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2016我的家風家訓徵文

2016我的家風家訓徵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8W 次

家風,就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下面是小編整理的2016我的家風家訓徵文,歡迎大家閱讀!

2016我的家風家訓徵文

  【2016我的家風家訓徵文1】

俗話說,家風是一個家庭的“家文化” 。在我的心目中,家風應該是在家庭的成長環境中,父母通過言傳身教,讓我們記住並學會該怎樣去做人、怎樣去做事的那些潛移默化的教育和對人生的處事態度,也是用以約束和規範家庭成員的一種風尚和作風。

從我記事起,父親就教育我:尊敬老人,孝順父母,與人爲善,勤儉節約,誠以待人,坦蕩直爽,鍥而不捨,樂於奉獻。並經常叮嚀我說,一個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的人,根本談不上愛國、愛家、愛社會。所以說,這樣的人也不值得你去交往。在孝敬父母贍養老人方面,我的父親、大伯都是我學習的榜樣和模範。父親八歲那年,我的爺爺便去世了,奶奶成了家庭的核心,儘管她沒有文化,但是父親對於奶奶的話總是言聽計從,從沒見父親與奶奶紅過一次臉,頂過一次嘴。或許是受儒家思想的浸染,在父親身上 “忠、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思想體現的淋漓盡致。大概是自幼缺少父愛的緣故罷,父親的性格剛毅倔強,只要認準的事情非要幹出個眉目不可。十六歲那年父親通過招工來到一家國有企業,成了一名礦山工人,一晃三十年的時間,其間風風雨雨歷經坎坷,父親從事了掘進、運搬、採礦、機電等十多個工種,各項工作總是有條不紊,月月超額完成生產任務,受到領導表揚和同志們一致好評。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父親的月工資是36.5元錢,要維持一家八口人的日常生活和各種花銷,窘困程度可想而知。爲了節省開支,回家80多華里的路程,父親要步行10個多小時,有一次冰雪覆蓋了大地,爲了抄近路急早趕回家中,父親從麥地裏穿插過去,沒想到竟掉到一個枯井裏面,幸虧裏面沒水,井又不深,萬幸中的父親幾經周折踉踉蹌蹌回到家中,撲到奶奶懷裏,哭成了一個淚人......家庭生活的拮据,讓父親時時愁眉苦臉。然而在孩子們面前,父親總是洋溢着和善的笑容,大概是1963年吧,父親東借西湊,通過購物券終於買上了一輛“金鹿”牌自行車,自此他視若珍寶,兩天一擦洗,三天一注油,一直到他退休,這輛自行車整整陪伴他走過了人生25個春秋。退休後,我們都勸父親好好安度晚年,他卻主動到村裏幹了保管員,平時除記帳、發料以外,總是跑前跑後,時時不得清閒。每天早上,他總是第一個來到工作單位,拿着把掃帚掃前掃後,把凌亂的物件擺放的整整齊齊,但由於他對工作的過分“認真”,引起了一些人的反感。譬如老李家借了把笤帚三天未還,他會親自上門追回來,老王家用了條麻袋不知放到哪裏去了,父親就讓他照價賠償,由於父親事事“斤斤計較”,竟落了個“高老管”的綽號,他卻不在乎這些,每天同往常一樣埋頭工作着。與此同時,忙裏偷閒的父親還在離家五華里的南山坡上開起了一塊空地,種上了玉米、豆子、高粱等農作物。每次順路回家,我們經常看到父親頂着炎炎烈日,頭戴着一頂斗笠,在地裏鋤草、施肥、澆地,汗水浸透了他的衣服,灰塵沾滿了他的臉上,他像沒有感覺出來一樣,依舊默默的勞作着......第二年春天,父親又在自家門前,開起了一塊菜地,種上了西紅柿、黃瓜、辣椒,望着井井有條鬱鬱蔥蔥掛滿果實的菜園,父親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這不,一有空閒他就騎着個自行車東奔西走,給兒女們送他親手種植的蔬菜。在我記事起,父親沒有穿過一件象樣的衣服,吃過一頓象樣的飯菜。過去在礦山上班時,一年到頭總是把饅頭領回家,給奶奶和我們兄妹分着吃,自己卻把地瓜幹、煎餅、窩窩頭帶到班上去吃。平時父親不吸菸不喝酒,粗茶淡飯成了主食。我們多次勸他改善一下生活,好好享受一下晚年,父親聽不進這些,總是簡單的辣椒炒青菜,吃起來卻是津津有味。每次回家,我總愛買些香腸、火腿之類,他又絮叨開了:“這些東西太貴了,你是錢多燒的。”我不敢言語,默默的聽着父親訓斥。等到下次回家,買的食品依舊沒有動樣,沒有辦法只好全家共同“解決”。 1981年盛夏時節,年事已高的奶奶生病住進了醫院,父親請假回家,晝夜在病牀前伺候。親自爲奶奶穿衣,扶老人大小便,端屎倒尿。都說牀前百日無孝子,可是父親用他的實際行動批駁了這種言論。特別是在奶奶生命晚期,肚子腹脹的厲害,宿便積聚在直腸裏,父親看在眼裏急在心裏,他買來開塞露用上無效後,就用手指把堅硬的大便一點點扣出來……在幫老人排沒便之後,奶奶感覺肚子裏舒服了很多!在父親的精心照顧下,飽經滄桑的奶奶於84歲那年含笑離開了人世。目睹父親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我們兄妹四人看在眼裏記在心裏,並以父親爲榜樣孝順老人。

奶奶去世以後,父親秉承了祖輩的做人準則,又將這些準則毫無保留地傳承下來。平日裏,父親曾多次告誡我們兄妹四人:做人要誠實、做事要清白、處世要正直。並教育我們一定要牢記:“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等名言警句。後來,隨着自己年齡增長,我覺得父親說的每句話對自己都很有用。日常生活中,我的母親也經常用“穿衣服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等話語,來教育我們勤儉節約珍惜勞動,讓我在年少的時候就有了一定的價值觀和做人準則。在吃的方面,我們家中的剩菜剩飯從來不倒掉,除非是壞掉不能吃了,要不然一定會留到下一頓再吃。記得小時候我們吃的很多小零食,外面賣的,母親很少買給我們吃,能自己做的都是自己做,用母親的話說,這樣既省錢又健康。現在我們的家庭也是一樣,從來不輕易下一次館子,總說飯店的菜貴,好不容易帶母親去吃一頓,她都能唸叨上好幾天,說在外面吃一頓能頂上在家吃好幾天了......

成大後,我也結婚生女,按照父親的教誨,對女兒嚴格要求,絕不姑息遷就。在子女教育方面,我始終認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每個孩子來到人世間,都是一張白紙,要塗成什麼樣的圖案和色彩,就要看父母是否能把自己家族中延傳下來的家風傳遞給孩子。在每個人成長的道路上,父母的言行就是孩子成長的導航燈,更是孩子成長的引路人。在孩子的成長足跡中,都會伴着家規和教育,使家風一代一代流傳下去。所以我時常把鄭板橋的名言:“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幹,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是好漢。”不斷告誡女兒,讓她從小養成了自食其力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

是啊,家風就是父母之風,父母的良好品質是孩子的無價之寶。父母的缺點就是孩子生命的伏險。父母的品質、作風、性格、愛好,都會自然地在孩子心靈上顯現。通過中央臺的節目,我也深深地懂得,自己的一言一行不僅體現着個人素質的高低,也體現着一個家庭家風的良莠,一個個人、一個個家族組成了一個民族,而個人素質、家庭的家風形成的則是一個民族的民風。

  【2016我的家風家訓徵文2】

在中國,很多人家中都有家訓家風,當然了,我家也不例外。但我家家訓就只有一句話:百善孝爲先,百孝順爲先。

從小,父母就教我要孝順,要懂得尊老愛幼,在這同時他們自己也在用實際行動給我做榜樣:

有一回,我家因爲入保險起了一點小小的爭執。大家的意見也都不同。就在這時,爸爸決定聽爺爺奶奶的。爲什麼呢?用爸爸的話來說,這就是百孝順爲先,意思就是要適當的順着老人,讓他們順心。如果沒有順,又哪來的孝呢?

爺爺奶奶年紀都大了,難免有時會有些小矛盾,一遇到這樣的情況,爸爸媽媽總是耐心的勸說,從不頂撞爺爺奶奶。儘管他們有時說的很沒有道理,爸爸媽媽也絲毫沒有要責怪他們的意思。

爸爸媽媽常說:“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就是說父母呼喚,要趕快答應;父母有命令,應趕快去做。

記得有一年冬天,爸爸正忙着修暖氣,忽然來了一個電話,爸爸接完之後就急匆匆的出去了。我心想:“還有什麼事比修暖氣還重要呢?”爸爸一回來,我就問他:“爸,你剛纔幹嘛去啦?”“去你奶奶家了,你奶奶的收音機壞了,我幫忙修了一下。”我當時很是不解,奶奶的收音機難道比修暖氣還重要嗎?要知道,冬天沒暖氣妹妹會很冷的。後來媽媽告訴了我‘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我才恍然大悟。

《弟子規》裏也曾說到:“親所好,力爲具。”說的就是家人喜愛的東西,要盡力爲他們爭取。說到這,我就想起了我的堂弟——壯壯,他9歲。那天,他和奶奶去趕集,奶奶看上了一條毛衣,90塊,奶奶說太貴了,沒捨得買。於是壯壯把每月35元的零花錢攢了下來,再加上家人偶爾給他幾元。不出兩個月,就攢了90多塊錢。他把90元交給奶奶,爲奶奶買下了那條心儀已久的毛衣。這不就應了那句話嗎——親所好,力爲具。

百善孝爲先,百孝順爲先,是我家家訓,同時我也將‘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親所好,力爲具。’視爲我的家訓。從今天開始,我一定把這幾句話牢牢記住。從現在開始,做一個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的人。

這就是我家家風,它在我心中是最棒的。我一定把它告訴我的同學們,讓我們大家一起做新時期的優秀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