。三月的春天,繁忙而充實,勞累的時候,擡頭一看。對面山坡上全是金燦燦的油菜花,黃豔豔的一片連着一片,彰顯着付出和收穫否認魅力。

秋季的故鄉,更是散發着濃郁的喜悅。黃燦燦的稻穀在眼光下特別的耀眼,這個豐收的季節。總是三家兩戶的湊在一起,你幫我,我幫你,不亦樂乎。山上的梯田,逐漸逐漸的變得光禿禿的了,而農民的穀倉愈來愈滿了,談笑中透露着滿滿的幸福。繁忙的秋收季,無法阻擋童心的飛揚。樹上的蟬,地裏的螞蚱,山上的蛐蛐,田裏的泥鰍,總是惹得一撥一撥的孩子追逐。瞬時間,漫山遍野都是歡聲笑語。小小的九絲城,樸素的一羣人。

故鄉的冬是有雪花的冬,某個冬日早晨,推開窗戶一看。外面早已是白茫茫的一片,山上,地裏,菜園裏,雪白雪白的。起牀,把火爐少的旺旺的。一家人圍坐在火爐旁,磕着瓜子,拉着家常,其樂無窮。頑皮的小孩,總是不聽大人的囑咐,固執的跑到庭院去。呼朋引伴,很快就組成了雪球作戰隊,飛過來飛過去的雪秋,成了雪白的焦點。這時,大人早已忘了因怕孩子感冒而不讓孩子出門玩雪,都童心未泯的加入打戰的球隊。

故鄉只是個小小的山村,而小小的山村裏,有着大大的童年快樂。

故鄉的散文隨筆 篇22

若說,暗戀的故事,是一種落寞的幸福,那便是故鄉。

繁華中不曾有大自然的風情,車流涌動的都市,更是少了清寂與安靜的祥和,我所深情的懷舊,依然是故鄉的綠蔭草動,飛鳥羣聚,蟲蛙鳴叫,小河唱出愉悅爛漫的歌謠,雲朵在我的頭頂走過,風輕輕撫過我的臉。

春夏時節的故鄉,像是煥發了一種活潑的朝氣蓬勃,楊柳依依,搖曳着動人的姿態,碧綠的田野,麥穗在微風中飄起了浪花,遠山處,遍野的油菜花芬芳爛漫,撲鼻着醉人的花香,古橋在陽光普照下,顯得如此疲倦,蔚藍的天空中,風輕雲淡。就在我長途跋涉,歷經萬水千山的長旅,重返故里,再次投進故鄉的懷抱時,我又一次與濃濃的鄉情輕吻。

故鄉沒有莊嚴的樓廈,沒有車流涌動的繁華,沒有鬧市中,紛擾的喧囂和人海,沒有集體小販擺攤的吆喝,更沒有驅馳車馬,不曾帶有任何風雅,但故鄉有一種深厚歲月席捲,漂洗後的風情韻味,那就是我與我,在歲月中奔跑而永不失散的鄉情,她是我在狂風暴雨中不曾迷失的導航,當疲倦的靈魂找不到歸宿時,是我溫暖的避風港。

此時已是黃昏時分,揹着沉重的行囊一路行來,穿過鴿子林的小徑時,全身充斥着這種久違的清幽,我並不陌生這片樹林,對於這片樹林,我有着濃厚的情感,一草一木,都見證了我兒時的成長,它是我兒時最快樂的樂園,更與我的情感,凝結了記憶的不可磨滅,醞釀成歲月路上的一罈老酒。

聽老人講,鴿子林在遠古久遠的年代,埋藏了許許多多的故事,它與故鄉有着親密的情感,故鄉的這片土地,更與鴿子林,有着斬不斷的情脈。鴿子林中,是鴿子的棲居的大家園,每到初夏,夜幕降臨時分,成千上萬的鴿子都從四面八方飛來,這片樹林,也成了它們生活的家園。

小時候,鴿子林是我和小夥伴門常常出沒的地方。傍晚,向着夕陽映紅的天際,一路奔跑而去,都要在鴿子林玩耍數小時,每次回家都會遭到母親的嘮叨,她所擔憂的,並不是我玩多久,而是夜幕下的林子,總會有野獸之內的出沒於此,所以母親告誡,下學之後別停留太久,天黑時就回家。

故鄉與樹林,樹林就像是故鄉村莊的一把傘,祖上時期,故鄉經歷了一次暴雨的災難,鄉親都被暴雨所圍困,暴雨帶給故鄉,一次毀滅性的噩耗,經歷這一次災難後,故鄉從此有了鴿子林的守護,在塵煙歲月中,歷經了多少春夏秋冬的四季。泥牆磚瓦鑄造的家園,茂盛碧綠的樹林,更是故鄉最靚麗的風景畫。

古橋河畔,流水洋溢着美麗的身軀流向遠方。這條小河,它與故鄉朝夕相伴,在扶風淋雨的歲月裏,成爲故鄉的一條命脈。我不知道它來自哪裏,也不知道它將要流向何處的大海,但我知道是它,養育着故鄉的每一個生命,更加準確的說,它便是故鄉的母親,撫育我們成長,用甘甜可口的乳汁,餵養着代代故鄉人。

故鄉有座石山,喚名爲雄鷹山,遠處看,巍峨且霸氣,像是一頭老鷹,擺着一副將要起飛的姿態,張開羽翼,眼望遠方的天際,起飛翱翔的樣子,才以得此名。山下便是一望無際的麥田,微風起,還未熟透的麥穗,輕輕搖着頭顱兒,波動出風中的海浪。天空的雲朵就像羊羣一般,總會奔跑出形態各異的圖案,大小不同。

雄鷹山,是故鄉的象徵,更是激勵着一代代年輕人,從小便在腦海中已雄鷹爲樣,無論在事業還是未來的崎嶇道路上,必有雄鷹的信念,勇於翱翔而不言失敗的精神鬥志。長短不同,日新月異,我與故鄉不可割捨的回憶,清澈的從我的腦海中,靜靜的流過,太多厚重的情感,無論流年給我怎樣的漂洗,沉澱出的總是我對她濃濃的熱愛。

故鄉物語,它的故事,更是斑駁而婆娑起舞的山水畫,是與海天接連的黃昏意境,無人能懂它的美,更無人體會它的落寞與輝煌,這就是我的故鄉,它從不與繁華爭鬥,它貪婪一份與世無爭的寧靜,它不爲名利而追逐,它喜歡把故事,深藏給流逝的歲月,它喜歡用慈祥的雙眼沉默的而望,等待每個遊子歸來,與它熱情的擁抱。

我回來了,我的故鄉,我的記憶和我兒時過往,回到你溫暖的懷抱,我已不是兒時鴿子林打鬧的幼童,更不是雄鷹山看夕陽落下追趕的孩子,不是麥田的月色下,驅趕蟲蛙的少年,我在歲月洗禮的路上,今昔已成長成人,帶着成功和喜悅,帶着這滿腔熱血,來探望你了,來聽你的物語,看你的慈祥。

故鄉,你是我生命裏,永不消散的歌謠,你是我成長中的見證,你是我在靈魂疲倦時,從不忘卻的歸宿,你是我在滄桑世事中,樹立起了永不倒下的信念,你的柔情是我心中,能所穿透靈魂的暖,是你在光陰背後,指引着曾執着和迷茫的我,我習慣看你故事,更懷念光陰背後,你走過的模樣,故鄉,你更是我心中最深長的牽絆。

故鄉的散文隨筆 篇23

童年的時候就清楚記得我家的老屋是上上世紀的建築,雖幾經改建,但任保留了原有的面貌,高高土牆內灌以密密支撐的禾木柱子,憑藉四周柱子的支撐又建一土樓。記憶中,老屋曾改造過兩次。改造前的老屋是以草修葺的房頂,年頭太久,祖母催促父親將屋面換成鮮豔的紅瓦。那時我家也屬於貧寒階層,但老屋畢竟是祖輩傳下來的,相對當時整體鄉鎮建築,又屬那個年代最爲堂皇的,克服困難,還是要將它維護一下。

老屋也能算是盧集的鄉間名勝,當年門口是長長的街道,遇上逢集,門口來來往往的人羣摩肩接踵。走腳小販擺開了攤子不住地吆喝,孩子們繞着街道巷子奔跑戲耍。偶有過往的人羣仰頭看看老屋土樓的房頂,竊竊地嘟噥一聲:“喏,這家有錢”!

聽我爺爺說老屋是他用二斗玉米從殷姓地主手中換來的,當時老屋土樓很是很風光,生意據說做到南京,上海,只是後來土樓鬧狐仙,財主害怕就轉給我爺爺了。於是土樓變得讓人害怕起來,自已一個人從不敢上去,沒事就站在樓下向上凝視,胡亂猜想。天上白雲飄過,像有飄逸俊俏的狐仙飛來。太陽落幕黑漆漆的,土樓彷彿傳出咚咚腳步,想着狐狸長長的尾巴,狹長的嘴,嚇得撒腿便跑。

在舊時的農村建房子幾乎很少用得起磚做基礎,我家的老屋卻是六層磚的地基,且是青磚,牆體則是麥秸稈和泥再用木柱榫卯壘起,屋頂用禾木、蘆葦杆蓬蓋的,上面再修葺以麥秸杆以防漏雨。日本鬼子侵略中國年代,那些爲所欲爲的鬼子把太陽旗插在老屋房頂,鬼子進村的步伐驚起深夜的犬吠和雞鳴,讓這個世紀老屋發出過正義的哀鳴,在那個暗無天日的年代,老屋顯示出太多的無奈和無助。

二十年前,祖父因病離開了老屋,臨走時拉緊我父親的手向老屋莫明指了指又疲憊地回頭看了一眼土樓。那天,我們全家的哀泣使老屋蒼老了許多,那棵由爺爺親手栽在老屋庭院中的棗樹也悲慼地揮手送別,遒勁的樹幹和婆娑的聲響像祖父諄諄教誨的話語,老屋依然還是忠實的聆聽者,此後每次回老家看到這棵小棗樹的時候就好像看到了祖父的身影。

父親接過了老屋打算把老屋拆了重新蓋幾間新屋,但祖母堅決不同意“這個老屋是幾輩子人居住過的,承載了我們這個家族太多的風雨和血淚,雖然破舊,但也能遮風擋雨,將屋面換成清一色的紅瓦將就着住吧!”於是就順着祖母的願,修葺後再用石灰水粉刷一遍,甚是整潔;在父親的打理下,土樓裏變得有條有理,父親把它改進成他的裁剪工作室,屋內掛滿了父親的裁剪樣板作品,祖父留下來的老式桌子成爲老父親龍飛鳳舞的舞臺,閒暇時父親依窗而坐拿着喜愛的裁剪書籍愜意地消磨時光......

好奇總會戰勝恐懼,終有一天我偷偷爬上土樓,一股刺鼻的書香味道沁人心脾,幾隻閒置的櫃子裏翻出很多線裝古本三國,紅樓夢......我頑皮地將幾本書撕了疊成紙牌玩耍,最終被父親發現把我訓了個遍體鱗傷。近幾年,老父親在我要求的同意下也會到城裏來住上一段時間,每來時老父親都回頭顧盼老屋,依依不捨地離開了老屋,其實我看得出來,父親是不願意離開老屋地;春節剛過,天氣稍有轉暖,父親就鬧着要回老家,在父親的嚴詞要求下我只好在麥收前把老父親送回了老屋,繼續過着和老屋相依相守的生活,也把我和家人的牽掛帶回了老屋。老屋也在歲月的滄桑中靜靜的,默默地等待着。

前幾天,我回老家看父親,走進老屋,一幕春天的景色已被老父親攬收在老屋四周,門口擴建一菜園鬱鬱蔥蔥,院後襬滿了花草,呈現生機勃勃的碧綠,院中祖父栽植的那棵棗樹也露出青綠嫩葉,但缺少了往日的遒勁與蒼拔,更多的是滄桑,老屋,您還記得我嗎?

故鄉的散文隨筆 篇24

在我的記憶裏,故鄉是有味道的。這種味道是特別親切的,獨一無二的,溫暖心扉的,深入骨髓的,令人沉醉的,難以忘懷的,是彌久生香的。

——題記

這種味道是人生最初的記憶,是從童年開始,然後隨着月歲的流轉,慢慢沉澱,日漸豐滿。無論你走到哪裏,無論你身在何處,都能憑藉這一抹溫馨的氣息,讓一顆疲憊的心迴歸故里,找到那一種久違的感動,投到故鄉溫暖的懷抱裏。

故鄉的味道,就是那嫋嫋的炊煙的味道。每當暮色向晚,那縷縷炊煙升騰在空中,瀰漫在黃昏的街頭,你深深地吸一口,眯起眼睛,你便會沉醉在這濃濃的鄉情裏。我喜歡這故鄉的炊煙,這是對故鄉一種深深的眷戀,嗅着炊煙的味道,我彷彿聞到了母親的飯菜香,一看到炊煙,我就會想起了那熱乎乎的炕頭,暖暖的感覺,涌上心頭。

故鄉的味道,還是那濃濃的鄉音。那一聲聲喊着我乳名的呼喚,總能換醒我心底那一絲絲柔軟,那帶着泥土氣息的話語,是你走遍萬水千山也尋不到的最妥帖的安暖。我雖然沒有和故鄉遠離,但每次踏上家鄉這片熟悉的土地,聽到這熟悉的鄉音,依舊是那麼的親。放佛只有在這裏,纔沒有虛僞的寒暄,做作的恭維,只有真切的溫暖,簡單的問候,卻讓你久久感動。

故鄉的味道,就是幽幽的夜空裏,那一輪圓圓的明月。月光下,我們一起唱着兒歌煮月亮,月光下,我們一起玩遊戲、捉迷藏。我一走,月亮也走,我在街上,月亮就在街上,我回到家,月亮就在家門口,那一輪圓月啊,始終在我的頭頂上。不知在多少個幽深的黑夜裏,我們就是這樣尋着月亮的那一縷銀白的光,嗅着月光的味道,才找到了回家的路。

月是故鄉明,城裏的月亮也是大而圓的,但她終究抵不過故鄉的月亮,因爲故鄉那一輪明月早已鑲嵌在心底,早已深深地雕刻在永恆的記憶裏。每當皓月當空的夜晚,我總愛久久地凝望,沉思,遐想,我想,故鄉的月色一定是有味道的,那味道是什麼呢?雖然無法形容,但一定是美好的,香甜的,是味蕾裏無法改變的。

故鄉的味道,還有那成熟的麥香,煮熟的玉米香,炒熟的花生香,烤熟的地瓜香……還有那一叢叢花草香,以及那一樹樹淡淡的棗花香!這裏所有的香氣都是接地氣的,包括蔬菜水果,沒有污染,只有純綠色,純天然,沒有繁蕪,只有簡單,沒有喧囂,只有安寧,沒有浮躁,只有淡然。

故鄉的味道,還有那泥土的芬芳。喜歡在朦朧的一簾細雨裏,走在田間的小路上,望着一片片蔥蘢蒼綠的莊稼茁壯成長,腳踏着大地,深深吸一口,那空氣中瀰漫着的濃郁的泥土的芳香,心情是多麼的歡快舒暢!

故鄉的味道,還是母親那座老房子。雖然父母都不在了,我走進這個院子,卻能聞到他們的氣息。看到了熟悉的房屋,彷彿二老就跟在我身後。眼前的一切是那麼的親切!輕輕撫摸着那一把破舊的圈椅,父親就坐在那裏,依然笑容滿面。還有那陳舊的鍋竈臺,母親則爲我準備我愛吃的晚餐……突然之間,淚水滑落下來,酸酸的,澀澀的,甜甜的……

依稀記得,我每次回家,母親都早早地站在村口張望。那瘦弱的身影,斑駁的銀髮,還有那寫滿滄桑的面容,始終是我夢裏揮不去的鄉愁。兒時父親上班,母親一個人拖着病弱的身體,帶着我們姐弟三個孩子,白天到生產隊裏幹農活,回家還要照顧我們的飲食起居,實在是很不容易。那時候生活雖然很艱苦,但總是很快樂,白天大人們去幹活,我們就去上學。放了學,沒有可吃的零食,一人拿一塊餅子,一塊鹹菜或是一段蔥,背上筐去地裏拔草,回來餵豬。家裏窮啊,別的小夥伴吃的都是地瓜高粱餅子,我家算是比較好的了,吃的是玉米餅子。可我最愛吃地瓜餅子,那甜甜的味道,叫我流口水,於是就拿了玉米餅子去和小夥伴交換,而母親總會想方設法地爲我們調劑着伙食。春天,地裏才冒出來的野菜,還有鮮嫩的苜蓿,都成了我們難忘的美食。母親把它洗淨、涼好了,然後做成包子,或者烙成餡餅,儘管沒有肉,但依然鮮美無比!至今想起來,還垂涎三尺,而今生活雖然越來越富裕了,卻怎麼也找不回那兒時的快樂了。

相信故鄉所有的味道都是來自靈魂的,不管是濃是淡,是苦是甜,生活的五味雜陳,都蘊含在裏面。洗盡鉛華,過盡千帆,才能懂得,唯有認真的去體驗,才能品出其中的苦辣酸甜。只有看慣花開花謝,月缺月圓,歷經風雨,四季變遷,方可從容不變,隨遇而安,才能將最本真的人生還原。

故鄉的味道,總是給人溫暖,令人思念,那是歲月留下的一瓣心香,在記憶裏永恆,在時光裏安詳。心情不好的時候,就來故鄉一趟吧!走一走,看一看,聽幾聲鳥鳴,聞幾聲狗吠,與花草樹木說話,和白雲藍天對望。看田野裏,一羣孩子,正沐浴着陽光,互相追逐着,奔跑着。此時此刻,你好像看到了自己童年的模樣,放佛又回到了那段曾經翠綠的金色韶光!

故鄉的散文隨筆 篇25

我靜佇在窗臺前,望着城市裏被白濛濛的霧霾籠罩着的天空,我總是想起故鄉的天空。

故鄉的天空湛藍而高遠。春天來的時候,河堤上鵝黃的柳枝在微風中輕輕拂動,彷彿一縷縷舞女的絲絛在飄颺。田野裏的桃花燦爛絢麗,像是一團團升騰聚集的雲霞。麥田裏的麥苗纖細稠密,綠茸茸的,一派生機勃發的景象。這時候天似穹廬,籠蓋着河流、麥田與村莊。一片片雲朵像是一艘艘航船,在湛藍如海的空中飄浮着。孩子們在麥田裏奔跑,趁着溫煦的東風將風箏放入天空。風箏伴着飛鳥在深邃透亮的天空中飛舞。這種景象宛如畫家精心描繪出的一幅油畫,自然、明豔。

故鄉清晨時分的天空素淨而又切近。我斜躺在木牀上,慢慢睜開惺忪的睡眼。曙光像一綹綹清爽而明澈的飛瀑浸溼玻璃窗潺潺湲湲的在屋子裏流淌。窗外微光朦朧,恍如是夢境與現實的交融。窗外的天空是粉藍色的,天空上宛如綴滿了一片片色澤明淨的牽牛花瓣。此時的天空離我們是那麼的切近,似乎一伸手就能觸摸到天空粉藍色的肌膚。或者說我們像一顆蛋黃,天空是蛋清,將我們如漆如膠的包裹成一團。一隻只麻雀在屋檐上啁啾鳴唱,時而振翅飛翔,在空中飛來飛去,猶如游魚在藍色的海水裏遊弋。

故鄉夜晚的星空璀璨而又神奇。夜空中繁星光彩熠熠,像是一顆顆瑰麗的珠璣。一大羣孩子在星光閃耀的村巷裏捉迷藏,一會兒藏進柴垛,一會兒躲到牆角。你追我趕,嬉笑打鬧聲在星空裏迴盪。老奶奶坐在庭院裏的竹蓆上,輕輕搖着蒲扇和小孫子與小孫女一起看星星。她指着星空給孩子們說天空北向的那一顆光芒奪目的星星是北極星。天邊的那七顆星連接成勺子,叫北斗星。她又指着橫跨星空的銀河,給孩子們講牛郎織女的故事。孩子們仰望着星空,瘦削的肩膀上像是突然之間長出了一雙翅膀,整個人一剎那間騰空飛起,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展翅遨遊。

我最喜歡故鄉黃昏時候的天空,這時候的天空既雄壯恢弘又華美悽豔。辛勤勞作了一天的人們從田野裏陸續回家。田野顯得空曠而寂靜。一根根低矮的煙囪裏冒出縷縷灰白色的炊煙,繚繞着村落,燎燒着樹叢。這個時候的天空像是巨大無邊的舞臺,夕陽與雲霞在上面展舞亮姿。雲霞像是仙女織成的綾羅錦繡,華彩斑斕。橘紅的夕陽像是一團燃燒的火焰在平原的盡頭漸漸沉落,雲霞漸漸黯淡,暮靄混雜着夜色像是一層灰色的輕紗覆蓋了蒼茫的大地。

當我老了,我希望回到故鄉做一個牧羊人,悠然寧靜地生活在故鄉的天空下。我會養很多隻綿羊,白天在河岸放羊,累了就躺在草地上仰望着天空,想睡就睡,想唱就唱。夕陽西下的時候,在雲霞漫天的河岸,我揮鞭趕着羊羣,帶着夕陽與羊羣一起歸去。

故鄉的散文隨筆 篇26

故鄉的冬天漫長而寒冷,好像一年中有一半的時間都是冬季。

在我的記憶裏,故鄉的冬天來的特別早。開始收割包穀的時候就颳起寒風,是帶着哨音的。堆在田野的包穀杆被風吹得到處都是。這時候就要穿上棉衣棉褲了。軲轆子襖,棉褲的腰要攆一攆用帶子繫住纔不至於掉下來。可能是原來的人做衣服就不講究合不合身,裹在身上像個糉子,笨的像個狗熊一樣。顏色多是黑的或灰的,穿在身上風呼呼地往懷裏鑽。要是哪家姑娘媳婦穿個桃紅的棉襖肯定會惹得整條川的小夥子拿眼睛瞄。家境比較好的裝的棉花厚些,家境寒酸的則裝的比較薄。特別是早上起來光着身子把冷冰冰的棉衣往身上穿的時候凍的打顫哩!最幸福的就是能穿上用被子捂熱的襖。

學校教室的窗戶都沒有玻璃,是用塑料紙或者報紙糊住的。教室裏也沒有頂棚,偌大的房子四處漏風像個窯場。怎能不冷呢?每個上學的孩子都提個小火盆。用爛洋瓷碗或盆做的,在沿沿上鑽三四個窟窿栓上鐵絲,裏面襯上爐灰,上面拿些柴火棒棒苞谷芯子,或者剩下的柴火頭子。攏不着火時教室裏經常是煙霧繚繞,一個個薰的眼睛紅紅的,臉上抹的五花六藍。哪裏還有心思聽老師講課?爲此沒少挨老師的敲打和責罵。家庭好的同學拿的是木炭。一下課一個個把火盆掄的歡,不一會火盆的火苗就紅焰焰的。

我還記得有一次掄火盆掄到頭頂時鐵絲卡住了停頓了一下,一個火炭就掉到旁邊一位同學脖子上,燙的那個同學嗷嗷叫。我被老師用教鞭一頓暴打。只是我忘記了那個被燒的同學是誰?

有的同學從家裏偷偷帶些苞谷放到火盆裏憋苞谷花。放一兩顆苞谷在燒紅的炭火灰下面,不一會就聽嘭一聲響苞谷炸開了花。趕緊用火筷子夾出來吹吹上面的灰丟到嘴裏。覺得那個香呀,好像這就是天下最美味的食物了。專心做一件事就忽略了老師的存在,往往後果很嚴重。就是讓老師一腳把火盆踢爛或者扔到教室外邊去,還得在教室門口罰的站上一節課。淌着眼淚去把火盆撿回來再拾掇好。

上課前我們都凍得直跺腳,把教室弄得烏煙瘴氣的。一下課就擠遊遊、擊擋架、滾鐵環、丟沙包、玩得國。撲得熱水汗流的。從來不知道什麼是冷。

數九寒天,河水被凍得溢出來,因爲冰層太厚堵住了河道。我們經常拿個鐵錘到河邊砸開冰面去震魚。冰層實在是太厚了,那麼重的錘砸下去只是個白茬。我記得奶奶去世那年人們擡着棺材就從冰面上走過去了。夥伴們用塊木板做成滑板在冰上溜滑滑,有時把棉褲溝蛋子磨破了,回家少不了大人一頓狠揍。

雪下的很大,厚的掃也掃不完。夥伴們用蒲攬支個棍下面撒些穀物等鳥雀鑽進去,然後用力一拉繩子蒲攬扣下來就捉住鳥雀了。

我們把木板放在陡坡上然後坐着開火車,許多人出溜一下就滑到坡底。或者抓起積雪團成雪球互相攻擊打雪仗,玩得不亦樂乎。我們也堆個雪人,弄個爛帽子撿幾塊石頭打扮打扮,插根掃帚把讓它也去掃雪。往往是手凍得通紅,棉襖和棉鞋弄得溼漉漉的,回家還得讓母親放在炕埝子往幹裏烤。

山上的積雪很深,特別是山坳裏有的都能沒過膝蓋。雪地上留有野獸的蹄印,最多的還是野雞的爪印。我大伯那次把一隻進村的狐狸逼進屋後的山洞,後來用叉打死。皮子拿到衛東鎮賣了,換回半扇豬肉呢!

大人們還得搞農田基本建設。只有進九上凍了纔算農閒才能放假。於是大人們就半夜起來肩椽翻過秦嶺拿到山外去賣,換些零錢貼補家用。我在想那麼高的秦嶺他們怎麼翻過去的?因爲嶺上的積雪得要開春才能消融哩!

時間過得真快,眨眼就到臘月,這是孩子們的節日。學校也放假了,廝跟上一塊走東家串西家。誰家殺豬宰羊啦就跟着去看熱鬧,還纏着大人上街置辦年貨最好能買上兩掛鞭炮呢!

故鄉的冬天就像一幅美麗的水墨丹青,隨着時間的推移慢慢變淡。不經意間就飄進我的記憶深處了。雖然那時侯真的很艱苦,但是我依然覺得很快樂。

故鄉的散文隨筆 篇27

“滴嗒、滴嗒”,下雨了,可是,在藍石頭故鄉的小鎮上,還有一個人在賣報……那是一個多大年紀的老奶奶,她那一雙看不見世界的眼睛,她不敢動,沒有帶雨傘,孤零零站立在那雨水當中,一邊喊着:“賣報,星期天的報紙!”沒人理睬她。

她的老伴撐着雨傘來找她,呼喚着她的名字,終於,她用她那沙啞的聲音喊道:“我在這裏!”老伴把雨傘遞給了她,想讓她回去休息,誰知,她不但不走,還說:“藍石頭是我的故鄉,我不能走,更何況我馬上要離開你了。”原來,這是一位在別的城鎮來的一位老奶奶,她憂傷地看着他,老伴心軟了,想陪她一起賣報,可是,她再次拒絕了:“不行,賣報是我的責任,你不要管我了,你走吧。”老伴說道:“不行,即使你不想讓我賣報,我也不會跟你一起賣報的,但是,你讓我走,我是永遠不會離開你的。”

雨停了,老奶奶要回去了,因爲,她喜歡聽到下雨的聲音,沒有雨,就等於沒有她……

她回到了她所居住的城鎮,她很想念藍石頭的故鄉,因爲,她知道,那一次是最後一次看到藍石頭的故鄉,有一天,她已經100多歲了,她就要去世了……

她去了,藍石頭的故鄉永遠都見不找她了,她的老伴和她,誰都不會知道他們以前來過,更何況在以前,人們看見她在雨中賣報的人們雖然也知道他們來過,因爲,他們已經把他們倆忘記了……

老伴再一次來到了藍石頭的故鄉,他在旅店點着他帶的最後一個蠟燭,他微笑了,因爲他看見了她……

藍石頭的故鄉—那隱約的微光,老伴的眼淚一滴一滴落下來,熄滅了蠟燭……

故鄉的散文隨筆 篇28

湘北的農村,溝渠是極常見的。然而這些年在外漂泊着,偶爾回一次故鄉,那些記憶中的溝渠,卻漸漸模糊了,直至終於掩蓋在一條條黑魆魆的柏油路面之下。以至於只有當我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把整天的喧囂卸下,才能在腦海的最深的角落裏尋回一些它昔日的端倪。

我的故鄉是羣山環抱下的一片丘陵,村子四面散落着低低矮矮的饅頭般的小山,沒有河流,更無湖泊。水稻,大約是這裏唯一的主糧。水稻名目中的“水”字,無疑昭示了它對水的天生依賴。然而村子裏的水源是並不富足的,尤其遇上旱年。

當然這都是我的父輩們年輕時所經歷的狀況。自打我懂事起,村子裏坑坑窪窪的泥路旁,就有了一條條寬敞的水渠,裏面的水似乎從來就沒有斷過。它穿過山丘時,就有峽谷一樣的偉岸,而到了平地,它又有小溪般的精巧溫馴。蜿蜿蜒蜒,順勢而流,最後經過一道道閘口,滋潤着村子裏的一切。

那是一片我兒時玩伴們的樂土。

每到夏天農忙的時候,對於我們這些還不能下田乾重活的孩子而言,放牛就成了我們一天裏唯一的勞動。而山丘之間的水渠則是我們放牛最愛的去處。兩邊渠岸壁立,大概是因爲水流滋潤的緣故,岸上的絲茅豐茂得如同少女的秀髮一般,細長順滑的葉片一直垂到了水面。把牛牽到水渠邊,也不用驅趕,它便“撲通”一聲滑入水裏,只露出頭和龜甲似的脊背來,牛隻把淡紫的舌頭靈活的一轉,大把的絲茅葉便被它薅到了口中。

夏天日頭正烈,牛即使吃飽喝足也是不會輕易離開水渠的。於是我們便有了大把的時間來探索這片未知而神祕的樂園了。不必說岸邊酸甜的刺莓和脆嫩的茭白,也不必說在水面滑行如履平地的水蜘蛛和渾身通紅的蜻蜓,單是摸魚這一種活動,就夠我們興奮的忙活大半天了。渠底的石縫和水草裏是不乏各種魚蝦的,尤其以鯽魚和青皮蝦居多,也有嫩仔魚和黃鱔。

不過嫩仔魚太小,我們是不屑於將它們捉回家裏去的。鯽魚是最易捉的,你跳進水渠將水攪混,它便伏在渠底一動不動了,你只需雙手沿着渠底悄悄的掩過去,在碰到魚身的一剎那,雙手迅疾合攏一按,它便無處可逃了。然而這種看似充滿野趣的活動往往也隱藏着各種驚險,有的因爲摸到黃鱔的洞口被黃鱔咬到手指而痛得大叫——據說咬人的黃鱔是正在洞裏產卵的,它因護卵心切性子就變得兇猛了。

也有的摸着摸着,不知從哪邊的草叢裏就突然“嗤溜”一聲竄出一條水蛇來,它快速扭動着腰肢,眨眼就消失在對岸,只在水面留下一條長長的“s”形的水跡。這時膽小的夥伴自然是驚叫着紛紛逃到了岸上,幾個膽大的往往便會投來鄙夷的目光,甚而在很久以後還要搬出這些“不光彩”的往事把他們大大的嘲笑一番……

記憶中最愜意的當然還是晴朗的夏夜。晚飯過後,父親將竹鋪移到渠邊的杉樹底下,勞作了一天的鄉鄰們便三三兩兩的聚攏了過來,吃過一輪母親沏的青豆茶後,父輩們便開始談論起他們各種離奇古怪的經歷——抑或是故事了。這其中就有一個喚“鐵生”的,他講過一個“水猴子”的故事,甚是驚險:據說江南一帶的池塘裏都是有水猴子的,它們一逮到有人單獨在池塘邊納涼——趁人熟睡的時候,便會悄悄把人拖入池塘裏溺死。

至於它們的面目,卻是沒有人見過的。有一人膽子極大,就想見一見這水猴子的真面目。於是某天夜晚,天上有些微微月光,他便在池塘邊擺好竹鋪,獨自躺在上面納涼。到了午夜半睡半醒之際,果然聽得池塘裏一陣水響,一個物事“窸窸窣窣”的爬到了他的身邊,便來拖他的身子。這人也不慌,任由它拖着,只將眼睛微微睜開打量這物事——只見這傢伙一身皮毛油亮,尖嘴猴腮,果然有點猴子的模樣。

偏偏這人是個大漢,怪物拖了幾次卻拖不動——竟又想出計策來,它先將這人的腦袋往池塘邊搬了搬,繼而又去鋪尾搬他的腿。這大漢卻也機靈,趁怪物搬腿的檔兒,便把腦袋挪回原處,怪物再來搬腦袋,又把腿挪回原處。如此怪物來回搬了七八次,這人竟然安然無恙。怪物無計可施,最後自然只好悻悻的走了。雖然到現在我對“水猴子”的存在依然頗有懷疑,但那時聽到這兒,爲這人的沉着機智讚歎之餘,依舊是很替他的安危擔心的……

“鐵生”有着許多類似“水猴子”的奇聞怪談,我們雖然聽得又驚又怕,卻又樂此不疲,以致每到晚飯過後,便有點盼望“鐵生”到來的念頭了。然而父親是不大擅長講這類故事的,他愛講的大抵與這水渠有關,每每是他們在那個饑荒的年代,如何用一把把鋤頭、一根根扁擔在大山腳下修起了一座水庫,又如何鑿通水渠,將水庫的水引進村子的事蹟。

那時我便疑心這是一件極偉大的壯舉,因爲父親每次說到這些就提高了聲調,而握着蒲扇的手也時常揮舞了起來。然而作爲孩子的我們對於這些事蹟的興趣卻是遠遜於“水猴子”的,於是往往聽到一半,便打着哈欠開始渴睡了。

然而每日晚飯後的“例會”到了“處暑”的節氣就不得不暫止了。湘北的氣候,“處暑”正是“夏老虎”顯威的時候,時常半月也不見一滴雨,水渠也漸漸見底了。田裏的稻子正在拔穗,俗語說“處暑的水,穀倉的米”,這時的莊稼是萬不可怠慢的。而水庫的水是有限的,只能在不同的時段給不同

故鄉的散文隨筆 篇29

涼爽的風兒,在身旁嘻戲,那種歡快,陪伴我漫步在這片深秋的原野。剛剛有落葉飄落在肩頭那一刻起,心裏就沒有緣由的嚮往着這一片多情的土地,想念這裏的空曠,想念這裏的乾淨,想念這裏成熟的莊家,脫去了綠色的衣裝,轉而身着黃得有些土裏土氣的衣服時,依然溫暖謙虛的笑容。離開這裏有多久了,五年,十年,抑或是年少時揹着書包離開後,就真的再也沒有回來過。

居住在深草叢中的雀鳥,三三兩兩的喧囂着,飛過來落在離我不遠的地方,眨着好奇的眼睛,莫名的打量着眼前的不速之客,然後又和夥伴們嘰嘰喳喳的交流着一些什麼,好像心裏並不排斥這位與他們素昧平生的來訪者,很友好的在我的身邊飛起又落下,蹲下身伸出手,想撫摸那一襲柔軟的羽毛,卻被它們笑着鬧着躲開了,飛得好高,然後又落在了不遠處的莊稼地裏,那裏有它們的美食,有它們的夥伴,那裏是它們生生世世賴以生息的家園,不忍心再去打擾,轉身繼續追逐暖陽。

深秋的原野,空氣中到處瀰漫着一種混合的成熟的氣息。什麼也不想,什麼也不做,只是安靜的閉着眼睛,感受那一種氣息,有淡淡的草兒和荊軻混合的芳香,有穀穗成熟的麥香,有不知名的野花枯萎後遺落的胭脂香,有瓜果成熟後沁入心脾的甜香,有大片的莊家成熟後,那種低調卻足以漫卷整個秋天的糧食的清香。閉上眼,秋的味道,宛若慢慢升騰的煙霧中掩面沉思的女子,那態,那韻,那雅,那朦朧,美得如詩如畫。

漫步在田間的小路上,微風拂動着尚未收割的莊稼,時而調皮的撫摸着我的衣衫,象久違的故人,熱絡中不忘記適時的給對方一個擁抱,暖並且溫馨。大片的莊稼都成熟了,高矮相間錯落有致的原地待命着,想象着不遠處轟鳴着的收割機,也會很快的循序漸進到這裏,心裏充斥着一種不忍和不捨,一顆種子從春天的萌芽,到秋天的成熟,像一個人從年幼走向蒼老,躲不開的宿命輪迴。生命中有些經歷與歸宿,是不可逆轉的,唯有踏踏實實的走好每一段路程,充實,無愧,是一種最淳樸真實的美好。

沿着兒時的記憶,一路走上了坐落於山坡上的果園,一切如故,高大的枝丫上依然壓滿了沉甸甸的果實,那果實沐浴了充實的陽光,臉色都是紅彤彤的,不由得想起了兒時小夥伴的臉,也是這樣紅彤彤的,想起了那些無憂無慮的歲月,想起了和小夥伴攀爬上枝頭採摘水果的快樂時光,那時候,山美水美空氣美,無論吃什麼心裏都是甜絲絲的滋味。這些年來來回回的看過了那麼多的山山水水,在我的心中,依然只有這裏最美最難忘。

回到故鄉,是一定要爬山的。都說北方的山少,可是我的故鄉卻背靠着連綿起伏的羣山,而且登上山頂,看到山的外面還是山,山巒俊秀巍峨,從山腳到山頂,長滿了各種各樣的耐寒的樹木花草,時常有很多小動物在樹叢中奔跑跳躍,採摘着野果,那副不驚不擾的樣子,很是可愛。雖然是深秋了,山裏面依然有顏色豔麗的花朵在盛開,叫不出名字,卻是從兒時的記憶裏,一直綻放到現在,依然那樣清新和脫俗,那樣充滿着對生命的執着。喜歡故鄉的山,那挺拔的脊樑,像極了北方人的性格,豪邁,威嚴,大氣磅礴的;站在山巔上,風兒在耳邊不停的呢喃,聲聲低語彷彿在訴說着久遠的從前,那些帝王貴族在此山水間遺留下來的濃郁的文化氣息,一直璀璨到如今。

摯愛深秋,尤其摯愛故鄉的深秋,那山,那水,那田園,那村莊,想起來全是溫暖,走入期間,猶如投入母親的懷抱一樣,充滿着無盡的愛戀,無盡的欣喜。這世間有一種暖,來自於母親,終身不會改變;這世間有一種念,來自故鄉,無論走多久多遠,重新回首,仍然會牽動心中最柔軟的情懷。閉上眼,很多美好的記憶如潮水般涌來,故鄉,應該怎樣訴說,才能夠完全表達出心中這份沉甸甸的的依戀?故鄉的秋啊,該怎樣描摹,才能夠完整刻畫出你秀美的容顏。

故鄉的散文隨筆 篇30

我的故鄉在川南,那裏令人怦然心動的東西很多,然而最叫我難忘的卻是故鄉的草鞋。

草鞋盛行於故鄉的六、七十年代前,至今已不可多見。那時候,村民們的日子特別貧窮,花上一兩元錢買雙膠鞋也算奢侈的事兒。於是,家家戶戶便找來稻草,用手剝去草衣,再把稻草放在太陽下曬至七、八成幹,然後用木棒自做成一架簡易的風車,自己動手編織鞋子——草鞋。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父輩們便點燃油燈,拿來竹麻或草麻,將風車絆在飯桌的腳腿上,一邊抽着腥辣的葉子菸(土煙),一邊津津有味的很有節奏的搖動着風車,將一咎一咎的竹麻擰成麻繩。這個時候,孩子們便搬來凳子倚着父親的身子坐做在旁邊,看着風車一圈一圈很有節奏地轉動,而那風車吱呀吱呀的聲音,彷彿催眠的蟬聲,把我們送進了甜美的夢鄉。父親編織草鞋的時候十分專注,常常忘了吸菸,也至於煙火都熄滅了還將煙槍銜在嘴上。每當織到高興時,父親還會從鼻孔裏咿咿呀呀的哼上兩曲,臉上洋溢着悠閒自得的神情。

麻繩擰好了,他們便把繩子圈成“8”字型,一圈一圈地捆好掛在屋檐下的橫檔上。待到織鞋的時候,他們拿來織鞋用的木版,一端放在桌子上,再用肚子頂住木版的另一端,將繩子套在木版上的釘子上,再慢慢地打一個結,也就是所謂的鞋耳子。然後把曬好的稻草,一束一束地上下交錯着卡在繩子中間,每一束以四、五根爲宜。按慣例織一雙草鞋大約要四、五十分鐘,在當時一雙草鞋可值兩毛錢左右,那可是一筆不小的收入,於是家家戶戶便都有了織草鞋的習慣。

父老鄉親們對草鞋懷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他們雖然愛織草鞋,但穿草鞋的時候卻極少,常常光着一雙寬大而結實的腳丫在土地上勞作,只有在晴天趕場的時候才偶爾穿上那麼一兩次,而大部分時間都把它擱置在屋檐下的鐵鉤子上,生怕把草鞋弄壞了。這也許就是山裏人的品格所在——爲自己考慮得少,而爲別人想到的多,如草鞋一般樸實無華、吃苦耐勞。

每當我看見草鞋,我便想起那動人的歌謠,並情不自禁地唱起來“草鞋是船,爸爸是帆……”

故鄉的散文隨筆 篇31

故鄉的地,以博大的胸懷,收養了一代代故鄉的人,收養了一羣羣故鄉的生靈。故鄉的土地,養育了我們的父母,也養育了我們的祖祖輩輩。

土地是對故鄉的恩賜,是對故鄉永恆的恩賜。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是農民的親孃。黑黝黝的土地,捧出心來,獻給人民家園,獻給動物食物,獻給植物發達的根系,讓我們在故鄉的土地上建造生活的房屋,播種生活的希望,以及與生命有關的一切。

故鄉的土地,愉悅了美好的心情。我們每每在清晨或者傍晚,和妻子、孩子,或者和三三兩兩的農民朋友,漫步在鄉間的小路上,看路兩旁蓊蓊鬱鬱的花草,聞左右莊稼脈脈的馨香,望着遠處一排排高大的楊樹、柳樹,立刻就感覺到有腳踏堅實土地的幸福,美好的心情就一瓣一瓣地綻放,真的是養腳、養眼、養心、養情。

故鄉的土地,挺直了生活的脊樑。貧窮不是小村獨有,不是小村的專利。我們厭惡貧窮,渴望致富,這是每個人心底裏真實的願望。雖然故鄉的土地比較貧瘠,但是故鄉人的內心從沒有貧瘠,故鄉人的精神從沒有倒下,故鄉人的汗水從沒有斷流......如果讓故鄉人離開故土,他們也是那麼地留戀、那麼地不捨、那麼地揪心,人們美好的心情也在比較貧瘠的故土上開花結果。正所謂,雖然困苦殘破了房屋,揉碎了人們的衣服,掠奪了碗裏的飯,但是從沒有壓彎祖輩、父輩乃至我們剛硬的腰。因爲我們的祖輩、父輩,以及我們、我們的下一代,腳下踩着的是故鄉堅實的大地、生生不息的大地。

故鄉的土地,承接着辛勤的汗水。在這裏,人們深深地懂得:土地是真正的衣食父母。因此,他們珍惜土地,對土地懷有虔誠、敬畏的心。他們都十分親近土地,從不糊弄土地,像伺候自己的孩子一樣伺候土地。因爲他們信奉:在土地上灑下多少汗水,就有多少收穫。土地也十分善待鄉親,不管是肥沃的土地,還是貧瘠的土地,只要播下種子,就能生根發芽,生長莊稼,收穫糧食。鄉親們對土地越親,越是在土地上下功夫,越是好好侍弄土地,土地就越回報得更多、更好的糧食。土地也懂得尊重勞動,從不虧待鄉親。我們的父親、母親以及兄弟姐妹,在田地裏不停地勞作,汗水無盡地流淌,是釀造生活的美酒,是一首生活自信、甜美的歌......

他們在田地上播種,身體直起又彎下,彎下又直起,無盡的希望就在土地上起起伏伏地跳動,就隨着莊稼一節一節地拔高,就在身後嫵媚地開花、茁壯地生長,鮮亮了平凡而盈實的歲月。

如今,不再是“臉朝黃土背朝天”的無奈嘆息,孤苦心境,生活無情的羈絆;

如今,不再是“一畝地,兩頭牛,孩子老婆熱炕頭”的自我滿足,小農意識,低矮的慾望;

如今,也不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循規蹈矩,自我陶醉,老守田園式的牧歌……

故鄉的地,是宇宙之燈,是光耀乾坤的舞臺,普照小村萬物生靈,灑滿陽光的都是大美、大愛、大瑞、大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