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2016我眼中的非遺徵文

2016我眼中的非遺徵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6W 次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奇葩,承載着人類智慧和輝煌,它是以各種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羣衆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下面是小編整理的2016我眼中的非遺徵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2016我眼中的非遺徵文

  【2016我眼中的非遺徵文1】

學校廣播通知,今天的班隊會在操場進行,主題是——走近“非遺”!什麼是“非遺”?同學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

大家議論紛紛。“我知道!”一位同學叫起來,“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意思呢?”一位同學追問道。

有的人說:“是向我們展示一些精美的作品吧!”

“不對!應該是一種獎品發給表現好的班!”

“不可能!依我看,應該是爲慶祝些什麼而定的一個標題罷了。”教室裏亂成了一鍋粥。

正在大家爭得面紅耳赤的時候,一抹紅色飄了過來!這是個“危險”的信號——向老師來了!教室裏立刻安靜下來。

向老師輕輕地說:“帶上自己的椅子,到操場去看看我們家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們異口同聲地問道:“向老師,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呀?”老師耐心地解釋:“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相對於有形的財產來說,是一種無形的遺產。它是很有價值,值得傳承下去的一種民族技藝。用心去看看,你就會明白的!”我們迫不及待地帶上凳子,衝出了教室。

操場就像一個大火爐,烤得我們直冒汗。但我們仍目不轉睛地盯着搭建在操場正前方的舞臺。

首先,主持人介紹侗族人民的生活習俗。接着,孽龍表演開始了。兩個身着侗族服裝的小夥子出場了,一人舞龍,一人舞球。龍在舞臺上上下翻飛,看得我們眼花繚亂。我彷彿感受到了龍的朝氣和生命力。一陣雷鳴般的掌聲不由自主地響起。

體育劉老師和張老師實在忍不住,走到舞臺上,躍躍欲試。我們立即用掌聲表示支持。看似簡簡單單的隨手揮舞,可要做到真正的配合,卻有天大的難度。你瞧,劉老師往左,張老師就往右,真是太“慘不忍睹”了!他們邊舞,同學們邊笑,連一向嚴肅的向老師也忍不住捧腹大笑起來!看來,這條龍不是隨隨便便就能舞好的。

主持人說:“同學們大概笑累了,聽一段奇特的音樂放鬆放鬆吧!接下來是蘆笙演奏。這可不是一種普通的樂器。它主要流傳於通道侗族自治縣。蘆笙用幾塊鐵片,幾根竹子就可製作。蘆笙構造簡單,吹出來的聲音卻十分動聽。請欣賞!”只見幾位侗族小姑娘,邊跳邊吹着出來了。她們的舞姿優美,我們從沒見過。樂聲低沉渾厚,十分舒緩,保你聽過一次,就再也不會忘記。

逸駿有點不服氣,想上去試一下。他自信滿滿地上了臺,接過蘆笙,擺好姿勢,鼓起腮幫,用勁吹了一下,什麼聲音也沒有。他不信邪,再試了一次,終於吹出一聲。大家都笑了。不知誰喊了一句:“哇!終於放出來了!”更逗得我們轟堂大笑!主持人安慰他:“沒關係,練一年就能吹出好聽的聲音來的。”他不好意思地下了臺!

今天,我們算是長了一回見識。像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家鄉還有很多,要了解它們,可需要一定的時間。它們是我們懷化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如果這些技藝沒了傳承,就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這將是多大的損失。我們誓言:傳承我們民族的技藝,讓它永遠活下去!

  【2016我眼中的非遺徵文2】

我們龍灣的“湯和廟會”可是一個具備成爲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的廟會文化呢!身爲龍灣人的我爲此而感到無比自豪。

可能是很小的時候,奶奶在我的內心深處植下了對“湯和廟會”的深刻記憶。自懂事以來,我每年都會拉着爸爸媽媽一路上跟着巡遊隊伍,細細體味着一成不變的繁華。

聽爺爺奶奶說,每年正月初九日、七月十五日“兩祀”。這種俗稱“湯和廟會”的祭祀活動,距今已有450多年曆史。“湯和廟會”不僅是溫州地區較有規模和影響,同時持續時間較長的民俗文化活動;而且也是我國古老中元節習俗中最具特殊性、典型性的個案。隨着時代的發展,廟會活動也與時俱進地改變着內容與形式。過去“湯和廟會”只是爲了紀念湯和,祈求神靈保佑地方太平,廟會活動的迷信色彩較濃,負面影響較大;而現在迷信氛圍漸淡,健康積極的文娛節目大大增加。

一路觀看,我看到了舞龍、踏高蹺、打腰鼓、剪紙舞、採茶舞、百家旗陣、老年快板……50多個表演方陣,每個節目都那麼精彩,那麼讓人難忘,使我暢遊在傳統文化之中。你瞧,那舞龍人舉着那金燦燦的龍,行雲流水般繞場轉了一圈才慢慢加快了腳步,之後便越來越快,越來越快,那條龍似乎活了過來,在半空中不斷的翻轉、跳躍、衝奔、扭動,之後直衝雲霄……我的聽覺、視覺、感覺等飽受着傳統文化的衝擊,這是一場傳統文化的盛宴,也是一節別開生面的傳統文化教育課,使我受益匪淺。這2000多人的巡行隊伍清晨6點出發,路經永中、永興、沙城、海濱等片區的43個村,巡遊全程近25公里,隊伍所經之處旗幡招展,鼓樂喧天,

人聲鼎沸。巡遊隊伍每過一村,都有歡迎儀式,煙花、爆竹齊放。此時空中是煙花的世界,地上是彩燈的海洋,再加上鮮豔的服飾,喜氣的人羣,真是熱鬧非凡。此外,在沿途的各家店鋪前、屋檐下,村民還會自發擺出香案,陳列出各式各樣精巧的小擺設,爭奇鬥豔,琳琅滿目。

聽爺爺說,巡遊活動的最後一項內容,是在寧村所南郊“抗倭英烈墓園”內的“祭祖”、“祭鬼”。祭奠過程中夾以擂鼓鳴鑼,嗩吶喇叭。最後要火化十幾籮紙錢,儀式隆重又悲壯。最後隊伍回村在四門巡遊一遍,稱“遊營”。農曆七月十六、十七還有演兩天戲,戲畢活動結束。

看着燈光輝煌的街道,慢慢地歸於寂靜。那散落了滿地的縷縷閃爍着的燈光,那些時尚的店面似乎像是回到了木招牌的年代。於是我轉身的一瞬間,“湯和”記憶似乎回來了,又走了,如同風鈴的聲音,那麼輕又那麼淡,可是卻讓人覺得意味悠遠。

這時,身爲光榮的少先隊員的我心中的歷史使命感油然而生-----要守望“非遺”,傳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