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我眼中的非遺徵文

我眼中的非遺徵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3W 次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爲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它強調的是以人爲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其特點是活態流變。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我眼中的非遺徵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我眼中的非遺徵文

  【我眼中的非遺徵文1】

記得去年,濟南承辦了一次全國非物質文化展覽活動,偌大的會展中心,放不下那麼多的文化遺產項目,只好另擇良辰吉日,把那些“草根”的遺產,老百姓更加喜聞樂見的項目,挪到泉城廣場上鋪開攤子展示一番。

我讚賞現場表演的一位老先生,因爲他說了這樣的話:我這不叫“文化遺產”,這是我自己琢磨來玩的,雕蟲小技,沒有老師,沒有學生,不值得稱作“文化遺產”。

老先生表演的,是“指畫”,就是用手指蘸墨汁作畫。同樣是“水墨丹青”,但與傳統的毛筆作畫完全另一番味道。其實,老先生這樣的技藝,並不是他“發明”的,全中國,有不少有此技藝的人,或者說,有不少類似的技藝,與此“異曲同工”。

但那些技藝的所有者,都有老先生這樣的心態嗎?

我想說:老先生,你是在傳承中國畫。只要是用墨,在宣紙上畫畫,畫作不求是,而求像,追求意象美,就是中國畫的傳承。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是:“本法所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爲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

其中的“世代相傳”,所指的時間,不是一代人,甚至不是兩代人所能代表的年限,而應該是好幾代,時間跨度應當是挺長的。 《非遺法》上,有這樣一句話值得深思:“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注重其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

但是,那麼長的時間裏,若干代人的傳承,會是“原封不動”地一代一代傳下去嗎?文化遺產,畢竟不是物質遺產,傳承中很難保證它的“完整性”啊。

那麼,這裏所說的真實性、整體性,就不應該是一種刻板的“原汁原味”,而更應該理解爲強調的是“傳承性”。就是傳承中,應該注重保持一種核心理念的承襲。比如中國畫,用毛筆畫在宣紙上,是中國畫,用手指蘸墨作畫,還有“水墨”風格的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也是中國畫;中草藥,鍼灸推拿,是中醫藥,應用了現代製藥技術的中成藥,也是中醫藥。崑曲《牡丹亭》是中國的戲曲文化,一出新編現代戲,也是戲曲文化的傳承。

列舉如此種種的諸多例子,我只是想說,我們在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的同時,更應該強調這種文化的傳承。強調這種傳統文化整體韻味的時候,也要允許文化根據社會環境的不同而發生潛移默化的演進。

我喜歡這樣的口號:保護文化遺產,守望精神家園。我們要堅守的,不是一種具體的事物或者形式,而是一種文化的內涵,是一種精神的家園。

今天的中國人,肯定與古代的中國人不一樣了,但那有什麼要緊,只要我們今天仍然可以用不同的文化來輕鬆地區別哪一個是中國人,哪一個是外國人,即可。

中國人的味道,是春節時的一盤餃子,或者是姑娘裙裾上繡的一朵芙蓉……

  【我眼中的非遺徵文2】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與節慶、傳統手工藝技能等。非遺,對於淮南人來說,並不陌生,花鼓燈、馬戲燈、推劇……這些從小就耳濡目染的藝術伴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近日,筆者從淮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悉,自從2008年我市開展非遺保護工作以來,目前,我市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2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31個。國家級非遺傳承人3位、省級非遺傳承人22位,市級非遺傳承人48位。

你知道幾項淮南非遺項目?其中,比較熟悉的有哪幾項?就此問題,筆者詢問了幾位普通市民。市民喬女士說,她僅僅知道花鼓燈和牛肉湯製作工藝,年齡稍長的曹大爺說,他還會唱幾句“四句推子”……諮詢中,記者發現,知道5項以上非遺項目的人寥寥可數。當筆者向他們介紹其他諸如火老虎表演、泥老虎製作技藝、採蓮燈、六洲棋等項目時,他們表示,對淮南文化遺產的瞭解實在太少。

目前,各地對非遺的保護主要是通過申請將一些民間項目認定爲非遺。淮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負責人毛洪生告訴記者,每一項非遺在申報時都有個標準,由父子(家庭)、或師徒、或學堂等形式傳承三代以上,傳承時間超過100年,且要求譜系清楚、明確,中間不能有斷層。筆者認爲,對於真正的非遺項目,申請認定並不難。然而,對非遺的認定並不是保護非遺的終點,而是一個起點,之後包括如何發展、如何擴大影響、如何傳承等各項措施都必須進行精密的部署,以推動非遺代代相傳,這纔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工作。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非遺作爲人類文化的一部分,必將是融入在民族血液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沒有傳承,非遺將失去意義。”非遺從誕生以來就根植於日常生活中,它所承載的文明基因始終與社會、與每一個個體相伴而生、形影相隨。非遺的保護事業需要廣大社會力量的參與,企業單位、社會團體、民營企業、民間熱心人士、民間藝人和非遺傳承人,都應該推動非遺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方面發揮出其巨大的價值。而相關部門既要明確保護擔當的責任,更要拓展非遺保護的渠道、平臺和方式,做到不拘主體、不拘形式、不拘內容、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聚各方力量,匯多方資源,推動社會力量參與非遺保護的熱情。

人民羣衆是文化的創造者,也是文化的享有者;是文化的保護者,也是文化的受益者,更是文化的傳承者。抽出點時間,瞭解一下淮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去茅仙洞趕廟會、去文化館練永京拳、跳一段花鼓燈、下一局六洲棋,不要讓傳承非遺成爲某一個人或某一個集體的事,不要讓傳承了千百年的非遺在我們的指尖溜走。瞭解非遺,參與非遺,是每一個人的權力;而保護非遺,傳承非遺,則是每一個人應該盡的一份責任。


更多熱門徵文推薦:

1.我眼中的非遺徵文範文精選

2.2016我眼中的非遺徵文

3.節約水資源保護水生態徵文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