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我眼中的非遺徵文範文精選

我眼中的非遺徵文範文精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6W 次

雖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式多樣,但是‘非遺’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在傳承保護上,還需從基層做起。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我眼中的非遺徵文範文精選,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我眼中的非遺徵文範文精選

  【我眼中的非遺徵文範文精選1】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已經進入了各級政府的工作日程,但是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時候,我們最應該保護的是什麼,應該明確。各級政府組織專家學者搞田野調查寫材料,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給予重視、撥給資金,這些很重要,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傳承了什麼更值得我們關注。

我們知道,所有的藝術都需要藝術家有貫通的藝術創作精神,其中最爲重要的核心因素是其獨特性。對於民間藝術,就是要看錶演者對自己文化的認識程度和他們對自己所承傳的藝術的感受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絕大多數對象都在民間、在鄉村,作爲民俗事象的民間藝術或者說非物質文化遺產都不能脫離它產生的具體語境,不能脫離它腳下的土地。這塊土地上世代相傳的對藝術的理解,對藝術的感受和表現,都應該成爲傳承人應該掌握的知識。

而保持鄉土的醇厚,保持原生態民間藝術的本質談何容易。一方面政府在保護,另一方面村民又受到來自城市文明的巨大沖擊。民間藝術被城市解構,鄉民生活被城市同化,鄉民意識也在發生巨大的變化,這些都足以讓源自鄉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遭到重大的打擊。民間藝術在受保護和被侵犯的境地悖論性地生存,一方面要繼承和發展,另一方面又面臨城市化的解構和衝擊。那些被鄉民們祖輩相傳的藝術也許在人類學和民俗學家看來價值非同尋常,但在城市化、商業化日益加劇的時代,傳統的手藝或者技藝大多已經或即將退出歷史舞臺,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只剩下保護而沒有傳承,其藝術精神更難保持。在商業化和利益誘惑下的都市,儘管原生態藝術可以風光一時,但畢竟只是一時,任何風潮的誕生必然意味着退潮的到來,保護工作的艱難可想而知。

一個事實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不斷推進的同時,其空殼化現象也逐漸突顯,這主要表現爲傳承人的缺失。爲了保護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完整性,一些地方政府保護了一些古村落,這是重要的,可以使文化遺產產生的具體語境得到完整保護。但問題是,村落裏大多數原住民都到外地打工、生活了,留下的大多數是老幼病弱,掌握古村落習俗而又能作爲文化傳承主力出現的青壯年的缺席導致的是古村落的“空殼化”。

另外,當政府和專家們呼籲對一個村落文化或者原生態藝術進行整體性保護的時候,是否就必須讓該村落仍舊維持過去的傳統甚至落後的習俗?這些都值得商榷。

一方面,社會風俗是隨着時代在不斷變化的,要想回到過去是行不通的;另一方面,又應該意識到,要復原或者再現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必須保護那些傳承人,尤其是保護傳承人的藝術精神,而這些藝術精神還要求傳承者必須體驗並生活在原生態的語境中。這將成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兩難選擇。

一位美國人類學家說道:“鄉村音樂被描述爲一種特殊的區域性的亞文化,它與一種特殊的地理和社會體驗,即南部和中西部農村生活的那種特殊體驗息息相關。最近,在將這種風格的音樂銷售給全國受衆的過程中,這種音樂已經不再與這個羣體及其體驗密切相關,失去了它本真的、質樸的性質。”我們的傳承人隊伍如何真正繼承並領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髓,真正達到保護和傳承的目的,也同樣會遇到這個問題。

  【我眼中的非遺徵文範文精選2】

我自小對石城燈綵情有獨鍾,已從事燈綵研究50多個年頭。石城燈綵集音樂、舞蹈、美術、剪紙、竹木工藝製作等多種民間文化藝術於一體,通過歌、舞、戲、燈多種表演形式來敘述故事和表達羣衆的美好期盼,至今已有千餘年曆史,是客家文化的一朵奇葩。2008年,石城燈綵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石城燈綵節目《龍騰鼓歡》參加第八屆中國民間藝術節並獲得民間廣場歌舞展演金獎。

記得我們年輕的時候,大家最喜歡看、最喜歡學的就是石城燈綵表演。據統計,上世紀80年代初石城縣從事燈綵表演的專業人員有620多個,每個村至少有一個燈綵隊。可是現在,老一輩燈綵表演藝人逐漸老去,年輕人因爲學習燈綵表演非常辛苦,沒有社會保障,經濟效益又不高,所以寧願選擇外出務工,而不願留在家裏學燈綵、吃“燈綵飯”,就連以前的一些表演骨幹也紛紛轉業,石城燈綵傳承青黃不接的現象越來越嚴重。

作爲石城燈綵市級傳承人,我看到這種現象心裏非常着急。我曾嘗試說服兒子跟我學習燈綵,他卻回答說:“要是我跟你學燈綵,家裏人誰來養活啊。”一句話引起了我對石城燈綵傳承的深思。

前年,在我的提議下,縣裏開展了“‘石城燈綵傳承人’評選活動”,評選出21位縣級燈綵傳承人,並對傳承人進行適當的補助。一系列措施讓我看到了燈綵傳承的曙光。但是,我認爲這僅僅是開始,要將石城燈綵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傳承下去,還需要給予多方面的扶持。

希望國家加快完善非遺保護體系,讓非遺保護有堅強政策保障;各級黨委、政府要加大對非遺傳承人的培養力度,提高補貼,爲非遺傳承人提供社會保障,增強非遺傳承人的積極性;要充分發揮非遺人才的輻射作用,通過建立民間非遺保護協會、組建民間非遺表演劇團等方式,形成保護、傳承非遺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