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社飯散文隨筆

社飯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8W 次

在外漂泊時,有許多個這樣的清明節:媽媽一早打電話來說家裏做了社飯,問我要不要,笑說往電話裏塞點給我吃。 其實在家裏社飯並不是我最喜歡的,但是每次聽她說着今年的社飯怎樣怎樣好吃時,我承認我總是咽口水。

社飯散文隨筆

社飯

從未在漂泊的城市中見到過社飯,問了很多同事好友,他們連社飯是什麼都不知道。

家鄉把清明節掃墓叫“掛清”,要帶着些吃的喝的、炮竹、香燭、紙錢及一些紙和竹子做的花束、燈籠、魚網等東西去上墳。那時節春風燻人醉,鳥語花香,墳墓上祭祀的物品色彩鮮亮,外觀優美,掃墓人三三兩兩,行走交談,鳴放鞭炮,原本寂靜的山間已變得熱鬧,驅散了傷感,也讓掃墓這件事情多了意趣。而在清明前大概十天還有一項風俗叫“掛社”,主要是爲了祭奠亡故未過三年的人,這倒是和“社”最開始的意思“祭祀”很合。掛社時主要的祭祀物品就是社飯,它是一種比較複雜的糯米飯,看上去墨綠墨綠,還有一些深綠色的點和肉粒在其中,煮的好的話米飯粒粒飽滿,光澤誘人,香味四溢。從前是需要掛社的人家煮社飯,但現在煮社飯已演化爲跟端午節吃糉子一樣的風俗。

社飯

我從沒有做過社飯,像這種一年吃一回的“大餐”是輪不到我來做的,但以前每年給媽媽打下手,也知道該怎麼做了。做它需要的原料有:糯米、嫩的(如果不怕苦味太重,老的也可以)艾蒿葉、臘肉、野蔥、大蔥、蒜苗。做前需先處理艾蒿葉,這個最麻煩,要先將挑出來的艾蒿葉洗淨、汆燙,後用紗布包好,拿到河邊搓揉,或者紅洗衣錘錘搗,再在水中淘澄幾遍,去除苦水,搗爛的艾蒿很容易和糯米充分混合,香氣相融。

艾蒿

艾蒿處理完了後把野蔥、大蔥、蒜苗、臘肉等輔料切碎備用,這些東西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選擇用量,家中一般都放很多,香氣濃郁。然後是泡糯米,大概冷水泡10個小時,泡完後把水瀝乾,拌進艾蒿和切好的輔料,再加點鹽,有特別的口味偏好的話也可以放點別的調料,再拌勻了。拌的過程是一個刺激感觀的過程,拌的時候艾蒿和各類輔料香味撲鼻,充分混合後更有一種層次豐富的`香味,色彩也已變綠,冒着些臘肉的油光,讓人忍不住吞口水,卻又不得不先把拌好的米放入蒸籠,蒸上兩個小時。

臘肉丁

社飯最大的特點就是香,生時便已飄香,蒸時香氣不斷,而當它終於蒸好了,打開蒸籠的蓋子,白色的蒸汽外溢,那濃郁的香氣也達到了頂峯,擊潰吃貨老饕們最後的矜持,未食用前可以聞到野蔥、大蔥、蒜苗和臘肉的香,而吃進嘴裏後,隨着咀嚼的節奏,艾蒿那股淡淡的有點清苦、糯米那淡淡的有點清甜的清香才飄了出來,脣齒間縈繞久久不散,剛好化解了蔥的濃香肉的膩。吃的時候一定要配上涼拌窩筍粒、酸蘿蔔或是折兒根,讓小菜的酸爽脆生與社飯香糯柔韌發生奇妙的化學反應。社飯蒸好了就能吃,一頓未吃完的,冷藏後放冰箱裏,以後要吃了就拿出來炒着吃,風味絲毫不減,還有人喜歡攤在鍋裏做成鍋巴吃,也很好吃。我最喜歡的吃法是在社飯裏包些酸菜什麼的,做成飯糰子,爬山、掛清或是在山上幹活吃,勞動讓人胃口大開,美景增添食慾,這些時候吃着格外有味。

未離家的時候總覺得什麼都稀鬆平常,後來走出家鄉,才發現不僅想吃吃不到了,甚至身邊連那些可以一塊分享關於社飯的記憶的人都沒有。現在已有五六年沒吃社飯了,都說物離鄉則貴,但總歸有物可以慰藉思鄉之情,讓人難過的是離了鄉根本再沒見到那物了!